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写下与食物相处的纪录,像谈一场恋爱,
我们进入了彼此的生活。
我在这场爱恋中尝尽酸甜苦辣,但仍是幸福的滋味。」
-张慰慈
张慰慈不是专业厨师,她的做菜年龄严格说来也不算顶长,将近四十岁长期离家在大陆工作,因为想念家乡滋味开始下厨,凭着味觉的记忆,加上把握住几个基本功法,她在自家厨房烹制出来的独门滋味,为她在异地赢来最温暖的友谊。
这几年,双亲年纪渐长,加上对日益严重的食安及食物浪费问题的强烈关怀,她开始回归源头,想从最基础的食德培养做起,张慰慈说:「目前全世界都面临未来粮食可能短缺的危机,经研究分析最大的粮食损耗多来自食材运送途中的腐坏。」因此「食当季」与「食当地」成为她急于分享的理念,也是食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核心理念。
工商社会,大家在家里吃饭的时间少了,能在家里一起吃餐饭,珍惜的是家人相互间给予的关心与团聚的心情,食物的美好,不在量大,而在质精。为了鼓励朋友们都能回家吃晚饭,她开始以「快煮慢食」与「食当季、食当地」的态度做菜,同时写下自己与每一样食材相逢的故事。当这些文稿一篇篇慢慢成形,她为它们定了一个大标题叫做「食禅」,在南京的报纸上以每週一次的半版篇幅刊登。
一年来,几十篇稿子,每篇稿子搭配一道菜,从烹饪、拍照到写稿,全都亲力亲为。张慰慈说:「这一条路对我来说也是取经的路。」所有食材随着四季,自然地把过日子的行走频率记录下来,从每个食材自身的养分,到与农友相交获得的盛情,也包括了她对家人和朋友的心意,但最重要的始终是那个开头发愿的初心,成了每道菜最好的调味料。
在张慰慈眼中,均衡的饮食与美味的口欲满足,其实可以并行,全家人团聚带来的温暖,是家庭快乐指数提升最好的加温计,现在,多数人的饮食不再是满足需求,而是为了追求口欲,过盛的食物虽然彰显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超标的热量其实折损了健康,也制造更多的废弃物资。简单却丰富,清淡而有味的饮食,才是她一直想与各个家庭分享的厨房运作守则。
「食禅」并不是单纯教人做菜的食谱书,书中更多的是作者和这世间和食材的对话,许多对生命的体悟凝鍊在一饮一啄间。如果说让心回到原点就是参禅,那么安静下来,好好为亲爱的家人做一餐饭,在举箸之际,对天地万物充满尊敬与感恩,用餐时了了分明,那么好好吃饭原来就是一种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