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光:台湾文化资产

文化观光:台湾文化资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化
  • 文化资产
  • 文化观光
  • 历史
  • 建筑
  • 艺术
  • 民俗
  • 传统文化
  • 旅游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因台湾文化资产的多元丰厚,从古道、城垣、砲台、老街、书院、建筑、寺庙、园邸等方面介绍的一本书,并搭配图文表的互相唿应。

探索台湾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文化观光的新视野 图书名称: 文化观光:台湾文化资产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探讨台湾在文化观光领域所拥有的丰富资源与发展潜力。我们聚焦于“文化资产”这一核心概念,不仅仅将其视为静态的历史遗迹或传统工艺,而是将其视为驱动地方发展、塑造社区认同,并吸引全球游客的动态能量。本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旨在为文化学者、观光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乃至对台湾文化充满热情的公众提供一份扎实的参考指南。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文化资产的理论基石与在地语境(Foundations and Local Context)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文化观光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将其置于台湾特有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 第一章:文化观光的界定与范式演变 本章探讨了文化观光从早期以“景点朝圣”为导向的模式,如何逐步演变为今日强调“体验”、“在地性”与“意义建构”的复杂概念。重点分析了参与式观光(Participatory Tourism)和慢速观光(Slow Tourism)的兴起,并讨论了文化观光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定位。 第二章:台湾文化资产的谱系与界定 深入解析台湾“文化资产”的法律框架(如《文化资产保存法》),辨析物质文化资产(如古建筑、历史街区、聚落)与非物质文化资产(如传统技艺、民俗信仰、岁时节庆)的内涵差异与关联。特别指出,在台湾的语境下,殖民历史的交织(原住民、荷兰、西班牙、明郑、清领、日治、战后)如何共同塑造了多元且复杂的文化资产群像。 第三章:全球化冲击下的在地性(Glocalization) 分析全球化浪潮对台湾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是文化同质化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地方社群利用全球平台重塑和推广自身独特性的机遇。探讨“地方感”(Sense of Place)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重新发现和强化,例如通过“老屋新生”运动对城市记忆的修复。 --- 第二部分: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重塑(Tangible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本部分聚焦于有形的文化资产,探讨其保存、管理与观光化转型的实践案例。 第四章:历史街区与聚落的再生策略 选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如台南老城区、九份山城、鹿港老街)作为案例,分析其在保存历史风貌与发展商业活力之间的平衡艺术。重点剖析“文创聚落”模式的利弊,以及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迪士尼化”效应。 第五章: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转型 探讨台湾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留下的丰富工业遗产(如糖厂、盐田、矿坑遗址)。研究这些空间如何成功转型为博物馆、艺术园区或特色旅宿,例如,将旧烟厂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不仅保存了工业记忆,也注入了当代艺术生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与信仰空间的叙事 台湾的庙宇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重要的社会中心和艺术宝库。本章分析如何通过宗教文化观光,展现庙宇建筑的精湛工艺(剪黏、木雕、彩绘),并深入理解其在社区治理和民俗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兼顾信仰空间的宁静需求。 --- 第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体验(Intangible Heritage and Experience) 本部分转向无形的文化资产,探讨如何将抽象的文化实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观光内容。 第七章:传统技艺的教育性观光 考察台湾在陶瓷、纺织、蓝染、制茶等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重点分析“体验式工作坊”的模式,如何让游客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从而深化对技艺背后文化价值的理解。 第八章:民俗节庆与岁时仪式的市场化挑战 以元宵节灯会、妈祖遶境等大型节庆活动为例,分析其在承载传统意义的同时,如何吸引大量游客。讨论在商业运作和全球推广的过程中,如何维持节庆的核心精神,避免其沦为纯粹的视觉奇观。 第九章:台湾原住民文化的观光伦理 本书特别辟出章节讨论原住民部落的文化观光。这不仅关乎部落旅游的经济效益,更核心的是文化自主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分析“真实性”的界定,以及如何建立以部落为主导(Community-based Tourism, CBT)的健康发展模式,确保文化展示的尊严与尊重。 --- 第四部分:文化观光地的管理与营销(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本部分侧重于将文化资产转化为可持续的观光产品所需具备的管理技能与市场策略。 第十章:文化观光的品质管理与认证机制 讨论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台湾复杂文化环境的品质评估体系。包括对解说内容的准确性、设施的无障碍性、以及对文化敏感度的考核标准。 第十一章:数位科技赋能文化叙事 探索虚拟实境(VR)、扩增实境(AR)及互动式数字平台在文化观光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数字技术重现已逝的古迹面貌,或在实地考察中提供多层次的背景信息,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第十二章:跨界合作与产业链建构 分析文化局、观光业者、在地社区、交通系统及文创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重点探讨如何通过主题性路线规划(如“台湾茶文化之旅”、“日治建筑寻踪”),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与展望(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第十三章:环境永续性与文化观光的冲突与调和 讨论过度观光(Overtourism)对敏感文化景观和社区生活品质的影响。提出如何利用“承载量管理”(Carrying Capacity Management)来平衡经济效益与文化生态的保护。 第十四章:文化观光的人才培育与政策建议 总结当前文化观光领域人才结构中的缺口,并针对政府和教育机构提出具体的建议,以培养既懂文化保存,又具现代营销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文化观光:台湾的“软实力”投资 总结全书观点,强调文化资产是台湾在全球化竞争中,最具独特性与可持续性的“软实力”。展望未来,台湾文化观光应继续深耕在地,提升体验的深度,实现文化价值的永续回馈。 --- 本书内容扎实,案例丰富,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操的细节,是理解当代台湾文化观光动态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正茂


  台湾省澎湖县人,1959年生,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曾任大学讲师,现为台北城市科大观光系专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观光、中国现代政党史、台湾史、民国人物传记。

  着作有《少年中国学会之研究》(中国青年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出版,1996年)、《曾琦先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6年)、《左舜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8年)、《在野的声音---青年党人的时代关怀及其政治参与》(新文京版,2004年)、《传记与思想---青年党领袖群像》(新文京版,2004年)、《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秀威版,2008年)等专书。另编有《曾琦先生文集》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论集》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主编《中国青年党史料丛刊》21册(国史馆版,1993 ~ 1998年)。此外,亦编着大专用书10余种,及在《传记文学》、《中外杂志》、《近代中国》、《东方杂志》、《国史馆馆刊》、《光武学报》、《香港中国近代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陈善珮

  现职:
  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观光事业系专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学历:
  世新大学观光研究所硕士( EMBA)、中国文化大学观光系 学士

  经历:
  交通部观光局委託「旅行业新进从业人员基础训练教材」专任研究员;台湾亚玛迪斯资讯公司( Amadeus Taiwan)业务部专案经理、培训讲师;台湾凯亚资讯公司( 中国航信TravelSky 唯一代理)行销总监、雅途旅行社业务主任、福国旅行社专案经理

  证照:
  交通部观光局出国团体国际领队(英语组)、交通部观光局旅行业经理人结业、经济部国贸局会议展览服务人员、台湾亚玛迪斯Amadeus 订位合格、先启资讯Abacus订位合格、中国航信TravelSky订位合格、台北市旅行同业公会航空票务合格、美国饭店协会AH& LA CHS餐旅服务督导、德国莱因TUV Rheinland Qualified Customer Service Inspection Manager、德国莱因TUV Rheinland Qualified Behavior Image Customer Service Manager、台北市旅行同业公会「国民旅游领团人员认证」考试及格

  服务:
  交通部观光局旅行业经理人讲座授课讲师、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观光导游实务班」外聘兼任教师、考选部导游考试命题委员、交通部观光局好客民宿访查委员、台湾观光协会台湾美食展筹委会-策划委员会副召集人、评审委员会副召集人、台北市卫生局厨师在职讲习授课讲师

  着作:
  观光资讯系统-全球航空旅游电脑订位系统GDS、国民旅游领团人员试题指南
 

图书目录

作者序(一)
作者序(二)

第一章 绪论—文化资产与古蹟 001
一、文化资产的定义和类别 002
二、古蹟及其标准 002
三、台湾重要之古蹟 003
四、古蹟参访和维护 007

第二章 史前文化遗址与原住民的社会和文化 009
一、台湾史前文化遗址 010
二、台湾先住民的社会生活图像 013
三、台湾最早的主人─原住民 015
四、台湾原住民及其文化 017
五、原住民族文化之特色 025
六、平埔风华再现 028

第三章 寻迹溯往─台湾的古道 031
一、台湾古道的类型与现况 032
二、台湾古道简介 033

第四章 台湾的城垣与砲台 045
一、城门结构简介 046
二、台湾筑城史 048
三、重要城垣简介 050
四、台湾砲台设置史 057
五、重要砲台简介 059

第五章 历史记忆的印证─老街 069
一、老街形成的原因 070
二、老街导览 072
三、台湾老街分佈统计表 097

第六章 教化之所─书院 101
一、书院的产生与结构 102
二、清代台湾书院列表 108
三、书院(含西式)简介举隅 112
四、书院的功能及意义 124

第七章 百工技艺─台湾的传统工艺 12
一、传统工艺发展回顾 128
二、原住民的工艺 130
三、传统工艺简介 135
四、传统工艺的危机与未来 149

第八章 民间信仰的寄託─寺庙 153
一、民间信仰与寺庙之形成 154
二、寺庙奉祀之各类神祇 155
三、信仰行为 161
四、寺庙的建筑结构 165
五、庙会祭典 170

第九章 别具风格的建筑 1 5
一、台湾建筑的成因 176
二、传统建筑类型及构造 177
三、台湾的近代建筑 179
四、原住民建筑 184
五、历史建筑 190

第十章 台湾的民俗节庆 193
一、民俗节庆的由来与意义 194
二、重要的民俗节日(岁时节庆) 195
三、生命礼俗 203

第十一章 民间信仰与宗族组织 209
一、台湾民间信仰之渊源 210
二、祭祀圈组织的形成 212
三、台湾社会的宗族组织 213
四、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 215

第十二章 常民文化─台湾之戏剧 219
一、原住民的「番戏」 220
二、布袋戏 221
三、歌仔戏 228
四、南管戏与北管戏 233
五、皮影戏和四平戏 237
六、台湾人的戏剧文化 239

第十三章 台湾客家族群及其文化 243
一、客家移民台湾史 244
二、客家文化与习俗 246
三、客家人的族群认同 254

第十四章 豪门巨室的象征─园邸与宅第 25
一、台湾的园邸及其风格 258
二、林家历史与林家花园 260
三、林家花园主要景点介绍 262
四、见证台湾历史的雾峰林家 263
五、台湾其他知名宅第 264
六、园林美学之鑑赏与意义 275

第十五章 结论─文化资产的维护 2
一、我国文化资产维护演进之过程 278
二、「文资局」之业务推动 279
三、「文资研究中心」之努力 281
四、「文建会」对文化资产维护的成果 282
五、文化资产维护运动─全民一起来 285

参考书目 28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一、文化资产的定义和类别
所谓文化资产,系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之古物、古蹟、民族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自然文化景观等。文化资产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的轨迹,也是文化的象征;亦为人类社会生活演进的实证。文化资产可说是一个国家民族无穷无尽的宝藏,它可激发国人思古之幽情,感受到自我文化博大精深的骄傲,呈现族群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此外,文化资产也可提升国人文化水准和生活品质,发挥自己的文化特性,促进地方发展,养成良好的民情风俗,凡此种种都是文化资产的价值。

至于文化资产的类别,一般可分为几个大项:1.古物:指可供鑑赏、研究、发展、宣扬而具有历史及艺术价值或经教育部指定之器物。2.古蹟:指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3.民族艺术:指不同族群或地方特有的艺术。4.民俗及有关文物:指与国民生活有关之食、衣、住、行、敬祖、信仰、年节、游乐及其他风俗习惯之文物。5.自然文化景观:指人类为保存历史文化及保育自然之需要,而指定具有保存价值之自然区域、动物、植物及矿物。6.历史建筑:指未被指定为古蹟,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

二、古蹟及其标准
基本上,国人对何谓文化资产,可能不是很了解,但对于古蹟,概念就较清楚了。古蹟的定义与标准,根据文化部〈文化资产保护法施行细则〉解释,古蹟应该包括历史、建筑及聚落,是指人类为生活需要所营建之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建造物及附属设施群。其标准为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时代远近、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之关系;能表现各时代之特色、技术、流派或地方特色。至于数量之多寡与保存情况之好坏、规模之大小和附近环境的优劣,亦为评定标准选项之考量。

国内现在将古蹟的重要性和珍稀程度,分为1、2、3级古蹟。1级古蹟亦称为国定古蹟,主管机关为内政部,代表最重要及稀有之古蹟。2级古蹟即市定古蹟,主管单位是各直辖市政府。3级古蹟系县定古蹟,由地方各县、市政府负责。古蹟之种类包括有祠堂、寺庙、宅第、城郭、关塞、衙署、车站、书院、碑碣、教堂、牌坊、墓葬、堤闸、桥樑、古道等设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台湾文化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文化观光就是看看寺庙、古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化更加丰富多元的一面。作者不仅仅关注那些广为人知的地标,更深入到社区和乡村,发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默默守护传统的人们。书中有一章节专门介绍了台湾的传统戏曲,她详细讲述了不同剧种的特点、表演形式,以及演员们付出的艰辛努力,这让我对这些古老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在地美食的介绍,但不是那种简单的“到此一游”式的推荐,而是将美食与当地的农作物、气候、人文习俗联系起来,让我感受到食物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她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溢于言表,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被这种热情所感染。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观光,不仅仅是走马观花,更是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仿佛我真的走在台湾的土地上,与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悠久的传统对话。作者在描述每一处文化资产时,都极尽细致,从建筑的风格、历史沿革,到其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介绍某座古庙时,她不仅描绘了庙宇的宏伟壮观,还深入挖掘了庙宇所供奉的神祇传说,以及围绕着这座庙宇发生的种种民间故事,这些都让原本静态的建筑瞬间“活”了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一段关于传统糕点制作的描述,详细到连面粉的比例、烘烤的火候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间弥漫着麦香的厨房。此外,作者还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资产的演变相结合,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历史脉络。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图文并茂,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资深导游娓娓道来。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温暖又富有启发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处处流露出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情。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讲述了她与台湾文化资产的相遇和互动。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她在一个小镇上,与一位老匠人交流制陶技艺的经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敬意和对传统技艺的珍视。她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感受,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我还很喜欢书中关于“人”的描绘,她不仅仅关注建筑和文物本身,更关注守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人们。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才让台湾的文化得以延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没有给我留下“打卡”的冲动,却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想要去细细品味、用心感受的种子。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深层文化的大门。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度的夸张,而是用一种理性而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揭示了台湾文化资产的内在价值。作者在分析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但又不会让内容显得过于学术化,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融入到叙述中,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在地性”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如何将台湾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等因素,融入到文化资产的解读中,展现了台湾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十分精妙,涵盖了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历史久远到新兴的文化形态,展现了台湾文化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把台湾的文化资产看作是旅游景点,而是视其为活着的历史,是有灵魂的存在。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被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枯燥的旅游指南,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带我重新认识了台湾。书里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文化资产,比如那些隐藏在巷弄里的老屋、守护着乡里信仰的宫庙,还有那些承载着历史故事的传统祭典。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她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文化符号与当地人的生活、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读到那些关于老奶奶们手作的糕点、年轻人传承手艺的故事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甜,感受到那份温情。书中的图片也极为考究,每一张都捕捉到了文化资产最动人的瞬间,无论是建筑的精美雕刻,还是祭典中人们虔诚的脸庞,都让人心生敬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文化资产保护的思考,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过客去欣赏,更能体会到保护这些宝贵遗产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台湾文化的一扇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