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玠扬的长化短说:化工博士教你一定要知道的餐桌、美容保养、居家清洁的58个化学常识

谢玠扬的长化短说:化工博士教你一定要知道的餐桌、美容保养、居家清洁的58个化学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化学常识
  • 生活化学
  • 科普
  • 化工
  • 家庭生活
  • 健康
  • 美容
  • 清洁
  • 谢玠扬
  • 实用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菜餚里有氯化钠、饮料里有乙醇、甜点里有β-D-fructofuranosyl-(2→1)-α-D-glucopyranoside,看起来都好可怕,但它们其实就是盐、酒精跟蔗糖!
    
  很多人听到「化工」就感到害怕,事实上,化工的相关应用已经深入你我的生活。不论是厨房里的洗碗精、便利商店的饮料、洗发精、沐浴乳、彩妆用品、衣服……都和化工息息相关。
    
  科学博客(The Logic of Science)指出:所有的东西都是化学物。所谓「不含化学物」的产品根本不存在,而「不使用化学物」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我们每天必须吸吐的空气、饮用水、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等,无一不是化学物。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利用化学反应来运作,因此,我们根本毋须惧怕「化学物」,即使它们的名字看起来好像很复杂,甚至读不出来。
    
  至于针对市场上宣称无添加色素、香料;无添加防腐剂;无人体有害物质添加;无添加化学物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尤其网路发达,我们已经身处资讯氾滥的时代,被行销广告欺骗、被网路谣言蒙蔽、或被媒体标题恐吓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与其盲目追求、相信「无添加」、「纯天然有机」,倒不如好好选择有清楚标示全成分的商品,判断到底安不安全。

  哪种炒菜锅好用又健康?农药残留「手摇茶」有多毒?手工皂比沐浴乳温和?吃不吃胶原蛋白有差吗?洗碗精有致癌甲醛?可燃的粉尘无所不在?
    
  答案会在书中一一说明。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于日常生活也有不少应用,所有需要购买「含化学成分」产品的读者,身为明智的消费者,请务必记得,懂得越多,在阅读关于科学、健康、食品的报导时,拥有良好的化学常识可以减少受误导的机会,而不会再被似是而非的恐吓行销所欺瞒了。    

本书特色    

  ★透过轻松的阅读,为你解答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化工问题,并分享必须要知道的化学常识,让读者安心消费,享受健康美丽的生活。

名人推荐

  国立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王翔郁副教授专文推荐
  保养专家SAM、《良医健康网》主编洪慧如、时尚CEO温筱鸿、如果儿童剧团团长赵自强
  联名推荐   
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化学奥秘:一本关于应用化学的实用指南 书籍简介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新奇产品和生活技巧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与化学打交道,却鲜少有人真正理解这些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从我们早上刷牙的牙膏到晚上使用的护肤品,从厨房里烹饪食物的调味料到擦拭地板的清洁剂,化学无处不在。然而,许多人对化学的印象还停留在复杂的公式和实验室的刻板印象中,认为它晦涩难懂,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 本书旨在打破这种认知壁垒,以一种既权威又贴近生活的方式,揭示隐藏在餐桌、美容保养和居家清洁等日常场景中的科学真相。我们相信,真正的知识应该服务于生活,让我们的选择更加明智,生活更加健康与高效。 第一部分:餐桌上的化学——吃出科学,吃出健康 在“吃”这个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食品的色、香、味、形,无一不是化学反应的产物。本书将带您深入了解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是如何被加工、储存和烹饪的。 食物的“变身”与保鲜之谜 烹饪的化学艺术: 为什么煎炸的食物更香?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是关键。我们将详细解析这种在高温下发生的复杂化学过程,它如何赋予了食物诱人的焦糖色和独特的风味。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成分的影响,比如水煮、蒸、烤各自保留了多少维生素和矿物质。 防腐剂与添加剂的真相: 食品标签上的各种E编号或化学名称往往让人望而却步。本书将清晰地梳理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防腐剂(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的作用机理。我们不会渲染恐慌,而是提供科学的视角,解释它们在保障食品安全和延长保质期中的必要性,并指导读者如何理性看待“纯天然”与“人工”的界限。 油脂的“是”与“非”: 不同的油有着不同的脂肪酸组成,这决定了它们的健康价值和适用烹饪温度。我们将解释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差异,以及它们在高温下是否容易氧化产生有害物质。如何选择适合煎、炒、凉拌的食用油,不再是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化学理解的明智选择。 营养素的化学本质 维生素的稳定性挑战: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但它们大多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光照、氧气和温度影响而分解。我们会剖析不同类型维生素(水溶性与脂溶性)的化学结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储存和烹饪习惯来最大限度地保留它们的活性。 蛋白质的变性与消化: 无论是炖煮肉类还是制作豆腐,蛋白质的结构变化是核心。我们将阐述热力学如何导致蛋白质变性,以及胃酸(盐酸)在消化过程中扮演的化学催化角色。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食物的质地和营养吸收效率。 调味品的化学学问: 盐(氯化钠)、糖(蔗糖/果糖)、酸(柠檬酸/醋酸)是厨房的基石。但它们在味觉感受器上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例如,味精(谷氨酸钠)如何刺激“鲜味”受体,以及酸味如何平衡整体口感,这些都是有趣的化学互动。 第二部分:美颜背后的科学——皮肤与分子的对话 护肤和化妆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市场上的产品宣传往往充满着夸张的描述。本书将揭示化妆品和护肤品中关键成分的化学功能,帮助消费者辨识真正有效的“分子”。 护肤品的“活性成分”解析 保湿的化学锁水机制: 皮肤干燥的根本原因在于角质层水分流失。我们将详细介绍三大类保湿剂的化学原理:吸湿剂(如甘油、透明质酸,它们如何吸引并结合水分子)、润肤剂(如角鲨烷、神经酰胺,它们如何填充细胞间隙形成屏障)和封闭剂(如凡士林,它们如何物理阻挡水分蒸发)。 抗衰老的化学武器: 皱纹和色斑的形成与自由基损伤和胶原蛋白流失息息相关。本书会重点解析几种经过科学验证的抗老成分: A醇(视黄醇)及其衍生物: 它们如何进入细胞核,调控基因表达,促进胶原蛋白新生。 维生素C(抗坏血酸): 作为强效抗氧化剂,它如何中和自由基,并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过程。 胜肽(Peptides): 它们作为信号分子,如何“说服”皮肤产生更多的结构性蛋白。 防晒的物理与化学屏障: 防晒霜是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伤害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将区分物理防晒剂(如氧化锌、二氧化钛,它们如何反射紫外线)和化学防晒剂(如奥克立林、阿伏苯宗,它们如何吸收紫外线并转化为热能释放)。理解它们的区别,能帮助你在不同场合选择最合适的防护产品。 化妆的色彩与稳定 色素的化学世界: 口红、眼影中的色彩来自无机或有机颜料。我们会探讨这些色素的稳定性、着色力,以及它们在皮肤上附着和显色的化学基础。例如,某些珠光效果是如何通过光线的干涉和散射实现的。 乳化技术的精妙: 为什么粉底液或乳液能够将水和油完美地混合在一起而不分层?这依赖于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分子结构。我们将解释油性基团和水性基团如何协同作用,创造出稳定、质地宜人的产品。 第三部分:家居环境的化学管理——清洁、消毒与材料安全 我们的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卫生状况,也深受化学品应用的影响。本书旨在提供基于化学原理的清洁和维护指南,确保家庭环境既干净又安全。 清洁剂的去污机理 表面活性剂的力量: 无论是洗洁精还是洗衣液,核心都是表面活性剂。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些“两亲性”分子如何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包裹油污颗粒,并使其悬浮于水中,从而实现去除污渍的目的。 酸碱清洁的选择策略: 不同的污垢需要不同的化学对策。水垢(碳酸钙)需要酸性清洁剂(如醋酸、柠檬酸)来溶解;而油脂和蛋白质污渍则需要碱性清洁剂(如碳酸钠、氢氧化钠)来皂化或水解。本书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污渍-化学药剂”对照表。 漂白剂的氧化作用: 常见的次氯酸钠(漂白水)是如何通过强氧化作用去除颜色和杀灭微生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其强腐蚀性和与其他化学品(如酸性清洁剂)混合可能产生的危险气体(如氯气)。 消毒与杀菌的科学边界 酒精、消毒液与抗生素的差异: 酒精(乙醇、异丙醇)是如何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蛋白质结构来实现杀菌的?而季铵盐类消毒剂又是如何作用的?我们将区分“清洁”、“消毒”和“灭菌”在化学效率上的不同层级。 气味控制的化学学问: 异味往往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造成的。除臭剂并非简单地掩盖气味,很多产品通过化学吸附(如活性炭)或分子转化(如环糊精包覆技术)来中和异味分子。 材料的化学安全与维护 塑料制品的“析出”风险: 长期使用塑料容器盛放食物,特别是高温或强酸碱环境,可能导致塑化剂(如邻苯二甲酸酯)或双酚A(BPA)等物质迁移。本书将解释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并提供避免过度迁移的实用建议。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厨房和浴室中的金属件(如不锈钢、铜)会发生氧化或电化学腐蚀。我们将简要介绍钝化层、电化学反应,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清洁剂来减缓这一过程。 本书的宗旨在于赋能读者,将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现象,转化为理解化学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应用案例,读者不仅能做出更明智的消费选择,更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审视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玠扬

    
  台大化工博士,医美保养品牌「Neogence霓净思」创办人暨德典生技总经理。目前除了身兼品牌经营者与研发总监外,也在大学开设课程,教授产品企划与零售管理,希望让这个产业的生力军更贴近市场。
    
  念研究所时台湾吹起保养品DIY风潮,因为和实验室学妹打赌,与好友蔡松霈博士一起,从二千四百元开发第一瓶玻尿酸保湿原液开始,而后成立公司,一路将Neogence发展为横跨亚、欧、美,销售额突破十亿,拥有自家GMP工厂的国际级医美药妆保养品牌。
    
  除了经营品牌与授课之外,闲暇之余也在《良医健康网》发表科普文章,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推广正确知识,希望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让大家掌握实用的化工观念。
    
  Facebook粉丝页:「化工博士谢玠扬」和「Neogence 霓净思」
 

图书目录

推荐序(王翔郁博士)
喜欢买「不含化学成分」的用品?别闹了,这种东西根本不存在(自序)

第一篇  餐桌上的化学常识
1怎样「洗蔬果」才能避免农药残留?
2用正确的油煮安全的菜,你一定要认识发烟点
3味精不健康?那鸡粉、柴鱼粉比较好吗?
4哪种炒菜锅好用又健康?
5铸铁锅需要养锅?
6天然最健康!有些木制餐具可能比塑胶还毒!
7用麦秆、稻秆做的餐具,天然环保还可微波?
8微波炉祕密大公开
9煮火锅时,蟹肉棒的塑胶套到底要不要拆?
10现宰温体=新鲜卫生?其实「冷冻肉」才是最好的选择?
11化学药水煮饭?添加防腐剂是必要之恶
12农药残留「手摇茶」有多毒?
13烤肉可能致癌?
14毒黑糖事件的启示
15泡过药水的虾仁,吃四尾就伤肾?
16破解橄榄油的祕密
17什么是异抗坏血酸钠?

第二篇  美容保养的化学常识
18冷水洗脸可以紧致肌肤?
19天然锁水的冬季「油保养」
20手工皂比沐浴乳温和?
21沐浴乳致癌?
22面膜一定要天天敷,再便宜都有效?
23小花药水不是眼睛仙丹!
24为什么用了「不致粉刺」的保养品却还是长粉刺?
25天然草本=安全无毒?
26别轻易相信「植物染」很安全,只要是染发剂都毒!
27泡泡染轻盈又迅速,所以比较不伤身?
28保养品浓度越高,越伤皮肤?
29「洗发沐浴一次完成」、「洗发润发一次完成」这些产品有什么问题?
30手工皂=纯天然?误会大了
31用水晶肥皂洗头洗脸真的没问题吗?
32SKX顶级保养品反而伤皮肤?
33防水、不掉色、天然无害的唇染膜
34气垫粉饼不卫生?
35泡泡越多越伤皮肤?
36沐浴乳洗完身体滑滑的是添加物残留?
37塑胶微粒该禁用,但光这样也救不了海洋!
38如何让睫毛长长久久
39塑身衣不能塑身、翘臀霜无法翘臀……
40神奇的美腿袜可以瘦腿?
41喝柠檬水可以减肥吗?
42油切茶真的能切除肥油?
43吃不吃胶原蛋白有差吗?
44不可不知的防晒知识
45孕期也能化妆保养吗?

第三篇  居家清洁的化学常识
46要小心的家用清洁剂成分
47洗手乳、沐浴乳都要抗菌?
48防螨洗衣精
49你家的洗碗精有致癌甲醛吗?
50柠檬酸、橘皮精华就没问题?
51科技泡棉越洗越小……
52酒精、漂白水、光触媒哪个杀菌效果好?
53凉感衣只有在冷气房才会凉?
54食用油含苯!但空气中也有?
55如何正确使用HEPA?

第四篇  环境中的化学常识
56不是只有彩粉会爆炸――可燃的粉尘无所不在
57不是 Note 7也要注意!锂电池正确充电与保养三祕诀
58水龙头打开,水还是浊浊的?关键就在水塔!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象牙塔到菜市场 王翔郁(美国普渡大学化工博士、国立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我是在成为台大化工新鲜人的那一天就认识作者,算算已经十几年了。因为谢博士和我的学号的最后三码是一样的,他于是成为我的直属学长;这位直属学长不仅给我许多学业上的建议,也让我见识到他愿意为自己的理念付出的坚持与勇气。
    
  比方说,当时系上决定聘任一位备受争议的教师,像我这样的普通学生,就算心里有点困惑,也只是选择默默接受。但学长却挺身而出与系上、学校沟通,理性提出此事的争议与风险。身为一个学生却站出来跟系上管理阶层对抗,我很难想像为什么有人要去承受这种压力?后来才明白,这就是谢博士不去做,他心里会不痛快的事情。
    
  谢博士从学生时代就如此仗义执言,因此当我后来读到谢博士的《长化短说》系列文章时,一点也不惊讶:看不下去社会上流传错误的观念、大众被操弄或蒙蔽,非说些什么不可,这就是谢博士的个性。每次学长有新文章发表,我都会认真拜读,并且佩服他于的文笔――因为在大学任教,我很清楚在学校课堂中,最困难的就是将专业知识,转为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内化的资讯;但要知道,在我课堂上的大学生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识,谢博士专栏的读者却是更广泛的一般大众,因此文章内容不但要具备正确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平易简单让读者能够理解信服。要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不但要有深厚的科学知识背景,还要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我所认识的谢博士除了是专业化工人,闲暇的兴趣竟然是文学和历史;我想,除了谢博士之外,大概很难找到第二人选来写「长化短说」这样的化学科普专栏。
    
  谢博士在求学时期由调配玻尿酸原液,引发事业灵感,这至今仍是学弟妹们津津乐道的故事。直到现在,他的团队已是十年有成的国际公司,但在他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从学生时代就不曾改变的,对于事实以及理念的坚持;我想这应该是支持谢博士在忙碌的空中飞人生活中,持续为读者拨空撰写专文的最大动力。
    
  随着网路发达,我们已经身处一个资讯氾滥的时代。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人,被行销广告欺骗、被网路谣言蒙蔽、或被媒体标题恐吓,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谢博士的文章不仅提供读者正确的资讯,更重要的是教育读者必须先了解事实再下评论,所以我认为「长化短说」专栏的价值远远大于传递化工知识的平台。因此,我非常开心看到这本书的诞生,也由衷推荐给对于事实以及理念有所追求的读者们。
 
自序

喜欢买「不含化学成分」的用品?其实,这种东西根本不存在
    

  知知名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 Chemistry)最近以「无添加化学物」为主题,发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内文这样写道:
    
  「食品、化妆品的制造商在行销宣传中大量使用『无添加化学物(Chemical Free)』这个字眼,这个字常常被错误地使用,并暗示该产品是健康、源自天然的。我们彻底检视并分析了这些产品,包含乳液、化妆品、草本食品、家用清洁剂、食物和饮料。本文将列出所有我们已知正确使用『无化学成分』的所有产品。」
    
  你以为在这段文字之后会看到一长串的产品清单,并且打算从此在卖场中遵循这个清单採买?很遗憾,在这段文字之后显示的是──本文以下空白。根本没有任何一项产品被列在这里。《自然》用这篇看似正经的文章,讽刺所谓的「无添加化学物」的产品其实根本不存在!
    
  看到这篇文章,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终于越来越多人肯出来说真话,不再放任市场上那些欺骗大众的行销字眼了。
    
  举一个最有趣的例子,这几年在台湾民生消费市场上吹起一片风潮的「无添加」,尤其是在健康食品及美妆类商品,有时根本直接在商品名称前面冠上这三个字。再加上这几年民生用品、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可以看到有很多业者大大的标榜他们是「无添加」产品,尝试取得消费者的信赖。不过,所谓「无添加」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台湾有许多的语汇都来自于日本,譬如目前当红的「小确幸」来自于村上春树的作品,便利超商的「御饭团」、「宅急便」也是日文词汇嫁接而成。「无添加」的来源也是日本,但就像原本代表干脆、爽口的「阿莎力」,飘洋来台变成豪迈、海派之意一样,「无添加」在台湾的理解已经不同于原始的内涵。
    
  「无添加」到底是没添加什么?这个词的由来要追溯到日本的厚生省(化妆管理部门)早在五十年前(一九六○年)制定的「药事法」,以先审再上市为原则,定义了一○二种「表示指定成分」,包括了防腐剂、界面活性剂、乳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人造色素、人造香料、萤光剂等等。如果业者有使用这一○二种成分,就必须标示在包装上;如果没有,包装上可以完全不用列出成分表,直接标注「无添加」。所以「无添加」在以前的日本,是有明确的意涵的:本产品不包含日本法规所定义的一○二种成分。
    
  「以前的日本?」
    
  对,以前的日本。因为早在二○○一年四月之后,日本就实施了全成分标示——简单说,现在在日本根本就没有「无添加」的产品了。所以现在厂商宣称所谓的「无添加」,其实根本就没有明确标准,也没有主管机关把关。况且,就算是拿五十年前规定的一○二种成分来看,很多号称「遵守日本厚生省无添加规范」的厂商,大概根本就没去翻过规范:因为产品成分表上列出来的成分,根本就在一○二种之中啊!
    
  所以,不只化妆保养品,食品以及其他民生用品也一样,「无添加」根本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行销术语。看到这三个字,务必要张大眼睛看、仔细想想,到底是无添加了什么?
    
  针对市场上常见的几种宣称方式,我们来看看到底有没道理:
    
  ◆ 无添加色素、香料
  这个是可能的。

  ◆ 无添加防腐剂   
  这个就有趣了。很多厂商只是玩弄文字游戏,把事实上是防腐剂的成分,改称唿为其他名字。真正要做到无添加防腐剂,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无菌充填、无菌包装。如果是一次用不完的东西,还得搭配上不会逆流、不会让空气进入的密封式瓶罐,才能真正做到无添加防腐剂,同时保障产品安全。我只能说,的确是有认真用心的厂商推出这样的产品,但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少。
    
  ◆ 无人体有害物质添加
  这句话根本是笑话。连喝水喝太多、盐巴吃太多,都有可能中毒了,哪有可能保证绝对没有「人体有害物质」呢?
    
  ◆ 无添加化学物质
  别闹了!除非是纯天然,未经加工,也没使用任何肥料或除虫剂的农产品,否则是不可能完全没有化学物质的。
    
  身为明智的消费者,我们要有个观念,看到「无添加」,第一个就要去问、去想,到底是无添加那些东西?而不要盲目地相信什么化学成分都没有添加。况且,许多业者在宣称「无添加」时,是相当有争议空间的,他们自己替无添加下了个定义,用小到不能再小的字印在包装、DM角落,再把「无添加」三个字大大的展示出来。
    
  实际上去搜寻所谓的「无添加」产品,有趣的是,举凡从化妆品、食品、民生用品,这些大喇喇打着无添加字号的商品,要嘛就是没有全成分表,让你根本无从判断无添加什么、添加了什么;要嘛就是成分表里面赫然出现他们宣称不加进去的东西。
    
  很多事情了解了就不怕。以防腐剂来说,防腐剂是必要之恶,一罐长满细菌的商品,绝对比有添加防腐剂的商品来的更可怕;再举个例子,石化、化学原料。只有完全没有知识背景的人,才会见到黑影就开枪,说出「这些名字看起来就是化学原料的成分,怎么可以用在人体?」这种傻话。
    
  菜餚里有氯化钠、饮料里有乙醇、甜点里有β-D-fructofuranosyl-(2→1)-α-D-glucopyranoside,看起来都好可怕,你一定会觉得不能吃,但它们其实就是盐、酒精跟蔗糖啊!与其盲目追求、相信「无添加」、「纯天然有机」,倒不如好好选择有清楚标示全成分的商品,判断到底安不安全。
    
  本书谨献给所有需要购买「含化学成分」产品的你和妳,一句老话,知识就是力量,懂得越多,就越不会被这种似是而非的恐吓行销所欺瞒了。

图书试读

怎样「洗蔬果」才能避免农药残留?
 
受到食安风暴的影响,大家越来越关心「食」的安全,有人开始自制猪油,有人尽量减少外食比例,自己下厨。在这一片食安风潮中,「农药残留」这个经久不败的热门话题,当然又重新热门起来。各种偏方、产品纷纷出笼:蔬果清洁剂、洗米水、臭氧机……又成为大家用餐时间的热门话题。
 
老话一句,想知道「对不对」,就得先去了解。我们就从认识农药开始吧!
 
农药分成什么种类?
 
一提到农药,大家的印象可能都是来自古早社会新闻中的「喝农药自杀」,所以难免会有农药是绝对致命、沾到手就会挂的恐惧心理。
 
农药主要分成两种:「接触性」以及「系统性」。接触性农药就是直接喷在蔬果表面,杜绝虫害,接触性农药会随着时间因日晒分解,或是被雨水沖刷带走。系统性农药,则是透过植物叶片的气孔或根部进入植物,停留在植株内时间较久,靠植物本身的酵素去慢慢分解,也是需要时间。
 
如何挑选蔬果,避免农药残留?
 
不论是接触性还是系统性农药,其实都是需要时间自然分解的,因此,第一个要了解的就是「农药安全採收期」:为了让农药自然分解,在喷洒农药后不能马上採收,必须再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收成。所以,台风前抢收的蔬果,因为是抢摘,都可能会有农药残留较高的疑虑。
 
再来,「非其时不食」。植物在自己的产季,因为气候条件适当,自然会旺盛生长,就不需要太多农药;如果非产季,为了长得好,免不了就要用比较多的农药。所以身为消费者的我们,最好不要有「非当季的水果比较珍稀」的想法,到头来,害到自己也害到环境。
 
有些蔬果例如茄子和辣椒,在产季的时候会不断长出新果实,农人必须连续採收,所以往往没有办法很切实地遵守「安全採收期」:今天喷药,明天刚好成熟的,摘不摘?另外,有些比较贵的蔬果,因为被虫吃掉一颗就赔大了,所以农药也会比较多。在清洗这两类蔬果的时候,都要特别注意农药残留。
 
常见的清洗方法
 
其实订定农药残留标准,以及检验农药残留时,都是以整颗未经清洗的蔬果直接打碎检验的:这表示,如果经过适当清洗,其实对于农药残留不用这么恐慌。那到底该怎么洗呢?先来看看一些常见的「撇步」到底是不是符合化学常识吧!

用户评价

评分

家裡有小孩之後,我對「安全」這件事的敏感度又提高了好幾等。市面上的玩具、衣物、食物,都要仔細篩選,更不用說清潔用品了。每次去賣場,看到各種清潔劑,標榜著「強力去污」、「天然成分」,但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實在難以判斷。常常聽說有些清潔劑的成分對人體有害,或是會破壞環境,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辨別。謝玠揚博士這本書,正好填補了我這方面的知識缺口。他以化學博士的專業角度,深入淺出地解釋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化學物質,讓我有足夠的知識去判斷。特別是書中提到的「居家清潔的化學常識」,我非常期待。我希望能了解,到底哪些清潔成分是安全的?哪些是需要避開的?如何才能有效地清潔,同時又能保護家人的健康,這對我這個母親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做出更明智的購物選擇,更能讓我安心地為家人打造一個安全無虞的居家環境。

评分

哇,這本書真的太對我胃口了!身為一個對生活細節充滿好奇的台灣人,常常會在超市裡、或是朋友家,看到那些琳瑯滿目的產品,心裡總會冒出「這到底是什麼做的?」、「用了會不會怎樣?」的疑問。像我最近在考慮要換哪種洗碗精,市面上一堆標榜天然、環保的,搞得我眼花撩亂,根本不知道該怎麼選。又或者,家裡有個小小孩,對於各種清潔用品、甚至是小朋友使用的沐浴乳、乳液,都特別在意成分。謝玠揚博士這本書,就像是及時雨一樣,解開了我好多好多生活中的疑惑。它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教科書,而是用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例子,把化學知識講得清清楚楚,而且是那種「哇,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我本來對化學有點距離感,覺得那好像是實驗室裡才會出現的東西,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而且了解它,真的能讓我們更聰明、更健康地生活。特別是裡面提到關於餐桌上的知識,我平常很喜歡做菜,但很多時候都只是依樣畫葫蘆,對於食材的保存、烹調方式背後的原理,真的很有興趣知道。這本書應該會讓我對吃的東西有更深的認識。

评分

說真的,現在社會上充斥著太多關於「健康」、「天然」、「無毒」的資訊,有時候反而讓人感到更加焦慮。廠商總是說得天花亂墜,但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只是行銷手法?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可靠的資訊來源,能夠幫助我分辨這些真偽。謝玠揚博士的這本書,我認為就是我一直在找的答案。他畢竟是化工博士,有專業的知識背景,不像一些網路上的資訊,可能經過加油添醋,甚至是錯誤解讀。而且,他把這麼專業的化學知識,用這麼平易近人、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這點真的非常難得。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美容保養部分感到非常期待。女生嘛,多多少少都會用一些化妝品、保養品,但看著成分表上的英文字母和複雜的化學名詞,真的常常一頭霧水。這本書應該能幫我了解,哪些成分是真的有效果,哪些只是噱頭,甚至哪些可能會對皮膚造成傷害。這對於我這個精打細算、又想對自己的皮膚負責的台灣女性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能夠用更聰明的方式選擇保養品,省下不必要的開銷,同時又能真正照顧好自己的肌膚,這絕對是讓我躍躍欲試的原因。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對化學的認知,停留在高中課本的程度,那種背公式、記反應的模式,離我的實際生活實在太遙遠了。直到看到謝玠揚博士這本書的介紹,我才意識到,原來化學可以這麼有趣,而且這麼貼近我們的生活!他把「餐桌」、「美容保養」、「居家清潔」這些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面向,用化學的角度去解析,這聽起來就充滿了吸引力。我尤其對「美容保養」的化學常識很有興趣。我平常雖然也會用一些保養品,但很多時候都是聽朋友推薦,或是看廣告就買了,根本不了解裡面的成分。這本書的出現,應該能幫助我更清楚地認識,哪些成分對我的皮膚是好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不只能夠聰明消費,更能真正地照顧好自己的肌膚。身為一個注重生活品質的台灣讀者,我一直覺得,了解這些生活中的化學知識,能夠讓我們過得更健康、更聰明、也更有質感。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最期待的讀物之一!

评分

我一直覺得,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就是一連串的化學反應。從我們吃的食物,到我們用的清潔劑,再到我們臉上的保養品,背後都有著複雜的化學原理在運作。但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少去思考其中的奧秘。謝玠揚博士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對書中提到的「餐桌上的化學常識」特別有感覺。舉例來說,為什麼有些食物需要冷藏?為什麼有些醬料會越冰越好吃?為什麼有些食材一起煮會產生不良反應?這些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其實都蘊含著有趣的化學知識。我本身就是個對美食很有追求的人,如果能了解烹調背後的科學原理,我想我做出來的菜一定會更美味,也能更安全地享用美食。而且,這本書不只講理論,還結合了實際應用,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這對我這個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台灣,每天都在接觸這些生活用品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啟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