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引领潮流12年的红茶学经典,
"茶迷非懂不可的红茶知识之旅与品鑑指南”
华文圈书写专业红茶第一人,深入亚洲3大古国、直击13大关键产区,
从「茶中香槟」大吉岭、钖兰乌巴、武夷正山小种,再到阿里山夏摘高山茶...
跟着叶怡兰领略世界红茶产地最新趋势,与舒心好喝的沖调秘诀
★本书囊括史事、产区、沖煮、品牌、品鑑、趋势等最受学员欢迎的红茶课精髓: *台湾红茶走精品茶艺路线,大叶种红玉、中小叶种高山茶百花齐放,市场表现强劲击败国际品牌?
*大吉岭庄园茶年年飙高价,发酵度却是有日益「绿化」趋势?Clonal已取代中国茶种成为大吉岭新秀品种?
*大吉岭人不喝大吉岭,多喝阿萨姆CTC茶?印度Masala chai香料奶茶的好喝程度竟和价格成反比?
*系出正山小种红茶的名品金骏眉,何以创造惊人天价,亦拯救了沉寂多年的武夷山茶区?
*Yilan私房名单,伦敦、巴黎、东京等三大红茶之都,好茶品牌盘点!
*Yilan流沖煮法,经典不败锅煮奶茶与新版水果茶的沖调法详细公开!
精采内容 【茶产区】深入三大红茶产国 *CTC茶与香料茶的帝国:印度/大吉岭、阿萨姆、汀布拉、钖金、尼尔吉里……
‧大吉岭茶在发酵度上有逐年降低的状况出现,特别是春摘茶,发酵度常常已近半发酵茶类,是茶饕们不能不注意的现象。品种上,目前崛起的是通称「Clonal」的各款新种茶树,叶嫩而小,滋味轻柔妍媚如风,是备受宠爱之新星……
‧虽为世界最重要红茶产地,印度最正宗正道的茶风景,寻常百姓生活里每日必喝的,还是非Masala Chai莫属!然Masala Chai的好喝程度,竟与茶空间的豪华度成反比!
*崇岳岚雾间的红茶圣地:钖兰/Loolecondera Estate、乌巴、努瓦拉埃利亚、康提…
‧乌巴红茶极其迷魅,宛若森林苔藓、干草与辛凉薄荷、肉桂等狂野奔放桀骜不驯之气。尤其较细碎的BOP、BOPF等级茶叶所带有的强劲单宁感,更使之成为我心目中最适合调制奶茶的茶款之一。
‧康提是钖兰古国首都所在地,也是最古老的红茶产地,钖兰制茶历史始于此,爱茶人必定一访的钖兰茶博物馆也座落该区。
*博大精深的工夫红茶:中国/武夷山桐木村、麻栗区、安徽祁门、云南滇红……
‧曾经,正山小种茶区只剩得两家茶厂苦撑;金骏眉一出,鼓舞许多原本已经荒废茶园转作其它营生的茶农纷纷回头重新投入,至今,山中热热闹闹超过四百茶家,群芳竞艳,不啻新一波茶艺复兴。
‧麻粟,好个离尘绝俗世外之境!以着自己的步调,依循单欉茶树特性与茶工艺之多元可能性,徐徐尝试、探究,孕育出如「欉首」、「茗娘」、「赤甘」、「紫笋」、「野山紫叟」等等奇种茶款,各见风貌。
【茶复兴】看台湾红茶迈入兴盛年代! ‧茶艺新貌:台湾红茶逐步转向以条索型全叶茶为主流、不少产区重视自然农法,分级茶反而转为罕见,已形成自有面貌。
‧台茶巨星:由「大叶种红茶之王」──南投鱼池台茶18号红玉领衔,脱胎自名茶「东方美人」的花莲瑞穗蜜香接力发光,再有阿里山小叶种高山红茶各绽芬芳。金萱、青心乌龙、铁观音、白鹭、大叶乌龙、台茶21号红韵……百花齐放、热闹无比!
‧乌龙茶魂:乌龙茶以春摘冬摘为佳,然近年来茶厂将夏摘茶改制为红茶后浓酽醇厚,质地又比大叶种红茶来得柔润轻盈;质优者更展现出独有的产区和品种个性。
【茶私房】怡兰独门的红茶沖、煮、调味、品鑑之道 ‧沖一杯舒心红茶:不管是茶叶或茶包,从煮水、温壶、置茶、舒展、倒出,以舒缓心法配合适切的茶水比例与温度,就能沖出一杯情味悠长的好茶。
‧迷人的独门沖调法:清冽爽快、曾掀起夏日狂潮的冷泡茶、冰茶;风味明亮温暖的奶泡茶;奶香茶香完美交融、让大小咖啡馆、茶馆纷纷纳入菜单的锅煮奶茶;风味不同于坊间以糖浆速调、层次丰富缤纷的蜂蜜水果茶……除了手法上的沖调变化,单单是不同调味元素一起加入泡煮,也可使红茶拥有更多元多样的风貌。
‧懂茶具、挑茶具:早茶、午茶、浓茶、淡茶、奶茶、纯茶、冰茶……量茶匙、泸茶杓、茶杯、奶盅……各类红茶最匹配哪些壶具、道具与杯?且看怡兰的随心挑选搭配法,自在用出茶具的生命滋味。
【茶事典】饶富趣味的历史身世、品种知识 ‧红茶故事:「红茶始祖」为中国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如今为何反而是南亚的钖兰茶成为红茶代表?何以「区区」饮品,竟改变航运科技、殖民战争、农业经济乃至近代休闲生活等历史面貌?
‧红茶分类:产地茶、混合调味茶、混合调配茶,在英国、日本、法国等各大红茶国度分别有哪些历久不凋的品牌与经典茶款?广受欢迎、带有香柠檬味的伯爵茶,起源竟是格雷伯爵刻意模仿中国正山小种红茶的「红茶界山寨版」?
‧红茶分级:Orange非柳橙、Pekoe非白毫。从OP、BOP、FBOP、GBOP到SFTGFOP….等级标示五花八门,如何破除商业包装迷雾,适性适时、从根本寻一味好茶?
‧四大制法比较:通行于世界主流市场的Orthodox传统工法、印度国民茶的CTC制法、中国的工夫茶、小种红茶之工序、制程、应用、代表品牌……盘整解析。
「从早晨的奶茶,午餐与午后清新爽醇茶类的纯饮或水果茶、果酱茶,以至夏季的冷泡茶和冰茶,冬季的香料茶……品饮红茶,可以随性率性、也可以专精讲究。
专注里不忘自在、讲究里仍能随心,才是真真正正的红茶道。」
《烟雨江南:苏州园林与吴地文脉的千年流转》 作者: 林之远 出版社: 翰墨轩 定价: 168.00 元 开本: 16开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附赠苏州地图手绘册 --- 内容提要: 《烟雨江南:苏州园林与吴地文脉的千年流转》 是一部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苏州园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学、历史与生活方式的深度随笔集。本书作者林之远,一位长期致力于江南地域文化研究的学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姑苏城。 本书并非简单的园林导览手册,它旨在揭示苏州园林如何成为特定历史时期,吴地士人精神世界的物质投射,以及这些精巧的咫尺山林如何塑造了江南人的审美情趣与处世哲学。 全书分为“叠山理水:造园的哲学与技艺”、“花窗内外:光影、借景与诗意栖居”、“士人雅集:风雅生活的物质载体”和“薪火相传:现代语境下的园林新生”四个宏大章节,共计四十二篇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章节。 第一部分:叠山理水——造园的哲学与技艺 本部分聚焦于苏州园林最核心的物质构成与精神内核。作者细致考察了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可亭”以及网师园的“殿春簃”等经典布局,探讨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有限空间内的极致体现。 核心章节解析: “以方寸喻无穷:咫尺之内的宇宙观”: 深入剖析了苏州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微缩宇宙理念,阐述了园林设计如何遵循道家“虚实相生”的辩证美学。林之远通过对叠石、理水的技法对比,揭示了不同匠人流派(如造园名家周秉忠、潘友来)在处理山石形态上的细微差异与各自的哲学倾向。 “借景与对景的几何学”: 探讨了园林艺术中高超的空间处理技巧。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漏窗、月洞门将外部的景物(如远处的山峰、邻家的树影)引入园内,实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这部分结合了古代建筑学的图纸复原与现代光学原理进行解读。 “一砖一瓦的物语:太湖石的生命史”: 一篇极具考据深度的文章,追溯了太湖石自宋代以来在园林中的地位演变。作者不仅描述了太湖石的天然形态,更记录了文人雅士对石头的命名、收藏、赏玩的风气,揭示了“赏石”文化对文人阶层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花窗内外——光影、借景与诗意栖居 林之远认为,苏州园林的美,不仅在于其布局,更在于居住者与空间互动时产生的瞬息万变的感官体验。本部分着重于光线、声音、植被与建筑的交融。 核心章节解析: “四季的剧场:花木与节序的流转”: 以一年四季为纲,描绘了不同时节园林内的景象变化。春日海棠的娇艳、夏日曲水的清凉、秋日梧桐的萧瑟,以及冬日雪压松竹的禅意。这部分穿插了大量古代诗词对特定花卉(如梅花、玉兰)的咏叹,展现了人情与自然交融的细腻笔触。 “光影的雕刻师:穿堂与轩榭的光线哲学”: 详细分析了园林建筑中窗棂、格扇、挂落的设计如何精准地捕捉和组织自然光线,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效果。例如,对耦园中夫妻廊的日照轨迹分析,揭示了生活功能与审美追求的完美统一。 “曲径通幽的心理学暗示”: 探讨了园林中路径设计的心理引导作用。为何园林多用曲折的回廊而非直线通道?作者指出,这模仿了人生的体验——曲径象征着探索与发现,每一步转折都可能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和心境变化。 第三部分:士人雅集——风雅生活的物质载体 苏州园林是明清时期江南士大夫阶层财富、学识与生活品味的集中体现。本部分转向园林中的人文活动,探究其作为社交、艺术创作和隐逸场所的功能。 核心章节解析: “案头清供与文房的延伸”: 聚焦于园林中的书房、画舫和茶室。作者通过考证发现,许多园林中的陈设(如紫砂茶具、碑帖、古琴)并非仅仅是装饰品,而是士人进行学术交流、艺术创作和自我修养的工具。书中配有大量珍稀的古代文人生活图谱。 “昆曲的舞台与时间的凝固”: 论述了昆山腔(昆曲)在园林中的兴盛与其“园林化”的表演空间。在特定楼阁中上演的婉转曲目,如何与园林的精致景观相互映衬,构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感官艺术体验。 “隐逸的尺度:出世与入世的平衡术”: 探讨了文人在官场与田园之间的摇摆。苏州园林是他们构建的“半隐居”理想地,既能保持独立于政治洪流的清高,又不完全脱离尘世的便利。 第四部分:薪火相传——现代语境下的园林新生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苏州园林在近现代的变迁、保护与当代意义。作者并非沉湎于怀旧,而是探讨这些古老空间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核心章节解析: “战火与修复:园林记忆的抢救与重塑”: 详细记录了二十世纪以来,苏州园林在战乱和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破坏与抢救工作,采访了多位参与修复的老匠人和园林专家,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侧面。 “当代城市中的‘园林碎片’”: 林之远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当代城市设计中对苏州园林元素的简单挪用现象,强调了园林精神——那种内敛、含蓄、关注细节的哲学——比表面的假山流水更值得继承。 “活化的空间:园林教育与未来的传承”: 呼吁将园林从静态的博物馆转变为动态的文化学习场域,探讨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重建、AR导览)来增强公众对古典美学的理解和亲近感。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园林、传统建筑美学、明清文人生活史、江南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历史爱好者、文化旅游从业者以及寻求慢节奏、深度阅读体验的都市人群。 --- 作者简介: 林之远,著名文化学者,苏州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明清江南士人文化与空间叙事研究。他行走于古老的巷陌之间三十余年,著作等身,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文献功底,被誉为当代“江南清明人”。其作品风格典雅,富含哲思,深受学界与大众喜爱。 --- 附录信息: 本书配有近三百幅高清摄影作品,部分为林之远教授亲赴园林现场拍摄的独家图片,另收录多幅清代园林图谱拓片,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