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味地图:发现台湾好食材(旗林)

我的美味地图:发现台湾好食材(旗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食
  • 食材
  • 旗林
  • 旅行
  • 美食地图
  • 在地好味
  • 台湾食材
  • 食谱
  • 文化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时,地,野,真,锁定4大食材趋势,带你吃定美味!

  作者赵敏夙曾是资深的美食线记者,无数的口袋美食线索,交织为探寻美味的地图捷径,跟着她的导览,找对食材产地,就能大饱口福!

  从2010年起,作者在杂志专栏着手进行一项纸上美食实验室,试图把小农、主厨、老饕串连在一起,收集四季的在地好食材,请厨师朋友协助,做成一道道精致料理,以及一篇篇风土人情美食导览。

  如今专栏集结成册,配上更丰富的料理与产地食材图片,带领读者跟随主厨的脚步,或是凌晨跑菜市场,或是半夜逛鱼市场,甚至,就直击农夫的田地、果园、以及菜园,阅读作者体验美食的过程,也将在你的心中勾勒出一幅心向往之的美味地图。

名家联合推荐

  十数年在美食记者岗位上的扎实耕耘所累积出的深厚底蕴、敏锐触角与绝佳品味,在她的食材文字中展露无遗。
  特别是所涵盖食材的「新」与「广」。早为人熟知的经典传统项目之外,许多原本只能依赖进口,直至近几年才终于成功加入本土种植行列、并在厨艺圈内逐步引领风骚的食材新军,如白芦笋、无花果、栉瓜、生蚝、樱桃鸭、小麦、食用花卉……等,以及正方兴未艾的全新品种、农法、型态如香蜜凤梨、御凤鸡,均一一囊括在本书中。
  除了环境风土与农法工法的描绘,食材应用方面,有她先前多年朴朴穿梭于无数餐厅与名厨间的深厚经验做基础,叙述引介之烹调与料理方式兼容台、日、中、西,且时见别出心裁创意之作,令人印象深刻。
  「饮食旅游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创办人」叶怡兰

  「红土、旱地、艳阳一波波的暑热如浪潮般,把凤梨馥郁甜美的滋味推向最高峰…」敏夙的手稿文字动人,我数着日子,等待她的新书上市,嚥着口水,想像那堆陈着美味的每一页。
  知名美食家胡天兰

  敏夙文如其人,优雅纤细,而她的热情与坚持,也全表现在她的食记文章里。她的笔下有温度而没有匠气,她最爱寻找本土在地的新鲜对时食材,将它们介绍给读者,而在引领我们品尝究极美味的同时,她也不忘记提醒我们背后有更多的文化意涵和人情味故事。
  宸海科技执行长、前非凡新闻周刊总编辑李文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敏夙


  ‧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系毕业

  ‧曾任联合报系民生报餐饮记者
  农委会田妈妈专案媒体行销辅导委员
  报章杂志专栏作者,美食比赛评审,饮食讲座主讲人,美食活动
  企画行销

  ‧现任大成集团餐饮服务群企画公关经理
 
  曾经绕着地球追逐美食美酒,近年来,旅行台湾农渔村寻觅在地食材的真善美,用文字与镜头勾勒家乡的美味地图。期待你也一块加入搜寻,让这块美食版图持续扩大…
 
  电子信箱:mingsue@ms10.hinet.net

图书目录

Part1 限时抢鲜:10款独家旬味
春来了  芦笋优先知
春光好 芽苗元气足
仲夏鲜 绿竹笋卡紧呷
七月熟  无花果香又甜
盛夏美 菊岛啖鲜蚝
冬访段木菇 原味的感动
寒节进补 肥鸭尚对时
隆冬富贵味 黄金乌鱼子
腊八天 来碗玫瑰粥
岁末吉祥 枣桔香正浓

Part2 限地直击:7种在地风味
信义乡 梅食新体验
烈日下 民雄凤梨田
鱼池乡 品常民红茶
夏末白河 轻唱採莲谣
洋节瓜 移民埔里精神好
客家庄 寻根探源御凤鸡
三星上将梨 细皮白肉
 
Part3 限野体验:採集天然的生鲜滋味
跟着行家逛鱼市
愈夜愈浪漫的黑色料理
平地美食飘起马告香
野菜 遗忘的大自然珍宝

Part4 只要乐活:反璞归真的农耕哲学
要种让大家快乐的水稻
在餐桌上看到季节更迭
台湾冬麦  愈冷愈勇
请花入馔正风行
有机蔬菜的桃花源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追根究底 收集在地好食材


  从小我就常跟阿嬷逛市场,陪阿嬷和市场里的叔叔阿姨聊天,在厨房里看阿嬷做菜,因为,只要跟着阿嬷,就会有好吃的。

  阿嬷为家人料理三餐,天天都变花样。在厨房里,她换新菜,我总是第一个试味道,我们也会一块分享南部家乡寄来的水果与点心,祖孙俩培养出绝佳默契。后来,阿嬷不在了,我们家成了飘泊的外食族,我的美食生活也陷入一片空白,食不知味。

  大学毕业后,进入民生报,主要路线就是美食。二十年前,报纸电视很少报导美食新闻,我只能追随我的前辈钱嘉琪小姐,并且一点一滴从採访、阅读、试吃,累积饮食经验的广度与深度。渐渐地,那个粘着阿嬷的小女孩重新又回来了,我的饮食记忆再度变成彩色的,到处寻找美食不仅是工作,也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直到现在,我依旧深深被浩瀚的饮食文化所吸引,沈潜其中。

  身为美食文字工作者,除了介绍好吃的,我比别人多一点好奇心。我通常会拉着餐厅主厨问,钻进后场厨房重地,不只讨教如何烹饪,我更想知道食材从何而来,往往从主厨、採购、市场菜贩、进口商,一路问到农场、农夫…;甚至干脆转换跑道,从记者变成为餐饮业者。追根究底是我的强项,经过一番寻寻觅觅,贴身观察,蓦然发现,美食的原点,是在土壤里,在海洋里,在高山上,在森林里,在每个人的家里。

  这是一个大发现,回顾这些年来出国採访餐饮,我从日本料理中学到,要紧紧跟随季节的脚步,仔细聆听观察,无须妄想强求,大自然所赐予当令的食材,是成就一切美食的根基。

  我从欧洲料理则学到,风土(Terroir)对食材的影响甚鉅,例如,同样是夏多内萄萄品种,勃根地产区和罗亚尔河流域,两个地区酿出来的白酒,风味迥异;土壤的松软硬度,雨量的多寡,晨昏的温度,造就两者的差异。欧洲也建立了完整而有系统的评鑑制度,慢慢塑造了人们的品味。

  于是,我再回头重新审视台湾的食材,惊觉美食不必远求,近在眼前。台湾以农业立国,农技团曾经输出世界各地,在地食材丰富。我不只一次听到国际名厨称赞台湾的食材新鲜多元,只是璞玉尚未被发掘雕琢;所幸近年来美食成为显学,旅游观光带动在地价值,烹饪比赛,美食节,排队小吃,琳琅满目的活动中,本土食材也渐渐出头,

  于是从2010年起,我在非凡新闻周刊的品味专栏里,开始进行一项纸上美食实验室,试图把小农、主厨、老饕串连在一起,收集四季的在地好食材,请厨师朋友协助,做成精致料理;在调味过程中,我再加上风土人情的故事。专栏持续了一年,一路上吾道不孤,志同道合的主厨与餐厅其实一直都在,且愈来愈多;有的主厨天天凌晨跑菜市场,有的半夜到鱼市场,或是跟着农夫巡田、採果,而我跟着他们的脚步,编织出一幅美味地图。

  我相信,多了解食材一分,就能多一分品味的雅趣;多了解食材一分,就能在繁忙的都会生活中多接近大自然一点;多了解食材一分,就会多珍惜身边的人、事、物。因为,我在这追寻美味根源的过程中,深深觉得所採集的只是吉光片羽而已,有太多农人的汗水与辛酸,讨海人的风浪与冒险,仍无法一一看尽,我所能做的,就是多多支持这些在地好物。

  这本小书是一个开端,还有很多在地好食材,要靠大家一起来发掘与珍惜。最后,谢谢接受採访的朋友,不吝分享知识与经验,谢谢编辑团队让这本书变得更亲切阅读,谢谢你来看这本书,祝你有个好胃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烹饪有浓厚兴趣的家庭主妇,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我厨艺的灵感来源。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虽然我还没有实际去书中介绍的那些地方,但光是阅读其中的文字,就已经让我脑洞大开。作者对食材的描述极其细致,从颜色、形状,到口感、香气,再到它们最适合搭配的烹饪方式,都娓娓道来。她还分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烹饪小贴士,比如如何挑选最新鲜的蔬果,如何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味,以及一些简单却能瞬间提升菜肴风味的秘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季节性食材的章节,这让我意识到,遵循自然的时令来选择食材,不仅能品尝到最美味的食物,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尊重。我已经在脑海中构思了好几道菜,打算尝试用书中提到的几种台湾特色食材来制作。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食谱,它更像是在教会我如何“读懂”食材,如何与之对话,从而激发出无限的烹饪创意。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新学的知识应用到我的厨房里,为家人带来更多美味又健康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暖的手绘风格,搭配上精心挑选的纸张触感,瞬间就勾起了我对美食探索的欲望。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质朴而充满生命力的色彩搭配,让人感觉仿佛已经闻到了食材本身的清香。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作者对台湾土地深厚的情感,那种对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她的脚步,去一一探访那些隐藏在巷弄间的美味。我一直对台湾的美食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市面上大多数的介绍都比较浅显,缺乏深入的挖掘。这本书的名字就点出了它的核心——“发现台湾好食材”,这正是我一直期待的,不仅仅是吃到好吃的,更想了解这些好吃的背后,有哪些优质的原料,它们是如何孕育出来的,又承载了怎样的故事。我已经开始想象,当我在台湾旅行时,能够依据这本书的指引,去那些真正能体现台湾在地特色的地方,品尝那些用最新鲜、最地道的食材制作出的佳肴,那将是一种多么深刻而美好的体验。这本书就像一位知无不言的向导,在出发前就为我绘制了一幅充满惊喜的美食蓝图,让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有感染力,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她不仅仅是客观地介绍食材,而是将自己化身为一位美食探索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味蕾去感受,用自己的笔触去记录。书中穿插着作者在探访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故事性。我仿佛能跟着作者一起,穿越在台湾的山林和田野之间,与那些淳朴的农民交谈,品尝他们辛勤劳作的成果。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台湾的饮食文化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我一直认为,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它更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人情。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它用美食为引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台湾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食材的书,更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台湾的“味蕾地图”,它指引着我,也激发着我去亲自体验和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美食本身,它更像是一份关于“慢生活”和“在地精神”的倡议。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却忽略了身边那些最真实、最本真的美好。作者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绘那些坚持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户,他们对土地的尊重,对品质的执着,以及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生活。这些描述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意识到,真正的好食材,往往来自于那些用心栽培、顺应自然的人们,而品尝这些食材,也是在品味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书中关于“在地食材”的理念,也让我对“吃”有了新的认识。与其盲目追求进口的、稀有的,不如去发掘和品味那些最贴近我们生活、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味道。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些盲点,也为我指明了一个更加健康、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向。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书中那些农户一样,回归简单,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把这份美好通过食物传递给身边的人。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关于食材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作者的文字里洋溢着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食物的敬畏,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时对食物的态度。我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食材本身的价值,随意购买,随意烹饪。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每一份食材都来之不易,它们承载着土地的精华,农民的辛勤汗水,以及大自然的馈赠。书中对那些在地食材的介绍,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产地和特点,更深入地讲述了它们与当地人文、历史、甚至季节的联系。我特别对其中关于某个地区特产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描述它的味道,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绍那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如何造就了这种独特的风味,以及当地居民如何世代传承着与这种食材相关的烹饪技艺。这种“故事性”的解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食材介绍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萌生了亲自去探访这些食材原产地的想法,去感受那种“从土地到餐桌”的真实过程,去体会那些看似平凡的食材背后蕴含的伟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