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门的研究伦理:理念、实况与评析

教育学门的研究伦理:理念、实况与评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学
  • 研究伦理
  • 学术道德
  • 教育研究
  • 伦理学
  • 研究方法
  • 高等教育
  • 学科建设
  • 学术规范
  • 教育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轻忽伦理问题,这态度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这是提醒学界重视研究伦理的警语。诗圣杜甫有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确!文章是可以传之千古的宏大事业,作者应深思自己写作上的得失,俯仰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一般文章如此,学术论文更是如此。研究伦理对当前台湾学术界尤其重要,目前有关当局对研究伦理议题,正筹谋新的规范之道,而本书刊载教育领域研究伦理之评述文章共二十四章,依论述面向分为五篇:「导论」、「理念与制度」、「实况与实例」、「研究方法」、「指导学生」;除导论篇外,每篇包括五至六章,章章具有可读性与启发性。相信对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之规划与执行、教与学、以及论文指导等活动中,有关研究伦理的省思,将有所裨益。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教育学门的研究伦理:理念、实况与评析》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而是侧重于其在教育学研究伦理领域中的地位、价值以及作者期望达成的目标。 --- 《教育学门的研究伦理:理念、实况与评析》 图书简介 在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伦理规范与实践的严肃性已成为衡量研究质量与社会责任的核心标准。本著作《教育学门的研究伦理:理念、实况与评析》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教育学研究领域中伦理问题的发生脉络、理论基石以及实践困境。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伦理原则手册,而是一部旨在提升研究者批判性思维、强化伦理自觉、并最终促进教育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性与实践性兼备的专著。 教育学作为一门直接面向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涉及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儿童、青少年、特定社区成员,乃至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因此,研究者在设计、实施、分析和传播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伦理责任远超一般科学领域。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伦理审视框架。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哲学基础迈向微观的实践操作,最终落脚于对现有实践的深刻反思与未来方向的探索。 第一部分:伦理的哲学基石与教育学的特殊性 开篇,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了理解研究伦理的理论基础。这部分深入探讨了西方伦理学(如功利主义、道义论、美德伦理学)如何投射到社会科学,尤其是教育研究领域。重点分析了“知情同意”、“不伤害原则”(Non-maleficence)、“行善原则”(Beneficence)以及“公正性”(Justice)这四大核心伦理原则在教育情境下的具体意涵与张力。 教育学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其研究对象的易变性、研究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干预的潜在长期影响。本书详细论述了教育行动研究、行动者观察、教育评估等不同研究范式下,伦理风险的差异性。例如,针对特殊教育群体或高风险人群的研究,如何平衡保护需求与获取必要知识的矛盾,成为本部分探讨的焦点。它强调,伦理不仅仅是遵循外部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对研究对象福祉的深刻关怀。 第二部分:研究伦理在实践中的“实况”呈现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理论的构建,那么第二部分则着眼于将理论“锚定”在真实的研究场域中。本部分通过对教育研究生命周期的剖析,系统地揭示了伦理挑战的发生节点。 研究设计与方案阶段: 讨论了研究问题的选择是否带有偏见、样本的代表性与排他性,以及如何设计出既能产生有效数据又将参与者风险降至最低的方案。这包括对“模拟干预”和“最小风险界定”的深入探讨。 数据收集与现场操作: 详细阐述了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真实教育情境中,如何有效地获取知情同意,特别关注了儿童和心智受限个体的“替代性同意”与“发展适宜性告知”的复杂流程。此外,对研究者与被试之间权力关系的不平衡性,以及如何避免过度卷入或“角色混淆”的伦理陷阱,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 重点聚焦于数据隐私保护、匿名化处理的有效性,以及研究发现的解释偏差。书中探讨了如何避免“数据修剪”以迎合资助方或学术预期,以及在跨文化研究中,如何避免将特定文化假设强加于他者。 第三部分:对现有伦理机制的深度“评析”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描述“应该做什么”,更在于审视“做得如何”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第三部分致力于对当前教育研究伦理审查机制、规范体系以及学者的伦理意识进行批判性评估。 审查机构的效能与局限: 剖析了机构审查委员会(IRB/REC)在教育学研究中面临的挑战。由于教育研究的社会科学性质,许多伦理困境难以被标准化的科学审查流程完全捕获。本部分探讨了如何优化审查标准,以更好地适应质性研究、行动研究和基于社区的参与式研究(CBPR)的需求。 学术诚信与研究失范的边界: 深入讨论了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数据伪造)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学科公信力的损害。更进一步,本书对“灰色地带”的伦理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例如:基于公开数据的二次分析的伦理责任、在社交媒体环境中进行研究的边界,以及学术成果的社会责任——即研究者是否有义务干预其发现可能被误用或被用于不公正政策制定的情境。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伦理建构与研究者培养 展望未来,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构建更具适应性、前瞻性的教育研究伦理框架的建议。这包括强调“关系伦理”而非仅仅是“规范伦理”,培养研究者的“伦理敏感性”和“叙事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现实场景中进行伦理推断。 本书旨在成为教育学研究生、青年学者、资深研究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进行伦理培训和自我反思的必备参考书。它鼓励读者超越对“合规性”的被动遵守,转而追求一种积极的、以研究对象福祉为核心的、能够促进教育知识深度和广度的伦理实践。通过对理念的深刻理解、对实况的细致观察以及对现有体系的审慎评析,本书期望能够推动整个教育研究领域向更高层次的道德自觉迈进。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芬芬(ch1)


  台北市立大学学习与媒材设计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方志华(ch1)

  台北市立大学学习与媒材设计学系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黄政杰(ch2)

  静宜大学教育研究所讲座教授
  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哲学博士

李琪明(ch3)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学博士

王立心(ch4)

  国家教育研究院教科书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博士

吴清山 (ch5)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鑑研究所教授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博士

王令宜(ch5)

  国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博士

张德锐(ch6)

  天主教辅仁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教授
  美国奥瑞冈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哲学博士

黄怀蒂(ch7、10)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执行秘书
  国立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硕士

钟志从(ch7、10)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副教授兼研究伦理中心主任
  美国爱渥华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哲学博士

卢萱(ch7、10)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研究伦理中心专员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

李思贤(ch7、10)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健康促进与卫生教育学系特聘教授兼研究伦理审查会主任委员
  美国宾州大学心理与教育学哲学博士

林雍智(ch8)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鑑研究所助理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

吴善挥(ch9)

  香港五育中学辅导组教师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修读中)

谢金枝(ch11)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

郑英杰(ch12)

  国立体育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Ph. D.

蔡清田(ch13)

  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英国东英格兰大学博士

许育健(ch14)

  台北市立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助理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丁一顾(ch15)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鑑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台北市立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博士

李涵钰(ch16)

  国家教育研究院教科书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黄宇仲(ch17)

  高雄市立凤翔国中教师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育政策与行政学系博士候选人

何慧群(ch18)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教育系退休教师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

永井正武(ch18)

  日本帝京大学理工学部退休教授
  日本工学博士

尹玫君(ch19)

  国立台南大学教育系教授
  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课程与教学博士

张琬翔(ch19)

  台南市崇学国小教师
  国立台南大学课程与教学博士

徐超圣(ch20)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伊利诺大学课程与教学哲学博士

危芷芬(ch21)

  台北市立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博士

林英杰(ch22)

  台北市立大学学习与媒材设计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博士

陈延兴(ch23)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

叶建宏(ch24)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学系研究生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时尚设计系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教育研究伦理面面观

第二篇   理念与制度篇
第二章 评科技部专题计画伦理审查/黄政杰
第三章 研究伦理「审查」符合伦理吗?教育专业委员的自省与建议/李琪明
第四章 教育学门研究伦理治理架构技术化的迷思与隐忧/王立心
第五章 教育研究伦理规范与实践/吴清山、王令宜
第六章 教育研究伦理审查的美丽与哀愁/张德锐

第三篇   实况与实例篇
第七章 我国教育领域研究伦理审查:台湾与美国规范及实务评析/黄怀蒂、钟志从、卢萱、李思贤
第八章 日本教育学门各学会的研究伦理规范与启示/林雍智
第九章 香港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之伦理困境及其改善策略/吴善挥
第十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研究伦理审查实证分析:以104-105年台师大受理案件为例/李思贤、黄怀蒂、卢萱、钟志从
第十一章 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内容之分析:以两所大学为例/谢金枝
第十二章 解决问题还是制造另一个问题:新住民女性及其子女相关教育研究之正向与负向影响评析/郑英杰

第四篇   研究方法篇
第十三章 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伦理实例与评析/蔡清田
第十四章 教学行动研究后之「变」与「不变」/许育健
第十五章 研究伦理议题:问卷调查不可回避的挑战/丁一顾
第十六章 他律到自律:谈论文抄袭与未适当引註/李涵钰
第十七章 从次级资料分析探讨教育研究中的伦理议题/黄宇仲
第十八章 现代学术研究规范:逻辑实证方法论与专业自律/何慧群、永井正武

第五篇   指导学生篇
第十九章 研究生研究不当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尹玫君、张琬翔
第二十章 研究生资料蒐集与分析的「伪真实」现象反思:以「文献探讨」为例/徐超圣
第二十一章   教育研究的研究伦理:师生关系对知情同意和保密性的影响/危芷芬
第二十二章   「同理的洞察」与「综效原则」造就教育研究伦理A+/林英杰
第二十三章   大学教师指导学生学术诚信议题之探讨/陈延兴
第二十四章   我国研究生负责任的研究行为初探:以课程报告为例/叶建宏

图书序言

理事长序

  台湾教育评论学会是依法设立的非营利社会团体,宗旨在促进教育政策与实务之评析、研究与建言,提升教育评论领域之学术地位。台评学会除了按月发行《台湾教育评论月刊》和定期举办教育论坛外,更逐年出版年度评论专书。

  本书《教育学门的研究伦理:理念、实况与评析》是台评学会2017年度评论专书,本书以教育研究中的伦理议题为评论范围,聚焦在与教育领域研究伦理有关之实例说明、问题评析与对策建言。亦即,书中的各篇评论文章分就教育研究中的伦理议题,提出见解,以及对研究人员、政府单位、学术研究单位/大学校院、学术社群或学术团体等,做出建议。

  美国第三任总统、《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以及最具影响力的开国元勋之一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曾说:我认为伦理和宗教是政府法律的补充(I consider ethics, as well as religion, as supplements to law in the government of man)。本书付梓前,适逢教育部订定的「专科以上学校学术伦理案件处理原则」自2017年5月31日起生效,此一处理原则除了彰显杰佛逊所说的伦理角色之外,也凸显本书切合时需,值得阅读。

  本人谨代表台评学会感谢台北市立大学学习与媒材设计学系张芬芬教授兼系任与方志华教授担任主编、24篇文章作者的费心撰稿、学会秘书处同仁的辛劳协助、以及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协助出版。

李隆盛   谨序
于中台科技大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快递时,我迫不及待地拆开,首先翻阅的便是目录。那些细致的章节划分,让我对作者的用心程度有了初步的感知。例如,关于“知情同意”的阐述,我期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程序上的说明,更希望包含如何真正做到“知情”和“同意”的艺术。在教育研究中,很多被研究者可能并非学术专业人士,如何用易懂的语言解释研究目的、过程、潜在风险和收益,确保他们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决定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此外,关于“保密与匿名”的章节,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在某些特殊的研究情境下,如何平衡研究的严谨性与被研究者的隐私保护。例如,当研究对象是一些边缘群体时,如何避免因匿名化处理而丢失关键的个体信息,同时又能确保他们的身份不被泄露。而“数据处理与保管”更是如今数字时代下绕不开的话题,除了基本的安全措施,书中是否会涉及数据共享的伦理考量,以及研究者在利用现有数据集进行二次研究时的责任界定?这些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非常关注的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理念、实况与评析”就点明了其逻辑框架,这让我觉得内容组织上应该会相当清晰。我一直认为,研究伦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它会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学术界的自我反思而不断演进。因此,我特别期待书中对“理念”部分的阐述,能体现出这种动态性。它是否会追溯研究伦理思想的源头?例如,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近代科学革命后的伦理规范的形成。 而“实况”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案例分析,但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在涉及儿童的研究中,我们如何定义“儿童的最佳利益”,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书中是否会讨论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比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这些新兴领域可能带来的新的伦理困境,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最后,“评析”部分,我期望作者能展现出一种平衡而深刻的视角。它不应是片面的指责,也不应是盲目的赞扬,而是能够理性地评估现有研究伦理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的改进建议。例如,在强化学术诚信建设方面,除了传统的学术规范,是否可以探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AI辅助的抄袭检测,或者区块链技术在保证数据真实性方面的应用潜力。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台湾的教育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伦理指南。

评分

“评析”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批判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呈现理念和实况,更重要的是能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比如,对于现有的研究伦理规范,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在“实况”中暴露出的问题,其根源又在哪里?是制度上的漏洞,还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台湾教育学研究伦理的整体发展趋势的。是正在走向规范化,还是依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在国际化的学术大背景下,台湾的研究伦理实践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如何?是否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又或者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本书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如何加强研究伦理的教育和培训,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甚至是如何在学术文化中内化研究伦理的价值,那就非常有意义了。 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教训书”,而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促进对话的“伙伴书”。它应该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在教育领域耕耘的人,更深刻地理解研究伦理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淡淡的书卷气中带着一丝严谨,光是看到就让人觉得内容肯定扎实。我本身就在教育领域工作,虽然不是直接做研究,但旁观同事们撰写论文、申请经费,多少也会接触到一些研究伦理的议题。以前总觉得伦理这东西,似乎是写在纸上的原则,大家心照不宣,尽量避免出问题就好。但随着学术界对研究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过去令人扼腕的研究不端事件的出现,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基本功”。 我特别期待书里能深入剖析“理念”的部分,不只是罗列出各种伦理规范,而是能解释这些规范背后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比如,究竟是什么让研究者在面对可能触碰边界的诱惑时,必须坚守诚信?它与教育的本质——促进个体成长、追求真理——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是否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比如学术共同体的责任、研究对社会的影响等层面来阐述,那样会更有启发性。我尤其好奇,台湾在教育学研究伦理方面,有没有一些本土化的思考和实践?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伦理会不会有细微的差异?这些都是我迫切想知道的。

评分

老实说,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实况”二字吸引。理论讲得再好,如果脱离实际,那就成了空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在台湾的教育学研究领域,究竟存在着哪些真实的伦理困境?是数据造假、抄袭剽窃这些老生常谈,还是有更隐蔽、更难以察觉的问题?比如,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保护?在合作研究中, authorship 的分配是否常有争议?在申请研究经费时,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的灰色地带? 我猜想,作者一定采访过不少在学术前线奋斗的研究者,他们可能会分享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和心得。这些“实况”的呈现,不应该是为了揭露丑闻,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研究伦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了解这些真实案例,才能让我们在自己的研究中,更有针对性地防范风险,做出更符合伦理的选择。我很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建议,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理。毕竟,很多时候,伦理问题就出在细节的处理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