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茶道教我的幸福15味【电影书腰版】

日日好日:茶道教我的幸福15味【电影书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道
  • 幸福
  • 生活美学
  • 日系生活
  • 心灵成长
  • 电影
  • 治愈
  • 慢生活
  • 人生哲理
  • 赠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五感品味,一期一会的感人电影
《日日是好日》电影原着,
由黑木华、树木希林、多部未华子演出。
 
森下典子习茶25年的点滴纪录,正是茶道真味。
让人一读再读、简单与美的心灵读本。
 
  啊,还好有来!每次上茶道课时,一定会有如此深刻领悟的瞬间。
  刚开始,无论多努力想要了解,始终无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在经过二十五年阶段性的开悟后,如今终于知道箇中的道理。
  雨天听雨,下雪日观雪,夏天体验酷暑,冬天领受刺骨寒风……
  无论什么样的日子,尽情玩味其中就好。
  茶道就是教导人这样的「生存之道」。
 
  在难以生存的时代、在黑暗中丧失自信时,
  茶道皆能教导你如何安然度过,
  亦即「放开眼界,活在当下」。
 
  ◎看似束缚的茶道中,存在无限自由
  ──虽然我们一直重复练习愈来愈难的御点前,但口中品尝和菓子、手碰触道具,眼睛观赏花饰,以及从字画感觉到的意境,都是很真实的体验。每週的茶道课,我们只是认真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种感官去感受当下的季节,发挥丰富的想像力。不久后,就真的开始有所改变……
 
  ──任何事皆存在季节感,而且配合当天的主题,这就是茶道的款待。茶道依季节的循环,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与哲学变成亲身体验,了然于心。真正的体悟需要时间,可是在「啊,原来如此」的那一瞬间,会完全化为身上的血与肉。
 
  ──茶道的领悟并无时间限制,无论只需三年或需要二十年,都是个人的自由。该领悟时就能领悟,成熟的速度因人而异,就静待个人的时机。早理解的人,不因此获得较高评价;晚开窍的人,也自然能展现自己的深度。
 
  【茶人一致推荐】
  李曙韵(人澹如菊茶书院创立人)
  祝晓梅(茶名宗梅,东吴大学推广部日本里千家茶道专任讲师)
  解致璋(清香斋主持人)

  (原书名: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森下典子


  1956年生于神奈川县横滨市;日本女子大学文学部国文科毕业;曾任《週刊朝日》「事件园地」专栏採访记者;1987年以专栏写作经验,出版《典奴温度计》;此后于多家杂志执笔发表报导文学、随笔等;二十岁开始学习茶道,迄今持续中;着作包括《典奴波斯湾冒险》、《典奴日本导览》(文艺春秋)、《刚开始恋爱》、《感动典奴的故事》;现居横滨。

译者简介

夏淑怡


  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曾任职《日本文摘》、时报文化出版公司、锦绣文化企业,现为专职译者。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茶烟几缕,黄鸟一声……                 解致璋
推荐序2  空谷足音                               祝晓梅
推荐序3  一本永不褪色的茶人日志                 李曙韵
前言 
序章 所谓的茶人
第一章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茶道,最讲究的是「形」,先做出「形」之后,再在其中放入「心」。
真正的学习之道,就是在教授者的面前将自己归零……
第二章自然上手
不断重复的动作,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不知不觉间串成了一条线。
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
第三章集中精力于当下
老师只是一股劲地积极向前,绝对不停留,也不容许我们恋栈逝去的季节。
好好转换心情。现在只要专心眼前的事……
第四章观有所感
光是这样一个动作,就让我感动不已。
老师鞠躬的模样,就像是鸟儿瞬间展翅抖动身躯,再轻松回复原貌般优雅自然。
第五章目睹真品
每个人喝完茶,还要细细品味所用的茶碗。
试着用手品味,没多久就像握着一个轻巧、温暖的小生物,连先前的尴尬感都消失了。
第六章品味季节
茶具虽然带来如此戏剧性的惊奇,
但让我们从中体悟季节感的却是武田老师的「刻意安排」。
第七章五感与自然相系
十一月的雨总是下得无精打采,有点落寞似地渗入土中。
六月的雨却是嫩叶弹跳的回响!雨声就是绿叶朝气蓬勃的音响。
第八章用心于当下
我发觉自己一直专注于炼制浓茶,什么也没想,就坐在茶釜前搅拌抹茶,所有心思都放在这碗茶汤里。此刻,我的心百分之百放在当下。
第九章顺其自然过日
当人们才刚窃喜在和旬阳光下不必穿毛衣时,却又袭来一波寒流,让人误以为春天还遥不可及而失望惆怅。季节就这样,在冷暖交替间循环蜕变。
第十章这样就好
「停下来」、「不停下来」怎样都无所谓,这并非「yes」、「no」的问答,只要「到停下来为止,都不先放弃」就够了。
第十一章人生必有别离
想见面时,就见面;有喜欢的人时,就明白对他说喜欢;花开了,就庆祝;谈恋爱时,就好好爱个够;有高兴的事与人分享,就好好与人分享。
第十二章倾听内心深处
就像茶室时而开放、时而紧闭一样,人心也随季节的变化敞开、紧闭,然后再度敞开……,就像唿吸循环不已。
第十三章雨天听雨
雨天听雨,下雪日观雪,夏天体验酷暑,冬天领受刺骨寒风……无论什么样的日子,尽情玩味其中就好。茶道就是教导人这样的「生存之道」。
第十四章静待成长
从外在看来,茶道的风景只不过是稳当坐着,但其实同时在看不见的地方,早已产生变化。
那种沉默是浓郁的。
第十五章放开眼界,活在当下
就这样又到了「初釜」。虽然每年不断重复同样的事,可是我最近常在想,能每年这样做同样的事,真幸福呀!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茶人推荐(依姓氏笔划)

  李曙韵(人澹如菊茶书院创立人)
  《日日是好日》是一位日本茶人习茶二十五年的生活日志,
  作者恬澹低调的文字风格,一如修行多年的茶人姿态。
  诚心推荐给懂茶或不懂茶、习茶或教茶的您。
  当年首次阅读,触动了我初懂茶事的那份记忆。
  多年后再度温习,仍然感动不已。

  祝晓梅(茶名宗梅,东吴大学推广部日本里千家茶道专任讲师)
  翻开这本书,就如翻开我学习茶道的心情扉页,
  瞬间穿过时光隧道,回到最初的原点……
  探索的好奇、恩师的话语、大自然的启示、学习的兴奋……
  一幕又一幕、跃然纸上、历历犹新。

  解致璋(清香斋主持人)
  本书深受我们身边学习「台湾茶道」的朋友们喜爱,
  森下典子小姐的文笔优美亲切,深情自然流露,
  有如多年不见的好友,对你细细叙说动人心肺的别后故事。
  我对于她书写的茶道美学,一点也不感到隔阂,
  因为我们两地的文化来自同一个源头。


  茶烟几缕,黄鸟一声……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
  徒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堦。
  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
  ~明 陆绍珩


  森下典子小姐的文笔优美亲切,深情自然流露,有如多年不见的好友,对你细细叙说动人心肺的别后故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绿茶到红茶,世界上所有的制茶方式都是中国人发明的。

  无穷出清新,是中国茶叶宝贵的特质,源源不休止的蜕变来自古老文化的美学基因。自古至今,由于制茶的方法不断沿革,饮茶的方式也就跟着相应调整变化;而对于茶香、茶味无穷尽的追寻,又反过来刺激制茶的方法不停地流变与创新。

  中国历史上三个品茶文化璀璨的时期——唐代、宋代、明代,所饮用的茶类都是绿茶。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分别代表各个时期不同的时代风格与情感,我们现代所风行的泡茶法延续了晚明以后的喝法。乌龙茶这种繁复的制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晚,不过最迟在清初已有文献记载。清代,乌龙茶随着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的移民传入台湾。

  自从西元七八〇年,唐代陆羽书写《茶经》,把饮茶这事提升到「品茶」的境界——用欣赏品味的态度来饮茶,把它当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鑑赏的艺术之后,虽然饮茶的形式有所变异,但由品茶意境开展而来的审美情趣,却像条河流,一直在历代的风雅人士心中回盪绵延,与诗书、绘画、陶瓷、焚香、插花、弹琴等事,交织成一脉精微灿烂、儒雅闲适的生活美学,直到清代才开始逐渐衰微没落。

  西元一一九一年,南宋光宗时代,到中国参访的荣西禅师把祥和的寺院点茶法和蒸青绿茶制法带回日本,并以汉文写成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从此品茶的风潮随着禅宗思想在日本传播开来。虽然在现代中国,古代的饮茶方式已完全消失了,但日本却把点茶法完整地保存在细腻而独特的茶道文化之中,直到今天。

  不论任何时代,茶香都是我们寄託情感的好地方,不论外在物质条件充裕或者不足,我们都可以在茶汤的美味中找到安慰。然而,伴随着品茶情趣开展出来的生活美学,却无法不跟着中国近代的动盪和战乱而衰退。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接连的战争与革命,品茶的艺术不但无从发展,而且被中国人遗忘了。直到近三十年,台湾由一个贫穷的岛屿转变为富裕的地区了,在富裕后趋于沈淀的社会中,又渐渐兴起一股细致的品茶时尚,为我们整体的生活情调带来了明朗的氛围。

  诚如森下小姐所言,每年季节不停地循环,人生亦有季节的起伏,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循环不断重覆上演。国家的兴衰、文化的开合,是否也归属于自然的节奏、生生不息的循环呢?

  我对于森下小姐叙说的茶道美学,一点也不感到隔阂,因为我们两地的文化来自同一个源头。
  清香斋 解致璋

  一本永不褪色的茶人日志

  身为茶课老师,不知不觉已近十五年了。每每开新班授课,面对一个个新面孔仍然感觉责任沉重,准备不足。茶课要上什么?要学多久才能毕业?这是一般初学者的普遍疑问。有人单纯只想透过茶事训练来放松身心,有人则沉醉于茶器与茶席舞台;有人想学习技法将茶汤泡好,有人则想摒弃形式亲近禅道。形式重不重要?怎样才是理想的茶汤?有人将茶道视为宗教,有人则把茶道纳入哲学;如果英语是目前仍然畅行的国际语言,那茶道的语言又是什么呢?茶人又如何在掌握这门语言之后与外界沟通?

  记得十几年前初次到京都游玩,填写入境卡职业栏时表明是茶文化工作者,竟受到海关人员极高的礼遇。或许这是个案,但茶道在日本常民的意识中已然是文化的最高领域。在台湾,茶课老师往往得扮演多重角色,从土壤生态、茶树品种、茶叶疗效、制茶工艺、茶汤技术、茶空间美学乃至宇宙生命科学,都是不得不涉猎的领域。而当我在接触日本茶道时,对于普遍的茶道教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茶态度,不免惊讶。就如同本书中武田老师对森下典子的问题,回答道:「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着做。也许你们会觉得反感,但茶道就是这样。」茶道就是如此?在西方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常鼓励大家勿囫囵吞枣,要学习思辨提出疑问。相较于斯,日本茶道就是典型的东方思维:「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手的感觉,就是古人说的「熟能生巧」吧!传统工匠长年在锻炼指头工夫,不需思索,指尖自然就反射了内心的情绪。然而为避免流于匠意,应时时刻刻回过头来「聆听」心的声音。

  大学时读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箇中奥义难以言喻。经过多年的茶事训练,生命也被锻炼得更为坚毅。当读到武田老师指导典子以轻驭重的茶道手势:「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哟。」淡淡一语道尽生命的矛盾本质。我们往往因用力过度而造成自己与他人的负担,故「举重若轻」才是用心而不过度用力的智慧表现。

  大道无器,中国自古祟尚老子无为的自在,却又同时推祟儒家的礼仪之邦。武田老师说:「茶道,最讲究的是形,先做出形之后,再在其中放入心。」先取其形后置其心,也就是透过茶道仪式以达到静心的目的。茶人长年在固定的形式上演练,即便身处闹市,仍能将心安定下来。

  本书是一位日本茶人习茶二十五年的生活日志,作者恬澹低调的文字风格,一如修行多年的茶人姿态。诚心推荐给懂茶或不懂茶、习茶或教茶的您。当年首次阅读,触动了我初懂茶事的那份记忆。多年后再度温习,仍然感动不已。原文书名《日日是好日》,出自佛经《碧巖录》,意指透过修行改变了心境,即便遇上生命逆流,都能以平常心相待。一如茶人在面对不同茶汤或茶客时,应秉持此生唯一或最终一次的态度,心存感念而欢喜。面对二○一二的众家末世之说,本书的再版意义甚远。
  人澹如菊茶书院 李曙韵

前言

  每週六下午,我总会步行十分钟左右,走到一栋入口处摆放着一个八角金盘盆栽、相当古朴的民宅。当它的大门「嘎啦」一声拉开时,可看到已用水拂拭过的洁净玄关和闻到滋滋的炭火香,庭园方向也隐约传来水流声。

  走进一间朝向庭园的寂静房间,坐在榻榻米上,开始煮水、沏茶,然后品尝。

  这样一週一次的茶道课,从大学时代开始,不知不觉已维持二十五年。尽管现在上课时还是经常犯错,仍有很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疑问,跪坐久了的脚还是会麻,会嫌礼法麻烦,也从未有过多练习几次就全部明白的感觉。有时朋友还会问:

  「喂,茶道究竟哪里有趣?为什么妳会学那么久?」

  小学五年级时,父母带我去看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导演的电影《大路》(La Strada,1954)。这是一部描绘贫穷江湖杂耍艺人的影片,相当深涩晦暗。当时,我完全看不懂导演想表达的意境。

  「这样的电影怎能称为名片嘛!还不如看迪士尼卡通。」

  可是十年后,我念大学时再看这部电影,内心所受到的冲击却相当大。记得当时片名改作《洁索.蜜娜之题》,内容则和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

  「《大路》,原来是这样一部电影啊!」

  看完后心里很难过,只好躲在电影院的暗处,独自垂泪。

  之后,我谈过恋爱,也尝过失恋的痛苦,更历经工作不顺的挫败,但仍持续追寻自我的存在。生活虽然平凡,也匆匆过了十数载,到了三十五岁,我又看了一遍《大路》。

  「咦?之前有这样的画面吗?」

  俯拾皆是未曾见过的画面、没听过的台词。茱丽叶.马西娜(Giulietta Masina)逼真的演技,演活了天真的女主角洁索.蜜娜,但她悲惨的遭遇,令人心痛。当垂垂老矣的藏帕诺,知道自己所抛弃的女人已死,夜晚在海滨全身颤抖恸哭。这一幕,让人觉得他亦非绝情的男子,只有「人间的悲哀」的感受,看得令人鼻酸。

  费里尼的《大路》,每看一次总有新的感受,愈看愈觉得寓意深远。

  世上的事物可归纳为「能立即理解」和「无法立即理解」两大类。能立即理解的事物,有时只要接触过后即了然于心。但无法立即理解的,像费里尼的《大路》,往往须经过多次的交会,才能点点滴滴的领会,进而蜕变成崭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体悟后,才会发觉自己所见的,不过是整体中的片段而已。

  所谓的「茶道」,也属于这样的事物。

  二十岁时,只觉得「茶道」是一种老掉牙的传统技艺。学习这项技艺时,总觉自己像被嵌在模具中,难得有好心情,而且无论练习多少次,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过,它的过程虽然细碎繁琐,但配合当天、当下的天气,一定会变换不同的道具组合、步骤顺序。季节一转变,茶室内整体的模样更是全然不同。这样的变化在茶室里经年累月上演着,令身处其中的人也不知不觉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于是,某日突然闻到大雨激起大地的暑褥味,会察觉「啊,这是午后雷阵雨」。

  听到打落在庭园树枝上的雨滴声,也可以察觉出与众不同的声响,还能嗅出满园温润的泥土芬芳。

  在此之前,雨水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从天而降的水滴」,是没有味道的。泥土也没有所谓的芬芳气息。一直以来,我有如置身玻璃瓶中,所见的世界很小,如今跳脱玻璃瓶的桎梏,才开始用身体五官感受季节的「气息」与「声响」,就像一只天生生长在水边的青蛙,能自然嗅觉季节的变化。

  每年四月上旬,一定是樱花盛开季节;六月中旬,就像已有约定似地开始下起梅雨。年近三十岁才赫然发现,自然的变化是这么理所当然。

  以往,我觉得季节只分为「很热的季节」和「很冷的季节」。现在,才渐渐发现其中的奥妙。春天,早开的是木瓜花,然后是梅、桃、樱花。当樱花枝头长出新绿芽时,紫藤花开始飘香。而杜鹃花季过后,天气变闷热,就到了快下梅雨的季节。接着,梅子结实累累、水边菖蒲绽放、紫阳花(绣球花)盛开、栀子花满树飘香。紫阳花凋谢时,梅雨季也将过去,樱桃、桃子盛产上市。季节的变换不断交替更迭,从不曾留白。

  「春夏秋冬」四季,旧历中还另分为二十四节气。但对我而言,季节的变换就是每週上茶道课时不同的感受。

  倾盆大雨的日子,有时会觉得一直听闻的雨声,突然逸失在屋内。有时又会觉得听着听着,不久自己也变成大雨,哗地倾洩在老师家庭园的树梢上。

  (所谓的「活着」,大概就是这样吧!)
  自己也不禁嘎然。

  学习茶道期间,总不断出现这样重要的时刻,像定存存款的到期日一样。

  虽然没做出什么值得表彰的事,就这样度过黄金的二十岁、平凡的三十岁,来到人生的四十岁。

  庸庸碌碌的大半辈子一直像水滴滴落杯中一样,直到滴满杯子,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尽管杯里的水因表面张力已高出杯面。但当某日某一时刻,决定性的一小滴水滴滴落打破均衡,那一瞬间,满溢的水便朝杯缘宣洩而下。

  当然,就算没学茶道,还是会有如此阶段性的开悟时刻。就像成为父亲的男性常说:
「虽然父亲早就对我说过,总有一天你也会明白的,但直到自己有了小孩,才发觉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也常有人说:
  「由于生病,才开始懂得珍惜身边一些看似毫不起眼、司空见惯的事物。」

  人总在时光的流逝中才开悟,发现自我的成长。

  然而,唯有「茶道」能即时教人捐弃世俗之见,真实感受「自己难以见到的自我成长」。刚开始接触茶道时,也许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但时候一到,自然豁然开朗、有所领悟。

  因此,学习过程中不必太在意是否能立即理解,不妨将之分阶段视为集水的小水杯、大水杯、特大水杯,顺其自然等待杯中水满溢,便可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

  过了四十岁,学习茶道也有二十年以上,我开始向朋友鼓吹「茶道」的好处。朋友常常很意外的表示:
  「哦!茶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他们的反应,也常让我吃惊。许多人都以为「所谓的茶道,就是有钱人的休闲玩意儿」。完全不知从学习中可以获得许多体验。我自己也是,不久前还遗忘了茶道最珍贵的真义。

  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决心要写一本有关「茶道」的书,想写出这二十五年来在老师家上课时的所有感受,包括对季节的转换、瞬间领悟的醍醐味…。

  小时候看不懂的费里尼电影《大路》,如今却能令我流泪不已。有些事情其实不必勉强去懂,勉强自己试图去了解,却徒劳无功,其实是时候未到,时候到了自然了然于胸。

  刚开始学茶道时,无论多努力想要了解,始终无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经过二十五年阶段性的开悟,如今终于知道箇中的道理。
  在难以生存的时代、在黑暗中丧失自信时,茶道皆能教导你如何安然度过,亦即「放开眼界,活在当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