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西方医学之父的建言 现代医学将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誉为「西方医学之父」,他是世界上首批具有医生资格的医师之一,并且不断对大众宣扬「健康法则」。以下列举出他所提倡的几条健康法则,即与今日的医学理论完美唿应。事实上,你可以说现代的医学理论是由科学和数据所组成,但希波克拉底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这方面做出了精准的观察和建言。
◆走路是人类最好的良方。
◆食药同源,让食物成为你的良药。
◆面对过去,认清现在,放眼未来。
◆首要之务是不要做有害身心之事。
◆知道有哪些人会得这个疾病,远比知道一个人得到了哪些疾病重要。
◆如果我们可以给每一个人不多不少、恰如其分的营养和运动量,就可以用最安全的方式获得健康。
◆聪明人应该了解健康是人类最大的福祉,并学习从自己的病痛中淬砺出智慧。
◆一切事物过量,皆有违自然。
◆静观其变也是一帖良方。
◆事实上有两股力量告诉我们该如何保持健康,一为科学,一为舆论;前者为我们带来知识,后者则带来无知。
希波克拉底(西元前四百六十年—西元前三百七十年)
自序
预防的力量 每一週,我至少必须要对两位癌症病人说,我对他们的病情束手无策。这是我唯一能对他们说的话,因为他们大多已经病入膏肓。只不过,到现在我也还是无法轻松自在的对他们说出这一句沉重的宣判。但是我知道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所以不得不这么做。
老实说,与五十年前相比,今天我们对付癌症的手段并没有进步多少。另一项更让人气恼的真相是,其实只要这些病人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在生活上做出一些小小的转变,或许多半根本就不会得到癌症,或是其他那些把他们人生搞得天翻地覆的病痛。每每想到这一点,就会让诊疗室内的气氛更加低迷。
就整体来看,我相当确定,假如能够尽早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且远离招致疾病的恶习,大部分人都可以成功延缓或是彻底预防各种今日常见的疾病:除了癌症以外,还有心脏病、肾脏病、中风、肥胖、糖尿病、自体免疫疾病、失智症和其他神经退化性疾病等。
一帖好的处方不只能够治疗癌症,还能够预防经年累月衍生出的其他病痛。在美国每年的死亡人数当中,每十个人就有七个人死于我上面所列出的慢性疾病,这个数据相当惊人。心脏病、癌症和中风,在美国每年的死亡人口中占了半数以上,而且现在我们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正和慢性疾病生活在一起。
资讯庞杂的时代
千金难买早知道。花点时间为自己想一想:「你能够预见二十年后、三十年后,或是四十年后的自己吗?」我们都想活得长长久久,不过我们今日种的因,决定日后收的果。每週看诊时,只要望进这些病人的眼中,我就了解他们已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我想,世上最棒的事,莫过于人们再也不需要医生!也就是说,我们都只会死于「高龄」,就像一辆跑了数十万英里的老爷车会坏掉一样,有一天我们身体的引擎也会因为老朽而发不动,使生命无以为继。实际上在美国,这样的时代已经在一九五一年结束了,现在你很难再看到「寿终正寝」这个死因出现在死亡证明上。从那时开始,我们就必须在死亡证明上具体列出导致死者死亡的病因、致命伤或併发症。
我从这些死因中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现象,那就是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科技化的世界,能够获取大量资讯保持健康或预防疾病,但是现在全世界因为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却比其他死因的总数还多。
我们很少听闻有人能朝气蓬勃的活到九十九岁,而且还能在睡梦中安详地与世长辞;相反地,我们却很常听到有人深受久病缠身之苦,经过一段时间的「长期抗战」后,终于驾鹤西归。
身处这个资讯爆发的时代,透过媒体的传播,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各种养生方法,但是这却可能让我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够活得健康。就拿大家的搜寻经验来说,例如你想找出到底有哪些东西「有益健康」,或是「有害健康」。通常我们都会将专家的建议视为生活的圭臬,这些讯息可能来自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鼓吹某一种理论的畅销书籍;又或是来自政府的建议、标示上的宣称或是医生的意见。尽管这些讯息俯拾皆是,但是它们却很容易出现相互牴触的情形。
有可能今天一家知名媒体的报导说,一篇刚发表的研究发现,综合维生素能有效防癌;隔天,另一家媒体却又说,综合维生素不仅会增加罹癌的风险,而且对心脏健康没有任何帮助(更糟的是,你还知道制作这些维生素的公司,就是那家生产抗癌药物的公司!)碰到这样的情况时,该怎么办呢?
当初我写第一本着作《无病时代》(The End of Illness)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跟大家分享我与癌症交锋的经验谈。该书中,我们试着颠覆一般医学的思考逻辑,希望找出能够延长人类寿命的新点子。虽然癌症的死亡率在过去五十年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这段期间医学上的其他重大发现,却让我们得以对抗许多疾病、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这些例子有:使用史他汀类药物(statins)治疗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利用抗生素对抗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透过抗病毒药物或疫苗处置和预防特定的病毒性疾病;并且开始重视抽菸和饮食等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只不过获得改善的部分好像就仅止于此,对于那些往往无法归咎于单一肇因的慢性、退化性疾病,我们仍旧没有办法发展出一套比较好的治疗对策。
数十年来,人们试图对身体和其潜在限制的理解,归结出一些特定的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是一段突变、一种病菌、一个缺陷,或是一些数值,像是白血球总数、血糖浓度,或是三酸甘油酯含量等。只是这样的指标反而让我们偏离了正轨,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关心身体的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也改变了我们对日后治疗方式的发展方向。
颠覆传统的观点
《无病时代》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一切生活准则的根本,那就是「健康是什么?」直到今日,我和我的同事还是很难有所定论,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健康到底是什么样子。当然,我们可以透过许多方式检视健康状态。举例来说,你可以测量体重、胆固醇、血糖和血球的状态,或是评估你的外观和睡眠品质。
可是就整体的健康而言,这些数据真的无法告诉我们太多讯息,以及经年累月之后,你可能会变成的样子。这促使我开始鼓励大家去用一套脉络繁复的步骤检视自己的健康状态,这套检视步骤不是只看单一面向或是病灶。很多时候,了解一种疾病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我们需要的其实只是控制疾病的方法。就好比飞航管制员虽然不知道该怎么开飞机,却还是可以让空中交通不打结一样。这个彻底颠覆传统的健康观点,能够为我们开启一扇门,让我们对未来、甚至是现今的医疗方式有新的体悟。
一直到我开始论述这本书的内容和回应读者的相关意见后,我才觉得自己比较掌握了有关健康的棘手问题。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很快地发现自己身处问题的接收端,有着千头万绪的问题待釐清,例如「你写这本书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公布相关的医药处方?」、「医生要如何给几乎没有医疗保险的普通人开立昂贵的用药?」
就先让我透过最后一道问题说明在这本书中,我所开出的「处方」有多么简单易行,比方穿一双好鞋(长寿法则第五十九条),以及天天定时享用午餐(长寿法则第三条)。维持每天规律生活和多多走路的习惯有多大的效益 (长寿法则第十六条)?抛开维生素和补充剂后,你可以省下多少钞票(长寿法则第六十二条)?一旦你了解购买冷冻蔬菜会比某些新鲜农产品(这些农产并不如你认为的新鲜,详情请参照长寿法则第五条)更有益健康,你的饮食生活将会轻松多少?
即使有时我提出的建议并不是完全不需要花费,例如DNA检测,但是通常费用也都不会太高,或是有其他的替代方案(请参照长寿法则第十九条),它们能提供你许多有用的健康资讯。
二○一二年的秋天,我参加「奥兹医师脱口秀」(Dr. Oz Show)这个节目。在美国,我算是备受争议的医师之一,但我想我跟这个节目的理念完全对立,因为我不会认可任何不具良好临床试验(这些研究以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支持的医学言论。基于对这方面的坚持,因此我也是美国最保守的医生之一。不论好、坏,人们习惯对特定的事物贴上标签。
许多人认为每天服用阿斯匹灵(aspirin)或是史他汀类药物有害健康,但服用维生素却是有益健康的行为。不过研究的数据却告诉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从中我们发现阿斯匹灵和史他汀类药物能够显着降低你的死亡风险(也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全死因死亡率〔all cause mortality〕),但是维生素和补充剂却可能提升你得到各种疾病的风险,癌症即是其中之一。
思想与行动的转变
当听到一位医师强力推荐某种药物时,一般大众难免会认为这必定是因为药厂给予医师金钱上的报偿或是分红;我能理解也能体会为什么大众会如此联想。但是我必须郑重声明,我并未与任何药厂有利益上的勾结。过去,我曾经受聘为讲师,为药厂的管理团队讲课,但从未参与药厂的任何行销业务。因此,假如我推荐某一种药物或是某一类药物,只有一个立意良善并有迹可循的原因,那就是这些药物确实对健康有正面的影响。
我并不介意自己的理论引起大众的争辩,甚至激发人们对此提出疑问。因为在美国,食物和健康这两个部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占了美国经济体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可是我们的政治人物和公民领袖却没有人去讨论这些重要议题。
或许他们有不断为健康照护改革上的资金唇枪舌战,但我比较乐见的是,他们能够多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改革本身。他们讨论的重点让我难以置信,因为他们对话的思维仍停留在该如何解决健康照护的经费,而非如何减少大众对健康照护的需求。
事实上,我写这本书的部分动机是为了提供你一份改变的动力,让身为健康照护需求者的我们,都可以从自身开始做出一些转变。假如人人都能够在生活上做出改变,降低自己对健康照护的需求,就能够进一步降低社会对健康照护的整体需求。这个结果将遵循《经济一○一》(Econ 101)中的其中一条基本定律:当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强壮,对健康照护的需求也将随之减少,进而降低这方面的花费;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关于健康的懒人包
说到这里,我写这本书的另一项主因大概唿之欲出:我想要尽可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法则。在《无病时代》出版后,许多人请我将自身的「养生法则」凝鍊成一套有系统的清单,好让他们能够按表操课。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想要一份养生的懒人包。
我在《无病时代》中花了很多时间列举出医学上的例证,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不会再多花篇幅着墨于此,也不会用任何医学术语或是艰深的辞藻表达想法。在这里,我只想用最直接、纯粹的方式告诉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你可以用哪些简单的方法常保健康,而不是告诉你一大堆以理论、研究、历史和科学,堆砌而成的僵化指令。
在你读完这本书呈现的所有法则后,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从中拣选出一些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并採取实际的行动。在这六十五条的法则中,每项法则我都搭配了一到两段的文字加以说明,不过有少数几项根本不太需要我多加解释(长寿法则第二十九条:微笑),因为单单就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就可心领神会。
我的目标是,希望透过这本书解开你对养生保健的疑惑,了解该如何活得健康,让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维持最佳的体能状态。就如同我在上一本书所说:
我的建议并不会非常苛刻。我不想跟你说你每一天的日子该怎么过,或是每天的晚餐该吃什么,甚至是在这里诊断你的健康状态。
相反的,我想要让你拥有掌控自己身体和未来健康的力量。我在书中的建议比较像是一种生活法则,可以帮助我们从多元的生活模式中,找到一套最符合个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生活方式。更何况,没有哪个答案可以完整涵盖健康的面貌,因为世上健康的样貌百百种,所以这些准则正好能够帮助大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健康风格。
不管你是否正在与病魔缠斗,我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我想促使你仔细检视自身对健康的理解程度,并且改变你的生活态度,这能够大大提升你的人生品质。
显然每天媒体上都有大量似是而非的保健资讯搞得我们晕头转向,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些简单的叮嘱,告诉我们何谓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读完这本书后,你不仅能够获取必备的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还能够得到明辨是非的智慧,帮助你为自己做出最好的决定。我也希望你的选择能够强而有力的影响你的未来,并且在必要时,将你引导至自我疗癒的路径上,因为唯有自己有所省悟,才有办法终结疾病。
我把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生活中就做得到的保健守则」,提供你一套清晰的脉络,告诉你能做哪些事打造出自己的健康王国。第二个部分「生活中该避免的健康杀手」,则告诉你有哪些事情有害健康,应该避免接触。这当中有些事情非常显而易见,例如少从事高风险行为和少吃成分不良的食物;但是有些事情却非一眼便可看穿,像是如何不让自己成为浮夸媒体下的受害者,以及如何不轻忽自身的医疗信息。
我将帮助你了解该怎么从五花八门的医疗资讯中分辨出哪些是夸大不实,哪些又是有用的资讯;还有了解跟世界分享你的医疗资讯和信息,将可以让你获得哪些好处。第三个部分「良心医生的叮嘱与保健清单」,则以每十年为一个单位,更直接的为你规划、列举出你在二十岁、三十岁或是四十岁等阶段应进行的各个事项;这一份条列式的计画表,才是你真正的养生懒人包:它让你知道该在哪个年龄阶段完成哪些目标。
为了配合整本书的架构和内容性质,某些观念会反覆出现,也就是说,或许会有两项不同的法则能够帮助你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之所以透过不同的方式呈现相同原则,是希望可以让你对这些原则更加印象深刻。
请细细品味这本书的一字一句,我保证当中的某些法则将会影响你一辈子,并让你的人生过得更加美好。不过,在正式进入主题前,先让我告诉你一些重要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一:以科学为根据
健康信息是动态的,并非亘古不变。所以今日的建言,可能明日就风云变色。我在书中列举出的法则,是目前能够降低你生病风险的最佳习惯,皆有相关的可靠数据佐证。尽管你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与我想法相左的研究结果,但是那些研究都是单一个案,根本不符合科学运作的模式。
当科学家要权衡一个主题时,他们不会只用一项研究支持他们的想法。相反的,他们必须考量所有跟这个主题有关的研究,并一一检视其结果,这正是整合性分析(meta-analysis)在做的事情。因此,我列出的所有长寿法则一定都符合这个黄金准则。
然而,假如有一天,科学的结果推翻了某项既定事实,或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届时我也会以澎湃坚定的心志,欣然接受这项新观点(和新法则)。
基本原则二:以自身状况考量
书中提及的建议,并非所有状况都适用,特别是处方用药的部分。在採取这方面的行动前,你必须先跟医师和家人讨论,并且好好思考自己内心的核心价值。就跟订定任何人生的新方向一样,你必须花时间坐下来,静心思索、商讨它们可能对你的影响。
同时你要记住,健康会随着年龄不断变化(请见基本原则一),所以你需要适应这些因年龄而异的改变。若用科学的方式来类比,我们会说人体是一台由多组「浮动系统」(emergent system)构成的机器(这些系统能让人体不断的改变、成长和演进),拥有惊人的自我调控机制,因此你不需要花多少心力,便可以把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健康状态。举例来说,在过去的一个小时内,你的身体可能就已经默默地更新了十亿颗细胞。
基本原则三:不断找寻更好的解答
你是自己的主人,这本书只是一本帮助你内省和思考的工具书。假如我的建议有任何冒犯到你,或是让你完全没办法接受的地方,请不用勉强自己,尽管跳过这些法则。
我写下这些法则的初衷,只是为了让你了解与自己以及医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同时使你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觉悟,明白今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将对日后有所影响。
不过,当碰到某一条法则让你感到不太自在时,请记住,没有一条法则是百分之百完美,因此与其直接忽略这条法则不去执行,或许你应该去寻求更好的研究,或者是说,找更精良的技术帮助你达成目标;我们必须不断精益求精。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尽管阿斯匹灵被吹捧得有如灵丹妙药(长寿法则第二十二条),但它并非完美无瑕,服用它的时候,你仍有机会出现胃部不适或是出血等副作用。可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提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不多拨一些经费研发更好的阿斯匹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去芜存菁,只享受它所带来的神奇功效,却不必承担它所带来的副作用。
最后我必须坦白说:我承认自己的想法深受麦可.波伦(Michael Pollan)的着作《饮食原则》(Food Rules)所影响,该本书的灵感是取自他的另一本畅销着作《食物无罪:揭穿营养学神话,找回吃的乐趣!》(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s Manifesto),而《饮食原则》一书的写作模式,也正巧成为我书写这本《拒绝生病:无病生活从65件日常小事开始》的范本。
在《无病时代》里,我曾引述过几次波伦的理念,因为我相当景仰他在饮食方面的论述,并认为他的每一项论点皆言之有物。因此,就如同《饮食原则》列出了一整套简洁、好记的方针,告诉你该怎样聪明饮食,我的《拒绝生病:从65件日常小事开始》则是以类似的手法呈现出一套聪明生活的法则。
当然,这当中肯定有一些法则与饮食和採买食物有关,但是除此之外,我还会告诉你其他保持健康的各种因素。尽管我在这本书里的用词遣字非常言简意赅,但是我仍然可以拍胸脯跟你保证,它绝对能够帮助你活得长寿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