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味:一个妈妈想念女儿的滋味

忽忽味:一个妈妈想念女儿的滋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情
  • 母女
  • 成长
  • 思念
  • 情感
  • 家庭
  • 育儿
  • 回忆
  • 治愈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倏忽而过的人生,
短的是匆匆聚首,
长的是味蕾上爱的记忆。

  这是一本食谱书,烹煮的是岁月,熬炖的是亲情。
  忽忽和周碧莲,一对幽冥相隔的母女,透过这本书以食谱对话。
  半匙盐、一杓糖、几滴酸,再加一小撮呛辣,
  是《忽忽味》提供的人生食谱。
  平衡颠簸人生,照亮困顿生活,也调和了一贯甜美到底的浓腻,
  烹调出生命的多滋多味。
  阅文读谱,读到人山曾经的风光,倏忽匆促的人生滋味。
  品尝了生命的悲欢离合。

  人山餐厅在1980到1990年代曾经风光一时,
  餐厅生意好到川流不息,进出的都是艺文界名流老饕。
  林妈妈周碧莲和她的好手艺彻底收服了饕客们的伶牙俐齿,
  但再好的时光都要过去,再美的滋味都会流逝,
  人山在1990年代中期走入历史,留下食客的许多遗憾和怀念。

  十多年过去,整个少女时代成长于「人山」的忽忽,
  想把人山的滋味和荣光再找回来,
  于是和妈妈周碧莲联手创办网路宅配美食「忽忽味」,
  并尝试在部落格上写下人山的菜香和人情温度。
  「忽忽味」很快在网路上经营出名气,
  媒体争相报导,壹週刊、电视都来邀访,
  公共电视「谁来晚餐」更决定在母亲节前,为这对母女特别制作一集节目,谈这一段在柴米油盐中呈现的母女情。
  2009年忽忽在餵食街猫的途中,不慎被车撞倒意外身亡。
  「忽忽味」匆匆画上句点。
  直到2014年林妈妈重启炉灶,
  在朋友帮助下于脸书上重开「林妈妈的忽忽味」粉丝团,
  并开始宅配美食,重现人山好滋味。

  这本书纪录了林妈妈的人山岁月,写下她和女儿忽忽共创事业的艰辛,
  以及她颠仆跌宕的半生岁月。
  忽忽则以生动诙谐的文字写下她对人山的记忆、母女之间的趣味互动。
  幽冥两隔的母女透过本书对话。
  书中林妈妈更端出她的拿手好菜,教大家下厨开饭,重新找回厨房里的爱。

名人吮指推荐

  王瑞瑶、金士杰、邓安宁、黄韵玲、娃娃金智娟、丁晓玫、张小雯……


  多年来一直是这样的画面,我们一伙老朋友闲散坐开,聊兴飞扬,林妈妈的热菜再一上桌,那真叫人间!真个活到老就聊到老!如果还有小酒,林妈妈的脸看上去,就是神!那美味呀,让人不舍,即使我们更老,走得更远,仍然嗅闻得见。
  是字也好,菜也好,反正──天长地久。──戏剧大师 金士杰

  第一次吃到林妈妈的菜,光是因为豆干肉丝就扒了一整碗饭。豆干是嫩的,肉丝是滑的,辣椒和葱的香辛跳动刺激着味蕾,恰好的调味和镬气,教人彷彿着了道似的不能将筷子放下。
  在长春剧院后的人山餐厅里,在股市仍然是万点,酒店里才会谈工作,中南北还有歌厅的时代……,那天我去的虽然是餐厅,吃到的却是好朋友的妈妈菜……,我们都得到如女儿回家般的款待。──歌手 金智娟

  林妈妈的「人山」餐厅是跟着我三十岁的记忆──里头有美食、诗词、戏剧及音乐;林妈妈的女儿林维,却是那飘盪不羁的精灵,穿梭其中,乐此不疲。
  三十年后,沧海桑田,世界变了,人情变了,但某些当时流转在「人山」的精神,一直存在。存在淡水河畔,那因守护流浪猫而殒落的铸像里,存在虽有病痛却坚持美味,林妈妈的手工菜里。
  感激这次的出版,我们又能再次,在林妈妈的美食中,仍然看到那飘逸不羁的精灵。──导演 邓安宁

  再次吃到林妈妈的菜,好多往日时光都回来了。浓浓的思念伴随着每一道穿过岁月、走过青春的家常菜。那每一道菜都充满林妈妈对子女无限的关怀和爱!──创作歌手 黄韵玲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 --- 书名:《忽忽味:一个妈妈想念女儿的滋味》 内容简介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想念”的书,它是一扇通往内心深处、关于爱、失落、成长与接纳的复杂旅程的门。它以一种近乎自白、却又饱含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母亲在女儿生命阶段性转变——尤其是成年与离巢——后所经历的、那份难以名状的、时而浓烈如烈酒,时而清淡如晨雾的复杂情感。 第一部分:空巢的清晨与昨日的痕迹 故事的开篇,是清晨的寂静。曾经被年幼的喧闹与青春的活力充盈的屋子,如今只剩下规律的钟摆声和从窗帘缝隙中洒下的、带着尘埃颗粒的阳光。作者,一位名叫林舒的中年女性,开始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细致入微的姿态,重新审视那些被“生活”高速运转所掩盖的角落。 书的第一章“失焦的相框”,描述了她如何清理女儿房间时,面对那些旧物——褪色的贴纸、被遗忘在抽屉底部的信件、甚至是一件带着汗味的旧运动服——产生的瞬间抽离感。她发现,记忆的画面并非总是清晰的,有些细节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而恰恰是那些模糊的部分,在想念时被大脑用最完美、最理想化的色彩重新填充。这份“忽忽味”,首先体现在对“在场”的缺失上,那是一种物理上的空洞,但精神上却被过去的重量所压迫。 林舒的思绪回溯到那些被她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瞬间:女儿放学时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深夜里辅导作业时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甚至是青春期叛逆时两人之间紧张却又充满张力的对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对“母亲”这个角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被需要”而建立的。当女儿开始独立规划人生,从专业选择到交友模式,乃至简单的周末安排,都不再需要她的即时介入时,林舒的自我价值感也随之被“重置”。 第二部分:滋味的变迁:从甜腻到微酸 “忽忽味”并非一成不变的情绪。作者精妙地将其比喻成一种味觉的体验,它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层次变化。 在女儿刚刚离开家去远方上大学的最初几个月,那种滋味是尖锐的、带着咸味的“酸”,是强烈的、几乎要将人淹没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她会不自觉地打开手机,反复查看女儿发来的报平安信息,甚至会盯着女儿的社交媒体动态,试图从那些精心挑选的滤镜照片中,辨认出女儿是否真正快乐,是否吃得好,是否安全。这种“微酸”是保护欲过剩的产物,是母爱还未学会“放手”时最直接的应激反应。 然而,随着女儿在新的环境中扎根,林舒开始进入一个更为复杂、更具哲理性的阶段——“微甜的苦涩”。她开始收到女儿寄来的、带着当地口音的明信片,或是一些她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分享。这些互动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它们证明了女儿正在蓬勃生长。此时的想念,不再是抱怨“不在身边”,而是由衷地为女儿的成长感到骄傲,但这份骄傲的背景音,却是自己被逐渐“排除在外”的失落。她必须承认,女儿的世界已经扩展,而她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去消化和接纳。 书中穿插了林舒与老友的几次深夜通话。她们分享的经验惊人地相似:如何避免在与女儿的有限通话中,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对方身上;如何学会在女儿分享喜悦时,把自己的忧虑藏起来;以及如何重新定义“关心”——从“解决问题”转向“倾听共鸣”。 第三部分:在“味觉”的重新调配中寻找平衡 本书的高潮部分,探讨的是如何将这份“想念”转化为一种滋养而非消耗的力量。林舒开始尝试“重塑”自己的生活。 她重新拾起了年轻时因家庭琐事而搁置的绘画爱好。在画布上,她不再画具象的女儿形象,而是描绘那些抽象的情绪——流动的色彩代表思念的形态,浓淡不均的笔触象征着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语。这是一种深层的自我对话,她试图通过艺术的媒介,将对女儿的牵挂转化为对自我的关注。 书中详细描述了她如何学会“在等待中创造意义”。她开始关注丈夫,重新发掘两人世界中被忽略的细节;她报名参加了社区的志愿活动,将对“无用”的焦虑感,转化为对社会的回馈。她发现,当生活拥有新的支点时,对女儿的想念,就不再是一种“依赖”,而变成了一种温和的“祝福”。 最动人的部分,是作者与女儿在一次短暂的假期重聚时的场景。那不再是过去那种粘连的、试图弥补时光的拥抱,而是一种带着尊重和距离感的依偎。她们谈论的不再是日常琐事,而是关于理想、关于未来,关于彼此作为独立个体所构建的世界观。在这次重聚中,林舒终于品尝到了一种新的“滋味”——“醇厚”。这份醇厚,是理解了爱不是占有,而是目送。 结语:让“忽忽味”成为生活的底色 《忽忽味:一个妈妈想念女儿的滋味》最终没有提供一个“治愈”的简单答案,因为它深刻地认识到,对孩子的想念,是一种终生的、会伴随人生的情感底色。它承认失落的必然性,却也赞美了这种失落所催生的力量——让母亲得以完成自我蜕变的力量。 这本书献给所有正在经历孩子独立、或即将面临“空巢”的父母。它用真诚的文字告诉你:想念的感觉不会消失,但你可以学会如何与它共存,如何让这份带着微酸和微甜的复杂滋味,成为你生命旅途中,最深刻、也最温暖的回味。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过这条漫长而静谧的心灵之路,最终抵达一个更完整、更自由的自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忽忽


  本名林岱维,笔名林维。
  出生于1960年,
  受父亲林适存影响从小就有文艺青年倾向。
  1984年考进兰陵剧坊,受教于戏剧大师金士杰,
  开始学习用角色用舞台来了解生命。
  是作家,也是舞台剧演员,曾活跃于小剧场界。
  居住在淡水期间,长期默默照护街猫。
  2009年寒流夜因餵食街猫不慎被车撞倒失去宝贵生命。
  2010年友人与新北市政府邀请雕塑家王秀杞,在淡水河畔为她与街猫塑像,成为淡水的风景之一。

  着有:小说集《明明不是天使》。

周碧莲

  作家忽忽的母亲,暱称忽妈或林妈妈。
  1959年嫁给笔名南郭的作家林适存,林曾任中华日报副刊主编。
  周碧莲于1980年代在台北市长春路中华日报附近的巷子里,开设人山餐厅,
  十多年来食客络绎不绝,从报社长官、记者、知名作家到大明星、广告人都是人山的座上客,口碑菜豆干肉丝脍炙人口。
  人山关门十多年后,她与女儿忽忽合作经营「忽忽味」宅配美食,
  重现人山招牌菜。
  2009年忽忽意外过世,「忽忽味」暂停营业。
  2014年在好友帮忙下,忽忽味重启炉灶,不但在脸书上成立「林妈妈的忽忽味」粉丝团,并以宅配方式再续人山好滋味。

图书目录

推荐序>>忽忽味,坚强的妈妈味 王瑞瑶
推荐序>>天长地久人间味
推荐序>>冥冥之中       张小雯
推荐序>>记 林维        丁晓雯
推荐序>>人间有味       花儿
推荐序>>从旧约到流言 从林维到忽忽   王耿瑜
作者序>>我的女儿,忽忽    
 
PART 1 那段人山人海的日子

人生就是戏
餐厅首部曲,中华日报福利餐厅
再接再厉,二楼福利小馆
那段人山人海的日子
磨出一身煮艺
相约去试菜
结伴疯算命
告别人山
人山餐厅             忽忽
就是没那个命           忽忽

PART2  忽忽味
宅配人山味
母女斗嘴联盟
我妈妈            忽忽
部落格上的忽忽味       忽忽
谁来晚餐?          忽忽

PART3  开饭啦,厨房有爱
人人是大厨
厨房有爱
脍不厌细
实话实说           忽忽
一场烈火青春         忽忽

PART4  少不了甜
冬至,谢幕。
永远的猫天使
忽忽淡水猫地图        忽忽
土地庙
好猫列传忽小白
机车侠女救猫记
爱上猫咪的这阵子
淡水街猫事件始末
妈妈的手             忽忽
忽妈妈四十三公斤       忽忽
少不了甜
特别收录
说不出口的爱──悼亡父  忽忽
后记
忽忽味的前世今生     钱嘉琪

食谱目次

人山上好菜
超级大明星
豆干肉丝
鲳鱼面
糖醋鲑鱼
糖醋笋片鱿鱼
避风塘炒虾上桌,再干一杯!
避风塘炒虾
五味花枝
容不下一粒沙子
梅干扣肉
番茄牛腩
三丝牛肚
升级版白菜卤
忽忽说菜/一百岁的白菜卤

忽忽好味九帖
狮子头
忽忽说菜/唐奶奶教做的狮子头
葱爆牛肉
醉鸡腿
燻鱼
鱼头火锅
豆瓣鱼 
卤味三拼/卤牛腱、牛筋、牛肚
翡翠辣椒镶肉
回锅肉

简单上手,12道家常开胃菜
苦苦一片瓜
肉末苦瓜
冰箱常备开胃三品/酸江豆炒肉末、雪菜笋丝、油焖笋
麻辣萝卜
忽忽说菜/误打误撞的麻辣萝卜
麻婆豆腐
三杯鸡
三杯花枝
自炼辣油+红油辣鸡腿
蒜苗腊肉
鱼香肉丝
凉拌粉皮

甜美人生
豆沙粽
甜芋泥
八宝饭
江米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忽忽味,坚强的妈妈味


  2015年接近旧历年的某一天,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林妈妈从玫瑰中国城的家里,拎着两大袋沈重又有温度的宅配菜餚,跟我约在新店「番茄主义」张小雯的店里接受採访。一包包解开拍照,一道道连续试吃,一口口美味停不下来,满口好菜搭配盈耳故事,听她一句句说料理,家常风味不加味精;看她一声声念忽忽,意外辞世的女儿林岱维,但嘴里尝到的林妈妈的忽忽味,却不是哭哭啼啼的思女伤悲味,而是坚强女人一路挺过来的甘苦味。

  看林妈妈的穿着,听林妈妈的口音,吃林妈妈的好菜,猜不出她是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人。生在上海,光复后返台,二十二岁嫁给前中华日报副刊主编林适存(笔名南郭),跟着湖南籍的老公上馆子,交朋友,吃喝玩乐。三十四岁在松江路中华日报附近,接下福利小馆,后改为人山餐厅,从一间铺子做到三个店面,直到五十四岁才收手。林妈妈过得很精彩,见过世面也独当一面。

  「忽忽味」曾经是林妈妈与女儿一起在网路上打拚出来的家常菜品牌,是林岱维希望替母亲开一条财路而想出来的事业,但一切却在一场意外中嘠然而止。

  停卖两年的忽忽味,因为重新开张而找上了我,我不识忽忽这位文坛才女,更不知道「忽忽味」曾经在中时部落格开卖过并红极一时,但我试了林妈妈大部分的菜餚,肯定重出江湖的「忽忽味」肯定大卖,只是担心年纪大又有慢性病缠身的林妈妈,身体受不了。果然不出所料,文章一见报,订单塞爆「林妈妈的忽忽味」脸书,林妈妈过了一个宽裕的年,人也累惨了。

  採访林妈妈,学到许多做菜的撇步,早年她开餐厅请大厨,大厨总是留两手不肯教,好强的林妈妈不认输,站在旁边偷看偷学,因此愈学愈精。例如人人爱吃,看起来食材与技法简单得很,但想要好吃却很困难的豆干肉丝,「一定记得豆干切好了要泡水,至少二十分钟不要沥出来,等到开炉爆香之后,用手捞起豆干,含着水,丢下锅,大火炒,像炒面一样炒到膨,炒到发,白白胖胖最好吃。」

  就像到处也有卖的醉鸡与卤味,原也不稀奇,但林妈妈的醉鸡腿就是比别人多了好多隐味,原来她用烧酒鸡的中药包让醉鸡腿不再单调。同样卤牛腱牛筋除了酱油、砂糖、还有黑豆瓣酱和小小一包五香,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工序是浸泡隔夜,开火再卤,而且买一斤牛肉送一碗卤汁,让干食的卤味瞬间变牛肉面,这是替客人多想一点的用心。

  去年年中,好友嘉琪告诉我,几个朋友想替林妈妈出食谱,具体记录林妈妈的忽忽味。我一点儿也不意外,大方的林妈妈绝对不会藏私,而这本食谱是岱维的朋友为岱维所圆的梦,尽的孝,里面除了林妈妈教做的好菜,还有你或许读过,也许错过,如今全都收录,忽忽林岱维的好文章,让母女两人在书中再次相依。

王瑞瑶
註:作者是中广流行网超级美食家主持人、美食评论者

作者序

我的女儿,忽忽


  忽忽是我的第一个小孩,她出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当时我坐在脚踏车的后座,正要去打麻将的路上。一不小心脚踏车颠簸摔了一跤,忽忽就这样提早「摔」到这个世界上来。

  她出生时只有七个月,个儿特别小,仅一千八百公克,马上被送进保温箱。隔天我去看她,隔着玻璃看她孤伶伶躺在保温箱里,像只无助的小白老鼠,既瘦又小,彷彿一阵风就可以吹跑。住院那几天我天天去看她,生怕这孩子活不了。出院回家之后,面对又软又小的婴儿,我也束手无策,想帮她洗澡,不敢更不知从何着手?最后还是邻居林大嫂看不过去,跑来帮忙,替她洗了生平第一个澡,此后,林大嫂足足帮她洗了四个月的澡。

  早产的忽忽先天不足,自小体弱多病,除此之外,她真是自重自爱的乖小孩,国小当了六年班长,拿了十二张模范生奖状。她初上小学那年,由于个子太矮小,我不放心,特别牵着她的手到教室拜托老师多多关照。

  老师瞥了她一眼,皱眉问我:「这个小?!要不要明年再入学?」我千拜托万拜托,老师才勉强答应让她入学,但丢下一句:「我们再观察看看。」

  所幸忽忽够争气,第一次月考就考了第一,此后一直到小学毕业,她一路拿第一。

  忽忽不但在课业上不用我操心,生活上也很自律,唸小学那六年之间,我没有一天早起过,只要前一天晚上帮她把隔天要穿的衣服准备好,早上她自己起床、穿衣,打开我的皮包拿取当天的零用钱,然后大声告诉我:「妈,我拿了五块钱。」就开门自己上学去。下午四点左右,她下课了,有时候碰到我出去打牌,她会搬张小矮凳站在流理台前掏米洗米,先帮我把饭煮好。

  但这个很乖很会唸书的小孩,上国中之后开始变了。

  忽忽国中唸的是金华实验班,一班四十五个同学,个个是拔尖的唸书好手,第一常胜军很难再保持小学时代那种佳绩,她就像被划了一口子的气球,一整个地洩气了。

  约莫国二开始,忽忽不再爱唸书,整日趴在书桌前爬格子,写完的稿子全被她藏了起来,说什么也不肯拿给她爸爸看,小脑袋里成日地幻想着。

  她当时有个自己的房间,房间里一整面白墙壁都被她的涂鸭画满了,虽然她不爱唸书,镇日里画画写稿,但我不曾管过她,也不曾说她一句,忽忽自小就是那种叛逆的小孩,越压反弹越大,加上我从小被管怕了,有了孩子之后,态度一贯就是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爱,也因此忽忽跟我说话向来没大没小,我们母女之间没有什么秘密,讲起话来嘻嘻哈哈。忽忽的同学、好朋友来到人山,看到我们这对宝里宝气的母女成天抬摃,竟然频唿:「好羡慕妳们哦!」

  忽忽国中没唸好书,到了高中更麻烦,她一共换了三间学校,一路从辞修、静修唸到开平,每一次转学都因为她跟老师吵架。吵得最兇的一次,在她高二那一年,训导处打电话请我亲自去一趟,因为他们要让忽忽退学。我听了心头一惊,但没敢跟她爸爸讲,我太了解外子的个性,他到现场一定先训自己的孩子,少不了一顿打,照忽忽的硬脾气,场面一定越闹越僵。因此我打了一个电话给当时的中华日报总经理,请他陪我赴龙门宴,史伯伯可是有名的「老狐狸」。

  到了学校,我先跟训导主任打躬作揖郑重道歉,然后我说:「你们就这样让她退学,请问她一个小孩子要怎么办?再说这孩子待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长,没把她教好,我们做家长的固然有责任,学校也脱不了干系,您说是不是呢?」一番话把训导主任堵得哑口无言,这时候史伯伯跳出来打圆场,最后学校终于答应再给忽忽一次机会。

  我能为忽忽挡掉退学的难关,却不能为她遮止感情路上的风风雨雨。忽忽从国中时代就有很多人追,谈过许多段大大小小的恋爱,她的个性热情,很容易爱上一个人,但缘份过了她亦毫不留情。在爱情这条路上,她走得颠簸辛苦。曾经,我跟天下所有妈妈一样,希望她进入婚姻,有个厚实肩膀可以依靠,但后来我放弃了这种希冀,因为那是我的想法,未必适合忽忽,我希望她能快乐自在地生活 能这样就够了!

    很可惜最后连这点小小心愿也未能如愿。

    忽忽走了之后,她的朋友经常来看我、关心我,逢年过节都来看望。忽忽从小相识的小雯对我尤其关心,经常嘘寒问暖。今年过完旧历年,小雯找了一帮子忽忽的老朋友来跟我拜晚年,我烧了一桌子好菜请他们喝春酒,菜香笑语中,我脸上咪咪笑着,内心却泛起一股酸楚,因为想到早逝的女儿。

    吃完饭,客人陆续走了之后,小雯打电话来告诉我:「林妈妈,我们留了红包在妳家,怕妳不肯收,所以偷偷藏在各个角落,妳要把它收好哦!」我从许多角落找出那些红包,算一算有三万多元呢!

    我拿着那些像暖暖包一样温暖的红包,好想大声告诉忽忽:

  「妹妹,谢谢妳,妳虽然走了,但妳为妈妈找来好多女儿,她们都跟妳一样爱我!」

  这本书是我和忽忽的共同回忆,六年前忽忽跟我说要出书的时候,我一口答应,因为凡事都有她帮忙挡着。她走后,我做什么都不起劲,小雯去年跟我再提起出书一事,我其实有些害怕,因为站在前面的忽忽不见了。但小雯跟我说:「林妈妈,这是忽忽的心愿,我们要帮她完成。」

  于是,我挽起衣袖为食谱也为忽忽烹煮她爱吃的菜餚,感觉爱的力量回来了。是的,我爱做菜,因为食物里有爱。岁月匆匆,倏忽而过的人生,短的是匆匆聚首,长的是味蕾上爱的记忆!

图书试读

人山餐厅     忽忽

我妈在我国中时开了家人山餐厅,位于松江路和长春路口,当时附近有不少公司行号:中华日报、国华广告、震旦行等,中华日报採访组长期在我们家包饭,那时候的採访组长是卢申芳,后来是张祖安,年轻时帅帅的张国立是我们家的客人。

前几年认识的朋友中居然有好几个人山的老客人。例如名记范立达刚进中华日报当菜鸟记者时,就曾在我家搭过一年的伙。所以有一次见面,他摇着头对我说:「齁!那个海带豆芽汤!」一副白头宫女,不胜唏嘘状。

我认为我家最好吃的菜是豆干肉丝;豆干切得细细,入口滑嫩,一般豆干炒起来都很硬,有点豆子腥。但我家有一道简单的处理,就把豆干肉丝变成闪亮大明星。有个客人老远从美国飞回来,特别指名要吃这道菜。吃了两口后,筷子放下,愁云惨雾地跟我妈妈说:「老板娘这不是妳炒的对不对?」我妈妈只好亲自下厨炒一盘给他吃。

住在美国的有一天,我在99超市买菜,赫然一个中年男人,站在我面前不肯走,手指着我,一脸很执着地:「妳妳妳……」妳半天。我几乎被他催眠了,傻望着他等他下文。好不容易他蹦出四个字:「豆干肉丝。」

还有一次我路过香港,刚好朋友的舞台剧要演出,临时抓我写两段独白,其中一段写的就是豆干肉丝。当时暗写的是爱情。演出的时候我去看,没想到演员是导演关锦鹏,听他缓缓地,以不太标准的国语唸出那段独白,我开心地彷彿心里投下一颗小石子般荡漾了好久。那时我们好迷阿关的《胭脂扣》。没事一票人半夜跑到西环,就是电影场景附近,满街大叫「如花」、「如花」。

我相信自己的疯劲是早期忧郁碾过的痕迹。于是就有了不在乎。不在乎其实是掩饰自己的太在乎。

我在乎自己,在乎爱,在乎家人和朋友,在乎纯粹的生活品质,我在乎甚至坚持要吃到好吃的酸辣汤,可惜在美国的那几年实在找不到合我口味的,只好打越洋电话回家问清大小细节后,自己动手做。不过麻辣锅底真是件麻烦的事情,十几道手续,过程起码三个钟头以上,最后还要拜託朋友帮忙一起吃,因为人多吃麻辣锅才好吃。对于吃麻辣锅这件事,我大概是最愿意付出又不厌其烦的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温暖,那种淡淡的、泛黄的书纸质感,还有上面那几个毛笔字,虽然朴实,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书,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作者的文笔应该是很细腻的,从书名“忽忽味”这个词就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情感,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伤感,而是一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思念,就像空气中飘散的某种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能勾起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想,这本书一定能触动很多为人父母的心弦,特别是那些曾经或正在经历与孩子分隔两地、或是孩子长大离家独立一段时间的父母。它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温柔回望,而非仅仅是故事的叙述。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安静的力量,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属于自己的、关于爱与牵挂的宁静角落。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温柔的母亲,在夕阳的余晖下,望着窗外,眼中带着一丝怀念,一丝欣慰。书名中的“忽忽味”,让我联想到一种时间的味道,一种伴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情感。它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惊喜,也不是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是一种悠长而绵密的思念,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点滴,在母亲的回忆里,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或许,它会讲述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关于分离与重聚,关于爱与理解。这本书,应该能唤醒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重新审视与亲人之间的情感,并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触及心灵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忽忽味:一个妈妈想念女儿的滋味》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给我一种感觉,这本书不是关于“做什么”,而是关于“感受什么”。“忽忽味”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时间的流逝感,一种悄无声息的、却又挥之不去的印记。我想,这本书可能是关于母亲对女儿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记忆碎片,那些曾经的忙碌,曾经的欢笑,曾经的担忧,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都会化作一股“忽忽味”,在心头萦绕。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母爱并非总是浓烈如火,有时也如清茶,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甘甜与醇厚。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治愈的力量,让那些因为成长而暂时疏远的心灵,重新找到连接的桥梁。

评分

作为一个曾经也是女儿的人,读到这个书名,内心深处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总觉得“妈妈想念女儿的滋味”这种情感,是世界上最纯粹也最复杂的感情之一。它不像父母想念儿子那样,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期望,想念女儿,似乎更多了一份柔情,一份难以言说的牵挂。这本书可能描绘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比如女儿小时候的笑声、她撒娇的样子、或者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懂事。这些细微之处,在母亲的眼中,都是珍贵的回忆,是构成“滋味”的组成部分。我猜想,作者的文字一定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仿佛就能看到那个小小的身影,听到那清脆的童音,甚至能闻到她身上特有的、属于小女孩的淡淡的体香。这本书,或许能让身为女儿的我,也更加理解和感恩母亲的爱。

评分

这个书名《忽忽味:一个妈妈想念女儿的滋味》,直接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总觉得,母亲对女儿的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存在,它可能包含了从孕育生命开始的艰辛,到看着她一点点长大、独立、飞翔的骄傲与不舍。书名中的“忽忽味”,就好像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凝练,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只属于母女之间的“滋味”。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写给妈妈看的,它也可能是一个女儿理解母亲情感世界的窗口。我期待它能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母爱细节,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那份深沉而温暖的情感。它应该是一本能让人在泪水中带着微笑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