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吃早餐!:听听牛津临床生化权威怎么说,还原早餐的真相,反思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我,不吃早餐!:听听牛津临床生化权威怎么说,还原早餐的真相,反思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健康饮食
  • 早餐
  • 营养学
  • 临床生化
  • 饮食习惯
  • 健康生活
  • 牛津大学
  • 科学辟谣
  • 饮食真相
  • 健康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早餐,是危险的一餐。」
「中午之前不要摄取任何热量,才是健康祕诀。」

  与其盲目相信政治正确的「早餐一定要吃」
  不如看清「早餐真相」,注意身体发出的讯号

  ★欧美世界第一本探讨「吃早餐≠健康」的大众健康读物!牛津权威学者以科学实证与社会历史背景,从「早餐」开始,为你剖析「饮食习惯与健康之间,真正的关系」
  ★《泰晤士报》、《英国赫芬顿邮报》、《电讯报》、《爱尔兰独立报》、《太阳报》、《旁观者杂志》、《新科学家》、《美丽佳人》……各大媒体争相报导
  ★作者是医师,也是临床生化学家,既有实事求是的科学家精神,也有文人的生花妙笔。原本高冷艰涩的科学实验与数据,搭配作者所举的经典名着、名人轶事、通俗喜剧等例子,清楚易懂也令人会心一笑

  邱吉尔有句名言:「婚姻幸福的祕诀之一是……中午之前不要见到另一半。」作者将这句话改写成:

  健康的祕诀之一是,中午之前不要摄取任何热量。

  本书作者58岁确诊糖尿病,医生嘱咐需要少量多餐,且早餐一定要吃,但作者测量血糖却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起床后是荷尔蒙皮质醇(cortisol)分泌的高峰期,让人对胰岛素产生抗性。这时「吃早餐」,胰岛素会升高(比午晚餐高),导致血糖异常升高、胰岛素抗性更严重──而「胰岛素抗性」足以致死与致癌!尤其,体重过重、三高危险族群更应特别注意。

  作者将拆解早餐的常识与迷思,提供另一种科学思考,帮你判断「我有没有必要吃早餐?」也要告诉你:

  ◆ 「早上吃得好」,其实没有科学根据。
  ◆ 「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是刻意制造出来的形象。
  ◆ 从减重到降低血压,「过午才食,一天两餐」共有哪些好处?
  ◆ 为什么吃早餐是致命因子「胰岛素过多」的元兇?
  ◆ 哪些人适合採取「早餐断食法」?

  同时小心求证,大胆揭露四大关键重点:

  ◆声称「吃早餐有益健康」的研究,背后出资者都是大企业
  早餐代表庞大商机,「吃早餐对健康有益」等选择性发表的科学研究,背后金主都是大企业(家乐氏、雀巢等)。至今,数百位科学家累积起来的早餐研究数据,虽无造假问题,却带有偏见或错误诠释。

  ◆早餐的3大迷思
  迷思1∣早餐麦片很健康
  迷思2∣早餐对大脑有益
  迷思3∣早餐有助于减肥

  ◆早餐对健康的4种危害
  危害1∣吃早餐会「增加」每日摄取的总热量
  危害2∣吃早餐会引发强烈饥饿感,结果吃得更多
  危害3∣早上进食会引发并加剧现代人的头号杀手「代谢症候群」 
  危害4∣早餐通常富含碳水化合物,会让「代谢症候群」更加严重

  ◆早上是断食时间,不进食才健康
  每天早上(中午十二点前)是人体的「断食」时间,作者认为不吃早餐的「8小时减肥法」,优于隔日断食或五比二轻断食,对健康有益,胰岛素、血糖、三酸甘油酯、胆固醇的浓度都会直线下降。最大的好处是「减重」。
  若是吃了早餐(breakfast),就是「停止」(break)「断食」(fast),会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如第二型糖尿病、肥胖症、心脏病、中风、高血压、阿兹海默症(俗称失智),以及肝癌、乳癌、胰脏癌、子宫癌等疾病。

Amazon读者实证推荐

  Bob,4颗星,2017/6/4
  「我工作很忙,自从不吃早餐后,身体并无任何异状……事实上,如同书上所说,我不但成功减重,而且减掉的几乎都是脂肪,完全符合科学。」

  S N Cowan,5颗星,2017/4/25
  「我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开始力行不吃早餐,读完后就瘦了快2公斤!推荐本书给每一个想要过得更健康的人。」

  neil,2017/3/8,5颗星,2017/3/8
  「我今年50岁,10年前透过节食运动减掉了18公斤,原本一直维持体重……但这两年却开始复眫……从我的减肥史可知我对减重小有心得,但本书的方法更是好极了!……早上断食比想像中简单,我午餐吃得比较养生,晚上九点过后不吃东西,每天摄取的热量确实减少了……最棒的是,我晚上都不会感到饥饿,觉得自己越来越瘦,越来越健康,充满活力,目前已经瘦了9公斤。」

名人推荐

  中华民国自律神经失调症协会理事长 郭育祥 医师───审订‧导读
  京华中医诊所主治医师  邹玮伦───专业推荐

各界赞誉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这本严谨的研究着作提出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论据予以推翻,让你从此对早餐吃的麦片「另眼看待」!──《週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本书巧妙拆解并打破大众习以为常的惯性思考――早上是最重要的进食时间……作者擅长在说法杂沓的研究之中脱颖而出……这是一本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科学着作。乍看以为刻意引起论战,细读就会发现论述缜密、有理有据。──《泰晤士报》(The Times)

  有愈来愈多证据显示,断食可以降低胰岛素、血压、三酸甘油酯与胆固醇,对健康有益。基利这本书有效颠覆了一个普遍观念――我们应该少量多餐――可望成为此领域的一大贡献。──《週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探寻生活哲学与健康平衡:一本关于慢生活、心灵成长与现代挑战的深度剖析 一部关于如何在快节奏现代社会中,重塑自我、找回生活本质,并实现身心和谐的深度著作。 本书并非营养学或医学指南,它是一场深入的哲学思辨与生活实践的交汇。在这个信息洪流、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常常被裹挟着向前,迷失在无休止的日程安排与外在评价体系中。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冷静的旁观视角,邀请读者暂时按下“快进”键,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构成生命丰盈感的基石。 第一部分:节奏的陷阱——解构现代生活的“加速主义” 现代社会以“速度”为核心驱动力。从即时通讯到“996”文化,我们被教育——快即是生产力,慢即是落后。但这种无止境的加速,究竟带来了什么? 第一章:时间的碎片化与注意力的稀释。 本章剖析了数字技术如何将原本连贯的意识流切割成无数微小的、易失的碎片。我们看似同时处理了许多事情,实则在不同任务间进行高昂的“切换成本”的消耗。通过对认知心理学中“深度工作”概念的探讨,作者阐述了持续、不被打扰的专注力,才是创造价值与获得心流体验的关键。我们探讨了如何识别并抵抗那些旨在捕获我们注意力的“算法陷阱”,重建个人心智空间的主权。 第二章:成就文化的重压与“内卷”的本质。 在一个高度透明化的社会中,比较无处不在。本书深入分析了“成功学”叙事如何将自我价值与外在的量化指标(财富、职位、社交媒体影响力)深度捆绑。我们审视了“过度努力”的文化,它如何将健康的自我驱动异化为永不满足的焦虑。作者呼吁,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更具韧性、更内在驱动力的价值系统,区分“必要的努力”与“徒劳的奔忙”。 第三章:消费主义对“存在”的取代。 本部分着眼于物质积累如何成为填补精神空虚的替代品。我们探讨了广告心理学如何巧妙地将“拥有”与“幸福”画上等号,导致一种持续的“需求制造”循环。通过对极简主义哲学流派的梳理,本书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框架:哪些物质是真正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目标,哪些只是徒增负担和维护成本的“有形焦虑”。 第二部分:慢下来的力量——重拾身体的智慧与感官的连接 当我们放慢脚步,被喧嚣掩盖的身体与环境发出的微弱信号便得以显现。这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慢”的实践,重新校准我们与自然、与自身生理节奏的和谐关系。 第四章:感官的复苏与当下体验的深度。 现代生活倾向于将感官体验降级为信息输入,例如,将美食仅视为卡路里摄入的记录,将风景仅视为拍照打卡的背景。本书倡导一场“感官的再教育”。我们探讨如何通过刻意练习,重新激活味觉、触觉、听觉的细腻层次,从而体验到更丰满、更立体的日常生活。这包括对日常动作(如行走、洗手)进行正念的观照,将“琐事”转化为“仪式”。 第五章:空间与环境对心境的无声影响。 本章聚焦于我们所处的物理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心理状态。从工作区的布局到家居的色彩运用,再到自然光线的获取,环境是心境的“第三皮肤”。作者借鉴了环境心理学和日本的“借景”美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滋养精神、而非仅仅提高效率的居所。探讨了“数字排毒”空间的概念——划定一个完全与屏幕隔离的区域,以恢复大脑的休息模式。 第六章:对话自然——从都市的隔离中回归。 探讨了“自然缺失症”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本书不强调高强度的户外探险,而是聚焦于如何在日常中融入微小的自然接触——照料植物、观察天气变化、在公园中静坐。通过对“亲生命性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的阐释,我们理解了人与自然界固有的联结,以及维系这种联结对减轻压力和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重建内在秩序——自我对话与长期视角的回归 真正的平衡并非外在条件的完美匹配,而是内在价值与外部行动的一致性。这部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盘点,确立长远的、不受外界干扰的生命蓝图。 第七章:区分“控制”与“影响”的界限。 很多焦虑源于试图控制那些本质上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如他人的看法、宏观经济走向)。本书引入斯多葛哲学的核心原则,帮助读者清晰界定个人行动的有效范围。重点在于提升应对不确定性的心理韧性,并将精力集中于可控的努力、态度和反应上,而不是徒劳地试图预测或操纵未来。 第八章:培养叙事性思维——你是自己故事的作者。 我们的生活是通过讲述给自己听的故事来定义的。本书鼓励读者审视自己当前对生活的“核心叙事”。你的人生是关于“追赶”?还是关于“探索”?作者提供了工具,帮助读者重写那些限制性的、悲观的内在剧本,转向更具赋权和弹性的自我认知。这包括对过往“失败”进行重新解读,将其视为必要的数据点而非终结的判断。 第九章:时间的多维理解:短期满足与长期价值的权衡。 最终,本书回归到“选择”的主题。如何在即时诱惑(如无意义的消遣)与需要时间积累的长期目标(如技能精进、深厚关系)之间做出智慧的取舍?这不是关于禁欲,而是关于“有意识的延宕满足”。通过分析延迟满足能力对职业成功和个人幸福的预测性,本书提供了一种构建可持续性快乐的实用视角,强调深度、质量而非数量,是衡量生命体验的真正标尺。 结论:生活,本该是细水长流的艺术。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思维工具箱,帮助读者在信息爆炸和效率至上的时代,建立一个以自我内在价值为核心的、坚固而灵活的生活架构。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审视自己生命中的“非必需品”,从而为真正滋养灵魂的活动腾出宝贵的空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泰伦斯.基利(Terence Kealey)


  曾就读伦敦大学圣巴特医学院(Bart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University of London,1970~1976年),其后于牛津大学取得临床生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新堡大学,后来以惠康资深临床研究员(Wellcome Senior Clinical Research Fellowship)的身分于剑桥大学教授临床生化学(1986~2001年)。2001~2014年担任白金汉大学校长。目前在华盛顿特区的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科学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专门研究食物政策。

译者简介

骆香洁


  清大外语系,辅大翻译研究所,专事翻译。译作包括:《树,记得自己的童年》、《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商业周刊出版)、《死过一次才学会爱》、《超脑零极限》等书。

  赐教信箱:judyjlo@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早餐要丰盛、简单还是不吃?   邹玮伦
导读∣不吃早餐,更健康   郭育祥
作者自序
前言

第一部∣我的人生故事,第一集
1. 我生病了

第二部∣疑点重重的早餐拥护者
2. 被美化的早餐
3. 商用科学时代的早餐

第三部∣早餐迷思
4. 迷思一:早餐麦片很健康
5. 迷思二:早餐对大脑有益
6. 迷思三:早餐有助于减肥

第四部∣似是而非的早餐理论
7. 熘熘球节食效应
8. 混乱的生活型态
9. 早餐传说五则

第五部∣世界名校的早餐战争
10. 哈佛与剑桥障碍
11. 英勇的早餐叛军

第六部∣令人误解的早餐科学实验
12. 血糖与早餐:不健康的证据比较多
13. 血糖与早餐:健康的证据比较少
14. 科学家为什么宣称早餐是安全的?

第七部∣致命早餐
15. 脂肪传说

第八部∣叛徒胰岛素
16. 碳水化合物攻占英语国家的早餐
17. 早餐的意义建立在胰岛素之上
18. 新疾病:糖胖症
19. 现代瘟疫:胰岛素抗性
20. 定义
21. 黎明现象
22. 生化学家将近一世纪的劝诫

第九部∣不吃早餐的人生
23. 我的人生故事,第二集

第十部∣致命胰岛素
24. 现代瘟疫:代谢症候群
25. 代谢症候群能否逆转?
26. 断食法
27. 第三型糖尿病(以及代谢症候群的其他影响)

第十一部∣非吃早餐不可的话,该吃什么?
28. 那么,到底该吃什么?
29. 如果你非吃早餐不可

结语
后记
图表出处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早餐要丰盛、简单还是不吃?

文/邹玮伦(京华中医诊所主治医师)
  

  很多外国人来到台湾就再也离不开,都是因为台湾的丰富多元化早餐。像我家巷口就有十来间中式、西式、复合式早餐店,而且还不包括快餐车。吃早餐彷彿就像进行一个仪式:吃到一份好早餐,就代表一天真正开始;没吃到早餐,就好像一天没开始。但殊不知,有满多人吃完早餐后,好像一天就此结束,什么都没了。
  
  睡醒时会觉得没有活力、精神不济的人,都是因为吃了大量反式脂肪酸和大量修饰淀粉完成化学反应的主食早餐(如米饭、御饭团、面条、包子等),再配上一杯奶茶,这种早餐组合会让身体开始倦怠、体力无法提升,脑子更钝,全身肩颈更为痠软无力。
  
  说也奇怪,常言不是都说「早餐吃得像皇帝」就会精力充沛,照理来说,中餐和晚餐也会吃得少才对。但根据本书,上述定律被打破了,即使早餐吃得营养又丰盛,到了午餐时间,饥饿感照样袭来。以我的病人为例,不论是极为纤瘦的女生也好、行动优雅缓慢的大婶也好,明明早餐吃了面线羹、五颗水煎包或铁板面,但不到十二点就喊肚子饿的大有人在。

  本书作者基利专门研究食物与人的相对应关系,也就是人称「食物对策」的校长级博士、教授暨科学家,在一片「不吃早餐有害身心」、「不吃早餐会更胖」、「不吃早餐会变笨」的主流趋势中,他指出有高血糖、高血脂、顽固性肥胖减肥困难的人,或许可以採用「过午才食」的方式,提倡「不吃早餐会变健康」的观念,的确让人耳眼发亮。
  
  倘若你是上班超时、太晚吃晚餐、熬夜晚睡、肚腹内脏脂肪含量高的人,我以多年个人减肥经验,以及长年工时总是过长、过晚的现代上班族经验,建议各位可以详读这本《我,不吃早餐!》,开始思考改变你目前的早餐行为,甚至可以开始实践本书所说,早餐只喝一杯黑咖啡。因为台湾有许多上班族都是九点吃早餐,短短三小时后,十二点又吃午餐。甚至每天早上十点吃早餐准备上班,一路工作应酬到晚上十点的人也不在少数。事实上,已有研究发现,义大利人早餐虽然只喝一杯浓缩咖啡,但健康度却不输习惯早餐吃麦片、牛奶、鸡蛋等的英美人士。
  
  糖尿病、高血脂、阿兹海默症有年轻化的趋势,原因都和「体内发炎反应」有关。体内发炎与胰岛素抗性有直接关系,可能造成恶性循环。适合自己的早餐模式,可说是丰简由人,身体的舒服度和大脑的清楚灵敏度都会告诉你,该吃早餐,还是不吃早餐。
  
导读

不吃早餐,更健康

文/郭育祥医师(中华民国自律神经失调症协会理事长)

  
  真的很难形容我有多高兴《我,不吃早餐!》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版发行,实在太感谢与欣赏《商业周刊》出版部的慧眼了,也庆幸自己在大力推行「不吃早餐更健康」这观念上,终于有了伙伴,不再孤单,而且还是一位学术地位卓越、令人尊敬的重量级伙伴。
  
  《我,不吃早餐!》原文书名Breakfastisa Dangerous Meal,直译是「早餐是危险的一餐」,乍听之下,悖离了目前我们已熟知的所有健康观点,无论从银发族养生的角度、肥胖者减肥的角度、爱美者养颜的角度、慢性病或亚健康族群调养的角度……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会跳出来说:「早餐一定要吃!」。
  
  「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早餐得吃得像皇帝」……这些话,许多人恐怕是从小听到大。然而,从生理运行的科学观点来看、从自律神经系统自主管理身体运作的角度来看,早餐却是最不利健康的一餐。诚如本书作者泰伦斯.基利(TerenceKealey)教授所述,早餐跟肥胖、高血糖、心脏病、失智、注意力缺失,以及许多代谢症候群,恐怕都脱离不了干系。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如果一早起来就「吃错了」,一天就跟着全毁了并非危言耸听,长此以往,对健康累积下来的损害,自然也不容小觑!
  
  基利教授因为被医师判定罹患了我们所俗称的「糖尿病」,而开始自主血糖监测,他也被要求得规律食用早餐,但荒诞之处就在这儿,就像我在体重控制门诊告诉患者的一样:「配合疗程,请不要吃早餐!」大多数的患者总像听到天方夜谭一样,也有部分患者会瞪大双眼回绝道:「可是我有糖尿病耶!」
  
  而在我说:「有糖尿病更不应该吃早餐」时,换来的往往是怀疑的眼神。
  
  如果说,「早餐很重要一定要吃」是健康圭臬,那么「有糖尿病者必须吃早餐」,大概就是健康圣旨了吧!但基利教授真不愧是为非常实事求是、具有实验精神的临床生化学博士,他透过最科学的方式,亲身实验、完整记录、详细分析、精准判读,提出非常多强而有力的数据结论作为证据,来推翻这道健康圣旨,连带地也破除错误圭臬,在本书的各篇章中,俯拾皆有这样的精采片段,值得悉心拜读,除了观点之外,也提供非常具体的作法,让读者能参考依循,有机会从而改善自己的健康。
  
  只是,毕竟东西方饮食文化与体质毕竟仍有所差异,有些适用于西方人的习惯与方式,不见得适合依样画葫芦地复制移植到华人身上,在大脑汲取了正确的观念之后,身体也应该一同汲取适合我们的正确养分!
  
  首先,「早餐是危险的一餐」绝对是正确的!能不吃就请不要吃吧!倘若习惯这件事情,一时三刻真的改不了,想要採取无痛渐进式的慢慢戒除法,那么我的建议与基利教授如出一辙,觉得「蛋」是替代首选,白水煮蛋或是便利商店容易买到的茶叶蛋都行,一到两颗皆可,全蛋为宜,无须特别避开蛋黄,因为蛋黄虽然富含胆固醇,但属于优质的胆固醇,对健康有益。

  再来谈一下基利教授劝谏读者别碰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请参十五章),以及多吃无妨的水果(请参二十八章),这点我可能就要为了宝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后天优异杰出的农业技术,和作者大人唱个反调了。
  
  西化饮食中所能摄取到的碳水化合物,多数以精致淀粉为主,面包、义大利面、薯条、薯泥、披萨……蛋糕饼干就更别提了,这些横看竖看都与「健康」二字沾不上边的食物,哪怕取材多么天然、有机,可是只要想到制作过程,以及可能必须使用的添加物与食品改良剂,就直让人倒退三步。可是在东方人的饮食文化中,一直有着以米为主食的优良传统,这点是西方人所望尘莫及的!白米是天然的食物,无须过度精致即可食用,富含天然的养分以及短纤维,可以帮助人体肠胃道消化吸收,制造粪便,使代谢过程顺利,功能远胜蔬菜水果!
  
  对了,提到水果,接着要提宝岛居民幸福更胜西方朋友之处了,基利教授在本书第二十八章〈水果与纤维〉中提及:水果,如莓果类,可多食无妨,其醣类与纤维可相互平衡,但那大概只有欧美地区的莓果类可以如此,产区是台湾恐怕就不行了!因为台湾的水果甜度必然过高,食用过量的话,恐怕会摄取太多果糖,而果糖最容易储存的途径就是肝脏,一不小心就会导致肝脏脂肪过高。许多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菸不酒、平时也少肉少油,为什么会有脂肪肝、三酸甘油酯过高的问题呢?抽丝剥茧后才发现,原来天然的水果摄取过量也是会出问题的!所以我平时总说:「小心啊!水果是披着羊皮的狼!」
  
  最后还有一点要提醒各位读者朋友。泰伦斯.基利教授很强调饮食组成中,应该要摄取足量的蔬菜,这点原则上我也很认同,只是份量上要稍稍注意!有别于我们华人对蔬菜的料理方式非常多元,如过水汆烫、大火快炒、煮汤、清蒸等,西方人的蔬菜大多是生菜沙拉为主(不是没有其他方式,但生食比例最高),但蔬菜类食材煮过与生食,两者的体积比例落差非常大,在计算「吃多少」时,很容易产生误解,五个拳头大的生菜,跟五个拳头大炒过的青菜,其纤维含量是截然不同的。提醒大家,计算基准要以生菜为主,蔬菜的长纤维适量时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但过量却反而容易导致便秘,唯有白米饭的短纤维才是真正可以帮助排便的喔!这也是许多女性朋友常常来门诊求助时,总疑惑不解:「为什么我青菜水果吃这么多却还是便秘?」因为她们根本吃错纤维啦!不妨试想羊儿都吃青草,却只解一颗、一颗的羊大便。
  
  颠覆观念真的不简单,可是我们很幸运,有了泰伦斯.基利教授这样一位具有权威性学术地位的科学家,身先士卒地亲身实验,并将一切记录下来,付梓成册,我们只要移动手指与眼球,就能吸收他的心血,进行脑内革命,并且有机会让自己更加健康,现在请您即刻开始行动,翻开本书,往下读吧!

作者自序

  这本书的初稿交期是二○一六年一月三十一日。前一天,也就是一月三十日,《泰晤士报》(The Times)的头版刊登了一篇医药记者安洁拉.埃普斯坦(Angela Epstein)写的报导,标题是〈减重的八大迷思〉(Eight great weight-loss myths)。第四大迷思就是不吃早餐: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早餐吃一份二百五十大卡的燕麦(粥),可减少午餐时摄取的热量 。

  有些人早上喜欢玩填字游戏,我的兴趣则是阅读宣称早餐有益的文章,揪出谬误。那么这篇文章的谬误是什么呢?我有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寻找答案。

  这份研究并不难找,因为才刚刚发表于《美国营养学院期刊》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我发现它其实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与百事公司(PepsiCo)做的共同研究(百事公司是桂格燕麦公司的母公司)。这跟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独立研究显然是两回事。

  除此之外,这份研究发现跟蜂蜜核果麦片(Honey Nut Cheerios)比起来,早餐吃一碗桂格即时燕麦片(Quaker Instant Oatmeal)能稍微降低午餐的进食量。但是这份研究并未比较吃桂格即时燕麦片与完全不吃早餐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们并未要求受试者不吃早餐。为什么?

  跟多数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吃早餐会大幅增加你摄取的总热量。虽然吃早餐可能会降低午餐时摄取的热量,但是早餐吃进的热量远超过你在午餐时少吃的热量。如果《泰晤士报》以更完整的方式报导《美国营养学院期刊》的这份研究,应该会是这样: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最近做了一项由百事公司出资并参与的共同研究(百事公司是桂格燕麦公司的母公司),该研究发现在份量相当的情况下,早餐吃一份二百五十大卡的燕麦跟吃蜂蜜核果麦片比起来,前者可稍微降低午餐摄取的热量 。不过,吃任何麦片都会大幅增加一日的热量摄取。只有不吃早餐才能降低卡路里的总摄取量。

  这则简短报导,点出了本书的要点所在。
 

图书试读

第二部﹍疑点重重的早餐拥护者﹍第二章 被美化的早餐

一八三○年代的全民健康运动(Popular Health Movement)提倡近乎素食的节约饮食。为了配合简朴生活的需求,一八六三年纽约的詹姆斯.卡莱伯.杰克森医师(James Caleb Jackson)发明了谷麦棒(Granula),原料是富含谷皮的粗粒全麦粉(Graham flour,是一种全麦面粉)。全麦早餐谷物就此问世。
 
在全民健康运动的影响之下,一八六三年还发生了另一件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 Church)在密西根州的巴特克里克(Battle Creek)成立。基督复临会的神学教义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是他们的健康观念与本书有关,因为他们提倡素食、不摄取酒精和咖啡因的生活方式。一八六六年,基督复临会在巴特克里克成立了一所疗养院,以素食主义来治疗和预防疾病。他们採用整体医疗法,内容包括营养、灌肠跟运动。一八九四年,疗养院最有名的一任院长约翰.家乐医师(John Kellogg, 1854-1943)发明了玉米片。杰克森医师的谷麦棒不是很方便(必须浸泡一个晚上),但是玉米片非常方便。约翰.家乐跟弟弟威尔(Will)成立了今日举世闻名的家乐氏麦片公司。
 
从现代的观点来说,全民健康运动的先驱主张的某些想法荒谬可笑。例如约翰.家乐医师在他一八九三年的着作《女性健康与疾病指南》(Ladies’ Guide in Health and Disease)中,建议以阴蒂切除术来治疗女性的性慾亢进(nymphomania)。这是西方割除女性生殖器官(FGM)的早期范例。约翰对自慰的观点并非偶然,因为这似乎跟他对早餐的看法有关:他显然相信营养价值低的玉米片可抑制早晨的自慰行为。他认为吃肉会刺激慾望:「肉、辛香料、蛋、茶、巧克力与各种刺激物都会强烈地直接影响生殖器官。这些东西会增加血液的局部供应,并且透过神经系统与大脑的共感激发情慾。」吃玉米片可以削弱体力。
 
虽然约翰.家乐医师销售玉米片时,从未明说玉米片是一种削弱体力、抑制自慰的工具,但他是因为早餐麦片的营养价值很低才发明了这种食品,现在早餐麦片却被当成一种有营养的食品贩售。早餐的演进过程中不乏类似的讽刺事件,因为直到最近仍有许多观念源自信仰,而非实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标题“我,不吃早餐!”感到非常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立场?是作者个人的体验,还是对普遍观念的一种挑战?牛津临床生化权威的背书,让我觉得这本书绝不是一本随意写就的健康小册子,而是有扎实的科学依据的。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健康的说法都有些“一刀切”,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比如,早上起来的时候,我有时会觉得胃口不是很好,强行吃早餐反而会觉得不舒服,但又害怕不吃早餐会对身体不好。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个体化饮食建议的可能性?它会不会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适合”吃早餐,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吃早餐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灵活、更科学的视角来看待早餐,打破一些僵化的“必须”和“禁止”,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评分

这本书名“我,不吃早餐!”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而且由“牛津临床生化权威”来讲述,这立刻让我觉得非常有分量。我平时是一个非常注重健康的人,对各种饮食方面的科学知识都很感兴趣,但关于早餐的说法,我总觉得有些模棱两可。这本书会是来帮我拨开迷雾的吗?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解释“早餐的真相”?它会不会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来分析不同早餐模式对人体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例如,关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早餐中的比例,或者关于进食时间对代谢的影响,这些我都很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帮助我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吃早餐是好的,什么时候可能不吃早餐会更好,以及如何调整我的饮食习惯来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健康。它有没有可能挑战一些普遍存在的“健康饮食”的误区?

评分

这本书名一开始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它非常直接地抛出了一个很多人可能都曾怀疑过的问题——早餐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不吃早餐!”这个标题带有一种探索未知、挑战常规的意味,再加上“牛津临床生化权威”的加持,我立刻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有深度和可信度。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还原早餐的真相”?是会揭示一些我们之前被误导的信息,还是会深入探讨早餐在人体生理节律中的实际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早上醒来就食欲不振,而有些人则需要补充能量;早餐的组成成分如何影响我们的血糖、能量水平和情绪?以及,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人来说,早餐的选择和重要性是否有所不同?“反思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这个主题更是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借由早餐这个焦点,引导我更深入地审视我的日常饮食,从而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评分

哇!这本书的名字真的很有意思,一开始就被“我,不吃早餐!”这句话吸引住了。我一直以来对早餐的看法都是“一天之计在于晨”,总觉得不吃早餐会错过什么重要的能量补充。但书名里又透着一股“反叛”的劲儿,而且是“牛津临床生化权威”来说的,这让我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相”会颠覆我固有的观念?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我们平时忽略的生理机制?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不吃早餐反而感觉精力充沛?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用科学的语言,但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剖析早餐在我们身体里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和我们长期饮食习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基于科学证据的建议,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早餐习惯,而不是仅仅听从流传的“金科玉律”。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如何真正地“听从身体的声音”,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听听牛津临床生化权威怎么说,还原早餐的真相,反思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对健康有点追求,但又常常被各种健康信息弄得眼花缭乱的普通人,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提供可靠、科学指导的书籍。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会简单地给出“吃”或“不吃”的二元论答案,而是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比如激素分泌、血糖波动、新陈代谢等生化角度,来解释早餐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我很想知道,那些关于“吃早餐能提高学习效率”、“不吃早餐会发胖”的说法,在科学层面到底有多少依据?作者会不会引用一些临床研究的数据,或者分享一些有趣的案例?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疑问,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盲目跟从。同时,“反思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这个部分也让我很有共鸣,早餐只是我们整体饮食习惯的一环,这本书会不会借由早餐这个切入点,引导读者去思考更广泛的饮食模式对身体健康的长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