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文化看懂台湾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酱的英文Ketchup出自闽南语?
冬粉,其实一直都写错字啦!
十九世纪末清法战争期间法国士兵在基隆卖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湾,代表性小吃多不胜数:蚵仔煎、牛肉面、卤肉饭、珍珠奶茶……走过、路过、吃过这些美食,但你想过这些美食是怎么来的吗?它们的名称又有什么特殊意涵?
本书旁征博引,透过大量蒐集的资料,加上作者满满的好奇心与联想力,带领读者从《黄帝内经》谈到基督宗教圣歌,从网路闲聊说到字典考证,展开一场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书内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湾食物语源考察 台湾食物名称源头多样,从欧美输入的甜不辣、东南亚名字的莲雾、来自日本的阿给,还有许多源自古汉语、原住民语,甚至还有反输出成为英日语系外来语的小笼包、珍珠奶茶。包罗万象的食物语源,应证台湾多元文化的历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从语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头,还可以发现美食背后的历史。乌鱼子从荷兰时代就闪闪发光!同时也成为荷兰的征税对象。卤肉饭大受欢迎,其实和白米大变革──在来米转为蓬莱米有关。台湾人以前不太吃辣,战后外省族群不但带来面食文化,也带来了吃辣的习惯。
其实,食物的背后不只有历史故事,还有地理差异。像是过年一定要吃的「长年菜」,南北吃的其实不相同。而传统的「南汤圆,北元宵」,又是如何区别?都可在本书一探究竟。
●台湾的美食文化 热闹滚滚的办桌,背后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前台湾人习惯吃米饭,今日却有台南担仔面和台北牛肉面节,这些面食文化是从何兴起?至于节庆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规则呢?
本书透过从语言文化的考证,可以清楚看到,台湾美食的名称来源多样,多种菜系丰富了台湾人的口味与生活。广大的素食人群,也许有机会把「蔬食文化」推广成有潜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红茶等反输出的外来语,更推广了台湾的知名度,未来又有那些潜力新美食会在世界各地流传,值得拭目以待。
尝鲜推荐 庄祖宜/厨师、作家
焦桐/中央大学教授
张玉欣/财团法人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顾问
郑顺聪/作家
蔡珠儿/作家
刘蓓蓓/万里蟹.台北牛肉面节总企画、餐饮品牌行销顾问
历史系出身的曹老师结合近代史学、语文、中医理论所及的通盘详解,加上偶有厨艺料理发表,更为所着增添风采,实为料理界的后进们学习。──林奕成/薰衣草森林品牌主厨
曹铭宗他保有好奇与好学的态度,在追根究柢之下往往发现惊喜,跟随着他的探索一起前进,不会后悔。──陈静宜/饮食专栏作家
本书作者从语言演变的观点,追寻台湾饮食名称的身世。有了美食加持,搭配远胜照片、细致美丽的插图,繁琐严谨的字源学考察也变得乐趣横生、有滋有味。──蔡倩玟/国立高雄餐旅大学食创所副教授,《美食考》、《食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