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真轻松:卓莹祥医师的30讲堂,让你安心照顾0~2岁宝宝。

新手爸妈真轻松:卓莹祥医师的30讲堂,让你安心照顾0~2岁宝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育儿
  • 宝宝护理
  • 0-2岁
  • 新手爸妈
  • 母婴健康
  • 卓莹祥
  • 育儿指南
  • 喂养
  • 睡眠
  • 成长发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卓医师以多年问诊的经验,用Q&A的方式,针对0~2岁的宝宝,在于日常保健清洁方面、常见的生理反射动作、平时照顾注意事项、遇到疾病的处理、宝宝各个阶段副食品的用法、身体与语言发展的疑虑,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让每个第一次当爸妈所担心的问题,做了详尽的解说。

  日常保健清洁:眼、耳、鼻、牙,怎么让宝宝安全又舒适的清洁完成。

  常见正常生理反应动作:溢奶处理、眼神飘忽、唿吸有杂声、卧姿如蛙、颈部无力…

  新闻常见案例预防:婴儿摇晃症、低体重儿、囱门提早闭合、仰睡问题、喉头软骨软化…

  了解用药关键:生病一定要吃药吗?每个阶段的宝宝用药标准有无不同?

  宝宝各阶段饮食指南:宝宝4个月后开始就可以吃副食品了,副食品怎么吃?用奶标准又是如何?如果是过敏儿又要怎么吃对宝宝是最好的?

  身体及语言发展标准:同个月份的宝宝长的大小不一样?宝宝开口讲话怎么就是比别人慢这么多,真的没关系吗?

  每一篇的医师讲堂,都是卓医师以多年累积下来的经历,也提醒爸爸妈妈在照顾宝宝时,不要这么烦恼,其实宝宝的身体忍耐度真的比我们想像的还好。

  例如:6个月以上的宝宝几乎不太生病的,3个月内的宝宝只要发烧就应送往医院进行检查。

本书特色

  1.    内容详实、症状最齐全、最好读、最易懂的婴儿家庭医学百科,一书在手,宝宝安心养到大。

  2.    最正确的婴儿居家照顾法,破解常见错误迷思。包含婴儿时期各种常见症状及疾病的应对措施。

  3.    照顾生病宝宝的标准SOP。内容包含:何时该冷静观察、何时该送医检查、病后保养方针、痊癒后追踪,以及避免复发和传染给另一个孩子的措施。

  4.    读懂宝宝健康手册的意涵:为什么宝宝要做新生儿检测?宝宝发展不合格怎么办?让家长读懂儿童健康手册的检查重点,不再对宝宝发展问题满心惶恐。

  5.    宝宝发展不恐慌:为什么我家宝宝长得比较小?为什么宝宝没有爬行,直接扶着走路?新生儿检测到底有何意义?一一为读者解答。

  6.    蒐罗各大亲子网站提问率最高的100个提问:网路询问度最高,全台父母翘首企盼的婴儿照料百科。

名人盛赞

  台安医院院长     黄晖庭
  台大儿童医院院长 吴美环
  现任台北市长夫人 陈佩琪
育儿新知与实践:从孕期到学步期的全面指南 本书聚焦于现代父母在婴幼儿照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挑战与心理调适,提供一套系统化、富含科学依据且操作性强的育儿策略。我们深入探讨了从孕期心理准备、分娩后的生理恢复,到宝宝0至3岁关键成长阶段的喂养、睡眠、健康管理及早期启蒙等核心议题。 --- 第一部分:孕育期待与身心准备(Pre-Natal & Immediate Postpartum) 第一章:迎接新生命前的心理构建与信息甄别 本章旨在帮助准父母建立科学、平衡的育儿观,避免被海量信息淹没或陷入焦虑。 孕期情绪管理与伴侣支持系统: 探讨孕期荷尔蒙波动对情绪的影响,强调伴侣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提供应对孕期焦虑、抑郁的实用技巧,并指导如何构建家庭内部及外部的支持网络。 “科学育儿”的基石: 辨析当前流行的育儿观念(如“科学育儿”、“自然育儿”、“精英式养育”等)的核心理念及其潜在误区。我们倡导基于循证医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的决策制定,而非盲目跟风。 产前教育的有效利用: 如何选择高质量的产前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分娩技巧、新生儿基础护理(如换尿布、拍嗝、洗澡)及母乳喂养的基础知识。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而非仅仅理论学习。 分娩计划的弹性制定: 探讨无痛分娩、自然分娩、剖宫产等不同分娩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症。重点在于制定一个“弹性计划”,以应对产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变化,培养父母的应变能力和积极心态。 第二章:产后恢复与新生儿的“第四个三月” 新生儿的头三个月是家庭适应期,本章侧重于母亲的身体恢复与对新生儿非典型需求的理解。 产后生理与心理修复指南: 详细介绍产后恶露、伤口护理、盆底肌恢复等关键生理指标。深入剖析“婴儿蓝”(Baby Blues)与产后抑郁症的区别、识别方法及寻求专业帮助的路径。 新生儿的生存本能与安抚技巧: 阐述新生儿的“惊跳反射”、“觅食反射”等固有行为。重点教授五种经典安抚技巧(如包裹、侧卧/俯卧安抚、白噪音、吸吮、摇晃)的正确操作,旨在有效应对“黄昏哭闹”和肠绞痛的早期表现。 初识母乳与配方奶的决策点: 提供详尽的母乳喂养启动指南,包括建立“早接触、早吸吮”的流程、乳房护理(如应对乳腺炎、乳管堵塞)。对于选择配方奶的家庭,提供选择标准、冲泡卫生与储存规范的细致指导。 --- 第二部分:0-2岁核心技能培养与健康照护 第三章:睡眠的科学管理与家庭节奏的建立 睡眠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石,本章提供循序渐进的睡眠训练框架。 婴幼儿睡眠周期解析: 解释新生儿、婴儿、幼儿睡眠周期(REM/NREM)的差异,帮助父母理解“浅睡眠多”是常态而非“坏习惯”。 构建安全睡眠环境(SIDS预防): 严格遵循安全睡眠指南(仰卧、无松软物品、室温适宜),并探讨如何平衡“安全”与“舒适”的需求。 温和的睡眠引导法: 介绍如何通过建立一致的睡前程序(Bedtime Routine)来向宝宝发出信号。对比“渐进式撤离法”(Ferberization的温和变体)和“依偎入睡法”(Fading),强调根据家庭文化和宝宝气质选择适合的方式,避免极端化操作。 应对夜醒与过渡期: 分析2-3次夜醒高峰期(如4个月、8个月、12个月)背后的发展原因(如发育飞跃、分离焦虑),并提供应对策略,目标是减少对喂养的依赖。 第四章:辅食添加的艺术:从泥糊到家庭餐 本章详述中国家庭在辅食添加过程中常遇到的困惑,强调营养均衡与食物质地的适配性。 辅食添加的黄金窗口期(4-6个月): 详细讲解判断宝宝准备好添加辅食的六大信号。介绍初期的米粉、蔬菜泥、肉泥的制作与混搭原则。 BLW(宝宝主导式离乳)与传统喂养的融合: 比较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指导家长如何安全地引入手指食物(Finger Foods)。重点强调食物的形状(如条状、块状)必须符合宝宝的抓握和咀嚼能力,以降低噎食风险。 餐桌礼仪与食物过敏预防: 如何在添加高致敏性食物(如鸡蛋、花生酱、海鲜)时,采取科学的“引入三步法”。培养宝宝对食物的正面态度,鼓励探索不同味道和口感。 营养素的重点补充: 针对0-2岁宝宝对铁、锌、维生素D的需求,给出明确的膳食建议和必要的补充剂指导。 第五章:日常照护与健康屏障的构建 本章关注宝宝日常的卫生、疾病预防和常见小状况的处理。 皮肤护理与湿疹管理: 婴儿皮肤的特殊性分析。如何进行有效的皮肤屏障维护(如保湿、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针对湿疹的初级干预措施(如环境控制、局部用药的合理使用)。 免疫力建设与疫苗接种: 详细解读国家计划免疫和推荐免疫的必要性。解答家长对疫苗安全性的常见疑虑,提供科学的疫苗接种时间表规划。 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急救基础: 涵盖家庭环境的防跌落、防烫伤、防中毒设置(即“安全屋”建设)。教授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海姆立克法在不同年龄段的应用,以及何时需要立即就医的“红色警报”信号。 --- 第三部分:心智发展、情感连结与行为挑战 第六章:高质量的陪伴与早期认知刺激 本章引导父母理解“玩耍”是宝宝学习的主要方式,并强调情感安全感的重要性。 游戏的多维度益处: 解释不同类型的游戏(如感觉运动游戏、假装游戏、建构游戏)对宝宝大脑发育的特定贡献。 “有效互动”的质量而非数量: 强调“依附式游戏”的概念——即跟随孩子的兴趣点,进行积极回应和语言描述(如“描述式对话”),而非强行教导识字或算术。 语言发展的里程碑与刺激: 细分0-2岁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尖叫到词汇爆发)。指导父母如何通过高频率、丰富的情感语调与宝宝进行“对话”,为日后的阅读兴趣打下基础。 屏幕时间的新标准: 基于最新发展指南,为家长提供清晰的屏幕使用建议,强调应将注意力集中在亲子互动和现实世界探索上。 第七章:分离焦虑、如厕训练与行为界限的建立 随着宝宝进入学步期,行为问题和独立性的发展成为新的挑战。 处理“可怕的两岁”(或更早)的挑战: 分析“顶嘴”、“发脾气”(Tantrums)背后的心理需求——控制感缺失与情绪表达障碍。 “有效暂停”(Time-In)与积极管教: 介绍替代传统“惩罚”的管教方式,如情绪命名、提供有限的选择权,帮助宝宝学习自我调节。重点在于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而非只关注行为本身。 分离焦虑的阶段性应对: 针对8个月后到2岁出现的持续性分离焦虑,提供逐步脱敏和保证“物体恒存性”的实践方法,让宝宝确信父母会回来。 如厕训练的时机把握与准备: 阐述如厕训练成功的关键在于“宝宝的准备度”(生理、认知、情感准备),而非家长的“时间表”。提供温和、无压力的如厕训练流程建议。 --- 总结:成为自信且灵活的父母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父母,使其能够基于对孩子个体需求的理解,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建立一个充满爱、支持和边界感的家庭环境。我们相信,育儿的成功不在于完美执行每一个步骤,而在于父母能保持学习的心态,并在每一个成长阶段中,与孩子一同成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卓莹祥 台安医院副院长暨新生儿科主治医师

  
台安医院小儿科权威

  【现任】
  台安医院教学暨健康促进副院长
  台安医院小儿科部新生儿科主治医师

  【曾任】
  台安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
  台安医院小儿科主任
  台大医院兼任主治医师
  台安医院医务部主任
  台安医院医务副院长

  【专长】
  一般小儿科、新生儿科、早产儿诊治、儿科急重症

  【其他】
  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研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儿童婴儿医院研习
  日本东京小儿病院研习

图书目录

PART 1        给新手爸妈的心理建设
Q1:当孩子生病时,老是被说大惊小怪,我该怎么办?
Q2:用功的爸爸妈妈们,孩子不要照书养!
Q3:小儿科医师和爸妈是在同一阵线的!
【医师讲堂】孩子生病时,勿过度忧心
Q4:小儿科医师扮演的重要角色?
Q5:宝宝感冒了,该不该吃药?

PART 2        宝宝的发展
一、照料新生儿宝宝,应格外细心
Q1:宝宝的肚子大大的,就是胀气吗?
【医师讲堂】新生儿基本资料
Q2:体重低于2550kg的低体重儿,要如何照顾?
Q3:刚出生的宝宝,真的能看见我吗?
【医师讲堂】新生儿的视力其实比想像中良好
Q4宝宝的唿吸声,感觉好像鼻塞?
【医师讲堂】应特别留意的特殊唿吸声
Q5:宝宝感冒了吗?
Q6:宝宝睡觉姿势像青蛙,是正常的吗?
Q7:吸吮、觅乳、惊吓,是常见的「新生儿反射」?
【医师讲堂】你一定要知道的新生儿生理特征
Q8:宝宝的每一项反射动作,我们都可以察觉吗?
二、2~3个月宝宝,SIZE突飞勐进
Q1:2~3个月的宝宝有何特征?
【医师讲堂】2~3个月宝宝,和刚出生时差异好大!
Q2:2~3个月的宝宝视力变化?
【医师讲堂】留意常见的婴儿摇晃症
Q3:宝宝是在对我微笑吗?
三、4个月以后的宝宝:开始意识到周遭事物
【医师讲堂】宝宝在4个月后会如何发展?
Q1:宝宝体重发展的简单标准?
Q2:为什么我家宝宝的身体尺寸和别人家的差这么多?
Q3:4个月~1岁宝宝,发展特别迅速?
【医师讲堂】何谓感觉统合?
Q4:宝宝还未满1岁,囟门怎么合起来了?
Q5:7个月的宝宝就想站了,怎么那么厉害?
【医师讲堂】多多留意安全问题
Q6:9个月的宝宝怎么还不会爬,真烦恼?
Q7:4个月~1岁宝宝的表达力UP?
Q8:宝宝黏TT,一刻也离不开我?
Q9:宝宝发出的「咿咿呀呀」是有意义的吗?
【医师讲堂】宝宝的语言发展进程

PART 3        宝宝的饮食
一、新生儿阶段,混乱中学习
Q1:宝宝睡眠时间长,我可以好好休息!
Q2:亲餵母奶好像很困难,好想放弃?
Q3:宝宝喝奶量有没有简单的准则?
【医师讲堂】母乳与配方奶的差别
Q4:宝宝喝奶量少,间隔时间短,营养就会不够吗?
Q5:宝宝的胃口时好时坏,到底有没有吃饱呢?
Q6:长辈对母奶没有很支持,让我信心大受打击?
Q7:过敏体质的妈妈,餵母乳真的可以吗?
【医师讲堂】 适合过敏儿的配方奶粉
Q8:直接亲餵母奶,怎么知道宝宝吃饱了?
Q9:宝宝每次喝完奶就吐出来,是吃太多吗?
Q10:溢奶到什么样的程度应该就医呢?
Q11:怎么改善宝宝溢奶的状况?
二、2~3个月宝宝,试着建立稳定的喝奶模式
Q1:该怎么让宝宝喝奶的时间变得规律?
【医师讲堂】开始训练宝宝规律喝奶
Q2:宝宝一直哭,就表示他要再喝奶了吗?
Q3:放心戒掉宝宝的夜奶吧!
Q4:宝宝一哭就抱起来,真的会变得很难带吗?
三、4个月~1岁宝宝,饮食学问大
Q1:准备让宝宝改为瓶餵,可以先做那些准备?
【医师讲堂】 4个月~1岁宝宝饮食有哪些大转变?
Q2:米麦粉的餵食,瓶餵和汤匙练习需要同步哦!
Q3:如何知道宝宝可以餵食副食品了?
Q4:副食品的餵食从单一食物开始?
Q5:餵食副食品给过敏宝宝更要小心?
Q6:宝宝副食品调配也有分阶段性的吗?
Q7:宝宝不太会吞嚥,弄的到处都是怎么办?
Q8:直接用汤匙餵米麦粉是不是更好?
Q9:长辈常用大骨高汤熬稀饭,会比较健康吗?
Q10:宝宝对食物过敏的生理反应?
Q11:各阶段宝宝的副食品如何分配?
Q12:6个月宝宝,1天吃2次副食品,会不会太多了?
Q13:宝宝好像不喜欢吃副食品,该怎么办?
【医师讲堂】耐心看待孩子吃副食品
Q14:宝宝原本很喜欢吃副食品,却突然不吃,真伤脑筋!
【医师讲堂】以轻松而认真的态度陪宝宝用餐
Q15:宝宝吃了副食品后,排便反而减少,是吃得太少吗?
Q16:宝宝吃了副食品后,开始有便祕的问题?
Q17:从宝宝的排便看到食物纤维,是不是消化不良?
Q18:宝宝吃副食品后,喝奶量就会变少吗?
Q19:9个多月的宝宝,变得不爱吃副食品,怎么了吗?
四、1~2岁宝宝,开始留意饮食习惯及教养问题
Q1:宝宝怎么都没办法专心吃饭呢?
【医师讲堂】1~2岁的挑战
Q2:1岁多宝宝,可以改喝鲜奶吗?
Q3:宝宝食量很大又长得壮,生长曲线已经超过97%,要给他少吃一点吗?
Q4:宝宝胃口太差,可以服用保健食品或药物来促进食慾吗?
Q5:1岁多的强壮宝宝,喝奶比吃副食品比例还高,这样可以吗?
Q6:母乳可以餵到几岁?该强制孩子断奶?

PART 4        宝宝的日常照顾
一、新生儿宝宝,「拉撒睡」搞定,一切OK
Q1:为什母奶宝宝大便都稀稀的?需要多留意什么吗?
Q2:宝宝排便次数多,连喝奶都在用力,是为什么呢?
Q3:为什么宝宝的便便中有血,该怎么处理?
Q4:宝宝一定要仰睡吗?
【医师讲堂】预防婴儿猝死症的8大守则
Q5:宝宝的头型很奇怪,我们要怎么帮他调整呢?
二、2~3个月宝宝,摸特个人特质是照顾重点
Q1:宝宝2天排便一次,是正常的吗?
Q2:宝宝明明喝配方奶,为什么便便会稀稀的?
Q3:宝宝的便便干干硬硬的,就是便秘了吗?如何改善呢?
Q4:2个月的宝宝,有日夜的概念了吗?
Q5:该让宝宝自己单独睡一个房间吗?
Q6:我家宝宝的睡眠时间总是很短暂,该怎么办?
Q7:宝宝总是抱着不哭,放下来就哭,真苦恼?
【医师讲堂】让爸妈苦不堪言的「婴儿腹绞痛」
三、4个月~2岁宝宝,格外留意行动,以策安全
Q1:7个多月的宝宝刚学会坐,就可以放在儿童椅上吗?
Q2:宝宝喜欢坐学步车,会有什么影响?
Q3:宝宝喜欢吸吮手指,要阻止他吗?
Q4:宝宝老是哭个没完怎么办?
Q5:怎么处理较大宝宝的挑食问题?
Q6:该怎么为宝宝保养乳牙?
【医师讲堂】「睡前最后一口奶」是宝宝蛀牙的主因

PART 5        保健与疾病
一、新生儿阶段的常见生理问题,一次搞定
Q1:为什么会有新生儿黄疸?该怎么照顾?
Q2:餵母奶的宝宝黄疸维持得比较久,就应该喝配方奶吗?
Q3:宝宝的眼屎好多,我不会清理?
Q4:宝宝的皮肤长出一块块像伤口结痂,而且有黄色屑屑,要怎么照顾呢?
Q5:刚出生的女宝宝,下体怎么有分泌物?
Q6:男宝宝乳房看起来肿胀,挤压后会流出分泌物?会是乳汁吗?
Q7:帮宝宝洗澡时,有时会摸不到睪丸,心里有点怕怕的。
二、2个月以后的保健疑问
Q1:爸妈都是过敏体质,我要如何知道宝宝是不是过敏体质?
Q2:先生过敏的症状很严重,宝宝就一定会过敏吗?
【医师讲堂】观察宝宝过敏的重点
Q3:爸妈对鸡蛋都过敏,就不要给宝宝吃鸡蛋吗?
Q4:想要为宝宝添加益生菌,只要买的奶粉里有益生菌就可以吗?
Q5:怎么挑选适合宝宝的配方奶呢?
Q6:羊奶比牛奶适合人类,这是真的吗?
Q7:母奶宝宝真的比较容易贫血吗?帮宝宝补充铁质是需要的吗?
【医师讲堂】宝宝的营养不能乱补
Q8:孩子在新生儿检验中,血红素数值是8公克,怎么会这样?
【医师讲堂】治疗的是孩子,还是数据?
Q9:配方奶中添加DHA、叶黄素等成分,都是宝宝需要的吗?
Q10:宝宝常常生病,我想为他补充营养素来增强免疫力?
【医师讲堂】改善肠胃道功能的益生菌与粪便疗法
Q11:现在孩子有感觉统合问题的频率很高,我需要提早带孩子做检查吗?
三、宝宝的就医问题
Q1:怎样都看不好,是不是要换医师?
Q2:宝宝上次生病剩下的药,适合留着备用吗?
Q3:可以为宝宝准备的家庭备药有那些?
Q4:宝宝半夜身体不舒服,我就要带去急诊吗?

PART 6        常见不适症状的因应之道
一、发烧
1最重要的是找出发烧的原因
2留意重点及就医时机
3发烧竟然会抽筋,面对热性痉挛谨慎处理勿惊慌
4仅有发烧,无任何其他症状的玫瑰疹
5新生儿发烧必须额外留意
6掌握3大关键,孩子发烧不可怕
7发烧照料3原则
【医师讲堂】月龄小的宝宝发烧时,应谨慎处理
8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要服用抗生素?
9什么叫预防性投药?为了预防细菌感染,可以先服用抗生素吗?
【医师讲堂】抗生素的常见迷思
10感冒时一定要吃药吗?
11该怎么确认抗生素疗程已完成?
二、呕吐及腹泻
1迷思:「适度腹泻,让秽物排出体外」是OK的,自行为孩子止泻反而危险
2乳糖不耐时,也会有腹泻和呕吐问题
3每个大人都有乳糖不耐症
三、咳嗽及喘鸣
1咳嗽的照料法
【医师讲堂】遵照医师指示,务必保留常识的判断
四、流鼻水、鼻涕及鼻塞
1除非特殊状况,鼻水鼻塞都不必太紧张
2面对婴幼儿鼻血问题,谨慎但不慌张
五、便祕
1纯喝母奶宝宝的排便次数会愈趋减少
【医师讲堂】由便祕联想到的巨肠症
2配方奶宝宝如何调整便祕体质?
【医师讲堂】勿让宝宝变成便秘体质
3宝宝不便祕3诀窍──多膳食纤维、适量饮用水、多活动
六、眼睛常见症状
1新生儿眼屎多,无须太过在意
2结膜炎是婴儿常见眼部疾患
3结膜炎合併感冒症状,可能是感染了腺病毒
七、耳朵问题
1中耳炎一定要服用抗生素吗?
2症状及避免复发原则
八、皮肤问题
1可自行解决的常见症状
2留意是否为内科疾病的伴随症状
【医师讲堂】什么样的情况,一定要带宝宝挂急诊?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就像是給我這個新手媽媽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育兒的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輕鬆」!我一直以為當父母就是不斷的犧牲和疲憊,但卓醫師的觀念讓我明白,其實用對方法,也可以享受這個過程。他強調的「觀察寶寶的訊號」、「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適時尋求協助」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書裡有很多像是「寶寶睡眠的黃金法則」、「為什麼寶寶睡不好」、「如何建立規律作息」的章節,我真的是一讀再讀。光是睡覺這件事,就讓多少新手爸媽抓狂!但卓醫師用很溫和的方式,教我們如何引導寶寶進入好的睡眠模式,而且不是強迫,而是循序漸進。我試著書裡的幾種方法,真的有看到寶寶的睡眠品質改善,雖然不是一夜之間就完全改變,但每天進步一點點,對我們來說就是很大的安慰了。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是在建立一個強大的育兒知識後盾。從懷孕後期開始,我就開始做功課,但網路上資訊太多太雜,有時候反而越看越混亂。認識了卓醫師的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育兒也可以這麼有系統、有方法。他將30個主題,從寶寶出生後最基本的食衣住行,到比較進階的發展心理學,全部都涵蓋在內。 我特別喜歡書裡針對「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很多關於寶寶常見疾病的預防方法,還有生病時的居家照護建議,都寫得非常仔細。例如,感冒、脹氣、腹瀉這些小毛病,很多新手爸媽都會手足無措,但書裡提供了很多實用的技巧,讓我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自己處理,什麼情況下需要尋求醫療協助。這大大降低了我們對「生病」這件事的恐懼感,也讓我們更有能力去應對。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所傳達的「同理心」和「尊重」。卓醫師在書裡,不只站在醫生的角度,也常常換位思考,去理解新手爸媽的焦慮和無助,同時也強調要尊重寶寶的個體差異。他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觀察、去思考、去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寶寶的方式。 我尤其欣賞他在「情緒教養」方面的論述。在0~2歲這個階段,寶寶的情緒發展非常快,有時候突然的情緒爆發,真的會讓人招架不住。書裡不僅教我們如何安撫寶寶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引導寶寶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我開始學著用更耐心、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去回應寶寶,而不是一昧地制止或責罵。結果發現,當我能理解寶寶的情緒來源時,很多衝突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本書不只教我怎麼照顧寶寶的身體,更幫助我照顧寶寶的心靈,也讓我的親子關係更加穩固。

评分

真心覺得這本書根本是新手爸媽的救星!當初剛拿到書時,說實話,我跟老公兩個人都像無頭蒼蠅一樣,每天最常講的話就是:「怎麼辦?」「怎麼會這樣?」光是照顧新生兒這件事,就已經讓我們精疲力盡,更別說還要面對各種突發狀況。這本書的名字《新手爸媽真輕鬆:卓瑩祥醫師的30講堂,讓你安心照顧0~2歲寶寶》聽起來就很吸引人,想說有沒有這麼神奇?但實際翻開後,我真的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卓醫師的寫作風格非常親切,不像有些專業書籍那麼生硬難懂。他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搭配淺顯易懂的語言,把一些複雜的育兒知識解釋得清清楚楚。像是寶寶的哭聲代表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這樣哭、該怎麼安撫,這些聽起來小小的問題,卻是新手爸媽最常遇到的困擾,而書裡都一一解答了。而且,他提供的建議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死板理論,而是非常貼近實際生活,可以馬上就應用在照顧寶寶上。我記得有一次寶寶突然哭鬧不止,我當下真的慌了,但翻到書裡關於「寶寶哭鬧的SOS」那一章,按照裡面的步驟一步一步來,竟然真的讓寶寶冷靜下來了,那種成就感,真的無法形容!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我覺得是它很紮實,內容豐富卻又不讓人覺得壓力山大。一開始我擔心30講堂會不會很零散,學到的東西不成體系。但讀了之後才發現,卓醫師把0到2歲這個階段寶寶發展的重點,像是餵食、睡眠、大小便、生病照護、甚至是情緒發展等等,都很有條理地規劃了。每一講都像是一個小小的攻略,解決我們在特定階段可能會遇到的難題。 而且,書裡面關於「成長里程碑」的介紹,真的幫了我很大的忙。以前我常常會很焦慮,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好像都做得比自己的好,就會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但書裡清楚地告訴我們,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本來就不一樣,有提供一個大概的參考範圍,讓我們知道寶寶在什麼時候大概會有什麼樣的表現,這樣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擔憂。最重要的是,卓醫師總是不斷強調「相信寶寶的潛能」,也給了父母很多支持和鼓勵,讓我們更有信心去陪伴寶寶成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