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近年来社会上普遍讨论台湾产业的未来该何去何从。这样的议题其实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一直不断被国人检讨却始得不到共识的问题。记得70年代,我们喊着「日本能,我们为何不能?」,努力要学习日本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的哲学。然而,数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找到答案,只是问题换成了「韩国能,我们为何不能?」。几十年来,到底韩国与日本作对了甚么,而我们又作错了甚么?
答案可能就在于台湾许多企业习惯将眼光放在短期的利益,而不是将心力投入于产品研发及品牌行销工作。以代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毛利通常十分微薄,当台湾内部的工资与营运成本上涨时,企业就被迫要移往中国大陆或东南亚等成本较低的地区,否则无法生存。而韩国大型企业多年来则积极投入于国际品牌的发展,从重工、电子产品、网路游戏,甚至是演艺与文创产业,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功表现,例如汽车业的Hyundai,还是3C产品的SAMSUNG,或是娱乐事业的Rain、少女时代,以及赚人热泪的韩剧,而这些品牌都不是选择以低价作为市场竞争的武器,反而是透过行销来创造品牌及产品的价值,如此,不但将市场扩及到亚洲甚至是全球,更因价格与毛利的提升,使得品牌与产品的价值升级,让整体产业链利益增加,产业因此无须外移且带动劳动薪资之加值。
台湾其实并不缺乏创新与研发能力。当APPLE在2007年发表了第一支风靡全球的iPhone时,台湾菜篮族人手一只的股票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具备了智慧型手机的雏形。台湾厂商真正缺乏的很可能是行销的能力。
个人从事行销教育及研究工作数十年,欣见台湾许多年轻菁英对于行销知识与实务工作的积极投入,已使台湾产业的行销实力见到了曙光。本系列丛书是由台湾新一代甚具潜力的行销学者骆少康教授、具有丰富两岸行销实务经验的黄荣华老师,以及熟悉两岸广告操作的卢庆声先生,与大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所推荐的张艳芳、 李敬、谢强等教授共同合作,规划撰写适合两岸四地行销实务的书籍,分体验行销、 病毒行销、品牌行销、情感行销、服务行销、危机行销、关系行销、价值行销及通路行销等类别撰成独立专书。这一系列丛书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扎实的行销理论,并且邀请了熟悉大陆地区的行销专家与学者共同参与,使得本书的内容能融合两岸四地不同的企业文化与个案,除了可让有志从事行销工作者体会到实务操作的过程,更可以透过此一系列丛书提早了解不同地区在行销工作上的异同。
本书值得推荐给有意学习行销者作为自练武功的秘笈,也适合作为企业内部教育的行销教材,也建议大学商管领域相关课程列为行销知识学习的一套教材。
黄俊英
国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荣誉讲座教授
作者序 体验行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而来的,体验经济的到来催生了体验行销。所以说,体验行销是体验经济时代的行销革命。
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本身的功能强大、外形美观、价格优势,借由产品的吸引力来获取经济利益:体验经济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生产及消费行为发生了如下变化:
(1)以体验为基础,开发新产品、新活动;
(2)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3)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并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4)以建立品牌、商标、标语及整体意象塑造等方式,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感。
这些变化唿唤着体验行销,体验行销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体验行销呢?
Bernd Schmitt在他所写的《体验行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一书中指出,体验行销就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行销的思考方式。
体验行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方面。
麦当劳里的食谱本身对顾客而言固然存有吸引力,但是,顾客之所以喜欢去麦当劳,主要是因为那儿整洁明快的摆设、快捷的服务以及小孩们所喜好的各种娱乐活动。简而言之,顾客真正的需要的是消费体验。
体验式行销的理念新颖而有现实意义。许多跨国公司在开拓华人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在运用和实施体验式行销策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Haagen-Dazs、王品集团、NIKE、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公司所运用的体验行销策略,对市场形成了很强的穿透力。
体验行销正以强大的势头发展着,也必将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行销方式。我们应该适应市场的变化,充分掌握体验行销这种方式,引领行销新潮流。只有那些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商家, 才能真正吸引顾客, 并且在新经济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