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录:台湾茶叶拼图

茶知录:台湾茶叶拼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茶
  • 茶叶
  • 茶文化
  • 茶艺
  • 品茶
  • 台湾
  • 历史
  • 文化
  • 美食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茶,不只是消费饮品,背后更紧密贴合台湾人民与土地。从二○一二到二○一八年的无数次现场访谈中,笔尖不自觉地沾上了农人们辛勤耕耘的汗渍与坚毅不挠的泪水,政治与商业则是台湾茶产业上方的无形纤丝!《茶知录》谈的不是茶的时尚,却是茶的时事,不是品味知识的传递,而是尝试以人文角度,介绍台湾茶在产销、食安、劳动人力、物种保育、技艺传承、土地伦理等面向的内省外观,希望每一个议题都能让读者继续深思,品味一杯茶香的背后,我们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台茶愿景?

  本书延续经典于2013出版的《茶域经纬》,从原本囊括国内外的茶专题报导,重新将焦点回归到国内,将所有主题集中在台湾这块土地,希望吸引更多本地读者,透由对台湾本地茶的兴趣,唤起对于生长土地的热爱。

专文推荐

  陈焕堂  甲等评茶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感性书写、理性分析的《茶知录》  陈焕堂    

自序/一本用脚写出来的茶书

茶.自然    

原生山茶
台茶育种
有机茶
产地茶
高山茶

茶.时事        

混茶疑云
饮料茶
变调採茶谣
两岸茶文化
大吉岭茶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感性书写、理性分析的《茶知录》


  茶报导其实不太容易书写,如果对这个行业没有深入的了解,不是蜻蜓点水,就是风花雪月,更糟糕的是无中生有,甚至错误百出,扭曲了茶的正知。

  过去曾经有过几次跟媒体交手的惨痛经验:认真受访,刊登出来的文章完全「走钟」,我没说的,放上我的名字背书,我说过的,重点一一流失,这种缺乏信实的访谈经验,让我自此对媒体避之唯恐不及。

  但潘小姐却是我信得过的记者,为了探讨台湾对越南茶的恐惧,她亲临甚至数度到了越南现场採访,绝不是像其他人抄写前人资料成文,她勤跑现场,虚心受教,是我见过最「顶真」的记者。

  我曾经提出「高山茶绿茶化」的现象:高山种茶,茶菁品质虽然优异,但制茶有很大的问题,透过我告知,高山上的气候、厂房条件,及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所导致的弊病,她因此多次探访各大山头採访,与多位受访者反覆求证,为读者带回第一手报导。因为我实事求是的龟毛个性,潘小姐除了多次到访悉心採访,文章完成后定会与我一一校对,确定採访内容无误之后,才予以付梓刊登,访谈到位、信实公正,这也是我很敬佩她的地方。

  茶界是一个江湖,蜚长流短、是非很多,更需要翔实认真的报导。

  许多人称我为业界的大砲,因为我敢针对问题直言不讳,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例如众人奉为神主牌的比赛茶,我直陈其中流弊,茶农为迁就评审,投其所好,却因此背离了自己多年的认知判断,更进而被消费市场牵着鼻子走,这对台湾茶的水平提升是一大隐忧。

  此外,「精工滥制」是目前台湾茶最大的问题,许多披着乌龙茶外衣的茶叶,实际上却是绿茶的内质,表面上看来,所有的工序都有做,但是却都没有做到位。一直担心乌龙茶工艺的凋零,在制茶技艺的传承,年轻人没能跟上来,这也是我们这一辈应该,也需要努力拉拔后辈的地方。

  我感觉像《经典》杂志【茶知录】这样的人文类报导是非常好的,对茶业界饶有裨益,感性的书写、理性的分析,使台湾增加更多懂茶的人口,懂得喝茶品茶,更懂得辨识茶的真伪斤两,产业也将有更正向的发展。「茶乌乌,价钱随人唬」这个俚语,或许在未来可以不再继续心酸地流传。
 
撰文/陈焕堂(台湾乌龙茶专家,着有《台湾茶第一堂课》、《乌龙茶的世界》、《台湾蔬果生活历》等书)

自序

一本用脚写出来的茶书


  如果在茶山之间飞驰的行车里程数也能像飞机哩程一样累计的话,那么从二○一二到二○一八年的今天,差不多应该也能换到来回东京两趟的免费机票了。

  即便如此,对于台湾茶业也仍存有许多谜团疑惑,例如:台湾的茶产量不多,需要仰赖进口,但弔诡的是,本产茶又为什么有卖不掉的问题?农村的人口老化劳动力不足,每到採茶季节更显捉襟见肘,高山上出现许多非法外劳,但是政府若狠下心来认真取缔,台湾的高山茶可能又要面临更大的危机?台湾百分之七十的国土为山,过去让农业上山的政策,面临了新世纪环境保育的反抗声浪,台湾高山茶的特出优势如何两全存续?原生种的台湾山茶为什么一直没能在这块土地上大展身手,成为岛屿之光?

  因为疑惑不解,所以一直在找茶的路上,想要访茶,起早赶晚是绝对免不了的,追着天光,追着蜿蜒的山路,追着茶芽的生长速度,在春季时也跟着茶农一起心慌。

  台湾虽小,茶界能人却总是寻访不尽,民间高手辈出,学界也不遑多让,专精在种茶、制茶、焙茶、品茶,乃至茶科学研究方面,深耕十年至三十年的不在少数,所谓「茶海无涯」,五年来断断续续的採访过程,这些茶老师每每让我的笔记本里写得密密麻麻,收获满满。

  「文章、地理、茶,尽识者呒几人。」正因为茶的学问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主张,又因茶是嗜好性饮品,主观之见无可厚非,但作为报导者的责任不是有闻必录,站在让茶业更健康发展的立场上,重复探访求证,成了最重要的基本功,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不断接受叨扰的诸位受访者,愿意相信我,并敞开心胸倾囊相授。

  茶,不只是消费饮品,背后更紧密贴合着台湾的人民与土地,一层撕不开的文化历史薄膜,在无数次的现场访谈中,笔尖不自觉地沾上了农人们辛勤耕耘的汗渍与坚毅不挠的泪水,政治与商业则是这个产业上方的无形纤丝,虽然摸不透,但总能深刻感受其影响力道,这是也是茶报导复杂的挑战。

  《茶知录》谈的不是茶的时尚,却是茶的时事,不是品味知识的传递,而是尝试以人文角度,介绍台湾茶在产销、食安、劳动人力、物种保育、技艺传承、土地伦理等面向的内省外观,希望每一个议题都能让读者继续深思,品味一杯茶香的背后,我们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台茶愿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