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菜圣典—总舖师的五条路【精装典藏版】

台菜圣典—总舖师的五条路【精装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菜
  • 台湾美食
  • 食谱
  • 烹饪
  • 美食
  • 中华料理
  • 总舖师
  • 精装
  • 典藏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三代人的对话  跨年代的料理故事

总舖师世家的108道家传菜谱解密

完美演译以时光酝酿的台菜经典

 

「有一天,人们的名字会被忘却,但菜餚的名字会永远流传。」 —兆麟师

 

跨越了一个世纪的餐饮世家—宜兰渡小月,从太祖开始,至今五代传家;四代目总舖师是陈兆麟先生。

早在陈师傅的曾祖那辈就是做小吃的,到了阿公时代,除了糖花生、蛋糕这些点心,同时开始兼做外烩;自阿公到父亲,逐渐走向专业外烩,成为随时可受人央请的辨桌师傅。在整个家族以「做吃的」维持生计,点滴累积下,「渡小月」应运萌生。

「做我们这途的,有五条路要走。第一菜舖,第二干货舖,第三肉舖,第四海产舖,最后一条就是水龙头。」这是陈家祖师爷传下来的「总舖师五条路」。「总舖、总舖」,不管什么舖都要走透透,源之,取之,用之,变化之;对食材的了解,是入行的第一步,也是要一直坚持下去的路。这就是「总舖师」的由来。

 

食物始终与时光日常紧密相伴,书中写下的108道菜谱,是小吃、办桌菜、家常料理的集大成,饱含着历史、与家族的记忆。透过总舖师世家三代人的对话,我们尝到的是渡小月的家传技法,人情洋溢的办桌文化,紧扣日常的饮食谚语,以及宜兰独有的美味风土。期盼借由本书让菜餚发声,传承台湾料理经典中之经典。

 

 

// 翻开书页,为您端上的是…… //

*渡小月的料理技!

听过「桂花料」吗?渡小月的肉鱼料理中常以「桂花料」入菜,究竟里面有什么呢?乌鱼子是我们熟悉的食材,然而,你吃过乌鱼腱吗?这是乌鱼的胃,切花、汆烫再清炒,口感绵细弹牙。「今天有新鲜的贝肠,要不要点一份呀?」下次在店里如果听到头家娘这么问,一定要试试这少见的「鱼肠」料理!

 

人情洋溢的办桌文化!

宜兰办桌菜,吃好只是基本,比较有趣的是,还要能「打包」回家才显得出主人家「有吃又有拿」的大方;「红蟳米糕」就是这样一道澎湃的打包菜。文定喜宴中端出的黑枣肚汤,象征的则是对母亲的感念;但绝对不能出现鸭料理,因会有「压落底」的联想。而喜宴菜中大多都有一道「全鸡料理」,象征着新人婚后「起家」的祝福含义。

 

*谚语里的饮食绝妙!

「医生惊治咳,总舖惊吃昼。」当医生的最怕治咳嗽,做厨师则最怕办中午的宴席。早期徒步的年代,若是中午开席的桌,天未亮就得出门赶路,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外烩生活再贴切不过。

古人请客的帖子上,最后会加谦词「笑纳芹意」。意思是,芹菜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并不是人人喜欢;主人已经很用心的准备菜餚,如果不合客人胃口,还请多多包涵。

「在做取粮」则意味着,永远能够利用身边有限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佳餚,这不正是古今不变的谆谆提醒吗!

 

*宜兰独有的美味风土!

早期猪肝珍贵,如何将宝贵的猪肝保存好又不失风味,经过腌制、风干、烟燻,「胆肝」的智慧应运而生。「肝花」是兰阳菜三宝之一,是类似猪肉卷或鸡卷的平民料理。配料比例,爆香过程,手工将网油扎起,再填入灵魂猪肝酥炸定型,方能成就恰到好处的美味。最能代表宜兰人精神的,则非「糕渣」莫属!外表看似冷淡,内心却热情、好客,恰恰对应这道过去因节俭所发明的小吃。

 

*跟着「料理台」做菜,传授顺畅的烹制逻辑

书中的菜谱解说,跳脱传统食谱的1234步骤,而以每个「料理台」为流程解说:洗、砧板、炒锅、手工、油锅、摆盘…,当想要尝试着做这些菜色时,跟着料理台的转换思考,烹调流程将更加流畅。

 
《台湾风土志: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是一部深度挖掘台湾本土饮食文化与历史变迁的著作。它超越了单纯的食谱或美食评论,旨在通过“吃”这一媒介,勾勒出台湾社会、族群互动以及时代更迭的宏大图景。全书分为上下两卷,结构严谨,考据详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台湾饮食叙事。 上卷:风土的馈赠与早期开拓 本卷聚焦于台湾地理环境对早期饮食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族群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形成的饮食基础。 第一章:岛屿的馈赠——自然环境与食材的起源 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包括亚热带与热带气候的交汇、纵贯山脉对气候的切割,以及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影响,共同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物产。本章详细介绍了台湾海峡、东部海岸以及中央山脉所特产的海洋生物、山林菌类和特色农作物。 海洋的恩泽: 探讨台湾渔业的历史,从原住民的捕鱼技术到荷兰时期引入的渔船结构。重点分析了特定季节的洄游鱼类如何影响早期聚落的蛋白质来源,以及盐渍、鱼露等传统保存技术的发展。 山林的馈赠: 深入研究高山部落(如泰雅、布农、邹族)的狩猎传统与植物采集智慧。描述了小米、芋头等旱作作物的种植历史,以及对山林中药用植物的认知,这些构成了台湾饮食“本味”的重要基石。 平原的转型: 考察汉人大量移入后,水稻种植如何从南部沿海向中北部平原扩张。分析了稻米品种的适应性改良,以及水利系统的建设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当地的膳食结构。 第二章:族群交融——早期饮食的底色 本章着重描绘了台湾早期社会中,原住民、早期渡海而来的汉人(闽南、客家)以及后来的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在饮食上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原汉饮食的初遇: 探讨汉人如何学习使用山地的野菜、狩猎获得的肉类,以及原住民如何接触到汉人的谷物与腌制技术。例如,在特定山区,原住民对猪肉的食用习惯与汉人传统间的差异与融合。 客家的“硬颈精神”与咸香: 专门解析客家先民为适应丘陵地貌与节省物资所形成的独特烹饪哲学。重点分析了腌菜(如酸菜、福菜)、腊肉的制作工艺,以及“粄食”在祭祀与日常中的核心地位。 闽南的影响力: 考察泉州、漳州移民带来的烹饪习惯。描述了早期台湾小吃中,如何体现出对“鲜”的极致追求,以及以米食为主导的饮食模式的建立。 第三章:殖民时期的转折点 荷兰和西班牙的短暂统治虽然在政治上影响深远,但在饮食文化上,他们带来的物种交换作用更为持久。 新世界的作物移植: 重点分析甘薯(地瓜)、玉米、番茄等美洲作物如何被引入台湾,并逐渐成为重要的救荒作物和日常主食的补充。这极大地改变了岛上人口的能量摄入结构。 宗教与饮食禁忌: 简要分析了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带来的饮食习惯,以及与本土信仰在节庆食物上的互动。 --- 下卷:时代变迁与风味再造 本卷将目光聚焦于清代中后期至日治时期,再到战后至今的剧烈社会变迁,是如何在既有基础上,重塑台湾的饮食面貌,并最终形成我们今日所见“台式”风味的复杂过程。 第四章:清代中后期的“新移民”与风味扩散 随着清廷对台湾的治理加强,人口大量涌入,带来了地域性更强的饮食分支。 南北风味的初步分野: 分析了台湾南部(如台南、高雄)因早期开发较早、贸易频繁而形成的甜、醇、雅的口味倾向,与北部(如艋舺、大稻埕)更偏向于务实、重口味的差异。 茶馆、酒肆与市井文化: 考察商业活动繁荣后,餐饮场所如何从家庭厨房走向公共空间。例如,茶文化(乌龙茶的兴起)如何带动了精致小吃的搭配需求。 庙口文化的发轫: 探讨宗教仪式(如迎神赛会)中,供品与宴席食物如何逐渐演变成固定的地方小吃类型,成为庙口文化的核心。 第五章:日治时期:现代化与饮食的重塑 日本的统治长达半个世纪,对台湾的公共卫生、农业技术、食品工业以及国民审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农业革命与工业化: 分析日本引进的改良农业技术如何提高了稻米产量,同时也推广了特定的米种标准。探讨了糖业的兴盛对甜味使用的影响。 “和食”的渗透与本土化: 详细描述了日本饮食文化(如米食搭配、酱油的广泛使用、便当文化)如何被台湾社会吸收。重点分析了如“肉燥饭”的出现,是否与日式“丼”的结构有关联,以及“猪肉”在台湾饮食中地位的提升。 “台湾料理”的初次概念化: 考察在殖民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开始尝试区分和定义何为“台湾菜”,往往是在与“日本料理”和“中国(内地)菜”的对比中寻求认同。 第六章:战后至今:多元融合的顶峰 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迁台带来了巨大的族群冲击,加速了台湾饮食的最后一次大融合。 外省风味的注入: 深入探讨了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川、湘、鲁、京、沪等)的军民带来的饮食习惯。分析了“眷村”文化如何催生了水饺、锅贴、牛肉面等在战前台湾罕见的食物,并最终融入主流。 夜市的崛起与庶民经济: 探讨战后台湾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夜市作为非正式经济与社交空间如何成为“台式小吃”的孵化器和主要展示平台。分析了“盐酥鸡”、“珍珠奶茶”等创新食物诞生的社会土壤。 全球化下的身份重塑: 探讨当代台湾厨师如何面对“台湾菜”的定义困境。他们如何从过去的拼凑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烹饪哲学,并在国际舞台上重新诠释本土风味。 结语:未完待续的餐桌 本书最后总结道,台湾的饮食史是一部不断接纳、不断消化的历史。它的丰富性并非源于单一的“正宗”,而是源于岛上不同族群在艰苦环境中共同创造出的“适应性”与“创造力”。 本书特点: 史料丰富: 结合人类学、农业史、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而非局限于烹饪技法。 纵深叙事: 追踪单一食材(如芋头、猪肉、凤梨)在数百年间的命运演变。 文化批判: 不回避殖民、迁徙带来的饮食冲击与文化冲突,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台湾饮食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兆麟
宜兰渡小月餐厅董事长暨研发部行政主厨
麟手创料理餐厅董事长暨研发部行政主厨

[重要经历]
中华美食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1987-1990荣获味全多项金厨奖
1998纽约美食展交通部推荐厨师
1999东京美食展交通部推荐厨师
2004北海道台湾美食节国宴创意师
2000-2009台北中华美食展副召集人暨谘询委员
2007-2008台湾厨艺代表队教练
2011-2012麟手创料理世界冠军团队总教练


>>>
初中毕业就开始帮忙家里生意的陈师傅,启蒙先师固然是父亲陈进祥,然而并没有因此得到特别的宽容,进了厨房一样得从学徒做起,因为是自家餐厅,陈师傅更加用心,从处理食材(杀鱼、剁鸡、洗菜)开始,每一步走得比别人踏实,磨鍊出的厨艺根基特别成稳。

除了烧菜外,陈师傅对绘图、雕刻也相当有兴趣,恰巧那时位于陈家咐近的西关庙开始进行雕刻工作,于是每天清晨,必定按着开工时间前往观看,在雕刻师表明不欢迎的态度后,他并未因此退缩,只是改为傍晚等师傅们收工后再去观察揣摩每天的进度和变化。

而后当兵三年时自修素描等绘画技巧,役毕回乡后开始蔬果雕,到处观看有关雕刻的活动,和一位雕神像的柳师父结为好友,蒙其授与掌握各种雕刻刀具的用法。此外又在舅舅那习得以南瓜镂空雕龙,亦买进当时价钱不菲的日本蔬果拼盘书籍学习,如此不断专注勤练,如今可在短短9分钟内雕出一个须角均活的龙头,亦屡在比赛中获奖。

在如此深厚的饮食传承下,兆麟师傅端出的新台湾菜,都有着传统菜的倒影,料理每一道新菜时,装饰着这道菜的则是祖先们的智慧及陈师傅年少时的回忆,赐予了创新菜的新生命。

相关着作:《台菜圣典—总舖师的五条路》

陈冠宇
麟手创料理主厨

[重要经历]
2010 美食展国内厨艺竞赛 团体组 冠军
2010 加拿大台湾美食文化节 代表厨师
2011 美食展世界邀请厨艺赛 团体组 冠军
2011 宜兰美食节 一桌百人飨宴 代表厨师
2012 日本台湾观光美食百人飨宴 代表厨师
2013 台湾美食擂台赛 冠军
2014 国家音乐厅 音乐与美食结合 代表厨师
2015 米兰世博展 代表厨师
2016 亚洲料理挑战赛 银牌

FB:麟手创料理

相关着作:《台菜圣典—总舖师的五条路》

图书目录

=自序=

感谢苍天/陈兆麟

感谢土地/陈冠宇

感谢可爱的人们/陈思妤

 

=推荐序=

不腻的微妙元素/头家娘_林丰敏

推广中华美食 并肩的好伙伴/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_严长寿

一生的奉献/好朋友 赵辜怀箴

 

菜舖

XO酱豆腐      撷取自皮蛋豆腐的灵感

尾薯丸            在做取粮

刈菜干贝鸡    苦尽甘来的好味道

白菜鲁            锁住白菜甜味的撇步

冬菜排骨        陈年瓮菜的思乡味儿

冬瓜盅            艺术品般的冬瓜蔬果雕

芹菜炒花枝    笑纳芹意

炒咸菜猪肚    吃鱼吃肉也要咸菜甲

酸笋大封        无肉令人瘦

炸春卷            春回大地吃春饼

刈包                虎咬猪赚大钱

烧卖                烧卖烧卖 现蒸现卖

枣饼                宜兰女儿出嫁了

 

干货舖

咖哩面            温暖厚实的功夫炒面

炒米粉            料理背后的爱情故事

冬粉鸡            处处可见 强大的粉丝力量

米酱鲫鱼        用米酱蘸上家的味道

红露醉鸡        县酒入菜 清爽陶醉

日月双撇        「为钱赌生命」的料理

古老鱼翅        时代 食材

八宝芋泥        幸福的八宝芋泥

金枣芋泥        吃在嘴里 甜在心里

蛋黄蜜枣        宴席菜的花瓣

豆犁饼            带着豆饼犁田去

美国麻糬        救济品演变来的点心

沙翁                裹满花生香的一口酥软

 

肉舖

八块酥鸡        河南汉族经典菜

香酥鸡            香酥软嫩 入口即化

肉桂鸡翅        取肉桂 来提味

蛋黄鸡            惊艳的和汉料理

桂花鸡            蛋花酥香 好似桂花

玉树鸡            尝出鸡肉原味的一品

葱烧鸡            「起鸡」、「起家」的圆满意味

葱油烧鸡        简单的美味 直入心里

烧酒鸡            冬令进补 鸡酒飘香

葫芦鸡            「饱受煎熬」的葫芦鸡

八宝鸡            粒粒皆辛苦 感恩丰收年

小封                叩谢老天爷的恩赐

兰阳鸭赏        「荤」的腌制菜

铁排鸭            吮指下酒菜

香酥鸭            时尚的鸭料理

炒下水            来份ハッスル

生炒排骨        大排骨小排骨 傻傻分不清楚

盐酥排骨        没有盐巴的盐酥排骨

茄汁排骨        东西结合好滋味

红糟肉            渲着红的时光

咕咾肉            以古卤腌制的咕咾肉

干测龙            雕肝琢肾 干测龙

炒麻油双腰    以形补形 幸福双腰

炒双脆            双脆度 双主材

兄弟龙骨髓    那年代的兄弟同心

碧玉烧肝        一道属于闺女的菜

盐酥猪肚        耐信、磨心的内脏料理

莲花肚            细致手路 绽放优雅莲花

胆肝                透着家乡 风的味道

肝花                台湾气味的钥匙

金钱虾仔饼    原来…这是我们家乡的月亮

三丝丸            北馆市场的龙王鱼丸摊

糕渣                宜兰人的糕渣情怀

 

海产舖

五味九孔        鲍鱼家族

五味蒜蚵        传统ㄟ五味酱

炒海瓜子        有趣的贝类克星

炒乌鱼鰎        关于乌鱼的小常识

黄瓜贝肠        「贝肠、贝肉」不是「贝壳肉」!

炒提头            开胃清爽的水母料理

菊花小卷        典雅的小白花

走油花枝        宴席菜常用的手法—走油

铁排花枝        一卷尝尽海陆鲜甜

蛋黄大虾        裹着蛋香的大虾

菊花虾            瓜子与虾子的完美邂逅

虾仔饼            五彩缤纷的办桌料理

樱花虾炒饭    简单的炒饭见真章

干煎明虾        从灶咖到餐厅都吃得到的美味

虾菇头            新鲜的虾菇头 适合冷冷吃

红蟳米糕        最受欢迎的打包菜

三明治龙虾    传统古早味 研发再创新

桂花鱼            酥香美味 传统桂花鱼

红烧鲭鱼        浪花的回忆

凤梨鱼            当年轰动宜兰的凤梨鱼

五柳枝            有拜有保佑 神明吃过的鱼

炖鲫                原来 陈家厨师偏爱甜

通心鳗            总舖师的功夫菜

红烧鳗            主人家 好的那口

干煎活鲍鱼    千变万化的鲍鱼料理

玉品海参        一解海参迷思

桂花鱼翅        以桂花料打地基

炖鳖                卸甲将军

 

水龙头

切仔面            盐水的黄金比例

粿仔汤            我们的邻居 米粉昆阿

煮肉丝面        填饱空班的功夫汤面

蚋仔汤            摸蚋仔兼洗裤

咸菜鸭            与阿公的秘密

排骨酥汤        千变万化的排骨酥

四宝汤            汤品中的珠宝盒

芦笋排骨汤    Asparagusアスパラガス

蒜头鸡盅        增加抵抗力的一品

仙草鸡            仙草入菜 齿颊生香

当归鸡汤        滋补圣品

蔘仔鸡            百补之王

麻油鸡            补冬 师父暖心下厨

西鲁肉            家乡的丝丝细语

吻仔鱼羹        食之味 保留在书中

猪肺羹            总舖师的巧思

鱼头火锅        乳白似雪的鲢鱼汤头

螺肉蒜            经典酒家菜

反璞归真        阿嬷最爱的汤

八宝鱼翅        海底的女儿红

酒酿汤圆        圆满汤圆

 

图书序言

自序一

感谢苍天

家中,在曾祖那辈,就是做吃的,到了我的祖父吕阿德时代,从传统点心,逐渐转成以外烩为主,成为受人央请的辨桌总舖师。家族以「做吃的」维持生计,点滴累积下,至父亲陈进祥时期「宜兰渡小月」应运萌生。

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帮忙家中的生意,父亲疼爱我,因而将我留在身边学习,期盼承袭家业。从基本的(挑水、清理食材、备料)做起,学徒之路为期三年零四个月,之后才站上炉台学习烧菜,感谢母亲赐予天生敏锐的味觉,及学徒时期扎实的每一步,让我根基稳健。

近五十年,人生犹如走马灯,要感谢的太多了,除了祖先、家人,也想感谢一路提携志同道合的餐饮界好朋友,谢谢您们,交织出这个行业的欢笑与泪水。

而我最想感谢的实为我的信仰,自小在宜兰西关庙旁长大,家族间靠着对帝君主的信仰所凝聚,也更让我明白,当一个厨师,最重要的是「诚信」以及职业操守。信仰支撑着我,不忘初心,对餐饮始终如一。接下来冠宇接棒后,亦希望他禀持着「传统古早味,研发再创新」不进则退,虽说每个世代的外表不同,但本质及根源绝不能忘!祈愿老祖先的智慧,能一直流传下去。

 

──陈兆麟

 

 

 推荐序一

不腻的微妙元素

我与头家携手走过了四十个年头,生活平凡,以店为家。

三餐和员工共进,时常筷子还未放下,客人就走进门要用餐了,这时我俩会纷纷起身,背对背走向不同地方,我笑脸迎接客人,他默默走进厨房。点完菜,将菜单送进厨房,他就能懂客人的喜好,有时甚至会猜到,今天来的是哪位常客。

空班时,他总喜欢放上音乐,在办公室里插花、画画、雕刻、用毛笔开菜单。下班后,我俩会相约吃宵夜、上健身房、看场电影、有时甚至没方向的,只想开车散散心,聊聊天。

身边朋友曾经笑问,每天店里家中的相处,怎样「相看俩不腻」?我想相处的道理,应该都是一样的吧。

宜兰渡小月是许多宾客的自家餐桌,常客每个星期都会来用餐,但他们从不过问菜色,餐点是直接由我们搭配。如同回家吃妈妈煮的饭菜一样,不需琢磨怎么点菜、食材新不新鲜、会不会踩到地雷,更多的是菜餚上桌时的惊喜。

宾客对老店的信赖,是老店以诚信一点一滴攒来的。我与头家间的夫妻相处之道亦是如此。「互敬互信」应该就是让人与人相处起来「不腻」的微妙元素吧。

台湾经济起飞的时代,开业本是忙碌的,家中身教多于言教,庆幸我的两个小孩,能跟在阿公、阿嬷身边长大。本书由女儿思妤撰写,清楚地记载总舖世家的日常对话。这些珍贵的料理故事,期待能让喜爱阅读的您,百看不腻!

 

──头家娘 林丰敏

 
 

推荐序二

推广中华美食 并肩的好伙伴

回想起来,和陈师傅认识也已经超过30年的历史了!陈师傅是一个传统背景出生的厨师,家族从事办桌事业,从小就和厨艺分不开,过着学徒般的生活,稳步练好各项扎实的基本功。

在经济起飞的80年代,由于台湾荟萃了源自于大陆各省、大江大海的厨艺,让我很快地发现这是一个把台湾美食文化以重要文化资产之姿,推广到世界的一个绝佳时机;那个时候,也正是我身为台湾观光协会会长及中华美食推广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要把中华美食推向世界的年代。陈师傅是我当时在世界各地推广美食的主要伙伴之一,我们一起走遍了全球各个重要的旅展活动,无论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让当地贵宾、媒体和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随着时代的挪移,中华美食面临到转型的关键时刻,除了观光协会每年举办中华美食展,协助产业推广、行销美食文化,我也开始带领多位台湾名厨到法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取经,当时,陈师傅也是积极投入学习观摩的重要成员。

陈师傅除了承袭父执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厨艺,更进一步走向研发创新的道路,依四季变化使用在地食材营造料理的新境界;他不但毫无保留地把他的传统技艺延续在教学与分享之中,同时也引导他的下一代继续为中华饮食的未来开创新机。

虽然我离开观光餐旅业已经有好一段时日,值此前辈典范日渐凋零的时代,由衷感谢陈师傅在那一个年代,对我个人及台湾餐饮事业所做的种种努力,本书不但是陈兆麟师傅家族重要的回顾,对传承台湾饮食文化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敬祝陈师新书出版成功。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严长寿


 

推荐序三

一生的奉献

一个成功的事业,一个成功的家庭,一件成功的事,都是身边所有爱你的人,对你关心的一种累积。

「成功」,有如一棵浓密茂盛出众的树,在万绿丛中,它,超然而挺拔。众人总是慷慨的赞赏着绿叶成荫,浓得似乎挤得出油的伞盖;然,最温馨是看到有心人,依靠在大树粗壮的树干上,感谢他一路以来,坚强的支撑。总舖师如树荫,不容易,也不是一天可以成就;头家娘和家人如树干,他们是一生的奉献。

小故事真性情,故事里的点点滴滴,有如乐谱里跳跃的音符,它们掉落在琴弦上,悦耳、悠扬、动听。书中的每一篇,都是爱的回忆;每一个曲调,都带来不同的余韵。有如繁星闪耀在夜晚的天空;它,不耀眼;它,亮晶晶。

「我与头家携手走过了40个年头,生活平淡,以店为家。」

太平凡的一个场景,平凡到让人忘了体会!

这是爱,是承诺,是一辈子的追随。

翻开书,一道道精美的佳餚,尽收眼底;每一道都是精挑细选的爱的食材;搭配了感恩的滋味;点缀了甜蜜爱语的作料;不仅书美、图片美、食谱赞;相信这是作者对读者的期许,祝愿你们都可以做出一道道可口的美食;让幸福快乐,每一天,都忠实的陪在你的身旁。

谢谢思妤的邀请,能为一本有爱、有心的书写序,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好朋友 赵辜怀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台菜圣典—总舖师的五条路【精装典藏版】》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台菜圣典”这四个字,带着一种庄重和权威感,让我感觉它将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能够全面地展现台湾菜肴的精髓。“总舖师的五条路”则增添了一种神秘和人文的色彩,让我好奇这“五条路”究竟代表着什么,是烹饪的技法,是人生的哲理,还是师傅的传承?我本身就对台湾的饮食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带着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家常菜,而“总舖师”这个称谓,恰恰就与这些息息相关。他们是台湾婚丧嫁娶、各式宴席上的灵魂人物,用精湛的厨艺和对食材的深刻理解,为人们带来味蕾的享受和情感的慰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些总舖师的厨房,了解他们是如何从食材的选择、刀工的运用,到火候的掌控、调味的平衡,将一道道经典台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总舖师们在烹饪过程中所蕴含的智慧、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的精装典藏版本身也暗示着它的收藏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更深入地理解台菜的博大精深。

评分

《台菜圣典—总舖师的五条路【精装典藏版】》这本书,初见便被其厚重的质感所吸引,精装的封面设计,低调却不失雅致,仿佛本身就承载着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认为,台湾的饮食文化是独特而迷人的,它融合了多元的元素,却又保持着一份鲜明的在地特色。“总舖师”这个称谓,更是唤醒了我心中关于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宴席回忆,他们是技艺的传承者,也是美食的创造者。书名中的“五条路”,更是引人遐想,究竟是指五种截然不同的烹饪哲学?还是总舖师们在职业生涯中所要经历的五种人生抉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台湾传统宴席菜的奥秘,不仅仅是菜肴本身的制作方法,更想探究每一道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我想知道,总舖师们是如何在有限的食材中,激发出无限的创意?他们又是如何将对家人的关爱、对宾客的尊重,融入到每一道菜肴的制作中?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烹饪的书籍,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台湾饮食文化深厚的底蕴,以及那些默默耕耘在灶台前的匠人们的智慧与热情,我希望它能为我带来一次关于味蕾与心灵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台菜圣典—总舖师的五条路【精装典藏版】》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沉甸甸的精装本,哑光质感,搭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沉稳与厚重。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指尖触碰到那略微粗粝却又细腻的纸张,就已经预感到这是一次非凡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台湾的饮食文化颇感兴趣,总觉得它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充满了不断创新的活力。这本书的标题“总舖师的五条路”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总舖师,这三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江湖气息和烟火气,他们是流水席上的灵魂人物,是喜宴庆典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家。我很好奇,这“五条路”究竟是指什么?是五种不同的烹饪技法?还是五种人生哲理?亦或是厨师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的五种关键抉择?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探索这些未知,去感受那些在灶火旁、在锅碗瓢盆碰撞声中,总舖师们所经历的起伏与荣耀,去理解他们如何将最朴实的食材,化为令人惊艳的美味,又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我直觉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台湾饮食文化的史诗,一个关于匠人精神的生动写照,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对台湾菜肴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甚至激发我去动手实践,去体会那份用双手创造美味的快乐。

评分

拿到《台菜圣典—总舖师的五条路【精装典藏版】》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的质感。精装版本身就有一种收藏的价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没有华丽的图饰,但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油然而生。我喜欢它选用的纸张,有种复古的味道,翻页的时候沙沙的声音,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这本书的题目,我特别注意到“总舖师”这个词,这让我联想到过去那种热闹非凡的流水席,一群技艺精湛的厨师,在众人的瞩目下,将一道道丰盛的菜肴呈现在宾客面前。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捕捉到这些“总舖师”的精髓的?“五条路”又是指向何方?是关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技巧?还是对于人生的感悟?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我们走进总舖师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是如何将对食物的热爱,对家人的情感,对传统的敬意,通过一道道菜肴传递出来。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多了一本烹饪书籍,更像是多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台湾美食背后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情味。我期待着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之门,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台菜的魅力所在,也希望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关于生活和烹饪的智慧。

评分

《台菜圣典—总舖师的五条路【精装典藏版】》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让我觉得分量十足。精装典藏版,这几个字就足以说明它的珍贵和不凡。我一直觉得,台湾菜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粤菜那样精致,也不像川菜那样火爆,而是带着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每一道菜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故事,都有着浓浓的人情味。而“总舖师”,更是台湾饮食文化中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他们代表着一种技艺的传承,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一种在喧嚣中坚守的匠心。我特别好奇,这“五条路”到底是指什么?是关于烹饪的五种境界?还是总舖师们在人生道路上必须经历的五种磨砺?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会传授烹饪技巧,更会深入挖掘总舖师们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创新,他们的传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道道美味的台菜是如何在总舖师们的手中诞生的,他们是如何将最平凡的食材,变成最令人难忘的滋味,又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着那份对料理的初心。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关于台湾饮食文化的朝圣之旅,我期待它能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台菜背后那份深厚的情感和文化积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