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一、长者心智健康
依据行政院主计总处统计,至民国100年台湾地区65岁以上的老人已达2,487,893人,占总人口10.74%。106年我国高龄人口将达14%、约331万人进入高龄社会(罗党兴等,2012)。一般而言,老人的定义是年纪超过65岁者(弘兼宪史,2013),此时也是面临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年老是自然的过程,需要用正面的心态来接受与因应,才能确保银发族丰富与充实的生活,弘兼宪史说,能认清现实做自己就能看见快乐的人生。因此银发族不需要因为身体上、社会或家庭地位的改变而自卑或沮丧,反而可以用积极的心态来经营乐龄的生活,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朱芬郁(2012)提到老年人的心理特性,包括:怕老的心理,不喜欢被称为老人、重视养生保健亦有智慧产出、具有维持自主与独立的心理需求、友谊的需求、追求生命意义。情绪特性有失落感、怀旧感、孤寂感、衰老感与丧偶哀伤。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son, 1963)主张老年最后的心理危机为「统合」对「绝望」,前者是长者经由自省对人生的统整,若是对人生感觉满意、有完整与成完的成就感时就能产生自尊。相反的,绝望是当长者无法统整对过去与现在的成败时,自觉价值的低落而自我否定,甚至对未来死亡产生恐惧与绝望。因此银发族以积极态度经营年老生活,也是提早准备退休后的生活。例如加入志/义工帮助弱势团体、积极乐观心态、参加持续成长与学习课程、参加社交聚会活动和旅游、种花种菜的田园生活、认识新朋友、保持开朗的心情、每天告诉自己很快乐、足够的经济支持、营养的饮食等等。卫生署(2011)提出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健康检查、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思想及行为、坦然接受老化安然面对逆境。这些安排可以减轻退休后的无聊所产生的焦虑感,积极而言能对身体退化产生预防机制。但有些长者未必有这些概念与做法,往往有许多长者因为身体精神的病变,由于家庭关系或经济状况与照顾的困难,而无法在家受到适当照顾而被安排住进护理之家或是养老院等等。因此机构式的安置乃是配合不同家庭与年长者的需求而设计与供应,其实都有正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