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餐前酒,微醺得宜 大概在20年前,日本的侍酒师大赛上出现了「实技测验」的项目。主办单位准备了吧台以及各种酒与酒杯;参赛者必须依照考题所提示的季节、用餐人数及目的,调出最适合的餐前酒。
为客人端出餐前酒,是非常需要速度与品味的任务,因此,我深深认同这是考验创意与技术的好题目。但赛后却有不同的声音表示,因日本关西地区的餐厅,少有饮用餐前酒的习惯与文化,这种出题方式对关西地区的选手有失公平。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大概是因为关西人觉得,用餐时一定会喝葡萄酒,所以就不需要特别点餐前酒来喝,这倒是十分符合关西理性主义的表现。
我想无须多做说明,餐前酒就是于餐前饮用,给胃适当的刺激以促进食慾,也吊一吊人的胃口,让用餐者更期待接下来的餐点。在法国的餐厅或咖啡厅用餐时,服务生一定会问:「用餐前要喝什么呢?」如果在日本,大部分人则会抢在服务生提问前就开口说:「总之,先来杯啤酒吧!」
总之,先来杯啤酒!
以前,日本有些时髦的顶级法国餐厅不提供啤酒,这种餐厅不知该说是太自以为是,还是搞不清楚状况,在日本饭前先来一杯啤酒,早已成为不成文的餐桌礼仪。我记得某次梅雨季,和朋友约了去法国餐厅用餐,但那家餐厅不提供啤酒,正好餐厅前面有一家超商,我索性直接去超商买酒,就这样拿着一瓶罐装啤酒,边喝边走进店里。其实,日本人这么热爱啤酒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日本的夏天闷热无比,让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想先喝杯啤酒消暑,故顺理成章的,自然会拿啤酒来当餐前酒。
日本这句「总之先来杯啤酒。」可说是风靡了一世。虽然有些人觉得,这样就不用犹豫要点什么酒,但我认为,这种盲目跟风的心态不太恰当。也有些人觉得,每次都一成不变的说:「总之先来杯啤酒……」很无聊,偶尔点些别的酒不是比较新鲜吗?所以,京都市市议会便在2012年12月,一致通过「以清酒干杯」的条例。
这么做的目的,是借由推广以清酒干杯的习惯,让清酒更加普及,促进大众更了解日本文化。不过,这毕竟只是理念性的条例,没有任何拘束力与罚则。
政府会出这样的怪招,也不是没有原因,因为近年日本酒在市场的占比日渐消退,对以美酒产地伏见闻名的京都而言,更是受到强大冲击。故京都市政府才会主办各种干杯活动,积极推广日本酒。不过,为此特别订立条例,似乎是搞得有点太盛大了,我想这可能是想模仿法国第戎市,推广着名鸡尾酒「基尔」(编按:由白葡萄酒与黑醋栗糖酒混合而成)的做法。
提到干杯,折口信夫(释迢空,日本民俗学者、国语学者)曾主张,「干杯」不应作为祝词,应该以「恭喜」来表示贺意。但如今,「干杯」似乎已广为全球所知,暂时还找不到能代替「干杯」的祝词。
这让我想起最近参加许多追思会,「献杯」一词更让我感到困惑。理论上,也不该有「献杯」这样的祝词,但却很多人这样用。在某个作家的追思会上,担任司仪的日本放送协会(NHK)主播说:「那么,就由不才带领大家献杯给○○老师。」在这种
哀悼的场合,用献杯实在不太适合。如果我受人委託担任司仪,应该只会说:「请大家面向故人遗容静默。」
还有一次,也是在某位作家的追思会,担任司仪的人好不容易没用献杯,只说:「请各位安静的喝完手中的酒。」结果,有一个人不知是否没听到,只有他大声喊出:「献杯──」,好不尴尬。
餐前酒,微醺得宜
再回到餐前酒的话题上,所以,到底要怎么选择餐前酒呢?我认为,它就像是为了让用餐更愉快的序曲,所以应避免喝会减低食慾、损害味觉或嗅觉的烈酒。再者,因为是在空腹状态下喝,建议还是配些下酒菜,不要喝得太醉为佳。享用这篇餐前酒后,请各位看官好好品尝今晚餐桌上的主题,享受千变万化的美酒与文学世界。
推荐序一
阅读已是浪漫的微醺 我曾经循着日本作家笔下提过的酒吧,进行过几趟文学酒馆之旅。比如吉本芭娜娜、森见登美彦以及在这本《微醺。与大文豪独酌》书中提到的村上春树、太宰治等人。
村上春树迷肯定都知道,他热爱威士忌和冰啤酒。台湾人这几年流行说的「小确幸」一词,即出自村上春树的散文集中,他对啤酒的描述。他曾说过在炎炎夏日运动结束后,若能来一杯冰凉畅快的啤酒,那么就是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又或者,他说过在自己尚未成为小说家以前,有一天在神宫球场外野席,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饮着冰凉的啤酒,抬头望天空,悠闲的眺望着比赛。就在啤酒入喉的当下,他说:「对了,来写小说看看吧!」也早已成为村上迷奉为经典的画面之一。
我便因为这段佳话,第一次拜访了神宫球场。而他在《挪威的森林》中写过渡边君会去的新宿爵士乐酒吧,我也特地按「文」索骥亲自朝圣过,想像在冬夜,一个作家在心底回盪的城市乐章。
太宰治喜欢去的浅草「神谷BAR」已有百年历史,曾是我的文学酒馆行旅路线之一。神谷BAR的招牌酒「电气白兰地」不仅是他的挚爱,同时也被晚近的畅销作家森见登美彦以幽默的笔法,创造出「伪电气白兰地」在作品中登场。太宰治爱酒成痴,时至今日,就连在三鹰的太宰治墓园里,也总有书迷会在他的墓碑前献酒,一年到头从未间断。
日本始终存在着浓郁的喝酒文化,光是在居酒屋里就有不少关于饮酒方式,且在斟酒之中还隐藏着辈分与性别的差异。想要融入日本社会,就必须明白那些潜规则。想要跟爱去居酒屋的日本人做朋友吗?就算你不太能喝酒,开启几个关于《微醺,与大文豪独酌》提到哪些作家爱喝什么酒的话题,肯定气氛迅速融洽,也让人对你刮目相看。
最后必须坦承,我其实是一个不太能喝酒的人。不太能喝酒的原因不是不喜欢酒,只是因为体质的关系对酒精容易过敏,所以总只能浅尝则止。可是即便如此,我仍想说我是「喜欢酒」的。我「喜欢酒」更精准的说,是我喜欢杯觥交错的气氛,喜欢饮酒的环境,喜欢在喝酒的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日本作家当美酒入口,意识滑入微醺之际,逐渐在他们身上以及文字创作中,酝酿发生的那些或虚或实的故事。
无论爱酒或不爱酒,这本《微醺。与大文豪独酌》都能让你了解善用文字的作家,如何利用妙笔生花的创作能力去形容酒的美好。字里行间,如此的阅读感受,恍若饮酒,其实已是一种浪漫的微醺。
旅日作家、畅销书《东京模样》作者/张维中
推荐序二
爱酒的人不见得嗜酒,而是对微醺的飘然上瘾 美酒串起了无限可能。举凡中外,许多大文豪都颇嗜杯中物,如中国的鲁迅独爱绍兴酒;日本近代的文豪村上春树特别喜爱威士忌;伟大的作家海明威,更以对兰姆酒的热爱着名于世。《微醺。与大文豪独酌》的作者重金敦之,透过世界着名文学家笔下一个又一个描绘酒的场景,带出大文豪与酒为伍的特殊癖好与轶事,而书中许多有趣的故事,更让人在享受美酒之余,也能品味美好文字。
本人自1999年开始从事酒业至今,已沉浸在酒海将近十七个年头。年轻时钱包拮据,加上不懂得「品味」为何,喝酒的原因无非是为了酒精。然而,这长时间与酒为伍的生活,也让我渐渐培养出对酒类研究的兴趣,并从单纯的享受酒精,到能喝出酒的底蕴。现在除了赖以为生的日本清酒之外,我对各种酒类都有基本的涉猎与了解。这才了解到酒不只是酒,更是在人与人之间搭起桥梁的重要角色,很多人爱酒的原因也不是真的爱喝酒,而是对微醺的飘然上瘾。
而人类部分的文化,也就在餐桌上分享酒精的过程中,悄然而生。
台湾异于世界的饮酒文化──吃正餐时几乎不喝酒
世界各国与台湾本地的品酒习惯,最大的差异在于「食中酒」概念的有无了。不知道读者有没有发现,台湾人尤其在吃正餐时,不太喝酒。再者,近年来政府严格取缔酒后驾车,更让一般人在餐厅喝酒的比率大减。然而,以日本人为例,酒类在他们的饮食生活中,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日本旅行时常常观察日本上班族,他们只要聚餐一定人手一杯啤酒先干一轮,接下来再点各自喜爱的酒款,一边聊天、一边享受美食。
而在日本的正式餐会上,绝对不能少了餐前酒,多半会搭配清淡的小菜,先提起味觉的渴望,为接下来的前菜做好开场准备。在这个阶段,日本人会喝气泡型态的日本酒或西式较不甜的香槟。开始上前菜时,则使用最高档的纯米大吟酿来作为序曲,慢慢前进。随着宴会的进行,出菜的口味越来越浓重,这时候搭配的就是口感馥郁的纯米酒(编按:原料为米、米麴及水,完全不加入酿造用的酒精与醣类才可以称为纯米,入口醇厚柔)或本酿造(编按:将米的杂质磨掉30%以上,会加入酿造用的酒精,味道较为清淡,清爽顺口,被称为有个性的日本酒),也有人会选择冷酒或热酒。餐后酒的选择,多数人会以陈年的古酒或西式的波特酒或威士忌,宣告餐会告一段落。
在台湾,虽然我们在聚餐上的饮酒顺序未必如日本人讲究,然而了解各式各样的美酒,也不失调剂生活的角度。以啤酒为例,现在的台湾有很多进口商导入了席卷欧美风潮的精酿啤酒,这些拥有较高酒精浓度以及更多元风味的啤酒,一定会让爱酒者大开眼界。至于威士忌,现在则开始流行使用更多样橡木桶陈年的苏格兰威士忌;此外,葡萄酒也有更多的选择,在欧洲传统产区、新世界(编按:指来自美国、南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的葡萄酒)之外,更多林林总总的小型酿酒商产品,也开始打进台湾市场并各自拥有不少拥戴者。有这么多种选择,真是嗜酒者的美好年代。
台湾日本酒同好会/陈麦可
推荐序三
在独酌微醺的低回中,体会文学家与美酒间豁达真挚的浪漫 记得在十多岁时,第一次读到这首体裁与风格都相当特别的唐诗: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唿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以极具个性的生动笔法,勾勒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八位雅士饮酒的倜傥磊落。读了这首诗后,相信你一定对贺知章、李白及张旭酒后张扬颠狂的真性情印象深刻。
大家或许熟悉「少小离家老大回」中近乡情怯的贺老先生,但应该对在长安大街「解金龟换酒为乐」的知章不太熟悉,杜甫说他喝醉酒后,骑马就像驾着轻舟般摇摇晃晃,最后竟然掉到井里后唿唿大睡。乃至醉中公然抗旨的太白,与倨傲不覊的书法家张旭,杜甫以寥寥数笔,挥洒出文学家们酒后的旷达飘逸。我们可以说,杜甫所描写的,不只是大唐盛世的情调,更是浪漫俊逸的情愫。
文学家与美酒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郁结,这种牵绊超越了国籍、突破了时代。不分中外,很多文学家都饮酒,有些甚至以嗜酒闻名,被后世尊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就是最好的例子。五柳先生爱酒,在忧国忧民的抑郁悲愤中,留下着名的《饮酒诗》20篇,其中一首写道: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古人认为在金秋绽放的菊花,有傲骨凌霜之品,食菊能修身自洁。诗人採下带着朝露的菊瓣,浸酒而饮,不仅花氛和酒香融为一体,饮之更能解愁忘忧,让情感更加脱俗超凡。
相较于魏晋名士的逍遥自适,及大唐文人的狂放豪迈,其实,我更偏爱秦观的浪漫缠绵: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古人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与朋友们之间热络饮酒的纵情飞扬,或许,就像重金敦之在书中所说,只有在独酌微醺的低回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家与美酒间豁达真挚的浪漫情怀。
知名节目主持人、作家/谢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