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究竟从何而来?(改版)——从神经科学看人类心智与自我的演化

意识究竟从何而来?(改版)——从神经科学看人类心智与自我的演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tonio Damasio
图书标签:
  • 神经科学
  • 意识
  • 心智
  • 自我
  • 演化
  • 认知
  • 大脑
  • 哲学
  • 心理学
  • 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知道动物、昆虫,甚或肉眼瞧不见的细菌也拥有意识?
是什么让人类意识与其他生物的意识有所不同?
且看神经科学家达马吉欧从演化的角度,切入这一科学界尚争议不休的神祕课题!

日本科学大奖本田奖得主达马吉欧从事与脑部运作相关的研究及写作已有三十余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学及人文主义着称。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意识与身体某程度是分离的」,但他对此观点提出质疑,并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指出意识乃始于生物体所创造出的一种生物过程。

除了从内省观、行为观及神经观等三种传统观点研究人类心智,达马吉欧也引进演化观,为看待及讲述意识心智史的方式带来根本变革。他也提出与感觉的起源和多样性有关的大胆假设,此假设在其所提出的意识之生物学建构的架构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感觉是以身体和脑部网络的几近融合为基础,最先浮现于由来已久、功能简要的脑干,而非近代发现的大脑皮质。

达马吉欧认为,人类脑部发展出的「自我」挑战了自然的漠不关心,并为文化的诞生开辟蹊径,是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彻底决裂,也是社会文化恆定的源头。他直指他称之为社会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蓝图,乃是具有稳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简单的生命形态存在了数十亿年的价值的监护者。读完本书,犹如走过一趟探索心智与自我之神经生物学基础的创新旅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探讨人类心智与自我演化,但内容完全不涉及“意识究竟从何而来?”(改版)——从神经科学看人类心智与自我的演化 的图书简介。 认知疆域:心智的形成与文化塑造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心智发展历程的巨著,它搁置了关于意识本质的哲学追问,转而聚焦于认知能力的实际构建、心智的演化轨迹,以及文化环境如何雕塑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综合了演化心理学、认知科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前沿发现,试图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心智地图”。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从基础感知到复杂运算 本书的开篇部分,我们首先将注意力投向心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运作机制。我们并非从抽象的哲学思辨出发,而是从生物学和神经系统的硬件基础入手。 第一章:感觉的涌现与世界的表征 人类心智的开端,是对外部世界的准确捕获与内部建模。本章细致考察了我们如何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等基础感觉信息。不同于将感知视为简单的输入/输出过程,我们探讨了感知系统如何主动地、预测性地构建现实的“工作模型”。我们将深入分析边缘系统与皮层网络在信息整合中的作用,以及这种表征能力如何为后续的推理与规划奠定了基础。关键在于,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建构一个稳定的世界观”,而非“这个世界观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章:记忆的架构与时间感知的形成 心智的连续性依赖于记忆。本章将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模型——从工作记忆到情景记忆——置于演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着重探讨了情景记忆(即对过去特定事件的回溯能力)在社会协作和未来规划中的关键作用。特别地,我们分析了人类对过去和未来时间线的精细组织能力,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前提,也是形成连贯“自我叙事”的基础。这里的讨论集中于记忆机制的效率与可靠性,而非记忆内容所承载的主观体验。 第三章:工具、语言与心智的扩张 认知能力的飞跃往往伴随着物质与符号工具的产生。本章将人类心智的复杂化过程,与工具制造、复杂协作以及早期语言的起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对比了非人灵长类工具使用与早期人类技术革命之间的质变。语言,作为一种高效的符号系统,如何重塑了心智的内部运作方式,使得抽象概念的传递和心智模型的共享成为可能,从而加速了认知的演化,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第二部分:社会性心智的崛起——协作、冲突与群体认同 人类心智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强烈的社会性。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个体内部机制转移到心智在群体互动中的表现与重塑。 第四章:心智理论(ToM)的演化路径 理解他人心智的能力(Theory of Mind, ToM)是社会合作的基石。本章追溯了ToM的早期迹象,并分析了人类如何发展出多层次的心智归因能力——即不仅能推断他人的想法,还能推断“他认为我相信什么”。我们检视了神经影像学证据,以确定支持“心智阅读”网络的特定脑区活动模式,并将其与狩猎采集社会中信息共享的复杂性联系起来。重点在于理解这种“社会推断引擎”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章:道德判断的生物学基础与文化差异 道德感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本章探讨了道德直觉与理性权衡的神经基础,例如奖赏系统、移情回路在道德决策中的介入。我们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原则(如公平、忠诚、权威)在心智模型中权重分配的差异。这里的分析侧重于解释为什么某些行为模式在特定社会结构下被编码为“正确”或“错误”,而非探讨道德真理的绝对性。 第六章:群体认同与内群体偏爱 心智必须在“我”与“我们”之间划定界限。本章深入研究了内群体偏爱、排他性行为的演化优势。我们分析了群体认同如何通过共享的仪式、规范和符号系统(而非共享的主观体验)得到强化。从群体免疫到集体行动,本部分旨在揭示社会身份如何成为驱动决策、分配资源和塑造个体行为模式的核心认知框架。 第三部分:文化的塑造力——符号、叙事与心智的适应性 人类的认知能力并非静止不变,它们持续地被我们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环境所塑造。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文化如何反过来指导和优化心智的运作。 第七章:叙事结构的认知负荷与意义构建 故事是人类组织信息和传递知识的基本单位。本章分析了叙事(Narrative)如何成为一种高效的认知工具,用以压缩复杂的社会信息、跨代传递经验教训。我们考察了大脑在处理顺应因果链条的叙事时所展现出的偏好,以及为何不合逻辑或超自然叙事也能在特定心智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意义的构建,在此被视为一种适应性的信息组织策略。 第八章:技术适应与心智的“外部化” 现代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心智对外部工具(从书写系统到数字设备)的深度依赖。本章讨论了“心智外部化”的概念,即我们将记忆、计算和规划的任务委托给技术媒介。我们分析了书写系统对抽象思维的影响,以及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如何训练我们大脑的注意力分配与信息筛选机制,从而带来认知能力的重塑和迁移。 第九章:认知工具箱的未来方向 总结部分,本书将前述的演化、社会和文化分析整合起来,展望人类心智在未来环境中的适应性潜力。我们将讨论心智的“可塑性”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社会景观,以及认知能力如何继续在适应新挑战的过程中进行优化与重组。这不是对未来技术的预测,而是对认知适应机制在面对“新常态”时的内在韧性的探讨。 《认知疆域:心智的形成与文化塑造》是一部为理解人类认知“如何运作”和“如何演变”而撰写的指南,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于证据的框架,用于解析我们心智系统的复杂构造,而非探究其形而上学的起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东尼欧.达马吉欧Antonio Damasio
美国南加大大卫.朵瑟夫研究基金会神经科学、心理学暨神经学教授,也是脑和创造力研究中心主任。着作包括《笛卡儿之错:身体、情绪、理性及人脑》(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对发生之事的感觉 :意识形成中的身体及情绪》(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寻找史宾诺沙:悲欢及感觉的脑》(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曾荣获佩索亚、席诺瑞暨柯萨雷力奖(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与妻子汉娜共同获颁),以及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技术与科学研究奖(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达马吉欧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现定居于洛杉矶。

相关着作:《意识究竟从何而来?——从神经科学看人类心智与自我的演化》

译者简介

陈雅馨
台大社会所毕。自由译者。译有《爱情的正常性混乱》(立绪)、《未来的性》(麦田)、《路西法效应》(合译)、《REPLAY重播》(商周)等书。

相关着作:《REPLAY重播(畅销改版)》《危险疗程——心理学大师荣格、佛洛伊德,与她的故事》《意识究竟从何而来?——从神经科学看人类心智与自我的演化》《路西法效应(修订版):在善恶的边缘了解人性》《REPLAY重播》

图书目录

第一部 重新开始
 第一章    觉醒
  目标与理由
  问题初探
  证人自我
  克服直觉的误导
  整合性观点
  架构
  主要概念综览
  生命与意识心智
 第二章    从生命规则到生物价值
  现实的不可置信性
  自然意志
  活下去
  恆定状态的起源
  细胞、多细胞生物,以及工程机械
  生物价值
  全生物体中的生物价值
  先驱者的成就
  发展激励因子
  连结恆定性、价值与意识

第二部 在大脑中的心智是什么模样?
 第三章    制作地图与图像
  地图与图像
  从表层以下切入
  地图与心智
  心智的神经学
  心智的起点
  更接近心智的形成?
 第四章    心智中的身体
  心智的课题
  身体绘图
  从身体到大脑
  量的呈现与质的建构
  原始感觉
  身体状态的地图绘制与模拟
  想法的来源
  在心智中描绘身体的大脑
 第五章    情绪与感觉
  定位情绪与感觉
  定义情绪和感觉
  触发及执行情绪
  威廉.詹姆士的奇怪案例
  情绪的感受
  我们如何感觉到情绪?
  情绪和感觉的时机
  各式各样的情绪
  情绪起伏的范围
  杂谈钦佩与同情
 第六章    记忆的构造
  以某种方式,在某处
  记忆纪录的性质
  意向先出来,地图才跟上
  工作中的记忆
  简谈各种记忆
  问题的可能解答
  聚合—离散区
  再谈聚合—离散区
  工作模式
  如何以及在何处产生知觉与回忆

第三部 处在有意识的状态中
 第七章    意识观察
  定义意识
  意识解构
  除去自我,留下心智
  建立工作定义
  意识的种类
  人类与非人类意识
  意识不是……
  佛洛伊德式无意识 
 第八章    建立意识心智
  一个暂行的假设
  探索意识的大脑
  预览意识的心智
  意识心智的成分
  原我
  核心自我的建构
  核心自我状态
  参访建构意识心智时的脑
 第九章    自传体自我
  有意识的记忆
  建构自传体自我
  协调的课题
  协调者
  后中皮质可能扮演的角色
  运作中的后中皮质
  关于后中皮质的几个想法
  关于意识疾病的结语 
 第十章    组装成型
  用概括的方式
  意识的神经学
  意识心智背后的解剖学瓶颈
  从大型解剖结构区域的整体工作到神经元的工作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知觉时
  感质问题一
  感质问题二
  感质与自我
  未竟之功

第四部 有意识之后
 第十一章    与意识共存
  意识为何胜出?
  自我及控制的课题
  关于无意识的其他讨论
  关于基因体无意识
  有意识的意志感
  训练认知性无意识
  大脑与正义
  自然与文化
  自我加入心智
  反思性自我的重要性
附录
谢词

图书序言

阅读达马吉欧的书最惊人之处,是会让人相信自己可以跟随脑部的运作,一窥最深处自我之私密现实的创造过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河湾》作者 V.S. 奈波尔(V. S. Naipaul)

我完全迷上了这本书。达马吉欧在更广的演化生物学和文化发展脉络中,呈现他在神经科学领域中富有潜力的发现。这本开拓性的书提供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以思考我们自身、历史,以及文化在形塑人类共通未来的重要性。
——大提琴家 马友友

意识有两种:「我醒了」,早上醒来,我们恢复了意识,这是第一种意识;「闻到柚子花的香味」,意识到特定的影像、意境、物件……这是第二种意识。显然,没有第一种意识,第二种意识是不可能的;但这第一种意识也是最难捉摸了解的问题。我们甚至无法给这种「意识」一个明确的定义。
长久以来,意识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碰都不敢碰的问题。非常高兴看到大师出手,从生物,从演化,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讨论意识的各个面向:「心智在哪里?」;「脑如何建构感觉、情绪和记忆?」;「不同层次的意识」;「为什么自我是意识必需的条件?」……剥茧抽丝,一步步带领读者回顾相关的文献,提出关键性的评论与作者的理论。如果读者想超越《破碎的心灵》、《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等通俗文章,本书是非常值得深读的好书。
——台大生命科学系教授/前台大神经生物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严震东

达马吉欧借着深奥的神经解剖生理学探讨意识的来龙去脉,让人类心智从玄界下凡,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本书架构庞大惊人,从本我的心灵谈到社会文化,足见作者长期钻研意识的成就。
——第五届吴大猷科普奖着作类金签奖得主/科普作家 林正焜医师

达马吉欧从情绪的高层次脑部观点谈起,再转而讨论经过深度演化之低层次脑部对情绪、感觉及衡定经验的贡献。他证实意识的根源是情感性的,并为我们的动物同类所共享。达马吉欧以其独到的见解,带领我们从自然的观点理解生命的泉源。
——华盛顿大学贝利动物福祉科学讲座教授、《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作者 雅克.潘克赛普(Jaak Panksepp)

本书核心与以下两者有关:认知的神经学基础,以及将自我叠置在我们称为现实之建构上的议题。达马吉欧极富特色,并兼具雄辩的说服力及学者特质。他对研究主题的驾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并有力地掌握了像脑袋里难以捉摸的「自我」这样深奥的议题。
——纽约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教授暨讲座教授 罗多佛.R.林那斯(Rodolfo R. Llinás)

达马吉欧多年来致力于脑部过程的研究,以求解开自我与心智的难解之谜,人类经验的所有自相矛盾在意识这个终极的未知中,终于在这部惊人之作中得到了统一。
——电影导演、《空》(The Empty Space)作者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觉醒

醒来时,我们正在降落。我睡了好一会儿,久到错过了降落和陆上天气的广播。在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和周遭环境毫无意识。我处在无意识中。

在我们的生理现象中,与意识这东西看来同样平凡琐碎的东西并不多。意识是种惊人的能力,它是配备了所有者的心智,是个人存在的主角、检视着内在及周遭世界的自我、似乎随时准备伺机而动的能动者(agent)。

意识并不仅是醒觉状态。我在两个简短的段落前醒来时,并未茫然地看着四周,就好像我醒觉的心智不属于任何人似地努力消化着身旁的影像和声音。相反地,我几乎是立刻、毫不犹豫、不费吹灰之力地知道这是我,我正坐在飞机上,我飞行中的自我正在返回洛杉矶家途中,在今天结束前我还有一长串事情得做。我还意识到一种由旅行的疲倦和对即将发生事物的热情所交织成的奇特感受,我对我们即将降落的那条跑道感到好奇,也留意着正带领我们降落地面的引擎力道的转换。无疑地,清醒是这个状态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清醒几乎称不上是它的主要特征。什么是这个状态的主要特征?呈现在我心智中的庞杂内容,无论如何生动鲜明或秩序井然,都是透过看不见的细绳与我—亦即我心智的所有人—有所连结,而这些看不见的细绳在我们称为「自我」的这场从不间断的盛宴中,将这些内容兜在一起;而这个连结是可以被感知的事实也同等重要。我对这个连结的经验是有感觉的。

醒觉状态意味着我暂时缺席的心智归位,但是因为我亦参与其中,因此所有物(心智)和所有者(我)都对这样的心智状态负有责任。醒觉状态使我再次出现并审视我的心智领域,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神奇电影的无限宽广投影,也就是所谓有意识的人类心智(conscious human mind)。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聽起來真是讓我躍躍欲試!「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光是「改版」兩個字,就暗示著它可能更新了許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這點對於想跟上時代脈動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我一直對「自我」這個概念很好奇,到底什麼是「我」?我們所感受到的「我」,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大腦編織出來的幻覺?神經科學在這方面能提供什麼樣的解答?書名也提到了「心智」,這包括了思考、學習、記憶、情感等等,這些複雜的心理活動,是如何在我們大腦這個神奇的器官裡運作的?我特別期待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一些關於意識的「難題」,像是「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或是我們所認為的「意識」是否就是大腦神經元活動的全部?如果作者能用生動的例子,或是結合一些哲學的思考,來解釋這些科學概念,那肯定會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畢竟,我們都想更了解自己,了解我們為何會做出某些選擇,為何會有某些感受,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可能就藏在這本書裡。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光聽起來就充滿了哲學思辨的空間,又帶著科學的嚴謹。我一直覺得,人之所以為人,最關鍵的就在於我們擁有意識,能夠思考、感受、創造。但這個「意識」到底是什麼?它是不是就像電腦裡的程式一樣,是大腦神經元互動的結果?或者,它還包含著一些我們目前科學還無法完全解釋的奧秘?「改版」的訊息,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囊括了許多最新的研究發現,這對於想要了解前沿知識的讀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誘因。而「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這個部分,更是讓我感到非常好奇。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現在的思考模式、價值觀,甚至我們的「人格」,都跟我們祖先的經歷息息相關?如果作者能以一個宏觀的視角,將神經科學的微觀發現,與人類漫長的演化史連結起來,那絕對會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作品,讓人從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和我們這個物種。

评分

對於「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是不是一本能讓我「看到」大腦在思考的書?身為一個對科學科普很有興趣的普通讀者,常常覺得神經科學的文獻有點遙不可及。但這本書的書名,巧妙地將「意識」、「心智」、「自我」這些我們熟悉的概念,與「神經科學」和「演化」這些比較學術的詞彙結合起來,讓人覺得好像有辦法可以理解。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用圖像、模型,或者是一些比喻來解釋複雜的神經迴路,甚至是抽象的意識現象?「演化」這個部分也讓我特別感興趣,是不是說,我們現在的意識狀態,是經過漫長演化才形成的?那在早期的人類,他們的「意識」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否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自我」跟幾千年前的人類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書中能帶我們循著演化的軌跡,一步步解開意識的謎團,那將會是一趟非常迷人的知識旅程。

评分

哇,光看書名就覺得好燒腦!「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最近真的超多人都在討論意識、大腦的奧秘,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張藏寶圖,要帶我們去探索人類心智最深處的秘密。我對神經科學一直都很好奇,但又覺得它聽起來很專業、很難懂,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用比較親民的方式來解釋呢?尤其「自我的演化」這個部分,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從科學的角度理解,為什麼我們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們的想法、情緒、甚至我們的「個性」,都跟大腦的發展有什麼關聯?我有點期待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有趣的實驗,像是讓大腦動起來的那些,或是解釋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現象,像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或是做夢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總之,光是這個主題,就足以讓人充滿想像了,希望讀完之後,能對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再只是憑空猜測,而是能找到一些科學的依據,那樣思考起來一定會更有憑有據。

评分

坦白說,「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這本書名,讓我有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方面,我對人類最核心的謎團——「意識」——充滿了好奇,覺得能從科學的角度去探索,肯定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啟發。但另一方面,我又是那種需要很多「實例」和「故事」來輔助理解的人,如果書中全是艱澀的術語和理論,我怕自己會讀不下去。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的作者,能夠像一位導遊,帶領著我們這些門外漢,穿梭在神經科學的迷宮中,並且用引人入勝的筆觸,串聯起大腦的運作機制與人類心智的演化過程。特別是「自我」這個部分,我們每天都在體驗「自我」,但卻很少去質疑它的來源和本質。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告訴我們「我」是如何誕生的,又如何在演化中變得越來越複雜,那肯定會是一次震撼心靈的閱讀經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