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德意志报:具娱乐效果的成长小说!
法兰克福汇报:有其道德标准的长期实验报告!
德国明镜杂志及焦点杂志排行榜Top 20畅销作品
推翻你对德国人及素食者的刻板印象
从有机、素食、纯素食到果食
一场诙谐幽默 让你捧腹大笑的饮食探索旅程
有时候,交换房子交换的不只是房子,也包括彼此饮食生活习惯。
自由撰稿小说家杜芙(Karen Duve) 曾以小说《下雨》(Regenroman) 及《这不是情歌》(Das is kein Liebeslied)授权超过14国,而登上国际出版舞台,她一直居住德国北德平静的乡间,和一位原居住在柏林友人的克尔斯汀交换房子,两人因而相识,有一段时间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克尔斯汀是极端素食生机饮食者,所有吃的用的都在有机商店购买,而杜芙和多数人一样,不特别坚持健康饮食,即使知道健怡可乐里面多的是化学添加物、蕃茄酱的重点是强化口感的化学酱而非蕃茄、香肠里面充满了族繁不及备载的填充物,她仍照吃不误。但就在跟克尔斯汀同居的这段日子里,「无肉不欢」的杜芙竟决定採取渐进式的方法,透过个人的身体力行去实验有机、方便素、纯素及果食等四种饮食法,并以一年的时间诚实记录自己摆盪与逐渐改变饮食习惯,同时也纪录这段时间个人在人道、生态及价值观方面的思考,进而完成这本素食者的告白。
本书按月份从2009年12月开始,作者透过幽默风趣的笔调、清晰明快的文字,纪录下自己在饮食习惯乃至生活习惯上的各种改变。从尽量採购没有加工的肉类,到减少採购肉类食品,到多买蔬果产品;从减少吃蛋类制品,到购买非温室大量栽培的蔬果,最后杜芙连皮大衣也丢弃,不再购买动物皮革制品。在此同时,杜芙也重新思考,如果我们真的不吃肉,那么植物呢?人类的同理心究竟从哪里开始?如果我们对于同为地球生物的动物有同理心,我们愿意为这个同理心牺牲个人的慾望到什么样程度?例如口腹之慾,例如穿上皮革大的时尚感。为了满足人类肉食习惯而有计画的畜养然后大规模屠宰动物究竟符不符合经济效益?养过鸡的杜芙也自问:饲养鸡只的费用怎么可能让消费者在超市以2.99欧元(台币125元左右)就买到一只烤鸡,这中间经过怎样曲折残忍的饲养与屠杀才能生产出一只在超市得以贱价出售的烤鸡?
本书作者无意大肆宣扬素食伦理,无意提倡生机健康,更无意抨击滥杀动物或大量屠宰动物的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她不过是从改变採购饮食习惯的身体实验,重新思考个人的生活观以及人际关系。在这本一年素食者日记式的告白里,读者将伴随作者幽默温暖的文笔,清晰却不流于刻板的思路,与其共享这段心理与生理上的奇妙旅程。
本书特色 你可以继续享用肉食、品味乳酪、赞美蜂蜜的美好滋味,
但是你不能放弃思考,各种与饮食选择相关的可能性! 当面对死亡时,
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与一个头脑简单的所谓低级生物,
哪一个更痛苦?
当一头猪意识到自己就要被屠刀宰杀时,牠一定会绝望地嘶叫哀号;当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遇到同样情况,反应很可能与此无异。动物与人的物理特征,究竟是一种质的差异,还是程度的不同,对此,人们迄今仍然莫衷一是。
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动物,
目的是为了有一天把牠杀掉,
那么你必须为牠承担义务吗?
是的,我要给牠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一些同伴、一片池塘、一片沙地,还有花样变换的可口食物。而且,我还要给牠足够长的寿命,比野生同类更长的生命。
大规模养殖业的状况究竟要恶劣到何种程度,
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让人们感觉到不适,
并愿意为此开启大脑的理性思考呢?
假如鸡被关在狭窄的囚笼里(每平方公尺三十九公斤),终日与自己的粪便为伍,脚爪溃烂,身体臃肿扭曲,沾满令人作呕的污秽,这些想像是否足够可怖?或者更极端一些,假如这些鸡每天增加百分之六‧五的体重,就像一个每天增加两公斤体重的十岁儿童一样,由于腿骨发育与肌肉发育无法同步,牠们当中三分之一不满四十天便已行动不便,而不得不被提前宰杀,这样的情形算不算可怕?对自身过失的种种反思,最终归结为一条结论: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自私。
究竟是谁,
决定了我们吃进嘴里的东西?
我还想问问,他每天吃进嘴里的东西,究竟是不是他自己的选择;或者说,在座的这些人,有哪一个人真正想过,自己该吃或不该吃哪些东西,而不是一味不假思考地让父执辈的习惯决定自己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