蔡荣章先生所主办的当代的无我茶会与茶汤作品欣赏会,无我茶会由笔者于1990年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作,茶汤作品欣赏会由笔者于2010年在中国漳州天福茶学院(即今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创建。这两种茶会形式尚未经过历史性的考验,但实施这些年来,无我茶会已在多个国家与地区持续性应用,茶汤作品欣赏会历史尚浅,但从茶道艺术家联合发表茶道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它是有趣又流畅的一种方式。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是表现无之境界的一种茶会形式,茶汤作品欣赏会是展现茶道艺术(尤其是最终的茶汤作品)的一种茶会形式。
作者简介
蔡荣章
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一九八○至二○○八)
现任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原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与茶文化系主任。
一九八三年创设泡茶师检定制度。
一九九○年创办国际无我茶会。
一九八○年起主编《茶艺》月刊并执笔社论至二○○八年。
专属网站
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序 1 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第一章 茶会架构
2 茶会形式、做法及精神
3 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
第二章 场地处理原则
4 室内以什么场地为宜
5 室外以什么场地为宜
6 一定要在幽静与风景优美的地方举办吗
7 下雨怎么办
8 举办夜晚无我茶会时,场地需要多亮的公共照明
9 地形特殊,无法达成连续性队形,怎么办
10 在舞台从事示范性表演时的座位排法
11 作为纪念性无我茶会时,场地如何应变
12 席地而坐时,一个人的空间需要多少,两人相隔的距离应该多少,座位前面应保留多少活动空间
13 这个场地能容纳多少人
14 茶会在野外举行,卫生问题如何克服(野外厕所的设置)
第三章 场地准备的方法
15 「场地规划图」的制作
16 座位如何标示
17 号码牌的排列方向
18 「向心坐」与「背心坐」的差异
19 茶会场地有外人走动时,怎么办
20 与围观群众的区隔方法
21 号码牌如何制作(号码牌的种类)
22 座位标示图的应用(快速设置妥号码牌的方法)
23 茶会名称如何标示
24 音响的设置
25 解说员与表演者的位置
26 仪式性或纪念性无我茶会,需要全体向特定对象奉茶时,如何避免杯位混乱,并节省排队奉茶的时间
27 如何控制座位,以免不够或缺席的空位太多
第四章 报到抽签与入座秩序
28 抽签、签名等报到手续
29 人多时如何缩短抽签与签名的时间
30 报到人数的掌握
31 人数与座位的控制
32 想让没带茶具的朋友也一起参加茶会,怎么办
33 「不泡茶者」入座的方法
34 带着幼儿一起参加,应否设置「母子签」
35 「对时」如何实施
36 要设「引导人员」吗
37 茶会进行间要不要有专人负责临时发生的事情
38 缺席的座位号码牌如何处理
39 工作人员何时入场
40 迟到的人怎么办
41 表演者、解说员等的座位安排
42 因无可奈何的原因使得茶会无法依原订时间进行,如何补救
43 无我茶会是大家一起参与的茶会
第五章 茶会前的准备工作
44 无我茶会茶具「精俭」的要求
45 无我茶会的基本道具
46 无我茶会的「茶具」应注意哪些使用上的功能
47 如何携带茶具才好
48 保护茶具的包装器材有何应留意的地方
49 带什么「茶」才好
50 「茶」如何携带(什么时候将茶放入壶内携带才好)
51 泡两种茶叶时,茶具如何准备
52 泡茶用水的准备及对保温瓶的要求
53 无我茶会就坐方式的探讨
54 坐垫的功能要求
55 茶会前下过雨,或担心坐在泥地上,应增加什么配备
56 无我茶会的服装与鞋子
57 茶会间安排有茶食享用时,如何准备
58 无我茶会泡茶法举例之一:小壶茶
59 无我茶会泡茶法举例之二:盖碗茶
60 无我茶会泡茶法举例之三:粉末茶(含饮用法)
61 上述泡茶法举例,为何都没有提到温壶、烫杯等动作
62 无我茶会对「夜晚茶会灯」的要求
63 参加无我茶会应达成多少目的
64 如何轻松愉快地享受无我茶会
65 逍遥于茶会的广场
66 无我茶会的茶具就是「旅行用茶具」
第六章 就位与观摩须知
67 每人的坐垫应如何放置才会整齐
68 就坐后号码牌如何处置
69 杯子正放还是倒扣的好
70 向围观者奉茶时,对外奉茶的杯子要陈列出来吗
71 安排有「供应茶食」时,带来的茶食要不要摆放出来
72 夜晚无我茶会时,茶会灯放哪儿比较好
73 户外风大时怎么办
74 茶会前下过雨,场地湿泞怎么办
75 户外昆虫的问题
76 「茶具观摩与联谊」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有何替代方式
77 茶具观摩的礼节
78 如何发挥联谊的效果
79 如何对围观群众发放「简介」
第七章 泡茶奉茶与喝茶守则
80 无我茶会使用「简便泡茶法」
81 何时开始泡茶,何时开始奉茶
82 第一道如何奉茶,杯子放在哪里
83 奉茶时,杯子由谁拿取,走动不便的人如何奉茶,盲友的茶会如何应变
84 第二道以后如何奉茶
85 奉茶时要不要说「请喝茶」,被奉者要不要说「谢谢」
86 奉茶一定要依前后的次序吗
87 奉茶时从座位的哪一边出去
88 奉茶时遇「空位」及「不泡茶者」,如何奉茶
89 若「品茗后活动」的表演人员未能一起泡茶,如何让他或他们有茶喝
90 若设有解说员,如何奉茶给他
91 如何奉茶给围观的人
92 泡茶杯数与泡茶次数如何决定
93 泡两种茶时,如何操作
94 泡茶用水不足时,如何补充
95 茶会间若安排有茶食享用,如何进行
96 茶会没安排供应茶食,可因自己泡末茶而提供茶食吗
97 纪念性无我茶会等特种场合的奉茶法
98 对围观者的询问及要求,如何因应
99 奉茶间的礼节
100 什么时候开始喝茶,从哪一杯开始喝
101 喝茶时应快快地喝还是慢慢地喝
102 茶叶浸泡期间,做什么才好
103 泡茶进度超前或落后时,有何调节的方法
104 如何避免摄录影破坏气氛
105 无好恶之心的真谛
第八章 品茗后活动与收拾礼节
106 何谓「品茗后活动」,如何进行,与「会后活动」有何不同
107 品茗后活动为什么不能太长,如何搭配为妥
108 品茗后活动要不要设置表演台
109 泡完茶,要不要清洗茶具
110 如何预防收拾茶具后,壶与盅的残水外流
111 收拾茶具前之擦杯动作,意义何在
112 何时开始擦拭自己用过的杯子
113 收杯礼节
114 茶具如何收拾
115 泡茶结束后还剩有茶汤怎么办
116 个人泡茶位子的复原
117 茶会如何结束
118 公共设施的收拾
119 茶会后全体合影
120 有些「人」或「事」需要特别感谢或说明时,怎么办
121 无我茶会表现的茶道艺术
第九章 茶会进行间的问题处理
122 奉茶方式发生了错误怎么办
123 别人奉给您的茶少了一杯,怎么办
124 所泡的茶倒不完怎么办
125 遇到自己喝不下的茶怎么办
126 今天不能喝茶,但又参加了茶会,怎么办
127 奉茶时,发现自己的前一杯尚未被喝掉,怎么办
128 收杯时,遇到剩有茶汤怎么办
129 茶没泡好,可以做些补救措施吗
130 泡茶时发现水量或泡出的汤量明显不足,有何应变方法
131 可以倒一杯给反方向的芳邻喝吗
132 杯子的卫生问题
133 不知道喝的是什么茶,可以问吗,可以赞美他泡得很好吗
134 最后一道茶奉完,可以走到景仰的人那儿要杯茶喝吗
135 会后可以与别人交换茶具作纪念吗
136 茶会结束后可以再约些人原地继续泡茶吗
137 无我茶会可以使用非茶的饮料吗
138 无我茶会错误最多的地方
139 无我茶会的「自由」与「法制」
第十章 主办方的会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40 举办无我茶会的时机
141 如何订定无我茶会的名称
142 勘察场地
143 茶会筹备与进行间有哪些工作需要专人负责
144 谁是无我茶会的工作人员
145 如何让参加的人知道茶会进行的程序(「公告事项」的制作)
146 如何使参加的人了解茶会的精神与做法(「会前说明会」的举办)
147 如何掌握各项会前的准备工作(「工作检查表」的应用)
148 茶会记录
149 如何掌握参加的人数
150 无我茶会的各项进度需要多少时间
151 参加无我茶会的人,应如何识别
152 无我茶会要义图
第十一章 茶会推广的方法及意义
153 「无我茶会」推广工作如何进行
154 将无我茶会列入茶道教育课程
155 无我茶会又为茶道加了藩篱吗
156 「无我茶会道场」的设置
157 无我茶会茶具完整性的重要
158 无我茶会的机动性与扩充性
159 如何使无我茶会的风格与特性突显出来
160 无我茶会是随意还是严谨
161 无我茶会为什么不设贵宾席与长官致词的时间
162 无我茶会进行间为什么不放音乐
163 「品茗后活动」演出人员最好也是参加无我茶会的人
164 推广性无我茶会的举办
165 无我茶会在其他场合的应用
166 无我茶会有用吗
167 「无我茶会」的英、日、韩译
168 二○一二春无我茶会英译更名为「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69 什么是「无我茶会」的国际组织
170 无我茶会需要统一的会旗与会歌吗
171 无我茶会传播,师生对话录
172 「无我茶会」的字面意义是什么
173 无我茶会不只是一种茶会形式
174 一人到千万人的无我茶会
175 有人说无我茶会很美
176 无我茶会是要求精致的一种茶道体系
第十二章 茶会的简史
177 无我茶会的创办
178 无我茶会的出生背景
179 为什么有无我茶会的诞生
180 从独饮到无我茶会
181 第一次无我茶会的举办
182 第一次公开举办的无我茶会
183 第一次国际无我茶会
184 无我茶会专书的出版
185 第一座无我茶会纪念碑在武夷山
186 从「无我茶会推广委员会」到「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
187 无我茶会大事年表(一九九○~二○一二)
第十三章 对外解说稿
188 无我茶会解说稿
跋 无我茶会的理想国-许玉莲
序
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茶人在此作为狭义的解释,指对茶文化颇有心得的喝茶人,而且有了大家可以体认到的建树。茶道艺术家则是茶人中倾向于茶道艺术者。
茶道艺术家是比较重视茶道艺术内涵的人,他可以从泡茶过程、奉茶给品茗者的往来之间、大家品赏茶叶茶汤茶器间(以上这三项简称为「泡茶」),将茶道的艺术内涵表现得很好,甚至于可以借着上述所说的「泡茶」,创作出自己的茶道艺术作品。
茶道艺术家除了利用「泡茶」来表达、创作、享用茶道之外,还可以借用「茶会」的形式来完成上述所说的表达、创作与享用。借用「茶会」可以是利用既有的茶会形式,也可以创作一个新的茶会形式。利用既有的茶会形式是侧重于表达与享用,(表达之间当然还可以有「泡茶」方面的创作,)但若就茶会的范围而言,想要有创作就必须创造出新的茶会形式。这就是现在我们要说的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我们经常看到茶友们设置各式各样的泡茶席来展演自己的茶道艺术,如果他的泡茶表现得很好(包括了泡茶、奉茶、与茶汤),而且很有创意,我们只能说他创作了一件泡茶作品,但不能说他创作了一件茶会作品,因为他使用的是既有的茶席式茶会,不论他是独自一个茶席还是集合数个茶席。如果他组织了数个茶席,并在这些茶席间建构了一定的连锁性关系,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性有机的视觉效果,这时我们才可以说「他创作了一件茶会作品」。
既然指的是茶会,那必然是一些人或一大群人的聚会,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完成一件作品,势必就像交响乐团或戏剧一般的艺术形态,只是它要表现的是茶道而已。
回顾一下历来的茶会作品,最早的可以举出曲水茶宴,不知道是谁创作的,只知道在中国晋代的书法大家王羲之他们,早就已经把「曲水流觞」玩得很好了;唐代吕温等一群文人因为不谙饮酒,相约在曲水流觞时以茶代酒而产生了曲水茶宴,现今各地茶界都还不断进行着。接下来要举出英国下午茶,也说不清楚是谁创作的,有人推给维多利亚女皇Queen Victoria(一八一九~一九○一)的女侍臣Anna Maria Russell, Duchess of Bedford(一七八三~一八五七)。这种喝茶时间、环境、茶具、茶法、茶点等习惯流传至今,还在各地大行其道。第三个例子是日本的榻榻米茶会,这是时当中国明代,由日本茶道先驱者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创建的茶会方式,至今仍然被应用,而且被视为日本茶道的代表形式。
第四第五个例子是当代的无我茶会与茶汤作品欣赏会,无我茶会由笔者于一九九○年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作,茶汤作品欣赏会由笔者于二○一○年在中国漳州天福茶学院(即今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创建。这两种茶会形式尚未经过历史性的考验,但实施这些年来,无我茶会已在多个国家与地区持续性应用,茶汤作品欣赏会历史尚浅,但从茶道艺术家联合发表茶道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它是有趣又流畅的一种方式。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是表现无之境界的一种茶会形式,茶汤作品欣赏会是展现茶道艺术(尤其是最终的茶汤作品)的一种茶会形式。
蔡荣章
二○一二‧八‧二十二于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
*本书的照片要感谢各方茶友的提供,尤其是许玉莲老师亲自率领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二○一二级同学拍摄了许多说明性的图片。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身处繁华都市,却常常渴望内心宁静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及时的礼物。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而这本书,无疑就具备了这样的力量。作者巧妙地将“茶道”与“艺术”这两个概念融为一体,通过展示一系列“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茶道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我被书中描述的每一个茶会作品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茶具摆设,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意境的营造。比如,有一次茶会,主人选择了一个非常空灵的场地,用极简的线条和素雅的色彩,营造出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作者的解读,让我明白了,每一次茶席的布置,都是主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也是对“无我”境界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无我”的论述。它不再是抽象的哲学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茶会场景,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我理解的“无我”,是一种放下分别心,不带评判的态度。在茶会上,主人用心奉茶,客人用心品饮,彼此之间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一种对当下状态的全然接纳。这种“无我”的状态,能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体会到生命的本真。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每一张照片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色彩、光影、构图都无可挑剔。我常常会驻足于某一张图片,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仿佛能够从中感受到茶道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茶道,也让我对生活的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道的书,更是一本引导我们如何去寻找内心平静,如何去感受生命之美的书。
评分《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亚于一次心灵的旅行。我常常在想,我们生活的城市,虽然繁华热闹,但内心深处,似乎总缺少一份宁静。而茶道,特别是书中所倡导的“无我茶会”,恰恰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能够暂时逃离喧嚣,回归内心平静的港湾。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茶道技巧,更是深入探讨了茶道背后的哲学和艺术。作者通过展示一个个茶道艺术家的作品,让我看到了茶道是如何将美学、哲学、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融入到一场茶会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选择茶席环境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给出死板的规则,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环境与茶席的互动,去体会自然之美如何与茶道艺术相得益彰。比如,他提到在设计茶席时,要考虑季节的特点,选择与季节相符的器物和花材,让茶席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一场好的茶会,不仅仅是主人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尊重和融入。而“无我”这个概念,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非常具象化的解读。作者通过对茶会细节的描写,让我明白,“无我”并非是一种空泛的理论,而是体现在主人奉茶时的专注,客人品茶时的体悟,以及整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那种不言而喻的默契。这是一种放下自我,全身心投入当下的状态,在奉献与接受中,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我经常会想起自己在家泡茶时的情景,总是有些心浮气躁,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这本书,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简单的泡茶动作,也可以充满禅意,只要我们能够带着一颗“无我”的心去实践。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幅茶会作品的照片都如同画作一般,色彩协调,构图精美,让人赏心悦目。我常常会反复翻看这些图片,从中汲取灵感,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我茶会”。
评分《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静心”体验。我本身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会因为过于学术化的叙述而感到疲惫。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用一种充满诗意和艺术感的方式,将“无我茶会”这一传统茶道形式,展现得既经典又充满现代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对一系列茶道艺术家作品的呈现,让我看到了茶道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我尤其被书中对茶席环境的描写所吸引。不再是简单的房间布置,而是与自然、与季节、与主人的心境融为一体。书中有一个作品,主人将茶席设置在一片海边的礁石上,搭配了几件残旧却充满故事感的器物,远远望去,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吹拂,听到海浪的声音,整个人都被一种辽阔而宁静的气息所包裹。作者解释说,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心灵的净化。而“无我”的概念,也在这一个个作品中得到了升华。我理解的“无我”,是一种谦卑,一种奉献,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在茶会上,主人放下自我,全心全意地为客人奉上一杯茶,客人也放下身段,真诚地品味这份心意。这种相互的“无我”,构建了一种温暖而深刻的连接,让人感受到生命中最纯粹的美好。我常常会想起自己在家泡茶时,总会不自觉地关注茶水是否冲泡得恰到好处,自己是否显得从容得体,这些都是“有我”的表现。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茶道,在于“无我”。书中的图片,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每一张茶会作品的呈现,都构图精巧,色彩和谐,仿佛能够透过照片,感受到茶会的氛围,闻到茶的香气。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欣赏这些图片,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评分《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连连的读物。我本身就是一名对艺术和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平日里也喜欢收藏一些设计类的书籍,但关于茶道的书,我之前涉猎得并不多。这次有幸阅读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茶道的刻板印象。它展现的,不是枯燥的泡茶流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艺术形式,一种精神追求。作者通过精选的茶道艺术家们的作品,将“无我茶会”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书中没有刻意去强调茶道的“高深”或“神秘”,而是通过非常细腻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每一次茶会的发生过程。每一个茶会作品,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仿佛能够听到茶壶里水沸腾的声音,闻到茶叶的清香,感受到器皿传来的温度。在书中的一个章节,我看到了一个茶会作品,主人选择了一组极其古朴的陶器,搭配了几片落叶,整个茶席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气息。作者解读说,这组作品是为了表达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在喧嚣的现代社会,回归最纯粹的生命本源。这种意境,让我深受触动。而“无我”的理念,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理解的“无我”,不是消失自我,而是一种超越小我的状态。在茶会上,主人不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客人身上,放在茶上,放在整个氛围上。客人也放下身份、成见,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当下的美好。这种相互的“无我”,最终成就了一场圆满的茶会。书中的图片,绝对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每一张照片都经过精心构图和拍摄,色彩饱满,细节丰富,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常常会盯着图片看很久,想象自己就坐在那个茶席上,感受着那份宁静和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道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书。
评分这次有幸参与了《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的试读,真的感到非常荣幸。我本来就对茶道有些兴趣,平时也会自己在家泡茶,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总是在摸索中前进。收到这本书时,我怀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翻开了它。书本的设计就很有质感,封面上的图案淡雅而富有禅意,让人一看就心生宁静。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美的茶会作品照片,那些茶席的布置、茶具的选择,甚至是花材的搭配,都充满了艺术家的巧思。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幅画,诉说着一个关于茶的故事,一个关于“无我”的境界。我尤其喜欢其中一幅作品,在日式庭园的一角,摆设了一套古朴的茶具,旁边有几株盛开的杜鹃花,搭配上几块错落有致的石头,整个画面非常和谐,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和花香,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茶道背后的哲学思想。作者通过对每一个作品的解析,阐述了“无我”在茶道中的具体体现,是如何通过奉茶、品茶的过程,达到一种物我两忘、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茶道能给人带来如此深刻的平静,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些答案。它让我明白,茶道不仅仅是泡茶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内心充满了欲望和执念,而茶道恰恰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回归内心、净化心灵的途径。作者对茶道历史的梳理,以及对不同流派的介绍,也让我对茶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来,茶道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也融入了不同文化和艺术的元素。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美,读起来非常流畅,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茶会场景时所使用的词语,生动形象,仿佛身临其境。例如,他用“光影斑驳”、“茶烟袅袅”、“唇齿留香”等词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人心驰神往。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用心,纸张的触感很好,印刷清晰,图片色彩饱满,作为一本艺术品来收藏也毫不为过。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一些感悟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泡茶中,尝试去体会那种“无我”的意境。
评分读完《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我感觉自己的心灵被涤荡了一番,像是经过一场甘霖的洗礼。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关于茶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哲学的全新理解。我原本对茶道只停留在“喝茶”这个层面,觉得就是一种消遣,或者是在朋友聚会时增添气氛的方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通过对一个个精心设计的茶会作品的细致剖析,我才真正体会到,茶道,尤其是“无我茶会”所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专注和精神上的升华。书中有一组作品,仅仅是茶席上的一个花插,作者就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去解读,从花材的选择,到花器的搭配,再到整个花插在茶席中所要传达的情感,都说得头头是道。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小小的花插,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和美学考量。它不是随意摆放的装饰,而是茶会整体意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与茶、与人、与环境共同对话的语言。作者反复强调“无我”的概念,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种非常高深的佛学理论,有些望而却步。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无我”在茶道中,更多的是一种放低自我、融入当下的心态。在茶会中,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应该放下个人的得失、名利,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茶事活动中,去感受茶的温度、香气,去倾听茶具发出的细微声响,去体会人与人之间无声的交流。这种“无我”,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生命力的状态。通过品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在奉献与接受的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席布置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茶具和摆设,更重要的是他讲解了这些元素之间如何相互呼应,如何共同营造一种氛围。例如,他提到选择茶席背景时,要考虑到光线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色彩,这些细节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茶会的整体感受。我之前泡茶,总觉得是随心所欲,现在看来,那完全是一种“有我”的状态,不够用心。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更深层次的茶道体验。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泡茶动作,也可以蕴含着无穷的禅意和美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无我”的精神,在工作中,在与人交往中,都尽量保持一种平静、包容的心态。
评分《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这本书,让我对于“茶”这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在台湾,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街边的珍珠奶茶,到自家厨房里的乌龙茶,茶的种类繁多,饮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坦白说,我之前对于“茶道”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一种仪式化的表演,似乎有些遥不可及。这本书,则将茶道从神坛拉了下来,以一种非常接地气,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作者通过介绍“茶道艺术家”们的一系列茶会作品,让我看到了茶道真正的魅力所在。我看到那些精心布置的茶席,不仅仅是各种精美的茶具的堆砌,而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情感的表达。书中的一个作品,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茶席设置在一片竹林之中,主人选择了一套素雅的青瓷茶具,搭配几枝挺拔的翠竹,整个画面充满了清雅脱俗的气息。作者解释说,这里的“青瓷”象征着竹子的颜色,而“翠竹”则呼应了茶的清香,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氛围。这种精妙的构思,让我拍案叫绝。而“无我”这个概念,作者更是通过这些作品,赋予了它生动的内涵。我理解的“无我”,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哲学,而是体现在茶会中的每一个细节:主人在奉茶时的专注,客人品茶时的沉静,以及整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无声的默契和连接。书中的例子让我明白,在茶会上,我们应该暂时放下自我的烦恼、执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去感受茶的甘醇,去体会人情的美好。这是一种非常治愈的力量。我一直觉得,台湾的茶文化有着非常好的基础,但总感觉在精神层面的挖掘上,还可以更进一步。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深厚的茶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底蕴,又充满时代感的茶会艺术。书中的文字语言也非常优美,读起来像是在品一杯好茶,有回甘,有余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茶道艺术家们的创作心路历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茶的热爱和执着,让人非常感动。
评分《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这本书,如同一阵清风,吹拂了我原本有些浮躁的心灵。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和艺术有着莫名的好感,但对于茶道,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这本书,则非常巧妙地将茶道艺术化,通过展示一系列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让我看到了茶道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精神深度。作者在介绍每一个茶会作品时,都显得格外用心。他不仅仅是描述了茶席的布置,更是深入剖析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以及“无我”精神在其中是如何体现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无我”的论述所打动。它不是一种虚无的教条,而是体现在茶会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主人奉茶时的专注,客人品茶时的宁静,甚至是茶席上的一花一叶,都传递着一种放下自我,回归本真的信息。我开始理解,原来“无我”是一种如此深刻而动人的境界,它让我们在与茶的互动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平静。书中选取的茶会作品,都极具艺术性,每一幅图片都如同精心构图的画作,色彩、光影、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常常会花费很长时间去欣赏这些图片,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美好的茶会之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道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一种精神修养。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简单的行为,去践行“无我”的精神,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评分《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打开了我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茶爱好者,我对台湾本地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也常常会接触到各种茶会活动。但说实话,之前我参加的茶会,更多的是一种社交或者品鉴的活动,虽然也很愉快,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无法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心中的这个空白。作者不仅仅是展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茶会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剖析了“无我”茶道的核心精神。我特别喜欢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茶会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比如,在描写某位茶道艺术家布置的茶席时,作者详细地描述了阳光如何透过窗棂洒在茶席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茶香,周围寂静无声,只有煮水时发出的细微声响。这种描绘,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通过声音、气味,将人完全带入到那个宁静而充满仪式感的空间中。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自己曾经参加过的几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茶会,那些经验与书中的描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在解释“无我”时,并非生硬地套用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茶会实例,说明了“无我”是如何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的。例如,在摆设茶席时,要考虑到环境的“空”,不宜过于繁杂;在奉茶时,要全神贯注,不带任何杂念;在品茶时,要用心去体会,不作评判。这些都指向一种内心的澄澈和对当下状态的全然接纳。我发现,原来“无我”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方式,可以通过茶道来达到。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非常高,每一幅茶会作品的照片都如同艺术品一般,色彩、构图都无可挑剔。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欣赏这些图片,从中汲取灵感。我尤其欣赏书中的一些特写镜头,比如茶碗上细腻的釉色,茶汤在光线下的流动,这些细节都充满了美感。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提供了关于茶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对生活的美学追求。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寻找那份宁静和“无我”的境界。
评分《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茶道书籍的预期。作为一名对台湾本土茶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真正触及茶道灵魂深处的作品。这本书,无疑做到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教导繁复的茶道礼仪,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茶道艺术家”们所创作的“茶会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无我茶会”所蕴含的深邃哲学和艺术美学。我被书中描绘的每一个茶会作品所震撼,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茶具陈设,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创作。例如,有一个作品,主人将茶席布置在一片古老的桧木林中,利用自然的光影和树木的纹理,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充满灵性的氛围。作者的解读,让我明白了,每一次茶席的设计,都是一次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而“无我”的理念,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其生动的诠释。我理解的“无我”,是一种放下自我主观意识,全身心融入当下的状态。在茶会上,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应该暂时忘却身份、得失,专注于当下的茶,专注于彼此的连接。这种“无我”,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智慧的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在简单的泡茶饮茶过程中,体会到生命最本真的和谐与宁静。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幅茶会作品的呈现都极具艺术感,色彩、光线、构图都恰到好处,仿佛能够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充满禅意的茶会空间中。我常常会盯着图片久久不能移开视线,从中汲取关于生活美学的灵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道艺术的魅力,也让我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无我”的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