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销3.0 (增订版):与消费者心灵共鸣

行销3.0 (增订版):与消费者心灵共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hilip Kotler, Hermawan, Kartajaya, Iwan Setiawan
图书标签:
  • 营销
  • 营销3
  • 0
  • 消费者行为
  • 品牌营销
  • 价值营销
  • 心灵营销
  • 社会营销
  • 增订版
  • 菲利普·科特勒
  • 营销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行销之父科特勒  网路、社群经济时代最新力作!
巨变时代下,科特勒指出新方向
共创让世界更美好的愿景
才是消费者乐于紧紧拥抱的价值
建立企业真正不可取代的地位

  不需4P、4C的行销概念,颠覆「顾客至上」的行销思维!
  结合40个跨国企业成功行销实例,看他们如何满足消费者的人性需求!

  行销1.0时代,企业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
  行销2.0时代,企业满足消费者的心灵需求;
  行销3.0时代,企业必须打造价值,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全球暖化、金融风暴、 贫富不均,世界性问题接踵而至,
  大家被冲击的迷失了方向。
  消费者不要再听到口号。消费者期盼的是让世界美好的价值!

  本书提出,企业提倡社会正义、环保、教育、医疗研究,让消费者、员工、通路与股东都成为代言人,携手带动文化价值的正向改变,就能在3.0时代奠定无可取代的品牌地位!

  社群为王的新经济时代,一本网罗最新趋势与布局策略的大师指南!行销学之父科特勒,提出即将袭卷世界的「行销3.0」浪潮,在内容、方式、脉络三大面向的变革,并揭示从企业决策者到第一线服务人员,如何透过四向策略的应用、十大信条的深耕,在充满困惑的未来,满足消费者在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上的深层需求。

  ‧Web3.0时代的最新行销趋势
  当企业争相跃上「云端」,众包崛起、社群发烧,0元创业正夯……
  巨变的时代,需要全新的行销观!本书提出「价值为王」,推翻「消费者为王」的过时思维,认为企业必须化身世界难题的解决者,并广邀消费者社群贡献创意,共同找到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方向感!

  ‧行销人必读,非行销人更要读的全方位指南
  在行销3.0思维中,每个人都是行销人!从企业决策者到第一线服务人员,皆肩负着行销企业价值的绝对使命,向员工、消费者、通路伙伴与股东等传达企业的独特地位。除了企业内部成员,企业外部的消费者,也开始加入社群,与企业同一阵线,因此本书乃是行销人与非行销人皆必读的经典指南!

  ‧40个领先跨国企业成功实例
  A+巨人为什么不会倒?答案就在于:
  Google不只是搜寻引擎,它为改变世界的创意付出了千万美元;
  迪士尼不只为孩子创造娱乐,更创造了一套告别胖小子的新饮食公式;
  哈根达斯不只是美味冰淇淋的代表,更致力保护为人类1/3食物授粉的濒绝蜂群;
  Body Shop不只是美妆产品,而是积极反对暴力,终止人类与动物的哭嚎;
  雅芳不只美化女人的外观,更资助乳癌研究,涤除女人的梦魇!
  本书证实了这些企业如何透过行销3.0模式,打造历久不辍的龙头地位!

  ‧增订版新增
  科特勒回答行销人提问QA
  行销大师科特勒vs.玉山金控董事长黄永仁对谈

名人推荐

  印尼前总统 尤多约诺
  智融集团董事长 施振荣
  玉山金控董事长 黄永仁
  政治大学智财所所长 邱奕嘉
  美国行销学会(AMA)执行长 丹尼斯‧邓拉普
  哈佛商学院荣誉教授 史蒂芬‧葛瑞瑟
  伦敦商学院行销学教授 奈马亚.库马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行销学教授 李纳‧贝瑞

  「我很荣幸看到几位声誉卓着的行销大师,为了让世界更美好,将他们的能量与努力共同投注在这本书上。我希望任何看过本书的读者都会因此受到激励,让我们居住的世界有所改变。」──尤多约诺,印尼前总统

  「行销大师科特勒在本书中提供许多行销的新观念,十分值得读者参考,相信只要读者能了解其精神与原则,再依台湾客观的环境来做必要的调整,很务实地投入品牌经营,相信将会有所助益!」──施振荣,智融集团董事长

  「若细细品味书中蕴含的智慧与道理,就会发现科特勒在说明行销3.0的同时,其实也擘划出在价值导向的年代里,企业经营管理的蓝图,这个蓝图是以使命愿景为根基、以企业文化为内涵、以创造价值为核心、以人性关怀为导向、以创意思考为态度、以协同合作为精神、以社会责任为依归。」--黄永仁,玉山金控董事长

  「科特勒提醒了众人:商业行为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而不是仅有利益的交换。生活除了舒适感,还有幸福感、愉悦感,企业行销的核心、企业的价值必须符合消费者的生活愿望。」──邱奕嘉,政治大学智财所所长

  「近年来的行销已经逐渐迷失了方向。本书将告诉读者行销如何重拾消费者信任,并在组织内外造成影响。」──李纳‧贝瑞(Leonard L. Berry),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行销学特聘教授《向梅约学管理》(Management Lessons from Mayo Clinic)共同作者

  「大师科特勒再度透过切合时代趋势的洞见,在变迁的时局中引领策略行销。本书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案例,证实了诉诸人性精神能够吸引消费者,并创造竞争优势。」──丹尼斯‧邓拉普(Dennis Dunlap),美国行销学会(AMA)执行长

  「对资深领导人而言,行销3.0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它清楚指出一条明路,让企业通往价值导向与人性中心,利用创新的十大信条将「行销」与「价值」整合起来。」──史蒂芬‧葛瑞瑟(Stephen A. Greyser)哈佛商学院契普曼(Richard P. Chapman)企管荣誉教授

  「长久以来,行销人都认为行销活动的重心在于满足消费者。本书借由说服性十足的案例,说明消费者与社会福利,将是企业下一个使命。消费者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聪明的企业自然也应当如此。」──奈马亚.库马(Nirmalya Kumar),伦敦商学院行销学教授,阿迪亚波拉印度中心(Aditya Birla India Centre)共同主任
《企业战略转型与未来商业蓝图:在变革浪潮中重塑核心竞争力》 导言:新时代的商业图景与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全球商业环境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缘政治的复杂演变、消费者行为的快速迭代,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增长的关注,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机遇的新商业图景。传统的竞争优势正迅速瓦解,那些未能及时调整战略的企业,正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巨大风险。 本书聚焦于如何帮助企业穿越这场变革的迷雾,实现从“生存”到“卓越”的战略转型。我们不关注单一的产品营销技巧,而是深入剖析支撑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宏大战略框架、组织结构优化以及文化重塑的关键要素。它是一份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战略规划师以及有志于领导企业迈向未来的远见者精心准备的行动指南。 --- 第一部分:战略环境的深度透视与宏观诊断 本部分旨在提供一个清晰、多维度的视角,帮助决策者准确把握当前商业环境的脉络。我们认为,有效的战略始于对环境的深刻理解,而非盲目追随热点。 第一章:范式转移:从效率驱动到价值共创的时代 我们首先探讨驱动当前商业模式转变的核心力量——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技术部门的任务,而是全方位的战略重塑。重点分析了“平台经济”的深层逻辑,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技术壁垒的消失所带来的竞争加剧。这一章将详细剖析指数级增长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对传统价值链的颠覆性影响,并指导企业如何评估自身在这一新范式中的相对位置。 第二章:地缘经济的重构与供应链的韧性构建 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运营的常态变量。本章深入探讨了“去风险化”(De-risking)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Nearshoring/Friendshoring)等新趋势。企业如何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具备足够韧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成为决定其生存能力的关键。我们将引入“弹性战略储备”模型,帮助企业量化和管理供应链中断的潜在成本。 第三章: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的兴起:ESG与企业长远价值 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正受到挑战。本章着重分析了环境(E)、社会(S)和治理(G)因素如何从“可选项”转变为“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证明其商业目标与社会福祉的同步性。内容涵盖了如何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财务报表,如何建立透明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治理结构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我们提供了一套评估企业ESG成熟度的框架,并指导如何将其转化为新的增长点,而非仅仅是合规成本。 --- 第二部分: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赋能 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企业内部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组织结构来承载这一愿景。本部分将重点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第四章:敏捷化组织设计:打破职能壁垒,加速决策流程 僵化的层级结构是创新的最大敌人。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将传统的职能部门组织结构,逐步转化为更适应快速变化需求的“网络化、流体化”组织。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跨职能的“价值流团队”(Value Stream Teams),并引入“双速组织”的理念——如何在保持核心业务稳定性的同时,孵化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业务单元。 第五章:数据驱动的战略决策体系构建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真正稀缺的是洞察力。本章超越了基础的数据分析层面,聚焦于如何建立一个从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到最终战略落地的完整闭环。内容包括“战略指标仪表板”(Strategic KPI Dashboard)的设计原则,如何有效整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如何利用预测性分析来前瞻性地识别市场机会与潜在危机。强调“决策权下放”与“数据素养”在组织中的普及。 第六章:人才的重新定义:从“雇佣”到“生态协同”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资产。本章探讨了在远程工作和零工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构建一个吸引、留住并最大化释放顶尖人才潜力的生态系统。我们将分析“技能差距”(Skill Gap)的动态管理,以及如何设计创新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个人成长路径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保持高度一致。重点讨论了“内部创业家精神”(Intrapreneurship)的培育机制。 ---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增长战略与蓝图绘制 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增长。本部分将指导企业如何在高不确定性中锁定并开拓新的增长领域。 第七章:超越产品导向:构建生态系统思维的增长路径 现代商业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对抗。本章指导企业如何识别并战略性地参与或创建商业生态系统。内容包括如何评估合作伙伴的战略契合度,如何制定“开放式创新”的框架,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和接口设计,将自身打造为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从而分享更广阔的价值蛋糕。 第八章:从“线性增长”到“循环与复利增长”的商业模式重构 线性思维(投入更多资源获取等量回报)已不再适用。本章聚焦于如何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将一次性交易转化为长期关系。重点分析了“产品即服务”(PaaS/XaaS)模式的深层价值重塑,以及如何利用订阅和会员机制,创造可预测的经常性收入流,从而增加企业估值中的确定性溢价。 第九章:制定穿越周期的战略蓝图:情景规划与“黑天鹅”应对 制定一份面向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战略蓝图,必须考虑到不可预测的巨大冲击。本章引入了先进的“情景规划法”(Scenario Planning),指导管理者创建多个高度差异化的未来图景(如技术奇点、大规模监管收紧、供应链彻底断裂等)。更重要的是,本章提供了一套“无悔行动组合”(No-Regret Move Portfolio),确保企业无论哪种情景发生,都能采取最优化的初始部署,保持战略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 结论:领导力的考验与变革的承诺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领导力。战略的宏大与否,最终取决于掌舵者的视野、勇气与执行力。我们总结了成功穿越商业变革的领导者所共有的特质:谦逊的求知欲、坚定的长期主义视角,以及将组织凝聚在清晰、可信的共同目标之下的能力。本书不是提供捷径,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系统性的思考工具和行动框架,助力企业在不确定的时代,绘制出属于自己的、面向未来的商业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


  现代行销学之父。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庄臣国际行销学名誉教授(S.C. Johnson & So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拥有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华尔街日报》评为最具影响力的顶尖商业思想家之一。曾任IBM、美国银行、奇异公司、可口可乐与摩托罗拉等多家大型企业顾问;其着作曾译成超过二十五种语言,最重要的着作《行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乃是影响最鉅、使用最广泛的世界级行销教科书。是至今唯一三度获得年度最佳论文奖──阿尔法‧卡帕‧普西奖(Alpha Kappa Psi Award)的学者。

陈就学(Hermawan Kartajaya)

  世界行销协会(World Marketing Association)会长,英国皇家特许行销学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rketing,CIM)评为「打造未来行销的五十位大师之一」。东南亚行销策略顾问公司MarkPlus的创办人暨执行长,经常受邀至世界各地进行演讲,包括新加坡、瑞典、俄国等。

伊万‧塞提亚宛(Iwan Setiawan)

  东南亚行销策略顾问公司MarkPlus经理。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行销学MBA。

译者简介

颜和正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学士,比利时鲁汶大学欧洲研究硕士。曾在媒体界担任记者工作多年,包括天下杂志与国外通讯社等。现任职于科技公司,专职行销工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品牌运动 施振荣
推荐序 第四波时代        尤多约诺
推荐序  行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黄永仁
导 读 再造美丽新境界      邱奕嘉
前 言 行销中的人本主义

《行销3.0》企业案例策略地图索引
第一部 超强趋势
第一章 抢滩行销3.0新大陆
在这个急速动盪的时代,行销3.0正在兴起,谁能为纷扰不安的未来提供答案,就能创造无可取代的价值,成为新赢家!
第二章 擘画下一张策略蓝图
行销学在六十年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从战术提升到策略层次,因此企业需要透过3i模式,打造品牌DNA,擘画未来的行销蓝图。

第二部 多向策略
第三章 向消费者传递企业使命
没有什么比故事更能打动人心!除此之外,还需要与众不同的生意,并提升消费者的意识与力量,才能让企业使命深植顾客脑海。
第四章 让员工成为品牌大使
员工绝对是虚假价值的第一手揭发者,也是会在日常营运中实践价值的企业大使,因此价值必须表里如一,让全体员工共享与内化。
第五章 别想摆脱中间人
「摆脱中间人」曾经形塑了戴尔电脑的成功,至今却一切变天!选择相互契合的通路伙伴,才能拓展盟友,增加推广品牌故事的桥梁。
第六章 在两极市场中创造股东价值
当消费者不是愈买愈贵、就是愈买愈便宜,在这两极化的市场中,唯有永续经营的愿景才能网罗两者,并让股东赢得最高获利。

第三部 广泛应用
第七章 卖产品,更要卖文化
只把创意应用于产品及服务,只能创造暂时商机;但把创意应用于文化改造,才能形成终极差异化,发挥无可取代的社会影响力!
第八章 培育金字塔底层的创业家
从纯粹金援,到培育新兴市场的创业家,为金字塔底层的贫困大众赋予力量,将是未来企业不可豁免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扩大市场的新契机。
第九章 推动绿色策略
创新者、投资者与宣传者,分别扮演三种不同实践环保的企业要角,借此强化绿色市场,并赢得更低成本、更佳名声,以及动力十足的员工。
第十章 改变世界前的十大信条
行销3.0时代,「行销」与「价值」已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透过确切整合两者的十大信条,企业将确实获得与消费者改变世界的力量!

附录一 行销大师科特勒与玉山金控董事长黄永仁对谈

附录二 行销大师科特勒回答行销人提问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品牌运动     


  整个行销的观念,从「产品导向」到「市场导向」再发展到「社会导向」,如今随着世界是平的大趋势以及网际网路的发展,客观环境和以前已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行销的基本概念,不管如何发展,其精神及原则仍可参考;但客观环境的变化,诸如经济景气、气候变迁、对环保与永续经营的重视、以及网路新社群的崛起等,特别是消费者意识透过网路抬头,也值得多加注意。

  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部落格等等新一代的网路应用,都已成为现代行销的利器,不仅企业可以善用这些新时代的行销通路,消费者也借由网路社群的群聚效应,凝聚成为一股力量,可以在网路上对产品及服务直接给予消费评价,影响力不可小觑。

  本书也与读者分享许多经营品牌的理念。我一直认为经营品牌将是台湾必备的新核心能力,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所在。推动多年后,如今经营品牌在台湾慢慢蔚为风气,开始受到重视,并成为努力的方向!

  不过,站在台湾的立场来看,读者除了参考书中有关经营品牌的精神及原则之外,也要了解台湾经营品牌的客观环境亦有所不同,在面对国际市场时也应有不同的思维。读者在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思维之际,也要思考与寻找台湾自己相对有效的经营新模式。

  近四十年我来投入自有品牌的经营,并在《全球品牌大战略》乙书中提出经营品牌的重要概念,如今更设立微笑品牌学堂推动「全员品牌管理」等等,就是希望推动台湾品牌经营的文化,这在台湾相对仍不是很普遍,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同时还要持续吸收新知,才能让台湾所投入的资源更有效利用。

  行销大师科特勒在本书中提供许多行销的新观念,十分值得读者参考,相信只要读者能了解其精神与原则,再依台湾客观的环境来做必要的调整,很务实地投入品牌经营,相信将会有所助益!

本文作者为智融集团董事长 施振荣

推荐序2

第四波时代


  根据美国未来学大师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理论,人类文明可以区分为三波经济发展。第一波是农业时代,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资本是可供农作的土地。我的国家印尼,无疑拥有许多这类资本。第二波是工业时代,伴随着先在英国发生、随后普及到欧洲各地的工业革命而来,当时最重要的资本是机器与工厂。第三波则是资讯时代,在这个年代中,思想、资讯与高科技是成功必备的资本。今日,我们都面临全球暖化的挑战,进入了第四波经济,创意、文化、历史遗产与环境成了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我未来领导印尼的方向。

  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行销也朝着同样的方向迈进。行销3.0时代,极度仰赖行销人感受到人们的焦虑与欲望,这种感受力深埋在我们的创意、文化、历史遗产与环境中。对印尼来说,这更是意义非凡,因为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与历史遗产。印尼也是非常重视价值的国家,精神价值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我很高兴在书中看到跨国企业的成功案例,这些企业支持千禧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以降低开发中国家的贫穷与失业状况。我深信公私部门的携手合作,是经济成长的强大支柱之一,特别是对开发中国家而言。我肩负将印尼位在金字塔底层的贫穷人民,提升到金字塔中间的任务,这本书给予我很多的支持,并支持我的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投注的努力,这正是我们最强大的资产。

  总结来说,我很荣幸看到几位声誉卓着的行销大师,为了让世界更美好,将他们的能量与努力共同投注在这本书上。我由衷恭喜科特勒、陈就学与塞提亚宛写出这本刺激你我思考的好书。我希望任何看过本书的读者都会因此受到激励,让我们居住的世界有所改变。
 
本文作者为印尼前总统 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

推荐序3

行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行销典范的演进,从行销1.0以产品为核心,行销2.0以顾客为导向,到行销3.0以追求价值为目标。每一阶段的演进,都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对于行销概念、行销方针、价值主张及互动方式进行突破与精进,影响的范围,也从员工、顾客,扩大到社会,甚至整个世界。

  现代行销学之父科特勒在行销3.0书中,提出行销3.0的发展趋势、策略方向及重要应用,并阐释行销3.0的明确做法。但是,若细细品味书中蕴含的智慧与道理,就会发现科特勒在说明行销3.0的同时,其实也擘划出在价值导向的年代里,企业经营管理的蓝图,这个蓝图是以使命愿景为根基、以企业文化为内涵、以创造价值为核心、以人性关怀为导向、以创意思考为态度、以协同合作为精神、以社会责任为依归。

  科特勒所描绘的蓝图,与玉山的经营理念相似,我们认为企业的永续经营必须有决心许下长期的承诺,从确立使命、愿景与价值开始,有系统地投入经营管理,包含建构策略、组织与人才,了解顾客、市场与趋势,深耕专业、技术与科技以及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要尽力满足顾客在功能面、情感面及精神面上的需求,解决顾客的问题进而解决社会的问题,才能够逐步迈向永续经营。

  企业是法人,企业本身由许多自然人共同组成,产品与服务提供的对象为其他的法人或自然人,因此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资产。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导向,首先要了解及尊重所有利害关系人,其次是关注利害关系人的想法与需求,最后才能够持续为利害关系人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实务上,玉山的经验是先拥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够创造满意的顾客,有满意的顾客后才会有满意的股东。

  在行销时,价格是初赛,服务才是决赛,真正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触动顾客的心弦,进而与顾客产生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共鸣来自于有温度的感动行销,透过重视且倾听顾客的声音,掌握关键时刻让顾客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解决顾客的问题让顾客有愉快的感觉,超越顾客的预期,致力于让顾客从了解、认同到成为品牌大使或广宣代言人。

  彼得‧杜拉克曾说,企业之目的在于创造顾客,企业的两个基本功能为行销与创新。所以行销就是一种创造与协同合作的过程,重点在于创造需求、创造差异及创造价值,清楚定义企业独特的品牌认同(Brand Identity),以诚信正直的行为建立品牌诚信(Brand Integrity),创造出卓越的品牌形象(Brand Image)。

  随着行销从1.0演进到3.0,虽然影响的层面愈来愈大,但是追求的价值却愈来愈回归人性的本质。行销3.0的企业拥有坚定不移的使命、愿景与价值,展现人本关怀,和顾客的思想、情感与精神产生共鸣,这样的企业将主动带来改变,一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作者为玉山金控董事长、玉山金控/银行创办人 黄永仁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抢滩行销3.0新大陆

多年以来,行销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称之为行销1.0、2.0与3.0。现在许多行销人仍停留在行销1.0的阶段,有些已经演进到行销2.0,但只有少数人开始进入行销3.0,而最好的机会将落在推动行销3.0的人身上。

很久以前,在工业时代——也就是核心技术为机器设备的年代,行销就是将工厂制造的产品,推销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当时产品是为了服务一般大众市场,设计相当简单。其目标是标准化与量产,如此才能将生产成本降至最低,进而降低产品售价,让更多人买得起。

福特(Henry Ford)推出的T型车(Model T),可说是这个策略的缩影。福特表示:「任何顾客都可以选择任何他所中意的汽车颜色,但是我只卖黑色的车。」这就是行销1.0,也就是产品导向的时代。

行销2.0则诞生在当前的资讯时代中——此时的核心技术是资讯科技。行销的工作不再如此简单。今日的消费者消息灵通,能轻易比较出类似产品的差别,因此消费者才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人。

由于消费者各有所好,行销人员必须做出市场区隔,针对每个特定目标市场开发出优越的产品。「顾客为王」这条金科玉律,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都会奏效。当需求与欲望能得到满足,消费者的生活就会更加富足。消费者拥有产品功能或其他另类选项等多种选择。

今日的行销人试图触动消费者的思想与情感,不幸的是,这种消费者导向的做法,却也隐约假设了在行销活动中,消费者是被动、被锁定的目标。这是行销2.0的观点,也可说是消费者导向的年代。

价值至上的未来

我们正在目睹行销3.0的兴起,意即价值导向的年代来临。行销人不再将人视为单纯的消费者,而将之视为有思想、情感与精神的完整人类。愈来愈多消费者的共同烦恼都是——如何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并爲此寻找解决方法。

在这个充满困惑的世界里,消费者期盼企业能透过使命、愿景与价值,满足他们在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上的深层需求。在选择产品与服务时,他们不只希望满足功能与情感上的需求,还希望精神需求也得到满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营销的本质。我一直在思考,在如今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才能让我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本书提出的“情感连接”理论,让我豁然开朗。它强调,真正的营销,不是依靠冰冷的数字和促销手段,而是要与消费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我喜欢书中对“品牌故事”的阐述。它认为,每一个成功的品牌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一个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关于品牌的诞生,关于产品的创新,关于用户的体验,关于品牌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讲述故事,品牌能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品牌的温度和人情味。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去发掘我们品牌中最动人的故事,用最真诚的方式去传递给消费者。我意识到,我需要跳出仅仅关注产品功能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品牌所代表的价值观,所传递的情感,所能引发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当消费者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购买,而是为了认同品牌的价值观,为了融入品牌的社群时,品牌的力量才真正显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很有质感,带着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蓝绿色调,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我第一次翻开它,是被“与消费者心灵共鸣”这句话深深吸引。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单纯的广告轰炸和价格战早已无法打动人心,消费者渴望的是情感连接,是品牌价值观的认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那个与消费者内心深处产生共振的契合点。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为我指引了方向。它没有给出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那些真正成功的品牌是如何做到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使命驱动”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一个有意义的品牌,不仅仅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承担某种社会责任,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这种超越商业利益的追求,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读完这些案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许多品牌,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现在却变得意义非凡。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产品背后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和情感。这本书让我对“行销”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销售技巧,而是温暖人心的连接艺术。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探索如何与我的目标客户建立更深层的情感纽带,创造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品牌故事。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思辨性非常强。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营销技巧,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营销的本质,去探索营销的未来方向。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才能让我的品牌在消费者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本书提出的“灵魂行销”的概念,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强调,真正的营销,是触及消费者的灵魂,与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连接。这不仅仅是关于产品的功能性,更是关于品牌所代表的价值观,所传递的情感,所构建的社群。我喜欢书中对“故事化营销”的阐述。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功的品牌背后,都应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关于品牌的起源,关于产品的研发,关于用户的体验,关于品牌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品牌能够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的纽带,让他们感受到品牌的温度和人情味。我开始审视我目前的营销策略,是否过于注重冰冷的数据和硬性的推销,而忽略了情感的交流和故事的传递?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营销中的不足之处,也为我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它鼓励我去发掘品牌中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并用最真诚的方式去传递给消费者。我相信,当我的品牌能够与消费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时,我们就不仅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营销的本质,从来不是销售技巧的堆砌,而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情感的精准把握。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品牌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和忠诚,而有些品牌却始终在苦苦挣扎?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那就是与消费者的“心灵共鸣”。它并没有提供一套万能的营销公式,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阐释了品牌如何才能触及消费者的内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价值共创”的讨论。它认为,未来的营销,应该是品牌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品牌需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与他们一起探索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这种互动和参与,能够极大地增强消费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成功的社区型品牌,它们通过线上线下的社群活动,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到品牌的发展中,这种连接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消费者成为了品牌的忠实拥护者和口碑传播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需要转变营销的重心,从“卖什么”转向“为什么而卖”,从“怎么卖”转向“如何建立连接”。它鼓励我去挖掘品牌背后更深层的故事和意义,并用最真诚的方式去传递给消费者。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以为又是一本充斥着营销术语和成功学套话的泛泛之谈。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却被它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视角深深折服。作者并没有回避营销中遇到的复杂性和挑战,反而以一种极其坦诚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剖析了当代消费者行为的演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价值先行”的讨论。在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产品为王”,但这本书则告诉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更看重的是你提供的价值,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甚至是情感上的。它阐述了,当一个品牌能够真正理解并满足消费者深层次的需求时,即便产品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也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忠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同理心”在营销中的重要性的强调。真正优秀的营销,不是去“说服”消费者,而是去“理解”他们,去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某个环保品牌如何通过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关注环境问题的消费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就让我感触颇深。这不仅仅是卖出产品,更是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这种连接,远比任何促销活动都更加牢固。我开始反思,我与我所接触的品牌之间,究竟是基于什么而产生的联系?是功能性,还是情感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框架,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情感的驱动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一本营销指南,更像是一次对现代商业和社会关系的深度反思。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的品牌信息能够穿透层层噪音,直达消费者的内心。这本书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强调,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深入理解消费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欲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价值。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价值共鸣”的章节。它指出,当一个品牌能够提供与消费者个人价值观相符的产品或服务时,就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功能上的匹配,更是情感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契合。我开始审视我的品牌,我们所提供的价值,是否能够与目标客户的内心产生真正的共鸣?我们是否能够通过营销,传递出我们品牌所代表的,能够触动他们心灵的讯息?这本书鼓励我去发掘品牌最真实、最动人的核心价值,并用最真诚的方式去与消费者建立连接,去创造一种超越交易的情感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但最吸引我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刻人性洞察。它没有将消费者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情感需求和价值追求的个体。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如何才能真正理解我的目标客户,如何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提出的“情感价值”的重要性,让我豁然开朗。它指出,在如今这个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产品的功能性和价格优势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品牌所能提供的,能够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价值。这种情感价值,可以是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甚至是快乐和希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品牌同盟”的解读。它认为,成功的品牌,应该能够与消费者建立起一种“同盟”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品牌社群的一部分,是品牌共同理念的践行者。这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宣传,更是双向的互动和共创。它鼓励我去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去与他们共同成长。我意识到,我需要跳出传统的“推销”思维,去建立一种“服务”和“陪伴”的模式,让消费者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这本书让我对“行销”有了更人性化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商业运作,而是温暖人心的情感连接。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营销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循循善诱地为我指点迷津。我一直苦恼于如何让我的产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何让消费者不仅仅是“知道”我的品牌,而是“喜欢”并“认同”我的品牌。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即“与消费者心灵共鸣”,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营销,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的连接之上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意义营销”的论述。它提出,当一个品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超越物质利益的意义时,就能赢得他们的深度忠诚。这种意义,可以是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甚至是全球福祉的贡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我非常欣赏的品牌,它们并非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而是通过其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深深地打动了我。比如,某个坚持使用天然原料、对环境负责的品牌,它的产品本身就很优质,但更让我愿意持续购买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关爱自然,关爱自己”的理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需要跳出传统的营销思维,去思考我的品牌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独特价值,什么样的精神慰藉,什么样的情感满足。它鼓励我去挖掘品牌背后更深层的故事,去传递更具感染力的价值观,从而与消费者建立起一种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关系。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人,对于那些过于理论化的营销书籍,我总是提不起兴趣。但这本书却不同,它虽然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却处处以生动、鲜活的案例来阐释观点,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困惑于如何在营销中建立真正的“情感链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指导。它不再强调“如何卖”,而是强调“为何而卖”以及“如何被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品牌使命”的讨论。它提出,一个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品牌,一定有一个超越利润的使命,一个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目标。当品牌能够清晰地阐述并践行自己的使命时,它就能吸引那些认同其价值观的消费者,并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忠诚度。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了那些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品牌,它们不仅仅是在销售产品,更是在传递一种积极的社会能量,而这种能量,正是打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的品牌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使命”,并将其融入到营销的每一个环节,去触及消费者的心灵,去引发他们的共鸣。

评分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改变了我对“行销”的固有认知。我过去一直认为,营销就是如何让产品卖得更多,如何提高销售额。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明白,真正的营销,是关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关于触及消费者的心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深入剖析。它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早已超越了对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他们更渴望的是情感上的认同、精神上的共鸣。当一个品牌能够理解并满足这些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时,它就能赢得消费者的心。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些我非常喜欢的品牌,它们之所以能够打动我,并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有多么优秀,更是因为它们所传递的某种价值观,某种生活态度,能够与我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振。比如,某个品牌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让我倍感亲切和自豪。这本书鼓励我去思考,我的品牌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独特的情感价值?是安全感?是归属感?是成就感?还是其他?它让我意识到,我需要跳出狭隘的商业利益考量,去思考品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并用真诚的方式去与消费者沟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