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生病:无病生活从65件日常小事开始

拒绝生病:无病生活从65件日常小事开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B. Agus
图书标签:
  • 健康生活
  • 预防保健
  • 养生智慧
  • 日常习惯
  • 健康饮食
  • 情绪管理
  • 压力缓解
  • 免疫力提升
  • 身心健康
  • 积极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纽约时报畅销书《无病时代》实践版】
「世界级顶尖癌症医师」精心整理出
每天都能做得到的养命指南
教您不花钱!却活得久、活得好!

  轰动全美,未上市即空降美国AMAZON网路书店排行榜第一名!
  出版后,席卷美国各大书籍排行榜,蝉连榜上长达半年!
  在台湾也成为畅销书的《无病时代》作者,良心医生阿格斯博士,
  以值得信赖的最新医疗科技为依据,介绍人人都能轻松实践的65条健康法则,是一本给所有想健康活到老的人的最佳指南。

  在这个每十人就有七人是死于慢性疾病的时代,你有把握三十年后的自己依然健康吗?
  健康资讯哪些是真的? 哪些是错的? 你都知道吗?这本书将改变你的错误认知,让健康变成自然而然的结果。例如: 每天运动多久才是适量有益健康? 原来,只要让心跳速率高出平常时候的50%,15分钟的运动就足够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媒体评语

  「这一刻,咖啡有益身心健康,但下一刻它却变成有害健康的毒药。有人说,喝红酒有助延年益寿,却也有人说,此举对延年益寿根本没有毫无帮助。如果有人可以把关于养生的资讯统整成一套简单易懂的指南,不是很棒吗?这一点,大卫.阿格斯博士做到了。」—福斯新闻网(FoxNews.com)

  「这本书的优点就是简明扼要,不但提纲挈领,用词遣字更无艰深难懂的医学术语。另一项特点是,它是告诉你『预防』健康走下坡的保健方法,而非治疗疾病的昂贵疗法。」—《富比士》杂志(Forbes)

  「本书提供读者一个简单的概念,即:今日的好习惯就是明日健康的根基。」—《财星》杂志(Fortune)

  「在这一本薄薄的书中,阿格斯开出了最精辟、明了的健康处方签。生活中处处充满健康危机,而作者将明确的告诉我们该如何应对。」—《连线》杂志(Wired)

  「详细叙述的内容以及对话式的亲切笔调,让这本书读起来轻松并容易身体力行。将阿格斯视为健康大师的读者,肯定会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心宁致远:当代心灵疗愈与自我探索指南》 内容简介 拥抱内心的宁静,探寻生命的深度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心灵常常被焦虑、压力和迷失感所裹挟。我们习惯了向外追逐,却遗忘了如何向内观看、倾听。《心宁致远:当代心灵疗愈与自我探索指南》,正是为那些渴望在喧嚣中找到立足之地,希望深度理解自我、构建强大内心世界的现代人量身打造的一部综合性指南。 本书并非提供快速见效的“灵丹妙药”,而是一次真诚、深刻的内在旅程的邀请。它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前沿洞察,以及东方哲学中关于心性修养的智慧,旨在帮助读者系统性地构建起一套适应复杂环境、富有韧性的心灵防御体系。 全书分为三个核心部分:“觉察之径”、“疗愈之锚” 和 “致远之帆”。 --- 第一部分:觉察之径——认识你未曾深究的自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自己是所有成长的起点。本部分着重于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自我觉察能力,识别那些无意识中驱动我们行为的模式。 1. 情绪地图的绘制: 我们将探讨情绪的本质,区分“感受”与“反应”。书中提供了详尽的工具和练习,帮助读者准确描绘自己的“情绪地图”,识别那些反复出现的触发点(Triggers)。重点分析了“习得性无助”和“完美主义陷阱”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日常决策。 2. 核心信念的解构: 你的世界观是由什么支撑的?本章深入挖掘了童年经历、文化背景如何固化了我们的“核心信念系统”。通过案例分析和结构化提问,引导读者辨识那些限制自身潜能的负面信念,例如“我不够好”、“世界是不安全的”等,并提供了挑战和重构这些信念的具体步骤。 3. 专注力与心流的科学: 在分心的时代,专注力已成为稀缺资源。本书详细阐述了神经科学中关于注意力回路的知识,并引入“心流体验”的实践方法。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调整任务结构和环境设置,更容易进入高效且满足的专注状态,从而提升生活的质量和效率。 --- 第二部分:疗愈之锚——在不确定性中稳固内心 这一部分聚焦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如何建立内在的稳定性和恢复力(Resilience)。它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经过验证的工具,帮助读者平稳度过情绪的风暴。 1. 创伤与阴影的温和对话: 承认过去的经历对当下的影响,是疗愈的第一步。本书倡导一种非评判性的视角来看待过去的“伤痕”,重点介绍“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的实践,教导读者如何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对待自己。我们探讨了“窗口理论”(Window of Tolerance)的概念,帮助读者识别并管理超出承受能力的压力水平。 2. 边界感的艺术:人际关系的重塑: 很多痛苦源于无效或有毒的关系。本章详细解析了健康边界的构成要素——情绪边界、时间边界和物质边界。通过场景模拟,读者将学会如何清晰、坚定而又不失尊重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拒绝,从而保护自己的能量系统。 3. 叙事疗法:改写你的个人故事: 我们都是自己故事的讲述者。本书引导读者运用叙事疗法的视角,审视自己对人生事件的解读方式。如何将“受害者”的角色转变为“幸存者”乃至“掌控者”?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叙述那些看似无法改变的过去,赋予其新的意义。 4. 呼吸与身体的链接: 现代身心分离的倾向加剧了焦虑。本书提供了一套结合了正念冥想与特定呼吸法(如4-7-8呼吸法、箱式呼吸法)的练习。这些技巧旨在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提供一种即时、可靠的“下线”机制,帮助身体从“战斗或逃跑”模式中解脱出来。 --- 第三部分:致远之帆——构建有意义的未来 真正的幸福并非逃避痛苦,而是将生命投入到超越自我的目标中。本部分引导读者将内心的平静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力与价值实现。 1. 寻找并活出核心价值: 你的“为什么”是什么?本书提供了一套价值澄清模型,帮助读者从日常的琐碎中剥离出真正驱动自己前进的五到七个核心价值(如:诚实、创造力、连接、成长等)。阐述了“价值一致性”对长期幸福感的重要性。 2. 慢下来的效能哲学: 效率不等于匆忙。本书推广一种“深度工作”与“深度休息”并行的模式。它挑战了“越忙越有价值”的文化迷思,强调高质量的休息是更高水平产出的基础。读者将学习如何设定“非协商时间块”,保护自己的创造性空间。 3. 培养“无目的的实践”: 许多人认为,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导向某个结果。本书推崇那些“只为过程而做”的活动——无论是园艺、音乐、写作还是单纯的散步。这些无目的的实践是心灵的“放空”训练场,能有效降低大脑的过度规划负担。 4. 链接与回馈:超越小我: 最终的圆满来自于与他人的深刻连接。本书探讨了利他行为如何反过来滋养个体心灵的科学依据。读者将被鼓励参与有意义的社会连接,无论是通过志愿服务、导师计划,还是仅仅在日常中实践“积极倾听”,从而将内在的宁静转化为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 致读者: 《心宁致远》是一本需要“做”而非仅仅“读”的书。它不承诺让你的人生变得一帆风顺,但它承诺为你装备一把精良的内省工具箱。当你掌握了这些工具,即使风暴来临,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稳定航行,直至抵达心之所向的远方。这是一本陪伴你终身的,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智慧的自己的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阿格斯博士 (Dr. David B. Agus)


  阿格斯博士为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医学教授(Keck School of Medicine),以及南加州大学西城癌症中心(USC Westside Cancer Center)暨应用分子医学中心的主任。

  他在国际上是个人化医疗的领导者,不断致力于开发更符合病患需求的新颖医疗技术和方法;同时也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CBS News)撰写医学文稿。他的第一本着作《无病时代》(The End of Illness)荣登《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公共电视台(PBS)也曾为此书开设专题报导。

  他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本科学位,之后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蛋白质体学和基因组学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并致力于开发癌症新疗法。

  他曾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美国癌症协会医师研究奖、斯隆凯特琳研究所的临床学者奖、国际骨髓瘤基金会「科学远见卓识奖」,以及2009年《GQ》杂志「科学摇滚之星奖」。创办Oncology.com(最大的癌症网路资源/社区)、「应用蛋白质体学」(Applied Proteomics)和「基因搜寻」(Navigenics)公司。

译者简介

王念慈


  热爱文字与阅读,因此选择让人生转了个弯,一脚从学术临床栽进了天天跟文字和新知为伍的译者人生。享受每天在做中学的翻译生活,更希望透过文字的力量传递一些正面能量,使世界更美好。
 

图书目录

序言 预防的力量

第一章 生活中就做得到的保健守则
这部分提供一套清晰的脉络,告诉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可以用哪些简单的方法常保健康,而不需要深入理解一大堆以理论、研究、历史和科学,堆砌而成的僵化指令。
长寿法则1 对自己的身体「停、看、听」,并记下每一项特征  
长寿法则2 善用科技小工具监测自己的状态
长寿法则3 以规律的作息让身体减压  
长寿法则4 整合个人的医疗资料防止意外发生  
长寿法则5 吃「真食物」和当季蔬果远离化学添加物
长寿法则6 借由聊天学习如何选购最新鲜的食材  
长寿法则7 利用空间打造开心农场  
长寿法则8 为自己订下一套可行的饮食原则  
长寿法则9 建立一套纾解工作压力的方法  
长寿法则10 每天一杯红酒降低心脏病风险  
长寿法则11 借由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病原菌  
长寿法则12 找个「同居」的对象互相照应  
长寿法则13 健康的体重能远离慢性病风险  
长寿法则14 接种流感疫苗减少生病风险  
长寿法则15 借由裸体照镜子检视全身状况  
长寿法则16 不要让「久坐」加速老化现象  
长寿法则17 保持头脑灵光的高强度运动  
长寿法则18 聪明摄取咖啡因才能促进健康  
长寿法则19 从家族病史预防可能的疾病  
长寿法则20 从DNA检测了解疾病风险  
长寿法则21 正视史他汀类药物(Statins)对健康的影响  
长寿法则22 低剂量阿斯匹灵对心血管疾病的助益  
长寿法则23 定期筛检并接种疫苗  
长寿法则24 阶段性的养生攻略  
长寿法则25 尽量以正常作息取代床上静养  
长寿法则26 管理好自身的慢性疾病  
长寿法则27 成为医师的最佳拍档  
长寿法则28 强化核心肌群让自己抬头挺胸  
长寿法则29 以微笑释放脑内啡  
长寿法则30 随着年龄成长追求不同的嗜好  
长寿法则31 以正向信念获得疗癒
长寿法则32 踏出舒适圈并突破界限
长寿法则33 让双眼和耳朵陪伴你长长久久  
长寿法则34 不可轻忽牙齿和双脚的保健  
长寿法则35 学会心肺复甦术以防不时之需  
长寿法则36 准备紧急救命包预防意外发生
长寿法则37 常吃冷水性鱼类吸收优质蛋白质  
长寿法则38 食用不同颜色的蔬果预防慢性病
长寿法则39 想方设法传递正确的健康观念
长寿法则40 让「强迫症」维持你的健康习惯
长寿法则41 让早餐启动全身的代谢
长寿法则42 用「微笑」处方改善身心健康  
长寿法则43 治疗疾病也不忘平时的保养
长寿法则44 伸展身体维持基本的灵活度  
长寿法则45 以待办清单整理人生和健康状况  
长寿法则46 寻求协助才能克服更多困难  
长寿法则47 借由养儿育女提升健康状况
长寿法则48 遵守医嘱才能有效维护健康
长寿法则49 借由养狗保持适当的活动量
长寿法则50 拟定医疗预嘱的必要性
长寿法则51 了解基本的生医语汇掌握健康讯息
长寿法则52 写下自己对健康的定义

第二章 生活中该避免的健康杀手
坊间琳瑯满目的排毒疗程可信吗?哪些行为容易造成身体的发炎反应?蔬果汁真的比较健康吗?这部分将帮助你了解该怎么从五花八门的医疗资讯中,分辨出正确且实用的资讯。
长寿法则53 避免有害健康的食品添加物和饮食
长寿法则54 避免不实又无根据的排毒疗程  
长寿法则55 避免高风险的行为和运动
长寿法则56 避免接触机场的全身扫描仪
长寿法则57 避免晒伤造成的发炎
长寿法则58 避免失眠造成的健康隐忧
长寿法则59 避免会引发过度发炎反应的陋习
长寿法则60 避免饮用缺乏营养价值的蔬果汁
长寿法则61 避免食用过多的红肉或加工肉品  
长寿法则62 避免服用无益的维生素和补充剂
长寿法则63 避免让自己没有喘口气的时间
长寿法则64 避免抽菸对肺脏造成的伤害
长寿法则65 避免独享你的个人医疗信息

第三章 良心医生的叮嘱与保健清单
这部分以每十年为一个单位,为你规划、列举出二十岁、三十岁或是四十岁等阶段应进行的事项。这份条列式的计画表才是你真正的养生懒人包,它让你知道该在哪个阶段完成哪些目标。
各世代该注意的生理信息检查表
永保健康的行动预览
减少生病风险的十大行动
建立孩子健康观念的十件事
美国的十大死因清单
全球十大死因一览表
热门减肥法的迷思与真相
含有大量反式脂肪的十大食品
含糖量最高的十大食品
名列前茅的高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食品*
富含Omega-3的前十一大鱼种
受汞污染的十大鱼种*
最有用的十大健康医疗网站
最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五大食物*
到急诊室就诊的十大原因**
天冷必做的十件事情
走路的十大好处
 

图书序言



西方医学之父的建言


  现代医学将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誉为「西方医学之父」,他是世界上首批具有医生资格的医师之一,并且不断对大众宣扬「健康法则」。以下列举出他所提倡的几条健康法则,即与今日的医学理论完美唿应。事实上,你可以说现代的医学理论是由科学和数据所组成,但希波克拉底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这方面做出了精准的观察和建言。

  ◆走路是人类最好的良方。
  ◆食药同源,让食物成为你的良药。
  ◆面对过去,认清现在,放眼未来。
  ◆首要之务是不要做有害身心之事。
  ◆知道有哪些人会得这个疾病,远比知道一个人得到了哪些疾病重要。
  ◆如果我们可以给每一个人不多不少、恰如其分的营养和运动量,就可以用最安全的方式获得健康。
  ◆聪明人应该了解健康是人类最大的福祉,并学习从自己的病痛中淬砺出智慧。
  ◆一切事物过量,皆有违自然。
  ◆静观其变也是一帖良方。
  ◆事实上有两股力量告诉我们该如何保持健康,一为科学,一为舆论;前者为我们带来知识,后者则带来无知。
 
希波克拉底(西元前四百六十年—西元前三百七十年)

自序

预防的力量


  每一週,我至少必须要对两位癌症病人说,我对他们的病情束手无策。这是我唯一能对他们说的话,因为他们大多已经病入膏肓。只不过,到现在我也还是无法轻松自在的对他们说出这一句沉重的宣判。但是我知道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所以不得不这么做。

  老实说,与五十年前相比,今天我们对付癌症的手段并没有进步多少。另一项更让人气恼的真相是,其实只要这些病人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在生活上做出一些小小的转变,或许多半根本就不会得到癌症,或是其他那些把他们人生搞得天翻地覆的病痛。每每想到这一点,就会让诊疗室内的气氛更加低迷。

  就整体来看,我相当确定,假如能够尽早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且远离招致疾病的恶习,大部分人都可以成功延缓或是彻底预防各种今日常见的疾病:除了癌症以外,还有心脏病、肾脏病、中风、肥胖、糖尿病、自体免疫疾病、失智症和其他神经退化性疾病等。

  一帖好的处方不只能够治疗癌症,还能够预防经年累月衍生出的其他病痛。在美国每年的死亡人数当中,每十个人就有七个人死于我上面所列出的慢性疾病,这个数据相当惊人。心脏病、癌症和中风,在美国每年的死亡人口中占了半数以上,而且现在我们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正和慢性疾病生活在一起。

  资讯庞杂的时代

  千金难买早知道。花点时间为自己想一想:「你能够预见二十年后、三十年后,或是四十年后的自己吗?」我们都想活得长长久久,不过我们今日种的因,决定日后收的果。每週看诊时,只要望进这些病人的眼中,我就了解他们已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我想,世上最棒的事,莫过于人们再也不需要医生!也就是说,我们都只会死于「高龄」,就像一辆跑了数十万英里的老爷车会坏掉一样,有一天我们身体的引擎也会因为老朽而发不动,使生命无以为继。实际上在美国,这样的时代已经在一九五一年结束了,现在你很难再看到「寿终正寝」这个死因出现在死亡证明上。从那时开始,我们就必须在死亡证明上具体列出导致死者死亡的病因、致命伤或併发症。

  我从这些死因中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现象,那就是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科技化的世界,能够获取大量资讯保持健康或预防疾病,但是现在全世界因为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却比其他死因的总数还多。

  我们很少听闻有人能朝气蓬勃的活到九十九岁,而且还能在睡梦中安详地与世长辞;相反地,我们却很常听到有人深受久病缠身之苦,经过一段时间的「长期抗战」后,终于驾鹤西归。

  身处这个资讯爆发的时代,透过媒体的传播,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各种养生方法,但是这却可能让我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够活得健康。就拿大家的搜寻经验来说,例如你想找出到底有哪些东西「有益健康」,或是「有害健康」。通常我们都会将专家的建议视为生活的圭臬,这些讯息可能来自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鼓吹某一种理论的畅销书籍;又或是来自政府的建议、标示上的宣称或是医生的意见。尽管这些讯息俯拾皆是,但是它们却很容易出现相互牴触的情形。

  有可能今天一家知名媒体的报导说,一篇刚发表的研究发现,综合维生素能有效防癌;隔天,另一家媒体却又说,综合维生素不仅会增加罹癌的风险,而且对心脏健康没有任何帮助(更糟的是,你还知道制作这些维生素的公司,就是那家生产抗癌药物的公司!)碰到这样的情况时,该怎么办呢?

  当初我写第一本着作《无病时代》(The End of Illness)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跟大家分享我与癌症交锋的经验谈。该书中,我们试着颠覆一般医学的思考逻辑,希望找出能够延长人类寿命的新点子。虽然癌症的死亡率在过去五十年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这段期间医学上的其他重大发现,却让我们得以对抗许多疾病、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这些例子有:使用史他汀类药物(statins)治疗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利用抗生素对抗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透过抗病毒药物或疫苗处置和预防特定的病毒性疾病;并且开始重视抽菸和饮食等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只不过获得改善的部分好像就仅止于此,对于那些往往无法归咎于单一肇因的慢性、退化性疾病,我们仍旧没有办法发展出一套比较好的治疗对策。

  数十年来,人们试图对身体和其潜在限制的理解,归结出一些特定的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是一段突变、一种病菌、一个缺陷,或是一些数值,像是白血球总数、血糖浓度,或是三酸甘油酯含量等。只是这样的指标反而让我们偏离了正轨,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关心身体的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也改变了我们对日后治疗方式的发展方向。

  颠覆传统的观点

  《无病时代》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一切生活准则的根本,那就是「健康是什么?」直到今日,我和我的同事还是很难有所定论,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健康到底是什么样子。当然,我们可以透过许多方式检视健康状态。举例来说,你可以测量体重、胆固醇、血糖和血球的状态,或是评估你的外观和睡眠品质。

  可是就整体的健康而言,这些数据真的无法告诉我们太多讯息,以及经年累月之后,你可能会变成的样子。这促使我开始鼓励大家去用一套脉络繁复的步骤检视自己的健康状态,这套检视步骤不是只看单一面向或是病灶。很多时候,了解一种疾病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我们需要的其实只是控制疾病的方法。就好比飞航管制员虽然不知道该怎么开飞机,却还是可以让空中交通不打结一样。这个彻底颠覆传统的健康观点,能够为我们开启一扇门,让我们对未来、甚至是现今的医疗方式有新的体悟。

  一直到我开始论述这本书的内容和回应读者的相关意见后,我才觉得自己比较掌握了有关健康的棘手问题。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很快地发现自己身处问题的接收端,有着千头万绪的问题待釐清,例如「你写这本书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公布相关的医药处方?」、「医生要如何给几乎没有医疗保险的普通人开立昂贵的用药?」

  就先让我透过最后一道问题说明在这本书中,我所开出的「处方」有多么简单易行,比方穿一双好鞋(长寿法则第五十九条),以及天天定时享用午餐(长寿法则第三条)。维持每天规律生活和多多走路的习惯有多大的效益 (长寿法则第十六条)?抛开维生素和补充剂后,你可以省下多少钞票(长寿法则第六十二条)?一旦你了解购买冷冻蔬菜会比某些新鲜农产品(这些农产并不如你认为的新鲜,详情请参照长寿法则第五条)更有益健康,你的饮食生活将会轻松多少?

  即使有时我提出的建议并不是完全不需要花费,例如DNA检测,但是通常费用也都不会太高,或是有其他的替代方案(请参照长寿法则第十九条),它们能提供你许多有用的健康资讯。

  二○一二年的秋天,我参加「奥兹医师脱口秀」(Dr. Oz Show)这个节目。在美国,我算是备受争议的医师之一,但我想我跟这个节目的理念完全对立,因为我不会认可任何不具良好临床试验(这些研究以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支持的医学言论。基于对这方面的坚持,因此我也是美国最保守的医生之一。不论好、坏,人们习惯对特定的事物贴上标签。

  许多人认为每天服用阿斯匹灵(aspirin)或是史他汀类药物有害健康,但服用维生素却是有益健康的行为。不过研究的数据却告诉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从中我们发现阿斯匹灵和史他汀类药物能够显着降低你的死亡风险(也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全死因死亡率〔all cause mortality〕),但是维生素和补充剂却可能提升你得到各种疾病的风险,癌症即是其中之一。

  思想与行动的转变

  当听到一位医师强力推荐某种药物时,一般大众难免会认为这必定是因为药厂给予医师金钱上的报偿或是分红;我能理解也能体会为什么大众会如此联想。但是我必须郑重声明,我并未与任何药厂有利益上的勾结。过去,我曾经受聘为讲师,为药厂的管理团队讲课,但从未参与药厂的任何行销业务。因此,假如我推荐某一种药物或是某一类药物,只有一个立意良善并有迹可循的原因,那就是这些药物确实对健康有正面的影响。

  我并不介意自己的理论引起大众的争辩,甚至激发人们对此提出疑问。因为在美国,食物和健康这两个部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占了美国经济体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可是我们的政治人物和公民领袖却没有人去讨论这些重要议题。

  或许他们有不断为健康照护改革上的资金唇枪舌战,但我比较乐见的是,他们能够多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改革本身。他们讨论的重点让我难以置信,因为他们对话的思维仍停留在该如何解决健康照护的经费,而非如何减少大众对健康照护的需求。

  事实上,我写这本书的部分动机是为了提供你一份改变的动力,让身为健康照护需求者的我们,都可以从自身开始做出一些转变。假如人人都能够在生活上做出改变,降低自己对健康照护的需求,就能够进一步降低社会对健康照护的整体需求。这个结果将遵循《经济一○一》(Econ 101)中的其中一条基本定律:当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强壮,对健康照护的需求也将随之减少,进而降低这方面的花费;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关于健康的懒人包

  说到这里,我写这本书的另一项主因大概唿之欲出:我想要尽可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法则。在《无病时代》出版后,许多人请我将自身的「养生法则」凝鍊成一套有系统的清单,好让他们能够按表操课。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想要一份养生的懒人包。

  我在《无病时代》中花了很多时间列举出医学上的例证,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不会再多花篇幅着墨于此,也不会用任何医学术语或是艰深的辞藻表达想法。在这里,我只想用最直接、纯粹的方式告诉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你可以用哪些简单的方法常保健康,而不是告诉你一大堆以理论、研究、历史和科学,堆砌而成的僵化指令。

  在你读完这本书呈现的所有法则后,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从中拣选出一些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并採取实际的行动。在这六十五条的法则中,每项法则我都搭配了一到两段的文字加以说明,不过有少数几项根本不太需要我多加解释(长寿法则第二十九条:微笑),因为单单就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就可心领神会。

  我的目标是,希望透过这本书解开你对养生保健的疑惑,了解该如何活得健康,让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维持最佳的体能状态。就如同我在上一本书所说:

  我的建议并不会非常苛刻。我不想跟你说你每一天的日子该怎么过,或是每天的晚餐该吃什么,甚至是在这里诊断你的健康状态。

  相反的,我想要让你拥有掌控自己身体和未来健康的力量。我在书中的建议比较像是一种生活法则,可以帮助我们从多元的生活模式中,找到一套最符合个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生活方式。更何况,没有哪个答案可以完整涵盖健康的面貌,因为世上健康的样貌百百种,所以这些准则正好能够帮助大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健康风格。

  不管你是否正在与病魔缠斗,我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我想促使你仔细检视自身对健康的理解程度,并且改变你的生活态度,这能够大大提升你的人生品质。

  显然每天媒体上都有大量似是而非的保健资讯搞得我们晕头转向,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些简单的叮嘱,告诉我们何谓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读完这本书后,你不仅能够获取必备的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还能够得到明辨是非的智慧,帮助你为自己做出最好的决定。我也希望你的选择能够强而有力的影响你的未来,并且在必要时,将你引导至自我疗癒的路径上,因为唯有自己有所省悟,才有办法终结疾病。

  我把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生活中就做得到的保健守则」,提供你一套清晰的脉络,告诉你能做哪些事打造出自己的健康王国。第二个部分「生活中该避免的健康杀手」,则告诉你有哪些事情有害健康,应该避免接触。这当中有些事情非常显而易见,例如少从事高风险行为和少吃成分不良的食物;但是有些事情却非一眼便可看穿,像是如何不让自己成为浮夸媒体下的受害者,以及如何不轻忽自身的医疗信息。

  我将帮助你了解该怎么从五花八门的医疗资讯中分辨出哪些是夸大不实,哪些又是有用的资讯;还有了解跟世界分享你的医疗资讯和信息,将可以让你获得哪些好处。第三个部分「良心医生的叮嘱与保健清单」,则以每十年为一个单位,更直接的为你规划、列举出你在二十岁、三十岁或是四十岁等阶段应进行的各个事项;这一份条列式的计画表,才是你真正的养生懒人包:它让你知道该在哪个年龄阶段完成哪些目标。

  为了配合整本书的架构和内容性质,某些观念会反覆出现,也就是说,或许会有两项不同的法则能够帮助你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之所以透过不同的方式呈现相同原则,是希望可以让你对这些原则更加印象深刻。

  请细细品味这本书的一字一句,我保证当中的某些法则将会影响你一辈子,并让你的人生过得更加美好。不过,在正式进入主题前,先让我告诉你一些重要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一:以科学为根据

  健康信息是动态的,并非亘古不变。所以今日的建言,可能明日就风云变色。我在书中列举出的法则,是目前能够降低你生病风险的最佳习惯,皆有相关的可靠数据佐证。尽管你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与我想法相左的研究结果,但是那些研究都是单一个案,根本不符合科学运作的模式。

  当科学家要权衡一个主题时,他们不会只用一项研究支持他们的想法。相反的,他们必须考量所有跟这个主题有关的研究,并一一检视其结果,这正是整合性分析(meta-analysis)在做的事情。因此,我列出的所有长寿法则一定都符合这个黄金准则。

  然而,假如有一天,科学的结果推翻了某项既定事实,或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届时我也会以澎湃坚定的心志,欣然接受这项新观点(和新法则)。

  基本原则二:以自身状况考量

  书中提及的建议,并非所有状况都适用,特别是处方用药的部分。在採取这方面的行动前,你必须先跟医师和家人讨论,并且好好思考自己内心的核心价值。就跟订定任何人生的新方向一样,你必须花时间坐下来,静心思索、商讨它们可能对你的影响。

  同时你要记住,健康会随着年龄不断变化(请见基本原则一),所以你需要适应这些因年龄而异的改变。若用科学的方式来类比,我们会说人体是一台由多组「浮动系统」(emergent system)构成的机器(这些系统能让人体不断的改变、成长和演进),拥有惊人的自我调控机制,因此你不需要花多少心力,便可以把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健康状态。举例来说,在过去的一个小时内,你的身体可能就已经默默地更新了十亿颗细胞。

  基本原则三:不断找寻更好的解答

  你是自己的主人,这本书只是一本帮助你内省和思考的工具书。假如我的建议有任何冒犯到你,或是让你完全没办法接受的地方,请不用勉强自己,尽管跳过这些法则。

  我写下这些法则的初衷,只是为了让你了解与自己以及医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同时使你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觉悟,明白今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将对日后有所影响。

  不过,当碰到某一条法则让你感到不太自在时,请记住,没有一条法则是百分之百完美,因此与其直接忽略这条法则不去执行,或许你应该去寻求更好的研究,或者是说,找更精良的技术帮助你达成目标;我们必须不断精益求精。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尽管阿斯匹灵被吹捧得有如灵丹妙药(长寿法则第二十二条),但它并非完美无瑕,服用它的时候,你仍有机会出现胃部不适或是出血等副作用。可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提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不多拨一些经费研发更好的阿斯匹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去芜存菁,只享受它所带来的神奇功效,却不必承担它所带来的副作用。

  最后我必须坦白说:我承认自己的想法深受麦可.波伦(Michael Pollan)的着作《饮食原则》(Food Rules)所影响,该本书的灵感是取自他的另一本畅销着作《食物无罪:揭穿营养学神话,找回吃的乐趣!》(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s Manifesto),而《饮食原则》一书的写作模式,也正巧成为我书写这本《拒绝生病:无病生活从65件日常小事开始》的范本。

  在《无病时代》里,我曾引述过几次波伦的理念,因为我相当景仰他在饮食方面的论述,并认为他的每一项论点皆言之有物。因此,就如同《饮食原则》列出了一整套简洁、好记的方针,告诉你该怎样聪明饮食,我的《拒绝生病:从65件日常小事开始》则是以类似的手法呈现出一套聪明生活的法则。

  当然,这当中肯定有一些法则与饮食和採买食物有关,但是除此之外,我还会告诉你其他保持健康的各种因素。尽管我在这本书里的用词遣字非常言简意赅,但是我仍然可以拍胸脯跟你保证,它绝对能够帮助你活得长寿又健康。
 

图书试读

长寿法则23  定期筛检并接种疫苗
 
孩子出生时,我们会带着他们准时到儿科诊所报到,让医师为他们做定期的健康检查,我们(和政府)也会坚持让孩子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和小儿麻痺的疫苗。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预防措施能够降低幼儿的夭折率。但身为成年人,我们往往会因为懒惰和轻忽没去接受定期的筛检和疫苗接种,而失去预防医学的庇护。
 
如果你是一位男性,你必须知道夺去男人性命的前三名癌症,分别是前列腺癌、肺癌和大肠癌,光这三项癌症就几乎让百分之六十得到癌症的男人死亡。因此,假如你想要提早防范前列腺癌找上你,可以去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检测,这项检测只需要採集简单的血液样本,就能够及早筛检出你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高不高。
 
万一你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数值属于高风险群,而且之后做的前列腺切片也显示有前列腺癌的征兆,你就可以尽早展开治疗,接受手术或是放射疗法。至于戒菸和尽可能减少暴露在二手菸的环境之下,则有助你降低得到肺癌的风险;再加上胸腔电脑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筛检,更可降低你死于肺癌的机会。大肠癌可以透过定期的大肠镜检查预防,它能及时检测出你的大肠里是否有癌变细胞,或是让你得以尽早切除大肠里尚未癌变的息肉组织。
 
相对地,如果妳是一位女性,妳则必须知道夺去女人性命的前三名癌症分别是乳癌、肺癌和大肠癌。妳同样可以利用现有的众多筛选工具,帮助自己预防并及早治疗这些癌症,让自己不必因为它们而失去宝贵的性命。
 
除此之外,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我们都可以透过相对简单易行的方式,预防或延缓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比方说,我们现在就知道某些饮食原则,或是服用史他汀类药物和低剂量的阿斯匹灵(如果你的体质适合这类药物)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更甚者,假使你是罹患心脏病的高风险群,你还可以进行心脏的压力测试或其他可行的检测项目。
 
最后,千万别忘了接种成人疫苗,或其他还需要追加接种的疫苗。毕竟现代的科学已经开发出不少新型的疫苗,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百日咳(whooping cough)、带状疱疹(shingles)、B型肝炎和多种肺炎的侵扰。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被這本書吸引,純粹是因為它簡潔有力的書名,以及「65件日常小事」這個具體的數字,讓人覺得很有執行性。過去也曾買過一些關於健康的書籍,但內容總是太過學術,或是要價不菲的保健品推薦,常常讀了之後反而感到壓力更大。然而,《拒絕生病: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完全打破了我對這類書籍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種非常友善、接地氣的方式,將複雜的健康觀念,轉化成65個容易理解、容易實踐的行動。我最欣賞的是,書中並非鼓勵大家追求極致的健康,而是強調「無病生活」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更加務實、也更能讓人接受的目標。它教導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身體,如何傾聽身體的聲音,並且如何透過微小的改變,來逐步改善身體的機能。像是書中提到的關於「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我一直覺得自己情緒起伏不大,但閱讀之後才發現,原來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情緒,也可能對身體造成潛在的負擔。這本書讓我明白,健康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累積的過程,而這些日常的小事,正是累積健康的最佳途徑。

评分

天哪,這本《拒絕生病: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根本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健康寶典!身為一個每天忙得像陀螺的上班族,回家只想癱軟在沙發上,運動、養生這些詞聽起來都像遙不可及的奢侈品。但這本書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我對「健康生活」的刻板印象。它沒有那些讓人望而卻步的艱澀理論,也沒有需要花大把鈔票才能達成的目標。書裡提到的65件事,很多我都曾經忽略,或者覺得根本不重要,像是「多喝水」這麼簡單的道理,但作者卻能將它們拆解得條條是道,讓我們明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竟然是築起健康堡壘的基石。我特別喜歡書中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而且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來呈現,像是如何透過簡單的飲食調整,就能讓身體的免疫力偷偷升級;或是如何利用零碎的時間,在通勤、辦公室就能輕鬆做到舒展運動。每次讀完,都覺得自己好像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迫不及待想把書裡的方法應用到生活中,感覺離「無病生活」真的不遠了!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真的讓我感到很親切,就像是認識了一位懂我的朋友,而不是在聽一位權威專家在發號施令。書名《拒絕生病: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就已經點出了核心,它沒有誇張的承諾,而是紮紮實實地告訴你,健康是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小改變來累積的。我特別喜歡書裡對於「為什麼」的解釋,它不會只是給你一個指令,而是會讓你明白這個指令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及它對身體的益處。例如,當提到要多補充水分時,書裡就會解釋為什麼水分對身體如此重要,它如何幫助新陳代謝、如何排除毒素等等。這樣的解說方式,讓人更容易理解並付諸行動。我本身是個對健康有點潔癖的人,但有時候又會因為忙碌而忽略,這本書就像是一記溫柔的提醒,告訴我不用把自己逼得太緊,而是可以從這些簡單的小事開始,一點一滴地為健康加分。它不是一本需要一口氣讀完的書,更適合放在床頭,每天睡前或起床後,翻閱一頁,然後在生活中實踐,你會發現,身體真的會給你回饋。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身體狀況還不錯,偶爾感冒也是小事,不太在意「養生」這件事。但自從我先生開始認真閱讀《拒絕生病: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之後,我才驚覺自己過去的觀念有多麼的不足。這本書並非那種說教式的健康指南,而是用非常生活化、有條理的方式,將「無病生活」的種種可能,透過65個簡單的日常練習,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我開始觀察先生的改變,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疲憊,而且在一些小細節上,像是飲食的選擇、運動的方式,都明顯地變得更加留意。書裡提出的很多小方法,聽起來都微不足道,像是「多曬點太陽」或是「每天深呼吸幾次」,但結合起來,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健康效益。我尤其欣賞書中強調的「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恆」,它不像有些書那樣強調立即性的改變,而是鼓勵我們從小地方開始,慢慢建立起健康的習慣。現在,我也開始跟著先生一起閱讀,發現其中許多觀念,都讓我對身體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開始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希望能為自己打造一個更健康的未來。

评分

這本書真的太有用了,而且完全顛覆了我對「養生」的想像。以前覺得養生就是中藥、就是早睡早起,聽起來很老派,而且感覺生活品質都會打折。但《拒絕生病: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完全不一樣,它用非常現代、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的方式,來告訴你怎麼讓身體變得更健康,而且是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開始。我記得書裡面有提到一些關於睡眠的觀念,我之前一直以為睡飽就好,但沒想到原來還有「睡眠品質」這麼重要的東西,而且書裡提供了很多具體的方法,教我怎麼改善我的睡眠。還有飲食的部分,也不是叫你吃得清淡無味,而是教你怎麼聰明地選擇食物,讓身體可以獲得足夠的營養,同時又能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最棒的是,書裡面的建議都非常容易執行,不需要額外的時間或金錢,很多都是我本來就會做的事情,只是多了點「對」的認知。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健康真的可以融入生活,而且是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方法,而不是一種負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