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中医药的18堂课

初学中医药的18堂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入门
  • 中医药
  • 初学者
  • 养生
  • 健康
  • 传统文化
  • 医学科普
  • 中医基础
  • 家庭医学
  • 中医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国华博士亲授,从理论到实用的18堂课。
  囊括各类学说、丰富案例、药方论析。
  深入浅出,带领初学者进入中医药殿堂。
 
  本书收录中医药入门的基础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药方,透过作者多年所学经验与教学精华,将繁杂的中医理论与运用变成简单明了的十八堂课,提供读者进入中医药殿堂的入门捷径。
  
  为了让初学者能够轻松进入中医药的世界,作者特别依照大学每学期18週,每週一堂课的模式,将本书分为18个章节,由浅至深,从基础理论、各门学说开始,让你了解中医药的「故事」,并搭配林国华博士自创口诀,帮助读者快速记忆中医里的常用药方,更收录人体经络的详尽解析,让你一次掌握针灸、推拿及刮痧的技巧与原理。
 
本书特色

  ◆十八堂课,轻松学习中医药入门
  内容将中医药入门分为十八堂课程,跟随林博士的脚步,轻松学习中医药入门。

  ◆林博士独创五行生克图,简单掌握五行学说
  透过林博士多年研究,独创研发的五行生克关系图,带你了解五行生克的奥妙,阴阳虚寒的变化。

  ◆收录林博士译文与自创记忆口诀
  收录林博士自创口诀精华,提供读者简单背诵,快速了解经络、穴位,轻松学习中医药的重要环节。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主题是《初学中医药的18堂课》的姊妹篇,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入门体验,但不涉及原书已涵盖的内容。 --- 古法新知: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深度探索与实践指南 —— 一部专为渴望系统掌握中医药精髓,突破初级认知壁垒的学习者而作的深度读本 【核心定位】 本书并非简单重复或复述基础知识的入门读物。它立足于对中医药核心理论的“再解析”与“系统化整合”,旨在帮助已经对中医药有初步接触,但感到理论框架不够扎实、知识点零散的读者,构建一个逻辑严密、贯穿始终的知识体系。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初级教材中往往被一笔带过,却对后续深入学习至关重要的“逻辑链条”与“辨证思维的底层代码”。 【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计二十章,旨在实现从宏观宇宙观到微观人体观,再到临床思维转化的无缝衔接。 第一部分:中医学的哲学根基与时空观——超越“阴阳五行”的底层逻辑(约3000字) 本部分彻底摒弃了初级读物对阴阳五行概念的简单罗列,转而深入探讨这些概念在中医药体系中所扮演的“形而上学”角色。 1. 道、气、精、神:生命力的层级结构 详细阐述“道”作为万物之源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气”如何从天地之气、水谷之气,最终凝聚成人体的生命之气的演变路径。 探讨“精”的物质基础与“神”的意识能动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超越“肾藏精,心藏神”的表面描述,深入解析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能量转换机制。 2. 天人合一的“时”与“位”的辨证:中医药的宇宙模型 重点剖析“四时”对人体生理节律的深刻影响,不仅仅是“春生夏长”,而是深入探讨季节变化如何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收敛规律,以及不同体质在特定时节的易感性变化。 引入“地域气候”对“人”的影响的地理学视角,探讨寒、热、温、凉四气如何与地域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特定地域的疾病谱系与用药特点。 3. 五行生克制化的动态平衡:从相生到“制约”的调控艺术 着重分析五行关系中的“反侮”与“相乘”现象,理解这两种失衡状态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五行调控理论指导临床处方配伍中的“制化”思想。 第二部分:脏腑的“功能群”与信息网络——超越“形态学”的整体观(约3500字) 本书不局限于传统解剖学意义上的脏腑描述,而是将脏腑视为一组具有特定“功能群”和信息交换能力的系统枢纽。 1. 藏象学说的深层映射:气机升降的动力学引擎 系统梳理“肝主疏泄”的复杂功能网络,将其理解为人体信息流、情绪流和血液流动的“总调度中心”,而非单一器官。 深入解析“脾”的运化与“胃”的受纳如何构成消化吸收的“物质转化与能量分配系统”,特别探讨脾气虚陷导致的“气虚下陷”的深层病机。 聚焦“心主血脉”与“肺主气”之间的协同关系,阐释气血相互资生、相互统摄的动力学机制。 2. 奇恒之腑的“间接调控”艺术:脑、髓、胞与脉 详细讲解“脑为髓之海”的物质基础与“神”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调理其他脏腑(如肝肾)来间接滋养大脑。 重点剖析“三焦”作为全身气机和水液升降通道的枢纽地位,这是理解水液代谢紊乱(如水肿、癃闭)的关键所在。 3. “精、气、血、津液”的交互代谢与相互转化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将精、气、血、津液视为一个能量与物质循环的封闭系统,详细论述“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津液布散依赖于气化”等复杂转化过程。例如,深入探讨湿邪的形成,如何牵涉到脾的运化失职、肺的肃降不利和肾的气化功能减弱。 第三部分:病因病机:从“外感”到“内伤”的传变路径(约3000字) 本部分旨在建立清晰的疾病发展模型,帮助读者理解疾病是如何一步步深入人体的,而非孤立的事件。 1. 六淫侵袭的“层次性”入侵与“主客体”关系 超越“风寒暑湿燥火”的简单记忆,重点分析“风邪致病,‘主摇’之性如何影响肢体筋脉”,以及“湿邪致病,‘重浊’之性如何阻滞气机”。 深入探讨表证的“层层深入”:风寒束表如何转为风热郁里,以及如何识别从表入里的关键“转折点”。 2. 七情致病的“脏腑对号”与“情志反制” 系统梳理“喜、怒、思、忧、恐”对特定脏腑气机的影响,例如,深入解析“思虑伤脾”的机理——过度思虑如何阻碍脾气的升清降浊。 介绍“情志反制”的概念:利用特定情志的稳定作用来对抗致病情志(例如,用“恐”的下降来制约“怒”的升发)。 3. 痰、饮、瘀、食:核心病理产物的生成、定位与传变 将痰、饮、瘀、食视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间代谢废物”。详细分析痰湿的生成机理(水湿与气虚的交织),以及瘀血的形成(气滞、血瘀、寒凝)。 重点讲解“痰”如何成为“百病之源”,并论述“痰迷心窍”与“痰蒙神志”的临床表现差异。 第四部分:辨证思维的构建:从“症状组合”到“病机判断”的飞跃(约3500字)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实践指导部分,旨在教授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决策的底层逻辑。 1. 八纲的“动态定位”:表里寒热虚实的精确切分 深入探讨八纲在不同阶段的“摇摆性”:例如,如何区分“里寒”与“阳虚寒化”,以及“实热”与“虚热”之间的鉴别要点。 引入“虚实夹杂”的辨证模型,讲解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的细微差别,判断主次虚实。 2. 证型的“结构化”分析:从“证候要素”到“核心病机” 不再是简单罗列“肝郁脾虚证”,而是解构该证的三个要素:肝气郁结(病因/阶段)、脾气虚弱(体质/基础)、湿困中焦(兼夹病理)。 系统分析“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在不同脏腑的表现差异,例如,心血虚与肝血虚在脉象和舌象上的细微区别。 3. 治法方略的“应变”原则: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逻辑 深入解析“补、泻、和、清、温、寒、消、托”等基本治法的“作用靶点”。例如,清法的作用靶点是“火热”,而泻法的作用靶点可以是“实邪”或“郁滞”。 重点阐述“治标与治本”的先后次序和辩证统一,尤其是在急重症中,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法主次。 第五部分:药性与方剂的“功能导向”设计(约3000字) 本部分将视角从人体的病理转向药物的“工具箱”,探讨药性背后的科学原理及其配伍的精妙。 1. 四气五味与归经的“效能矩阵” 详细分析寒、热、温、凉四气对人体内环境的“温度调节效应”,以及辛、甘、酸、苦、咸五味对不同生理功能(如收敛、滋润、泄降)的“靶向作用”。 深度解析“归经”理论的本质,理解药物如何通过其性味特征,实现对特定经络系统的选择性作用。 2. 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药物间的化学与哲学协作 超越“君药”的简单概念,重点解析“佐使药”在“增强主药效力”、“消除或减弱主药毒性/偏性”、“引导药物归向病所”这三重功能。 系统介绍“相反”、“相畏”、“相反”的配伍禁忌与应用,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药理学基础。 3. 经典方剂的“结构拆解”:从应用到理论的逆向工程 选取数个代表性的经典方剂(如逍遥散、四君子汤、小柴胡汤的深入解析,但不讨论其具体主治病症),仅从方剂的配伍结构、药味比例、治法体现的角度进行拆解分析,揭示其设计背后的病机把握逻辑,而非简单记忆方歌。 --- 【本书特色】 逻辑驱动而非信息堆砌: 重点构建中医药理论的内在联系,让读者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非仅仅知道“是什么”。 深度聚焦“转化链”: 详细解析从“天地人”到“脏腑”,再到“病机”,最后到“治法”的完整思维转化链条。 避免基础概念重复: 假设读者已掌握基本的阴阳五行和脏腑名称,本书直接切入这些概念的深层机理、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 【适合读者】 已完成基础中医药入门学习,希望系统化梳理知识体系的中医学爱好者。 希望提升辨证思维深度,突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瓶颈的非专业学习者。 对中医药哲学基础和病机演变规律有浓厚兴趣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国华


  1951年6月2日生于台湾省南投县集集镇

  学历:
  中国广州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博士
  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 教育管理硕士
  台湾首府大学 休闲管理硕士

  专长:
  精通脉学、擅长针灸推拿、熟知中医药理论

  现任:
  中国国学院大学 教授/博导
  台湾首府大学  讲师

  经历: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 教师
  佛光大学 讲师
  慈济技术学院 讲师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 讲师
  万能科技大学 讲师

图书目录

002缘起

007第一堂课-中医的理法方药

009第二堂课-中医的基础知识

013第三堂课-阴阳学说
014(壹)、阴阳学说的概念
014(贰)、阴阳学说的五大基本内容
016(参)、调整阴阳是中医治病总纲
017(肆)、阴阳失调就是偏盛或偏衰

019第四堂课:五行学说
020(壹)、中医的五行生克治病论
021(贰)、五行与难经藏象系统归类表
023(参)、五行生克关系模式图
024(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027第五堂课:藏象(脏腑)学说

031第六堂课:经络学说

037第七堂课:气血津液学说

043第八堂课:病因病机学说

047第九堂课:中药概论

053第十堂课:中药总药诀
054(壹)、作者中药总药诀
058(贰)、作者士临床用药精华录
060(参)、中药的四大治疗作用

065第十一堂课:中医精髓录
066(壹)、八纲辨证与治病八法
067(贰)、漫谈证型:以虚证举例说明
068(参)、中医百病临床辨证 

071第十二堂课:中医诊断方式
072以诊所侧记举例说明

075第十三堂课:方剂的组成
076以四君子汤为例说明方剂的组成原则

079第十四堂课:中医方剂的运用
080(壹)、古方今谈一:六味地黄丸
082(贰)、古方今谈二:蔘苓白朮散
083(参)、古方今用一:健胸丰乳有秘方
084(肆)、古方今用二:减肥消脂有秘方

087第十五堂课:传统草药疗法
088(壹)、免疫健康茶既保健又防病
088(贰)、男子白浊女子白带草药方
089(参)、中草药可根治摄护腺肥大症
090(肆)、中草药治肺癌有奇效

092第十六堂课:经络医学
094(壹)、十二正经
125(贰)、奇经八脉

131第十七堂课:经络医学的应用
132(壹)神奇的无痛刮痧治病术
137(贰)、飞经走穴拔罐法
139(参)、全身按摩技巧汇编

141第十八堂课:中医药验方集锦
142台湾首府大学‧中医药概论期末报告

151附录-林国华博士针灸专业特别介绍

157特别附录-林国华博士专业论文精选
157论文一:腹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165论文二:玉能量结合精油开经点穴保健手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台湾地区的「中医药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医及中草药。西医的发源地—欧美各国兴起学习中医针灸,世界卫生组织WHO并肯定针灸治疗42种病症,优于用药。目前台湾地区的各大医院都已经成立中医门诊部,各大学院校也开设与中医药相关的通识课程,可见研习中医药的风尚已成为新潮流。

  我个人基于三十年来与中医中药的结缘,在海崃两岸研习中医、中药、针灸及推拿,将经验汇整成结晶,并因缘际会走上中医药教学这条路,于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中药炮制与气功推拿)、佛光大学(中医养生学、中医辨证学、中医治疗学、中医美容学、中医推拿学、经络治疗学、经络美容学及针灸推拿学)、台湾首府大学(中医药概论、传统疗法概论、医学概论、健康与疾病、经络养生、生理学、健康休闲导论、温泉与水疗、营养与美容、芳疗理论与实务…等),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气功养生),万能科技大学(推拿整复学)及花莲慈济技术学院(辅助与另类医学)等等大学院校任教;也应邀到公家机关、民间社团进行中医药专题演讲,并在相关的企业担任中医中药方面的专业培训讲师。另外,也在网路上开设部落格【中医药教学在台湾】,点阅人数高达数十多万人,并有数百人回应。

  很多从事西医药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林老师,其实我们很想了解中医药,也相信中医真的博大精深。听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的核心,也是中医的入门,但是每次拿起中医药的书籍,看到「黄帝内经」例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灵枢‧阴阳系日月》曰:阴阳者,有名无形……本来偶有失眠的情形,但每次坚持不到两页就睡着了。」其实,学中医应从中医基础理论着手,而不是从黄帝内经入门,例如:中西医学都以人体的「五脏六腑」为核心,中医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并将「五脏六腑」入五行,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的联系关系。

  台湾因为以考试领导教学,中医检考不考中医基础理论,却考断章取义的「内经知要」,内容全都是医古文,因此扭曲了学习中医的路径。

  任何一门学问,都是「知识」加上学习者的「思维」。中医药虽然博大精深,但是也有学习捷径,俗话说得好:读千本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又不如名师开悟。我愿把毕生所学与体会,透过着作与实地十八週, 每週一堂课。这是写给选修「中医药概论」的学生,以及有意自学中医药者研读的一本好书,它是引导读者走入中医药堂奥的入门捷径。

图书试读

02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所以又称为实践医学,它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
 
<壹>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体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性的观念有两大核心:

一、阴阳互为根本,互相约制,相辅相成。

二、五行木、火、土、金、水之相生相克。
 
<贰>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辨别证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例如:
 
一、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大证型。
 
二、脏腑辨证:
辨清病是在脏→肝、心(心包)脾、肺、肾;
或在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
还有:经络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精辨证等。
 
「论治」又称施治,它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例如针对八纲辨证而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泻的治病八大法,方从法出,治法是根据中医理论来组药成方,因此理法方药环环相扣。
 
06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系统的学说,研究经络治病的医学就称之为「经络医学」,它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原本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毕竟中医这东西,我总觉得需要天赋和多年的学习才能入门。但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编排简直是为我这种“零基础”人士量身打造的。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循序渐进,每一堂课都像在解锁中医世界的一个新维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阴阳五行”的讲解,这在我看来是最难理解的部分,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生动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将五行比作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将阴阳比作昼夜的交替,一下子就让我豁然开朗。而且,书里还特别注重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让我明白中医看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人体的整体出发,找出病根所在。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自己长期以来的一些亚健康状态,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需要从根本上去调整。书中提到的不同体质的特点和相应的调理方法,更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尝试着去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改变,感觉身体好像真的在发生一些细微但积极的变化。

评分

我一直认为,健康生活不仅仅是吃好睡好,更是一种对身体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初学中医药的18堂课》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理解的渴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深奥的中医理论,化繁为简,用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没有卖弄玄虚,而是实实在在地教导读者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体,如何根据身体的信号来调整生活方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章节印象深刻。之前我总觉得情绪和身体是两回事,但这本书告诉我,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甚至引发疾病。作者用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来阐述这一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并尝试去调整。此外,书中关于“治未病”的思想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而中医的智慧恰恰在于如何通过日常的养护来达到这个目标。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医在维护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医的兴趣。

评分

对于一个连中药材长什么样都分不清的人来说,《初学中医药的18堂课》无疑是一道及时雨。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但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常常让我望而却步,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巧妙地将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小单元”,并用大量的日常案例来佐证。例如,关于“湿气”的讲解,我之前只知道它是个模糊的概念,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湿气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身体会造成哪些具体的影响,而且还有具体的祛湿方法。让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书中关于“食疗”的部分,提供了很多简单易行的食谱,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这些食物对身体有益。这让我不再只是盲目地跟风养生,而是能真正理解食物与健康之间的联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医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蕴含在我们的日常饮食、起居和情绪之中,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之道。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伏案工作的上班族,身体的小毛病简直是家常便饭。肩颈酸痛、腰部不适、偶尔的消化不良,这些都让我感到很困扰。之前也尝试过各种保健品和运动,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初学中医药的18堂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是超乎想象的。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讲座,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分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不适,并从中医的角度给出了独到的解释和解决方案。我最喜欢的是书里关于“经络”的讲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经络比作人体内的“高速公路”,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根源却在别的地方。通过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基本的经络走向,还学会了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法来疏通经络,缓解身体的僵硬和不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一位随身携带的中医助手,在遇到身体状况时,不再束手无策,而是能有一些初步的判断和自我调理的方法。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自信,也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入门指南!作为一名对中医完全陌生的新手,我一直觉得中医博大精深,却又望而却步,那些复杂的术语和理论总是让我望而却步。但《初学中医药的18堂课》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知识,而是从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概念讲起,比如“气”、“血”、“津液”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物质,书里却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医的精髓。我尤其喜欢它将中医理论与日常养生相结合的方式,读完之后,我不仅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某些不适,更能知道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作息甚至情绪来改善。书中提供的很多小方子和调理建议,都是我可以在生活中轻松实践的,比如针对不同季节的食疗建议,以及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手法,这些都让我觉得中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鼓励和引导,让我能够自信地踏入中医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