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与大文豪独酌:伟大的作家个个爱写酒,更爱喝酒,为什么?

微醺。与大文豪独酌:伟大的作家个个爱写酒,更爱喝酒,为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酒文化
  • 作家
  • 历史
  • 文化
  • 趣味
  • 阅读
  • 生活
  • 散文
  • 品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芥川龙之介、彼得梅尔、太宰治、夏目漱石、椎名诚、江国香织、宫尾登美子、
迪克佛朗西斯、三浦紫苑………伟大的作家个个爱酒,为什么?

  ◎村上春树怎么喝威士忌?加水、加冰还是纯饮?
  ◎对作家鲁迅来说,绍兴酒只能配什么食物?才是家的味道。
  ◎为什么从政治圈到路边摊,都能看到威士忌的身影?
  ◎生命之水是什么味道?海明威说:「喝起来很清爽,却让你全身无力。」


  曾任松本清张、池波正太郎、渡边纯一等名作家的编辑、
  日本知名饮食评论家重金敦之,
  他将自己丰富的饮酒知识与大文豪们的饮酒习惯(或怪癖)结合,
  透过名作家笔下一个个生动的喝酒场景,与作家展开穿越时空的对酌──
  不会描述用餐喝酒、不会描写女人,不配称作家。只有本书能告诉你理由何在。
  让你看完也忍不住想浮一大白。

  ◎不管怎样,先来杯啤酒吧!
  曾获日本漫画家协会大赏的东海林祯雄说:「最棒的啤酒,来自干渴的喉咙。」
  但名监制椎名诚却认为:「聚集了三恶的啤酒,不过是带有酒精的冷水而已。」
  大文豪喝啤酒,除了比快、比多,还能比……
  他们又用喝完一杯啤酒的时间做什么?

  ◎威士忌在文学里、在喉中,轻抚    
  从政治圈到路边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连新人想红都要学「约翰走路」。
  话说回来,到底威士忌该纯饮、加水还是加冰呢?村上春树有答案。
  12年的「I.W.哈伯」,更是波本威士忌中的经典,
  让曾获芥川赏的作家池泽夏树都说:「可以喝这个的话,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了。」

  ◎葡萄酒到香槟的N种乐趣
  鳗鱼盖饭与葡萄酒居然是天生一对?
  喝香槟和红酒一样,都得先静置一到两天,开瓶时绝对不能发出声音,
  《山居岁月》的作者彼得.梅尔说:「这样才能听到气泡叹息的声音。」
  酒中的蒙娜丽莎──索甸,又有什么样的魅力,居然让芥川龙之介的徒弟
  小岛政二郎,打破滴酒不沾的习惯,还对它赞不绝口?

  ◎生命之水──烈酒(蒸馏酒)
  如果欧洲的生命之水是白兰地,日本的生命之水就是泡盛和烧酒。
  而太宰治的生命之水,却是绿仙子(艾碧斯),只是也毁了他的生命。
  话说回来,生命之水是什么味道?海明威说:「喝起来很清爽,却让你全身无力。」

  ◎鸡尾酒做法搞缸,目的简单
  村上春树眼中,「鸡尾酒这种饮料,大多是为了追女孩而存在的。」
  鸡尾酒中的最高杰作非马丁尼莫属,
  曾获日本文学大奖的开高健更说:「鸡尾酒只有马丁尼才算数。」
  如果有人能干三杯干马丁尼,一定会让大家另眼相看。

  ◎绍兴与老酒,不宿醉
  对小说家司马辽太郎而言,提到绍兴就想到老酒,
  但对中国作家鲁迅来说,绍兴就是得配上臭豆腐,这才是家的味道。

  ◎日本酒怎么喝最好?
  热的日本酒配冷食最搭!曾获泉镜花文学奖的角田光代连说梦话都不忘那滋味:
  「热燗好喝!荞麦面好吃!这组合真是太棒啦!」
  当然,日本酒也能喝冷的,获菊池寛赏的吉村昭还特别强调,务必倒在葡萄酒杯里慢慢品尝。

  在重金敦之眼中,最好喝的酒,不是与好友热络豪饮,
  而是独自微醺的逍遥,特别是与大文豪对酌,一起干杯。

名人推荐

  畅销书作家 张维中
  台湾日本酒同好会  陈麦可
  知名节目主持人、作家 谢哲青
  日本轻文化历史书写第一人 茂吕美耶
《微醺与灵感:文豪墨客的杯中乾坤》 一、开篇:从酒液到笔尖的千年回响 世间万物,皆有其道。文人墨客的创作,犹如精酿的佳酿,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恰到好处的催化。而在历史长河中,有一种介于清醒与迷醉之间的状态,频繁地出现在伟大作家的生活与作品之中,那便是“微醺”。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作家的饮酒轶事,而是尝试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探究“酒”与“文学创作”之间,那段复杂而深刻的共生关系。我们试图剥开酒精表面那层迷人的光晕,深入探究其对人类意识、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构思产生的多维度影响。 从古希腊的酒神颂歌,到唐诗宋词的婉约豪放;从启蒙时代的沙龙辩论,到浪漫主义的激情喷发;再到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探索,酒,以其独特的化学作用,似乎总能扮演一个隐秘的“灵感引航员”的角色。 二、理性剥离与感官拓宽:微醺的认知科学视角 人类的大脑,是高度结构化与自律的。创作,尤其是严肃的文学创作,往往需要极强的逻辑控制力、严谨的叙事结构把控,以及对语言精确性的苛求。然而,正是这种过度自律,有时会成为打破陈规、实现“灵光乍现”的桎梏。 微醺状态,正是一种对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高级认知、决策和自我约束的区域)的暂时性“松绑”。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某一阈值时,个体抑制力下降,思维的路径变得不再僵硬,联想的跨度显著增加。 本书将细致分析这种状态下,认知功能是如何发生微妙转变的: 1. “噪音”的转化: 酒精降低了对外界无关信息的过滤能力,看似是“分心”,实则是让那些原本被理性压抑的、潜意识中的碎片信息浮现出来。这些碎片,往往是原创性的种子。 2. 情感的放大镜: 酒精是情绪的催化剂。它使作家更容易沉浸于自身的情感体验中,无论是深沉的悲哀还是狂喜的激情,都以一种更纯粹、更原始的面貌呈现。这种情感的“饱和度”提高,直接转化为文字的感染力。 3. 语言的“去语境化”: 语言的创造力,常在于打破既有的搭配规则。微醺状态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联性减弱,作者更容易组合出新颖、富有张力的意象和比喻,达成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修辞效果。 三、历史的侧影:流动的缪斯与永恒的文本 文学史册上,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作品,往往浸润着时代的氛围与作家的个人体验。酒,作为一种贯穿人类文明的媒介,自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书不会罗列某位作家喝了多少杯酒,而是聚焦于“酒”在不同文学思潮与创作环境中的功能性定位: 古典时代的仪式感: 在祭祀与宴饮中,酒是连接人与神、个体与社群的介质。文学(如史诗、颂歌)常在此背景下诞生,它承载的是宏大叙事与道德教化。 中世纪的隐秘与慰藉: 在权力与教义的双重束缚下,酒常被视为逃离现实、进行私人化精神探索的工具。 文艺复兴与启蒙的辩论场: 酒馆和咖啡馆成为思想的熔炉。酒精是思想碰撞的助燃剂,激发了批判性思维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浪漫主义的狂飙突进: 这一时期,个体情感被推向极致。酒,成为拥抱自然、反抗理性秩序、追求绝对自由的象征性符号。 现代主义的破碎与重构: 面对工业化和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精神断裂,作家们试图用酒精制造出一种“主观的现实”,以捕捉现代人碎片化的内心世界,挑战既有的叙事逻辑。 通过对这些阶段的分析,我们发现,作家并非仅仅为了“喝醉”而饮酒,他们更是在寻找一种“恰到好处的失控”,以期在既定的文学规范之外,开辟出一条通往真理与美的新径。 四、酒的负面:边界的消弭与创作的陷阱 然而,任何强大的工具都具有双刃性。微醺是灵感的温床,而过量,则常常是创作的坟墓。 本书将客观审视酒精对创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1. 创作的惰性与拖延: 酒精带来的即时满足感,会削弱长期投入的意志力,使得宏大的创作计划被琐碎的感官享受所取代。 2. 文本的冗余与失焦: 失去约束的思维,虽然联想丰富,但也容易导致文本结构松散,主题涣散,情感表达失控而流于肤浅的煽情。 3. 生理依赖与创造力的枯竭: 当作家过度依赖酒精来启动创作机制时,一旦生理上失去它,便可能陷入创作的干涸期,最终损害了作品的生命力与作家的身心健康。 五、结论:一杯饮尽,回味悠长 《微醺与灵感》旨在提供一个关于文学、心智与物质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度解读。它不宣扬放纵,而是试图理解,在人类文明的诸多诱惑中,为何“酒”这一古老的饮品,能够如此持续而深刻地与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文学创作——产生关联。 伟大作家的笔下,酒液流淌的不只是酒精,更是时代的情绪、个人的挣扎、哲学的追问,以及对人类有限生命中,如何实现无限表达的永恒探索。我们所看到的,是最终凝固在纸上的不朽文字,而在那些文字背后,或许,闪烁着一杯微醺时分,那份短暂却光芒万丈的自由。 本书将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伟大的文本,体会那份在清醒与迷醉边缘,游走的艺术张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重金敦之


  1939年出生于东京,庆应义塾大学毕业后进入朝日新闻社就职。任职于《週刊朝日》时,曾为松本清张、池波正太郎、渡边纯一等人的责任编辑,编出许多畅销作品。离职后曾任大学教授、文艺记者,在食之领域造诣深远,亦获得料理人们的广大信赖。着有:《世界第一侍酒师 田崎真也物语》、《食之名文学家们》、《池波正太郎剧场》、《寿司的常识与非常识》、《作家的食与酒》、《食彩文学事典》等书。

译者简介

苏胡


  中日笔译译者。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毕业。译有:《离群的勇气》、《医生自己不吃的药》。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阅读已是浪漫的微醺
推荐序二 爱酒的人不见得嗜酒,而是对微醺的飘然上瘾
推荐序三 在独酌微醺的低回中,体会文学家与美酒间豁达真挚的浪漫
以酒代序 餐前酒,微醺得宜

第一章 不管怎样,先来杯啤酒吧!
最棒的啤酒来自干渴的喉咙!喝啤酒就是要大口灌下,让喉头不断咕噜作响,喝完后再哈的一声,大口吐出一口浊气,才是最理想的喝法。    

第二章 威士忌在文学里、在喉中,轻抚    
很多人以为年分越久远的单一麦芽威士忌会越好喝。其实不然,有些东西可以靠岁月获得,有些东西却会随岁月消失。有的会随蒸发而增加,也有的会随之减少。

第三章 葡萄酒到香槟的N种乐趣                            
想充分享受葡萄酒用餐时最少要有四个人。除了白酒与红酒,配起司时另外要再开一瓶红酒、享受甜点时若还要配香槟,只有一个人去实在不太方便。喝不完很浪费,如果硬是喝完,就不知是否能平安回家了。

第四章 生命之水──烈酒(蒸馏酒)                    
喝保乐的艾碧斯,我完全没办法纯饮。要加一倍半的水再放冰块,即使如此它还是非常烈,而且味道非常特别,它也不是上流法国人会点的酒,不过若能喝上三杯,服务生一定对你另眼相看。

第五章 鸡尾酒做法搞缸,目的简单                    
「午后之死」真是极品,既掩盖了酒精的味道,喝起来就像独自从冰河破雪滑下来一样。当喝到第六、七、八杯后,就像是不绑登山绳,直接从冰河俯冲下来一样刺激。

第六章 绍兴与老酒,不宿醉    
绍兴酒一定要配着中国料理喝才好喝。我记得那一年,拜访一位在台北经营广告代理商的朋友,我们一行五个人一整晚喝光了35瓶绍兴酒,就算绍兴酒是不会引起宿醉的酒,隔天还是整天感觉头晕晕的。

第七章 日本酒怎么喝最好?                            
日本酒微妙之处就在于,喝起来的味道会随身体状况变化。无论吃火锅或是烤鱼等日本料理时,不配日本酒就浑身不对劲。

后记 与好友豪饮的热络,远不及独自微醺的逍遥
 

图书序言



餐前酒,微醺得宜


  大概在20年前,日本的侍酒师大赛上出现了「实技测验」的项目。主办单位准备了吧台以及各种酒与酒杯;参赛者必须依照考题所提示的季节、用餐人数及目的,调出最适合的餐前酒。

  为客人端出餐前酒,是非常需要速度与品味的任务,因此,我深深认同这是考验创意与技术的好题目。但赛后却有不同的声音表示,因日本关西地区的餐厅,少有饮用餐前酒的习惯与文化,这种出题方式对关西地区的选手有失公平。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大概是因为关西人觉得,用餐时一定会喝葡萄酒,所以就不需要特别点餐前酒来喝,这倒是十分符合关西理性主义的表现。

  我想无须多做说明,餐前酒就是于餐前饮用,给胃适当的刺激以促进食慾,也吊一吊人的胃口,让用餐者更期待接下来的餐点。在法国的餐厅或咖啡厅用餐时,服务生一定会问:「用餐前要喝什么呢?」如果在日本,大部分人则会抢在服务生提问前就开口说:「总之,先来杯啤酒吧!」

  总之,先来杯啤酒!

  以前,日本有些时髦的顶级法国餐厅不提供啤酒,这种餐厅不知该说是太自以为是,还是搞不清楚状况,在日本饭前先来一杯啤酒,早已成为不成文的餐桌礼仪。我记得某次梅雨季,和朋友约了去法国餐厅用餐,但那家餐厅不提供啤酒,正好餐厅前面有一家超商,我索性直接去超商买酒,就这样拿着一瓶罐装啤酒,边喝边走进店里。其实,日本人这么热爱啤酒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日本的夏天闷热无比,让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想先喝杯啤酒消暑,故顺理成章的,自然会拿啤酒来当餐前酒。

  日本这句「总之先来杯啤酒。」可说是风靡了一世。虽然有些人觉得,这样就不用犹豫要点什么酒,但我认为,这种盲目跟风的心态不太恰当。也有些人觉得,每次都一成不变的说:「总之先来杯啤酒……」很无聊,偶尔点些别的酒不是比较新鲜吗?所以,京都市市议会便在2012年12月,一致通过「以清酒干杯」的条例。

  这么做的目的,是借由推广以清酒干杯的习惯,让清酒更加普及,促进大众更了解日本文化。不过,这毕竟只是理念性的条例,没有任何拘束力与罚则。

  政府会出这样的怪招,也不是没有原因,因为近年日本酒在市场的占比日渐消退,对以美酒产地伏见闻名的京都而言,更是受到强大冲击。故京都市政府才会主办各种干杯活动,积极推广日本酒。不过,为此特别订立条例,似乎是搞得有点太盛大了,我想这可能是想模仿法国第戎市,推广着名鸡尾酒「基尔」(编按:由白葡萄酒与黑醋栗糖酒混合而成)的做法。

  提到干杯,折口信夫(释迢空,日本民俗学者、国语学者)曾主张,「干杯」不应作为祝词,应该以「恭喜」来表示贺意。但如今,「干杯」似乎已广为全球所知,暂时还找不到能代替「干杯」的祝词。

  这让我想起最近参加许多追思会,「献杯」一词更让我感到困惑。理论上,也不该有「献杯」这样的祝词,但却很多人这样用。在某个作家的追思会上,担任司仪的日本放送协会(NHK)主播说:「那么,就由不才带领大家献杯给○○老师。」在这种

  哀悼的场合,用献杯实在不太适合。如果我受人委託担任司仪,应该只会说:「请大家面向故人遗容静默。」

  还有一次,也是在某位作家的追思会,担任司仪的人好不容易没用献杯,只说:「请各位安静的喝完手中的酒。」结果,有一个人不知是否没听到,只有他大声喊出:「献杯──」,好不尴尬。
餐前酒,微醺得宜

  再回到餐前酒的话题上,所以,到底要怎么选择餐前酒呢?我认为,它就像是为了让用餐更愉快的序曲,所以应避免喝会减低食慾、损害味觉或嗅觉的烈酒。再者,因为是在空腹状态下喝,建议还是配些下酒菜,不要喝得太醉为佳。享用这篇餐前酒后,请各位看官好好品尝今晚餐桌上的主题,享受千变万化的美酒与文学世界。

推荐序一

阅读已是浪漫的微醺


  我曾经循着日本作家笔下提过的酒吧,进行过几趟文学酒馆之旅。比如吉本芭娜娜、森见登美彦以及在这本《微醺。与大文豪独酌》书中提到的村上春树、太宰治等人。

  村上春树迷肯定都知道,他热爱威士忌和冰啤酒。台湾人这几年流行说的「小确幸」一词,即出自村上春树的散文集中,他对啤酒的描述。他曾说过在炎炎夏日运动结束后,若能来一杯冰凉畅快的啤酒,那么就是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又或者,他说过在自己尚未成为小说家以前,有一天在神宫球场外野席,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饮着冰凉的啤酒,抬头望天空,悠闲的眺望着比赛。就在啤酒入喉的当下,他说:「对了,来写小说看看吧!」也早已成为村上迷奉为经典的画面之一。

  我便因为这段佳话,第一次拜访了神宫球场。而他在《挪威的森林》中写过渡边君会去的新宿爵士乐酒吧,我也特地按「文」索骥亲自朝圣过,想像在冬夜,一个作家在心底回盪的城市乐章。

  太宰治喜欢去的浅草「神谷BAR」已有百年历史,曾是我的文学酒馆行旅路线之一。神谷BAR的招牌酒「电气白兰地」不仅是他的挚爱,同时也被晚近的畅销作家森见登美彦以幽默的笔法,创造出「伪电气白兰地」在作品中登场。太宰治爱酒成痴,时至今日,就连在三鹰的太宰治墓园里,也总有书迷会在他的墓碑前献酒,一年到头从未间断。

  日本始终存在着浓郁的喝酒文化,光是在居酒屋里就有不少关于饮酒方式,且在斟酒之中还隐藏着辈分与性别的差异。想要融入日本社会,就必须明白那些潜规则。想要跟爱去居酒屋的日本人做朋友吗?就算你不太能喝酒,开启几个关于《微醺,与大文豪独酌》提到哪些作家爱喝什么酒的话题,肯定气氛迅速融洽,也让人对你刮目相看。

  最后必须坦承,我其实是一个不太能喝酒的人。不太能喝酒的原因不是不喜欢酒,只是因为体质的关系对酒精容易过敏,所以总只能浅尝则止。可是即便如此,我仍想说我是「喜欢酒」的。我「喜欢酒」更精准的说,是我喜欢杯觥交错的气氛,喜欢饮酒的环境,喜欢在喝酒的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日本作家当美酒入口,意识滑入微醺之际,逐渐在他们身上以及文字创作中,酝酿发生的那些或虚或实的故事。

  无论爱酒或不爱酒,这本《微醺。与大文豪独酌》都能让你了解善用文字的作家,如何利用妙笔生花的创作能力去形容酒的美好。字里行间,如此的阅读感受,恍若饮酒,其实已是一种浪漫的微醺。

旅日作家、畅销书《东京模样》作者/张维中

推荐序二

爱酒的人不见得嗜酒,而是对微醺的飘然上瘾


  美酒串起了无限可能。举凡中外,许多大文豪都颇嗜杯中物,如中国的鲁迅独爱绍兴酒;日本近代的文豪村上春树特别喜爱威士忌;伟大的作家海明威,更以对兰姆酒的热爱着名于世。《微醺。与大文豪独酌》的作者重金敦之,透过世界着名文学家笔下一个又一个描绘酒的场景,带出大文豪与酒为伍的特殊癖好与轶事,而书中许多有趣的故事,更让人在享受美酒之余,也能品味美好文字。

  本人自1999年开始从事酒业至今,已沉浸在酒海将近十七个年头。年轻时钱包拮据,加上不懂得「品味」为何,喝酒的原因无非是为了酒精。然而,这长时间与酒为伍的生活,也让我渐渐培养出对酒类研究的兴趣,并从单纯的享受酒精,到能喝出酒的底蕴。现在除了赖以为生的日本清酒之外,我对各种酒类都有基本的涉猎与了解。这才了解到酒不只是酒,更是在人与人之间搭起桥梁的重要角色,很多人爱酒的原因也不是真的爱喝酒,而是对微醺的飘然上瘾。

  而人类部分的文化,也就在餐桌上分享酒精的过程中,悄然而生。

  台湾异于世界的饮酒文化──吃正餐时几乎不喝酒

  世界各国与台湾本地的品酒习惯,最大的差异在于「食中酒」概念的有无了。不知道读者有没有发现,台湾人尤其在吃正餐时,不太喝酒。再者,近年来政府严格取缔酒后驾车,更让一般人在餐厅喝酒的比率大减。然而,以日本人为例,酒类在他们的饮食生活中,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日本旅行时常常观察日本上班族,他们只要聚餐一定人手一杯啤酒先干一轮,接下来再点各自喜爱的酒款,一边聊天、一边享受美食。

  而在日本的正式餐会上,绝对不能少了餐前酒,多半会搭配清淡的小菜,先提起味觉的渴望,为接下来的前菜做好开场准备。在这个阶段,日本人会喝气泡型态的日本酒或西式较不甜的香槟。开始上前菜时,则使用最高档的纯米大吟酿来作为序曲,慢慢前进。随着宴会的进行,出菜的口味越来越浓重,这时候搭配的就是口感馥郁的纯米酒(编按:原料为米、米麴及水,完全不加入酿造用的酒精与醣类才可以称为纯米,入口醇厚柔)或本酿造(编按:将米的杂质磨掉30%以上,会加入酿造用的酒精,味道较为清淡,清爽顺口,被称为有个性的日本酒),也有人会选择冷酒或热酒。餐后酒的选择,多数人会以陈年的古酒或西式的波特酒或威士忌,宣告餐会告一段落。

  在台湾,虽然我们在聚餐上的饮酒顺序未必如日本人讲究,然而了解各式各样的美酒,也不失调剂生活的角度。以啤酒为例,现在的台湾有很多进口商导入了席卷欧美风潮的精酿啤酒,这些拥有较高酒精浓度以及更多元风味的啤酒,一定会让爱酒者大开眼界。至于威士忌,现在则开始流行使用更多样橡木桶陈年的苏格兰威士忌;此外,葡萄酒也有更多的选择,在欧洲传统产区、新世界(编按:指来自美国、南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的葡萄酒)之外,更多林林总总的小型酿酒商产品,也开始打进台湾市场并各自拥有不少拥戴者。有这么多种选择,真是嗜酒者的美好年代。
 
台湾日本酒同好会/陈麦可

推荐序三

在独酌微醺的低回中,体会文学家与美酒间豁达真挚的浪漫


  记得在十多岁时,第一次读到这首体裁与风格都相当特别的唐诗: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唿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以极具个性的生动笔法,勾勒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八位雅士饮酒的倜傥磊落。读了这首诗后,相信你一定对贺知章、李白及张旭酒后张扬颠狂的真性情印象深刻。

  大家或许熟悉「少小离家老大回」中近乡情怯的贺老先生,但应该对在长安大街「解金龟换酒为乐」的知章不太熟悉,杜甫说他喝醉酒后,骑马就像驾着轻舟般摇摇晃晃,最后竟然掉到井里后唿唿大睡。乃至醉中公然抗旨的太白,与倨傲不覊的书法家张旭,杜甫以寥寥数笔,挥洒出文学家们酒后的旷达飘逸。我们可以说,杜甫所描写的,不只是大唐盛世的情调,更是浪漫俊逸的情愫。

  文学家与美酒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郁结,这种牵绊超越了国籍、突破了时代。不分中外,很多文学家都饮酒,有些甚至以嗜酒闻名,被后世尊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就是最好的例子。五柳先生爱酒,在忧国忧民的抑郁悲愤中,留下着名的《饮酒诗》20篇,其中一首写道: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古人认为在金秋绽放的菊花,有傲骨凌霜之品,食菊能修身自洁。诗人採下带着朝露的菊瓣,浸酒而饮,不仅花氛和酒香融为一体,饮之更能解愁忘忧,让情感更加脱俗超凡。

  相较于魏晋名士的逍遥自适,及大唐文人的狂放豪迈,其实,我更偏爱秦观的浪漫缠绵: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古人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与朋友们之间热络饮酒的纵情飞扬,或许,就像重金敦之在书中所说,只有在独酌微醺的低回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家与美酒间豁达真挚的浪漫情怀。
 
知名节目主持人、作家/谢哲青

图书试读

最棒的啤酒来自干渴的喉咙

大名鼎鼎的漫画家东海林祯雄(代表作有《后天君》等),每天必喝啤酒。每到傍晚他就开始思考:「今天的啤酒该怎么喝才好喝?」甚至还为啤酒做了一首诗:

最棒的美味来自空腹。
最棒的啤酒来自干渴的喉咙。
而干渴的喉咙,
来自如雨下的汗滴。

──<这也想吃,那也想吃>,《週刊朝日》2013年7月号,东海林祯雄着

从他位于西荻漥(位于东京杉并区)的工作室返回在荻漥的住所,约莫要走一站的路程,途中他会去某家附有三温暖的温泉旅店。并在三温暖与浴池间往返六次,再心满意足的去吃饭。

在洗完三温暖之后,他必大口大口的灌下啤酒,对他而言,这就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餐前仪式。

咕噜咕噜咕噜,仰头直灌咕噜咕噜咕噜。
放在桌上喝完的空啤酒杯里,只有两圈泡沫。
因为用两口就干完了。
立刻又点了第二杯,咕噜咕噜咕噜。
这次变成了三圈泡沫。

──<这也想吃,那也想吃>,《週刊朝日》2013年7月号,东海林祯雄着

很多人都知道,刚洗完澡的啤酒最棒了!酒博士坂口谨一郎也说,因为洗完澡后的啤酒,滋味实在好喝到不行,连讨厌洗澡的他都愿意为此乖乖去洗澡。

每个人都不会忘记第一次喝啤酒时的那股苦涩。但渐渐的不但不觉得苦,还越喝越喜欢。这种类似茶或咖啡的瘾,或许也算是啤酒的魅力吧!

我常想,要是有比啤酒更棒的饮料或许也不错,但说不定啤酒已经是人类智慧的极限了。

──<啤酒赞>,《世界的啤酒》,坂口谨一郎着

经他这么一说,似乎真的找不到比啤酒更棒的饮料了。

喝完一杯啤酒的时间,大文豪用来做什么?

在拚酒时,大家常会起闹说看喝一杯或一瓶要花多少时间。在这一点,没有人拚得赢德国人。以前我曾在相扑协会的关取(相扑力士的位阶之一)们举办的活动上,看到他们将啤酒瓶倒过来,变成像漏斗一样旋转,然后让酒倒入口中。但那样倒过来,光是咕噜咕噜的勐灌,也来不及喝完。

不过你可曾想过,喝完一杯啤酒的时间可以做哪些事?坛一雄(日本小说家、作词家,代表作有《火宅之人》等)是对饮食非常讲究且热情的人,这可能跟他小时候被母亲抛弃,所以一肩挑起妹妹们饮食起居的遭遇有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微醺”这个书名,立刻就有一种被温柔拥抱的感觉。它不像那些直抒胸臆的书名,而是带着一种若有若无的诗意,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而“与大文豪独酌:伟大的作家个个爱写酒,更爱喝酒,为什么?”这个副标题,更是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邀请函,把我引向一个充满魅力的未知世界。我一直对作家们的生活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他们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朽的传奇?而书中提出的“酒”这个元素,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酒,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它既是庆典的催化剂,也是孤独的慰藉,更是灵感的火花。我很好奇,那些伟大的作家,是否在酒的催化下,才能将内心的情感、对人生的感悟,以一种更直接、更纯粹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酒是如何成为他们创作的“另一半”,甚至是“灵魂伴侣”,在他们的笔尖流淌出别样的风采。

评分

“微醺”这个书名,仅仅是看到,就足以勾起一种暧昧而美好的想象。我总觉得,文字与美酒,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流传千古的篇章,很多都带着酒的痕迹,或豪情万丈,或愁肠百结,都因有了酒的衬托,而愈发显得醇厚绵长。“伟大的作家个个爱写酒,更爱喝酒,为什么?”这个问题,更是直击我心坎,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个中奥秘。我总是在想,是不是酒的微醺状态,能解开作家们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藩篱,让他们卸下伪装,释放最真实的灵魂?是不是在酒意微酣之际,才涌现出那些最动人的辞藻,最深刻的洞察?这本书,似乎能带领我走进那些文豪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与酒相伴的时光,去理解他们笔下那些与酒有关的篇章,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与情感。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对文学的创作过程,以及那些伟大的灵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能与他们隔着时空,一同举杯,共饮一杯名为“灵感”的琼浆。

评分

“微醺”——一个多么令人心动的名字。它不是那种让你瞬间亢奋的名字,而是慢慢渗透,让你沉醉其中,品味其间的细微之处。而“与大文豪独酌:伟大的作家个个爱写酒,更爱喝酒,为什么?”这个问题,则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觉得,那些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而“酒”这个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元素,恰恰是最有可能承载这些故事的载体。想象一下,在灯光昏黄的夜晚,一位作家,一杯在手,思绪随着酒意而飞扬,那些原本沉寂在心底的灵感,那些对世界独特的见解,是不是就在这微醺的状态下,一点点被唤醒,然后化作笔下生动的文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解析这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的命题,它会用怎样的例子,来证明酒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奇妙羁绊,又会通过哪些作家的故事,来展现这种“独酌”的魅力。

评分

“微醺”,光是这两个字,就足以让我沉浸在一种温暖而惬意的氛围中。它没有锋芒毕露,也没有故作高深,只是静静地在那里,散发着一种属于智者和艺术家的淡雅光芒。而“与大文豪独酌:伟大的作家个个爱写酒,更爱喝酒,为什么?”这个问题,更是如同一道神秘的谜题,让我跃跃欲试。我总是觉得,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巨匠,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比常人更为丰富和复杂,而“酒”是否是他们解读世界、表达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不是在酒的陪伴下,他们才能更清晰地看见人性的幽微,洞察社会的本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文学史上的殿堂,去探寻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酒的浸润下,激发出创作的火花,又是如何将这份“微醺”的感悟,转化为永恒的文学经典。

评分

“微醺”,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书名,它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充满感官享受的境界。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标题,而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行去填充,去想象。而“与大文豪独酌:伟大的作家个个爱写酒,更爱喝酒,为什么?”这个问题,则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内心对文学世界的好奇之门。我一直对那些在文字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充满了敬意,也常常在思考,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心境,才能让他们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而“酒”这个元素,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切入点。我很好奇,酒是否真的是一种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良药”?是不是在酒意朦胧的时刻,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情感会更加充沛,从而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难以触及的微妙之处?这本书,似乎承诺要为我揭示一个关于酒与文学之间,不为人知的深刻联系,让我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伟大的作家及其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