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因台湾文化资产的多元丰厚,从古道、城垣、砲台、老街、书院、建筑、寺庙、园邸等方面介绍的一本书,并搭配图文表的互相唿应。
作者简介
陈正茂
台湾省澎湖县人,1959年生,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曾任大学讲师,现为台北城市科大观光系专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观光、中国现代政党史、台湾史、民国人物传记。
着作有《少年中国学会之研究》(中国青年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出版,1996年)、《曾琦先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6年)、《左舜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8年)、《在野的声音---青年党人的时代关怀及其政治参与》(新文京版,2004年)、《传记与思想---青年党领袖群像》(新文京版,2004年)、《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秀威版,2008年)等专书。另编有《曾琦先生文集》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论集》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主编《中国青年党史料丛刊》21册(国史馆版,1993 ~ 1998年)。此外,亦编着大专用书10余种,及在《传记文学》、《中外杂志》、《近代中国》、《东方杂志》、《国史馆馆刊》、《光武学报》、《香港中国近代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陈善珮
现职:
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观光事业系专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学历:
世新大学观光研究所硕士( EMBA)、中国文化大学观光系 学士
经历:
交通部观光局委託「旅行业新进从业人员基础训练教材」专任研究员;台湾亚玛迪斯资讯公司( Amadeus Taiwan)业务部专案经理、培训讲师;台湾凯亚资讯公司( 中国航信TravelSky 唯一代理)行销总监、雅途旅行社业务主任、福国旅行社专案经理
证照:
交通部观光局出国团体国际领队(英语组)、交通部观光局旅行业经理人结业、经济部国贸局会议展览服务人员、台湾亚玛迪斯Amadeus 订位合格、先启资讯Abacus订位合格、中国航信TravelSky订位合格、台北市旅行同业公会航空票务合格、美国饭店协会AH& LA CHS餐旅服务督导、德国莱因TUV Rheinland Qualified Customer Service Inspection Manager、德国莱因TUV Rheinland Qualified Behavior Image Customer Service Manager、台北市旅行同业公会「国民旅游领团人员认证」考试及格
服务:
交通部观光局旅行业经理人讲座授课讲师、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观光导游实务班」外聘兼任教师、考选部导游考试命题委员、交通部观光局好客民宿访查委员、台湾观光协会台湾美食展筹委会-策划委员会副召集人、评审委员会副召集人、台北市卫生局厨师在职讲习授课讲师
着作:
观光资讯系统-全球航空旅游电脑订位系统GDS、国民旅游领团人员试题指南
作者序(一)
作者序(二)
第一章 绪论—文化资产与古蹟 001
一、文化资产的定义和类别 002
二、古蹟及其标准 002
三、台湾重要之古蹟 003
四、古蹟参访和维护 007
第二章 史前文化遗址与原住民的社会和文化 009
一、台湾史前文化遗址 010
二、台湾先住民的社会生活图像 013
三、台湾最早的主人─原住民 015
四、台湾原住民及其文化 017
五、原住民族文化之特色 025
六、平埔风华再现 028
第三章 寻迹溯往─台湾的古道 031
一、台湾古道的类型与现况 032
二、台湾古道简介 033
第四章 台湾的城垣与砲台 045
一、城门结构简介 046
二、台湾筑城史 048
三、重要城垣简介 050
四、台湾砲台设置史 057
五、重要砲台简介 059
第五章 历史记忆的印证─老街 069
一、老街形成的原因 070
二、老街导览 072
三、台湾老街分佈统计表 097
第六章 教化之所─书院 101
一、书院的产生与结构 102
二、清代台湾书院列表 108
三、书院(含西式)简介举隅 112
四、书院的功能及意义 124
第七章 百工技艺─台湾的传统工艺 12
一、传统工艺发展回顾 128
二、原住民的工艺 130
三、传统工艺简介 135
四、传统工艺的危机与未来 149
第八章 民间信仰的寄託─寺庙 153
一、民间信仰与寺庙之形成 154
二、寺庙奉祀之各类神祇 155
三、信仰行为 161
四、寺庙的建筑结构 165
五、庙会祭典 170
第九章 别具风格的建筑 1 5
一、台湾建筑的成因 176
二、传统建筑类型及构造 177
三、台湾的近代建筑 179
四、原住民建筑 184
五、历史建筑 190
第十章 台湾的民俗节庆 193
一、民俗节庆的由来与意义 194
二、重要的民俗节日(岁时节庆) 195
三、生命礼俗 203
第十一章 民间信仰与宗族组织 209
一、台湾民间信仰之渊源 210
二、祭祀圈组织的形成 212
三、台湾社会的宗族组织 213
四、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 215
第十二章 常民文化─台湾之戏剧 219
一、原住民的「番戏」 220
二、布袋戏 221
三、歌仔戏 228
四、南管戏与北管戏 233
五、皮影戏和四平戏 237
六、台湾人的戏剧文化 239
第十三章 台湾客家族群及其文化 243
一、客家移民台湾史 244
二、客家文化与习俗 246
三、客家人的族群认同 254
第十四章 豪门巨室的象征─园邸与宅第 25
一、台湾的园邸及其风格 258
二、林家历史与林家花园 260
三、林家花园主要景点介绍 262
四、见证台湾历史的雾峰林家 263
五、台湾其他知名宅第 264
六、园林美学之鑑赏与意义 275
第十五章 结论─文化资产的维护 2
一、我国文化资产维护演进之过程 278
二、「文资局」之业务推动 279
三、「文资研究中心」之努力 281
四、「文建会」对文化资产维护的成果 282
五、文化资产维护运动─全民一起来 285
参考书目 289
一、文化资产的定义和类别
所谓文化资产,系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之古物、古蹟、民族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自然文化景观等。文化资产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的轨迹,也是文化的象征;亦为人类社会生活演进的实证。文化资产可说是一个国家民族无穷无尽的宝藏,它可激发国人思古之幽情,感受到自我文化博大精深的骄傲,呈现族群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此外,文化资产也可提升国人文化水准和生活品质,发挥自己的文化特性,促进地方发展,养成良好的民情风俗,凡此种种都是文化资产的价值。
至于文化资产的类别,一般可分为几个大项:1.古物:指可供鑑赏、研究、发展、宣扬而具有历史及艺术价值或经教育部指定之器物。2.古蹟:指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3.民族艺术:指不同族群或地方特有的艺术。4.民俗及有关文物:指与国民生活有关之食、衣、住、行、敬祖、信仰、年节、游乐及其他风俗习惯之文物。5.自然文化景观:指人类为保存历史文化及保育自然之需要,而指定具有保存价值之自然区域、动物、植物及矿物。6.历史建筑:指未被指定为古蹟,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
二、古蹟及其标准
基本上,国人对何谓文化资产,可能不是很了解,但对于古蹟,概念就较清楚了。古蹟的定义与标准,根据文化部〈文化资产保护法施行细则〉解释,古蹟应该包括历史、建筑及聚落,是指人类为生活需要所营建之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建造物及附属设施群。其标准为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时代远近、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之关系;能表现各时代之特色、技术、流派或地方特色。至于数量之多寡与保存情况之好坏、规模之大小和附近环境的优劣,亦为评定标准选项之考量。
国内现在将古蹟的重要性和珍稀程度,分为1、2、3级古蹟。1级古蹟亦称为国定古蹟,主管机关为内政部,代表最重要及稀有之古蹟。2级古蹟即市定古蹟,主管单位是各直辖市政府。3级古蹟系县定古蹟,由地方各县、市政府负责。古蹟之种类包括有祠堂、寺庙、宅第、城郭、关塞、衙署、车站、书院、碑碣、教堂、牌坊、墓葬、堤闸、桥樑、古道等设施。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台湾文化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文化观光就是看看寺庙、古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化更加丰富多元的一面。作者不仅仅关注那些广为人知的地标,更深入到社区和乡村,发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默默守护传统的人们。书中有一章节专门介绍了台湾的传统戏曲,她详细讲述了不同剧种的特点、表演形式,以及演员们付出的艰辛努力,这让我对这些古老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在地美食的介绍,但不是那种简单的“到此一游”式的推荐,而是将美食与当地的农作物、气候、人文习俗联系起来,让我感受到食物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她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溢于言表,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被这种热情所感染。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观光,不仅仅是走马观花,更是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仿佛我真的走在台湾的土地上,与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悠久的传统对话。作者在描述每一处文化资产时,都极尽细致,从建筑的风格、历史沿革,到其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介绍某座古庙时,她不仅描绘了庙宇的宏伟壮观,还深入挖掘了庙宇所供奉的神祇传说,以及围绕着这座庙宇发生的种种民间故事,这些都让原本静态的建筑瞬间“活”了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一段关于传统糕点制作的描述,详细到连面粉的比例、烘烤的火候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间弥漫着麦香的厨房。此外,作者还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资产的演变相结合,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历史脉络。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图文并茂,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资深导游娓娓道来。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温暖又富有启发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处处流露出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情。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讲述了她与台湾文化资产的相遇和互动。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她在一个小镇上,与一位老匠人交流制陶技艺的经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敬意和对传统技艺的珍视。她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感受,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我还很喜欢书中关于“人”的描绘,她不仅仅关注建筑和文物本身,更关注守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人们。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才让台湾的文化得以延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没有给我留下“打卡”的冲动,却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想要去细细品味、用心感受的种子。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深层文化的大门。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度的夸张,而是用一种理性而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揭示了台湾文化资产的内在价值。作者在分析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但又不会让内容显得过于学术化,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融入到叙述中,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在地性”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如何将台湾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等因素,融入到文化资产的解读中,展现了台湾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十分精妙,涵盖了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历史久远到新兴的文化形态,展现了台湾文化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把台湾的文化资产看作是旅游景点,而是视其为活着的历史,是有灵魂的存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被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枯燥的旅游指南,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带我重新认识了台湾。书里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文化资产,比如那些隐藏在巷弄里的老屋、守护着乡里信仰的宫庙,还有那些承载着历史故事的传统祭典。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她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文化符号与当地人的生活、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读到那些关于老奶奶们手作的糕点、年轻人传承手艺的故事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甜,感受到那份温情。书中的图片也极为考究,每一张都捕捉到了文化资产最动人的瞬间,无论是建筑的精美雕刻,还是祭典中人们虔诚的脸庞,都让人心生敬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文化资产保护的思考,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过客去欣赏,更能体会到保护这些宝贵遗产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台湾文化的一扇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