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鸭子还是兔子 : 当脑神经学遇上哲学,探讨记忆如何更新连结未来的样貌

是鸭子还是兔子 : 当脑神经学遇上哲学,探讨记忆如何更新连结未来的样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annah Monyer, Martin Gessmann
图书标签:
  • 神经科学
  • 哲学
  • 记忆
  • 认知
  • 大脑
  • 心理学
  • 意识
  • 可塑性
  • 未来
  • 知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脑如何利用我们的过去创造未来?

我们总是毫不迟疑地认为,记忆或回忆能够原封不动地记录曾经发生的事情。然而,大脑是个器官,它并非像个档案夹般收集着往事,因此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一成不变,它们其实时常被改写或更新。

不过,记忆或回忆被改写的用处到底为何呢?若记忆只将过往的事情毫无变化地保存,便会失去演化生物学的意义;相反地,生物会因为未来的需要而调整记忆与回忆。换句话说,记忆与回忆不只是影响当下,它们甚至可以形塑自我的形象、控制梦境以及左右我们的未来,因此,失去记忆等于失去对自己的身分认同。

记忆与回忆除了影响个体之外,也与群体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谓文化,是大家共同生活的累积与回忆的保存,借着许多记忆或回忆在脑中不断地改写,而衍伸出大家认同的生活模式。

本书以神经学、生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检视记忆对人的影响,以及探讨记忆在复杂的大脑中如何运作,先由记忆形成的机制谈起,之后将主题带至梦的领域,接着谈论到人类对梦境的控制,以及记忆的真伪。例如,第一次的回忆总是鲜明的,而为何有关气味的记忆特别容易被记住?作者同时举出许多实例令读者了解梦境,以及梦对于回忆与记忆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特别解释三者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书名: 是鸭子还是兔子:当脑神经学遇上哲学,探讨记忆如何更新连结未来的样貌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认知核心——记忆,及其与哲学思辨交汇的力作。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思想的冒险,带领读者穿梭于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精密观察与哲学殿堂的宏大叙事之间,审视我们如何构建自我,又如何被“过去”所塑造。 我们的生活建立在记忆的连续性之上,我们相信自己拥有一个稳定、可回溯的个人历史。然而,当我们打开记忆的黑匣子,迎来的却是一连串令人不安的发现:记忆并非一成不变的录像带,而是一种高度可塑、不断重塑的叙事构建。本书旨在剖析这种“重塑”机制的底层逻辑,并探讨它对我们理解“真实性”、“身份认同”以及“时间性”所带来的深刻挑战。 第一部分: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构建一个流动的过去 本部分聚焦于记忆的物质基础,即大脑如何编码、储存和检索信息。我们从基础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讲起,解释了“长时程增强作用”(LTP)和“长时程抑制作用”(LTD)如何在微观层面实现信息的巩固。然而,故事并未止步于此。重点在于“再巩固”(Reconsolidation)这一关键过程。 当我们提取一段旧记忆时,它会暂时回到一种脆弱、易变的“可塑”状态,随后需要重新被“巩固”才能稳定下来。这个窗口期,恰恰是记忆被“编辑”的时刻。本书将详述最新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展示不同类型的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在再巩固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我们会探讨特定脑区,如海马体(Hippocampus)和前额叶皮层(PFC)在此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揭示记忆的动态本质。 更进一步,本书将深入探讨“错误记忆”的形成机制。通过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佐证,结合当代神经科学对“虚假信息效应”的解析,我们认识到,我们“记住”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最近一次回忆时的情境和暗示。这不仅仅是偶尔的失误,而是大脑为了维持叙事连贯性而进行的必要“润饰”。记忆的可靠性,因此受到了根本性的质疑。 第二部分:哲学的审视——记忆、身份与实在 将记忆的生物学发现置于哲学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是本书的核心张力所在。如果记忆不断被更新,那么“我是谁”这一问题,便失去了一个坚实的锚点。 本书首先回顾了休谟(Hume)对“自我同一性”的质疑,将他关于“一束知觉的集合”的论断与现代神经科学对记忆网络松散连接的描述进行对照。接着,我们引入了洛克(Locke)关于“意识连续性”的理论,并分析当记忆的可塑性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连续性如何被瓦解。如果今天的我依赖于一个被昨天重写过的“过去”,那么昨天的我是否真的存在? 我们将探讨哲学中关于“时间性”的讨论。记忆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其不断的变化正在模糊“过去”的界限。通过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视角的借鉴,我们审视个体如何通过“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来强行整合这些零散、不断更新的记忆片段,创造出一种“看似连贯”的人生剧本。这种“叙事性构建”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还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欺骗? 第三部分:未来重塑——记忆更新与选择的自由 记忆的重塑能力,尽管带来了本体论上的困扰,却也赋予了人类独特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本部分将重点探讨记忆更新对我们面向未来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记住”某件事的方式改变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规划也随之改变。例如,创伤记忆的再巩固过程,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并非抹除痛苦,而是修改痛苦记忆的联结和情感效价。本书将讨论正念(Mindfulness)和认知行为疗法(CBT)如何潜移默化地利用记忆的再巩固机制,引导个体建立更适应性的应对模式。 更具前瞻性的是,我们探讨这种可塑性如何影响道德责任和法律审判。如果证人的记忆可以被轻易修正,社会对“真相”的界定将面临何种挑战?如果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重写”对自身失败的记忆,以期激励未来的成功,这种自我引导是否仍然保持着伦理上的诚实? 本书最终将视角投向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BCI)和精准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记忆的修改将从潜意识的“再巩固”扩展到有意识的“编辑”。届时,记忆将不再是历史的记录,而成为我们主动设计和定制的蓝图。这种对“过去”的掌控,最终将如何定义我们“存在于世”的方式? 结论: 《是鸭子还是兔子:当脑神经学遇上哲学,探讨记忆如何更新连结未来的样貌》试图搭建起一座跨学科的桥梁。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审视自己脑海中那个看似坚固的“自我历史”,并勇敢地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既是记忆的产物,也是记忆永恒的、不倦的编辑者。理解记忆的流动性,是理解自由意志、身份认同乃至人类文明连续性的关键所在。这本书将挑战你对“回忆”二字的既有认知,开启对“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全新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汉娜‧蒙耶Hannah Monyer
脑神经学者,1957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并于德国海德堡攻读医学。此外她也曾在德国曼海姆、吕北克及美国史丹佛等地进行研究。自1994年起,蒙耶在海德堡大学医学系担任教授一职,2010年起亦在德意志癌症研究中心任职,并于2004年获得莱布尼兹奖的殊荣。

马丁‧盖斯曼Martin Gessmann
哲学家,出生于1962年,主要研究现代文化。大学于德国杜宾根、法国南特及美国华盛顿就读,之后便以人文线记者的身分活跃于新闻界。2010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2011年起则任职于欧芬巴赫设计学院,教授文化及科技理论和美学。

译者简介

薛宇桐
辅大德语系毕,伦敦亚非学院(SOAS)翻译硕士课程修毕,曾执教于国立基隆高中。兴趣:旅行、游泳、宠物(猫)。
谨将此书献给基中的各位同仁及曾任教之学生。


图书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记忆革命──我们的记忆如何扮演未来规画者
第二章 在睡觉时做梦及学习──我们如何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第三章 高效能做梦──如何不费吹灰之力进行训练
第四章 想像及假记忆──记忆是否真能诚实地欺骗我们
第五章 感觉的记忆──为何我们总是兴高采烈地回忆童年及初恋,却又忘不掉咬过我们的那只狗
第六章 记忆及老化──遗忘是人类天性,它会带着我们向前行
第七章 集体记忆──不同大脑的连结,还有为什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小红帽?
第八章 「人类大脑计画」──记忆是否会上传到未来?
结论 神乎其技的记忆如何带领我们迈向未来
附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导论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在面临复杂的抉择或艰难处境时,会来来回回很多次地全面深思熟虑。究竟应该走这条路呢?还是另一条?该结婚?还是最好再等等?要不要去念那个系?还是别的系比较好?诸如此类的疑问太多了,更扩及到像是下次去哪度假这类日常问题。而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前述的那些情形,很奇怪地,到最后都会以简单的方式被解决。出于一个连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原因,忽然间就充满了确定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以及现在该做什么。其中最棒的就是:晚上带着问题上床就寝,明早醒来都还没喝第一杯咖啡,解答就已浮现眼前。在没有继续绞尽脑汁的情形下,忽然间便知道事情该如何解决,轻轻松松就全面掌握先前仍千头万绪的事情。即使这听起来如此神奇,也让我们感到吃惊,但通常我们都会觉得接受这突然的灵感也不错。直到事后某个时间点回头看才发现,这很显然完全是在先前状况里所能做出的最正确决定,而且可能带来了更好的效应。而若万一没听从这突然的灵感,日后便会在心中不断质问自己,是否当初应该追随内心的声音才对。
 
但这灵感究竟来自何处?又是什么独特的力量,竟能这样无声无息,却又有效地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从何获得这有如仙女棒一挥的神奇建议,让再怎样糟糕的情形都能迎刃而解呢?
 
我们想在本书提供一个意料之外的候选答案:我们的记忆。我们常常都以为记忆负责的是其他事物,例如,当想不起某个东西、短暂的记忆丧失时;或者很讨厌地,再次受邀却想不起主人小孩的名字时。记忆的确对我们生命的成功做出许多非凡贡献,只是一直未被注意到。直到像是阿兹海默症及其他老年失智症等疾病变得普遍之后,我们才发现:记忆不只是跟我们开个小玩笑,让一切都无法进行而已,而是渐渐告别,并全面停止其助益良多的服务,之后我们被迫看清──基本上生命再也没有任何的可能,最后回头只剩一片巨大不带人性的空无。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被这本书名吸引,觉得它很“文青”也很“有料”,有种知识分子之间才能心领神会的幽默感。但老实讲,我不太确定它到底会讲些什么。脑神经学?哲学?这听起来像是两个很不一样的东西,一个是讲大脑的运作机制,比如神经元怎么传递信号,大脑的哪个区域负责什么功能;另一个则是探讨存在的意义、道德的判断、知识的本质等等。把它们放在一起,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意识”和“自由意志”这种哲学上的大哉问,脑科学是不是有办法提供一些线索?或者,反过来说,哲学上的思考会不会启发我们去设计一些新的脑科学实验?我有点担心这本书会写得太学术,太晦涩,让我这个普通读者看了会“黑人问号”。但另一方面,如果作者能用比较生动有趣的方式,把这些高深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并且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体会到的例子来佐证,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比如说,关于记忆的更新,我们都经历过“小时候的记忆好像跟现在感觉不一样”或者“事情过一阵子就变了样”的经验,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书名中的“鸭子还是兔子”似乎在暗示,我们看到的、记得的,可能并不是唯一的“真相”,而是我们大脑的一种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哦!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

评分

这本书名《是鸭子还是兔子 : 当脑神经学遇上哲学,探讨记忆如何更新连结未来的样貌》光是听就觉得很吸引人,充满了好奇心。不知道里面到底会怎么把脑科学那种硬邦邦的科学原理,跟哲学那种形而上的思辨结合在一起?我一直觉得,我们脑子里那些弯弯绕绕的想法,那些似是而非的记忆,背后一定有很深层的科学依据,但同时又跟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自我的定义息息相关。这本书听起来像是要解开这个谜团,而且还不是单方面的解释,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碰撞。我很好奇作者会用什么样的例子来阐述,是会从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入手,还是会分享一些有趣的案例?又或者是,会不会像书名一样,用“鸭子和兔子”这种知名的错觉图来引出关于认知偏差和记忆可塑性的讨论?光是想象,就觉得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充满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这本书如果真的能把脑科学的严谨和哲学的深度巧妙地融合,那绝对是一本能让人思考很久、并且能改变看事情角度的书。我非常期待能从里面学到一些新知,也希望能对自己的记忆和对未来的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鸭子还是兔子 : 当脑神经学遇上哲学,探讨记忆如何更新连结未来的样貌》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个人对脑科学和哲学都有一定的兴趣,但一直觉得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似乎有些模糊,又有些遥远。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弥合这种距离,用一种非常新颖的方式将它们结合起来。我对“记忆如何更新连结未来的样貌”这个主题尤其感兴趣。我们都知道,过去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和选择,但这种影响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大脑在不断地“编辑”我们的记忆,然后根据这些“编辑”好的记忆来预测未来吗?还是说,当我们对未来产生某种设想时,我们的大脑又会反过来去“调整”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以达到一种内心的平衡?书名中的“鸭子还是兔子”这个经典的例子,恰恰说明了我们大脑在解读信息时会受到主观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希望这本书能从脑科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记忆更新的具体机制,同时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这种机制对我们自我认知和未来规划的深远影响。我相信,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它一定会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并且对我们的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的杰作。

评分

看到《是鸭子还是兔子 : 当脑神经学遇上哲学,探讨记忆如何更新连结未来的样貌》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一些关于“认知偏差”的科普读物,以及一些关于“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知道什么”的哲学讨论。我一直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很好奇,尤其是记忆这种看似可靠却又常常出错的东西。我们明明记得一件事情,但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种体验真的很奇妙。这本书听起来就是在探讨这种奇妙之处,而且它还加入了脑科学的视角,这让我更加期待。我很好奇,脑科学会从哪些角度来解释记忆的可塑性?是神经递质的变化?是大脑连接的可塑性?还是更深层的机制?同时,哲学部分又会如何切入?是探讨“真实”与“感知”的界限,还是关于“自我”与“记忆”的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而不是简单的“科学部分+哲学部分”的拼凑。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流畅的叙事方式,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哲学的深度结合起来,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启发。这本书名中“是鸭子还是兔子”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人类认知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脑神经学”和“哲学”这两个词,光是摆在一起就充满了学术的味道,仿佛预告着一场智识的盛宴,但也可能是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迷宫。不过,我个人就是喜欢挑战那些需要花点心思去理解的书。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解读“记忆如何更新连结未来的样貌”这个概念。我们知道,记忆并非一成不变的录像带,而是会被不断地重构和修改。那么,当我们的大脑在更新记忆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悄悄地重塑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比如说,过去一次失败的经历,如果我们在记忆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比如从中吸取了教训,那它是否还会阻碍我们去追求新的目标?又或者,当我们回忆起一段美好的时光,是不是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更多的希望?这本书名中的“是鸭子还是兔子”这个经典的视觉错觉,就非常巧妙地触及了“认知弹性”和“主观视角”的核心。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用严谨的科学分析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为我们揭示大脑在理解世界、构建自我认知过程中的神奇运作,以及这些运作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设想和行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