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广东凉茶:实用保健方

图说广东凉茶:实用保健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广东凉茶
  • 凉茶
  • 保健
  • 养生
  • 中医
  • 传统文化
  • 健康
  • 食疗
  • 广东
  • 饮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图文并茂地讲解了饮用凉茶的常识、广东凉茶的渊源、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生产情况。重点介绍针对85个病症近300种实用保健凉茶方,每种凉茶方都从【功效】【配方】【制法】【主治】【用法】【禁忌】【方解】七个方面作阐释,不仅提供药厂批量制药的大剂量比例,也提供了一般家庭自行煎煮的用量,还有茶剂及沖剂的用法用量。
岭南药膳的智慧:本草纲目外探秘 本书籍聚焦于中国传统医药领域中一片广阔而独特的领域——岭南地区的草本植物资源及其在民间医疗和日常保健中的应用。我们不探讨广东凉茶这一特定主题,而是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却同样承载着深厚地域特色的药用植物,以及它们如何融入岭南人民的生活哲学之中。 第一章:烟雨中的植物精灵——岭南药材的地理与气候基础 本章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孕育出种类繁杂、功效各异的药用资源。 1.1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药性孵化器”: 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南部等地,具有高温多湿的特点。这种气候条件不仅加速了植被的生长,更使得许多植物体内积累了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季节的降雨量和气温波动如何影响药材有效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与结构。例如,某些生长于高海拔山区的“寒凉”药材,在湿热低地的变种中,其药性如何发生微妙的转化。 1.2 喀斯特地貌与土壤的矿物质密码: 本书特别关注了广西和粤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对土壤的塑造。石灰岩土壤的pH值、钙镁离子含量,对药材的“土性”具有决定性影响。我们将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展示特定矿物质如何被植物吸收,并最终影响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归属(如归经、性味)。我们对比了生长在酸性红壤和碱性石灰岩上,同一种药用蕨类植物在功效上的差异。 1.3 海岛与沿海药材的“海气”影响: 针对雷州半岛、海南岛等沿海区域的药用植物,我们探讨了“海气”——即高盐分环境和海风气候——对植物药性的潜在影响。许多生长在海边的植物兼具咸味与特定的清热解毒功能,这与传统内陆药材的“苦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章:超越五味的探索——岭南特色药材的功效深描 本章将超越传统中医“苦、酸、甘、辛、咸”的简单归类,深入剖析几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药材,重点阐述它们在现代研究中的潜力。 2.1 祛湿除瘴的精微之道: 岭南湿气重,因此针对“湿邪”的防治是此地医药的重点。我们聚焦于几种主要用于化湿、利水、解表的药材,例如: 化湿类代表——“山姜属”的深层应用: 不仅仅是常见的食用姜,而是分析了其近缘植物中,哪些品种富含芳香化湿成分,如何通过炮制(如晒干、炒制)来调整其“发散”与“和中”的平衡。 袪瘴类植物的生物活性: 针对瘴气和热毒,某些生长在沼泽边缘的植物含有独特的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于抑制特定热带病原体的活性具有初步的实验证据。 2.2 专治“内热”的草本系统: 与北方常用的清热药材不同,岭南的“热”往往与“郁”(郁结、不畅)并存。本章详细考察了那些侧重于“疏肝解郁”与“清降虚火”的药材。例如,某种生长在石山上的藤本植物,其提取物对改善情绪性消化不良(肝气犯胃)的疗效。 2.3 “以毒攻毒”的边缘实践: 在偏远山区,仍存在一些使用剧毒药材进行特定疾病治疗的古老方法。本书以严谨的考证态度,记录了这些方法的历史沿革和风险评估。我们着重分析了地方药师如何通过复杂的“制毒”和“配伍”技术,将剧毒物质的药性引导至特定病灶,强调现代科学对这些传统操作的解读与安全规范。 第三章:药材的生命周期管理——炮制技艺的地域化传承 炮制,是中医药的灵魂之一。本章将重点阐述岭南地区特有的炮制方法,这些方法往往是为了应对当地高湿环境对药材质量的破坏。 3.1 “晒”与“烘”的艺术:抗潮与保香 在潮湿的季节,如何快速干燥药材以防止霉变,是决定药效的关键。我们详细介绍了利用“火炕”和“竹篾架”的立体干燥技术,以及在特定药材(如根茎类)中,如何通过“微火慢烘”来锁住挥发油的技巧。 3.2 “酒制”与“醋制”的深化应用: 虽然“酒制”和“醋制”在全国通用,但岭南地区对这些溶剂的选择和比例有其独到之处。例如,使用本地特产的米酒浸泡药材,以增强其“引药上行”或“活血化瘀”的作用。我们对比了使用高粱酒和米酒炮制同一种补益药材,其对脾胃的影响差异。 3.3 药渣的再利用哲学: 岭南地区资源相对匮乏,药渣的再利用是节俭传统的体现。本书记录了将熬煮后的药渣用于制作“药枕”、“药浴包”,乃至用于灌溉特定作物,以增强其药用价值的民间做法,展现了传统医者对物质循环的深刻理解。 第四章:跨界融合:药用植物在岭南民俗中的角色 本书的视野超越了纯粹的医疗范畴,探索了药用植物如何渗透到岭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信仰和节庆之中。 4.1 节气食疗的“非药茶”解读: 在特定的节气(如端午、冬至),岭南家庭会使用一些非严格意义上的药材,制作饮品以顺应时令。我们分析了这些饮品(如酸枣汤、特定野果水)的成分,并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解读其背后的养生逻辑,这些饮品虽然不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却是维护健康的日常屏障。 4.2 符水与药草的结合: 在某些乡村,针对小儿惊吓、夜啼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民间流传着用特定药草煎煮后配合符咒进行“药水饮用”的习俗。本书考证了这些草药的镇静安神成分,并探讨了“信则愈”的心理因素与植物药性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 4.3 药用植物在园林艺术中的隐喻: 某些具有特定药效的植物(如驱蚊虫的植物、寓意长寿的植物),常被种植于庭院之中。我们探讨了将药用植物“景观化”的做法,这不仅仅是美学选择,更是将健康寓意融入居住环境的文化体现。 总结: 本书籍旨在为对中国南方草本植物学、传统医药史,以及地域文化有深入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窗口。我们致力于挖掘那些隐藏在特定地域深处的草药智慧,展现其复杂性、地域性和持续的生命力,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名方”的简单罗列与阐述。通过对环境、炮制和民俗的综合考察,我们力求还原一幅立体的、充满生命力的岭南本草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施旭光教授/主审


  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门诊主任医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编委。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善于用中医方法治疗内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在中医养生保键、药膳食疗、中医治未病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蔡华文/主编

  岭南文化研究者。
 

图书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
何谓广东凉茶   9

第二章
饮用凉茶的常识   15
(一)饮用凉茶的理论指导   16
(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21
1.平和质(A型)   21
2.气虚质(B型)   22
3.阳虚质(C型)   22
4.阴虚质(D型)   22
5.痰湿质(E型)   23
6.湿热质(F型)   23
7.血瘀质(G型)   24
8.气郁质(H型)   24
9.特禀质(I型)   25
(三)饮用凉茶的注意事项   25

第三章
广东凉茶的制作工艺   29
(一)广东凉茶的传统制作工艺   30
(二)广东凉茶的现代加工工艺   31
(三)广东凉茶现代制作工艺流程   33
(四)广东凉茶国际标准研究   34

第四章
凉茶的实用方   35
唿吸系统病
感冒凉茶   36
病毒性流感茶   52
感暑中暑凉茶   55
痰多咳嗽凉茶   58
支气管扩张凉茶   62
肺结核凉茶   63
消化系统病    
肝炎凉茶   68
急性胃肠炎凉茶   74
通便凉茶   76    
循环系统病
降血压凉茶   78
高脂血症凉茶   81
降糖凉茶   84
消脂减肥凉茶   87
甲状腺肿凉茶   89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凉茶   92
痛风凉茶   94
小儿病
小儿出水痘凉茶   96
治麻疹凉茶   99
流行性腮腺炎凉茶   101
婴幼儿夏季热凉茶……-103
百日咳凉茶   105
小儿肺炎凉茶   108
婴幼儿夜啼凉茶   111
小儿疳积凉茶   113
小儿厌食凉茶   115    
小儿伤食症凉茶   119
小儿盗汗凉茶   122
急惊风凉茶   125
治鹅口疮凉茶   127
小儿腹泻凉茶   129
治遗尿凉茶   131
幼儿急疹凉茶   133
儿童多动症凉茶   135
妇科病
经前期紧张凉茶   138
治经行先期凉茶   141
月经过多凉茶   145
痛经凉茶   147
闭经凉茶   149
崩漏凉茶   152
治带下病凉茶   155
产褥感染凉茶   158
催乳凉茶   161
回乳凉茶   163
急性乳腺炎凉茶   165
乳头溢液凉茶   169
治梦交凉茶   171
外阴瘙痒凉茶   172
盆腔炎凉茶   174
子宫肌瘤凉茶   178
更年期综合症凉茶   180
男科病
治阳痿凉茶   185
固精凉茶   188
强中凉茶   190
治血精凉茶   192
急、慢性前列腺炎凉茶   195
前列腺增生凉茶   198
阴囊湿疹凉茶   200
囊痈凉茶   202
耳鼻喉齿科病
急性结膜炎凉茶   204
麦粒肿凉茶   207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凉茶   209
口腔溃疡凉茶   211
牙痛凉茶   214
牙龈出血凉茶   217
急、慢性咽炎凉茶   219
声嘶与失音凉茶   221
急性扁桃体炎凉茶   224
鼻出血凉茶   227
鼻窦炎凉茶   229
排泄系统病
胆囊炎、胆石症凉茶   232
泌尿系感染凉茶   235
泌尿系结石凉茶   237
痔疮凉茶   240
皮肤科
黄褐斑凉茶   242
湿疹凉茶   245
带状疱疹凉茶   248
荨麻疹凉茶   250
治药疹凉茶   253
化妆品皮炎凉茶   255
银屑病凉茶   257
痤疮凉茶   260
酒渣鼻凉茶   263
其他
烟酒过多凉茶   265
案桌疲劳凉茶   268
用「脑」过度凉茶   270

图书序言

前言

  有一天,在酒楼听见两个外省服务员在对话:「我不行了上火了,明知嗓子痛昨晚还吃了烧鹅。」、「赶快去喝杯黄振龙啦。」凉茶,就是这样渗入到新旧广东居民的生活中。

  凉茶其实是广东人的一种草药饮料,与广东人的生活环境、身体体质和广东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当然,同是广府人的邻省广西地区,民间也很流行凉茶文化,也是凉茶的发源地之一。

  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自古气候炎热潮湿,山岚瘴气四时萦绕,居住在这种环境的人们容易感染疫疠、时病,以及中暑、四时感冒等。

  广东这个地方,人民富庶,食物取材广泛,烹饪技巧多样,但由于食物易变质,人们更对食物讲求新鲜和原汁原味。另外,当年这里的人们还喜欢吃相对热毒、容易上火的「香口」食物,以至大街小巷的大排档无不以明炉小炒吸引食客,特别是那些文化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相对下层的苦力和「街边仔」,都嗜好油炸、小炒、烧烤的食品。广府地区俗语有话「顾口不顾身」,一种意思是指只顾吃不顾穿着打扮,另一种意思是指只顾吃不顾身体健康。另一句俗语叫做「利口不利身」,就是专指不顾健康地大吃大喝。这些入容易吃出病来,特别是发热、噪子痛和声音沙哑等热症。

  以前有句俗谚説「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桿草」,曾有人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都是当年老广吃狗肉必不可少的佐物,陈皮老姜是烹制狗肉必不可少的料头,禾秆草更是宰杀狗时燂狗毛必不可少的燃料,老饕们説:「狗皮未经禾秆草燂过,吃起来就不香。」到20世纪中期,民谚变为:「广东三件宝:医生、司机、猪肉佬。」皆因当年医生多人送礼,司机到处跑能买到便宜货,至于猪肉佬,自然可以赚点秤头秤尾的猪肉来吃。后来又生出一条估计是文人编的「民谚」:「广东三件宝:烧鹅、荔枝、凉茶铺。」这条民谚道破了广东人需要饮凉茶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广东人太爱吃烧鹅、荔枝之类上火的食物,所以才需要凉茶这个身体健康的守护神。

  《食在广州》一书载有一首叫《食在广州八大怪》的「民谣」,带有点得意洋洋的自嘲説:「蛇虫鼠蚁都做菜,骨头比肉还矜贵,不鲜不活不肯买,炒好的菜还能栽。饮茶却有点心卖,稀饭和肉混一块,满街凉茶当药卖,吃饭先把汤端来。」看表达方式和稀奇的心态,倒更像是一个外江文人写的。

  此外,当年整个社会医疗条件低下,诊疗费和药费偏高,百姓身体有小恙或时症不可能都去找大夫就诊,他们也不愿意用赚钱的时间去看大夫,这种种原由便促使一些有头脑、有医学常识的人,将某些常见病特别是热病和四时感冒等季节病「对症下药」地整理出相应的配方药,包装起来卖给人们回家煎服。再后来,就干脆煎好卖给过往行人,一来解渴,二来防病,三可治病。从此,这个行业就在精明的广东人手上生发开来:始于清,发于民国,衰于建国初期,盛于改革开放,至今竟发展至商场「硝烟弥漫」、借媒体「战火纷飞」的田地,不仅在国内的饮料战场击败国际饮料巨头,开店过千家,而且凉茶饮料品牌全国遍地开花,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凉茶企业甚至已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东的一些凉茶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像「星群夏桑菊」这样的颗粒沖剂,由于方便饮用而发展很快,并且迅速成为大众化的保健饮料。1990年以后,以「王老吉凉茶」为首的广东凉茶行业,将凉茶按现代化的工业标准生产,按快速消费品的模式销售,通过在各种媒体大幅度连编篇累牍地宣传,被包装改良成为特殊的大众化的时尚保健饮料,从而开始走出岭南,走向全国,并成为新一代的健康饮料,得到了突飞勐进的惊人发展。

  目前,随着凉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其容量之大、品牌之多,超出了许多人的想像,各路资本都想插手凉茶分一杯羹,什么加多宝、上清饮、和其正、陈游标好人凉茶、春和堂纷纷登上凉茶大舞台各显行销身手,广州香雪制药的「上清饮」甚至曾以建造凉茶博物馆、承包甲A足球队的方式来大手笔高调运作,后来却偃旗息鼓鸣金收兵。

  这个行业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各地凉茶虽然各有特色,但凉茶内涵特征的高度同质化也令许多品牌凉茶相互市场渗透。

  随着凉茶行业从区域不断向全国扩展,市场容量逐歩增大,凉茶已成长为饮料家族的一个独立品类。更值得注意的是,凉茶的消费人群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喜欢喝凉茶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而现在半数以上的凉茶消费者是年轻人,凉茶已渐渐成为青少年的时尚饮品。

  2006年5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港、澳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拥有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从此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中国相关法律的永久性保护。

  凉茶,这个广东传统的小行业,在盛世清平的今天,经过专业公司的策划,经过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经过申遗的成功,经过「王老吉」、「加多宝」两个大品牌公司和「黄振龙」、「黄志强」两兄弟你死我活的争斗,进入世人的视野,也进入了全盛时期,深受关注。

  广东凉茶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市场规模每年以近30%的速度高速增长。至2010年,中国凉茶销售量破2500万吨,超过罐装可口可乐在全球的销量。2012年广东省凉茶饮料销售量已突破600万吨,正成为中国饮料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2013年全国凉茶市场规模已高达300亿元。据了解,目前以广东凉茶为首的中国凉茶已经销售至世界上几十个国家。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和设计吸引的。那种温润的古朴风格,配合精美的插画,瞬间就勾起了我想要翻阅的冲动。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最初的期待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药材和配方,而是将广东凉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阐释。书中关于岭南气候、地理环境对凉茶发展影响的论述,让我对这种饮品的产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作者在讲解药材时,不仅仅是列出功效,还会穿插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和传说,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强调了凉茶并非人人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是一种非常科学和负责任的态度。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广东凉茶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智慧。

评分

这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最实用、最有价值的一本书了!我之前对凉茶的了解仅限于“上火就喝”,但这本书让我彻底刷新了认知。它以非常直观的“图说”方式,将各种药材清晰地呈现出来,不仅有高清的图片,还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让你一眼就能认出它们。我最看重的是书中提供的那些“实用保健方”,它们不是那种很笼统的建议,而是非常具体、针对性强。比如,针对换季容易咳嗽,书里就给出了好几种不同的配方,还会说明哪种更适合干咳,哪种更适合痰多。而且,制作过程一点都不复杂,很多配方都是家里常见的食材,非常方便在家操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一个随身的健康顾问,再遇到一些小毛病,不再盲目去药店,而是知道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凉茶来调理。这种自主掌握健康的主动感,真的太棒了!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养生之道颇感兴趣,而广东凉茶作为岭南地区独特的养生瑰宝,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凉茶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指南”。书中针对各种常见的小病小痛,都给出了非常具体且易于操作的凉茶配方,并且详细说明了所需的材料、用量以及制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讲解时,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药理知识转化为大家都能理解的日常经验。我尝试了书中一个关于缓解办公室电脑族眼睛干涩的方子,效果出奇的好!那种温和的舒缓感,让我觉得找到了天然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养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并且切实地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广东凉茶的全新认知!以前总觉得凉茶就是一种苦涩的饮品,用来“降火”,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几十种具体的凉茶配方,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凉茶背后的文化渊源、历史演变以及在岭南地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药材的详细图解,那些精美的插画,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草药的外形,了解它们各自的功效和炮制方法。作者的文字也十分生动有趣,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的智慧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身体状况来选择和制作适合自己的凉茶,更对岭南地区这种独特的健康养生方式有了深刻的敬意。它不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地域文化与健康生活的百科全书,让我从内到外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清爽与活力。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受各种小毛病困扰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到来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对中医药理有些好奇,但总是觉得门槛很高,很多书籍都过于专业化,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图说”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难度。每一味药材都有清晰的彩图,旁边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让我这个药材“小白”也能快速辨认。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提供的许多实用保健方,并非只是单一的饮品,而是涵盖了针对不同症状的多种选择,比如针对失眠的、针对肠胃不适的、针对季节性过敏的等等,而且每种方子都配有详细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非常贴心。我按照书中的方法尝试了几款,效果确实不错,比我之前盲目购买的各种保健品要有效得多,而且成分天然,让人吃得放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健康其实可以很简单,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