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与发展(第三版)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与发展(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力资源管理
  • 现代人力资源
  • HRM
  • 组织行为学
  • 人才管理
  • 战略人力资源
  • 人力资源发展
  • 劳动关系
  • 新趋势
  • 第三版
  • 管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实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学术研究中也是很受重视的领域,各大专院校相关科系均开设相关课程。
  
  本书作者群包括多所大学、科大相关课程教师,以及人力资源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专家,编写本书兼顾理论与实务,将人力资源管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再辅以个案加强说明,提供一个清楚的实务架构,引导读者深入了解组织发展的实务运作并加以活用。
  
  全书内容分为十六章,从认识何谓人力资源开始,内容涵括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并加入核心能力、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等较新的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概念,最后一章「人力资源管理e化」介绍了人资系统,是学生将来进入相关职场十分重要的知识。
  
  本书内容完整、概念清晰,非常适合做为大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科书,也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发展等领域的从业人员研读、参考。
  
  第三版进行大幅度的修订与更新,除了因应新的劳动法令与各项相关法规加以修订之外,并加入核心能力、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等最新的理论与观念以及相关案例,让读者对人力资源学理与实务的验证有更具体的认识。
  
  本书各章习题均不提供解答,需由读者研读各章后自行作答。自学读者选购时请知悉,销售单位与出版社均无法提供解答。
 
《数字时代的运营策略与企业转型》 本书概述 在当前这个技术迭代速度空前、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已不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如何构建具备高度适应性和韧性的运营体系。本书《数字时代的运营策略与企业转型》旨在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框架,用以理解和驾驭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深刻变革。全书围绕“战略对齐、流程再造、技术赋能与文化重塑”四大核心支柱展开,探讨企业如何将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物联网(IoT)和云计算,有效融入其核心运营流程,从而实现从传统线性运营模式向敏捷、数据驱动型生态系统的转变。 本书不仅关注宏观战略层面的规划,更深入到微观操作层面的执行细节,为读者提供可落地的方法论和实践案例。我们力求超越单纯的技术介绍,聚焦于如何通过精妙的运营设计,将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 第一部分:数字时代的运营范式重构 第一章:理解范式转移:从工业时代到智能时代 本章首先界定了“数字时代运营”的内涵,区分了“数字化(Digitization)”、“数字化转型(Digitalization)”与“数字原生(Digital Native)”企业的核心区别。我们将分析传统运营模式在面对碎片化需求、超速供应链和透明化市场时的局限性。核心内容包括: VUCA环境下的运营风险与机遇分析: 探讨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如何重塑企业的运营决策优先级。 价值网络的重塑: 阐述从传统的线性供应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多边参与的价值网络演变的趋势,强调平台化思维在运营设计中的作用。 “运营敏捷性”的量化与战略地位: 定义什么是真正的运营敏捷性,它与传统“精益(Lean)”和“六西格玛(Six Sigma)”的区别与融合,并探讨如何将其作为核心竞争要素。 第二章:数据驱动的决策核心:从信息到洞察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数据在现代运营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数据不再是事后报告的产物,而是实时运营的燃料。 数据治理与运营的整合: 强调高质量、可信赖的数据流是所有高级自动化和AI应用的基础。讨论数据所有权、隐私合规(如GDPR、CCPA等)与运营效率之间的平衡点。 运营分析的进阶路径: 区分描述性分析、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和规范性分析(Prescriptive Analytics)在不同运营环节(如需求预测、库存优化、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深度。 实时分析的架构要求: 介绍流处理技术(Stream Processing)和数据湖/数据仓库的整合,以支持决策的“即时性”。 --- 第二部分:流程再造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 第三章:流程自动化与智能执行:RPA、AI与超自动化 本章聚焦于如何通过技术实现运营流程的深度自动化,并实现超越传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超自动化”目标。 流程挖掘(Process Mining)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事件日志分析技术,客观发现当前流程的瓶颈、偏差和合规性问题,为再造提供精准的起点。 认知自动化(Cognitive Automation): 探讨将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嵌入到客户服务、合同审查和复杂数据录入等任务中的具体方法。 端到端流程的自动化设计: 强调自动化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设计能够跨越多个系统和部门的无缝、端到端流程,避免“自动化孤岛”。 第四章: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韧性、透明度与可持续性 现代供应链是企业运营的最前沿阵地。本章重点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应对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如何构建物理供应链的虚拟模型,用于模拟中断情景、优化物流路径和仓库布局,并进行“假设分析”(What-If Scenarios)。 区块链技术在溯源与信任构建中的角色: 探讨其在确保原材料来源、产品流转合规性以及提升交易效率方面的应用潜力。 需求驱动的柔性制造与交付: 介绍从“推式(Push)”到“拉式(Pull)”的根本转变,以及如何通过边缘计算和物联网(IoT)实现对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和快速调整。 第五章:服务运营的重塑: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体验设计 本章探讨传统支持和售后服务部门如何通过技术转型成为价值创造中心。 客户旅程地图与运营接触点设计: 强调从客户的视角出发,设计每一个接触点(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运营流程,确保一致且高质量的服务体验。 预测性维护与服务: 讨论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预测设备故障,将“事后维修”转变为“事前干预”,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资产利用率。 服务交付的平台化: 探讨如何利用低代码/无代码(LCNC)平台快速迭代和部署内部及外部服务应用。 --- 第三部分:组织文化、人才与治理的协同 第六章:运营人才的“升维”:技能重塑与协作模式 技术变革要求运营人员的技能集发生质变。本章关注“人”的因素。 新运营角色的诞生: 介绍如“流程数据科学家”、“AI流程架构师”等新兴岗位的职责与技能要求。 持续学习与技能重塑(Reskilling): 探讨企业如何构建内部学习平台,使员工能够快速掌握与新技术相关的分析和管理能力。 跨职能协作的机制设计: 强调数字转型要求打破部门墙,建立以流程为中心、由业务人员和技术专家共同领导的敏捷团队。 第七章:运营治理与道德考量 成功的运营转型需要健全的治理结构和清晰的伦理准则来引导技术的使用。 技术投资的价值评估框架: 提出一套超越传统ROI计算的评估方法,着重衡量技术对风险降低、客户粘性和市场响应速度的贡献。 AI与算法的透明度与公平性: 深入探讨运营决策中,算法黑箱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建立可解释性AI(XAI)机制,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合规性。 弹性组织(Resilient Organization)的构建: 探讨如何通过去中心化授权、冗余设计和快速恢复计划,确保在面对突发危机时,核心运营功能可以迅速恢复。 结论:迈向自适应的运营生态系统 本书最后总结了运营策略的未来方向——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优化、自我学习、并与外部环境快速同步的“自适应运营生态系统”。这需要管理者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持续投资于流程创新、技术整合和人才培养,将运营视为驱动企业战略成功的核心引擎,而非仅仅是成本中心。 ---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每一章节都配有来自全球领先企业的真实案例分析,详述其在流程再造和技术应用中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方法论工具箱: 提供了流程挖掘、价值流分析(VSM)的数字化升级版本、以及自动化可行性评估矩阵等实用工具,供读者立即应用于工作场景。 面向未来: 重点探讨了Web3、元宇宙(Metaverse)等新兴技术对未来制造、物流和客户交互运营模式的潜在颠覆性影响。 本书是企业高管、运营总监、IT战略规划师以及所有致力于在数字浪潮中保持领先地位的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丘周刚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 博士

  现职: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 事业经营管理研所 特聘教授、创所所长

  经历: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 教务长、学务长
  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 健康产业管理研究所 创所所长
  万能科技大学 企业管理学系 专任副教授

田静婷

  学历:
  彰化师范大学 工业教育系人力资源组 博士

  现职:
  朝阳科技大学 保险金融管理系 副教授

  经历:
  勤益科技大学 兼任讲师
  淡江大学 企业管理系 兼任讲师
  大东树脂化学(股)公司 人事部 高级专员

林欣怡

  学历:
  美国老道明大学 博士

  现职: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 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与营运学系 事业经营管理研究所 教授
  校务中心 中心主任
  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 主任

  经历:
  国家教育研究院筹备处 主任室秘书
  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 资讯科技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俊宏

  学历:
  国立中央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博士

  现职:
  104人力银行 人资学院事业群 解决方案研发处 资深协理

  经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兼任助理教授
  致理技术学院 兼任助理教授
  中国文化大学 兼任助理教授

高文彬

  学历:
  英国 华威大学 人力资源发展博士

  现职:
  国立中正大学 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暨高龄者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经历:
  中台科技大学 行销管理系 副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 图书馆 馆员
  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人事处专员
  艾威电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行销部 工程师
  文泰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室 企划

徐克成

  学历: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 工业教育及技术学系人力资源组 博士

  现职:
  岭东科技大学 企业管理系 助理教授
  行政院劳委会职业训练局TTQS 训练品质系统 评核委员
  行政院劳委会职业训练局在地服务中彰投地区 服务委员

  经历:
  岭东科技大学 註册组 组长
  国立勤益科技大学 应用英语系与企管系 兼任助理教授
  大东树脂(股)制造单位与业务单位 主管
  环隆电气(股)制造单位与业务单位 主管
  淡江大学 经济系 经济学助教
  台元纺织(股)总经理室 管理师

刘敏熙

  学历:
  中央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博士

  现职:
  东吴大学 企业管理系 副教授

罗洁伶

  学历: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 工业教育与技术学系人力资源组 博士

  现职:
  明道大学 企业管理学系 助理教授兼副主任

  经历:
  慈惠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专任讲师兼辅导中心主任
  朝阳科技大学 兼任讲师
  台中健康管理学院 兼任讲师
  弘光科技大学 兼任讲师

图书目录

Chapter 01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1.1 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
1.3 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与功能
1.4 人力资源管理趋势
1.5 本书的章节设计

Chapter 02 人力资源规划
2.1 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2.2 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步骤
2.3 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
2.4 预估人力资源的供给
2.5 人力资源净需求
2.6 整合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Chapter 03 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
3.1 工作分析
3.2 工作设计
3.3 结论:工作分析于人力合理化的运用

Chapter 04 招募与遴选
4.1 何谓招募
4.2 招募的内涵
4.3 何谓遴选
4.4 遴选的内涵

Chapter 05 人力资源部门劳动法令实务
5.1 劳动契约之订定
5.2 工资
5.3 退休
5.4 职业灾害的意义
5.5 两性工作平等法
5.6 劳工保险
5.7 大量解雇劳工保护法
5.8 就业保险法

Chapter 06 人员任用与迁调
6.1 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6.2 人才任用的来源
6.3 人力任用程序
6.4 人才迁调程序
6.5 人才任用与迁调策略
6.6 任用与迁调二三事
6.7 结论

Chapter 07 员工训练
7.1 训练的意义与目的
7.2 训练的功能
7.3 员工训练的种类
7.4 训练的规划与执行
7.5 训练的常见问题
7.6 结论

Chapter 08 组织发展
8.1 企业组织结构
8.2 组织架构与部门工作职责
8.3 人力资源盘点
8.4 组织愿景、核心能力、组织学习与组织变革
8.5 结论

Chapter 09 绩效评估
9.1 绩效管理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9.2 绩效评估的定义与目的
9.3 绩效评估的基础
9.4 绩效评估的方法
9.5 绩效评估的步骤
9.6 有效的绩效评估面谈作法
9.7 绩效评估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之整合
9.8 绩效评估的偏误

Chapter 10 生涯发展与规划
10.1 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
10.2 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理论与模式
10.3 生涯发展与规划方案讨论
10.4 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应用与趋势

Chapter 11 激励性薪资管理
11.1 什么是薪资管理
11.2 激励与薪资管理的关联
11.3 薪资制度的设计
11.4 薪资管理的未来趋势

Chapter 12 员工福利
12.1 员工福利的意义与目的
12.2 保险福利
12.3 退休福利
12.4 员工服务性福利
12.5 员工福利的未来趋势

Chapter 13 员工安全与健康
13.1 员工安全与健康和企业经营关系
13.2 员工安全与健康相关法规
13.3 职业灾害补偿体系
13.4 身心健康策略
13.5 压力管理
13.6 轮班健康危害与调适

Chapter 14 劳资关系
14.1 劳资关系之定义与特性
14.2 劳资关系的研究理论
14.3 劳资关系发展史
14.4 廿一世纪劳资关系的发展

Chapter 15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15.1 国际企业(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的定义与特色
15.2 影响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15.3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5.4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实务

Chapter 16 人力资源管理e化
16.1 什么是人力资源资讯系统
16.2 人资系统主要模组概说
16.3 人资系统的採购准则
16.4 人资系统的导入步骤
16.5 人资系统的未来发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对于“人”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者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技术虽然重要,但归根结底,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仍然在于人才。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激励员工,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书中对“员工敬业度”的探讨非常深入,列举了许多能够有效提升员工敬业度的具体措施,从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到提供有意义的工作内容,再到认可和奖励员工的贡献,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企业文化”的部分,作者强调了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标语和口号,更是一种实际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体现,它能够深刻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归属感。书中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展示了优秀企业文化是如何孕育出来的,以及它对企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这让我对如何塑造和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倡导也让我印象深刻,认识到在一个多元化的团队中,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接纳,是构建高效团队的关键。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人文关怀的领域。这本书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书中对“敏捷人力资源”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不同于传统的、僵化的管理模式,敏捷人力资源更注重灵活性、快速响应和持续改进。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敏捷方法来优化招聘流程、培训体系和绩效管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的论述,作者强调了利用数据来分析员工行为、预测人才需求以及评估人力资源政策的有效性。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管理理念的升华,让我们可以更科学、更客观地做出决策。书中还涉及了“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等新型工作模式下的管理挑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内容对于当前很多面临转型期的企业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与发展(第三版)》我从书店的封面吸引,然后翻了几页,就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作者在开篇就点出了当前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比如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颠覆、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变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在谈到人才吸引和保留时,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几种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是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策略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员工体验”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从招聘、入职、培训、绩效评估到离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精心设计,从而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不仅仅是关于福利待遇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关怀和赋能,让员工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此外,作者对新兴的人力资源技术,如人工智能在招聘和培训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建议。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启示意义,让我看到了人力资源部门在未来能够扮演更加战略性的角色。

评分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人才发展”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不再将人才发展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培训和晋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的、个性化的过程,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始终。书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解读尤为精彩,作者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帮助员工设定清晰的职业目标,并为他们提供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资源和支持。这不仅仅是对员工的个人成长负责,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储备人才的关键。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心理契约”的讨论,认为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承诺的关系,这种关系比任何书面合同都更加重要。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建立积极的心理契约来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此外,书中对“人才盘点”和“继任者计划”的深入剖析,也为企业如何识别和培养高潜力人才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终是为了让员工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与企业共同成长。

评分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书,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很普通,但内容却让我惊喜连连。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管理理念娓娓道来。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人力资源体系,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我尤其赞同作者关于“赋能式领导”的观点,认为管理者不应该仅仅是发号施令者,更应该是支持者和教练,帮助员工成长和发挥潜能。这一点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感受非常深刻,很多时候,一个积极的鼓励和有效的指导,远比严苛的批评更能激发团队的活力。书中还提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更新技能,适应新的工作需求。这不仅仅是对员工个人负责,更是对企业长远发展负责。书中的一些关于团队建设和冲突管理的建议,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