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家族密码:谈精神医学与遗传基因

精神疾病的家族密码:谈精神医学与遗传基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有忧郁症,好担心遗传给小孩!
●哪种精神疾病会遗传,哪种不会?
●产前检查可以检验出胎儿罹患精神疾病的机率吗?
●遗传高风险群一定会发病吗?可以预防吗?


  精神疾病会不会遗传,是许多病友、家属共同的疑问。

  为什么父母双方都没有病史,小孩却发病了?即将步入礼堂的新人,该不该告诉对方自己家族有精神病史?现在有没有检测机制?病友能生出健康的下一代吗?针对上述种种令人心焦的疑问,刘智民医师从头说起:致病因素中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各佔多少比例、如何评估家族病史与罹病风险,并釐清虽然2001年人体基因解码后发现了致病基因,但致病基因其实难以检测,以及检测所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

  遗传非宿命,不良的后天环境亦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即使是遗传高危险群,仍可借由学习压力调适、建立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习惯、增加友善的支持系统等方式,再辅以预防医学与遗传谘商的整合,有效降低发病机率。准备良好的后天环境,是我们能够努力的方向。

本书特色

  ◎台大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的专业权威,提供正确的相关知识,以深入浅出方式,针对患者的常见疑惑,完整加以解说。宛若医师亲自在你面前,娓娓为你解惑,是实用可亲的居家必备健康丛书。

  ◎精神疾病是否会遗传,是许多患者与家属共同的疑问。本书从天生遗传与后天环境两方面来谈精神疾病与遗传的关系,并釐清坊间的迷思,并强调打造良好后天环境的重要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智民


  1968年生,新竹芎林人。台大医学院医学系毕业,曾任台大医院云林分院精神医学部主任;目前为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精神科助理教授。

  刘智民是虔诚的基督徒,投注相当多心力于临床精神医疗工作,专精于研究精神疾病的病理因素,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基因病理研究。由于长期贴近病患及其家属,他努力将精神医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为常民可以了解的语言文字,以及日常生活可以应用的知识和技巧,正如同他在诊间对病患及家属深切的同理和关怀,使人歇卧在青草地上,灵魂得以甦醒。  

图书目录

【主编序】 本土专业书籍的新里程碑    王浩威、陈钖中
【自  序】精神疾病病因、预防及治疗的曙光  刘智民
 
【前言】遗传不是宿命

第一章  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病理现象的起因
精神疾病的归因,随着时代而改变
先天遗传(nature)和 后天环境(nurture)
 
第二章  精神疾病与遗传
一个躁郁症家族的故事
精神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
 
第三章  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四章  精神疾病是如何遗传的?
从一个大家族的病史谈起
单基因遗传模式
多基因遗传模式
          
第五章  众里寻它千百度:致病基因在哪里?
染色体、DNA与基因
结构性变异
罕见的硷基对变异
常见的硷基对变异
 
第六章  精神疾病与遗传谘商
风险性评估
婚姻与家庭计划
环境因素的预防
基因检测的远景
基因研究成果对未来精神医学可能的影响
 
第七章  精神疾病与遗传的常见迷思与问题
关于精神疾病遗传的迷思
婚姻及家庭计画中常见的问题
     
【结语】家族间流传的故事
【附录】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自序
 
精神疾病病因、预防及治疗的曙光


  两年前,「台大医师到我家:精神健康系列」的总策划高淑芬主任要我帮忙写一本帮助一般大众了解精神疾病以及如何维护精神健康的小书。正在苦思该写什么题目时,陈钖中医师鼓励我可以写我的研究专门的题目:精神疾病与遗传基因。我踌躇了一阵子。一方面,若以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写这个题目,内容会相当艰涩难懂,我实在没把握能把这些资料转为大众可以了解的文字;另一方面,精神疾病的遗传是相当重要却又敏感的主题,很多人不敢碰触。

  后来,我决定放手一搏,准备了一次大众演讲,努力把精神疾病与遗传以及环境的关系说清楚。这次的大众演讲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让我可以把平常累积的科学专业研究的内容,翻译成大众能了解的语汇。演讲总算完成了,从与民众的互动中,觉得他们似乎听懂了一部份我说的内容,让我增加了一点信心。没想到手边的工作繁多,时间倏忽而过就是两年,再拾起笔来,当初演讲所提到的科学新知,已经变成旧闻了,可见这个领域进步的快速。于是赶紧补充最新的研究新知,提起笔一鼓作气写完,生怕再过半年某些部分又要改写。不过,尽管科学新知日新月异,不变的是对病人及家属在疾病中受苦的关怀,及努力想提供对精神疾病病因、预防及治疗的曙光。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有一点点这样的贡献。

  感谢高淑芬主任提供这个机会,可以让我贡献所学于社会大众;感谢不管是在临床医疗或研究上一路指导我在这个方面前进的胡海国教授;感谢我太太在我熬夜赶稿时对我的悉心照料;感谢我的两个孩子能安睡梦乡,当我在文字堆中翻滚时。

刘智民

前言

遗传不是宿命


  西元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三十亿个硷基正式解码,基因医学开始迈向「后基因体时代」(post-genomic era)。

  随着基因定序工程的进展,人体基因的奥祕不断被揭露,世人莫不乐观地盼望,有朝一日许多难以治癒的复杂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失智症、思觉失调症、躁郁症、自闭症等,都能有重大突破,带来治癒的希望曙光。

  但基因的奥祕虽然日渐解开,基因和遗传到底在精神疾病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目前还有许多待解之谜。「精神疾病可能会遗传」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许多病友的家庭,造成许多压力、困惑和担忧。

  在精神科门诊的会谈中,经常听到病友和家属提出这样的疑问:

  「我们夫妻都很正常,为什么孩子会生病呢?这是基因突变吗?」

  「精神疾病会遗传吗?我妈妈有精神疾病,我身上是否也带着类似的基因?会不会有一天,我也突然发病?这可以预防吗?」

  「我曾经发病,现在已经痊癒,但我可以结婚吗?可以生小孩吗?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我家三代都有人罹患精神疾病,我虽然很健康,但如果要结婚,是否该告诉对方这样的家族史?对方会不会因此不要我?」

  「婚前健康检查,有关于精神疾病的基因检测吗?如果确实带有危险的基因,可以预先治疗吗?」

  「产前检查,可以检验出胎儿罹患精神疾病的机率吗?」

  这些都是病友和家属非常关心的切身问题,但却很难给出明确的解答。

  事实上,精神疾病和遗传的关系非常复杂,绝对没有简单的答案。每一种精神疾病、每一位患者的状况都不一样,每个家庭的环境条件和压力因素也不尽相同,无法一概而论。

  许多疾病都有遗传性,但精神疾病的遗传,特别容易引起大众的忧虑,甚至遭到污名化。为了解答病友、家属和社会大众的困惑,我尽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简单说明精神疾病与遗传的关系。

  这本《精神疾病的家族密码》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精神疾病的定义,以及社会大众态度的转变。第二,精神疾病会遗传吗?是如何遗传的?第三,科学界如何找出致病基因?找到基因对未来的治疗和预防有什么帮助?第四,针对一般社会大众常见的迷思,以及婚姻与家庭计划的常见问题,加以回答与澄清。同时,我也简单介绍了遗传谘询的目标与功能。

  我希望在这一本书中,同时达到科普知识的传达,以及实用解惑的双重目的。喜欢知识的读友,可以从头看起;只想得到问题解答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最后一章,我将前面的理论浓缩成简明扼要的回答,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我想强调的是,精神疾病的致病因子中,没有100%的遗传因素,也没有100%的环境因素,而是遗传加上环境两者共同作用而来。所以,遗传不是绝对的宿命。即使带有致病基因,也不一定就会发病,因为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的环境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非常重要,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这正是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之处。

  衷心期望透过这本小书,可以帮助大众建立正确的认知,减轻病友和家属的担忧与压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