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
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中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一辈子不发愁。
这个朴素的民间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宝物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几样东西最重要。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孩子和孩子是一样的,又是不一样的。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健全地发展自己。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
不过,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他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这样令人痛心的例子比比皆是。无数相似的儿童,每天会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细节;而当下关于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词越来越多,使很多家长反而不知所措──所有这些情况,让不少家长感叹,教育孩子这件事好难好复杂。
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说过,「物理是最简单的科学」。教育学亦如此,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梆梆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位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分、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上的差别。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本书是我的第二本家庭教育作品,较前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本书感性描述略少,理性分析较多,仍採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同时继续坚持雅俗共赏的风格。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大家都司空见惯,陈述的道理却比较大,但这种「大」往往是归于简洁,而不是繁复。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简化教育这件事,让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原来美好的教育是简单的,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专家。
书中有不少观点会对某些流行的认识形成冲击,但所有观点都是我经过审慎的思考后写下的。因为每一篇孤立的文章都篇幅有限,不可能对所涉及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铺陈。所以如果你在读某篇文章时,觉得作者说话有失偏颇、解释不足或不易理解,请不要急,这一篇中没能尽情阐释的东西,可能在另一篇中有比较详尽的论述。本书有着统一的逻辑和价值观,它的一切论点都建立在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经典永不过时,而人性总是相通的。一切教育如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看各板块距离很远,有大洋相隔,其实大海下面它们全部是相连的。只有深入地看,才能全面地看、简单地看。
我自己有一个阅读经验,一本有深度的书必须读几遍,才能理解得透彻。在这里我也把这个经验分享给本书的各位读者,分享的意识也是源自很多阅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者的回馈。他们说,读我这本书时,会经历以下不同的阶段。
第一遍,认可作者的观点,也羡慕作者能做得那么好。但觉得自己遇到的情况和作者遇到的不一样,并且作者的做法太细腻,感觉自己学不来。放下书后,遇到事情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第二遍,会发现前一次阅读原来很粗略,尽管每个字都读过,却忽略了很多重要资讯。直到再次阅读,才发现不少迷惑的事情原来书中是有答案的。而且新的阅读会让自己透过故事开始领略背后的教育原理,对于自己该如何做,开始心中有数了。
第三遍,发现许多不同的故事背后运用的原理其实是相同或相通的,归纳起来也很简单。这其实就是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时再遇到什么事,就会不知不觉地把一些原理运用到孩子身上,效果也能立即显现。
这里说到的「三遍」,不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次数,因为家长的阅读基础和认知基础不一样,因人而异吧。总之,阅读的次数和获得的教育水准及信心肯定是成正比的。希望大家在读过本书后,最终都会说:教育孩子原来好简单啊!这就是对我的最大的肯定与赞美。
我的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家长的,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大家接受并感觉受益,一方面取决于我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读者,取决于你的接纳程度。这本书虽然由我写成,但要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却需要由亲爱的读者和我共同完成。世间万事常讲一个「缘」字,我的书如果让我们双方有缘,那是我们彼此的福分,除了珍惜,唯有向上苍感恩。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在当代,做个好家长必须学习,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无论你置身都市还是乡村,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官还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有用的人,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推荐序1
顺其自然,海阔天空 这本书获选大陆二○一四年的好书,八月份出版后立刻跃居中国亚马逊网路书店家庭教育类排行榜的第一名。只要读过尹老师前面作品的人完全不会觉得惊讶,因为尹老师的书写行云流水,理论与实务兼备,让人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是一本满足心灵飨宴的好书。
她的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语道破教育的真谛──品德。在小的时候教好了品德,孩子一生受用不尽。她的第二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更重要,教育本来就不是复杂的事,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带他,水到渠成,朴素而简单,如同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的:「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顺其自然,树就长大了。眼看现在的教育被搞得这么复杂,不由得教人好奇,究竟有没有必要?我们是不是该检讨一下?
台湾的教改已改得父母无所适从,我每次看到报上在讨论比序、积分,都很庆幸我孩子生得早,所以逃过了这个浩劫,也庆幸我生得更早,在那个联考时代,把课本搞懂便天下搞定,我不曾补过习,家里也没有钱送我去上才艺班,我一样成长,在专业上找到自己的天地。所以我特别喜欢尹老师的第二本书,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给他环境,适度的监督,只要不长歪,海阔天空,长多高多大都没关系。这也是我对台湾(或是整个东南亚的教育)要不停的考试很反感的原因。一千多年前,柳宗元就告诉我们种树不可以一直挖起来看长根了没有,现在的教育却一个月挖起来一次。只要做过园艺的人都知道,这种方式树活不了,因为它没有机会settle down。每个孩子开窍的早晚不一样,如果你的孩子开窍在段考之后,你想他有多可怜?在小学阶段,一年会考一次就好了,不必每个月不停的考。
另外中国的教育也不准孩子犯错,其实给孩子一点犯错的自由是必要的,现在的孩子可以安心做自己、展现自己的空间太少了,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我小时候台湾贫穷,大多数孩子没有自己的房间,晚上是睡榻榻米的通舖,白天家里也到处都有大人在活动,不论做什么事都有眼睛在监督。当时家里只有外公外婆和父母有独立的房间,有一次,我趁妈妈外出时,偷偷进她房间想试穿她的高跟鞋,当我打开衣橱的门,拿出鞋子还未穿上,突然有个声音说「不可以,放回去」,我大吃一惊,回头一看,原来外婆睡在我妈妈的床上,因为房间黑我没有发现床上有人。这次事件使我后来一直主张给孩子一点做坏事的空间,满足他的好奇心;鞋子穿一下不会坏,却可以满足我体会踮脚走路的好奇心。所以对尹老师敢违背当时的社会风气,让她的女儿圆圆去画墙,给她空间,真是敬佩。
请记得当你说「不行」时,要指出一条可行的路来。黄春明家的墙有两条平行的涂鸦,上面那一行是老的涂的,下面那一行是小的涂的。黄春明说得很对,探索是动物的本性,给孩子一个空间去表达他的想法,墙涂满了,用白油漆一刷又是一面新墙,为什么不准孩子画墙?他之所以办《九弯十八拐》就是要给年轻人一个发表的空间。
其实,书中每一则故事都是一个观念的启发或革命,例如父母太有本事,孩子自然就没出息,对照灵长类的研究者发现,黄昏时小黑猩猩会把藤蔓牵在一起做一张床,这时大黑猩猩就会去抢小黑猩猩搭好的床来睡,可见好逸恶劳是动物的本性,要养成勤劳的习惯必须要从小训练;「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使我想起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假如牛顿的妈妈像他妈妈一样唠叨,牛顿不会有今天;「隔代教养隔开生命的联结」很值得今天鱼与熊掌都想要的父母三思;「求完全是最不完美的做法」真是说得太对了;看到书中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建议」我才发现虽然两岸分隔了六十多年,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竟然在这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总之,这是一本生动、实用的教养书,父母在忍不住把孩子跟别人比时,不妨拿出来再看一遍,它会导正你很多错误的观念。
洪兰
(本文作者为中央大学教授,教育与神经科学专家)
推荐序2
选择一条无人拜访的美丽小径 这是一本非常美的书。
对于坊间的育儿书,我时常是抱持远观的微妙心态。根据过往的经验,当我们在讨论教育时,因着台湾向来对于成功神话的情有独钟,也或许是弥漫亚洲社会的风气,习惯将优异的个人成就归于适宜且「正确」的家庭教养。多种压力的汇流之下,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焦虑又自我怀疑的父母,在各家经典学说面前战战兢兢、反覆谘询比较,就怕稍有闪失,自己的小孩没有顺遂搭上成功典范的列车。
我曾简单地将教养书籍依照问市先后做个分类,第一代弥漫着浓浓「我一定要成功」的氛围,那时的书多半会有一个「就读国外名校」的亮眼范本作为参考;而相较第一代,第二代显得比较有弹性,除了展现出部分对台湾教育风气的反思外,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洋溢着浓浓的异国风情,借镜大量国外的育儿经。我无法预测更之后的教养书该是做什么模样,但有个小小的心愿是,希望在那样的风景之中,向孩子偏心一点吧。过往的教养书,不管怎么更易,都不脱一个特色,那是身为家长对于一个「完美的」、「有想像力的」、「有竞争力的」、「有金钱观念的」,在那些凝视之中,得以清晰看见家长本人对孩子的期待与蓝图规划,而看不清楚这个孩子自身的存在,包括他的想法(是否喜爱这样的凝视?)。这点一度让我深感不安,教育,既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事,也许是亲子,也许是师生,当我们在讨论教育时,是否该让两者的声音对称一点?
是以,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很快地就得到我的共鸣,在每一个章节与标题之间,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很清楚地意识到,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家长单向的想望与凝视,其中绝对有小孩存在发声的空间。所以在作者的想法与观念错落之中,都能找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的身影──圆圆,她不仅现身,非常具有生命力,她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思维,有她理解世界的方式,每一次她的出场,带来另一种思维,也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意会到:教育如同裁衣,必须柔软、弹性、量身设计、重视对方的感受,唯有如此,穿衣的对象在行止时,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约,下一次他又穿衣,心中的感受是期待,而不是排斥。
这点我觉得是弥足珍贵的。如今,说到教育,每一层面都显得举步维艰,甚至有些人直接表达对于讨论这一议题的不情愿。我曾感到不解,后来仔细地询问之下,才发现他们下意识拒绝地不是「教育」,而是从前那些不欢快的「教育经验」,可能是来自师长方面的攀比心、长期处于竞争心态下的抑郁、以及表现不尽人意时所遭遇的挫败与被遗弃感。而这些失落的感受,在这本书中,作者都做了很清晰的解释与说明,在阅读的当下,既欣喜于这本书的出现,却又冷不防想起那些对教育、对自己不再感到信赖的面孔,若在他们的成长经验中,也有人以这样充满从容与尊重的目光陪伴在旁,也许他们此时踏出每一步时,是更有自信的。
最后,这本书之于我个人,还有个特殊意义,作者在很多思考的脉络与行动的採择上是师法约翰‧杜威(John Dewey)。最初我开始思考教育议题时,大块出版社董事长郝明义先生立即从架上取来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一书,要我仔细精读。捧卷时确实深受启蒙,杜威的主张是非常有活力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也很珍视每一个「孩童」存在的价值。然而,杜威的描述偶尔不那么近人。在此,必须感谢作者用一些俏皮、活泼且充满画面感的故事,让读者得以从容、优雅地走入这样一条亲近生活教育的途径。这条小径也许不那么知名,拜访的人迹也不特别多,但是我相信,当你愿意走进来,你可以看见比过往更清丽的风景。
吴晓乐
(本文作者为新生代作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推荐序3
两个书名,两个教育发现 几年前,尹建莉拿来她的第一部家教书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传达的有心无痕的教育理念已让我略有惊讶。现在又读到她的第二部书稿,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教育的美丽和质朴,再次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她的第一本书已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从这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来看,尹建莉的研究和写作又上了一个台阶。
在这本书中,她的角色从家长完全进入到研究者的身份中,写作更进一步地从个体经验进入到群体经验,从经验理性进入到学术理性,从个案思考进入到对更广泛社会教育问题的关注。尹建莉在自己的专业上一直不断成长,同时又引导着广大家长进入专业成长的轨道,这种引导力在本书中呈现得更为突出。
本书的每篇文章各自独立,整本书却浑然一体,因为其内部始终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框架。这个框架不是文字结构上的教条,而是遵循了发现问题(problem)、提出问题(question)、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科学认知的规律。她深入地观察生活,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剖析问题,并且积极地给出建议,这样的思考路线和专业素养贯穿始终。
尹建莉的这本书和她的前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主要落脚点在家庭教育上,两部作品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教育学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空白,弥补了政策和学院理论无法对个体教育生活形成细节关怀的不足。
一个儿童的成长,任务很多,如认知与情感的发育,道德与公民性的成长,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健康与安全意识,艺术与审美品味,兴趣与学业平衡等等。这些需要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合力完成。儿童的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育主要经由家庭来实现,社会性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则主要通过学校来完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相辅相成。比如一个孩子,他在学校哪怕仅仅是和同学打一场篮球,除了表面上的碰撞和冲突,更多地领略到的是竞争、合作、角色、关心、帮助、接纳等意识,这些体验是家庭教育难以孤立地给予的。
教育要发展儿童的个性。个性不是孤僻,是在遵循社会普遍规则、准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越是个性越应该具有融合性、社会性,大家因为不一样才会在一起,由个性组成的群体,才是丰富的,才会和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而为,才能塑造出优秀的人才。
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到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两个书名概括出两条教育真理,对当下很多人的认识来说,犹如新发现。虽然从书稿中也看到了尹建莉在面对种种教育问题时,有纠结和烦恼,但相信她对教育的热情始终饱满,希望她在今后的研究和写作中继续有佳作诞生,为家庭教育的研究拓展出更宽的路。
朱旭东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