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行走大地:生态、环境、反璞归真之旅

温柔行走大地:生态、环境、反璞归真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off Dalglish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环境保护
  • 自然哲学
  • 可持续发展
  • 田野调查
  • 人与自然
  • 反思
  • 游记
  • 散文
  • 大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论何处,自由之路都不易行,
  我们许多人都必行经死阴的幽谷,
  一次又一次,才能登上自己心中的巅峰。

─尼尔森.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前南非总统、罗宾岛(Robin Island)之囚

  生活,就是在你忙着别的算计时发生在你当下的事。

─约翰.蓝侬John Lennon

  高素质生态人文社区的生活纪实——
  有一群人,生活在苏格兰芬德角,与世界相亲相爱。


  「上帝总是出现在最意料不到的地方。」作者为自己充满惊叹号的大半生下了最佳註解――亲访南非种族战争的记者、迷恋极速刺激的赛车手、征服世界最高峰的探险家、跨越非洲的壮游者、带领车队从中国出发长征开普敦的冒险队长……

  透过多变身分与多采经历的洗鍊,走过广袤无垠的荒野,看遍壮丽奇险之祕境,在人们命运错综的片刻面对无数次生死交关,作者对生命有了全然不同的体悟,原来自己一辈子追逐的刺激与成就,不过是世界的几个春夏秋冬而已,他不禁思考「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一切彷彿上帝所预备不着痕迹又紧密相扣的计画,作者为了追求生命更深层的沉淀,证得人生终极目的的彻底了悟,决定踏上更远大的朝圣征途:徒步环绕地球二万五千哩,向世界传达爱护人类家园的讯息。「追寻与信使之旅」,这是作者对自身壮举的定义。

  而当世界上可见的风景结束于旅途终点,属于心灵的神圣之旅才正要展开。作者初次接触芬德角时,「一阵巨大的宁静降临到我,突然间一切都清楚了:我是非去不可的。……结果证明,那一个月是多么丰厚的一份大礼,永远改变了我的人生。」而这个扭转其生命的小小社区、生态基金会,甚至称为人间乐土也不为过的芬德角,也成为作者的最终归宿,他决定安驻那传说中能使人脱胎换骨、灵性充满的地方──芬德角,安安静静过着简单生活。

  从崇尚刺激挑战的冒险家转变为一个平安喜乐的地球志工,作者将其大半生阅历的精华浓缩于字里行间,阅读本书,犹如在芬德角的暖炉边与作者促膝长谈,情感诚实真挚,理念温暖动人。这不是一趟短暂的人生出走,而是一次真正反转生命的觉醒,透过作者的故事,我们将会发现,原来生命的平静毋须外求,只需灌注爱与虔敬。
深邃之境:探寻文明的起源与未来 一、 导言:时间的低语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的基石与演进轨迹。我们不满足于对既有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深层结构与思想源泉。我们将从远古的星辰下开始,追踪那些无声的变革,它们如同潜流,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这是一次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严肃叩问。 二、 文明的摇篮:早期社会的结构与神话 第一部分聚焦于人类早期社会的组织形态与精神世界。我们将详细剖析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如何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法律体系和祭祀传统。 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与城邦政治: 探讨最早的城市化进程中,文字的诞生如何成为权力巩固与知识传承的工具。重点分析城邦间的冲突与联盟,以及《汉谟拉比法典》背后所蕴含的早期正义观。 古埃及的永恒秩序: 分析法老制度如何构建了一个基于神权与永恒轮回的世界观。我们将审视金字塔的建造工程,不仅仅是工程学的奇迹,更是对宇宙秩序和死亡哲学的深刻体现。 轴心时代前的精神萌芽: 在文字尚未普及或成熟的区域,我们考察岩画、墓葬习俗和口头传承中的原始信仰。这些早期叙事,是如何为后来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打下基础的?例如,萨满教的宇宙观与自然力量的拟人化。 三、 轴心时代的觉醒:思想的爆发与分流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被誉为“轴心时代”,人类在欧亚大陆的多个关键区域几乎同时迎来了思想的空前繁荣。本章将比较分析不同文明在这一时期对“人与世界”、“善与恶”、“秩序与混沌”的根本性思考。 希腊哲学的理性光辉: 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探究苏格拉底式的质疑精神如何催生了西方科学与逻辑学的根基。重点分析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续政治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城邦民主制的内在张力。 东方智慧的内省之路: 深入解读孔子的“仁”与“礼”如何构建了东亚社会伦理的骨架;老庄的“道法自然”如何提供了一种与权力结构保持距离的生存智慧;以及印度的奥义书和佛教如何探讨个体解脱(Moksha/Nirvana)的途径。 区域思想的碰撞与差异: 比较印度教中梵我合一的神秘体验与犹太教中一神论的绝对律法之间的根本区别。探讨这些思想体系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集体性格与历史进程。 四、 帝国时代的整合与冲突:疆域的扩张与知识的融合 在宏大的帝国体系下(如罗马、汉朝、波斯帝国),权力、贸易与知识的流动达到新的高峰。本部分关注帝国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输出,实现了对广阔地域的整合,同时也揭示了帝国扩张的内在矛盾。 罗马的法律与工程: 分析罗马法如何系统化地处理了多元族群的法律关系,并成为西方法律传统的蓝本。同时,考察罗马的道路、渡槽系统,不仅是物质上的连接,更是文化传播的动脉。 丝绸之路的双向奔流: 探讨贸易路线如何超越经济范畴,成为宗教(如佛教向东传播)、技术(如造纸术西传)和疾病交流的通道。重点分析在异域文化交流中,知识如何被选择、改编和本土化。 拜占庭与伊斯兰文明的继承: 研究东罗马帝国如何保存了古典遗产,以及伊斯兰黄金时代(如阿拔斯王朝)如何系统地翻译、吸收并超越了希腊和波斯的科学成就,特别是在代数、医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五、 知识的断裂与重塑:中世纪的信仰重构 探讨西方世界在罗马帝国衰落后面临的知识碎片化与重建过程。本章侧重于信仰体系对世俗知识的支配与整合。 西欧的修道院文化: 考察修道院在保存拉丁文文献和发展早期农业技术中的关键作用。分析经院哲学如何试图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工具来论证基督教教义的合理性。 东方的科技领先: 对比同时期的中国宋代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并分析这些技术在不同文明中传播和应用路径的差异,探讨技术发展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六、 现代性的黎明:科学革命与启蒙的冲击 本章将聚焦于16、17世纪欧洲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探讨它如何颠覆了数千年来基于神学和古典权威的世界观,并为现代社会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观察者的新范式: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分析实验和数学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代传统思辨的意义。重点解读牛顿力学体系如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预测的宇宙模型。 政治哲学的重构: 考察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如何基于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理论,挑战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并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东方对西方冲击的反应: 简要对比清代士大夫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初步接触与接纳情况,分析其内部保守力量对现代性引进的阻碍因素。 七、 结论:回望与前瞻 最后,本书将回归起点,总结这些历史进程中贯穿始终的底层逻辑:人类对意义的追寻、对秩序的建构、以及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适应能力。我们并非试图提供一个“最佳”的文明发展路径,而是呈现一个充满偶然性、冲突与相互影响的复杂图景,启发读者以更宏阔的视角审视我们当下的处境与未来的可能走向。本书旨在深化读者对人类集体经验的理解,而非提供简单的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乔夫.道格利希Geoff Dalglish


  获奖之新闻记者,曾为杂志主编、赛车及拉力赛车手、越境远征向导及四轮传动车冒险家,并徒步行走二万五千哩──相当于地球圆周──传达温柔行走大地的讯息。

译者简介

邓伯宸


  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翻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译作包括《哭泣的橄榄树》、《塔利班与女裁缝》、《印度 美丽与诅咒》、《真正的家:365天每日智慧》、《遥远的目击者:阿拉伯之春纪事》等(以上皆由立绪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前言秘密
一个构想,乍听若不荒谬,那也就无甚可观了。
──爱因斯坦.物理学家
 
1∣起头
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种树,却不指望自己乘凉。
──尼尔森.韩德生.先驱农夫(pioneer farmer)
 
2∣开窍
与神相恋,是最伟大的爱情;
追求祂,是最伟大的探险;
找到祂,则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
──拉菲尔.西蒙(Raphael Simon).作家
 
3∣爱的力量
爱之为物,是永恆的;
形式虽会改变,本质却一……
──文生.梵谷.画家
 
4∣他们会打死你的
不论何处,自由之路都不易行,
我们许多人都必行经死阴的幽谷,
一次又一次,才能登上自己心中的巅峰。
──尼尔森.曼德拉.前南非总统、罗宾岛(Robin Island)之囚
 
5∣恐怖空运
战争可以雕凿明日,但以其为凿,却属可鄙。
──马丁.路得.金恩.民权领袖
 
6∣为罗德西亚祈祷
赴死,我准备好了,
但却没有理由为此而赴战。
──甘地.人道主义者
 
7∣死亡的阴影
死亡本身并不可怕;但我们害怕,
不知自己将会变成什么,不知自己将往何处。
──约翰.德莱敦(John Dryden).诗人
 
8∣法拉利F40朝圣之旅
我认为,上帝将要下至凡间
为速度而拉升文明。
──史蒂芬.莱特(Steven Wright).幽默家及作家
 
9∣倒楣
就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生活带来挑战,测试我们改变的勇气及意愿;在这样的时刻,故作天下本无事,或说自己还没准备好,那就大错特错了。挑战是不等人的。
──保罗.科埃略(Paulo Coelho).小说家
 
10∣情欲
世间一切情感,就以情欲为最强。
所有其他的世间情感似均随之而起。
──佛陀.精神导师
 
11∣遇见非洲先民
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先民:
一个遭到否定的悲惨案例。
──乔迪.卡列本(Jody Kollapen).人权律师
 
12∣大象摊牌
不替自己以外的物种设想,
在一个追求生存明显需要多方合作的地方
又不能与其他生命形式共存,
这,正是人心之大病。
──劳伦斯.安托尼(Lawrence Anthony).《跟大象说话的人》(The Elephant  Whisperer)作者
 
13∣拯救非洲伊甸园
我不知道你们的命运会如何,但有一事我知道;
你们当中唯一真正幸福的,
是心存服务并懂得服务的人。
──亚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人道家,诺贝尔奖得主
 
14∣吉力马札罗山
登上峰顶,我们放下肉身与精神的一切重负,
放下一切软弱与压抑;
感觉到一种新的自在,一种大欢喜,
一种绝不亚于精神喜乐的肉身喜乐。
──詹恩.克利斯蒂安.史莫兹(Jan Christiaan Smuts).政治家
 
15∣曼德拉的魔力
我梦到一个和睦相处的非洲。
──尼尔森.曼德拉.南非前总统
 
16∣廷巴克图至桌山
我的理解是,勇敢并不是无所畏惧,
而是能战胜畏惧。
勇者并不是无所畏惧之人,
而是能克服恐惧的人。
──尼尔森.曼德拉.南非前总统
 
17∣天下无不可能之事
思想轻灵,可以穿山越海。
──莎士比亚.剧作家
 
18∣世界母亲女神
从这次探险我们所得到的,纯粹只是喜乐。
而喜乐非他,生命的目的而已。
活着,不是为了吃食和赚钱。
吃食和赚钱是为了要能够享受生命。
生命的意义在此,生命的目的在此。     
──乔治.雷伊.莫洛里(George Leigh Mallory)艾佛勒斯峰最着名的山难
 
19∣动物的呢喃
国家的伟大及其道德的进步,
可以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方式来判断。
──甘地(Mahatma Gandhi)人道主义者
 
20∣信心大跃进
唿吸,放下。
提醒你自己,当下
乃是你知道自己所能确实拥有的唯一时刻。    
──欧普拉.温芙蕾(Oprah Winfrey)脱口秀主持人
 
21∣微笑行动
唯有懂得真诚与无私奉献的人
才感受得到生命最深的喜乐:真正的完满。   
──安东尼.罗宾斯(Anthony Robbins)作家.巅峰行动策略家
 
22∣进入荒野
我们不该再夸夸其谈,说什么地球需要治疗。
地球根本不需要治疗。我们才要。
我们该做的是,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己。
这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我们该如何着手,又从何处起步呢?
起步,就从此刻此地,
这时,我们看这世界有如一镜,
这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自由感
与真实感是与他人的福祉与真实相连──
包括动物、树与土地。  
──艾恩.麦克勒姆(Ian McCallum)作家、诗人、心理医师、荒野向导
 
23∣芬德角的魔力
这个社区的本质是要把天堂带到
地上,学习以爱做一切事情。 
──艾琳.凯迪(Eileen Caddy)芬德角社区共同创办人
 
24∣哭喊自由
只要敢于梦想美丽的南非,
就会有通往那个目标的道路。
这样的道路有两条,名为:善良与宽恕。 
──尼尔森.曼德拉 前南非总统.罗本岛囚犯
 
25∣觉悟
为什么定要聆听自己的心?
因为,心之所在,
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宝藏。
──保罗.柯艾略(Paulo Coelho)小说家
 
26∣芬德角伊甸园
一朵花的精灵能够说得出什么大道理来,你怀疑,
但毋庸怀疑;难道我们不都是出自同一个源头,
那个源头会不给别的东西生命与思想吗?
一切生物都与生命、与上帝共振。
──道洛丝.麦克里恩 芬德角社区共同创办人
 
27∣南极洲
南极洲若为音乐,便是莫札特。
若为艺术,便是米盖朗基罗。
若为文学,便是莎士比亚。
但话又说回来,它甚至更为伟大:地球上唯一
迄今仍然维持其应有样貌的地方。但愿我们永远无法驯服它。
──安德鲁.丹顿(Andrew Denton)演艺人员.作家
 
28∣自由乔夫!
走在母亲大地上要温柔。她可是我们唯一拥有的。
──戴斯蒙.图图大主教(Archbishop Emeritus Desmond Toto)诺贝尔奖得主
 
29∣圣雅各之路
一个人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看事情的新态度。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作家.艺术家
 
30∣期待奇蹟
不要怀疑,一小群关心的
人可以改变世界,
世界向来就是这样的。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人类学家
 
31∣返璞归真
生活,就是在你忙着别的算计时发生在你当下的事。
──约翰.蓝侬(John Lennon)音乐家
 
启发与心得

图书序言

前言

  嘿,那个爱摆龙门阵的野孩子怎么了?那个坚持非冒险犯难不然就算是白活了的家伙何在?那个不惜坐牢,动辄在公路上以时速二百四十公里飙车的速度狂兼过动仔呢?那个连情妇都骗的小白脸呢?还有,一九七六年六月,在南非声名狼借的最大黑人城市索威托(Soweto)种族隔离暴动中,那个置身暴民之中面对死亡的新闻记者呢?那个强压心中恐惧,在恐怖份子飞弹击落的民航班机仍然冒着烟的残骸中,跨过焦尸拍摄惨不忍睹场景的摄影记者呢?

  快速往回推个几年就可以发现,他早已不在转得飞快的车轮上,而是在芬德角(Findhorn)——苏格兰一个偏远但却声名远播的生态村及高素质社区,人称纷扰世界的一盏明灯——安安静静过着简单的生活。

  传言不胫而走,都说那是个使人脱胎换骨、灵性充满的地方,在那里,许多人在爱与虔敬之中欢喜过日子。

  哇,老大!难不成是我们那个喜欢搞怪的飙仔掉进黑洞里去了?

  据我们所知,增压涡轮的速度和刺激的高辛烷大餐,他全都丢了,日子放慢成了步行,生活在一个种植有机蔬菜的社区,住的简陋木屋是用回收材料包括威士忌酒桶盖出来的,电力则是採用风力涡轮及太阳能板自行发电。

  欢迎来到芬德角基金会(Findhorn Foundation),一个由大约五百个虔诚的人所建立的家园。

  在这个社区,过去几年,他们与植物对谈,创造了已开发世界最低生态足迹的纪录,屡屡成为媒体的头条。欢迎来这里过一种更简单、更文明的生活,在这里,地球的福祉先于一切,地球子民的优裕先于自己与个人。但令人惊讶的是,每个人都不觉得是牺牲或吃亏,而是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日日、週週、月月冥想静修,在大自然中漫步,求神给我指引和启发,总算一切不负苦心。感谢神,她有在倾听。宛如中了乐透,对自己的幸运,不免高兴得晕头转向。活到六十好几这个熟透了的年纪,居然获得如此大礼,我的退休生活肯定不会是炉火前的报纸、拖鞋和摇椅了。

  事实上,的确如此。展望未来,我兴奋得喘不过气来。突然间,我了然于自己此生的目的,明白自己可以过得多么不同。甘地给我的启发是,「希望世界变成什么样子」,自己也就会是那个样子,同时,他坚信,「若要得到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服务他人中失去自己」。

  我为完成自己的命运做好准备了,勇敢拥抱剧烈的改变,迈步向前,扮演自己在世上的角色,回顾以往,我这才明白,一路走来,自己人生中的每一章节其实都是为这一天所预备的一步。

  ※

  那念头就这样灵光一闪,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的,还真的很难说个准,但可以确定的是,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或许是一九九五年度骆驼盃(Camel Trophy 4x4)大赛举行时,在中美洲瓜地马拉丛林的星光下吧。

  那一夜,躺在地上,凝目夜空,闪闪星光,密密繁繁,突然间,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从此将不再一样。不再满足于成功的表象:高高在上的主编职位、一栋座落于五英亩地上的两层楼豪宅,外加车库中一辆豪华的四轮驱动车。甚至,拥有可爱的妻子,加上一对宁馨儿也都还不够——我要的还更多。

  而且我找到了。

  方向清楚,加上信念笃定,我的祕密不断在心中滋长;一辈子云霄飞车般的欢乐与冒险其实都是在为这一刻做准备。放下心中的恐惧——特别是失败的恐惧——我信心十足,迈开大步。

  二○一○年,在芬德角期间,我突然开窍,一回到南非的家,就迫不及待跟女儿邦妮(Bonnie)及泰蜜(Tammy)说了,心里迫切想要知道她们的反应︙︙或许是大吃一惊吧,却又指望她们举双手赞成。

  「我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些重大改变,而且已经决定了。」我说得郑重其事。「在某些精神与环境的议题上,我心有所悟,觉得自己可以走一条路,弄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深深吸一口气,我正准备把自己的计画搬出来,一向才思敏捷、伶牙俐齿的小女儿泰蜜插进来说:「老爸,你想要徒步这个世界。」她一本正经地宣布。

  我大吃一惊,问她怎么知道,猜得那么准,哪儿来的灵感?「我就是知道。」

  她说。「我还知道,你想要把事情做大,把自己的信念传达出去。」

  哇!

  邦妮,同样是理想主义的大女儿,却实事求是起来,直截了当问我实际的问题:在哪里、什么时候,以及为了什么。

  我的想法是,一生走来,到处飙车,搭着喷射客机飞来飞去,一般人固然称羡,今后的我却只想从一个车痴变成一个朝圣者,舍弃尘世一切所有,用双脚走出去,带着一个讯息:温柔而钟爱地轻踩大地。这样一趟旅程,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有些朋友可能会为我感到惊喜,另一些则会大吃一惊,心想这家伙总算是作废了。

  感觉起来还真是伟大……疯狂、惊人、令人却步,但却又那样令人难以抗拒,完完全全解放。我要展开的是非洲大地朝圣之旅(Earth Pilgrim Africa),一趟单纯而且不花费一分一毫的追寻与信使之旅。

图书试读

芬德角的魔力

宇宙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有如一块巨大磁铁,将每个人牵引至各自的命运,一寸一寸地接近人生道路上必然会经历的人、地和事。对于这一点,我不得不欣然承认。

你可曾留意过,有些事情会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知觉中,无论是所读的报纸、正在看的电影、一首歌的歌词,甚至和陌生人的谈话?对芬德角,我就是这样。不止一次听人提到这个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不平凡社区,只不过刚开始时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罢了。

说起来有趣,事情关系到一个要好的朋友也是前情人的灵性成长,她希望自己觉醒,觉知看不见的人和世界的存在,因而纯粹透过阅读知道了这个远在苏格兰北部的开创性社区。芬德角她从未去过,至今也还没有,但谈起来却是十分喜爱,说是一个神奇的奇蹟之地。她这个人,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有几分天马行空,但我还是十分敬重她的智慧。

很显然地,我还需要更大的力量推我一把,终于,临门一脚来了,另外一个朋友意外地给了我一本书,坚称:「这里面有些东西你可能感兴趣。」书的样子是一九七○年代的,像是出自二手书店,绝不是我平常会看上眼的那种。书名《芬德角的魔力》(The Magic of Findhorn),简介的内容则是那种会叫我掉头就跑的东西:

迷人的真实故事,介绍一个不可思议的社区,一处现代的伊甸园,在那儿,人得到重生、信心、爱和精神得胜。

——保罗.郝肯(Paul Hawken)纪实

我心想,莫非是什么人服用蕈类或大麻过量了?翻到书的封底,我注意到,芬德角园丁种出来的卷心菜重达四十磅,而玫瑰居然在雪中绽放。这样了不起的成就,其根源何在?书上这样问道。但我哪里会在乎呢?我可是个车痴,不是园丁。

但作者的话还是挑起了我的兴趣:「芬德角或许是光与力量的展现,可以在我们有生之年转化我们的星球。」我开始读下去……

很显然地,郝肯一开始也是个怀疑派,只不过随着时间花下去,羽翼初生的社区有了改变,他开始对这个地方的力量有了了解。这里不一样了,有些不平凡的事情发生,慕名来访的专家则形容是神祕的X因素所致。

用户评价

评分

「溫柔行走大地:生態、環境、反璞歸真之旅」,这书名本身就像一首散文诗,充满了画面感和温度。尤其「溫柔行走」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环境议题的讨论,常常都伴随着一股焦虑和急迫感,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一种轻柔、细腻、甚至带点慈悲的方式去面对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一直对生态保育充满兴趣,但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觉得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更具启发性的观点,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更「溫柔」的方式去实践对环境的关怀?或许不是轰轰烈烈的行动,而是细水长流的体悟。我特别期待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反璞歸真」的具体实践,例如如何摆脱过度消费的生活模式,如何重新发掘生活中的简单乐趣,这些都与我目前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智者,在我迷茫的时候,轻轻地指引我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道路。

评分

哇,这本书的题目就够吸引人了,「溫柔行走大地:生態、環境、反璞歸真之旅」。光是读出书名,就好像一阵清风拂过脸颊,感觉整个人都慢下来了,脑袋里浮现出许多模糊但美好的画面: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赤脚踩在泥土上的触感,远方传来鸟鸣声……我一直觉得,生活在都市的我们,好像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每天被各种水泥丛林包围,匆匆忙忙地赶路,偶尔放慢脚步,才发现自己有多么需要那份宁静和纯粹。这趟「反璞歸真」的旅程,听起来就像是一次心灵的充电,一次找回初心、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细微的生态变化,以及他/她又是如何将对环境的关怀融入到日常的行走中的。这本书会不会有关于台湾在地生态的故事?像是我们宝岛上那些独特的动植物,或是那些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人们?我真的很期待能在书中找到这些属于我们的,但又常常被遗忘的故事。

评分

每次在诚品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书名《溫柔行走大地:生態、環境、反璞歸真之旅》,我都会停下来,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这感觉有点像是,在繁忙的生活中,突然瞥见一抹绿意,让人瞬间放松下来。书名中的「大地」二字,尤其触动了我。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土地,更是一种孕育万物的母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而「溫柔行走」,则是一种对待大地应有的态度,一种放下征服欲,以谦卑和尊重的姿态去与之相处的哲学。我很好奇,作者在这趟旅途中,有没有遇到一些让他/她印象深刻的生态观察?比如,某种濒危的生物,或是某种古老的植物,它们身上承载着怎样的故事?或者,在「反璞歸真」的过程中,作者又是如何放下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束缚,找回内心最纯粹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学会用更深沉、更真切的眼光去看见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溫柔行走大地:生態、環境、反璞歸真之旅》的名称,让我想起了年少时期的某个下午,一个人背着相机,爬上阳明山,静静地看着远处的海平线,当时心中那种简单而又深刻的感动。那个时候,对于所谓的「生態」和「環境」并没有太多宏大的概念,只是纯粹地觉得,这片山、这片海、这片云,都美得令人心醉,让人不想去破坏。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渐渐被各种资讯轰炸,被各种社会议题裹挟,好像越来越难找回那种最原始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反璞歸真」四个字,正戳中了我的心坎。它暗示着一种回归,一种放下不必要的纷扰,重新与自己、与大地连接的过程。我很好奇,作者在这趟旅程中,是否也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他/她是如何透过行走,去感受、去理解,甚至去疗愈自己,进而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的眷恋?书中的描述,会是那种写实的田野调查,还是充满哲思的内心独白?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也一同走在那条温温柔柔的大地之路上。

评分

这本书《溫柔行走大地:生態、環境、反璞歸真之旅》的题目,读起来有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太多时候是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总想着去改造、去征服,却忘了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反璞歸真」这四个字,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的一种状态。它意味着卸下伪装,回归本真,重新找回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能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这趟旅程中,是如何将「生態」和「環境」这些相对宏大的议题,用一种「溫柔行走」的方式去呈现的?他/她会不会分享一些在旅途中,触及心灵的瞬间?也许是关于某个被忽略的角落,或是某个被遗忘的传统,这些点滴汇聚起来,最终形成了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种温和的力量,一种不咄咄逼人却又直击人心的思考,带领我一起去感受大地的脉搏,也感受自己内心的回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