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得了失智症!?真实勇敢的应对 介于正常认知与失智症之间有个过渡期叫「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就是本人觉得记性不佳或认知功能有点减退,客观的认知功能测验也显示其近期记忆或其他认知功能确实比同年龄者差,但整体认知功能的衰退不大,不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还没严重到失智症的程度。
六十五岁以上约十-二十%的人有轻度认知障碍,比失智症还常见,只是很多人可能没注意或错过了这段时期,就直接进入失智症。本书《我得了失智症!》作者山本朋史从事记者工作长达三十九年,六十岁退休后仍以聘约制继续当週刊记者。因为从事文字工作,且需採访并与人互动,才会在六十一岁时就警觉到记性出了问题,如约定的採访撞期等。就医后,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于是积极展开一系列丰富的认知复健治疗。
相对于一般老年人每年约一%罹患失智症,轻度认知障碍者每年约一十-一十五%会转变为失智症,主要是阿兹海默症,因此被认为是失智症的高危险群。虽然无法精准预测,但研究显示本来近期记忆减退就较严重者或教育程度低者,比较容易从轻度认知障碍转变为失智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轻度认知障碍都一定会演变成失智症。有文献报告,经过一年追踪,虽然大部分的轻度认知障碍者维持现况,但约一六%的人认知功能回到正常,可能最初的认定受到睡眠障碍、焦虑、忧郁症状或药物副作用等的影响,让认知功能不是很稳定,有些波动,因此轻度认障碍者需长期追踪,定期检查。
目前并没有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药物,用于治疗阿兹海默症的乙醯胆硷酶抑制剂(如爱忆欣)在多次的临床药物试验中,对轻度认知障碍并没有显示疗效,因此需要借助于非药物疗法。例如台北荣总神经内科曾于二零零五年对三十位认知功能障碍者给予三个月的记忆训练,每週一次,每次二个半小时,虽然三个月后其认知功能维持原状或只稍微进步,但因人际互动和经验分享,其焦虑和忧虑症状减低。后续许多文献也显示各种认知训练、有氧运动、音乐或美术等活动对认知功能也有所助益。
本书作者在筑波大学附设医院接受每週两次共七个月的各种认知复健课程,包括「脑部俱乐部」的认知功能游戏、肌力训练、美术、音乐、烹饪和跳交际舞等,其认知功能评估并没有进步,但「少输为赢」,没有退步就是进步。
因为是记者,所以作者对各种认知训练叙述得非常详细、有趣又生动,其实这些认知训练不用等到轻度认知障碍出现才开始,平常就养成习惯,预存知能存款,效果会更好。
最令人敬佩的是作者不但没有因轻度认知障碍而退缩或觉得不好意思,而是积极接受认知复健,而且把其过程在上班的《週刊朝日》上连载并集结成书,嘉惠大众,书写也是一种认知治疗!台湾失智症协会多年来开办「瑞智学堂」,相信有许多轻度认知障碍者受益良多,这本书很值得阅读参考。
刘秀枝 台北荣总特约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临床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