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爸妈,我得离职吗?:照护,很辛苦;但不离职照顾,是更合适的选择。 兼顾工作与孝道,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遗憾。

照护爸妈,我得离职吗?:照护,很辛苦;但不离职照顾,是更合适的选择。 兼顾工作与孝道,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遗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情
  • 孝道
  • 职场
  • 家庭
  • 养老
  • 父母
  • 照护
  • 两难
  • 平衡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辞去工作全心照护爸爸,不用上班应该更轻松,但为何我越来越无助?」
  ◎「家人不断暗示我,唯有辞掉工作,妈妈才能得到妥善照护,我该怎么办?」
  ◎「我不敢跟公司说家人需要照顾,却常常得请假,我该怎么办?政府有什么配套?」

  根据劳动部推估,全台约1153万的劳动人口中,
  约有231万人为了照护失智、失能的家人而蜡烛两头烧,
  其中更有近13.3万人因而离职。
  实际上,你并非得辞去工作,才能妥善照顾生病的家人。
   让有14年经验的过来人告诉你,照护者绝对可以兼顾工作与家庭,
  这样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遗憾。

  作者和气美枝原为房地产开发专员,却在32岁时,
  母亲罹患忧郁症,最终引发失智。为全心照料,作者向公司提出了辞呈。
  然而离职后,她在经济、精神、身体方面的负担不断增加,
  这才体认到工作及照护都必须兼顾,为此,她写下了这本书,
  真实呈现各种来自照护现场的第一手消息及诀窍。
  从每个「照护不离职」的真实故事,看见长照的现况、困境、与解决之道。
    
  ◎照护者一般都以病患优先,你得把自己放第一顺位:

  ‧如果生活只剩下照护,人就会变得胆小。
  A小姐辞去工作全职照护失智母亲,但顿时没有收入让她才三天就快窒息。
  为此,她立刻再次求职,甚至报考研究所,一边念书一边照护。

  ‧无业的罪恶感,把一个顾家男人压垮。
  原为顾家男人的D为照护母亲而离职,没有工作的无力感几乎将他压垮。
  所幸他终于独立创业、重回职场,这才了解照护者和受照护者就像一面镜子,
  你得先让自己幸福,病患才能心安理得接受照顾。

  ◎兼顾工作和照护,问题不在「能不能」,而是「要不要」,这些技巧你得学:

  ‧诚实向公司回报困难,你才保得住饭碗。
  E小姐隐忍母亲住院、不断找理由请假,终于遭到调职处分。
  勇于向主管求助后,她意外得到支持,甚至成为他人的谘询对象。

  ‧耗费体力的照护要外包,因为真正压垮你的,是没有在那个当下脆弱。
  更换纸尿布、翻身、协助盥洗,G小姐都坚持亲力亲为,结果自己先倒下。
  在专家建议下,才知道体力活要请专人处理。不但省力,还能维护患者尊严。

  ◎照护者最大的任务绝非「照顾」,而是营造有利的「照护环境」:

  ‧首先想想,怎么做你才无后顾之忧?
  你不必独自埋头苦干,把全家人(或家族亲友)都拉进来作战。
  若病患尚能自理生活起居,你得让他部分自理。
  作者和气美枝长照经历已届14年,书中独家公开她的每週照护计画。

  ‧邻里人脉有多重要?长照之后就知道。
  作者以自身经验告诉你,客气提醒居民帮忙留意、四处发放联络名片,
  串起整个社区的安全网。

  ‧永远别跟钱过不去,尤其家人病倒时。
  在台湾,长照一个月至少花多少钱?全天?日间?有哪些机构可以求援?
  结合地方资源、妥善分配照护成本,你才事半功倍。
       
  ◎照护并不轻松,却是你检视人生的最佳契机:
  
  ‧照护并不轻松,但它带来的未必全是负面影响。
  它使你的人生再次成长,同时也是你正视自己的大好机会。

  ‧若真的撑不下去,也别忘了「放弃」。有时,放手才是最好的祝福。
     
  本书特别收录台湾版「关键时刻可派上用场的照护须知」,
  现行长照保险比较、长照2.0有哪些服务及补助?
  照护者需要的在地资源,你该怎么申请?
  读完这本书,你就能兼顾工作与孝道,并获得真正喘息,不留遗憾。

名人推荐

  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常务监事 王增勇
  《大稻埕》、《含笑食堂》导演 叶天伦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教授 陈正芬
  前立法委员 杨玉欣
照護的兩難與抉擇:在責任與自我之間尋找平衡 家庭中的照護責任,往往是一個沉重而無聲的挑戰。當父母年邁,健康亮起紅燈,子女身為家庭的一份子,難免會陷入兩難的困境:是為了盡孝道而辭去現有的工作,全心投入照護,還是努力在忙碌的工作崗位上尋找平衡,同時承擔起照護的義務?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無數家庭面臨的照護困境,它並非直接提供辭職或不辭職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個更廣泛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照護工作背後的複雜性,並在眾多選擇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與個人狀態的道路。 一、照護的真實面貌:不只是情感,更是實務的考驗 照護工作從來都不是一份輕鬆的差事。它涉及的層面極廣,從日常的起居照料、醫療安排,到情感支持與心理建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專業知識。許多人容易將照護理想化,認為只要有愛心就足夠,但現實往往是,缺乏準備和支持的照護者,很容易在疲憊與壓力下崩潰。 本書首先會描繪出照護的真實面貌,探討不同階段的照護需求。例如,當父母剛開始出現輕微失智跡象時,照護的重點可能在於建立安全環境與日常提醒;而當失能程度加劇,則需要面對更專業的醫療護理與生活輔助。理解這些階段性的變化,是做出任何決策的基礎。 二、辭職的代價:失去的不僅是薪水 「辭職照顧」看似是盡孝的最高體現,但其背後隱藏的代價卻是多層次的。除了經濟上的直接損失——薪資中斷、職涯發展停滯——還有許多不易被察覺的影響。 首先是自我價值的重塑。許多人在職場上找到成就感和社會連結,一旦轉為全職照護者,這些連結可能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工作,容易導致孤立感和自我價值感的低落。其次是家庭經濟的長期壓力。照顧者辭職意味著家庭收入減少,這對於需要長期照護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此外,長期處於高壓的照護環境中,照護者自身的健康也可能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形成家庭新的負擔。本書將詳細分析,在決定「全職投入」之前,必須審慎評估的經濟與心理門檻。 三、不離職的挑戰:如何有效整合工作與家庭責任 對於許多職場人士來說,辭職並非選項,他們必須在會議室與病房之間尋求平衡。這條路徑充滿挑戰,因為工作與照護的時程往往相互衝突,且雙方都需要高度專注。 本書將探討如何將照護工作「模組化」與「系統化」,使其能與工作時間表進行最大程度的協調。這包括: 時間管理與界線設定: 如何在有限的工時內完成照護的關鍵任務,並學會向雇主、同事甚至親戚清楚地劃清界線,避免承諾過多而導致兩頭落空。 科技與資源的運用: 介紹各種輔助科技,如遠端監控設備、用藥提醒系統等,如何幫助照護者在辦公桌前也能掌握家中狀況。 尋求外部支持系統: 強調喘息服務(Respite Care)的重要性。喘息不是奢侈品,而是維持照護品質的必需品。書中將介紹如何有效地利用長照資源、日間照護中心,甚至社區互助網絡,將部分照護責任分擔出去,讓照護者能獲得必要的休息。 四、重建支持網絡:孤軍奮戰是最大的敵人 照護的困難之處,往往不在於照護內容本身有多難,而在於「孤軍奮戰」的無助感。當照護者無法找到傾訴對象,或認為自己必須獨自承擔一切時,倦怠和憂鬱便會找上門來。 本書著重於建立一個強健的支持網絡。這不僅是尋求專業協助,更是學會「授權」與「溝通」的藝術。如何與兄弟姊妹、配偶、甚至更遠的親戚溝通,公平分配照護責任,避免家庭內部因照護問題而產生裂痕。如何與醫療體系(醫師、護理師、社工)進行有效溝通,確保父母獲得最佳照護方案,同時減輕自己作為家屬的資訊壓力。 五、孝道的新定義: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之一是,真正的孝道並非犧牲自我的單向付出。一個身心俱疲、處於崩潰邊緣的照護者,是無法提供高品質照護的。照顧好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維持社交生活,是維持長期照護承諾的先決條件。 內容將引導讀者進行自我關懷的實踐,包括:如何識別照護倦怠的初期訊號?如何為自己安排「微休息」(Micro-breaks)?以及如何調整心態,放下完美主義的包袱,接受「足夠好」的照護標準。當照護者能夠喘息,才能以更穩定、更積極的姿態面對日常的挑戰,讓這段艱辛的旅程,不再只是消耗,而是充滿意義的連結。 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套全面的工具箱與心態指南,幫助讀者在「工作」與「孝道」這兩個看似對立的領域中,找到一條務實且可持續的道路,讓照護成為一種力量,而非壓垮家庭的重擔。它鼓勵讀者主動規劃,而不是被動應對,從而在盡職的同時,守護住自己的人生航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和气美枝(Waki Mie)


  1971年生。现任一般社团法人照护离职防止对策促进机构(KABS)代表理事,同时主持「工作&照护协调研究所」。作者原为房地产开发专员,却在32岁时,母亲罹患忧郁症,最终引发阿兹海默症型失智症。过去,全家的三餐、洗衣、打扫等都交由母亲处理,现在却得反过来照顾母亲,为全心照料,作者向公司提出了辞呈。

  离职后,作者经济、精神、身体方面的负担不断增加,她深刻体认到工作及照护必须兼顾的重要,同时也了解到照护资讯取得不易,因而于2013年主办「在职照护者个人照护聚会」,作为在职照护者互换及发布资讯的平台;并在2014年7月设立工作&照护协调研究所、2016年1月成立一般社团法人照护离职防止对策促进机构,持续推动各种照护不离职的相关活动。截至2017年5月,作者的照护经历已迈入第14年。

译者简介

罗淑慧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日文系毕业,曾任出版社编辑,2008年起专职翻译。译有《拆解你的每一天》、《成熟大人的吵架技术》、《关键时候的接话艺术》、《我靠舍弃式读书法上东大》、《看中医,我该怎么问问题?》(以上皆为大是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别让照护使你的生命枯萎/王增勇
推荐序二 守护爸妈,如同小时候被他们呵护长大/叶天伦
推荐序三 照护者必备双燃料:维持工作与学会喘息/陈正芬
推荐序四 从需求端着手,才能缓解照护离职潮/杨玉欣

前言 亲人老了、病了,我不离职怎么照顾他?

第1章 照护不是病患优先,你得把自己摆第一
1不想给公司添麻烦而离职,值得吗?
2唯有牺牲自己,每件事才能圆满?
3多重照护,超人也会病倒
4无业的罪恶感,会把一个顾家男人压垮

第2章 为了照护而离职,让长照变得更棘手
1说不定我一觉醒来,爸妈就病倒了
2开始长照后,只有离职这条路可走?
3不用上班应该更轻松,我为何越来越无助?
 
第3章 兼顾工作和照护,问题不在「能不能」,而是「要不要」
1照护者的身心状况,谁来顾?
2真正压垮你的,是没有在那个当下脆弱
3照护者聚会彻底拯救了我
4耗费体力的照护要外包
5对自己好一点,才有空间喘息

第4章 照护者最大任务并非「照顾」,而是营造有利的「照护环境」
1首先想想,怎么做你才无后顾之忧?
2工作环境不友善,你大可把公司给开除
3老婆替我照顾家里,我如何支持她?
4照护者需要的在地资源,可以怎么做?
5邻里人脉有多重要?长照之后就知道
6让日间照护配合你的工作时间
7早做布署,别等发生才走一步算一步
8永远别跟钱过不去,尤其家人病倒时
9人在外地,还是能远距离照护家乡父母
10照护者最大任务,是营造有利的照护环境
11忍耐绝非最大的剽悍

第5章 支持在职照护者,是企业凝聚员工忠诚最佳时机
1想留住人才,先表态相挺「隐形照护」
2在职照护的员工有什么需求?主动问
3主管自身更可能面临在职照护
4照护等于多兼一份工,你得视情况放宽标准
5企业支援,目的是把人留住,而非专心照护

第6章 照护并不轻松,却是你检视人生的最佳契机
1照护带给你的课题,究竟是什么?
2长照,使你的人生再次成长
3这是你正视自己的大好机会
4放手,才是最好的祝福

后记 你的经验,将成为某人的力量

附录一 关键时刻可派上用场的照护须知
附录二 长照2.0是什么?
附录三 台湾现行长照保险比较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别让照护使你的生命枯萎
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常务监事/王增勇


  大学联考那年,大姊在花莲出车祸,成为嵴髓损伤者,家中生活从此陷入一片愁苦。就在我考上台大的同时,我也成了家庭照顾者。

  大姊出车祸后,妈妈天天以泪洗面。好朋友找她出去喝下午茶,她好不容易重拾往日的开朗,就在开怀大笑之际,内心忽然有个声音告诉她:「妳的女儿受伤躺在床上,妳怎么可以在这里跟朋友说说笑笑?」

  我虽不是主要照顾者,但我下课回家后,都会去帮忙大姊复健。尽管我很想参加暑假社团活动,但又觉得若把照顾责任都丢给爸妈,实在很自私。至今我仍记得,当时我搭车出门离家,竟流下自责的眼泪。那段期间,我和妈妈的自我,都被家庭照顾者这个角色给吞噬了,我们都认为自己不配拥有自己的生活,而须全心投入照护工作。

  我家的状况并非特例,在深受家庭伦理传统影响的台湾社会,家庭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责任。很多家庭照顾者,在无怨无悔的付出青春后,却被迫面对自身健康恶化、毫无积蓄,又因缺乏一技之长,而无法重返职场的窘境。

  照顾他人,不只是身体上的照护,更多的是情绪上的负担,由于凡事都以受照顾者为重心,照护者的自我往往因此受到消蚀。这种「没有自我」的心理状态,在我从事居家照顾服务时很常碰见。某次访谈中,一位女性照护者可对老人的生活起居的要点如数家珍,但当话题转移到她身上时(那妳自己喜欢吃什么?)对方顿时语塞、脑袋一片空白,记不起任何跟自己有关的事,只能马上转移话题。

  在她身上,我彷彿看到母亲的身影。

  各位手上这本书,旨在告诉仍困在「照护是我生活全部」的家庭照顾者:你还有更多选择,而且你值得拥有自己的生活,别让照护使你的生命枯萎。

  当我妈妈罹患癌症末期,正是我拿到硕士学位返国之际,我考虑是否要全职照顾妈妈,就在此时,爸爸毅然决定退休,与我共同分担照护母亲的责任。至今,我仍感恩在妈妈过世前,我可以有亲自照顾她的机会,这是我最甜蜜的记忆。

   我很幸运,没有因为照顾家庭而失去工作,但很多人却因此失去自我实践的机会。工作是一个人自我认同与价值感所在,失去工作只会让人陷入孤单困境。人口老化已是不可逆的趋势,长期照顾更不是个人或家庭可以单独承受之负担。我们应该把照顾视为基本人权。

  希腊文中的「doulia」(中译为:照顾互助)是指当我们接受别人的照顾而得以生存、发展时,同时也需要支持照顾者,让他们同样得以生存与发展。对于照护者,社会有使他们不因照顾而沦于匮乏的伦理责任。这种照顾者有免于匮乏的权利,被称为「照顾者权利」(doulia rights)。

  长期隐身沉默的家庭照顾者,请站出来让社会看见你们——因为你们的经验,可以成为别人的力量。

  本文作者王增勇,哥伦比亚大学社工硕士、多伦多大学社工博士,现任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常务监事,以及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副教授。主张社工必须成为社会改革的动力,鼓励弱势群体发声。

推荐序二

守护爸妈,如同小时候被他们呵护长大
《大稻埕》、《含笑食堂》导演/叶天伦


  现在台湾越来越多人像我一样,年纪四十上下,尚未生儿育女(无论已婚、未婚)。我们这些所谓中年雅痞,虽然没有养育年幼子女的牵挂与责任,但大多数都还幸运的拥有父母。无奈的是,父母会渐渐变得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越来越需要陪伴与照顾,这是生命中必须承担的亲情归属:守护爸妈,如同小时候被他们呵护着长大。

  但是要照顾爸妈,一定要先顾好自己。如果还得让年纪渐长的父母担心,那也未免太没道理了。这也是我读了《照护爸妈,我得离职吗?》之后,很深的认同与感触。作者和气美枝女士,三十出头就为了照护家人退出职场,虽然那是当下她最好的选择(所幸她也于母亲状况稳定后重返职场),但十多年来无私无我的陪伴,她终于领悟到,永远把家人的需要摆第一,其实是相当程度的自我伤害。

  与和气女士有同样亲身经历的照护者很多,这些来自第一线的宝贵经验,都完整收录在这本书里。然而,把家人摆第一,并不代表非得牺牲自己不可,而是应该反过来:为了把家人摆第一,你得确认自己有能力担得起责任。这时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就很重要,甚至对很多人来讲,因为专长工作的领悟不同(例如原本就在家工作的人),就算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第一顺位,也不见得一定会跟家人的利益产生冲突,这中间有很多值得讨论协商的空间,你不一定非得为了照护而离职。

  很多年轻爸妈,特别是年轻的母亲,都曾面临是否请育婴假的抉择。要不要在两、三年内或更久,暂停原有的工作,全心投入养育幼儿直到小孩上小学,是个很复杂的决定。事实上,不是每个职场都有育婴假可请,也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请育婴假。就我的经验来看,不请育婴假的母亲,也能很成功的教养小孩;同样的道理,照护爸妈,也不代表一定要暂停或放弃自己原有的工作,有些时候甚至是需要保持工作状态、维持收入,才能让家人拥有更高品质的照护。

  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小孩,需要整个村落同心协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而照护年长的父母,也并非得靠一个人单打独斗硬撑下来不可。推动国家立法,让职场的家庭照护假期更有弹性,应该是高龄社会的福利政策重点之一。每个人的社经状况不同,面临家庭照护需要时的安排也不一样,只要心中永远以家庭为优先,再回头衡量自己的状况,你会发现,除了放弃职场、全职投入照护之外,其实还有更多适合自己与家人的照护方式。

  感谢大是文化出版本书,相信可以帮助很多面临同样抉择的家庭。

  本文作者叶天伦,毕业于世新大学广电系电影组、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艺术研究所,是位跨足电影、电视、广告、MV、舞台剧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导演。影视作品包括电影《大稻埕》、连续剧《含笑食堂》、《外乡女》等。现任青睐影视负责人。

推荐序三

照护者必备双燃料:维持工作与学会喘息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教授/陈正芬


  根据劳动部资料,台湾每年约有13.3万人因照顾而离职。对照日本每年约有10万人「介护离职」(即照护离职),但台湾人口仅日本的五分之一,可见问题更严重。尽管蔡英文总统于2016年国际妇女理事会执委会上公开表示:「台湾女性劳动参与率,在35岁之后急速下降,是国家重大损失。」但面对照护离职侵蚀劳动力的困境,新政府却始终未提出因应对策。

  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以下简称家总)曾于2016年,与104人力银行共同针对线上会员进行「在职照顾者状况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男、女比例各半,40~55岁者约占73%,其中44%担任主管职位,37%的照顾者工作年资超过十年以上。而目前在职照顾者中,有四成聘雇外籍看护工,但在「最理想的照顾方式」调查中,圈选聘请外佣者,只占12%。

  许多在职照顾者也表示,照顾责任影响了工作表现,包括「请假频率变高」(86%)、「无法配合加班」(83%)、「迟到早退频率增加」(73%)、「无法专注工作」(72%)等,仅16%表示自己没有影响。

  此外,针对全体调查者也发现,企业目前提供的请假制度、弹性工时、支持性服务等非常有限。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早在2011年出版的相关报告中提出警讯。初遇照护问题的新手最容易手忙脚乱,但离职回家照顾,不仅断了收入,也将影响未来的退休金,甚至成为贫穷人口。事实上,工作不仅是转换心境的喘息,亦是避免贫穷的关键。换句话说,维持工作并学会喘息,正是照护者必备的双燃料,可让长照旅途走得更顺遂。

  再者,许多在职照顾者期待「长照服务更有弹性」,但以目前政府部门提供的居家服务或日间照顾中心为例,上班族最需要协助照护的晚间5~10点,上述单位并不提供服务,绝大多数照护者只能被迫选用外籍看护工。家总身为替全台湾照顾者倡议的组织,已提出相关政策诉求,希望政府能尽速提出配套方案。

  一边工作、一边照护的日子,其心力耗竭程度,实非亲身经历者能够体会。这也正是本书作者和气美枝女士写下本书的初衷,由衷期待透过本书的出版,让正在照顾的在职照顾者获得勇气,在照顾这条路上不孤单、不寂寞!

  本文作者陈正芬,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教授,现任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理事长、行政院长期照顾推动小组委员。曾任台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秘书长、中华民国老人福利推动联盟研发组组长等职务。

推荐序四

从需求端着手,才能缓解照护离职潮
前立法委员/杨玉欣


  近年来高龄化社会、失能者、长期照护、居家照顾等词汇,开始广泛出现在媒体与公共议题讨论范畴,学界与社福界不断提出各种政策建言,政府部门屡次宣示加速推动长照法案及相关政策,甚至政党之间也为了长照制度发展产生激辩。「长照」彷彿变成各方关注的显学,身为失能照顾需求者的我,对此现象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我高兴的是,政府开始正视失能照护的重要性,积极研拟长照政策,建置照顾体系与服务模式。以往除了悲剧事件发生后引起一些涟漪之外,长照在政策优先性或资源配置总被摆在末尾,政府部门不积极,许多人总觉得事不关己。然而,此时此刻长照已经被看作国安问题,上至总统,下至升斗百姓,大家都在关心:长照服务在哪里?

  我担心的是,公部门推动的长照服务,从政策规画、立法到实际执行,距离有长照需求的家庭非常遥远、非常无感。有论者主张应当学习北欧模式,长照服务全面福利化;也有人认为,日本适度产业化的发展经验,才是务实的选择。无论执政者最终决定哪一种发展取向,失能者与家属总是被当作被动接受者看待,而非拥有自主选择权的主体。政府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只能接受什么,这种本末倒置的制度建构,是台湾长照服务停滞不前的主因。

  本书出版的时刻,正好是台湾长照体系发展的关键时期,书中许多日本家庭案例,与我们周围的情况相去不远。日本堪称亚洲国家长照服务发展领先者,但是「照护离职」仍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实台湾情况更为严峻,毋宁说,照护离职在日本是引发关注的议题,在台湾却早已司空见惯,是社会常态。

  我国女性劳参率从30岁之后急遽下降,滑落幅度远甚于日韩,主要原因是台湾女性因幼儿或长辈照顾需求而被迫退出职场,成为家庭中主要照顾的人力。

  为什么政府提供长照服务,民间还会有照护离职问题?诚如书中分析,家属情感面放不下心,希望自己照顾最爱的家人,除此之外,缺乏一个「能让照护与工作兼顾且合理化的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关键在于,长照服务合不合用?服务内容是否符合失能者需求?能不能成为支撑家属的后盾,让青年世代放心工作?作为长照后进国家的台湾,应当翻转大政府、上对下服务输送的旧思维,改以「需求端」作为政策思考的出发点,才能真正缓解照护离职潮!

  本文作者杨玉欣,曾任中华民国第八届立法委员、弱势病患权益促进会祕书长等。本身为罕见疾病「三好氏远端肌肉无力症」患者,多年来推动身心灵无障碍文化及相关法令不遗余力,被称为罕病天使。

前言

亲人老了、病了,我不离职怎么照顾他?


  「不论我工作表现如何,一旦开始照顾家人,就只有离职这条路可走。」

  这种为了照护而辞去工作的「照护离职」不断发生,并在社会上掀起巨大波澜。这不但害得企业失去人才,照护的日子一旦拉长,更会导致亲子共同陷入贫穷与无助。换句话说,照护离职影响的不仅是现在,更会进一步对未来的人生造成阻碍。

  根据统计,全日本为了工作、照护两头烧的人,已超过240万,其中大约有十万人正面临「是否要因照护而离职」的窘境。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换句话说,我们再也无法对照护离职视而不见(按:台湾统计资料见第二章)。

  照护离职的年龄层,大多落在40~60岁之间。这年龄的人一旦辞掉工作,便很难再次就业。照护离职后,不光是因为收入中断而被压得喘不过气,在身体及精神上,更会被逼到走投无路,甚至出现虐待病患、照护者自杀或杀人等人伦悲剧(相信各位都曾在电视新闻上看过类似报导)。

  再看企业方面,照护离职者大多正值壮年;尤其课长级以上的人,更占了全体近三成。在组织内担任要职的人突然辞职,将导致业务流程陷入短暂的混乱,尽管最终还是得找人来填补缺额,却无法避免离职当下造成的损失。

  另外,这些年收入较高的职员一旦辞职,收入也就归零,自然不需缴纳所得税,这对国家来说,即使只是一小部分,整体税收仍会减少。

  其实任何人都有可能突然面临照护问题。若你还认为「我家两老都还年轻,所以不会有问题」、「我爸妈身体很健康,应该不至于突然倒下」,那就太落伍了。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按:类似台湾的行政院社会司及劳动部)2016年1月提出的《照护保险事业状况报告》,75岁以上的高龄者中,约有32.4%,也就是大约有529万人,处于要人照护的状态,今后这样的人口只会逐渐增加。(按:据内政部统计,2017年2月,台湾老化指数首度破百,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首度超过幼年人口,平均约每5名青壮年,就要抚养1名老人;卫生福利部[以下简称卫福部]更推估,全国78万失能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就占七成六。)

  相对于此,照护者(caregiver)的年龄层,则持续下修、日益年轻化,据说未满30岁就扛起照护责任的「青年家庭照顾者」(young carer),少说有17~20万人。

  我从32岁开始照顾失智的母亲。我的母亲罹患忧郁症,不久后併发了阿兹海默症型失智症(Alzheimer's-type dementia),截至2017年5月,我已和她同住、照护了14年。我的母亲没办法管理金钱、三餐无法自理、没有时间概念,无法自行安排一天行程。她甚至曾经因为无法判读药包上的资讯,而不小心吃错药,相当危险,生活起居完全需要他人协助。

  我原本担任房地产开发专员,人生却在32岁时发生骤变。刚开始我一肩扛起所有的照护工作,终致陷入走投无路的状态。我这才意识到,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战胜眼前的难关。

  还记得刚开始照顾母亲时,我经常向公司请假,久而久之,我开始反思:「也许我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于是,便有了「先暂时离开职场,之后再重新开始」的念头,最后我真的向公司递出了辞呈。然而,我在离职后立刻发现:就算离职,照护该做的工作一样也不会少。接着,就是没工作、没收入、遭到社会遗弃,最后孤老终身的悲惨结局。

  之后,我偶然得知某个聚集了众多照护者的团体。过去从来没人愿意听我倾诉,这里的人却让我畅所欲言。我边说边流泪,最后甚至放声大哭,实在非常失态,但大家不断鼓励我、并肯定我的努力,展现了无比的温柔和包容。同时,听完其他人在照护上遭遇的种种苦闷后,我才发现「原来不光是我一个这么辛苦」,这不禁让我重新振作起精神。

  在这之后,每当遇到与照护相关的烦恼或不懂之处,我只要开口询问,前辈或团体里的工作人员,马上就能提供解答。这个团体简直就像个照护资讯宝库。也就是说,这些拥有照护经验的人,正是每个照护新手的最佳导师。然而,很多照护者不知道自己的经验这么有价值。他们每天光是照顾亲人就够忙了,哪还有多余的时间替自己发声呢?但若忽略这些宝贵的经验,实在非常可惜。

  此外,这些离职照护者的聚会大多都选在平日,在地方上的公民会馆举行,仍在职者很难有机会出席,且聚会上谈论的内容也不会刻意对外公开。为此,我在2013年发起每週六在市区咖啡店举行的「在职照护者个人照护聚会」。

  隔年,我主持了由WEB UNION株式会社协办的工作&照护协调研究所(Work & Care Balance Laboratory),持续推动以「你的经验将成为某人的力量」、「No More照护离职」为标语的照护者支援活动。之后,我更在2016年成立一般社团法人照护离职防止对策促进机构(KAigorishoku Boushitaisaku Sokushinkikou,简称KABS),不论是由行政机关主导,或个人居家的照护,我们都积极介入了解,企图降低因照护而离职的人数。

  你并非一定得辞去工作,才能妥善照顾生病的家人;尽管照护期间漫长难耐,你仍然可以像过去那样,按照自由意志规画、实践人生目标。一般的照护者都以亲人为优先,但其实你得把自己的人生放在第一顺位。总而言之,照护与工作(人生)可以两全,无须自断一臂。同时,我也深信,对于受照护的一方而言,唯有看见对方脸上带着笑容,他们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照顾。

  我在这本书里,蒐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照护者心声。他们分享了许多兼顾工作和照护的智慧与技巧。此外,我也整理了由政府及企业,陆续推动的各种长照制度和环境规画,试图阻止照护离职持续恶化。

  我之所以公开这些资讯,无非是希望建立一个能让照护与工作兼顾且合理化的社会。实际上,我认为兼顾工作和照护,根本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本来就应该这么做」。你不能只是被动的等待,而该主动争取。因此,我会在书里,透过各个照护者的故事,传达照护不离职的具体方法与相关资讯,希望这些具体的实际案例,能让大家有所启发并採取行动。

  照护工作并非只有艰辛和苦楚,更是人生进阶的新课题。假使各位读完这本书,能更加了解、同理照护工作,并从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图书试读

唯有牺牲自己,每件事才能圆满?
 
B的父亲在59岁的时候,被诊断出罹患早发性失智症(Early onsetdementia),照护时间迈入第九年。得知父亲生病时,B才31岁。比父亲小两岁的母亲是主要照护者,她为了专注照护而辞去了工作。
 
年长三岁的姊姊,结婚后居住在外县市,B一个人住在老家附近,每週有两、三天回老家探视,週末或假日则回家和两老一起度过,同时帮忙照护。

之后,B在35岁时,母亲罹患了癌症,情况相当危险,必须紧急住院。「我很担心妈妈,想待在医院陪同照顾。但留在家里的爸爸该怎么办?」B当时脑筋一团混乱,整个人已经慌了,于是她马上决定离职。
 
其实就算不辞职,只要向任职机构提出申请,即可取得一年5天的家庭照顾假(按:台湾《性别工作平等法》规定,一般企业的家庭照顾假日数得併入事假计算,全年以7日为限),以及一年总计93天的「照护留职停薪」。
 
除此之外,还有提供病患入住短期设施、或请求生活协助的短期照护(short stay)。(按:台湾尚无上述两项规定,劳工若因个人因素申请留职停薪,雇主保有准驳权。)
 
B身为照护专家,当然清楚这些重要资讯,但那个时候,她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冷静思考。更重要的是,住院的母亲对B说:「妳赶快把工作辞了,回老家专心照顾爸爸,这样对大家都好。」B的姊姊和叔叔、婶婶们当时也在场,尽管没人出声附和,但当下那种「唯有这么做,事情才能圆满」的氛围,却无声的催促着B非得离职、全心照料家里不可。
 
半年后,B的母亲出院居家疗养。那个时候,B已申请成为父亲的成年监护人,加上母亲的病情渐渐稳定,于是B前往当地的镇公所应征,希望再次就业。
 
照顾病父,意外修复破裂的家庭关系
 
B在镇公所找到了新职务,担任社会福利人员。由于是临时雇员,採时薪制,也没有奖金可领。和前一份工作相比,收入虽然大幅减少,但B还是欣然接受,因为她希望能尽早重回职场。B离职期间持续了九个多月,这段日子对她而言实在太漫长了。
 
为了照护失智的父亲,全家人和出嫁的姊姊闹得不太愉快,随着B的离职,两人的关系更是水火不容。之后,父亲的失智症恶化,众人束手无策之下,只好将父亲送进精神科病院。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來沒有一本書的書名,可以像《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這樣,精準地擊中我內心深處的糾結。我常常在想,我是不是應該為了父母,放棄我努力了十幾年的事業?每當看到父母日漸衰老,身體也有些狀況,我心裡就充滿了自責,覺得自己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多給予關懷。可是,我的工作需要我全心投入,有時候加班到深夜,週末也必須處理公事。如果我離職了,家中經濟會瞬間陷入困境,甚至會連累到我的配偶和孩子。而且,我對我的工作非常有熱情,我熱愛我在職場上能夠貢獻專業、不斷學習的感覺。我害怕一旦離開,我將會與社會脫節,未來重新開始會更加艱難。書名中的「照護,很辛苦;但不離職照顧,是更合適的選擇。」這句話,彷彿一道及時雨,打醒了我,讓我覺得,原來我並不孤單,原來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讓我兼顧工作與孝道,而不是只能在兩者之間做出痛苦的取捨。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究竟能為我提供哪些實用的建議,讓我能夠在不辭職的情況下,也能給予父母應有的照護,同時又能保有自己的職涯發展,達到真正的「喘息」,並且減少日後的遺憾。

评分

我一直覺得,照顧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隨著父母年紀漸長,身體狀況也愈發需要關注,我才發現,原來這條路比我想像的要艱辛許多。每天下班後,還要趕回家張羅三餐、處理大小瑣事,假日也無法好好休息,整個人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身邊的朋友,有些已經辭職在家專心照顧,看著他們雖然辛苦,但似乎少了點職場上的壓力,讓我一度也動搖了。然而,我又不捨得放棄我在公司打拼多年的心血,我熱愛我的工作,也對公司有著一份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一旦離職,經濟上的壓力絕對會接踵而至,這又會讓原本就緊繃的家庭關係更加惡化。書名中的「照護,很辛苦;但不離職照顧,是更合適的選擇。」這句話,簡直像是我長久以來內心的呐喊,找到了共鳴。它似乎在告訴我,原來我不是孤單一人,原來有辦法可以找到一個更聰明的解決之道,而不是只能在兩個極端中掙扎。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揭示,如何在不放棄工作的前提下,依然能夠給予父母最溫暖、最完善的照護,讓我在盡孝的同時,也能保有自己的生活品質和尊嚴。

评分

这本《照护爸妈,我得离职吗?》的書名,真的打中了我心裡最深的痛點,尤其是那個問句「我得離職嗎?」,根本就是我每天都在腦袋裡上演的內心戲。看著家裡的長輩一天天需要更多的照護,我上班的時間越來越心神不寧,常常需要請假,工作上的信任和進度都受到影響,但如果真的離職,那長輩誰來顧?家裡的經濟怎麼辦?這種兩難的局面,讓我想起以前,總覺得自己年輕、有衝勁,離職照顧家人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甚至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孝道表現。但隨著年紀增長,我也越來越明白,工作不只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也是一種責任。如果我因為照顧家人而完全放棄了事業,等到需要照顧的那段時期過去,我還有能力重返職場嗎?我會不會因此對人生感到後悔?書裡那句「兼顧工作與孝道,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遺憾。」簡直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讓我覺得,或許我並不是非得在「工作」和「照顧」之間做一個零和的選擇,而是有其他的可能性。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究竟提供了哪些方法,才能讓我不用犧牲任何一方,又能讓全家人都過得更好。

评分

這本《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光是看書名,就讓我這個正在經歷類似困境的人,瞬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我一直以來都在煩惱,到底要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而放棄工作,還是要繼續在職場上打拼?每一次看到父母身體狀況不如從前,我心裡就湧起一股愧疚感,覺得自己應該在他們身邊多盡一份心力。然而,我的工作是我經濟來源的命脈,也是我個人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如果我辭職了,不僅會面臨經濟上的壓力,我多年累積的專業知識和人脈也會漸漸流失,未來重返職場將會變得異常艱難。而且,我總覺得,離職照顧父母,好像是一種「全盤皆輸」的選擇,不僅犧牲了自己的事業,也未必能換來父母的全然安心。書中那句「兼顧工作與孝道,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遺憾。」簡直是點亮了我心中的迷霧。它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讓我相信,原來我可以不必在「工作」和「孝道」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可以找到一個更聰明、更有效率的方式來達成目標。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究竟能提供哪些具體的實踐方法,幫助我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也能成為父母最堅實的後盾,並且讓我在這個過程中,依然能保有自己的空間和喘息,最終不留下任何關於「我當時有沒有做得更好」的遺憾。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就是那個每天被「離職照顧」和「繼續工作」的念頭折磨得夜不能寐的人。家裡有長輩生病需要我多花時間照護,但我的工作又正處於關鍵時期,主管和同事都寄予厚望,一旦我提出長時間的請假,可能就會影響整個團隊的進度。我嘗試過請家人輪流照顧,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要兼顧,總不能指望別人犧牲這麼大。於是,離職照顧父母的念頭,就像藤蔓一樣,在我心裡越纏越緊。我開始思考,如果我離職了,我不僅會失去經濟來源,我累積的專業技能也會生疏,未來重返職場會變得非常困難。而且,我擔心自己會因為日夜操勞而身心俱疲,屆時,我還有能力去好好的照顧父母嗎?書名中提到「兼顧工作與孝道,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遺憾。」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希望。它暗示著,原來這兩者並非無法兩全其美。我迫切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的?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例如時間管理、尋求外部資源,或者如何與家人有效溝通,來幫助我突破眼前的困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