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人间烟火最温馨 「读万卷书,吃万里路。」这是我的一个人生理想,现在只能说实现了一部分。按省分来说,我到过甘肃、陕西、云南、贵州、重庆、江苏和安徽等,一路走一路吃,见识了许多的美味儿。对于我这样的好吃嘴儿,每到一个地方都去品尝当地酒店的高档菜是不可能的,住不起也吃不起,我能消费的就是那些平民化的食物。比如在成都总府路的龙抄手总店,三十多块钱(人民币)就能吃到一份四川名小吃套餐,两个人吃管饱,还能品尝各自的风味,店家真是想得周到。
这些平民化的食物就来自于民间,就是千百年来各地老百姓利用本土食材所孕育出来的美味儿,就是真正的人间烟火。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也许存在,比如金庸笔下绝情谷里的公孙止等人,他们的一日三餐就是吃花瓣,但我等芸芸众生,怎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就好像我们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人间烟火,也许就是母亲在灶台上给我们烹饪出来的东西,滋养着我们的身体慢慢长大,它们在身上打下了故土深深的烙印。因此在异地他乡,如果能吃到一份正宗的故乡食物,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在品尝这份食物的同时,我们彷彿能见到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能见到故乡的街长里短和田园农舍,一份怀旧思乡的情愫就在我们的心底酝酿出来。
我永远记得,父亲在家里的八仙桌上做手擀面的场景。我们兄弟仨围着父亲,看着他把一堆白花花的面粉加进水后一阵搅拌,就变成柔软的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皮。那面皮几乎覆盖了整张桌子,父亲再把面皮折叠起来,用菜刀切成手指宽的面条,然后放到沸水锅里去煮。
一碗手擀面的诞生,父亲从和面到切条,起码要耽搁两个小时。也许父亲没意识到,这两个小时非常值得,父亲的两小时,让我们知道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仍然能够烹饪出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来,从而在我们心目中完成了他伟大形象的塑造。父亲在擀面的同时也没有闲着,问问我们的学习,讲讲自己的见闻,或者干脆给我们一人一块小面团,让我们搓着玩去。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副场景啊!现在还有哪个父亲,愿意花两个小时陪着孩子们擀面条呢。至少我是做不到了,因为楼下就有机制水面,口感跟手擀面差不多,我只需要下楼去买就行了。我们把制作食物的过程交给了别人,赢得了时间,但是却输掉了亲情,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哦!
在父母那里,我至少学会了做手擀面、包子、馒头、藿香鱼、饺子、汤圆、粽子、面疙瘩和锅毯子等,如果时间允许,我可以列出很长的一个单子来。这些食物,或者说这些来自乡土的食物,正是川菜的一部分。川菜可谓博大精深,这跟四川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鸡鸭鹅兔、牛马猪羊这些动物,小麦、稻米、糯米、玉米这些粮食,还有那些诸如红苕、土豆、大豆、南瓜之类的杂粮,给川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食材。一种食材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以和其他的食材混合成菜,如此一来,整个川菜当然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四川人好吃爱吃也会弄吃的,可是四川也不过是中国的一个省而已,全国的美食那就更加纷繁复杂了。好在现在各地人员流动频繁,人走到哪里,他们的饮食习惯就带到哪里。因此毫不奇怪,我就是只待在成都,也能吃到全国各地甚至外国的各种美食来。在那些旅游区的美食一条街,你只要食量大,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吃到几十种名优小吃,这真是我们这些好吃嘴儿的口福啊!
吃东西那得品味儿,酸甜苦辣麻咸甜,让自己的味蕾与食物好好地交流交流,然后说出个一二三来,这就是真正的好吃嘴儿了。要是囫囵吞枣,就跟猪八戒差不多,猪八戒在高家庄吃包子,简直是风卷残云,那纯粹就是填饱肚子,我们现在不是经常说「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吗?那就是要求我们吃东西还是得有所讲究吧!
这些年来,我一有空闲就在四川及其邻近省分游走,增长见识,以文会友。我致力于美食文化的蒐集与整理,将自己的心得陆续写成了一些文字,绝大部分都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也得到了美食作家这样的虚名。美食作家这样的雅号,我觉得当之无愧,好吃爱吃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你吃了东西后,再写成文章记载下来或者与人交流,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如果要研究我们现在的风土人情,这些文章不就是很好的佐证吗?
大文豪苏东坡不就是好吃嘴吗?他除了好吃还喜欢弄吃,发明了东坡肉这样的美食。清人袁枚不过一知县,有些政绩,四十岁就告老还乡,运作随园,不仅把自己的私人园林随园打造成了名园,还开发出《随园食单》,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来随园品尝美食,可见文人与美食搭边不是坏事,如果运作得当,还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呢!到了近现代,喜欢创作美食随笔的文人就更多了,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等,这些人不都是以美食美文见长么?
我辈不才,半生只为吃行走,愿追随苏学士等人之后,游江山爱美食赏美人作美文。人间烟火最温馨,一瓢一饮都关情,如果关于美食的系列文章能得到读者诸君的青睐,这将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二○一五年七月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