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九十度的热血人生

垂直九十度的热血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mmy Caldwell
图书标签:
  • 热血
  • 励志
  • 成长
  • 奋斗
  • 青春
  • 人生
  • 自传
  • 正能量
  • 梦想
  • 挑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9根手指,攀向天际
「我希望这本书会唤起人类心底对冒险的渴望,
激励那些需要奋力走过满地荆棘的人们,并唤醒我们天赋的本能。」

  汤米‧考德威尔──
  ▲ 美国传奇攀岩家
  ▲ 史上自由攀登优胜美地酋长岩黎明之墙第一人
  ▲ 知名户外品牌Patagonia攀岩大使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四日,汤米•考德威尔与攀岩伙伴凯文•约格森(Kevin Jorgeson)率先完成许多人心目中最困难的攀岩任务:以十九天的时间,自由攀登垂直距离近三千呎的优胜美地酋长岩「黎明之墙」。这项不可能任务,是考德威尔一生鞭策自己超越极限所带来的胜利果实。

  这本引人入胜的回忆录,记录一名害羞男孩的成长史。考德威尔有一个担任登山向导的狂热父亲,决心培养儿子不屈不挠的性格;靠着执着的精神,他成为青少年运动攀岩界的顶尖好手。考德威尔热爱冒险的天性,接着带领他进入鲜为人知、令人目眩神迷的大岩壁自由攀登世界,在全球各地创下多个第一次记录。然而,考德威尔并非一帆风顺之人。二十岁出头时,他和另外三名攀岩者在吉尔吉斯山中被民兵绑架,沦为人质,历经一段骇人的苦难。不久,又碰上攀岩者最大的噩梦──在一场意外中失去左手食指。后来,妻子也离开了他。

  考德威尔从一场又一场的考验中站起来。每多碰上一次挫折,就多一分坚定的意志。他把目光放在自由攀登酋长岩最大、最陡峭、最光滑的岩壁──「黎明之墙」。他必须靠着几公釐的皮肤接触,攀爬仅十分硬币宽的岩石边缘,记忆数千数万个身体细部动作,并以无懈可击的精确度执行。考德威尔耗费超过七年的时间,熟悉在一片花岗岩海中攀登「黎明之墙」的路线。那段期间,他重新定义了攀岩运动,再度找到爱侣,并升格为父亲。

  本书扣人心弦,讲述如何全心投入单一爱好,培养努力不懈的心态,迎接挑战,拥抱未知。考德威尔的故事,唤醒人类天生对冒险的渴望,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不凡的潜能。

  汤米‧考德威尔──攀岩生涯的辉煌记录
  (资料来源:Patagonia官网)

  ● 史上自由攀登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酋长岩黎明之墙(Dawn Wall on El Capitan)第一人
  ● 史上攀登巴塔哥尼亚查尔腾山费兹Z型道(Fitz Traverse, Chaltén Massif)第一人
  ● 史上自由攀登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酋长岩穆尔岩壁(Muir Wall)第一人
  ● 史上自由攀登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酋长岩神奇蘑菇(Magic Mushroom,级数:VI 5.14a)第一人
  ● 史上自由攀登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酋长岩内角岩壁(Dihedral Wall,级数:VI 5.14a)第一人
  ● 史上自由连攀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酋长岩鼻子(Nose)与搭便车(Freerider)路线第一人
  ● 史上攀登科罗拉多朗斯峰蜜月杀手(The Honeymoon is Over, Longs Peak,级数:V 5.13)第一人
  ● 史上攀登科罗拉多孤独堡垒弗雷克斯路瑟(Flex Luthor, Fortress of Solitude,级数:5.14d/15a)第一人
  ● 史上自由攀登巴塔哥尼亚费兹洛伊峰优雅路线(Linea di Eleganza, Fitz Roy,级数:VI 5.11b A3 M7)第一人
  ● 美国山岳协会(American Alpine Club)终身荣誉会员

名人澎湃推荐

  李恩至 极限体能王
  易思婷 旅美攀登冒险者/《睡在悬崖上的人》作者
  陈彦博 极地超级马拉松运动员
  谢哲青 作家、节目主持人

各界赞誉

  「各位如果希望被优秀的领导者启发,感受一下从事人们心中不可能的活动是什么感觉,或是体验一段勇敢的旅程,考德威尔的故事是你的最佳选择。除了娓娓道来一场攀岩冒险,他还说出自己如何忍受重大挫折,坚持完成远大的愿景。透过分享自身的故事,他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导师。」──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从A到A+》(Good to Great)作者

  「本书是我读过最深入、大概也最享受的一本攀岩着作。考德威尔除了在书中解释自己如何在垂直地形创下傲人佳绩,还提到在个人生活中试图维持无法挽回的感情的痛苦,以及他口中『选择性受苦』的好处。考德威尔的写作风格引人入胜,相当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强‧克拉库尔(Jon Krakauer),《圣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作者
 
  「没错,考德威尔是攀岩高手,但他和你我没什么不同。我一向对人们如何办到不可能的事感兴趣。这本书除了讲攀岩,也谈全心专注于人生的各面向。考德威尔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如何逼自己再多前进一点,更上一层楼。」──史考特‧杰瑞克(Scott Jurek),《跑得过一切》(Eat & Run)作者

  「本书是十分罕见的冒险故事,除了以生动的细节谈令人心生向往的勇气与毅力,也丰富读者的视野,让人一窥如何靠简单、但绝不动摇的决心,化逆境为人生的奖励。」──《丹佛邮报》(The Denver Post)

  「我们都知道考德威尔最后将成功登上优胜美地那块三千呎高的花岗巨岩,但那不重要。本书以罕见的诚实自我剖析写作手法,让运动自传昇华成另一种文类。」──《户外探索》(Outside)杂志

  「本书情节丰富的故事,不断在扣人心弦、温馨感人、幽默风趣、鼓舞人心之间摆盪……考德威尔的文字抓住大自然美丽动人的时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旅程,探索未知的自我,放开心胸让自己成长,与他人分享友谊,读者读了以后将产生共鸣。」──《堪萨斯城星报》(The Kansas City Star)

  「作者透过精通垂直攀登的历程,记述他如何勇于活出自我,精彩融合生活中的胜利与悲伤时刻……这是考验自我极限的故事,令人欲罢不能。」──《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攀岩人士读起考德威尔的新书,将如痴如醉;喜爱冒险的读者,即便才刚接触这项运动,也将爱上他描述的攀岩经历与技巧。」──《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米‧考德威尔(Tommy Caldwell)


  全球公认最优秀的全能攀岩运动员。曾获选《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年度冒险家」(Adventurer of the Year),也是登山界奥斯卡奖「金冰镐奖」(Piolet d’Or)与美国山岳协会(American Alpine Club)最高荣誉得主。文章经常刊登于《登山家》(Alpinist)、《攀岩》(Climbing)、《岩与冰》(Rock and Ice)等杂志。目前与妻子和一双儿女,定居于他人生首度接触攀岩的地点科罗拉多州埃斯特斯公园(Estes Park)。

译者简介

许恬宁


  师大译研所毕,现为专职译者,近期译作有《微精通》、《狂粉是怎样炼成的》等书。

图书目录

起风时刻
 
第一部
第1章 挖地道的奇蹟宝宝
第2章 记不住课表的攀岩小子
第3章 一战成名的孤僻少年
第4章 离家闯荡,确立志向
第5章 险境中求生的人质
 
第二部
第6章 历劫归来,重拾力量
第7章 失去左手食指
第8章 攀岩夫妻档
第9章 超自然的宁静
第10章 心碎时刻
 
第三部
第11章 学习自在享受人生
第12章 找到新伙伴,以及人生伴侣
第13章 初次挑战黎明之墙
第14章 四年的准备之后
第15章 挫折与新生
第16章 梦想vs.风险
第17章 脱胎换骨的训练方式
 
第四部
第18章 准备周详的起攀
第19章 绳索传来的念力
第20章 不管要多久,我都愿意等
第21章 留恋的一眼
 
后记
谢辞

图书序言

起风时刻

  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黎明之墙(Dawn Wall)自由攀登计画进入第七年第四日,完成垂直高度一千两百呎,上方尚有一千八百呎。黑暗中,半哩外传来的咆哮风声不绝于耳,不时夹带凄厉声响,萧萧声逐渐盖过一切。我和攀岩伙伴凯文(Kevin)像古时候教堂做成怪兽形状的高墙排水雨漏,蹲坐在半空山崖,腿塞进睡袋,背靠着岩壁。凯文抓着吊帐带子,挤出一个笑容。我读得出他的唇语:「加油。」回音像机关枪一阵噼啪作响。我知道那只不过是布条打着花岗岩壁发出的声响,但心底依旧忍不住一阵颤抖,回想起十五年前的岩石碎裂气味,以及鲜血洒在高山冻原的景象。

  吊帐下方突然顶起一阵上升气流。这个我们当成家的小窝,面积大约只有一片三夹板那么大,铝架之间是尼龙绳,屋顶是尼龙布。帐篷底部开始抬升,有那么一瞬间,我们有如乘坐魔毯一般,在空中盘旋。我的心思飘到挂着我和凯文重量与所有装备的二十四号不锈钢螺栓,接着风一下子静止,帐篷下坠,绷紧绳带。

  每天早上的行程都一样。我醒来,想着如何解开上方的山壁之谜,和凯文在小窝里泡起咖啡,敬畏地坐着观赏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景象。加州优胜美地谷(Yosemite Valley)酋长岩(El Capitan)这一带的巨岩,向来被称为「黎明之墙」。我刷牙漱口,头伸到帐篷外,看着手中牙膏下坠,一、二、三──大约数到十的时候,白色小点消失在下方的森林之中。

  我停下手边的事,检视自己在当年意外过后幸存的九根手指,上头布满割痕、破皮,不过尚堪使用。我常想到这项庞大的攀岩任务,深深倚靠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微小细节:皮肤与山壁几公釐的接触,以及细微的癒合,就可决定我们能否成功往上爬。

  我眺望冰川纵横的山谷,山峰绵延至地平线,猎鹰凌空捕捉燕子。每一天,我感到自己躁动不安的双腿,涌出源源不绝的兴奋之情。这种感觉很奇妙。从许多方面来看,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脸皮过薄,有时害羞不安,然而只要一攀岩,整个人感觉像是活过来,山向来有一种改变我的力量。我深吸一口气,转头望向上方的陡峭岩壁。

  以自由攀登方式登上黎明之墙,一向被视为不可能的任务。也就是只靠身体(主要靠手指与脚趾)往上爬,真正的爬,凭一己之力让自己往上,不靠任何登山设备直接辅助。一直以来,攀岩界的传奇人物望着酋长岩兴叹。我在童年时期见过那些老前辈,他们是我父亲的朋友,常至家中作客。一九五八年时,有人做出石破天惊的举动,率先爬上酋长岩。有了先例后,接下来几年,无数攀岩者依循各种路线,前仆后继战胜了酋长岩。然而,如果要自由攀登黎明之墙,依旧令人感到异想天开。在人们心中的地图,那片几乎毫无凹凸处的垂直光滑山壁,有如标示着「此处有龙」的危险未知之地。

  我在父亲的薰陶下,这辈子在爱上任何人、任何事物之前,就对攀岩感到着迷。在我心中,以自由攀登的方式爬上黎明之墙,将是最纯粹的登山: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爬到山巅,是以最崇高的形式、最极致的规模表达自我,表达我对攀岩与生命的热爱。如果成功,多年的准备就有了回报,足以证明自己这辈子的努力;即便不成功,也是一样。

  攀岩时,碰上下一段绳距很难攀登时(其实几乎每一段都是一场硬仗),我发现我的心,先于我的身。要是让不确定的感觉悄悄熘进心中,就算只是一丁点的迟疑、犹豫,就会瞬间脚底打滑,重心不稳,接着又为了努力把身体固定在原地,以致手使出太多力,磨破珍贵的表皮。对于在旁观看的人来说,一切发生在剎那之间,肉眼几乎观察不到,直到那个一瞬间的失神将我拖下山壁,穿越半空,直直往地面坠落,有时一掉就是六十呎。幸好山壁一片垂直,不会撞到东西。救命的绳索打直,吸收冲击力,温和地拉住我。

  有时在掉落后的几秒间,我心中涌出复杂的情绪──垂头丧气,羞愧不已,质疑自己是否同时具备足够的攀岩力量、平衡感与撑下去的意志力。不过,在大多数时候,我感到一股近乎荒谬的乐观。人生有其他多少领域可以像这样,让人一再重复测试自己?有多少其他事给你如此立即的回馈?我分析周遭情势,重振精神,再次尝试。告诉自己:你知道的,这件事非做不可。于是恐惧散去,思绪澄明起来,我控制住身体,集中意志,其他事不复存在,我只专注于抓住岩石,以一连串动作攀爬上去,资讯从指尖传入大脑。我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就算是最理性的疑虑也要抛开,广大的世界只剩自己正在攀爬的身体。

  自控是攀岩的重点。

  我和凯文没攀岩时,主要都在聊攀岩动作,例如身体角度该如何摆放,脚趾该如何接触岩面上几乎看不出的微弯幅度,手指又该如何放置于薄如一角硬币的石壁边缘;这些都必须配合正确的方式、正确的顺序,以及正确的平衡感、身体紧绷度与步法组合往上攀升。晚上,我睁大眼睛躺着,脑中想着攀爬动作,靠着意志力模拟自己的身心该有的准确度与完美表现。我和凯文像体操选手或芭蕾舞者一样,在岩石上练习动作,直到能一气呵成,从一个位置转换到下一个位置。一切顺利时,那是一种神奇体验。

  有时,在不同的攀爬尝试之间,我们坐在吊帐里,脚盪在外头,回想这场始于七年前的执着旅程。有无数的日子,我扛着沉重的设备与饮水攀上岩壁,双脚紧紧塞进鞋中,有时脚趾甲甚至因此脱落。一遍、一遍、又一遍抓着锐利如刃的岩屑,直到指尖出血,肌肉颤抖。

  事实上,这趟旅程远远超过七年。

  我童年最早的回忆是一场狂风唿啸的暴风雪,风不停吹着,就像现在这样。当时姊姊六岁,我三岁,身上还穿着尿布。姐弟俩挤在同一个羽绒睡袋里,父亲躺在一旁,把科罗拉多一个高山雪穴当成暂时的居所。我打开迷你银色手电筒照着穴顶,看着上方化为蓝色。风咻咻吹着,一旁传来父亲的鼾声。父亲每一、两个小时醒来一次,拉开睡袋,穿上雪靴,走到外头剷掉新降的积雪,以免我们被封在洞中。接着,他又躺回来睡觉,双手紧紧环抱住我们。三人缩在一起,再度进入梦乡,有父亲在就感到安心。

  我第一次挑战酋长岩时,身旁陪伴的人也是父亲,那是十九年前我还在念高中的事。惧高感袭来,我不时低头瞄脚究竟该放在何方,重心摇摇晃晃。正下方,有如一根根青花椰菜芽模型的高大树木开始旋转,注意力无法集中。

  经过多次千辛万苦的尝试后,我终于明白多年来的训练、演练与记动作,除了锻鍊肌力,其实也在培养信念。信念的重要性甚至更胜体能。

  风雪暂歇,我拉开帐篷拉鍊往外看,凝视底下的森林。月光下,树影朦胧难见,酋长岩草地一时杳无人踪。国家公园担心树木倒塌,宣布封闭道路。我转头望见一片星辰之下,花岗岩闪烁着金白色的奇异光芒,心底第一百万次升起孩童般的欣喜。

  我凝视着夜晚,思绪再度飞到远方,这次心也跟着遨游。下方一千呎、不到三哩外,那个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地方是上松营地(Upper Pines Campground)。先前我和凯文把露营车停在那里后开始攀岩。我想像着车内窗帘拉上,蜡烛点亮,出现我太太贝卡反覆描述给我听的景象。她在露营车内,用大拇指温柔抚摸我们一岁半大儿子费兹的额头。床边散落动物童书。儿子胖嘟嘟的小手紧抓着一台玩具水泥车,贴在自己脖子下。贝卡唱着晚安曲,费兹的眼皮逐渐沉重。

  接着,费兹小小的脑袋突然闪过什么,坐起来望着四周,问:「爹地呢?」贝卡微笑摸摸他的头,坚强但柔声地回答:「爹地正在爬酋长岩。」

  我认识眼前这片山壁的时间,比认识妻儿的时间还长。

  尽管他们后来才进入我的生命,我对他们的爱,远超出我对于这片岩壁的热爱。那份爱源自心底不常碰触、检视或测试的地方。我不把他们母子视为理所当然,只是以言语无法表达的方式,默默知道他们永远守护着我。

  外头风声再度凄厉吹起,提醒我该抓紧时间,机不可失。我和凯文碰上完美的天候空档,一个前所未有的冬日攀岩环境,干燥、凉爽、安全。一旦开始降雪,雪将融化,冻住岩石,太阳出来后会再度融化,砸下恐怖的唿啸冰片。我们半开玩笑称之为「寡妇制造机」。

  另一阵暴风吹过,摇晃我们的吊帐,盖过随身喇叭传出的雷鬼歌手巴布.马利(BobMarley)微弱沙哑的歌声。

  凯文提议:「明天才是跨年夜,不过今晚就庆祝吧。」

  他把喇叭声转大,我们跟着马利哼起歌,大口灌下威士忌,谈起轻松愉快的话题。聊着生活、人际关系与探索世界各地,直到眼皮再也撑不住,进入梦乡。我感到心脏有力地缓缓跳动,彷彿我爱的人祝福着我。

  狂风的力道终于减弱,像摇篮曲一样摇晃着我。天气预报说,明天将是晴朗干爽的一天。我沉沉睡去,飘荡于地表与上方不可能任务之间吹拂的微风当中。

图书试读

第1章 挖地道的奇蹟宝宝
  
锵──锵──锵,金属撞击花岗岩的碰撞声不绝于耳,回盪在我童年的家一旁的岩壁之中。我高高举起铲子,卖力往下剷,铲柄短暂遮住视线。铲子碰触地面的撞击力道,震动我五岁的小小身躯。我卖力干活,地上出现碰撞的火花、一点碎石,以及一把钝掉的铲子。我把小石头剷进一加仑的桶子,接着继续挖。一小时后,桶子满了,我爬出浅坑,把碎石倒进一个愈积愈大的石堆,脸上露出一抹浅浅的满意笑容,瞇眼望着科罗拉多刺眼的阳光。接着趁别人发现之前,钻回地底。
  
我决心挖一条通往中国的地道。几个月前,姊姊姗蒂(Sandy)让我萌生那个念头。她指着一个地球仪告诉我,这里是科罗拉多州,那里是中国。我想像以最快速度抵达中国的捷径。一个天空在下、地面在上的世界长什么样子?
  
头几公分的土,出乎意料好挖,但接着就碰到了岩床。柔软的丝丝沙地声,化为金属刮过石头的刺耳声响。
  
我不停地挖下去,每次出力所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开始让我上瘾。我的地道大业进度不彰,虽然不至于像地质年代的进展那样缓慢,也相去不远。我每天想办法测量进度,啜饮着胜利之泉。园艺工具断掉后,便翻找工具棚,找到挖水沟用的大铲子,接着又改用矿工的十字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抬起。季节转换,冬风唿啸,阵雪开始飘落横跨北美的大陆分水岭(Continental Divide),我戴上羊毛帽,继续当小矿工。
  
有两年多的时间,我挖个不停。耳边永远响着铲子声,白垩岩的气味钻进鼻腔。总有一天,我会办到。
 
§
  
我出生时,人生第一口气吸不完全,母亲泰芮(Terr y)差点死于难产。有人说,你怎么来到世上,就会怎么离去。果真如此,我的人生将结束在差点失足的死命挣扎中。不过没关系,人生就是这样,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最好奋斗过、尝试过,也不要从来不曾抓住机会。我的人生从挣扎始,大概也会以挣扎终。
  
母亲在一九七五年生下我姊姊姗蒂后,流产过一次,接着又两度流产。医生告诉她和我父亲迈克(Mike),两人不太可能再有孩子。我不能说爸妈像我挖地道一样,死命不肯放弃,不过其实相去不远。两人评估过风险后,判定自己能承担后果。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