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土地故事、66种在地食材 、70间道地好店、80道农家料理。
走逛台湾一圈,我们不只发现在地好食材,更细致的认识了这块土地。
全台湾第一棵红枣树1875年在公馆石墻村种下,因着历史与环境因素,苗栗公馆成为全台唯一专业红枣区。而且,红枣不总是干的呢,每年夏天到公馆,即可吃到有苹果脆感的新鲜红枣。
谈到台湾的菇类,台中雾峰一定得记上一笔。从1953年农试所在雾峰成功培育第一颗洋菇后,雾峰便成为台湾菇类的重要产地。当我们从鲁味摊夹起一把金针菇时,都正不知不觉的和雾峰产生关联,全台有一半以上的金针菇产自台中雾峰。
而充满客家风情的白玉萝卜只有美浓有、台湾每七颗鸡蛋就有一颗来自彰化王功,说到米粉的起源呢,要从芬园的小村庄枫坑开始说起……
上山下海,走访全台,好吃编辑部打破砂锅问到底,把食材、产地、餐桌与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一一揭露。
说到底,还是从对土地的关怀出发。我们发现,跟着食材走,认识的不只食材,更是脚踏的这片土地。
本书特色
˙从「餐桌」到「产地」,关心好料理与好食材
我们将从每日的餐桌、便当、饭团里出走,去找我们嘴里的那块食物,最适合他生长的地方、观察他在土里的样子、和当地人学习他们最爱的家常与创意吃法。
˙帮辛勤的农人与店家鼓鼓掌
在苗栗推行有机红枣的「枣道24K」、在阿里山以轿篙笋发展社区的「里佳部落」、在美浓推行客家老萝卜的「美浓古老客家菜」……贪吃无罪,品味要紧,我们关心种植的农人与发扬食材特色的在地好店家。
˙除了主食材,配角也很重要
除了主角,其他林林总总的绿叶也同样美味,既然都踏进产地里了,当然要一起认识他们。
˙认识台湾土地的样貌
走出高楼,才看得到许多质朴亲切的农业乡镇。台湾368,我们记录汗滴底下的果实、土地的样貌与食物真实原始的滋味。
作者简介
好吃编辑部
从对食材的关心出发,上山下海,致力于寻找台湾好食材与精彩的饮食故事。从产地里,我们挖掘达人农夫的坚毅精神;从阿嬷口中,我们记录即将遗落的传统作法;从菜市场里,我们看到隐身在常民里的料理智慧…… 相信食物可以予人幸福与疗癒,推广在地、当季食材。作品有《好吃》杂志、《跟阿嬷学做菜》、《餐桌上的蔬菜百科》等书。
相关着作
《好吃13:路边厨房 跟着市场职人学做菜》
《好吃vol.12 来我家吃阿嬷的拿手菜》
《餐桌上的蔬菜百科》
01 新北市三芝 好山好水孕育美人腿
*茭白笋-种植水位低,甜度却超高的赤壳美人
*地瓜-百年地瓜史,台农57号好绵密
.杨梅-果大酸甜,品尝初恋的滋味
.南瓜-粉质口感,有栗子的香气
.西瓜-皮薄果鲜甜度高
.樱花-季节限定的幸福料理
.农家菜 香酥脆薯、烤地瓜、地瓜土鸡汤、地瓜卤肉
02新北市瑞芳 超完美山药就在这儿
*基隆山药-我在瑞芳不在基隆
.挖山药步骤全揭密
.农家菜 山药炒三鲜、山药人蔘鸡汤、山药沙西米
03桃园新屋 混血,让鹅肉更美味
*新屋肉鹅-中国土鹅混血丹麦罗曼鹅
.农家菜 三杯鹅舌、白斩鹅、葱油鹅肠、鹅血炒韭菜
04新竹关西 台湾8成仙草都从这里来
*关西仙草-以九降风为天然风干器
*大芥菜-酸菜、福菜、梅干菜,全是大芥菜来的
.农家菜 仙草鸡汤、仙风道骨、五行仙草
05苗栗公馆 全台唯一专业红枣生产区
*公馆红枣-全台第一棵红枣树在公馆石墻村
*公馆芋头-大甲盘商芋头很多都是从我们这边过去的
.农家菜 红枣炒饭、蜜枣醋鱼、红枣和风沙拉、香煎芋糕、芋丝樱花虾
06台中雾峰 妈妈乐的益全香米
*益全香米-台湾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稻米品种
*金针菇-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产区
.龙眼-提前半个月上市的透亮果实
.凤梨-台农2号,保留传统凤梨的酸甜滋味
.农家菜 洋菇清酒麻油鸡、香米鲁肉饭、蕃茄炒金针菇、汆烫金针菇
07彰化王功 潮起潮落,口感坚挺珍珠蚵
*珍珠蚵-一天吃两餐,香Q有咬劲
.蚵螺-蚵仔的天敌,蚵农的美味
.文蛤-用牛奶养出来的鲜甜好蛤
.鸡蛋-每7颗鸡蛋,就有1颗来自王功
.芦笋-每天吹海风,清脆有口感
.落花生-砂质土壤产出的尚好
.农家菜 豆酥蚵、蚵嗲、酱炒蚵螺、清炒芦笋花
08彰化芬园 米粉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枫坑米粉- 台湾米粉的发源地
*芬园荔枝-不抢鲜上市,而是把荔枝干烘的好吃
.芬园凤梨-从土凤梨到金钻,各路品种大会师
.农家菜 荔枝米粉、荔枝鸡汤、荔枝米糕
09 南投埔里 美人腿,我们这里最多
*茭白笋–全年都吃得到的青壳美人
*香菇-日本人带来的重要南北货
.百香果-每5颗百香果,就有4颗从埔里来
.农家菜 茭白笋泡菜、百香美人、香煎柳松精灵菇、养生百菇锅
10 云林莿桐 全台湾最好吃的蒜头在这里
*蒜头-大片黑品种,大蒜素含量是别人的3倍
*空心菜-温室栽培,泰式料理瓦城每天都来买
*五百甲圳浊水米-日治时代进贡天皇的献纳米
*杨桃-不喜欢吃杨桃的都过来
*豆皮-台湾豆皮制造大本营
.农家菜 蒜香猪肉丸、大蒜酱法国面包、空心菜卷、空心菜小鱼干汤
11 云林口湖 我们有像手掌一样大的蛤蜊
*马蹄蛤:越养越大的文蛤舅
*乌鱼子:秋风起,乌鱼就准备怀孕了
.农家菜 香煎乌鱼子、香烤马蹄蛤、马蹄蛤姜丝汤
12嘉义阿里山 没吃过轿篙笋别说来过阿里山
*轿篙笋-安全无农药的山中野味
*高山茶-台湾高山茶的起源
*爱玉子-果胶特丰,香Q有咬劲
*茗荷-口感丝状,阿里山特有食材
.农家菜 玉脂凉笋、笋香扣肉、茶香茗排、乌龙茶鸡汤
13台南东山 连吴宝春都称赞的百年龙眼味
*东山龙眼-窑窑相望,坚持传统烘焙法
*东山咖啡-小鸟和松鼠协助播种的台湾味
. 龙眼烘干步骤大公开
.农家菜 龙吐珠、桂圆干煎蛋
14台南柳营 牛比人多,全台最大牛乳生产地
*乳牛-在柳营是乳牛,跑到善化便成了温体牛
.鲜乳小知识:鲜乳一定要浓醇香?
.农家菜 鲜奶馒头、鲜奶笋肉包、鲜奶小火锅
15台南安平 什么鱼?虱目鱼啦!
*虱目鱼-和台湾人生活四百年,从鱼头吃到鱼尾
.虱目鱼小学堂:一尾虱目鱼到底有多少刺?
.农家菜 虱目鱼鲜粥、汆烫虱目鱼皮、虱目鱼比萨
16高雄美浓 白玉萝卜只有这里有!
*白玉萝卜-小萝卜,客家饮食精神的展现
*野莲-昔日没蔬菜可吃的救荒菜
*鸭舌草-具在地风土特征的野菜
*美浓敏豆-年产值逼近一亿,台北果菜市场鲜宠儿
*美农米-高雄147,粒粒分明香米新品种
.农家菜 黑金鸡汤、梅干扣肉、萝卜粄
17屏东东港 世界主要樱花虾产区
*樱花虾-总量管制维持生态与价格
.黑鲔鱼-每年4-6月洄游产卵
.油鱼子-海洋里的可可豆
.处女蟳-授精前的蟹膏最美味
.农家菜 樱花虾炒饭、盐煮处女蟳
18 宜兰礁溪 以温泉水种植空心菜
*温泉空心菜-白梗大叶种,炒后不变色
*温泉丝瓜-绑石块还註册商标的小绿瓜
.茭白笋-用温泉灌溉不黑心
.番茄-尾巴尖尖的桃太郎品种
.农家菜 空心菜炒鸭松、宫保空心菜镶软丝、丝瓜虾妇罗、珍菇烩丝瓜
19宜兰三星 让葱不只是配菜
*三星葱-适地适种的优良品种
*上将梨-开花前,要撑小雨伞的珍贵之宝
.白蒜-纤维细、蒜白长的软骨花蒜改良种
.农家菜 茄咬葱、青葱炒肉片、泰式酸辣凉拌梨、上将梨鸡汤
20花莲寿丰 地下涌泉养出寿丰三宝
*黄金蚬-阶梯式的活水养殖
*贵妃鱼-无毒友善环境,近似三层肉口感
*台湾鲷-鲜甜肉厚没土味
.农家菜 九层塔炒黄金蚬、蒜头蚬仔汤、清蒸贵妃鱼、香煎贵妃鱼、活力鲷唐扬、盐烤活力鲷
21花莲富里 全台特有!用泥火山卤水做豆腐
*火山豆腐-一次只能做四板的手工豆腐
.绝不马虎的豆腐制程
.农家菜 椒盐豆腐、辣香豆腐
22台东太麻里 让人忘忧的美味金针花
*金针花-赶在开花前採收的高营养食材
.金针的多种样貌
.农家菜 凉拌金针、酥炸金针
23台东金锋 原住民珍贵的小米与洛神
*小米-丰收的时候,就来办丰年祭吧
*洛神-我们吃的是花萼而非花瓣
.红藜-台湾原生种,纤维质是地瓜的5倍
.农家菜 糖醋洛神子排、凉拌洛神、月桃小米粽、小米地瓜甜汤
索引
自序
土地,是不会骗人的
从哪里长出来,就会有那里的味道
我们一直相信,吃这件事,是要有品味的。品味的来源,不在于去了哪间高级餐厅,或吃了什么昂贵食材,而是能够清楚的知道,吃进去的是什么?食物又是如何被孕生出来的?
相传枫坑祖先,从前多是米粉师傅,当年从福建泉州来台,沿着八卦山后山腰的小村落,就着由西向东崃谷所汇聚的东西风与「内田仔」的山泉水,在彰化芬园开始晒起米粉来,这是台湾米粉的发源地。
原来,三星葱会特别好吃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三面环山的地形,让三星较其他地方少了东北季风海水咸味的影响。雪山山脚下的多雨,白天吹海风晚上吹山风所造成的日夜高温差,更是三星葱香气俱足却不辛辣的种植秘密。
如果问到最好吃的蒜头在哪里?答案一定非云林莫属。浊水溪的好水与成熟才採摘的坚持,让莿桐的「黑叶仔」香气十足。每年5月新鲜上市记得多买点,否则10月以后市场上几乎都是进口蒜,这种本土爆香的东西当然是「台湾的尚好」 。
23个土地故事、66种在地食材、70间道地好店、80道农家料理……
贪吃无罪,品味要紧,请跟着我们一起从每日的餐桌走向产地,听食物的故事,懂土地的温度。
好吃编辑部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治愈的力量。“从餐桌到产地”,这短短的几个字,仿佛带领我穿越了城市的喧嚣,走进了那片孕育着生命与希望的土地。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能量来源,它更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关于阳光、雨露、土壤,以及辛勤耕耘的人们的故事。每次在餐桌上享用美味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思考,这块肉、这片菜叶,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是什么样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它们独特的风味?我渴望了解那些隐藏在食物背后,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信息。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份好奇,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食物的根源,去感受那份最纯粹、最美好的真味。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那些朴实却充满智慧的农田,认识那些与土地有着深厚情感的耕作者,聆听他们的经验与感悟。我也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更加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馈赠,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去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回归,一次对生活本源的致敬。
评分“从餐桌到产地:发现食物与土地的美好真味”,这书名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诗意的画面感。它不像是一本冷冰冰的科普读物,倒像是一场充满温情的寻根之旅。我常常在品尝一道菜肴时,会不自觉地去想象它的生长过程,想象那片土地的颜色,想象耕作者挥洒汗水的身影。总觉得,当我们能够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才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这本书,我想,它一定能够满足我这样的渴望。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连接了“餐桌”与“产地”,这两个看似遥远,实则息息相关的地方。它让我明白,我们餐桌上的每一份美味,都凝聚着土地的精华和无数人的辛勤付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农场,去看看有机蔬菜是如何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去了解优质肉类是如何在自然环境中被饲养,去感受传统农业的智慧是如何代代相传。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让我重新认识食物,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加珍视那些来自土地的、最质朴也最动人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光是读出来,就有一种朴实却深刻的力量。“从餐桌到产地”,这是一种回溯,一种对事物本源的追寻。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讲述真实故事,传递真挚情感的作品情有独钟。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都在吃,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所吃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如何被种植、被养殖、被加工的?在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只关注食物的最终形态,而忽略了它漫长的旅程。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也满足了我对“追根溯源”的强烈愿望。我期待它能用生动的笔触,讲述那些关于土地的故事,关于辛勤耕耘的农夫们的故事,关于那些因为热爱土地而坚持传统耕作方式的人们的故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食物的生产过程,能够辨别出真正优质、健康的食材,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的含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关于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的启迪。
评分“从餐桌到产地:发现食物与土地的美好真味”,这个书名犹如一股清风拂过,瞬间勾起了我内心对质朴生活和天然美味的向往。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加工食品和快餐文化的时代,我越来越怀念那种简单、纯粹的味道,那种来自大地的、未经雕琢的芬芳。我常常在想,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都不仅仅是食材的组合,更是它背后整个生态系统和人文故事的浓缩。这本书的名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承诺了一场关于食物本源的探索,一场对土地恩赐的致敬。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带我走进怎样的农田,遇见怎样的人物?它是否会讲述关于如何选择食材、如何烹饪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天然风味?我期望它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土地的四季轮回,展现出耕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以及由此孕育出的、最令人回味的“真味”。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重新连接我们与土地,找回那份早已被遗忘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与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那些久违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我从小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长大,那时候,食物的新鲜度和风味是毋庸置疑的。清晨,刚从地里摘下来的蔬菜,带着露水的清甜,拿到厨房就变成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傍晚,渔民们满载而归,鲜活的鱼虾立刻就上了我们的餐桌。那种“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食物的生命力也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繁华的都市。在这里,食物的来源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遥远。我开始担心食物的安全性,开始怀念那份曾经触手可及的、纯粹的味道。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股清泉,瞬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乡愁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如今这个高度工业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种“食物与土地的美好真味”?这本书会讲述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分享哪些关于食物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联系的深刻见解?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答案,让我重新连接起与土地的纽带,找回那份久违的、属于食物最本真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