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疗育的实践与理论:与33个正念练习(精装)

正念疗育的实践与理论:与33个正念练习(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正念
  • 心理治疗
  • 自我疗愈
  • 情绪管理
  • 压力应对
  • 冥想
  • 身心健康
  • 焦虑
  • 抑郁
  • 精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却会在正念之中不断滋长!东西方心灵疗癒的对话与实践

  ◎33个正念练习,18周课程,助你我一生在正念中提升积极情绪与主观幸福感
  ◎可实际应用在医疗、心理学、教育、企业、司法层面,涵盖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不同阶段


  这是一门教导如何放松身心、减缓压力与提升幸福感的课程。
  也是一个探索自我、认识生命烦恼如何产生与如何平息的旅程。
  随时随地保持开放的心自我觉察,对于自己的生命将有深刻的觉察与领悟。

  「正念」与源自于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教导人们解缓身心压力的方法相关。其中,「正念」这个词的巴利文是 sammā-sati,英文或许也可译成为 right mindfulness 或单单 mindfulness 这个字,意思是正念觉察,亦即对于当下瞬间身心经验保持开放的、接纳的、清楚的觉察。目前流行于美欧的正念课程经常与静坐结合,统称「正念静坐」(mindfulness meditation)。

  学习正念觉察,也是一般我们所说的「认识自我」。这种学习可以帮助自己瞬间洞察负向与正向惯性思维与行为产生的模式,进而开发自我觉察与转化烦恼的能力,借此减缓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与生活品质。也可以让自己从高压烦恼状态,迅速或渐次转化为喜悦宁静的生命。

  学习正念,一般都会经历四个步骤:
  第一,亲近善士:不断地亲近已解脱或具有教导解脱知识的人,虚心请教、实事检证。
  第二,听闻正法:持续每天阅读、聆听与烦恼解脱或身心压力减缓的相关教导,直至熟悉这些教导的运用技巧与方法。
  第三,如理作意:每天跟着课程练习进度,学习觉察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何处,并且确实撰写家庭作业。
  第四,法次法向:按照课程进度次第进行自我检证,清楚辨别何者是导向生命喜悦宁静的方向,何者是导向烦恼的方向,直至自己能够实践迈向中道的喜悦宁静生活。

  正念疗育已经证实在治疗忧郁症、焦虑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失眠、恐慌、强迫症等方面有显着效果,同时也证实能有效帮助普通人群更好地缓解压力,提升积极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

  本书为「正念疗育学」(MBST, Mindfulness-based Suffering Therapy)与「正念催眠学」(MBHT, Mindfulness-based Hypnotherapy)的研究开发成果,内容源自于二○一三年秋季学期作者于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讲学的「正念治疗的实践与理论」课程,从十五週次影音档转录的文字稿润饰修订而成,是一堂着重于体验式课程学习,完整课程大约十八週,每週都有固定的主题进度。

  (註:本书出版「平装」「精装」两种版本)
《探索心灵的疆域:现代心理学前沿理论与临床应用》 本书导读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人类对自身心智运作机制的探究从未停歇。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当代心理学领域中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沿理论,并深入剖析这些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与具体路径。我们超越了传统心理学的某些固定范式,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广阔、更具动态性的心灵图景。 本书内容涵盖了认知神经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新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以及叙事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等后现代思潮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我们不仅关注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干预,更着重于探讨人类潜能的开发、意义的构建以及个体如何达成更深层次的自我整合。 --- 第一部分:认知与神经基础的重塑 第一章:心智的动态架构——从联结主义到预测编码 本章将深入探讨当代认知科学如何重新定义“心智”。我们不再将大脑视为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器官,而是强调其作为一台强大的“预测机器”的功能。 预测编码理论(Predictive Coding)的解析: 详细阐述大脑如何不断基于过往经验生成对未来的预测,以及“预测误差”在学习、感知和注意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讨论,许多心理困扰(如焦虑和强迫行为)可能源于对预测误差的过度敏感或错误的内部模型构建。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兴起: 探讨身体经验、环境互动如何深刻地塑造思维过程。这部分将引入“身体隐喻”的概念,解释身体的姿态、运动乃至肠道微生物群如何影响情绪调节和决策制定。 神经可塑性与经验的刻痕: 结合最新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探讨大脑结构如何伴随终身学习和经验而持续重塑。这为心理干预的有效性提供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情绪的生态学:多维度调控模型 本书摒弃了将情绪简单划分为“正面”或“负面”的二元对立观点,转而采用更精细的生态学视角来理解情绪的功能与调控。 情绪的社会信号功能: 分析特定情绪(如羞耻、内疚、骄傲)在维护社会关系和道德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 情绪的生理信号整合: 探讨情绪反应中自主神经系统、激素分泌与主观体验之间的复杂反馈回路。着重介绍延迟的、慢性的情绪反应模式如何导致生理系统的失衡。 情绪适应性与失调: 区分健康的情绪反应(适应性)与僵化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失调)之间的界限,为评估干预需求提供标准。 --- 第二部分:人本与存在的新探索 第三章:超越功能性:深度自我实现的路径 本部分聚焦于心理学的“最高潜力”领域,审视个体如何超越对症状的消除,迈向丰盛的人生。 罗杰斯理论的当代诠释与应用: 重新审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理心和真诚性在构建治疗联盟中的核心地位,并讨论如何在快速、技术驱动的时代中保持这些核心要素。 依恋理论的成人化发展: 探讨成人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紊乱型)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亲密关系,并介绍如何通过关系体验来促进依恋模式的“修复性改变”(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y)的重现: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思想在后现代虚无主义背景下的回归。重点分析“意志的追寻”与“责任感”如何成为对抗存在性焦虑的有力工具,以及如何通过发现独特的人生使命来激活内在驱动力。 第四章:叙事与身份的重构 身份并非一个固定的核心,而是一个持续被讲述和重述的故事。本章侧重于语言和叙事结构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感知。 叙事疗法的核心技术: 详细阐述“外部化问题”(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解构中心故事”与“例外事件发现”的操作流程。重点在于帮助来访者从“被问题定义”的状态,转变为“问题的观察者和作者”。 文本性与身份的流动性: 讨论在信息过载时代,身份的碎片化趋势,以及如何利用文本(日记、信件、口述历史)来整合破碎的自我叙事,创造一个连贯且具有适应性的生命故事。 --- 第三部分:临床干预的创新整合 第五章:系统性视角下的家庭动力学 心理问题很少孤立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往往反映在家庭系统的互动模式中。 结构式家庭治疗与边界理论: 分析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角色分配与情感边界的清晰度如何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重点介绍如何识别和重塑功能失调的“三角化”模式。 代际创伤的传递机制: 探讨未解决的家庭历史(如战争、重大丧失)如何通过非言语信息和行为模式,影响后代的情绪反应和依恋风格。介绍“家庭雕塑”等技术在揭示隐藏动力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跨文化敏感性与本土化实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心理咨询必须超越西方中心论的框架。 文化回应性(Cultural Responsiveness)的原则: 强调理解不同文化对“正常”、“精神痛苦”、“家庭责任”的界定差异。 精神病理学的文化变异性: 分析某些症状表现(如躯体化、群体性歇斯底里)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意义,避免“文化误诊”。 整合本土智慧: 探讨传统哲学、宗教实践(如东方哲学中的“无我”概念)如何为现代心理干预提供互补的视角和资源。 第七章:整合取向的挑战与未来 心理治疗正朝着更加整合的未来发展。本章讨论了实现有效整合所面临的理论障碍和实践策略。 技术融合的原则: 区分哪些理论的“活性成分”(Active Ingredients)是跨理论共享的(如关系质量、希望的注入),以及哪些技术是特定理论独有的。 整合的层次: 从技术整合(选择最有效的技术)到理论整合(创建统一的元理论框架)。探讨如何根据来访者的特质和问题类型,动态调整干预的“组合拳”。 实践者的自我关怀与伦理困境: 面对复杂理论和高强度工作,探讨咨询师如何通过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完整性,并应对快速发展的技术伦理挑战。 --- 结语:通往整合心灵的旅程 本书不是提供一套固定答案的教条,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深入探索心理学领域的复杂美感和无限可能性。真正的专业能力,在于能够灵活地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细微的个体经验相结合,持续学习,并保持对人类心灵的谦逊与敬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凯文 教授


  南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南华大学巴利学研究中心主任
  澳洲南天大学应用佛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国立台中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南华大学「正念疗育学」(MBST)专题课程教授
  南华大学「正念催眠学」(MBHT)专题课程教授
  台中光大社区大学「催眠治疗与宗教应用」教师
  圆光佛学院教师、华严专宗佛学研究所教师
  台湾宗教学会理事、台湾印度学学会理事
  台湾正念学学会理事长暨正念疗育督导师
  美国国家催眠师公会认证国际催眠治疗师
  中国执业资格考试中心认证 一级心理谘询师
  法国巴黎 Institu de Recherche du Bouddhisme 荣誉顾问教授

图书目录

33个正念练习
吕凯文教授 ─ 简历
自序:正念学同心圆的三层结构

第一週:自我觉察与正念疗育
开场白
正念是甚么:车祸的比喻
课程内容与约定
四个学习步骤
撰写正念日记
评分方式
正念学的奥义书模式教学法
静坐的姿势
正念练习1:身体扫描练习
身体扫描说明
五种障碍会影响身心宁静
想像力与觉察力的平衡
多练习是唯一途径
正念练习2:食禅

第二週:发现喜悦宁静的中道
课程进行方式
经典是解脱经验的载体
正念日记的意义:从机车与外星人的广告谈起
八正道:正念的连结脉络
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
略说八正道
正念疗育学:正念疗法的基础
正念的原点:抉择生命依循的轨则
发现喜悦宁静的中道
择法:不判断是为了好好的判断
从光明想谈「相」与「想」
正念练习3:三分钟专注观唿吸
正念练习4:身体扫描配合光明想

第三週:专注觉察瞬间经验
正念日记:邀请天地作为内心的检证
大念处经与四念处
邀请自己随时随地觉察唿吸与身心的关系
正念疗育学的唿吸禅:透明点滴与药方
正念练习5:面对恐惧与压力时
观唿吸的中道
池水的譬喻
五蕴在烧燃
慈悲的滋味
行动中的正念
阿难的解脱
正念练习6:行禅的要领
觉察当下的动与不动
正念练习7:培养欢喜心
正念日记的写作提示

第四週:以唿吸衡量生命品质
我与无我的辩证
无常流转的通透
两种练习模式:制式与非制式
以正念觉察澈见「空」
大地震的正念经验
正念练习8:转念的意识引导技术
阿贤的经验分享
柬埔寨的巴黎计程车司机
略说五禅支
正念练习9:电子表的正念铃声
正念改善人际关系
以唿吸衡量生命品质
正念的升旗手
我不要九把刀
为什么念头会跑掉
正念练习10:怎么将念头拉回来
正念静坐要领

第五週:苦难是生命共通的语言
实践与理论并重
正念与三十七菩提道品
略谈五根与五力
人类起源的神话
正念之信    
苦啊!苦啊!
观察静坐的五种层次变化
冲动、冲动、我们的内心好多的冲动啊!
正念战役    
苦难如果是分子,分母是自我或众生呢?
苦难的母亲
正念的态度
七觉支:迈向解脱的七色彩虹桥
正念觉察步骤示意图
正念能减压与缓和疼痛
注意力放在哪里?
正念的身体器官对话
正念练习11:慈悲喜舍的法作意
正念只是专注力的培养吗?
苦难是生命共通的语言
正念作为杀人减压术?
以四正勤作为正念抉择的依据
正念的温和怀疑主义
好的基督徒帮助佛教徒成为更好的佛教徒
正念练习12:正念的睡眠瑜珈

第六週:正念学的修学脉络
去脉络化正念的危险与挑战
雪地行车的譬喻
八正道为基础的正念
正念练习13:如果当下已经是最糟了
分享生命经验会让身心流畅起来
正念练习14:正念静坐练习
正念练习15:尽全宇宙的力量活在当下一瞬间
由衷生活的方式
再谈五禅支
禅相的变化
爱编织故事的心
近分定
静坐可以修得神通吗?
迷途的九天玄女
正念的神通是指觉知的智慧
世间如镜,若有所见,皆是自己对镜投影
世间的要与不要
正念现象学的「存而不论」
经典的案例:看就是看、听就是听
正念与意识引导的技术
正念就是不判断吗?
不判断与判断:念觉支与择法觉支
判断与方向感:择法觉支与精进觉支
成吉思汗与猎鹰
正念练习16:梦境与醒际观察

第七週:爱自编自导自演的心
邀请自己与自己好好相处十五分钟
倾全宇宙的力量专注于当下的唿吸
正念练习17:与圣者众生共在的唿吸禅
正知目的:不动是为了少苦离苦、动是为了慈悲喜舍
正念正知禅定过程的层次感
正念练习18:彻底体会甚么是昏沉
心爱自编自导演故事:心念处的观察要领
五只猴子与「戒禁取」
正念练习19:重新归零
死亡是无路可进的悬崖
以慈悲喜舍辅助正念
一切美丽与苦难相依
福祸相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唿吸中的慈悲喜舍
正念练习20: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以42度角灵活看见苦雨中的七色虹桥
世界之王
正念练习21:正念日记写作
新版正念日记解说
以四正勤作为每日正念品质的检证
正念日记写作范例    

第八週:逐次迈向喜悦宁静的方法
多元典范的正念学
迂回绕道古今的学习
视角决定观点
调境、调身、调息、调心
牙医师的分享:身体扫描与观唿吸的神奇效果
谈谈新版的正念日记
如实知见与森林想
认知系统:六根、六识与六尘
足球场的维安:如何保护、柔软过泸六根
逐次迈向喜悦宁静的方法:《小空经》森林想
从村落想到森林想
促成行为改变的五原因
正念练习22:森林想的练习
办公室的森林想
具体案例示范

第九週:由衷地回到自己
一样的目的,百般的路径
正念应用于生活场域
体验蜗牛走路的样子
英雄的探险旅程与墓志铭
略谈正念学的伦理原则
正念练习23:正念的话语
生命相依的缘起关系
正念练习24:止息瞋意的唿吸练习法
由衷地回到自己
幼儿正念教育教案的创作
叶落的声音
十年磨一剑:正念就是你的剑
正念练习25:由衷练习的游戏
分享一
分享二
分享三
分享四
拉面的正念之道

第十週:慈悲喜舍的滋味
由衷是一种非常省力的生活方式
想法并不等同于真实
正念的存有学基础
正念作为前判断的开放性
觉察生命流转的经验现象
正念学的两条伦理原则
生命相依的缘起脉络
略说慈悲喜舍
悲心见苦收摄:以不伤害为原则
慈悲的滋味:七夜怪谭的少女贞子
正念练习26:以喜心转化「世间无解」
助人者也需要正念
正念疗育学的特色
请停止过度判断,因为我们很难知道别人背后的苦难
慈心禅引导要领

第十一週:一切美丽与世间苦难相依
触境的观察
正念的「无上士」
正念练习27:慈心禅练习
正念之触:明触或无明触
正念就在寻伺之间
鞋子不合脚自己最知道
行禅宛若龙象缓步    
喜心的典范:富楼那的故事
喜心即初心
正念觉察五原则
喜心的脱困疗法
喜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痛苦可以加深灵魂的深度
舍心:白鹭鸶与水族的譬喻
一切美丽与世间苦难相依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正念练习28:大感动的小小事

第十二週:当彼此深陷苦难牢笼时
欢迎平顶山学院来的新朋友
喜心可消解烦恼与对立
烦恼痛苦源于无法与记忆和平共处
正念的落叶归根
通往解脱的七色彩虹桥
养成好习惯需要三个月、坏习惯只要两星期
记得联系自己
正念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
心得分享:懂得分享就能释放压力
心得分享:自护即护他
心得分享:安住正念即对自己好
心得分享:新朋友的分享
重新温习身体扫描
再谈正念学伦理原则
正念练习29:正念学的烦恼教战守则
正念练习30:正念卡的制作与提醒
正念的爱    
当彼此深陷苦难牢笼时
正念的态度:绝待
绝待之乐    

第十三週:古典正念学与十种随念
正念练习31:十种迅速转念趋向喜悦宁静的练习
佛随念
法随念
僧随念
天随念
戒随念
施随念
死随念
身至念
出入息念
寂止随念
七觉支

第十四週:四圣谛与八正道
正念学的佛教源头
正念学与四圣谛
正念学与八正道
正念练习32:观察五蕴的十一种行相
正念与七觉支
正念练习33:正念静坐综合练习

第十五週:从古典到当代的正念学
当代正念疗法在台湾
卡巴金与正念减压
正念减压的课程内容
正念的七种态度
正念疗育学的课程内容
正念催眠学:正念取向的催眠疗法
四种觉察层次
从古典到当代西方正念学
台湾与误期的现代性
正念学在西方的历史与发展
超觉静坐与美国七○年代的新时代运动
认知心理学的衰退暨与正念学的结合
迈向华人文化特色的中道正念学
台湾正念学学会简介
联络学会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正念学同心圆的三层结构


  如同莲花多层次的光泽与色晕,我认为正念学的多层次图像中可以略分为三层结构,分别是:中间核心层的「出世间正念学」、第二层的「世间正念学」、第三层的「世俗正念学」。依中道原则而择法的思考,这本书在此所提倡的正念疗育学(MBST, Mindfulness based Suffering Therapy)是属于中间层。它不离解脱,亦不离于世俗,行于中道,圣俗共融。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分析佛教教育的论文,以「同心圆」结构解释佛陀对三种宗教身份人士的教导。这三层结构里,出家僧团为核心、在家善信居中、教外人士为外环。彼此形成一个同心圆结构。这个同心圆的三层结构也代表我对正念学在当代社会中三层应机教导的结构分析。这种理解似乎并不是我的洞见,教界的观净比丘、学界友人黄创华教授等善友也提出同样进路的思维。

  正念学同心圆的第一层结构是以解脱为终生职志、迈向解脱道的出世间正念学教导。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念学禅法属于这层脉络,不论是缅甸马哈西、帕奥禅师或泰国阿姜查为代表的森林禅修系统皆属于这一层,它配合佛教繁琐戒律辅助伦理行为,应机于以解脱为职志的出家僧侣。这是一种纯粹导向解脱的出世间正念学,不过却未必全然应机于其他两层生活于世俗身份的人士。

  我认为当代西方以卡巴金博士为始的各种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辩证行为疗法(DBT)、 接纳承诺疗法(ACT)等等几百种的正念学,或可归属于正念学同心圆最外环第三层的应用。它们掺入各自文化语境的元素,虽然带着正念学稀释后法味,却以不具佛教色彩但迎合当代世俗理念的方式呈现。这是一种世俗正念学。

  至于这几年逐渐在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与台湾正念学学会为基地所发展的正念疗育学(MBST)与正念催眠学(MBHT),可以视为是正念学同心圆的第二层结构。它们介于佛教核心(解脱)与世间外环(世俗)之间的中间地带,同时带着解脱与世俗的特质,带着浓浓法味,有着不即不离于世间、不即不离于解脱的灵活与可爱。它们可以导向解脱成就,也可以导向世俗成就。这是世间正念学的代表。

  这本书内容源自于二○一三年秋季学期于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讲学的「正念治疗的实践与理论」课程,从十五週次影音档转录的文字稿润饰修订而成。当时修课的学员共有二十三位,各自的职业与专长背景并不同,除了一般全职研究生外,也包括医师、检察官、社工师、心理师、特教师、教师、退休教师、宗教师、工程师、护理师、画家与公务员等背景的学员,感谢这些善友在课堂的激盪以及对我带领课程方法的包容。面对学员们多元的职涯背景与各自歧异的生活问题,让我每每于课程讲演时都得保持觉察该如何于部分集合的整体中取得刚好的中道论衡,这本书能够顺利完成要归功于这些善友的促成。

  逐字稿的誊写与整理,要感谢的人相当多。感谢蔡丽萍与蔡丽芬两位姊妹的鼎力相助,由衷感佩两位连续一整年全勤无休,每週远从高雄屏东驱车来到南华大学旁听正念课程,课后亦经常分享正念实践的喜悦宁静,不仅在各自音乐教学领域带领学生学习正念,也带动亲友学习正念。同样的感谢也见于郑淑卿、薄培琦两位正念老师,不仅在繁忙课业之余拨出宝贵时间分担稿物整理的繁琐工作,也将正念实践推广于台湾社群大众中。更感谢以上几位正念教师,在我担任人文学院院长任内,鼎力相助南华大学全校性的正念静坐推动。

  同样感谢释真彬、吴庆敏两位善友,以及香港侨生廖谦琳与马来西亚侨生叶丽云两位,妳们的热情协助让这本书的进度提前不少。另外,我也要特别感谢住在台中的蒋芝娴善友,妳就像及时雨,总能我在奔忙于学校行政且这本书最迫切需要支援之际,伸出慷慨的援手帮忙誊写与润稿的工作,并于网路分享正念带来的喜悦宁静。台湾正念学学会的伙伴也是感谢的对象。由衷感谢秘书长天琳法师,在我担任理事长期间承担许多会务工作,并促成这本书的出版。

图书试读

正念是甚么:车祸的比喻

正念到底是甚么呢?在此,先不急着给定义,倒是请各位朋友想像一下新闻经常出现的车祸画面。甚么是车祸?前面车子与后面车子撞在一起就是车祸。

为什么会撞在一起呢?表示前面车子与后面车子没有空间。按照物理学来说,物质本身就是「质碍」,物质的「质」,障碍的「碍」。两个物质互相重叠,因为没有空间就会碰撞,如果彼此的行进速度过快,就会产生强烈的碰撞现象或质碍现象,车撞车,就会车祸翻车,甚至车毁人亡。如何避免车祸呢?随时随地清楚觉察彼此车况与路况的距离与空间,就是个好方法。

正念到底是甚么呢?当各位朋友现在听老师讲话,用耳朵听,这话语是一种刺激,听话当中你会有反应,你会发现我们的行为是在「刺激」与「反应」当中产生。如果别人稍微挑衅一下,自己会觉得不高兴。挑衅就是刺激(stimulate),而不高兴就是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前后没有空间,人的行为就这样被推动了。刺激越强大,行为回应越激烈。

行进中如何避免车祸呢?首要之务,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觉察,随时随地观察「刺激」与「反应」的空间。有了空间就容易有回转的能力。如何保持车距的空间呢?很简单,我们会用两种力量来操控这台车:一个是踩煞车的力量,另一个是踩油门的力量。善用煞车与油门的两个力量,就可以创造空间,而且可以回转。学习正念时,要学习踩煞车,让念头与念头,刺激与反应的空间扩大;也要学习踩油门,趁着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空间扩大,转向自在,超越眼前障碍安抵无忧处。为了达成空间扩大的效用,保持觉察让行为放慢、放慢、再放慢,这是一开始必须学习的。

优秀的驾驶一定具有清楚的觉察力,他眼明、手快、轻踩煞车避开车祸,让前后车的距离放大,轻踩油门、驱车前进,平安抵达目的地。谁是人生这条道路的优秀驾驶?不用怀疑,就是你自己,也只能是你自己能成为人生这条道路的安全驾驶。正念疗育就是这样的课程:一门学习活在当下,觉察身心瞬间经验,超越苦难并迈向喜悦宁静的生命教育课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和易懂,没有生硬的说教,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很多时候,我会被书中的某个观点深深触动,感觉作者好像看到了我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困惑,并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了回应。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思绪也逐渐变得清晰。以前那些缠绕着我的烦恼和焦虑,似乎也因为有了正念的视角而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承受。我开始能够以一种更超然的态度去审视它们,不再被它们所淹没。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让我感到自己仿佛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带领读者一步步走向内心的宁静。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比喻和故事,它们生动形象,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作者用“猴子思维”来形容我们纷繁杂乱的思绪,用“平静的湖面”来比喻正念的状态,这些比喻都非常贴切,让我能够迅速地把握核心要义。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默默地体会这些话语带给我的启示。感觉这本书不只是提供知识,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涤,让我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我发现,当我的内心变得宁静时,我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发生改变,很多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烦恼,似乎也变得迎刃而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练习部分,是我最期待的宝藏。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冥想,但常常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感到沮丧。这次,我被书中提供的33个正念练习深深吸引。每一个练习都设计得非常具体,并且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让我能够清晰地知道该如何去做。我特别喜欢那些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的练习,比如针对焦虑的、针对失眠的、针对人际关系的等等。这些练习就像是量身定制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我尝试了其中几个练习,比如“身体扫描”和“觉察呼吸”,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会有些走神,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能够越来越平静地观察自己的念头和感受,而不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这种“不评判地觉察”的能力,真的是太美妙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一些练习,比如“慈心禅”,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连接感。我开始意识到,正念并不仅仅是关注自我,更是关于如何以更慈悲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和他人。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理论部分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然而,这本书的理论阐述却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作者在解释正念的核心概念时,引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撑,使得整个论述既严谨又有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和条理分明。他并没有简单地堆砌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正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对于“疗育”这个词的深入解读,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疗愈不仅仅是解决表面的问题,更是要触及根源,实现内心的和谐与成长。书中对情绪、思维模式、以及压力等方面的分析,都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我开始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困扰,并非是因为外部环境,而是源于我们内在的视角和反应方式。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为我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让我看到了突破困境的希望和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循序渐进,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 overwhelming。从最基础的正念概念入手,然后过渡到具体的练习,再到将正念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整个过程都安排得非常周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每个练习时,都会预设一些读者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觉得非常贴心和实用。我记得刚开始尝试“正念行走”的时候,我总是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思绪也跟着飘远。但看了书中的建议后,我尝试放慢速度,专注于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感受身体的律动,果然效果大为改善。这种“有备无患”的指导,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探索和实践。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全能的向导,为我提供了清晰的地图和安全的路线,让我在正念的旅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精装版给吸引住了。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鼻而来,让我瞬间感觉很安心,仿佛走进了一个可以全然放松的空间。我一直对正念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也尝试过一些零散的练习,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指引的灯塔。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艺术感,那“正念疗育”几个字,写得稳重有力,字体也很有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学术性。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页的触感,翻阅时非常顺滑,而且字体大小适中,排版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的重量也刚刚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暗示着其内容的丰富和扎实。总而言之,从这本书的外在呈现,我就已经能预感到它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陪伴我探索内心世界的宝贵伙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正念带来的力量,去学习那些能够滋养心灵的智慧,并期待着它能为我的生活带来积极而持久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际关系。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沟通不畅,容易产生误会。阅读了书中关于“慈心禅”和“同理心”的章节后,我才恍然大悟。作者详细地解释了如何通过正念来培养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以及如何以更平和、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冲突。我尝试着将这些练习运用到我的家庭和工作中,发现效果出奇地好。我开始能够更耐心地倾听家人的诉说,更能理解同事的难处,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我不再轻易地指责他人,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这种改变,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我意识到,真正的连接,源于内心的柔软和对他人的全然接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爱”的含义,并学会了如何用更智慧的方式去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评分

我一直对“情绪管理”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大多强调压抑和控制。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思路:接纳和转化。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正念来觉察并理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试图去压抑或否定它们。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允许情绪存在”的观点。以前,我总是害怕负面情绪的出现,一旦出现,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而现在,我学会了以一种更温和的态度去面对它们,就像观察天气的变化一样,允许它们来,允许它们走。这种接纳,反而让我摆脱了与情绪的对抗,内心也因此变得更加轻松。我发现,当我不去对抗情绪的时候,它们反而会更快地消散,并且不会留下太多痕迹。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于“疗育”的定义,远不止于心理层面的修复,更包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正念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活在当下”的论述。我们常常因为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而错过眼前的美好,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真正地活在当下,我们才能体验到生命真正的丰富和精彩。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念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我不再一边看手机一边匆匆忙忙地吞咽,而是用心去感受食物的香气和味道;在走路的时候,我不再只是机械地迈步,而是去留意路边的风景和感受脚下的土地。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喜悦。我开始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而正念,正是这场修行中最珍贵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正念疗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如何更有智慧地生活的手册。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品质,比如耐心、慈悲、觉察和接纳。这些品质,不仅仅能够帮助我提升个人的幸福感,更能够让我成为一个更有力量、更有温度的人。我常常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翻开这本书,寻找其中的智慧和启迪。我发现,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这本书陪伴我走过了很多低谷,也见证了我许多成长的瞬间。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点滴的积累和持续的实践。我衷心地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了如此有价值的书籍,它点亮了我内心的方向,让我看到了生命更广阔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