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大利音乐厨房:古典音乐好好吃

义大利音乐厨房:古典音乐好好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
  • 美食
  • 意大利
  • 古典音乐
  • 烹饪
  • 文化
  • 生活
  • 艺术
  • 美食文化
  • 音乐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音乐至上,贪吃无罪。
烹调义大利菜,该听什么音乐,
才「对得起胃」?

  ★爱乐电台主持人、脑科博士杨馥如掌杓,有口皆碑
  ★和巨星名伶同桌共餐,打开话匣子畅谈飨乐人生
  ★飨乐曲目推荐,轻松连结上网聆听古典音乐作品
  ★音乐家vs义大利菜,味蕾疗癒私房食谱大公开

  美食是身体的音乐,音乐是心灵的食物,
  在义大利,你会懂得如何「及食行乐」!

  如果有一本书,里头不但香味飘飘,而且乐声悠扬,那会是什么样?杨馥如用美食美酒串起文明,把音乐家的「响乐」人生,全烧成好菜,一道道端上桌供您品尝,吃下立即打通五感经脉!这是一本声音与滋味的风物诗,人情与乡土的浮世绘,保证会害你一听到乐声,肚子就不争气地饿了起来。

  Buon appetito!

  【音乐家的飨食人生大公开】

  帕格尼尼的「魔鬼果实」:
  「魔鬼提琴手」不只演奏有魔性,就连做菜也要放入「魔」法。他独爱当时人们不敢吃的「魔鬼果实」,甚至把它做成了私房菜「帕格尼尼面饺」的酱汁。没想到,因为帕格尼尼的推广,后来的义大利人着魔似地爱上这种「魔鬼果实」。这「魔鬼果实」到底是什么?

  罗西尼的「满汉全席」:
  据说,作曲家罗西尼一生中只哭过三次。一次,是母亲过世;一次,是听到帕格尼尼的精湛琴艺;第三次,则是手中的松露鸡肉卷掉进水里。在义大利,以罗西尼为名的美食不胜枚举,包括「罗西尼牛排」、「罗西尼沙拉」等。但这位老饕,竟为了区区「鸡肉卷」而落泪?

  威尔第的「钟楼主义」:
  「钟楼主义」指的是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不愿离开家里附近的钟楼,对家乡有无比依恋。歌剧大师(也是大吃货)威尔第就是不折不扣的钟楼主义者,一辈子迷恋家乡菜,每次出远门前,有些食材一定要收进行李,不然心里会不舒服。到底威尔第都打包些什么呢?

  马斯卡尼的「慢板哲学」:
  马斯卡尼是义大利歌剧界的「潮男」。他爱喝气泡酒、开拉风跑车,恋情一段接着一段。不过,当他谈到吃,却使用了「慢板(Adagio)」这个字眼,来描述自己的用餐态度。为什么他那些从容不迫的歌剧音乐创作,适合做为义大利「慢活」的注解?

  萨里耶利的「甜蜜杀机」:
  电影《阿玛迪斯》中,作曲家萨利耶里因为嫉妒「神童」莫札特的才华,设下毒杀陷阱。但根据史实,萨利耶里并非剧本描述的「庸才」。他不仅为米兰史卡拉歌剧院谱写开幕歌剧,更经常分享家乡的巧克力甜点。萨利耶里设的「鸿门宴」,你敢来赴宴吗?

  更多音乐家的飨食人生,不容错过!

名人推荐

  ★蔡珠儿(作家)、邢子青(爱乐电台主持人)专文推荐
乐海拾遗:一部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室内乐演变史的深度探究 本书旨在为音乐爱好者、学生以及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室内乐发展脉络的深度剖析。我们聚焦于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独特室内乐体裁的形成、风格的蜕变,以及那些塑造了今日室内乐图景的关键性人物及其作品。全书摒弃了对普及性音乐常识的重复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革新、社会思潮与音乐创作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古典主义的余晖与浪漫主义的序曲(1800-1830) 本章细致考察了贝多芬晚期室内乐作品中已现端倪的个人化表达,如何为随后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搭建了桥梁。我们不再简单地罗列其奏鸣曲或弦乐四重奏的结构,而是着重分析了和声语言的扩展——特别是调性边界的模糊化处理,以及对传统对位法规则的策略性“僭越”。 1.1 弦乐四重奏的“个人化”转向: 重点分析了舒伯特在继承贝多芬遗产的同时,是如何通过对中提琴和低音声部的处理,创造出一种更具叙事性和抒情性的织体。以《死神与少女》为例,探讨了其主题的动机发展如何服务于一种潜意识的、近乎文学性的情感张力,而非古典时期那种均衡的美学追求。 1.2 钢琴三重奏的重心转移: 探讨了钢琴在室内乐中地位的显著提升。钢琴不再仅仅是提供和声基础的伴奏者,而是成为与其他乐器进行平等对话的主导声音。我们对比了莫扎特与贝多芬早期作品中钢琴的辅助角色,来反衬出舒曼早期三重奏中钢琴部分所需展现出的复杂技巧和情感深度。 1.3 奏鸣曲形式的弹性重构: 对这一时期奏鸣曲式中呈示部、发展部与再现部的处理进行了细致的比对研究。揭示了作曲家们如何开始系统性地使用“自由曲式”的倾向,例如在发展部引入全新的材料,或在再现部进行“情绪化”的变奏,以此来适应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审美。 第二章:中欧“精英”沙龙与小型合奏的新生(1830-1860)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音乐会文化的专业化和家庭音乐活动的相对式微,室内乐的创作环境和功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章着眼于中欧(尤其是莱比锡、维也纳及布拉格)的音乐社群,审视了这些新型的、通常由专业演奏家组成的“精英”组合对作品创作的反作用力。 2.1 钢琴五重奏的复兴与角色界定: 重点剖析了舒曼和勃拉姆斯的钢琴五重奏(如勃拉姆斯降E大调作品34)。不同于海顿或莫扎特时代将钢琴置于声部平衡的考量,本章分析了钢琴如何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个体”,其音色与弦乐组的摩擦与融合,如何体现出浪漫主义对“冲突美学”的偏爱。 2.2 抒情小品的兴盛及其对“大部头”的补充: 探讨了“幻想曲”、“浪漫曲”等短小精悍的体裁在室内乐作品中扮演的角色。这些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对某个特定乐器组合(如小提琴与钢琴)进行即兴式、高度情感化的探索。我们分析了它们如何在音乐会曲目中,作为对大型奏鸣曲或变奏曲的调剂,服务于听众对情感强度渐变的需要。 2.3 民族主义思潮的早期渗透: 初步探讨了室内乐如何开始承载地域性的音乐语言。虽然民族主义在室内乐中不如交响乐或歌剧中明显,但本章收集了波西米亚(如德沃夏克早期作品中对民谣节奏的微妙运用)和北欧地区早期作品中,和声色彩的非德奥传统倾向,并分析了这些“异域”元素是如何在既有的奏鸣曲框架内得以存活和发展的。 第三章:后期浪漫主义的极端化与边界的探索(1860-1900) 本章关注技术极限的挑战,以及对传统室内乐编制的解构与重塑。随着演奏技艺的整体提高,作曲家们对乐器的表现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同时,对既有室内乐“理想范式”的反思也日益加深。 3.1 弦乐六重奏与八重奏的“交响化”趋势: 审视了勃拉姆斯晚期对大型弦乐合奏的偏爱,以及他如何通过增加声部厚度来模仿小型管弦乐队的丰满度。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在技术上对演奏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在听感上却模糊了室内乐与小型管弦乐队之间的界限。我们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对位与织体密度的变化,来维持“室内感”的同时实现“交响的音响”。 3.2 乐器法的新发现与实验: 聚焦于那些不常用的室内乐编制,如单簧管五重奏、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重奏等。深入研究了这些组合如何迫使作曲家探索新的音色组合和动态范围。例如,分析了勃拉姆斯对单簧管温暖而略带忧郁音色的偏好,以及这种音色如何影响了其作品的整体基调。 3.3 晚期浪漫主义的和声复杂性与结构张力: 重点分析了受瓦格纳影响,室内乐和声语言的极端色彩化倾向。探讨了半音阶进行、增三和弦的频繁使用,以及它们如何被嵌入到原本应是结构清晰的奏鸣曲结构中,从而营造出一种持续的、未解决的紧张感,为二十世纪的无调性音乐埋下了伏笔。 结语:室内乐的遗产与未来预示 本书最后总结了十九世纪室内乐在体裁多样性、技术难度和情感表达深度上的巨大飞跃。它不仅巩固了“经典四重奏”的地位,更通过对新兴体裁和编制的探索,为二十世纪初的先锋派音乐提供了必要的技法基础和思想资源。这份遗产证明了室内乐并非是音乐殿堂中“次要”的体裁,而是欧洲音乐思想最集中、最纯粹的表达场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馥如


  辅仁大学德国文学与英国文学双学士,硕士转战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应用语言学,最后却在义大利特伦多大学获得大脑与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博士班期间,顺便在英国伦敦取得葡萄酒与烈酒专业认证。

  目前以台湾和义大利两地为家。曾经是小学老师,现在是大学教授。喜欢的事情很多,吃喝玩乐尤其爱。她写作、旅行、下厨、採访、摄影,也主持广播节目,讲的都是「好好吃饭、好好生活」这一件事。

  着有《真食义大利—土地、餐桌与人情的一瞬相遇》、《好麦给你好面包》,翻译作品包括《红虾评鑑严选!义大利顶级酒庄巡礼》、《红虾评鑑严选!新世界酒庄巡礼》。

  脸书追踪:FuJu Yang

图书目录

【推荐序】及食行乐  蔡珠儿
【推荐序】 M(Music) & M(Menu)’s,不只溶您的口,更溶您的耳!  邢子青
【自序】 那些吃、喝、音乐里的缘分啊!
【引言】 「乐谱」与「食谱」里的偶然与巧合  杨江帆(Gianfranco Girelli)

第一乐章
当魔鬼提琴手遇上魔鬼果实
打开歌剧女神卡拉斯的名牌包
胖P的黑米金箔炖饭
吃出生命力量的董尼采替
来自青酱故乡热那亚的瘦皮猴

第二乐章
罗西尼藏在肚腩里的祕密
肥罗的「全本」人生赏味套餐
任性贪吃鬼威尔第的美食人生
恋家一辈子:威尔第和「钟楼主义」
「俗辣」雷翁卡发洛的辣味人生

第三乐章
马斯卡尼和那锅鱼汤
潮男音乐家和他心爱的葡萄酒
「饭桶先生」韦瓦第
肠胃不好的花美男贝里尼
贝里尼的茄子变形记

第四乐章
只为一碗豆子汤
日本长崎的「美好一日」
来自小城的甜食控萨里耶利
巧克力与歌剧
贪吃鬼来办桌


附录  音乐家vs义大利菜:味蕾疗癒食谱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及食行乐
◎蔡珠儿(作家)


  声音就像气味,超越语言文字,烧录在其中的,不是线性的编年纪事,是立体的时空氛围,身体当下浓烈的存在感。嵌藏的密码一经启动,情境就如洪流开闸扑来,汹汹把你卷进记忆的大海。譬如每次闻到烤鱿鱼,我就想到歌仔戏,戏棚下冒着白烟的焦香,混着王宝钏哀哀的哭调四处弥漫,馋意与悲伤同时升起,香气中埋伏孤寂和背叛。

  而自从去过义大利,我就有个症状,每当听到「Buona sera」(晚安),就开始恍神,陷入半催眠状态,现实急速消退,我的眼前涌出深紫暮色,昏黄灯火,杯盏铿啷作响,晚风薄而凉,面味厚而暖,滋滋的气泡酒,青腥的橄榄油……然后呢,我就轰轰饿起来。

  没办法,吃货就是这样,不只看到食物要馋,连听到声音都心旌动荡,我们的感官神经已高度演化,抽长出灵敏的专线,义无反顾,秒速直抵味觉中枢。不不不,这不是制约,也不是变态,只是打通了网络经脉,视听触嗅味,五感交融相连,形成「通感」(synaesthesia),条条大路通罗马,奔往审美的高峰,追寻极致之乐。

  音乐和食物,都是感官的极致,虽说一个抽象无形,一个具体唯物,本质却是共通的,二者都蕴含旋律和结构,是延宕的时间艺术,须以历时性(diachronic)的过程来完成。乐曲以吟唱演奏,循序开展铺陈;食物以烹调,或爆或熬,用火候提炼滋味,享用也需好整以暇,细品慢尝。而关于这两档事,放眼地球,还有谁比义大利人更擅长?

  长居义大利,深谙此道的杨馥如,写了这本她用活泼的脚步带路,引我们深入靴子国风土,忽而坐在华丽剧院,乘着歌声的金色翅膀飞翔,忽而钻进人家的灶脚,看大妈怎么揉面饺、熬肉酱,忽而飞到帕马威尼斯,忽而降落米兰拿坡里,在湖畔山间渔港,逛菜市找特产,领略不同菜系的情味芳香。

  她掀开古典乐的厚重绒幕,穿过后台直闯厅房,把大师和巨星拉到身边,亲切热络,一个个为我们引见介绍。喏,这个是「肥罗」罗西尼,他爱吃到给食物写钢琴曲,干果和鳀鱼都是主题;这个大胡子是「胖P」帕华洛蒂,他能唱能吃更能煮,最爱黑米金箔炖饭。威尔第能烧柔嫩的猪肩肉,贝里尼是「花美男」,韦瓦第是「饭桶先生」,雷翁卡发洛是「俗辣」……她甚至去翻卡拉斯的皮包,掏出各色食谱,教我们做女神的拿手焗烤。

  种种祕辛轶事,可口多汁,杨馥如聊起这些古典大师,像在茶水间讲同事闲话。然而在八卦笑谈间,大师神采重现,不再是高雅遥远的僵硬典范,而是鲜活具体的可爱凡人,从他们身上,我们不只听到乐声,还看到文化的底蕴精神。乐观豁达的「谷仓哲学」,热爱乡土的「钟楼主义」,使义大利人以家乡菜为傲,善于享受当下,重视整体感官,及食就是及时,行乐就是奏乐。

  相形之下,华人偏重食味,总是说「趁热快点吃」,感觉集中口腔食道,其他感官漠视不用,甚至闭塞不通,即使狼借污糟,喧嚣吵闹,也照样大快朵颐,心花怒放。这不只是吃饭习惯,其实是生活态度,关于饮食文化,我们应该更「有感」,还要再进化。

  馥如此书,有声有色有味,让我们看到义大利人怎么吃饭,怎么生活,是一本声音与滋味的风物诗,人情与乡土的浮世绘,而且还能学到家常菜,十分好看。只是读完之后,我开始担心有后遗症,除了「晚安」,以后听到哀感顽艳的〈今夜无人能眠〉,我就闻到鸭肉炖饭,而听到帕格尼尼的〈女巫变奏曲〉,就飘来酸沁的番茄香……唉,怎么办呢?

推荐序

M(Music) & M(Menu)’s,不只溶您的口,更溶您的耳!
◎邢子青(爱乐电台资深节目制作及主持人)


  M & M’s,这是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巧克力品牌,尤其是它的广告词「只溶你口,不溶你手」,早就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行销经典。

  我斗胆借用这句广告词,稍微延伸一下,为馥如的新书作序,因为读她的书,不只有音乐,还有丰富的音乐趣闻,就连许多音乐专业从事者,也不见得知道。而更让人回味无穷的,则是馥如笔下「纸上的色香味」,绝不输给实际上桌的一道道美食,原因就在于她的「加料」。

  也许在某些读者的刻板印象里,「味觉」与「听觉」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食物与音乐却是息息相关,尤其对某些民族来说,这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

  有几位长年定居义大利,或是熟悉义大利饮食习惯的友人,一提到当地美食,必得从准备食材开始聊起。在备料过程中,几乎少不了音乐相伴,即便只是简单的开胃菜,耳边总会有义大利歌剧咏叹调、民谣、通俗歌曲等相伴,似乎非得要有音乐佐料,食物才称得上「美」。

  如果饮食也是一种「文化」,其中就必然会有历史背景,甚至关系到风土人情。馥如谈美食,除了感官上的视觉、味觉、嗅觉之外,更重要的是食物背后的文化渊源。她从历史、文学、美术、民族等角度介绍食材的来龙去脉,再加上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名曲做为辅助,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此,认识美食,不再只有表面感官,更多了丰富的文化背景,我们的味蕾,也就更有深度。

  馥如久居义大利,活得很义大利,吃得很义大利。她从生活化的角度切入,带着我们融入义大利,听音乐、读美食。阖上书本时,您大概已经是半个「义大利通」!

  Buon appetito !(祝你好胃口!)

自序

那些吃、喝、音乐里的缘分啊!


  二○○五—义大利‧佛罗伦斯

  我一个人吃饭。二○○五年夏天的夜里,那年我第一次踏上靴子国,首站,佛罗伦斯。才玩没几天,就想吃中菜了,所以选了车站附近的中国餐馆,一人吃一桌。但不远的另一桌,有个亚洲女孩一直看我。

  她并不是自己一个人,有位欧洲脸孔的男士作陪。我一路吃,一路看她时不时往我这儿瞧。终于吃饱。

  他们和我差不多时间起身离开。临走前,这个女生用中文问:「妳是台湾人?」没多聊,就是萍水相逢,在异地偶然相遇的两个台湾女生。

  隔没几天,仍然留在佛罗伦斯鬼混。经过车站前地下通道的网路店(是的,当时人人都用「智障型」手机,而且无线网路不流行,出国上网得到Internet Point,十分钟一欧元),看到之前偶遇的女生坐在里头上网。我敲敲玻璃窗,她微笑回应。混也是混,我决定进店里跟她好好认识一下。

  「妳要不要到我家住?」讲没几句,这女生提出邀请。我好奇地问她,难道邀请一个陌生人回家不会怕?她的回答倒也妙:「妳去住陌生人家不怕,我干嘛怕?」语毕两人哈哈大笑。然后,一起回家。

  这女生很厉害!她是个女高音,念佛罗伦斯音乐学院,而且是台湾第一个登上米兰史卡拉歌剧院舞台的人。在她家桌边,我们坐下,一碗热腾腾的维力炸酱面加蛋,我们的友谊从此展开。友谊说深,我们其实鲜少联络;说浅,也不是,因为那可是异乡里照顾到「肚子」、一碗维力炸酱面暖到心里的友谊。

  隔年我认识另一半豆豆先生,第一个鑑定的,就是她。「Che amore」,「他多么爱妳啊!」当时见到豆豆,她这么说。此话至今历历印证。

  我们的婚礼上,她唱了古诺的《圣母颂》为我们祝福。新娘坐在市长面前听,手给新郎握着,眼眶还要含紧一点,不然泪珠会花了妆。那种感动,是对「缘分」的惊讶:有些人注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是老天安排的。

  后来搬进了靴子国,我们仍然有一搭没一搭地维系着友谊。有种情谊不在时时刻刻,可是三年五载重逢时的会心一笑,无声胜有声。

  二○○六—英国‧牛津

  已经不记得我家露台上来过多少客人。若要挂个匾,「近悦远来」四字应该适合。我不是孟尝君,但深深相信食物可以结下人间好缘分。

  二○○六年夏天,结束义大利假期搬到牛津,准备开始硕士班课程。偌大三层楼的房子我是第一个搬进去的。行李放下,不知为什么,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厨房。似乎这个空间治好了,心就会静下来面对新生活。

 那房子的厨房之大,开个二十人趴绰绰有余。整理干净,接着开火。当时一样初来乍到、不住同一房子的台湾同学说,有个新搬进的男生还没安顿好,可不可以一起来吃饭。

 「带来吃饭就对了!」对蹭饭这件事向来不啰唆,我炖了牛肉面迎接,认识不认识都一起来吃。热汤抚慰毛躁肠胃,家乡话烫平心里的不安皱褶。一餐饭结束,陌生人变朋友,友谊也跟着开展。

  后来室友们一一搬进,哪国人搬来,就吃哪国菜。厨房餐桌变大家的书桌,开心不开心都往桌上倒。

  牛津的岁月里,念的书没记得太多,桌边吃的东西,一样也没忘:感恩节搬火鸡来烤;室友橄榄球比赛完煮一大桌印度咖哩伺候。大考大吃大喝、小考小吃小喝、不考照吃照喝。

  记得二○○七年七月七日,我硬是找了七个人,做七道泰国菜,那个下午大家吃喝玩笑,酣畅淋漓。然后大家各奔地球东西。

  人到哪,煮到哪。搬到义大利后,家里的大露台几年下来,我的学生来,老师们也来;亲戚朋友来,邻居也来。中菜义菜都出,客人想吃什么,一句话,我让大家尽兴。

 怎么没有一门课是教室里放张大桌,大家围着桌边坐,边吃边聊边上课?或是一本书,里头不但香味飘飘,而且乐声悠扬?我觉得,一边吃一边交换的想法,是会一辈子记得的。

  二○一七—台湾‧台北

  我在辅仁大学英文系开了一门新课「美食文明史」,从音乐、历史、艺术、田野考察来认识美食;或反过来说,借着美食,来探索音乐、历史、艺术与田野考察!这门课从《荷马史诗》里的办桌和膳食,延伸到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最后一路来到十九世纪与现代……是一场跨越两千五百年历史的美食盛宴!

  在义大利杜林的埃及博物馆里,我看到古墓里的陪葬小偶有厨师、面包师、乐手,升天后仍想维持凡间的逸乐,大概是从古到今、跨越东西藩篱的共通性。

  我把鼻子凑在长七十公尺、宽五十公分的「贝叶挂毯」(Bayeux Tapestry)前,仔细看着这幅精细刻画的作品,记录十一世纪诺曼征服与黑斯廷战役,生动宛若连环卡通。你知道士兵们在出征前忙什么?赶紧把「酒桶」搬上马车!而北欧神话里「雷神与猪」的故事,我是配着帕马火腿读的。

  靠着放高利贷炒房致富的佛罗伦斯梅迪奇家族,就是因为吃饱饱才能想艺术。大家都看过波提切利的画作《维纳斯的诞生》—美人站在贝壳里,金发飘鬈,丰姿绰约。为这幅画当模特儿的,可是当时佛罗伦斯城里的超级名模,跟梅迪奇家族的兄弟们不只有一腿,风流八卦不断;作曲家雷翁卡发洛甚至以此为谱写了歌剧《梅迪奇家族》,不谈艺术,讲的,是两兄弟同时爱上「超级名模」的八卦故事。

  爱不爱喝「血腥玛丽」(Bloody Mary)?这款鸡尾酒背后真的有血腥玛丽这个人!但我介绍她出场的方式是听歌剧,董尼采替的《女王三部曲》,里头的故事又腥又羶又色,不配酒来听戏,很难懂。

  人类的故事,从来就没脱离过食物;美食美酒更串起文明,当音乐、绘画、历史、语言全部都变成桌上的好菜,那种可亲与趣味,是超乎我们想像的。

  还有很多,留在这本书里说,我们边听音乐、边吃、边聊,和你结吃、喝、音乐里的缘分。

引言

「乐谱」与「食谱」里的偶然与巧合
◎杨江帆(Gianfranco Girelli)


  认识馥如之前,我是个摇滚咖,整天离不开收音机,没事跑迪斯可。和古典音乐唯一的接触,在每年一月一日家族过年聚餐:大家桌边谈笑吃饭的背景音乐,是电视台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转播。不过,比起音乐,更吸引我注意的,是插满鲜花的舞台和音乐厅里闪亮亮的水晶吊灯。

  超有名的曲子—像是〈今夜无人能睡〉、〈饮酒歌〉、〈四季〉—我也是认识的,但旋律和曲名却永远配不起来;至于音乐家的名字—威尔第、普契尼、罗西尼—我当然知道,但问歌剧《茶花女》是谁的作品,我恐怕得想一下了(千万不要追问歌剧《法斯塔夫》是谁写的,第一次听到这个奇怪人名,我以为他是个德国人)。

  有几次我试着看电视上转播的全本义大利歌剧,却发现自己完全听不懂演员们在唱什么(对,我是义大利人,不要怀疑);对舞台上灯光和布景的新鲜感过了之后,我就决定转台。

  古典音乐和歌剧为什么迷人?歌剧的歌词很重要吗?乐团为什么要有指挥?每个乐手面前都有谱,大家照着演奏不就好了,指挥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大明星指挥家就那几个,永远备受推崇,而其他的指挥却没没无闻?

  直到我四岁的小外甥阿雷帮我解了这些大哉问。

  有天,我们一起读故事书,那是一本翻到烂的书,因为家里每个人几乎都为他唸过。故事才说到一半,阿雷就打断我,说:「你讲的跟妈妈不一样」。书,我可是照着唸啊!

  又有一天,晚餐桌上的菜色是蛤蛎青酱义大利面。这孩子要求边吃边听音乐,点放的曲目是「打铁歌」(其实是威尔第《游唱诗人》里的吉普赛人大合唱〈铁砧之歌〉)。看阿雷卷起面条放进嘴巴,跟着旋律摇头晃脑,甚至拿空蚌壳当响板,跟着节拍开开合合。偶尔,他会问身边的馥如阿姨:「他们在唱什么啊?」解释给他听之后,他微微笑,接着回头吃面听音乐,玩手上的蚌壳。

  我于是豁然开朗了!

  这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游唱诗人》、谁是威尔第,也不懂得这就是「古典音乐」,可他手上的蚌壳,总和着打铁的节奏,一开一合;偶尔吃口面条,短笛的声音出现时,他会竖起耳朵仔细听……想来他是「吃进去」、「听进去」了,但这吃饭配音乐的愉悦和享受,却那么自然而然。

  同一份乐谱,不同的指挥来诠释,肯定各有表现(看来uncle故事说得没有妈妈好听);同一份食谱,让十个大厨就着掌勺,端上桌绝对是十种风味(难怪阿雷都要阿姨煮蚌壳面,不要uncle煮的)。

  无数次和馥如的旅行中,我一再发现美食和音乐的组合无所不在,而且这些音乐家还真的都很懂得吃咧!在帕马参加一年一度的「威尔第音乐节」,城里的馆子纷纷推出歌剧套餐,套餐里的菜不只是冠上威尔第大名而已,有些菜根本就是大师发明的食谱;在罗西尼的家乡吃披萨,最有名的那一款「罗西尼披萨」,上面的料,每一样都是音乐家指定要放的;夏天去普契尼的故乡卢卡,在湖边露天听歌剧,音乐会完上馆子吃饭,发现菜单里每一道都是大师生前的最爱。

  我的享受之旅就这么展开:美酒和美食,用「品」的其实更有意思,不像从前只是匆匆吃喝下肚;于是我懂得「用心听」音乐,因为让声音随意飘过耳朵却听而不闻,其实很可惜;至于歌剧,看舞台布景固然热闹,但若仔细去欣赏旋律的安排和歌词的意境,还真是耐人寻味。

  「乐谱」和「食谱」的关联,是偶然还是巧合?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因为好吃,才做出好音乐,亦或是厉害的音乐家也都是美食家?至今,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但可以确认的是,有音乐的食物,或说,有食物的音乐,那滋味和乐趣是相乘加倍的。还是不懂?那这本书,你得继续翻下去了。读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换「过来人」的心得吧!

图书试读

打开歌剧女神卡拉斯的名牌包
 
我不会杀我的敌人,但会让他们跪地求饶。我要、我能、我必须这么做。—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
 
卡拉斯一生应该都是用「意志」过活:为了减肥,她无所不用其极,吞下让人难以想像的活体动物,拚了命只为达成目标;面对爱人船王欧纳西斯移情别恋爱上贾姬,也是如此,她时时为自己洗脑,觉得爱人只是一时意乱情迷,终究会再回到她身边。唱歌时更是:不管演唱被人恶意遗弃的蝴蝶夫人,还是在爱情梦碎之时的茶花女,「难道这就是她永远能把『濒临崩溃的女人』唱得丝丝入扣的原因」?我在心里偷偷想着。
 
歌剧界最佳「怨女」代言人
 
熟悉歌剧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拉美莫尔的露琪亚》(Lucia di Lammermoor)这出剧。剧中,已经精神错乱的露琪亚,唱出自己的心情,半梦半醒,痛苦和懊悔交织,近乎疯狂的边缘,露琪亚其实是用歌声,来向这纷扰的尘世告别。整首咏叹调,由两个段落组成,是「圆舞曲」的形式,女高音在里面的表现,有「抒情」、也有「花腔」。不少乐句里,女高音的演唱跟乐器的演奏,两种声音难以分辨,到底哪个是人唱的声音,哪个又是乐器的演奏声。众多精采的演唱版本,最让我醉心的,来自歌剧界传奇女神卡拉斯。
 
瘦身成功的卡拉斯,外型高贵美丽,加上高超的歌唱技巧,还有诠释剧中角色的天分,卡拉斯演活了许多出剧的女主角,尤其是那些着名的「疯狂场景」。其中,我特别喜欢她唱「安娜波莲娜」(Anna Bolena)这个角色。这出戏,讲的是英王亨利八世和安娜波莲娜之间的爱恨情仇,而这段历史故事,几年前也改编成电影《美人心机》(The Other Boleyn Girl),搬上大萤幕。里头的主角安娜波莲娜,用尽心机,把自己变成国王身边的女人,最后虽然如愿以偿,但三年之后,安娜波莲娜却因叛国罪名,被送上断头台。而她和亨利八世留下的女儿,正是英国最有权力的女人,女皇伊莉莎白一世。
 
〈带我回到我出生的城堡〉(Al dolce guidami)这首咏叹调,是安娜波莲娜上断头台之前唱的,都已经临死了,她还坚持自己即将披上白纱,嫁给国王。不过,下一刻,她却又想像自己回到出生的城堡,那里有绿草地,还有静静的小溪流,似乎知道死亡的距离不远。卡拉斯在演唱时,把「疯狂」和「清醒」的一线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真的是实力坚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创意,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艺术交叉融合的可能性。我一直认为,古典音乐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有时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确实会显得有些距离感。而美食,则是我们生活中最直接、最能带来愉悦感的体验之一。所以,将两者结合,无疑是一种非常新颖且吸引人的方式。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将复杂的音乐概念转化为食客们能够理解和感知的味道。或许,某位作曲家作品中的和声,会被比作不同香料的巧妙搭配,创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口感?又或者,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会被描绘成一道菜的制作流程,从食材的准备到最后的摆盘,都充满了细腻的讲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古典音乐的壁垒,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世界,用一种全新的、充满趣味的方式去欣赏它。它不只是关于音乐,也不只是关于美食,而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评分

我一直对具有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义大利音乐厨房:古典音乐好好吃”。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力。我立刻联想到,或许这本书会将一些经典的意大利古典音乐与意大利的美食文化联系起来。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介绍意大利作曲家,比如维瓦尔第、普契尼等,并将他们的音乐风格、创作背景,与意大利各地的特色菜肴、烹饪传统相结合。比如说,维瓦尔第的《四季》协奏曲,是否会被赋予春天的清新沙拉、夏天的热情海鲜、秋天的丰收炖菜、冬天的浓郁披萨等意象?而普契尼歌剧中的咏叹调,又是否会比喻成意大利面条的丰富酱汁,或是提拉米苏的甜蜜层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在品味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意大利丰富的饮食文化,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艺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味蕾和听觉的盛宴。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买这本书的,她当时的原话是:“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西方古典音乐颇感兴趣,但有时候会觉得某些作品过于深奥,难以理解。而我对美食的热爱更是不用多说,每次去餐厅都会研究半天菜单,在家也喜欢尝试各种新菜式。所以,当她告诉我这本书可以将音乐和美食结合起来时,我简直太激动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听起来遥不可及的古典音乐,变得像一道道精致美味的菜肴一样,让普通人也能品尝出其中的奥妙。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析不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并将之与特定的食材、烹饪手法,甚至是菜品呈现方式联系起来。例如,某位作曲家严谨的复调技巧,会不会被比作一道工序繁复、层次分明的法式糕点?而另一位作曲家奔放激昂的旋律,又会对应哪一道火辣刺激的异域风味?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理解音乐的窗户,让我不仅能听到音乐的美,更能“尝到”音乐的滋味。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设计深深吸引。封面上的插画色彩鲜艳,将乐器和食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音乐与美食的浪漫故事。我一直觉得,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音乐和美食都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引发共鸣。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为具象的美食体验。是会从食材的质地、烹饪的方式,还是菜品的风味来解读音乐的特点?比如说,一段舒缓悠扬的旋律,是否会像一碗入口即化的炖品,温暖而抚慰人心?而一段激昂磅礴的乐章,又是否会如同一道充满惊喜的创意料理,在味蕾上掀起层层浪潮?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不再仅仅停留在旋律的表面,而是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故事和作者的匠心。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激发我对美食的灵感,在品尝佳肴时,能联想到与之相符的音乐,让生活增添一份雅致的格调。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一直没机会读到。上次在书店无意间翻到,封面设计就很有趣,充满了食物和音乐的元素,色彩也很鲜明,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我当时就在想,这本书到底会讲些什么呢?是会讲音乐家们的厨房趣事,还是会把音乐作品比喻成美食?我脑子里已经脑补了很多画面,比如巴赫的赋格像一道层层叠叠的千层酥,莫扎特的歌剧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宫保鸡丁,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一锅浓郁醇厚的罗宋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是通过分析音乐的结构和情感来比喻不同的菜肴?还是通过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家,来展现他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哲学?我对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一直很感兴趣,总觉得艺术之间是可以相互启发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诱惑力,仿佛推开一扇通往美食与音乐的美妙世界的大门,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希望它不会辜负我的期待,能够带给我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