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禅:一只碗里的四季风景

食禅:一只碗里的四季风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禅
  • 禅意美食
  • 季节料理
  • 素食
  • 日式料理
  • 慢生活
  • 美食文化
  • 心灵治愈
  • 饮食哲学
  • 侘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开始写下与食物相处的纪录,像谈一场恋爱,
我们进入了彼此的生活。
我在这场爱恋中尝尽酸甜苦辣,但仍是幸福的滋味。」
 
-张慰慈

  张慰慈不是专业厨师,她的做菜年龄严格说来也不算顶长,将近四十岁长期离家在大陆工作,因为想念家乡滋味开始下厨,凭着味觉的记忆,加上把握住几个基本功法,她在自家厨房烹制出来的独门滋味,为她在异地赢来最温暖的友谊。

  这几年,双亲年纪渐长,加上对日益严重的食安及食物浪费问题的强烈关怀,她开始回归源头,想从最基础的食德培养做起,张慰慈说:「目前全世界都面临未来粮食可能短缺的危机,经研究分析最大的粮食损耗多来自食材运送途中的腐坏。」因此「食当季」与「食当地」成为她急于分享的理念,也是食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核心理念。

  工商社会,大家在家里吃饭的时间少了,能在家里一起吃餐饭,珍惜的是家人相互间给予的关心与团聚的心情,食物的美好,不在量大,而在质精。为了鼓励朋友们都能回家吃晚饭,她开始以「快煮慢食」与「食当季、食当地」的态度做菜,同时写下自己与每一样食材相逢的故事。当这些文稿一篇篇慢慢成形,她为它们定了一个大标题叫做「食禅」,在南京的报纸上以每週一次的半版篇幅刊登。

  一年来,几十篇稿子,每篇稿子搭配一道菜,从烹饪、拍照到写稿,全都亲力亲为。张慰慈说:「这一条路对我来说也是取经的路。」所有食材随着四季,自然地把过日子的行走频率记录下来,从每个食材自身的养分,到与农友相交获得的盛情,也包括了她对家人和朋友的心意,但最重要的始终是那个开头发愿的初心,成了每道菜最好的调味料。

  在张慰慈眼中,均衡的饮食与美味的口欲满足,其实可以并行,全家人团聚带来的温暖,是家庭快乐指数提升最好的加温计,现在,多数人的饮食不再是满足需求,而是为了追求口欲,过盛的食物虽然彰显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超标的热量其实折损了健康,也制造更多的废弃物资。简单却丰富,清淡而有味的饮食,才是她一直想与各个家庭分享的厨房运作守则。

  「食禅」并不是单纯教人做菜的食谱书,书中更多的是作者和这世间和食材的对话,许多对生命的体悟凝鍊在一饮一啄间。如果说让心回到原点就是参禅,那么安静下来,好好为亲爱的家人做一餐饭,在举箸之际,对天地万物充满尊敬与感恩,用餐时了了分明,那么好好吃饭原来就是一种禅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慰慈


  学的是设计,职场专业是品牌创建与管理,海外工作十余年,随遇而安是习惯。

  2010年回国,为传承经验成为授课讲师,为分享生命养分累积,是企业顾问。写文字,玩影像,是皈依10年的佛弟子。2011年成立寰宇丝路国际有限公司,发愿为两岸文化交流努力,2015年创办寰宇人物公益特刊,推广食德教育与友善土地的有机农务,所以撰写「食禅」专栏,在南京扬子晚报每週刊登,落实理念。

  与国内无数农牧朋友相交相知,期盼将人生中所有收获都献给如来,作一个活在光亮中的见证者。

图书目录

推荐序>>禅悦 释本愿法师
推荐序>>气味终不改 申沁宇
推荐序>>以韶光为钵用心体现一餐饭 吴文礼
作者序>>初心

辑一快煮慢食
1传承
2起心
3扮相
4.敬天
5双全
认识大地的宝藏--南瓜
6食.德
7情重
8缘圆
9采头
10转合
认识大地的宝藏--番茄
11作美
12访春
13赏心
14保暖
15快煮
16慢食
认识大地的宝藏--藕&莲子&菱角
17彩虹
18春晖
认识大地的宝藏--金针
19太极
20养分
21好食
22上心
23转身
24百味
25取暖
26回味
认识大地的宝藏--马铃薯
27品味
28过水
29繁衍
30什锦的滋味
31生机
认识大地的宝藏--洋葱
32慈悲
33隐味
34纯味
35新与旧

辑二食禅
36因果
37纯美
38羽化
39美极
40武学
41清心
42心法
43净心    
44破壳

跋>>统粹
对味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初心


  前年的某一天,我在台北的书店买回一本书,作者是陈晓蕾小姐,书名为《剩食》,是长篇採访报导的集结。卷首的几句话,让我不禁心头如被一记响雷噼过。

  「大部分的垃圾都是错放位置的资源,厨余根本不是垃圾。」(可以捐赠堆肥、饲料、发电,善用资源的方法有好多)

  「香港人每天丢掉的超过1/3是食物。」

  「厨余问题不只是人们不懂珍惜,食客眼阔肚窄,还因为整个商业运作都不介意生产过剩。」她说写这篇报导时,非洲东部遭遇六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数以千万的人在饥荒中垂死挣扎,人们开始吃草……。这些字铿锵有力,字字敲在我胸口,如重槌般直捣心扉,痛彻全身。

  那时我也正筹备着即将发刊的公益杂志《寰宇人物》,其中「绿活」这个专题,正是刊物里很重要的一个单元。我从台湾农地因为用药过度的恶质化,开始实际了解推广有机农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意识到全球目前食物的极度分配不均现象。这些与日俱增的资讯,让我彻夜难眠,因为我思考着,若不能找出有建设性能改善现有环境的一条路,这些我们花下心血与时间的文字叙述报导出来,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怎么办呢?我问着办公室的伙伴。惊人的是,越想解决问题,越深入了解,发现问题越多,几乎只能用排山倒海而来做形容,然后我被淹没了……。

  这些问题大到成为政府单位无从把握的食安漏洞,农业生产规画者与农作者的沟通不良,让盛产的丰收,变成菜价惨跌不敷成本的血泪史;小到愿意尝试转型有机栽种的小农,因没有机会学习分工合作的作业方式,所以成本管控和销售让这经营门槛越来越高。退出放弃的永远比坚持下去多上几十倍,超市里贴上标签註明有产销履历的蔬果,却有太多消息道出表里不一的真相。焦虑与沮丧和恐惧,像怪兽吞噬了我们居住生养的这片土地……。

  我总是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感觉来不及。我总是每天不停地问:要如何解决?

  生产过剩与浪费食物这问题,所依靠的只是专业处理技术来解决吗?最后,我追寻出的答案是从源头做起吧!食德的培养,应该是让环境回归自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从人本教育的基础着手,应该才是从源头根本下手的最有效方法。

  路找出来了,接踵而至的是週而复始的进进退退……,这条路似乎永远窒碍难行。但是,当心沉静下来,问题收拢归一看待,其实我们拥有的,一直都比我们需要的多很多,而轻忽是最大的问题。

  有天我去田间和老农蹲在田垄边闲聊。他刚用完餐,碗里的米粒一点残渣都不剩,老陶碗在太阳下闪闪发亮,和他额上的汗珠相映成趣。我在《寰宇人物》创刊号的封面上写下一个标题「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我开始亲自写下与食物相处的纪录,像谈一场恋爱一样,我们进入了彼此的生活。我在这场爱恋中尝尽甜苦辣,但仍是幸福的滋味。

  为了希望大家吃得安心,所以鼓励朋友们都能回家吃晚饭,我以「快煮慢食「与「食当季、食当地」的态度来做食谱,让下厨变得容易,变得快乐。

  当这些文稿一篇篇慢慢成形,我为它们定了一个大标题叫做「食禅」,在南京的报纸上以每週一次的半版篇幅刊登,一转眼一年过去……。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没在台湾先刊登?其实这中间有曲折的故事,一年前我向服务于各大报的朋友投稿,因为大家都是熟识多年的老友,因此一一真诚回覆,并与我掏心窝说话:「这稿子还真没法用。有没有辛辣些的内容?这对台湾人来说太清淡了……。」于是稿子寄去了大陆,在北京的官方色彩与南京的民间消费之间,我选择了与人民生活接近的南京报纸,非常感谢扬子晚报给了我舞台。

  一年来,几十篇稿子,每篇稿子搭配一道菜,从烹饪、拍照到写稿,我亲力亲为,这一条路对我来说也是取经的路。所有食材随着四季,自然地把过日子的行走频率记录下来,从每个食材自身的养分,到与农友相交获得的盛情,也包括我对家人与朋友的心意,最重要的始终是那个开头发愿的初心,成了每道菜最好的调味料。

  在2016年的夏日午后,我坐在小院子的屋内回顾这一年的种种累积心情,获得和失去在这之间几乎交错并重。2015年我的父亲离世,却促成了自青年时期就离家的我,与母亲更加亲近。

  我失去了重回商业市场竞争的时机,获得了重拾艺文创作之笔的空间。

  这是我在小院子过的第一个夏天,我敲着电脑键盘对伙伴文礼说,重新回头再看一眼走过的路程,不禁有想哭的冲动。

  你若问我,还接着走吗?我的回覆是为什么不呢?

  朋友问:不难吗?我说,难的时候上佛堂给菩萨磕几个头,爬起来抹了泪就能继续干活儿,不怕。

  你图啥?长辈再训。

  我说:图生在这个年代,在关键时刻,能干点儿傻事,因梦想而成就志业,因此多了些真实的快乐(我对佛是这么说的)。

慰慈
写于  2016.05.24

图书试读

采头

菜头是台湾人用闽南语说的白萝卜,翻成普通话的谐音又跟象征好运的好彩头一样,所以是个代表吉祥的蔬果。生于五零与六零年代的朋友,在幼年时期几乎都玩过拔萝卜的团体游戏,当人龙筑起,当年孩子们的笑声至今仍犹在耳,可见我们自小对萝卜的生长方式就是非常熟悉的。有句俗话说:「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意旨每个人的喜好各有不同,能被拔擢成为某个言喻代表,再次发现大家把它当成生活中很普遍又重要的饮食用材料。

以前在大陆工作,常住地在北方,冬季一到,我的阳台纸箱里肯定堆满了大白菜和白萝卜,无论怎么煮食,都百吃不厌。因此它是古今中﹑日﹑韩不可缺少的食材﹐有亚洲之宝的称谓,这也表示对它的推崇。萝卜是 好东西,生着吃打嗝,熟着吃放屁,空腹喝萝卜汤最容易放屁。在台湾,全年除了6~7月气候炎热不易栽种外,其余时间都可以种植。今日清晨去逛街边早市,看到萝卜肥美鲜嫩,想着近日气候已被暑气磐躆,遂想着买来为家人以食调理体内湿热,维持夏日身体健康。在此顺带提一下我提到的”早市”这是在台北这样的城市里有趣的一个风景,它也已是形成常态定点定时的一个聚落商业群聚,和传统市场与超级市场最大的不同是,它运用很短的时间,在这夹缝存在着。

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中,早市常存在于一些民众常出入的住宅区附近,我并不确定是否每一个群聚的点都有合法申请,但是带给民众方便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市集里,贩卖的东西大多以蔬菜与水果或是部分熟食的自制包子馒头居多,少有新鲜肉品(我想是因为流动不易有关)。甚么是时间夹缝呢?就是在一般人每日常态性作息活动开始前的1~2个小时内从聚集到散去一气呵成。也就是说若你早上7点才赶到现场,大概已有一半以上的菜摊已经离去,所以最精华的採购时段在清晨5:30~6:45之间,因为需在车与人甦醒前腾出位子,还给都市本来的面貌。所以冬日时,若要去早市,我常需要摸黑出门。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能够连接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作品充满了好奇,《食禅:一只碗里的四季风景》这个书名,恰恰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没有用一些浮夸的词汇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平实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我喜欢“食禅”这个词,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东方特有的智慧,将口腹之欲与心灵的宁静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一只碗里的四季风景”,更是将这种意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仿佛将整个大自然的精华,都浓缩在那小小的碗中。我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春天,碗里装着的是刚冒出的嫩芽,带着泥土的芬芳;夏天,是饱满的瓜果,洋溢着阳光的热情;秋天,是丰收的谷物,散发着成熟的馨香;冬天,是温热的汤羹,带来暖意和安抚。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想要慢下来的感觉,想要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受四季的轮回,去体会食物带来的纯粹的快乐。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引领下,能够找到一种更加平和、更加有觉知的生活态度。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带给我平静和启迪的书籍,而《食禅:一只碗里的四季风景》这个书名,像是在嘈杂的世界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宁静的小窗。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它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具画面感的。想象一下,在一个简单的碗里,盛装着春夏秋冬的精华,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诗意的表达。我脑海中浮现出春日里嫩芽初绽的鲜绿,夏日里瓜果丰盈的色彩,秋日里落叶金黄的温暖,以及冬日里炉火旁腾腾热气的安详。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更在于它如何承载时间、空间和情感。我一直相信,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连接我们与土地、与季节、与过往记忆的纽带。《食禅》这个词,也让我产生无限遐想,它暗示了一种将饮食行为与心灵修行相结合的境界,一种在简单中体悟深邃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学会用更细腻、更感恩的心去感受每一顿饭,去体会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和人文关怀。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发现食物的本真之味,以及那份在细微之处体现的生命哲学。

评分

在众多的书籍中,《食禅:一只碗里的四季风景》这个书名,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宁静感,悄然闯入了我的视野。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书名本身,就已经勾勒出一幅令人心生向往的画面。它暗示了一种将饮食行为提升到精神层面,将寻常的“吃”与“禅”的意境相融合的哲学。而“一只碗里的四季风景”这个比喻,更是巧妙地将宏大的自然规律,浓缩于一个微小的日常物件之中,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碗”作为最朴素、最常见的餐具,却能承载四季的更迭,这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大道至简”的智慧。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最简单的食材中,都能品尝出土地味道的烹饪方式,以及那种不追求繁复,只求本真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股清泉,能够洗涤掉都市生活的浮躁和喧嚣,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领略到作者对于食物、对于生活、对于自然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体悟。它仿佛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种更加有深度、更加有温度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次购书经历简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一直以来,我对美食的追求停留在“吃得好”的层面,而这本书的书名《食禅:一只碗里的四季风景》却轻轻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吃得好”之外的某种渴望。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设计吸引了,仿佛一股清流扑面而来,瞬间洗涤了平日里被各种信息轰炸得有些疲惫的心灵。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在这“一只碗”中领略到“四季风景”的奥秘。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的整体散发出的气息来看,我预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材、烹饪技巧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关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读物。我喜欢那种能够将日常琐事提升到精神层面的作品,它们总能让我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东方美学、关于禅意生活的影像和文字,我不禁开始想象,在作者的笔下,寻常的食材会如何被赋予生命,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又会承载怎样的四季故事。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种更加从容、更加有仪式感的生活方式,让每一次用餐都成为一次对自然的致敬,一次对心灵的安抚。

评分

当我看到《食禅:一只碗里的四季风景》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闪过一幅幅画面:清晨的露珠在叶尖闪烁,午后阳光穿透竹林,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升起,夜晚星光点点,伴随着餐桌上的温馨。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时间、关于自然、关于日常之美的故事,而且是用一种极其简洁却又充满意境的方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平凡事物升华到艺术高度的作品情有独钟,而“一只碗”这样的意象,恰恰传递了一种“小中见大”的哲学。它暗示着,即便是最简单的器皿,也能容纳下整个世界,容纳下四季的流转和自然的馈赠。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诗意的厨房,那里没有奢华的食材,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有对土地的尊重,对季节的敬畏,以及一颗平静而感恩的心。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在日常的饮食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禅意”,如何通过食物,与自然建立更深的连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种更加知性、更加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