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走我的快乐:扭转我执思考,三步骤找回与生俱来的快乐

是谁偷走我的快乐:扭转我执思考,三步骤找回与生俱来的快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Izzo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幸福感
  • 正念
  • 执念
  • 快乐
  • 人生哲理
  • 个人发展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移除自我、找回信念
驯服内在的力量,找回真正的平静与快乐

 
  畅销书《死前一定要懂的五件事》作者约翰‧伊佐(John Izzo),
  他发现人们不断在寻找快乐,却不得其门而入。
  
  直至伊佐到西班牙踏上朝圣之路,那一段旅程的经历为他解开了谜题。
  伊佐体悟到原来快乐曾经是人类最自然、容易的一件事,
  为何如今费尽心思却又不一定得到,其实是因为有五个快乐小偷偷走了快乐。
  
  ‧控制小偷:他说事情必须按期待走,却失去接受现实的能力,更无法活在当下。
  ‧自负小偷:他说只有自己最重要,满足欲望的同时,反而制造更多不平等和对立。
  ‧觊觎小偷:他让人认为事事要比别人好,内心便不断比较、嫉妒和不满,也失去自己。
  ‧消费小偷:他骗人如果有了……,就会快乐,结果人们不停消费,也消耗自己的内心。
  ‧安逸小偷:他把人困在过去的经验或陈旧的思想,无法创造新的可能,造成生命停滞。
  
  伊佐明确地指出,这五大小偷如何透过各种伪装,
  让我们以为做这些事看似正确,实际上却是在搞各种破坏,
  不仅对个人的幸福,如今更造成社会、甚至世界的混乱与问题。
  
  所以伊佐提出赶走快乐小偷三步骤,扭转我执思考,
  不再外求、不由他人决定,找回与生俱来的快乐。
  
国外佳评如潮
  
  「唯一阻挠你无法获得心灵平静的,就是自己心里的那关,但这本书会告诉你要如何永久移除障碍。」—《自信的力量》(The Power of Self-Confidence)作者博恩。崔西 (Brian Tracy)
  
  「本书与《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相辅相成,伊佐博士不但给我们一枝可以描绘出美好的铅笔,更给了我们一块橡皮擦,擦去错误。」—ghSMART 公司创办人兼主席长,以及《谁》(Who)的共同作者乔夫。史玛博士(Dr. Geoff Smart)
  
  「在这个不是要处于倒退回黑暗时代的边缘,就是进入下一场伟大复兴的世界,约翰这本书提醒了我们,无论周遭情况如何,只要察觉让自己不快乐的事物,选择快乐之路,快乐便唾手可得。」—永续品牌(Sustainable Brands)创办人兼执行长可安。思可兹尼亚兹 (KoAnn Vikoren Skrzyniarz)
  
  「本书是份人类知觉的礼物,提供人们找寻个人内在与社会平静的观点。如果跳过这本书不看,你就会变成自己的小偷。」—畅销书《勇者:改变职场与人生的关键心态》(Be the Hero)作者诺亚。布鲁曼托(Noah Blumenthal)
  
  「本书构思亮眼,描写动人,令人不可自拔。约翰。伊佐轻手轻脚挑战、刺激和推着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快乐追寻最基本的想法,看见自己可能就是快乐幸福的小偷。这本书犹如闪亮耀眼的宝石,带有永恆的智慧和丰富的当代真理,会是一本思忖美好生活时,会让人忍不住回头翻看的好书。」—畅销书《领导力》(The Leadership Challenge)共同作者,圣塔克拉拉大学列维商学院高管发展中心主任吉姆。库萨斯(Jim Kouzes)
  
  「约翰。伊佐不断以他的专业和他的友谊激励鼓舞我,我希望本书能让你有所收获,就像我也从中受益不少。」—畅销书《UP 学:所有经理人相见恨晚的一本书》(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作者马歇。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快乐是一道选择题,但需要努力与智慧才能争取得到。在这本引人深思的书中,伊佐帮人揪出最大的绊脚石,让我们可以踏上永久快乐的平坦道路,找到人生意义。」—《纽约时报》畅销书《幸福原动力》(Before Happiness)作者尚恩。埃科尔(Shawn Anchor)
  
  「这本强而有力的指南,能带你成为世界级的快乐好手。」—畅销书《唤醒心中的领导者》(The Leader Who Had No Title)作者,以及泰坦学院(The Titan Academy)创办人罗宾。夏玛(Robin Sharma)
  
  「许多人花了几十年光阴追寻幸福的祕密,而约翰。伊佐不仅找到了解答,还教人如何用最自然的方法夺回快乐。如果想活得更出色,就必读这本书,甚至有可能改变一生!」—畅销书《目标的力量》(The Power of Purpose)、《重整行囊》、《重新想像的人生》与《重新想像的工作》共同作者兼畅销作家理查。雷德 (Richard Leider)
  
  「约翰。伊佐博士聪颖地描绘出让我们触不到快乐的五大贼。他的探究不仅强而有力,对个人讲述快乐为何物,甚至提高对话的层次,应用在社会层面。这是一本个人与社会转变的必读之书。」— Imperative公司的共同创办人亚瑟。伍兹(Arthur Woods)
  
  「约翰。伊佐的新书值得赞扬,因为伊佐用诚实而充满希望的方式,找到人生意义与目的。《是谁偷走你的快乐》也非例外。在这本书里,他要大家多深入人类美好的天性,重新捕捉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快乐。这是一本既重要又有意思的好书。」—畅销书《自由书写术》(Accidental Genius)作者马克。李维 (Mark Levy)
寻觅内心之光:一部关于自我探索与心智重塑的指南 书名: 寻觅内心之光:一部关于自我探索与心智重塑的指南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富有哲理性的笔名] 导言: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喧嚣与诱惑的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未带来等比的心灵富足。许多人感到迷茫、焦虑,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追逐着外界的认可和掌声,却始终无法触碰到内心深处真正的宁静与喜悦。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快速见效的“心灵鸡汤”,也无意于批判现代社会的弊病,它旨在成为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我构建的藩篱,并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方法论,引导读者踏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灵重塑之旅。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真实性”——如何从社会期待、过往创伤以及不自觉的思维定势中抽离出来,重新与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活力、内在智慧连接。我们将深入探讨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揭示我们如何通过认知偏差、情绪反应以及对“未来”和“过去”的过度沉溺,无意间构筑了阻碍幸福感的围墙。 第一章:迷失的罗盘——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度剖析 本章首先将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进行细致的描摹。我们不会停留在表面的“压力大”、“不开心”这类描述上,而是深入探究其根源。我们将探讨“身份认同的碎片化”,即在多元文化和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个体如何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统一的自我认知。接着,我们会解析“比较的陷阱”,分析社交媒体如何将人类天生的社会性需求异化为永无止境的攀比竞赛,以及这种竞赛对自尊和满足感的侵蚀。 重点内容包括: 1. “意义的真空”: 当传统价值体系瓦解,个体如何寻找新的锚点?我们分析了现代人对“成功”定义的高度单一化,以及这种定义如何导致“做了很多事,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做”的虚无感。 2. 潜意识的脚本: 探讨童年经验、原生家庭模式如何塑造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对话模式。这些深层信念如同隐藏的程序,驱动着我们的日常选择,而我们往往对此一无所知。 3. 时间错位: 详细阐述人类心智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处理方式——对过去的悔恨与对未来的担忧占据了当下全部的注意力。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在场”? 第二章:拆解心智的迷宫——认知重构的基础模型 在理解了困境之后,本章开始引入心智重构的工具箱。我们借鉴认知科学、现象学以及东方哲学的智慧,构建一个实用且深奥的“心智地图”。 本书强调,我们体验到的现实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因此,转变的关键在于改变解读的框架。 我们将引入“三个观察维度”: 1. 思绪的非事实性: 如何训练自己将“想法”视为头脑中浮现的事件,而非不可辩驳的真理。通过详细的练习,读者将学会观察自己的负面自我批判,认识到这些批判的动态性和偶然性。 2. 情绪的物理化: 情绪并非“附着”在我们身上,而是身体内部发生的能量流动。本章教授如何“定位”情绪在身体中的物理感受(如胸口的紧绷、胃部的翻腾),从而避免被情绪的叙事所裹挟,实现从“我是愤怒的”到“我正在体验愤怒”的认知飞跃。 3. 需求的澄清: 区分“欲望”(基于匮乏感)和“需求”(基于生命本能的延伸)。很多痛苦源于我们误将强烈的欲望当成了生存的必需品。本章提供一套严谨的提问序列,帮助读者厘清自己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第三章:重塑链接——行动与习惯的内在工程学 理论的深度必须落实于日常的实践。第三章专注于如何将心智的洞察转化为可持续的、积极的行为改变,构建一个更加有益于内在成长的生活结构。 我们将聚焦于“微习惯的复利效应”,强调质量远胜于数量,一致性远胜于强度。这不是关于进行宏大的每日冥想计划,而是关于如何在日常的微小互动中植入觉察的种子。 核心实践模块包括: 1. “意图锚定”练习: 如何在一天开始时,设定一个与核心价值相符的“意图”(而非目标),并在一天中至少三次停下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该意图对齐。这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性的心智校准。 2. 边界的艺术: 深入探讨设立健康人际边界的重要性。边界并非拒绝他人,而是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能量和价值空间。本章提供了在不同情境下(工作、家庭、亲密关系)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边界的语言范式。 3. 对“不完美”的接纳实践: 很多停滞源于对“做得不够好”的恐惧。我们引入了“不完美项目”的概念——刻意选择一个领域,以“尽力而为,但不追求完美”的心态去完成它,从而瓦解完美主义带来的瘫痪。 第四章:向内探寻的深度航程——体验的深化与连接 本书的高级阶段,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认知调整,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这涉及对生命中那些被压抑或未被充分体验的情感的释放与整合。 我们将探讨“阴影工作”的温和入门,即如何面对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被社会文化所排斥的自我面向(如嫉妒、软弱、愤怒)。这些“阴影”并非需要被消灭,而是需要被理解和整合,因为它们往往隐藏着被否定的能量与需求。 关键的深化工具: “回顾性感激”: 不仅仅是对已经发生的好事表达感谢,而是深入挖掘那些看似负面的经历中,哪些品质(如韧性、同理心)因此而得以磨练。这是一种将苦难转化为智慧的炼金术。 “本真表达的练习”: 学习如何从内心深处,而非从社会模板中,寻找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这是一种对脆弱性的勇敢展示,也是建立深刻人际连接的桥梁。 结语:持续的绽放 本书的最终目标不是让读者达到一个“永久快乐”的静止状态,因为生命本身是动态流动的。真正的收获在于建立起一种“内在的弹性”——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迅速地回到自己的中心,以更清晰、更有力量的视角来应对挑战。 寻觅内心之光,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但在这本书的指引下,你将拥有地图、指南针以及最重要的——发现自己内心指南针的能力。你所追寻的“光”,从来不曾在远方,它一直安息在你的呼吸之间,等待被你温柔地重新发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伊佐(John Izzo)

 
  约翰.伊佐是一位世界知名讲员、记者、企业高管教练及社会活动家。他也是一名畅销作者,已出版的六部着作包括《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唤醒企业的灵魂》和《勇敢站出来:扛下责任就是改变关键》。 伊佐也是会议与企业活动特邀演讲的当红炸子鸡,他踏足世界各地,演讲对象超过一百万人,客户名单彷彿企业版的世界名人录,包括IBM、澳洲航空、微软、惠普、研科、沃尔玛和麦当劳。每年他会参加七十多场会议演讲,经常举办个人领导力的活动。

译者简介

张家绮

 
  毕业于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英国新堡大学笔译研究所,法国巴黎Speos摄影学院新闻摄影。

  现任专职译者/不专业摄影,与三采合作的译作包括《不被压力绑架》、《精准表达》和《如何有感表达》。
 
 

图书目录

好评推荐
推荐序/从现在起,选择快乐
前言/为什么快乐这么难?

第一章 快乐是人类的自然状态
第二章 一号小偷:控制
第三章 二号小偷:自负
第四章 三号小偷:觊觎
第五章 四号小偷:消费
第六章 五号小偷:安逸
第七章 如何不让五个小偷再偷走快乐
第八章 想像一个小偷都消失的世界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现在起,选择快乐
─马歇。葛史密斯


  约莫四十年前,我开始担任高阶主管教练,跟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几名领袖合作,他们都是聪明绝顶、成就斐然的人,改变了百万多人的生命。

  最近,我指导三名优秀的内科医师楷模:世界银行总裁金墉医师(Dr. Jim Yong Kim)、梅奥诊所(Mayo Clinic)总裁约翰。诺斯沃特医师(John Noseworthy),以及美国国际开发署(the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署长拉吉夫。沙赫医师(Rajiv Shah)。指导的一部分,就是请他们每天问自己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我有努力让自己快乐吗?」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这几个人脑袋精明、经验丰富、资历深厚,但面对这问题时却哑口无言。我问:「你们有努力让自己快乐的困难吗?」

  等到个别对谈时,这三个人给我的回答大同小异:「我从没想过要试着快乐。」

  「快乐」这个概念或许并不具体,即使是对于最优异聪明的人也一样。如果我们所有人就跟这几位全心投入工作的医生和领袖一样,甚至没有被设定在快乐雷达的侦测范围内。我不禁怀疑,可能是另一种对快乐的误解更常出现,也就是为何人们总是希冀或满心盼望快乐,却得不到。

  在这本引人深思的书里,约翰。伊佐提出几个问题,快乐为何这么难掌握,还有为何快乐很重要。他强而有力的论述说明,只要了解试着绑架我们与生俱来的满足的「小偷」,不但自己,就连群体都能变得更好。

  身为一名佛教徒哲学家,我认为约翰的概念完全合理。佛陀指出让我们在冥想与人生中裹足不前的五大因素:贪、嗔、痴、慢、疑。在今日的文化里,约翰则认为偷走快乐的五大原因在影响我们,而这五大因子就是:控制、自负、觊觎、消费与安逸。

  在我指导教学的领袖间,对掌控的需要是司空见惯的问题,我还发展出一组字串缩写:AIWATT,意思是「我现在是否愿意积极执行必要的投资,让这个问题出现正面转变?」(如果不愿意,就忘了吧);自负也就是自我,在这名气薰心的文化里猖獗肆虐,我看过本来很有前途的人,却因为自视甚高而在人生路上失足败坏。西方的「只要……我就会快乐」疾病在全球各地遍布蔓延之下,以消费者主导的经济体制,让觊觎和消费几乎可说是避无可避。所有人偶尔都会禁不起他人的说词,认为只要能买到那栋房子、汽车、懂浪漫的伴侣、升官,或者其他想要的事物,就能变快乐。舒适的需求则会使人误信,我们已经够好了,不需要太努力,但其实世界的要求不只如此。

  想一想要是有人请你快速列出五大偷走快乐的元凶,应该会是哪些?很可能会罗列出讨厌的老板、不得不做的试算表、必须付的帐单、甚至是居住地区的恶劣天气。根据约翰在本书的主张,小偷就在你我心里。意思是如果我们过得不快乐,除了自己以外,无法怪罪他人或其他外物。意思也就是我们有能力找到内在的快乐,但要做到这点需要严守纪律。

  在我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路上,快乐占了一个极高的位置。媒体形容我是「快乐界的行家」,这个绰号我欣然接受,但这头衔并不是一直都容易维持,我也需要帮助才能维持下去。我建议我的客户问问自己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反映出人生最重要的是哪些事,就连我自己也会这么做!即便是我也不见得会记得要随时问自己这些问题,所以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我都会请助理打给我,在电话中唸出这些问题。她每次都会问我有没有尽自己所能保持快乐,若满分是十分,我通常都给九。三或九。四分。那我是怎么成就这种高分的境界?

  首先,似是而非的是,这不是努力达成的「成就」。正如约翰所指出的,快乐不是外在努力争取来的,唯一一种医治这种病的方式,就是现在起就选择快乐和有意义的人生,从这一刻开始。我们都低估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因为工作之故,我常当空中飞人在世界巡回演讲、指导和教书。刚开始我经常为飞行的恶劣状态所扰:飞机延迟起飞、错过转乘班机、想去别的地方却被困在机场。

  一九八四年,我曾跟着美国红十字非洲饥荒救济活动前往非洲,在执行这项人道任务时,我目睹好几百人饿死,这个难忘的经验教会了我快乐的意义。

  我相信那些人要是有机会能待在有空调的机场,看见到处都是餐厅和可以坐的椅子,就会开心得不得了。于是我在回家以前,对自己许下一个承诺:永远都别抱怨飞机延误。

  我每週都要搭飞机,所以每週都会想起这个承诺。不久前,芝加哥欧海尔国际机场(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电脑当机,使我无法进入平时转乘班机时的贵宾休息室,我开始发脾气,这时长期的承诺突然浮现脑海。

  「要感恩,现在一样能开心,不要等到好事才开心。」

  如果你受困机场,或者在任何不想要去的地方,我希望你随身带着这本书,它会让人了解到内心的阻挡。更好的是这本书能够克服这种阻挡,找回深层天生蕴藏着的快乐。

前言

为何快乐这么难?


  面对快乐与人生的意义,我一直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我人生最早的记忆之一,就是试着解码什么能为人生带来价值、意义和快乐。也正是这种兴趣引领我进入之后从事的行业(基督长老教会牧师,后来成为作家和演讲人),攻读取得我的学历(社会学、心理学和宗教研究)、写书创作,以及占了我大半成年人生的研究。这是头脑与心灵的探索,我的脑袋想要知道快乐的祕诀,我的心则想要活出快乐。

  很多人可能对我的第四本书不陌生:《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The Five Secrets You Must Discover before You Die),这本书是根据我取名「智慧老者计画」撰写而成,我请人找来「一个他们认识也找到真实快乐,可以传授我们快乐祕诀的人」。得到几千个提名人后,我们访问了两百五十名年龄介于六十至一百○二岁的人,他们加起来的人生经验超过一万八千年,而这些人只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是别人所知最快乐的长者。

  我对这组特殊的人群进行抽丝剥茧的调查,《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让我找到了快乐持久的祕密。这本书获得的回响都特别正面,从世界各地寄来的信件和电子邮件都告诉我,这五个祕密都很有道理,不过他们也告诉我一件事:光知道这些祕密还不够。他们说,因为「我知道什么能带来快乐,只是很难付诸实现」。

  这本书发行后的这几年间,我才明白也许这五个祕密只有一半是祕密,当我访问那群快乐的人时,我只专注他们做了什么才能快乐,但后来我反思他们没有去做的事,我发现他们似乎没有执着去追寻快乐,事实上他们的快乐是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特地追求所得到的结果,也不是他们人生中正在进行的好事。我心底不禁浮出一个疑问:快乐真的有那么难吗?

  二○一五年,我决定放自己一个长达八个月的假,不写书、不演讲、不当生活教练;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尚未完全解密,得出快乐持久的密码。我在放长假的过程,走上西班牙的圣地牙哥之路(Camino de Santiago)时,偷走快乐的小偷第一次浮现脑海,就彷彿是潜意识送来的礼物,其实我一直以来都知道,却不断错过它。这就像一道长久以来都想解决的谜题突然出现线索,或侦探电影里某几个小线索总算豁然开朗,你知道了凶手是谁。我顿悟的时刻就这么降临:也许快乐是人们天生的状态,只不过我们任内心的思考模式夺走属于我们的快乐。

  接下来十二週,我参加朝圣之路,后来又登上秘鲁圣谷(Sacred Valley)时,反覆咀嚼着这个问题:抢走我们快乐的小偷到底是谁?后来我将它们一一抓出来,这五个小偷并不是出自于我个人的灵感,我相信它们都是从研究快乐五花八门的传统里筛选出来的。

  研究了一辈子的灵修与哲学传统及心理学后,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在那里,等着我去发掘。心理学和灵修有个共同的追求,这两者都在寻觅以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类要怎么找寻快乐和意义?

  我在这本书中引述灵修传统和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揪出这几个小偷,探究要怎么喝止他们。我探讨的快乐小偷在这类传统都有迹可循,但它们的名字也许大不相同,可能随随便便就有六或十个小偷,但最后我只抓出五个我认为最会夺走人类满足的头号抢匪。

  回想这几个小偷时,我思索着社会是否也出现相同现象。我相信每个人的自然状态就是快乐,我也相信人类最自然的状态是和谐合作,尽管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个自相残杀的世界,但近期有一篇演进生化学的研究指出,人类繁荣生存,成为地球上的强势主宰物种,正是因为互相合作的天性,也就是说我们因为能跨越不同族群,集结众多陌生人合作,才因此征服世界。

  我云游四海四十载,跨越六大洲,见识形形色色的文化,遇过的人多半是品格优秀的好人,既然改变必然,晚间新闻为何仍充斥难以想像的恐怖情节;为何我们像是水牛般狂奔冲出悬崖,迈向环境灾难?

  也许偷走我们个人快乐的小偷,也夺走了社会和谐。毕竟内在世界会经由扩大彰显于社会层面,这也是为何全球或社群改革必须从每个人的心底开始。起初,你会觉得某些小偷很明显,它们也应该很明显。光是喊得出它们的名字这件事,就代表我们早就察觉到它们的存在,但知道它们的身分和把它们逐出家门是两码子事,我的用意就是让你看见这些小偷是谁,带你了解它们是怎么偷走我们自身与社会的快乐,提供你实际做法,将它们踢出你的生命。

图书试读

快乐是人类的自然状态
 
「小偷」两个字指的是偷走本来属于我们物品的人,而本书的重点就是我们放任小偷抢走人类最自然的快乐状态。我们不太需要跑到大老远去追寻快乐,而同样几个小偷也会抢走我们社会的和谐。
 
快乐学如今风行一时,关于快乐的书犹如遍地开花,关于快乐的科学和科学探究也蔚为大事业。人们致力于临床研究,找寻发掘真相,想知道快乐是如何产生及维持的大学研究,在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等知名学府也已经见怪不怪。我写了大量关于快乐的文章,也到全球各地演讲,除了人们对快乐这一类的关注,我们居住的世界亦充斥要怎么活的书籍和课堂,尽管如此,不快乐依然笼罩着我们。
 
有没有可能追寻快乐源自不快乐的种子?需要找寻快乐的想法,是因为相信快乐和满足并非人类自然的状态,所以衍生出为了找到快乐,我们就必须踏上英雄般的远征,得到真正能让我们快乐的圣杯。
 
就连快乐或不快乐的标签都可能是种陷阱,为自己贴上「不快乐」标签的同时,等于坐上一张自我内在状态的审判椅,有的研究说明长期评估一个人是否快乐,可能会带来更多不快乐的状态,尤其要是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快乐。
 
快乐并不是发生一件好事,而是具备美德
 
这本书是战战兢兢地选用「快乐」这两个字的,因为快乐对不同人来说意义大不同。原本我大可选其他字,例如「满足」、「平静」、「美德」、「成就」、「意义」、「和谐」和「喜悦」,然而「快乐」却是我们这年代的关键字,在流行文化里被用来象征我们对拥有正确的人生的渴望。
 
英文里,「快乐」(happiness)这个字跟「事情」(happening)听起来实在太雷同,然而这并不是一场意外。在多数欧洲语言中,从希腊语到英语,「事情」原本跟源自中古英语的「hap」(意思是「机会」)演变成的「幸运」(lucky)是同义字。换句话说,如果你够幸运,发生了好事,结果就会获得快乐的感受。
 
这也致使大多人相信快乐跟事情有直接关联,即使我们都知道难以解释为何有的人尽管生命里发生某些坏事,依旧能感到快乐,而长期不快乐的人其实一直有好事发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容易想太多的人,常常把一件小事反复咀嚼,然后越想越糟糕。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琐事,人际关系的烦恼,都像一块块石头压在我心头。我明白很多时候是自己的“我执”在作祟,不肯放过自己,也不肯放过别人。所以,看到“扭转我执思考”这几个字,我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能够带领我在迷宫般的思绪中找到出路。我特别好奇,书中提到的“三步骤”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包含了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比如如何识别自己的“我执”,如何有效地放下不必要的执念,以及如何培养一种更积极、更平和的心态?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能给我一些实实在在的工具和技巧,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去实践,去感受快乐的回归。我渴望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平静和喜悦,而不是那种短暂的、肤浅的快乐。

评分

真的,我最近一直觉得生活好像少了点什么,每天忙忙碌碌,但内心深处总有一块地方是空虚的。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好像戳中了我的痛点。“是谁偷走我的快乐”,这句话太有共鸣了!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时候即使拥有很多,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是不是我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太容易被负面情绪裹挟,还是说,我一直在追求一些根本就不属于我的东西?这本书的副标题“扭转我执思考,三步骤找回与生俱来的快乐”,听起来像是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指引,让我觉得有希望。我一直知道自己有时候想太多,钻牛角尖,把一些小事放大,把别人无心的一句话记在心里好久。这种“我执”,就像一层厚厚的雾,遮挡了我看到快乐的可能性。我很期待书中能教我一些具体的方法,让我能摆脱这种困境,找回那种本来就属于我的,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那种不依赖外界,不被任何人或事左右的快乐。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快乐不是需要去“得到”什么,而是需要去“放下”什么。

评分

生活中有时候会觉得,快乐就像是遥不可及的星星,明明知道它就在那里,但总是抓不住。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好像总能找到快乐,而我却总是被各种烦恼困扰?这本书的名字“是谁偷走我的快乐”正好点出了我的困惑。我猜想,我之所以不快乐,很可能就是因为我的“我执”在作怪,我太执着于一些不属于我的东西,或者太在意一些不该在意的事情。副标题“扭转我执思考,三步骤找回与生俱来的快乐”让我眼前一亮,感觉这是一条清晰的路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与生俱来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它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哪个角落,又该如何去重新发现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能够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重新找回那个简单、快乐的自己。我期待的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平和,一种能够应对生活风雨的坚韧。

评分

最近真的是有点卡关,生活就像一潭死水,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内心却泛不起一丝波澜。我总是习惯性地去比较,去焦虑,去放大自己的不足,然后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循环。看着书名“是谁偷走我的快乐”,我真的觉得这书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总是在想,是不是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是不是我把太多精力放在了不重要的事情上?又或者,是不是我一直误以为快乐是一种需要争夺、需要去“赢”来的东西?这本书的“三步骤找回与生俱来的快乐”,听起来太诱人了。我特别期待它能告诉我,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到底是什么样的?它藏在哪里?我又该如何去唤醒它?会不会像找到遗失的宝藏一样,一旦找到了,就能永远拥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指导,让我能够跳出那些纠缠不清的思绪,看到事情的本质,重新连接那个天真、自在的自己。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那种教人“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的书有点抗拒,觉得它们太虚幻,不够落地。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比较实在,特别是“三步骤”这个说法,感觉比较有操作性。我之前也尝试过一些方法,比如正念冥想,但坚持下来总觉得效果不明显,可能是我没有找对方向。这本书强调“扭转我执思考”,这倒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确实觉得自己的很多烦恼都来自于“我”太执着于某些想法、看法,或者对自己的期待太高。有时候,一点点不如意就会让我沮丧好几天。我很好奇,书中会提供什么样的“我执”识别和扭转的方法?是需要改变认知模式,还是需要调整行为习惯?如果是前者,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如果是后者,那又有哪些具体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一点点地改变?我期待的是一套系统性的、可执行的方案,能够帮助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