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选19种辛香料、24种蔬食、23种果类、13种五谷杂粮
最常见的食材、最简单的料理方法
借由自然的食物从内而外的调理身体,照护全家健康
一般人以为中医具有药性的食材多是药草类,其实不但许多中药材本身就可以入菜,而且在我们每个人的厨房之中,有很多食材也都具备防病治病的功效。
食物就是最好的药,但该怎么吃,怎么用?
知名中医院院长、同时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因为经常下厨自制菜餚和点心给家人食用,李思仪中医师将这些具有药性的食物整理出来,同时针对现代文明生活病症(例如忧郁症、3C产品使用过度的眼睛过劳)、居家保健(例如控制血压、小感冒),她归纳出常用且容易购买到的79种食材,包括19种辛香料、24种蔬食、23种果类、13种五谷杂粮,并详列其「食癒」方法,教你不用看医生,不用吃药,只要吃对食物,就能不药而癒。
了解了每种食物的属性之后,只要在自家厨房就可以轻松调配出属于自己体质的饮食,除了可消除常见的小病症,也借由自然的食物从内而外的调理,打造健康不易生病的体质。
你知道吗?你吃下去的食物,会反应在你的身体健康状态中,
吃对食物就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改善身体的小病痛,
所以可别小看自己厨房中的食物,绝大多数都具有疗效,
比如,稻米性凉,糯米性温,小米性亦凉,特别具有除内热之效。如果小孩很容易流鼻血,平常多喝些小米粥,改善体内的热象,自然而然就能减少流鼻血的次数。
又如,樱桃性热,多食则生内热;如果担心吃多了上火,那就来杯甘蔗汁吧。这就是一物解一物。甘蔗汁还能治疗反胃,但必须加入些生姜汁效果才会明显。这就是药物配伍的功效,透过不同的搭配法,让其功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
了解食物的功效,一方面不会乱吃导致身体失衡,再方面可以照顾家人,如果不小心失了衡,赶紧再用其他食物来帮助导正。
很多人不认为某些食物吃多了或吃偏了,有什么大不了,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每种食物都有其特殊属性,治疗之道就在于借由食物的特殊偏性,改善导正失去平衡的身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健康之道就在于如何回到平衡之中,饮食与治疗的道理亦在其中。
名人推荐(依姓氏笔划序)
我当妈妈后,因为要餵母乳,都会特别注意自己每一口吃下肚的东西,不管是自己或是儿子,遇到各式身体上的问题,总能在李医师身上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如今她把所有秘方都整理出来,实在太适合我这种新手妈妈了!-知名艺人 王怡仁
食物不仅是用来食用,更能用以疗病,中医的奥妙不仅是在于诊间治疗,同时也潜藏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高兴李医师能将中医的精髓文化透过这本书描绘得淋漓尽致,分享给大家,让每个人的厨房都有位中医师来守护大家的健康。-----台北市中医师公会名誉理事长 陈旺全
《厨房里的中医师》彷彿又带我回到小时候那个熟悉的厨房,一种传承的记忆,让我重温那一双温柔的巧手端出来充满爱的养生料理。推荐这本随处可读的好书给您,愿您随时都有健康为伴。------畅销书作家、马甲线女神张婷媗
比起人工的营养品,天然对人体没负担的食品,实在是健康太多了。而这本《厨房里的中医师》就像是我们的参考书一样,让我们跟着这本书美的健康,美的自然吧!------知名艺人 陈怡蓉
《厨房里的中医师》和以往中医的书籍大不相同,从生活中的记忆和临床经验,谈食材,教食谱,帮助读者在照顾全家人口腹之欲的同时,了解到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其实有着更多的深度,也充满了「魔力」!在厨房中随手可得,懂它,更能物尽其用。-----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黄文华
原来家中的厨房内、冰箱里,那些随手可得的自然食材与食物,竟可以从内而外的调理我们的身体,照护全家人的健康,真的好像是请到了中医师回到家里替我们把关健康。-----知名部落格作家 维尼妈
作者简介
李思仪 中医师
学经历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
台湾中医师特考优等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师特考班受训
台北市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医师
台湾大学传统医学社指导老师
现任
李思仪中医诊所院长
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会员
台湾中医家庭医学会会员
台湾经络美容医学会会员
中国顺势医学会会员
国家网路医院驻院医师
曾任
台北漾妈咪坐月子中心顾问医师
台北悠之家产后护理之家顾问医师
各大媒体经历
TVBS「健康两点灵」、三立「养生我知道」、八大「十点NEW一下」、东森「57健康同学会」、高点「打卡按个赞」、 超视「食在有健康」、 「请你跟我这样过」、新唐人亚洲电视台「谈古论今话中医」等节目受邀医师。
「亲子天下宝宝季刊」、「新生报医疗版」、「自由时报医疗版」、「人间福报医疗版」、「大纪元副刊医疗版」、「婴儿与母亲杂志」等特约专栏医师。
着作
《做对月子不会老:美女中医师亲身传授改善体质关键30天 》
《不吃西药:中医妈妈养出不生病、不过敏的健康孩子 》
《做对32件事,生个健康好宝宝》CD有声书,(杨濬光医师/合着)
李思仪中医诊所www.facebook.com/dr.lee520
李思仪医师频道www.fanily.com.tw/index.do
05【推荐序】 善养身者善于择食 陈旺全
06【推荐序】 连新手妈妈都实用的一本书 王怡仁
08【推荐序】 传承的记忆,爱的养生料理 张婷媗
10【推荐序】 美的健康,美的自然 陈怡蓉
11【推荐序】 为全家健康把关的幸福料理 维尼妈
13 自序
22 病症索引
28 Part1.辛香料类
26 葱:葱白发汗治感冒
32 姜(生姜、干姜、炮姜):皮消水肿解食毒
34 姜黄:止痛消肿增记忆
35 洋葱:降压降糖降血脂
36 蒜:止鼻血的好药材
40 桂枝:调和营卫第一药
42 小茴香:寒性腹痛治寒疝
42 丁香:子宫虚冷疗口臭
43 肉桂:手脚冰冷缓经痛
44 八角:开胃止呕促循环
45 花椒:补肾壮阳调经痛
50 白荳蔻:行气暖胃解酒积 、肉荳蔻:腹痛止泻消胀气
51 胡椒:胃寒疼痛发汗药
52 薄荷:头痛咽肿止肤痒
53 红花:少量养血通经药
58 当归:血中气药各有归
63 熟地:养血润肤乌髭发
64 川芎:疏郁止痛兼调经
66 Part 2. 蔬食类 ( 67 蔬食类引文)
68 莲藕:不伤身的阿斯匹灵、莲子:久泄良药
70 芡实:白带腹泻缩小便
71 荷叶:补脾升气治遗精
72 紫苏(叶、梗、子):发汗散寒解毒药
73 白萝卜(子):行气消胀解宿醉
74 红萝卜:顾眼明目治夜盲
75 百合:让人快乐的魔法
76 山药:生食补肾熟食助脾
79 番薯:肠道的清道夫
80 芋头:补虚消肿痒疾忌
81 韭菜(子):活血消瘀止呕吐
82 荸荠:消除结石的妙方
82 芹菜:利尿降压叶亦服
83 香菜:增加乳汁助发奶
84 冬瓜(子):冬瓜子明目去热痰
86 丝瓜:丝瓜络帮助通乳
88 苦瓜:清热退火子更胜
89 小黄瓜:清暑开胃助食欲
90 茄子:消肿散瘀助排便
92 黑木耳:最好的血管清道夫
92 白木耳:润肺美肤不可少
93 南瓜:安胎补中兼驱虫
94 玉米(须):利尿消肿兼通淋
95 银杏:定喘止嗽疗白带
96 Part 3. 果类
98 苹果:通便止泻双向功
100 桑椹:滋肝养肾利关节
101 水梨:外敷消烫伤,内服治咳嗽
106 枇杷(叶):止咳化痰止呃逆
108 桃仁:行血消肿兼通便、桃花:通滞化瘀疗癫狂
110 杏仁:润肺护肤助除斑
111 香蕉:排便虽佳痠痛忌
112 奇异果:止渴清热兼利尿
113 凤梨:通便消胀助消化
114 番茄:加热熟食抗氧化
116 西瓜:西瓜翠衣利尿消炎 、
121 陈皮(橘子):化痰止咳理气药,橘络化痰嗽
122 柳橙:健胃止呕消胀气
123 槟榔:破气行水除瘴气
124 柿子:润肺止嗽治久泄
125 乌梅:久嗽晕车常备药
126 山楂:去油解腻消肉积
127 桂圆(龙眼肉):健忘增智可补血
128 荔枝(壳、核):核治疝气壳解晕
129 枸杞(种子、叶、根):性冷感的救星
130 甘蔗:滋阴养胃复脉汤
131 红枣:补脾益气保肝品
132 麦门冬:保湿嫩白悦颜色
134 Part 4. 五谷杂粮
136 粟米:小米除热止鼻血
137 稻米:米粥最能合胃气、锅巴:开胃化食黄金粉
140 糯米:酒酿产后温补品
141 荞麦:开胃消食止泻功
142 麦芽:消食除胀宽肠胃
142 绿豆:解毒必备之药
143 芝麻:润肺通便美肤佳 黑芝麻+白芝麻图
144 豆豉:伤风发汗治失眠
145 黑豆:解毒补肾止腰痛
148 薏仁:排水消肿且通经
149 花生:外皮止血仁通便
150 胡桃(皮):小小胡桃大大功效
152 松子:中西皆爱的美颜方
这本书《厨房里的中医师》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美食爱好者”,但对于“健康”这件事,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到了换季的时候,身体总会有些小毛病找上门,比如咳嗽、感冒、消化不良等等。市面上关于养生的书不少,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让人提不起兴趣,或者就是一些需要严格控制饮食的方法,对我这个“无肉不欢”的人来说,简直是煎熬。而这本《厨房里的中医师》,完全颠覆了我对养生书的认知。它没有那些繁复的理论,而是直接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厨房,入手。书里介绍的食材,都是我平日里在菜市场就能买到的,比如生姜、大枣、葱、蒜、各种蔬菜水果,这些都是我们厨房里的常客。它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为我解读了这些食材在中医里的“身份”,比如姜是“辛温”,可以散寒;大枣是“甘温”,能补气养血。我之前总以为这些食材就是用来调味儿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们都有着如此强大的养生功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食疗”的概念,并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推荐了相应的食疗方。比如,对于经常感到疲倦、气色不好的人,书中就推荐了一些补气养血的食谱,我尝试做了几次,感觉身体确实比以前有活力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接地气”,它没有要求我改变太多原有的饮食习惯,而是通过优化食材的选择和搭配,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这让我觉得非常可行,也更容易坚持。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在家做饭,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个调养身体、提升生活品质的过程。
评分最近在书架上偶然翻到一本叫做《厨房里的中医师》的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对养生保健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中医离我们太遥远,要么是那些古老的方子,要么是繁复的理论,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中华传统医学的精髓,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健康的秘密就藏在我们每天的餐桌上,就在那些熟悉的食材里。书中的内容,没有高深莫测的术语,也没有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寻到的药材,更多的是我们厨房里常见的蔬菜、水果、谷物,甚至是一些调味品。它细致地讲解了这些食材在中医理论中的独特功效,比如某种食材是“温性”的,适合体寒的人食用;另一种则是“凉性”的,可以帮助身体降火。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脾胃”的章节,详细阐述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这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只是消化不良的小问题,原来根源可能在于脾胃虚弱。书里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食谱,我尝试了几款,比如用山药和红枣煮粥,味道清淡甘甜,吃下去之后感觉胃部暖暖的,消化也明显变好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教会我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食材,做出既美味又养生的食物。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个贴心的健康指导,让我学会如何用最自然、最健康的方式,来呵护自己的身体。
评分读完《厨房里的中医师》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医的智慧原来如此触手可及!作为一名平日里忙碌于工作的上班族,我一直渴望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来调理身体,摆脱亚健康状态。但市面上那些关于养生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速成法”,让我觉得无从下手。《厨房里的中医师》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讲那些复杂的中医理论,而是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厨房,切入。书里提到的所有食材,都是我们在菜市场或者超市里随处可见的,比如莲子、芡实、薏米、黑豆等等,这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在书中却被赋予了神奇的养生功效。让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罗列食材和功效,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食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它们在中医里属于哪一类,适合什么样的人群。比如,书中提到了“湿气”的问题,并介绍了用薏米、赤小豆等食材来祛湿的方法,这正是我一直困扰的问题。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做了几道祛湿的汤品,不仅味道不错,喝下去后身体也明显感觉轻盈了许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是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一点也没有让人感到压力。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养生并非是件难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掌握其中的窍门,并将这些窍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吃,更让我学会了如何“看”食物,如何理解食物背后的养生之道。
评分《厨房里的中医师》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养生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本救星。我一直相信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但往往因为理论的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中医的智慧“端”上了我的餐桌。它没有那些深奥的术语,也没有需要费尽周折才能找到的药材,而是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厨房,以及那些随处可见的食材。书中的内容,让我对很多普通的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只知道番茄可以生吃、可以炒菜,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番茄还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的功效,对于我这种经常熬夜、容易上火的人来说,简直是天然的良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根据不同季节,给出了详细的饮食建议。比如,春天的时候,身体容易“肝火旺”,书里就推荐了一些清肝明目的食谱;到了秋天,天气干燥,就应该多吃一些润肺的食物。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针对性,让我觉得不是在看一本普通的菜谱,而是在接受一位专业中医师的个性化指导。我尝试做了几道书中推荐的“当季食疗”,不仅美味,更重要的是,我能感觉到身体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比如皮肤变得更水润,精神也更加饱满。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懂得了如何“以食养身”,如何利用最天然、最健康的方式,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吃饭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养生者”。
评分这本《厨房里的中医师》简直是我最近最大的惊喜!我一直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深奥,要么是晦涩的理论,要么就是需要专门去药店抓药材,门槛有点高。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把中医的智慧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厨房操作中,让我感觉原来那些古老而珍贵的养生秘籍,就藏在我每天做饭的锅碗瓢盆之间。书里介绍的食疗方子,都是我平时就能买到的食材,比如红枣、枸杞、姜、葱、蒜这些,完全不用再去费心研究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中药。更重要的是,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食谱,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种食材在中医理论中的“性味归经”,也就是它的药用功效。比如,我一直以为姜就是用来去腥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还能散寒解表,对于我这种容易受凉感冒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而且,书里还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推荐了相应的食疗方案,这让我感觉非常贴心,不再是那种“一把抓”式的建议,而是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尝试做了书里介绍的几款汤饮,不仅味道鲜美,喝下去之后身体感觉也确实有了微妙的变化,比如睡眠质量提高,精力也更充沛了。这让我对厨房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地方,更是调理身体、提升健康的重要场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实在的学问,读起来轻松愉快,就像在跟一位熟悉的朋友聊天一样,他会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把最实用的知识传达给你。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通过食疗改善健康,又不想被复杂中医理论吓退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