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的身世:台湾食物名小考

蚵仔煎的身世:台湾食物名小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食
  • 蚵仔煎
  • 台湾小吃
  • 食物文化
  • 饮食历史
  • 台湾文化
  • 街头美食
  • 在地美食
  • 美食故事
  • 台湾饮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语言文化看懂台湾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酱的英文Ketchup出自闽南语?
  冬粉,其实一直都写错字啦!
  十九世纪末清法战争期间法国士兵在基隆卖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湾,代表性小吃多不胜数:蚵仔煎、牛肉面、卤肉饭、珍珠奶茶……走过、路过、吃过这些美食,但你想过这些美食是怎么来的吗?它们的名称又有什么特殊意涵?
  
  本书旁征博引,透过大量蒐集的资料,加上作者满满的好奇心与联想力,带领读者从《黄帝内经》谈到基督宗教圣歌,从网路闲聊说到字典考证,展开一场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书内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湾食物语源考察
  台湾食物名称源头多样,从欧美输入的甜不辣、东南亚名字的莲雾、来自日本的阿给,还有许多源自古汉语、原住民语,甚至还有反输出成为英日语系外来语的小笼包、珍珠奶茶。包罗万象的食物语源,应证台湾多元文化的历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从语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头,还可以发现美食背后的历史。乌鱼子从荷兰时代就闪闪发光!同时也成为荷兰的征税对象。卤肉饭大受欢迎,其实和白米大变革──在来米转为蓬莱米有关。台湾人以前不太吃辣,战后外省族群不但带来面食文化,也带来了吃辣的习惯。
  其实,食物的背后不只有历史故事,还有地理差异。像是过年一定要吃的「长年菜」,南北吃的其实不相同。而传统的「南汤圆,北元宵」,又是如何区别?都可在本书一探究竟。

  ●台湾的美食文化
  热闹滚滚的办桌,背后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前台湾人习惯吃米饭,今日却有台南担仔面和台北牛肉面节,这些面食文化是从何兴起?至于节庆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规则呢?

  本书透过从语言文化的考证,可以清楚看到,台湾美食的名称来源多样,多种菜系丰富了台湾人的口味与生活。广大的素食人群,也许有机会把「蔬食文化」推广成有潜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红茶等反输出的外来语,更推广了台湾的知名度,未来又有那些潜力新美食会在世界各地流传,值得拭目以待。

尝鲜推荐

  庄祖宜/厨师、作家
  焦桐/中央大学教授
  张玉欣/财团法人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顾问
  郑顺聪/作家
  蔡珠儿/作家
  刘蓓蓓/万里蟹.台北牛肉面节总企画、餐饮品牌行销顾问

  历史系出身的曹老师结合近代史学、语文、中医理论所及的通盘详解,加上偶有厨艺料理发表,更为所着增添风采,实为料理界的后进们学习。──林奕成/薰衣草森林品牌主厨

  曹铭宗他保有好奇与好学的态度,在追根究柢之下往往发现惊喜,跟随着他的探索一起前进,不会后悔。──陈静宜/饮食专栏作家

  本书作者从语言演变的观点,追寻台湾饮食名称的身世。有了美食加持,搭配远胜照片、细致美丽的插图,繁琐严谨的字源学考察也变得乐趣横生、有滋有味。──蔡倩玟/国立高雄餐旅大学食创所副教授,《美食考》、《食艺》作者
蚵仔煎的身世:台湾食物名小考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台湾著名的街头小吃“蚵仔煎”的起源、制作或文化地位。相反,我们深入探究的是一个更宏大、更微妙的文化现象:台湾食物名称的演变、命名逻辑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肌理。 本书汇集了数十篇精妙的短文,每一篇都围绕着一个或一组台湾日常食物的名称展开,进行了一场小型的、却极其扎实的“词源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田野考察。我们的视角是独特的:我们不讨论味道,我们只解剖“名字”。 第一部分:地名与人名的双重烙印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台湾食物名称中,地域性指代与人名传承的复杂交织。 1. 芋仔饼与番薯囡:身份的自称与他称 我们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同一种根茎类食物(如芋头、地瓜),台湾人如何使用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昵称。“芋仔”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如何从单纯的指代,演变为带有自我认同或时代烙印的称谓。我们对比了日治时期引入的名称与战后本土化的口语表达,揭示了食物名称如何成为社会阶层和族群划分的细微标尺。例如,探讨“番薯囡”这一称谓的出现,并非仅仅是描述食物,更是对特定群体迁徙史和生存状态的隐喻。 2. 庙口与市场:公共空间对命名的影响 台湾的传统集市和庙宇周边,是食物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本章详细考察了如“庙口扁食”、“市场米粉汤”这类命名方式的内在逻辑。这种命名策略的精髓在于“信誉的背书”。它暗示着:食物的品质,来自于其诞生地的声誉。我们追溯了数个著名的夜市摊贩,他们的“独门秘方”是如何被固化在其摊位名称之中,并一代代相传,成为该食物的非正式标准。 3. 客家话语体系中的食物命名差异 本书特别辟出一章,聚焦于台湾客家群体的食物命名习惯。客家话的语音系统和独特的文化迁移史,使得他们的食物名称体系与河洛语(闽南语)体系产生了显著差异。例如,对某些传统糕点或腌渍品的称呼,在客家话中保留了更古老的闽南语或甚至客家先民的语言痕迹,成为一种“语言活化石”。我们详细比对了同一食材在不同族群语言中的发音与字形选择,解释了为何在书写时常常出现“音同字异”的现象。 第二部分:烹饪技法与材质的词汇学解构 食物的名称往往是其制作工艺最简洁的概括。本部分从烹饪动词和材料属性入手,拆解名称背后的技术细节。 1. “滚”、“汆”、“烫”的精确界限 在描述面食或丸子类食物时,台湾的日常用语中对加热方式的描述极其精准。“滚汤面”和“汆烫青菜”使用的动词,在口语中几乎是不可互换的。我们通过大量访谈年长的厨师和家庭主妇,整理出这些动词在不同温度区间和烹饪时间上的细微差别,并探讨了这些差异是如何体现在食物最终的口感和名称中的。例如,为什么某些水饺被称为“水煮饺”,而另一些则被称为“氽饺”,其中的区别在于汤汁的浓度和油脂的控制。 2. 副料的逆袭:从佐料到主体的名称转移 许多台湾小吃的名称,最初是基于其主要成分,但随着配料的丰富和技艺的提升,某些原本的“配角”反而成为了定义食物名称的核心要素。本书探讨了如“卤肉饭”中的“卤”字,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酱油和香料的混合物,更是一套复杂的火候管理哲学。同时,我们也研究了某些小吃名称中,对“碎肉”或“肉燥”这种形态的强调,这反映了早期资源相对匮乏时期,对食物形态的务实描述。 3. 舶来语与本土化的音译艺术 台湾的食物名称也记录了近现代的文化交流史。本章关注那些源自西方或日本,但经过台湾本土化处理而产生的食物名称。这些名称往往是音译与意译的杂糅体。例如,对某些面包或甜点的称呼,其发音与源头语言的差异,揭示了语言接触中消费者对新事物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我们分析了这种“走音”现象,如何反而使得这些名称更具台湾特色和亲切感。 第三部分:形义的流变与时代的注释 食物的名称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含义或被新的名称取代。 1. 称谓的“升级”与“降级” 某些食物的称谓会随着其社会地位的变迁而改变。例如,过去被视为贫民食物的某些小吃,在现代餐饮业的精致化包装下,其名称被赋予了更具“怀旧感”或“匠人精神”的修饰词。本书考察了“古早味”等流行语是如何被应用到食物名称的修饰中,以及这种修饰背后的商业逻辑。反之,某些原本在宴席上出现的食物,因为其制作的复杂性,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更简洁的名称取代。 2. 季节的诗意与食物的命名 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也深刻地影响了食物的命名。本章关注那些严格依据季节性食材命名的食物。例如,对“竹笋”的不同成熟阶段,不同的称谓(如“春笋”、“冬笋”的对应物)在口语中的差异,体现了台湾人对自然节律的敏感性。这些名称往往是短暂的,但其短暂性恰恰构成了台湾饮食文化丰富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书写与口语的永恒拉锯战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在官方规范和民间口语之间,食物名称所经历的“书写困境”。当一种食物进入菜单或官方记录时,必须选择一个标准化的汉字组合。然而,这种选择往往会牺牲口语中的生动性和准确性。我们通过比对数十家不同餐厅的菜单与当地人的日常对话记录,展示了这种书写与口语之间微妙的张力,以及口语是如何不断地修正和丰富书面用语的。 结语 《蚵仔煎的身世:台湾食物名小考》是一部献给语言爱好者和文化侦探的作品。它证明了,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好的路径之一,就是倾听他们如何为他们所吃的一切命名。本书提供的,是一系列关于“名字”的微观田野报告,它们共同拼凑出一部鲜活的、关于台湾社会变迁的无声史。 (注: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蚵仔煎的专门章节或研究内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曹铭宗


  东海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北德州大学新闻硕士。
  
  现任台湾文史作家、讲师、导游,联合新闻网「读书人」专栏作家。
  
  曾任联合报记者及主编、东海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中兴大学驻校作家、饮食文化基金会「2009饮食文化系列讲座」讲师、文建会1997基隆文艺季「基隆庙口文化」访查计画主持人。
  
  曾获三次吴舜文新闻奖「文化专题报导奖」。
  
  曾出版《台湾史新闻》、《大湾大员福尔摩沙》、《自学典范:台湾史研究先驱曹永和》、《台湾的饮食街道:基隆庙口文化》等三十余种着作。

绘者简介

林哲纬


  某艺大美术系毕业后,寄身于植物研究机构;

  擅长科学插图及各式平面媒材绘画,专情纸笔的温度而始终未触及电绘;

  喜爱自然界,平日泡茶读书、剪葺家栽。

  varalba@gmail.com

图书目录

■食物的语源考查
台湾食物的欧美外来语
台湾食物的东南亚外来语
台湾食物的日本外来语
台湾食物的古汉语
台湾食物的原住民语
台湾与东南亚国家共同的漳泉语食物名
台湾食物成为日语、英语的外来语
闽南语语汇成为英语食物名称:Ketchup
以华语音译的台语名称:奶鸡、寒吉、算桃

■美食的前世今生
庶民美食:卤肉饭、牛肉面
蚵仔煎的作法与文法
四神汤与九尾鸡
鼎边趖与红烧鳗焿
「岁寒三友」麻油鸡、姜母鸭、羊肉炉
从番姜仔到麻辣锅
鸡卷为什么没有鸡肉?
鱼丸与肉圆
粿与糕如何区分?
粉丝与冬粉
米粉与米筛目
汤圆与元宵
开脾整肠的破布子
烤方为什么不是用烤的?
鸭赏是以鸭犒赏?
泡面小史
台湾美食全球化代表:泡沫红茶与珍珠奶茶
沙士与汽水
蓬莱米、在来米的故事
考番薯
台菜料理最佳配角之红标米酒
豆科舶来品:敏豆、菜豆、荷兰豆
长年菜,南北有别
韭菜久菜
竹笋与竹
白萝卜与红萝卜
芥菜的孩子――酸菜、覆菜、梅干菜
「大陆妹」菜名是歧视用语
冬菜本名是东菜
台湾助选蔬果:凤梨、萝卜、蒜头(大蒜)
柳丁还是柳橙?
西瓜的台语读音
凤梨与王梨
乌仙草与黄爱玉
冻顶乌龙茶
火锅烧烤界代表:松坂猪与霜降牛
海中老虎的食物链:飞鱼与鬼头刀
台湾黑金始祖:乌鱼子
白腹仔假土魠?
虱目鱼是什么鱼?
台湾人也搞不懂的台湾海产俗名

■饮食习惯与文化
办桌与总舖师
潜力美食菜系:素食与蔬食
台湾的面食文化:切仔面、担仔面、外省面
便当与饭包
台湾传统过年食物的吉祥涵义
台湾食物俗语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好好吃,理解自己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我常跟学生说,与其苦读太多现代历史学术论文,迷走其中,不如整装轻松外出,尽可能岛内岛外行走,多吃、多喝、多看。
  
  多看,当然是指实地旅行,体验民情与探索各地怪异地名;多吃、多喝,不外乎品尝青草茶、泡沫红茶等国民饮料,甚至是最近二十几年来台湾新研发的酒精类。酒,是谈话水,适量饮酌,话匣子可开很久。书上难懂,或未记载的历史精灵,说不定会在谈话中现身,惊奇对话。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物,或食物名称,永远是历史学的主题;饥荒、粮食生产地与产量,历史家无法视而不见。我随手举一例,近代初期以后,番薯、马铃薯先后普传,各地区人口因而走向较稳定的成长,有助于近现代世界各族群迁徙与定居的形成。
  
  粮食传播,本身也是一种国际间文化交流。日本人对番薯有不同称法,如唐芋、琉球芋、萨摩芋,背后标志着传播路线。我们的故事,更妙。十六世纪,番薯由马尼拉传到台湾,再传去中国。后来,又传进马铃薯,漳泉语系的人群竟然在「荷兰薯」称唿外,还有个「番仔番薯」!
  
  饮食,也是民俗学与人类学长久以来的研究对象。不少民族存在岁时节令吃特定食物,而且也有食物禁忌传统。例如,《旧约圣经‧利未记》十一章有「洁净与不洁净食物」的名称;以前,台湾民间墙壁上常贴,或农民历封面底印有「食物相克表」,根据民俗或人类学的研究,很多情况是出自各民族的古老文化或宗教观念,不一定是食物本身不洁净,或真的搭配有毒。
  
  也许讲的有点太远了,还是回到本书所提的食物探讨,这确实与自己的历史文化有关。俗话说,吃遍天下山珍海味,还是「妈妈的味道」最好。历代妈妈传承煮法,养成我们的胃纳惯性,因而区别了我(们)家与他(们)家的不同。文化、国家的定位,有时可从「御袋の味」开始。我举八、九〇年代两个自己的经历,来稍作说明与延伸讨论。
  
  一是某次在香港,吃了几天港式料理,新奇感已失,再食乏味;偶然看到街上一家潮州店,心想潮州与漳州文化系统相近,何妨试吃一下。果然,当天在香港异域,有找到类似家乡味的感动。在无今日电视、电脑食谱教学的长期传统社会中,同语系族群的胃袋,多少具有集合性味觉,所以有人用「川菜」、「浙菜」,或「粤菜」与「台湾菜」分类,不无道理。然而,随着地理环境、食材之不同,以及时间发展,同语系族群的料理无可避免产生变异,甚至连名称也有所不同。台湾北中南,虽统称台湾菜,还是有明显差别,就是这个原因。
  
  另一例,是当时有位敌视台湾民主运动、本土文化与日本,却小有名气的台湾华语女作家,有次讲到中外美食,她嫌法国炒饭米粒不佳,「不像我们中国,千年来都是QQ、香香」。闻此言,只有叹息!读者若看本书〈蓬莱米与在来米〉,便可知稍黏却QQ的米饭,是「日据」时代引进的「蓬莱米」,不是中国千年干松的在来米。同是「米」字,不同师傅。
  
  我举第二例,用意不在批评那位华语女作家,这不能怪她。百余年来,台湾身处不正常国家的悲运,历史教育与记忆残缺歪扭,难免让人变态自大。所以,我们得自我医疗,努力往堂堂正正国民迈步。
  
  铭宗兄说本书副题是「台湾食物名小考」,又说小考另有一意思,指小考试。我倒认为小考是健康国民的自我诊断,读者不妨饭前饭后自己小考一下「连台湾人也搞不懂的台湾食物名」,相信对自己周遭的族群与历史文化,或台湾的越洋国际交流往事,会有健康,而不是巨痴肿瘤的现代国民知识。
  
  推介写到这里,也该收笔了,不过本书很精彩,虽然主题多绕着食物名称、原产地与发音等问题,我还是忍不住端出两盘好好吃的其他问题以飨读者:
  
  (一)本书主题「蚵仔煎的身世」,我小时吃的蚵仔煎,可不是像现在煳煳的,是我记忆错误,还是台湾传统食物也在变化?
  
  (二)常听人说台湾人以前不吃牛与狗肉,毕竟,民间信仰与观念有「食了牛犬,地狱难免」。可是文献上有提到「台俗七夕、中秋、重阳,俱祀魁星。是日,儒生有杀犬取其首以祀者」;孔庙、关帝庙,甚至是文昌帝君祀典,也用牛、羊、豕三牲的「太牢」。哇,台湾人也有宰牛、杀狗,用狗头拜拜的高层文化。
  
  不管他了,先把这本书买下,吃吃喝喝时讨论它。

自序 

多语言的台湾地名与食物名


  如果说土地的名字隐含土地的身世,那么食物的名字也承载了族群生活的历史与文化,并呈现了跨国越洋的传播与交流。
 
  所以,我在今年初与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翁佳音先生合作出版探索台湾地名的《大湾大员福尔摩沙》之后,接着又写了这本探索台湾食物名的新书。
 
  台湾因历史的因缘际会,带来多元族群与多元文化,除了表现在地名,也表现在食物名。现在以中文书写的台湾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语音译、欧洲语音译、汉人的闽南语、客家语、明清官话,以及日本语的汉字。台湾食物名也一样,甚至还有源自古汉语、东南亚语。
 
  多年来,我是买菜、做菜的煮夫,好奇、好问的记者,也是关心台湾历史、饮食文化的作者,本来就对很多台湾食物名字有所疑惑,例如以下的问题:
 
  高丽菜:跟韩国有什么关系?
 
  冬粉:跟冬天有什么关系?
 
  莲雾:跟莲有什关系?雾是什么意思?
 
  柑仔蜜:为什么番茄在南台湾叫柑仔蜜?既不像柑,也不甜啊!
 
  山葵:为什么中文辞典查不到山葵?
 
  米酒:为什么叫红标米酒?为什么台湾米酒不是酿造而用蒸馏?
 
  鸡卷:为什么里面没有鸡肉? 
 
  蚵仔煎:为什么不叫煎蚵仔?
 
  凤梨:为什么凤梨台语的发音是「王梨」(ông-lâi)?
 
  西瓜:台语的「西」,文读音se,白读音sai,为什么只有用在西瓜时跟华语一样念si?
 
  对台湾食物名的问题,连台湾人也不求甚解。我曾耐心读完一篇农业专家写的「破布子」研究报告,结果通篇不提「破布」之名由来,大概作者自己不知道也查不到吧。
 
  探索台湾食物名,除了翻阅台湾历代文献,也要把触角伸向国际。
 
  为什么菲律宾人称米粉为Bihon,发音跟台语一样?
 
  为什么印尼人称面为Mee,发音跟台语一样?印尼语的Kue就是台语的「粿」?
 
  为什么荷兰菜Loempia(oe念u)、法国菜Lumpia,发音跟台语「润饼」一样?
 
  为什么芒果的台语「檨」(suāinn),发音接近越南语(Xoài)、柬埔寨高棉语(Svay)?
 
  为什么欧美国家称番茄酱为Ketchup,发音接近台语盐渍海产的「膎」(kê)汁?
 
  另一方面,近年来台湾也有食物名向国际输出,例如2009年台湾裔美国人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开了一家名叫BaoHaus的包子店,招牌菜Gua bao的名称和做法就是台湾小吃「割包」(台语音kuah-pau)。
 
  2011年在英国伦敦开店,已扩张欧洲、美国、中东的Bubbleology,专卖Bubble tea,就是源自台湾的「泡沬红茶」。此外,美国人所说的Boba tea,就是台湾「珍珠奶茶」的暱称「波霸奶茶」。
 
  今天,探索台湾食物名由来,除了有台湾数位典藏、全球网际网路的帮助之外,我还有很多个人的优势。我懂台湾闽南语,并有客家、原住民及世界各地的亲友可以询问。我还兼任英语、华语导游,有机会与各国旅客交谈。如果涉及台湾历史的问题,翁佳音先生是我最好的顾问。
 
  我也常把写好的文章,放到脸书上分享,有些脸友就会提供意见、参与讨论,让我的论述更加周详。
 
  最特别的,我因工作关系常接触停靠基隆港丽星邮轮的南亚、东南亚船员,有些问题可以当面向他们询问和求证。我曾询问几位菲律宾籍厨师,找到柑仔蜜、虱目鱼最可能的语源。甚至,我还找到中国古文献对菠菜起源说法的错误。
 
  有关菠菜台语「菠薐」(pue-lîng)的语源,中国古文献说:「蔬品有颇陵者,昔人自颇陵国将其子来,因以为名,今俗乃从艹而为菠薐。」由于文中提到「颇陵国」,所以有人去研究、比对当年中亚、西亚的国家,却找不到这个国家。结果,我询问丽星邮船一位尼泊尔籍船员,找到了答案,原来「颇陵国」不是国名,而是源自尼泊尔语菠菜的发音Palungo。
 
  探索台湾食物名由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找到长期以来无人解释的答案,更正习以为常的错字,同时也介绍了台湾独特的饮食文化。
 
  当然,还有不少我找不到由来的台湾食物名。台湾是海岛,海产丰富,但有很多海产的名字,学名很难记,俗名却搞不懂,例如台湾人常吃的「土魠」、「午仔」、「嘉腊」、「花飞」、「四破」、「花枝」等等。
 
  我也要强调,本书对很多台湾食物名由来提出正确或最可能的答案,但也不敢完全论定,而是希望可以打开讨论风气,因为研究台湾食物名可以了解台湾的饮食文化,以及台湾与世界的关系,让大家更加爱惜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美丽之岛。
 
  自2013年以来,我由猫头鹰出版了四本书:《台湾史新闻》、《台湾人也不知道的台式国语》、《大湾大员福尔摩沙:从葡萄牙航海日志、荷西地图、清日文献寻找台湾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湾食物名小考》,希望让读书轻松、有趣了解台湾的历史和文化。我会继续书写台湾,也期待更多人认识台湾进而关怀台湾。
 
  最后,我要感谢对这本书有所贡献的脸友,包括已故台湾研究者陈政三,台语文研究者叶程允、萧平治、潘科元、李恒德、林金城、林文信、许嘉勇、杜建坊,以及客家朋友郑空空、阿美族朋友Isak Afo等人。此外,政治大学越南语专任讲师、越南裔的陈凰凤(Tran Thi Hoang Phuong),也几次当面回答我的询问。

图书试读

虱目鱼是什么鱼?
 
为什么我才花了三分钟煎虱目鱼,然后就花了三天找资料来谈虱目鱼?这篇文章有点长,值得一看的原因如下:
 
一、从生态保育和食品安全来说,我希望大家多吃台湾人很会养殖的虱目鱼,让其他野生鱼类喘息一下。
 
二、很多人害怕虱目鱼刺多,请以猫为师,不然就学习台南人吃无刺的虱目鱼肚。我还会透露一位日本料理老师傅如何处理虱目鱼的刺,并介绍菲律宾人、印尼人吃虱目鱼的方法。
 
三、虽然没有确定的答案,但仍要探查「虱目」之名的由来。
 
四、跟着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谈谈虱目鱼的历史。你知道虱目鱼是菲律宾的「国鱼」吗?全世界最早的虱目鱼养殖可能在印尼爪哇岛吗?
 
虱目鱼是台湾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养殖渔业,十七世纪荷兰人殖民南台湾就提到有养鱼的「塭仔」(oenij),清代文献则记载鱼塭中生产的「虱目」或「麻虱目」。
 
虱目鱼是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亚热带海域的鱼种,学名Chanos chanos(1775年由瑞典生物学家Peter Forsskal命名),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名字,英文则称之Milkfish。
 
Milkfish就是牛奶鱼,怎么说呢?有人说这是虱目鱼鱼体、鱼肉的颜色;有人则说虱目鱼富含蛋白质,而最早的烹饪是用烤的,烤熟时鱼身会渗出蛋白有如牛奶。
 
在台湾,台语「虱目鱼」(sat-ba̍k-hî/hû)的语源有很多说法。
 
有人从台语的「虱」字去联想。由于「虱」同「蝨」,蝨子是常见寄生在人或牲畜身体上吸血的小昆虫,所以有人就说,虱目鱼苗时全身透明,只看到黑点的眼睛,很像蝨子,所以才叫虱目鱼。
 
但是,不只虱目鱼,一般幼鱼都是全身透明的啊!事实上,由于刚孵化的虱目鱼苗全身透明,只能看到眼睛两个黑点,以及腹部一个黑点,所以养殖界称之「三点花」。
 
有人则认为「虱目」是「塞目」,因为虱目鱼的眼睛有脂性眼睑,故称之「塞目鱼」,但此说相信者少。
 
日本时代台湾文人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说:「台南沿海素以畜鱼为业,其鱼为麻萨末(台语音同麻虱目),番语也。或曰,延平入台之时,泊舟安平,始见此鱼,故又名国姓鱼云。」
 
连横说的「番语」,就是指非汉语,有可能是台南原住民(西拉雅族)语,但也无法确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在我看来,食物的名称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标签,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痕迹。作者在《蚵仔煎的身世:台湾食物名小考》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蚵仔煎”这个名字字面意思的解读,而是通过精细的考证,将我们带入到更广阔的历史图景之中。我非常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蚵仔煎”这个名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它是否经历过一些有趣的误读或者民间传说?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时期,对“蚵仔煎”的称呼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地域文化特色?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对“蚵仔煎”名称的深入剖析,折射出台湾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这本书所提供的不只是关于一道菜的知识,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和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它让我明白,对食物名称的考证,可以成为理解一个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演变的重要切入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看似琐碎的语言学研究,提升到对台湾历史文化的大视野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那种朴实又不失艺术感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台湾美食的浓厚兴趣。书名《蚵仔煎的身世:台湾食物名小考》更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好奇心,谁能想到我们平日里常吃的一道蚵仔煎,背后竟然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呢?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的载体。通过研究食物的名称,去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这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蕾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蚵仔煎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它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是哪个地区的发明?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传说或者历史事件与之相关?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一一浮现,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对台湾饮食文化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除了蚵仔煎,书名中“食物名小考”的字样暗示了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其他许多台湾特色小吃的名字考证,这让我更加期待,想知道像卤肉饭、牛肉面、珍珠奶茶等耳熟能详的名字,它们又有着怎样的“身世”故事?这本书会不会也像对待蚵仔煎一样,用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们揭开这些美食名字的神秘面纱?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台湾的美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品尝味道,更能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堂,只不过讲台上的不是老师,而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台湾食物。作者在探讨“蚵仔煎”这个名字的时候,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将它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审视。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年代,是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促成了“蚵仔煎”这个名字的诞生?它是否与当时的商业贸易、地理环境,甚至是人们的生活习俗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书中会不会提到,在某个特定的时期,“蚵仔”这个词的用法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这道食物的命名?或者,它的名字是不是受到了某个历史事件的启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复杂的关系的。而且,书中提到的“小考”二字,也暗示了作者的研究并非仅限于“蚵仔煎”本身,而可能辐射到与之相关的许多其他食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更多有趣的食物名称考证,了解它们如何从日常的口语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美食符号。这本书所提供的视角,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的食客,而是成为了一个参与者,去探寻美食背后的历史脉络。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且充满学术严谨性的笔调,阐述了他对台湾食物名称研究的初衷和方法。他并非仅仅罗列名词,而是深入考证每一个名称的来源、演变过程,以及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关联。这种研究方式让我耳目一新,觉得比单纯的食物介绍或食谱更有深度和价值。书中对于“蚵仔煎”名字的追溯,感觉就像是在考古学家一样,一层层剥开历史的面纱,挖掘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史料的?是古籍、地方志,还是民间口述?书中会不会引用一些我从未听过的古代文献?而且,对于食物名称的演变,我一直觉得很有意思,同一个食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叫法,甚至同一个名字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细微的变化。这本书似乎就能解答我的这些疑惑。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道菜,更是在解剖一种文化现象。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看似零散的史料,编织成一条清晰的线索,最终指向“蚵仔煎”这个名字的源头。这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考证过程,对于我这样喜欢探究事物本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韵味。作者在讲述“蚵仔煎”的名称由来时,能够将枯燥的历史资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乏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关于“蚵仔煎”早期名字的记载的?是否存在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能够证明它在某个时期有别的称呼?书中会不会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风俗描写,来佐证食物名称的演变与人们生活习惯的关联?例如,在描述“蚵仔煎”的起源时,是否会提到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获取蚵仔的?他们的烹饪方式是怎样的?这些细节我想都会对理解食物名称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考证,将看似微不足道的语言现象,与宏观的历史变迁联系起来。这不仅仅是对一个食物名称的探究,更是对台湾社会变迁的一种独特解读。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个食物的名字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