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死,都只是擦伤:一个狂热编辑的革命工作哲学

除了死,都只是擦伤:一个狂热编辑的革命工作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工作哲学
  • 职场感悟
  • 自我成长
  • 效率提升
  • 时间管理
  • 编辑心得
  • 出版行业
  • 逆境成长
  • 人生态度
  • 积极心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循规蹈矩,战胜不了狂热沉迷!
年轻就要勇敢闯盪,让杀不死你的使你更强壮!
在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烦事中,看见机会!

  ◎日本企业家、名人最想合作的百万畅销书编辑,年度排行榜前10名有4本出自他手。
  ◎教你热情做好本业,副业收入还能比本业多20倍!
  ◎亚马逊畅销总榜No. 1冠军书!获公益财团法人读书推进协会选为「2019推荐给年轻人的书」。
  


  人生就像一场酒会,没喝醉的人永远特别倒楣。
  所以,既然参加了这场酒会,就尽情痛饮狂欢吧!
  用最真实的面貌享受人生,才能创造出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

  在日本,大家称他「天才编辑」「出版界的金鸡母」,
  他不崇尚菁英主义,也没有特别努力,甚至曾经是混吃等死的鲁蛇上班族。
  作为一个编辑和上班族,他的风格并不寻常,在旁人眼里也许就像个疯子,但他跳脱框架的工作哲学,却同时为他赢得了金钱和名声!

  如果你是出版人,你一定要看这个一年卖了一百万本、商业书年度排行榜前十名有四本是他编的编辑,是怎么做书的。

  如果你只是刚好爱看书,你更要看这个年轻人跳脱职业框架的工作哲学,把副业收入变成本业的20倍。

  ◎请问箕轮编辑室◎

  ☝要怎么做出畅销书?
  「站在读者的角度,做一本你自己会想看的书。你应该做一本宁可会丢掉饭碗,也要推荐给世人的书。」

  ☝怎么加强编辑能力?
  「数量才是王道。我每个月出一本书,幻冬舍的销量排行第一名到第四名都是我的书,不是因为编辑能力超群,是我做的量非常多。」

  ☝什么书会热卖?
  「鲜明聚焦在特定人物身上的。」

  ☝书本行销好难做,现在只能找网红、名人推荐才会被看见?
  「没有错,但我会全天候观察那些网红跟名人,思考他们会追踪什么话题。然后我发现为什么不自己当有影响力的人?未来每个编辑都需要培养自己的社群力。」

  ☝怎么样能做好本业又能经营副业?
  「你应该先在公司干出一番成果,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后,再去外面接单赚大钱,这样做副业才有意义。」

  ☝公司禁止副业怎么办?
  「公务员禁止副业还情有可原,但一般企业又没有完全照顾到员工的人生,有时甚至还会无预警的降薪或裁员,凭什么管束员工的私人时间?这种惯老板应该要远离。」

  ☝身兼数职就是斜槓?
  「多方尝试是好事,但你得在某个领域做到顶尖才行。不然到头来就会变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

  关于思考:敢打破
  一位菜鸟编辑敢要敢冲敢冒险,直接跟採访对象要到千万预算,执行一项同事都不看好的杂志创刊活动,最后全部销售一空。

  关于赚钱:靠本事
  为了住市区成立网路沙龙,一下子副业收入高过本业──但本业也做得让老板没话说,成为公司仰仗的人才。

  关于工作:做事
  每个月出一本书,畅销榜前几名都是他编的──只有超越极限以后,才会获得真正的能力。

  关于人际:诚实
  难搞的、神经质的都愿意对他敞开心房──主动卸下武装,让对方觉得,跟你说话的时候他可以尽情做自己。

  关于生存:狂热
  跟大王制纸的前会长去赌场看他输赢上千万,回来再出一本书──顺从自己的欲望和准则。人生和生活没有正解,请展现真实的自我,以独立个体的身分活下去。

名人推荐

  ◎郭重兴、郝广才、堀江贵文、落合阳一、见城彻推荐。

日本出版人热评

  「在我之后,已经好久没看到这样一个天才编辑了。」见城彻(幻冬舍社长)

  「箕轮是现在成长最快的人。他是以週单位的在成长。他证明了使用多动力就能成功。」堀江贵文(企业家.畅销作家)

  「这本书能增加愿意冒风险的笨蛋。」落合阳一(教授.企业家)

  「箕轮就像七龙珠里的赛鲁,会吸收敌人的能力,帮助自己持续进化。」西野亮广(艺人.畅销作家)

  「他的书就像是一场实境秀,跟评论家或退休老屁股写出来的商业书不同,读起来特别有趣。」明石岳人(动画师)

  「他的行为就像在禁菸的时代,死命设立吸菸区一样。」宇野常宽(评论家)
 
在数字浪潮中重塑文字的疆域 一部关于信息洪流、内容创作与媒介变革的深刻洞察 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我们对“内容”的定义、生产和消费方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塑。本书并非一本工具书,更不是一份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数字内容生态的深度剖析与前瞻思考。它旨在探讨,在算法驱动、碎片化阅读和注意力稀缺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新闻的深度、保持编辑的专业性,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内容生产模式。 第一章:信息的“超载”与认知的稀释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信息爆炸是否等同于知识增长?本章首先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信息过载的现象,及其对人类认知能力带来的潜在威胁。我们分析了社交媒体的推送机制如何优先考虑即时反应而非深度理解,以及这种机制如何无形中塑造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从信息茧房到注意力黑洞,我们将审视这些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它们是如何被构建,又是如何反噬我们获取真实知识的能力。 我们将深入研究一个核心悖论:技术让我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却也更难理解世界。在这里,我们将讨论“策展”的价值——在海量数据中,筛选、组织和赋予意义的能力,是如何从一种辅助技能转变为内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编辑的黄昏?——传统职能的数字化转型 “编辑”这个角色,在工业时代是知识的守门人,是文字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进入数字时代,这个角色似乎面临着被自动化和算法取代的风险。本书将反驳这一观点,并提出编辑工作的“再定义”。 我们不再仅仅是修正语法错误或把关事实的“校对员”,而是成为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架构师。本章详细阐述了数字编辑必须掌握的新技能集:数据分析、用户体验(UX)设计中的叙事逻辑、搜索引擎优化(SEO)与高质量内容创作的平衡点,以及跨平台内容分发策略。我们探讨了“互动设计”如何融入编辑流程,以及“即时反馈”如何重塑内容迭代的速度,而无需牺牲内容的严谨性。编辑不再是静态的把关者,而是动态的引导者和连接者。 第三章:叙事的复兴——深度与广度的平衡艺术 在短视频和摘要成为主流的今天,长篇叙事是否还有市场?本章聚焦于高质量内容的持久吸引力。我们分析了成功的长篇报道、深度分析或复杂论述在数字空间中如何找到其受众。这并非回到过去,而是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将复杂信息包装成易于消化,同时又保留其深度的形式。 我们将研究“多模态叙事”的潜力,即如何将文字、数据可视化、音频和视频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出比单一媒介更丰富、更具沉浸感的阅读体验。同时,我们也批判了为迎合算法而牺牲叙事核心价值的倾向,主张真正的创新是利用技术手段来增强而非削弱故事的力量。 第四章:商业模式的迷雾——内容价值的量化难题 内容创作的独立性与商业生存之间的张力,是内容产业永恒的议题。在广告收入日益不稳定的背景下,付费墙、会员制、知识付费等多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本章对这些模式进行了冷静的评估。 我们讨论了如何准确评估和量化“高质量内容”的真实价值,以及如何设计出既能激励创作者又能被用户接受的定价策略。重点在于,我们探讨了建立“信任经济”的重要性——当读者信任一个内容源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时,他们才愿意为其付费。这种信任,是任何算法都无法替代的资产。 第五章:面向未来的内容生态——可持续性与伦理考量 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监管和伦理讨论的速度。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十年内容产业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和结构性挑战。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对原创性定义的冲击,到平台责任与内容审查的界限,本书呼吁内容产业的从业者必须积极参与到这些关键议题的讨论中。 我们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注重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点击率的内容生态系统。这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商业头脑,更要有对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本书最终强调:在数字化的革命中,人类的判断力、对真理的追求和讲故事的激情,才是我们手中最锋利的工具。 本书献给所有在数字信息海洋中搏击、致力于创造有意义、有价值内容的专业人士。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帮助我们在喧嚣中听清真正重要的声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箕轮厚介


  1985年生于东京都,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2010年进入双叶社,担任时装杂志的广告业务,从事业配、商品开发、活动企画等工作。虽为广告部职员,却创立《日本网路新贵》杂志,荣获亚马逊综合排行榜第一名。2014年转调编辑部,替见城彻和堀江贵文编辑作品。其后转任幻冬舍,2017年成立NewsPicks Book,担任总编辑一职,替堀江贵文、佐藤航洋、落合阳一、前田裕二编辑作品,创刊一年销量即突破一百万本。同时经营日本最大的网路沙龙「箕轮编辑室」,会员多达一千三百人,更超越现存的编辑框架,推出各式各样的有趣书籍。

译者简介

叶廷昭


  文藻外语学院毕业,现为专职译者。

  若对翻译有任何疑义,欢迎来信指教:kukuku949@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来我的世界,跟我一起革命吧!

第一章    【关于思考】打破
进入混乱才能看见新风景
用尽全力做傻事
把别人做不到的事,硬干到底
讲别人不敢讲的
活得像个三岁孩子不受规范
放火烧掉无聊的世界

第二章    【关于赚钱】本事
你觉得自己值多少钱?
不惧别人笑你志向远大
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利与情的暗黑技术
抛弃落伍的老板
赚你的品牌,赚你的未来
卸下公司的光环,你仍是个人才?

第三章    【关于名声】卖名
想像自己接受英雄式採访
不怕丢脸或受伤
成为画大饼的人又何妨?
你敢当个带领信众的教主?

第四章    【关于工作】做事
马上去做,才是捷径
速度飙出力道
量大练出真功夫
多方尝试,找出热忱
做什么都好,请成为顶尖
把持续改变当信条

第五章    【关于人际】诚实
要坦诚到对方会替你担心的程度
附身式分析法
为了终点的胜利,别挂心中途的冲撞

第六章    【关于生存之道】狂热
重点在你的心有多澎湃
不要逃避数字
第一个受益的实践者就是自己
别理会专家的评论
热爱不被世人接受的才能
努力赢不了狂热

结论    当个一飞冲天的笨蛋!

 

图书序言

前言

来我的世界,跟我一起革命吧!


  我当编辑四年了,四年来每天全力冲刺,生活就像爆破场景一样惊心动魄。

  我先后担任双叶社、幻冬舍的编辑,二○一七年成立商业书的新品牌「NewsPicks Book」,并担任总编辑,这个新品牌是幻冬舍和「NewsPicks」经济新闻网站合作成立的。

  每个月都要出一本书的生活简直是地狱。好在成立一年后,我缔造了累计一百万册的销量纪录,这在出版业不景气的现在,堪称是不可能的任务。

  网路影音平台SHOW ROOM 的社长前田裕二、IT企业Metaps 的社长佐藤航阳等人,都是我的作家。我跟这些顶尖的创业家,也一起从事出版以外的事业。有人说我代表了出版界的金鸡母,或是最前卫的编辑。

  不过,我本身不是特别努力的人,也没有崇尚菁英主义。

  现在想想,我大学时代根本没在念书。

  整天就是在学校饮酒作乐,混吃等死浪费时间。

  据说,早稻田大学的文学部校区禁止卖酒是我害的。因为我经常一大早就喝得烂醉,在校区里大吵大闹。

  我一开始在双叶社工作,也是分发到广告业务这种爽缺,每天的生活完全就是废物上班族的最佳典范。

  闲到发慌的时候,我要不上网看看网路新闻,不然就是跑到外头见客户,聊一些没营养的话题杀时间。瞎忙到傍晚,就自动下班去喝酒。

  真是随处可见的鲁蛇上班族,对吧?不,应该没有人可以废出我这种高度。

  一直到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我才算真正改头换面。

  我以广告部成员的身分,兼任《日本网路新贵》杂志的总编辑,主要是深受网路新贵与泽翼这个男人吸引的关系。过程中我经历了诸多磨难与麻烦,却也爱上编辑这份工作。我创立的杂志夺下日本亚马逊综合排行榜的第一名,三万本全部销售一空。

  后来,我正式调任编辑部,就像卡到阴一样开始拚命埋头苦干。

  大家常说我在这几年大红大紫,主要也是我爱上编辑这份工作的关系。

  我认为编辑是最适合培养现代必备技能的职缺。
 
  我相信编辑是最强职缺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编辑可以尽情饮用「才能鸡尾酒」。

  有些怪咖或天才,这辈子只要碰到一次就能改变你的人生。编辑天天都在跟这种人碰面,有时候还会一起脑力激盪孕育书籍,养成像战友一样的关系。

  这样说对读者可能有点过意不去,但从书本中获益最多的,绝对是编辑。含辛茹苦孕育一本书籍,绝对比阅读更能吸收到作者的精华,所以得到最多利益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有机会吸收各行各业一流人才的精华,上哪去找这么奢侈的工作呢?

  编辑可以透过制作书籍的工作,获得飞跃性的成长。我这个人的一切,可以说都是我编辑、企画的书塑造出来的。

  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积极吸收对方才能的心态非常重要。

  第二,编辑有能力创造故事。

  说穿了,编辑的工作就是在「编故事」。

  现在这个时代,商品的机能和价格其实差异不大。

  今后,要付予商品什么样的故事才是重点。

  比方说一件T恤的款式,设计者是谁?他是怀抱着怎样的心思设计的?设计当中又隐含着什么讯息?未来不管是卖衣服、家具、食品,都要有打动消费者的好故事。

  而这正是编辑最擅长的工作。

  编辑擅长编故事的才能,今后在各个产业都大有用处。我曾经到东南亚旅行,买了一尊根本没人要的佛像,我替那尊佛像编造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转手就卖了好几万元。

  也多亏有编故事的能力,我目前还从事出版以外的商品创作。

  第三,编辑工作能培养出洞察人心的能力。

  如果你没办法切身体会人为何落泪、为何烦恼、为何欢喜,那么绝不可能生出叫好又叫座的书。

  最近有人提倡,用大量的资料分析出畅销书的题材,恕我无法苟同。

  真正会热卖的书籍,都是鲜明聚焦在特定人物身上的内容。

  像有些卖给三十多岁业务员看的商业书,都是肤浅的行销策略做出来的,那种书怎么可能会卖呢?

  编辑应该要融入业务员的角色,彻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例如业务员平常午餐吃什么?是吃油炸食品、小吃店套餐,还是便利商店的便当?这样才能做出一本改变对方人生的作品。

  像这种极个人化的商品,最终反而能深得大众喜爱。

  洞察大家对日常生活的感受,这种敏锐的嗅觉就跟创作故事的能力一样,未来在设计各种商品和服务上,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做一本你自己想看的书

  编辑这份工作的精髓,就是以游玩的心态工作,以工作的心态游玩。

  倾注所有的热忱,彻底疯狂就对了。对喜欢的东西,要怀抱热情全心投入。

  说穿了,其实做畅销书的诀窍,跟做出畅销软体或人气美食是一样的,端看你有没有赌上自己的人生,全心投入。

  你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做一本你自己会想看的书。纯属个人偏好也无所谓,反正有不有趣也没有一套标准。你应该做一本宁可丢掉饭碗,也要推荐给世人的书,这才是最重要的。

  之后,你要细心想像大众的感情,在书中融入想传达的故事,以免热情沦为不切实际的自嗨。

  现在AI越来越先进,那些单调和讲究逻辑的工作早晚会被取代。唯有打破一成不变的观念和利弊得失的思维,疯狂投注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才是人类最后的武器。所以,这种充满人性的风格,今后会非常吃香。

  顺带一提,我在二○一七年六月开设了网路沙龙「箕轮编辑室」。

  才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召募到一千三百名成员。

  我们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年轻又多样化的成员大家一起进行文字创作、设计、动画制作、节目企画、社群设计等活动。

  所谓的网路沙龙,主要是在网上互相交流的组织。有时候我们也会约出来见面,共同推动各项企画案。

  有点类似以前的私塾吧,志同道合的伙伴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实践理想。

  网路沙龙的成立构想和企业完全不同,很难用以往的价值观来衡量。

  公司会支付员工薪水,所以,员工就算对工作没热忱,为了养家活口或清偿贷款,还是会死命巴着组织不放。

  他们会忍受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求每个月二十五号领到薪水。而薪水永远不涨,工作却越来越多,员工渐渐产生一种吃亏的感觉。

  不过,网路沙龙的现金流是相反的。成员要付钱给我来换取工作机会,箕轮编辑室的会费每个月大约一千五百元。

  付费的成员,可以替我编辑的书籍进行宣传促销活动,或是替我设计书店的展示牌。最近我也会让他们帮忙设计书店(箕轮书店)或招待所(成员的聚会场所)。

  工作和玩乐已经没有区别了

  付钱工作和一般的劳动结构完全相反,旁人很难理解这是为什么。因此,大家常说我根本是搞宗教敛财,专骗信徒的钱。

  然而我敢肯定,这种工作方式未来会成为主流。

  他们来我的沙龙工作,不是为了「钱」。

  而是想获得「快乐」和「趣味」这类的成就感。

  比起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满足更高层次的欲望才是他们工作的目的。年轻人不喜欢的工作,你给他再多钱他还是不想做;反之,若是快乐的事,他宁可付钱也要抢着做。这才是时下年轻人的观念。工作和玩乐已经没有区别了。

  这个时代的工作方式也慢慢改变了,很多企业会强制员工休息,你想熬夜加班都不行。

  电视台和广告商的员工经常告诉我,他们想坚持工作品质、提升自己的能力,但公司逼他们一定要休息,对他们来说不能加班实在非常痛苦。

  当然,忙到过劳死是很严重的问题。可话说回来,喜欢工作却不能工作,这样的社会风气不是很奇怪吗?

  这世上有些真正的宝物,是必须忘我投入才接触得到。

  网路沙龙并没有雇用关系,社会上的工作改革风气与我们无缘。大家都是付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不会去计较劳动时数。

  因此每个人都神采奕奕地工作,既没有规定的下班时间,也没有放假这回事。不想干的人停缴会费就行了,没有人会像上班族一样为了五斗米折腰。所以,每一个留下来的成员永远干劲十足、积极向前。

  现在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必须降低影像品质,以免超出法定的工作时间。所以箕轮编辑室的动画制作团队,很快就可以超越电视台了。而我们的设计团队,迟早会做出比广告商更高竿的作品。文字创作团队再过不久,也会做出比出版社更有趣的内容。不,应该说我们早就超越职业水准了。

  我的团队成员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进化的速度非常惊人。

  箕轮编辑室成立才一年,如今商业网站已经委託我们撰写报导和制作动画。日本网购平台也委託我们做宣传企画案。

  不断有一流企业找我们合作。一般企业的好缺都被老屁股占满,年轻人根本没有机会可言。那些大企业的上班族只能慢慢熬出头,而箕轮编辑室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早就累积各种经验超越他们了。那些年轻人懂得打造自己的品牌,拥有单打独斗的实力。箕轮编辑室目前可说是全日本最热门的私塾。

  副业解禁时代

  我的网路沙龙每个月有将近两百万元的收益。除此之外,我还接了十件以上的产品制作和顾问工作。我的副业收益,几乎是薪水的二十倍以上。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辞掉工作。其实当员工有很大的好处,没道理不好好利用这个优势。

  现在「副业解禁」是很热门的话题,你应该先在公司干出一番成果,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后,再去外面接单赚大钱,这样做副业才有意义。

  假日跑去餐厅打工那叫本末倒置,你只是拿宝贵的时间去换钱而已。想在副业解禁的时代活跃,你就要好好利用公司这个地方,替自己创造在外面赚钱的名声。

  当员工最大的好处是赌博没风险。你可以利用公司的资金、人力、设施,全力尝试大型的企画。万一不幸失败也不是损失你的个人财产,所以说,上班族也是令人血脉贲张的最强职业。

  先在公司建立声望,再靠副业赚取高出薪水几十倍的收入,这种成功模式还不太常见,但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趁现在学习这种工作方式有益无害。
 

图书试读

进入混乱才能看见新风景

你必须甩掉合理和一成不变的思维,主动投身麻烦之中,才有办法创造出新的事物。

我在念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担任编辑的素质了。

高二那一年,我迷上了《深夜特急》这套着作,还跑去参加作者泽木耕太郎的演讲,请他在我的背包上签名。接着我马上採取行动,独自前往义大利和西班牙旅行。

在西班牙时,我刚好遇上马德里的列车爆炸恐攻事件,旅行社还发函确认我有没有生命危险,整个城市很不平静。这种局势混乱的非日常气息,令我有些忐忑不安。不过,后来渐渐习惯了一个人的旅行,总觉得不太过瘾。我的旅行没有《深夜特急》的味道,就这样平淡无奇地结束了。

当我准备从米兰机场搭机回国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我在登机前才发现弄丢护照,只好眼睁睁看班机飞走。偏偏我又不会说英文,那个年代也没有智慧型手机,没有谷歌大神和LINE 可使用。那一瞬间,强烈的不安排山倒海而来,我似乎能听到肾上腺素在分泌的声音。我真正的旅行这时候才开始。

首先,我找到一个在机场担任职员的日本人,跟他说我只是来旅行的高中生,不小心弄丢护照。职员建议我报警处理,警察要我写物品遗失清单,我的英文却烂到无以复加,连「遗失」的过去式怎么写都不知道。

警察向我建议,目前机场配有大量警力防范恐攻,是最安全的地方,在新的护照办好之前干脆睡在机场的椅子上。我从善如流,效法电影《航站情缘》的汤姆.汉克斯,当起了机场游民。

当时正值春假,机场有一大票日本人。我怯生生地找上他们,跟他们说我的护照和钱都不见了,需要一点金钱帮助度过难关。那些观光客很讶异,怎么我一个高中生也敢自己出国?好在他们给了我不少钱。后来我开口也不再不好意思,甚至相信自己可以用这种商业模式致富。

我用人家施舍的钱,去机场的麦当劳买大麦克吃。之后搭乘电车和巴士前往领事馆,拍了一张证明身分的照片,并请领事管发行临时护照给我,这才平安回到日本。

凡事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行事方法,根本毫无魅力可言。我第一次独自的国外旅行,原本就要平凡无奇地结束,但从弄丢护照的那一刻起,我拥有了自己的故事。

大学时代我去印度旅行,也同样卷入了麻烦之中。一间伪装成特产店的无良店家,用巧妙的手法骗我进去光顾,还把我监禁在小房间里,逼我购买昂贵的宝石来换取自由。房间里的温度热死人不偿命,无良店家拿了一杯可乐给我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毫不留情地席卷了我对“工作”这个词的固有认知。它没有教我如何写出更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给我一本通用的“成功秘籍”。相反,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剖析了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它们。我一直以为,工作就是不断地学习新技能,不断地追求更高的职位,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想法可能正是我被“擦伤”的根源。它让我开始反思,那些让我们痛苦不堪、甚至想要放弃的“擦伤”,究竟是真的不可逾越的伤害,还是我们自己过度放大的敏感?它鼓励我们拥抱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甚至在混乱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默默地看着窗外,思考着我过去那些因为微不足道的挫折而纠结不已的日子,心中涌起一股释然。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你投入思考,甚至挑战你一直以来坚信的某些观念,但正是这种挑战,才带来了真正的改变。

评分

我发现自己常常被一些琐碎的细节所困扰,在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能让我焦虑好几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脆弱。它没有假装告诉我要如何克服焦虑,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焦虑产生的土壤,以及我们如何学会与它共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狂热”的工作状态时,并没有一味地歌颂,而是客观地展现了其中的代价和隐患。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革命”并非是把所有人都变成不眠不休的工作机器,而是找到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工作方式。它鼓励我们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被表面的光鲜亮丽所迷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死里逃生”般的项目,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但事后回想,那些经历反而让我成长了许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长”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技能的叠加,更是心态的蜕变。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觉得它够“野”,够“不羁”。没想到,内容比我想象的还要深刻。它没有空泛的理论,也没有浮夸的鸡汤,而是充满了作者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炼出的经验和感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接受不完美”的论调。我一直以来都追求完美主义,这让我常常陷入无休止的修改和自我怀疑中,结果反而拖慢了进度,也消耗了我的热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所谓的“完美”只是一个虚幻的目标,而“完成”才是更有价值的。它鼓励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即使那一步并不完美。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那颗挑剔的心。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拿起笔,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想法,那些零散的思绪,也开始逐渐汇聚成一股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所承受的痛苦,并非来自外界的打击,而是源于我们内心对“完美”和“成功”的过分执着。作者以一种近乎近乎于“解剖”的方式,剖析了这种心态是如何一步步将我们拖入困境的。它没有给我任何“捷径”,而是鼓励我们直面那些让我们感到“疼痛”的现实,并从中找到力量。我过去常常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误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自责往往是过度且不必要的。它鼓励我们拥抱不确定性,允许自己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而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不被失败打垮”的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被理解的释然,仿佛作者洞悉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仅仅是关于工作方法,更是关于对待生活和自我的态度。我一直以为,“狂热”的工作意味着牺牲一切,包括健康、家庭和个人生活。但这本书却挑战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它告诉我,真正的“革命”并非是将自己推向极致的燃烧,而是在混乱和压力中找到一种平衡,一种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所谓的“擦伤”,很多时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在作祟。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神奇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你去深入地探究这些根源。我曾经有过一段极其压抑的工作经历,当时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坚韧。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那种“坚韧”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味地忍耐,而是学会与困难共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