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五十年:台湾飞利浦的跨世纪转型

组织创新五十年:台湾飞利浦的跨世纪转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组织创新
  • 台湾企业
  • 飞利浦
  • 转型
  • 企业史
  • 经营管理
  • 科技发展
  • 产业变革
  • 跨国公司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企业长青的不二法则,尤其是处在工业4.0的当代,任何组织都得抛开旧思维,以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未来的使命与任务,并以全新的视野去制定策略与行动准则,奋力转型,方能屹立不摇。可是要如何转型呢?转型的组织何其多,为什么转型成功的却不多见。因而,探讨成功者经验,了解其作法,并作为借镜攻玉的典范,应该是一个明智的方向。

  作为日本戴明奖与最高品质奖的得主,这家企业绝对是成功者之一。透过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的创新,此企业不但由跨国企业的小小加工点,快速蜕变为世界一流的企业,而且攀向卓越颠峰。其转型成果十分卓着,作法历久弥新,非常值得效法。

  本书是极少数从「局内人」观点来考察企业转型的着作,作者曾参与此家企业的创新转型长达十五年,对其变革历程与具体作法知之甚稔;更获得主持转型之各高阶主管与经营团队的全力支持,坦诚分享智慧,提供解答。因而,本书资料不但极为翔实丰富,而且信而可征,归纳出来的结论相当严谨、具体及实用,应该可以作为一盏明灯,协助各种组织成功转型,迈向永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伯壎(Bor-Shiuan Cheng)


  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终身特聘教授,兼心理学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以及台湾工商心理学学会理事长;曾任台湾心理学会理事长、国科会心理学门召集人,亦曾担任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管理学院与法国欧洲管理学院(INSEAD)访问教授、《本土心理学研究》主编与协同主编、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编,以及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资深编辑。

  他在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取得学士(1975)、硕士(1977)及博士(1985)学位,并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工业关系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他的主要专长为组织行为、工商心理学及华人组织与管理,尤其着重在领导统御、组织文化及工作态度上。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百余篇,撰写与主编专书及专章四十余种。

  其主要出版的书籍包括《海崃两岸管理系列丛书》(四册)(远流,1998)、《组织文化:员工层次的分析》(远流,2001)、《华人领导:理论与实际》(桂冠,2005)、《家长式领导:模式与证据》(华泰,2006)、《华人组织行为》(华泰,2006)、《The silicon dragon: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Edward Elgar,2006)、《硅龙: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传奇》(华泰,2007)、《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繁体版)(华泰,2008;2014;2019)、《组织行为研究在台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华泰,2015),以及《华人领导的十堂必修课》(五南,2017;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他的研究成果亦颇获社会肯定,而曾荣获苏芗雨博士论文奖、教育部学术奖、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与优等研究奖、国科会社会科学专书奖助,以及宏碁龙腾十杰奖等多种学术奖项,并以家长式领导的理论模式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言:推动台湾奇蹟的另一只手

第一节 厂商活动与经济成长
第二节 时代背景:台湾的经济发展与外商因素
第三节 回首从前:台湾电子产业的变迁
第四节 本书的立场与架构

第二章 开创:飞向高雄加工出口区的欧洲春燕
第一节 荷兰飞利浦的百年基业
第二节 看见福尔摩沙
第三节 台湾飞利浦的茁壮
第四节 英国南安普敦厂的品质事件与启示
第五节 日本第一的挑战

第三章 立志:启动世纪变革
第一节 觉醒:危机就是转机
第二节 展望:成为远东市场的主要玩家
第三节 品质与速度是关键
第四节 推动全公司品质改善
第五节 品质指标、总裁诊断及方针展开
第六节 摘取戴明品质桂冠之路

第四章 蜕变:加速变革引擎
第一节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节 顾客是关键
第三节 顾客满意度指标与调查
第四节 策略性方针管理
第五节 迈向顾客导向的组织
第六节 顾客的第一选择

第五章 飞跃:累积世界级声望
第一节 珍视员工价值
第二节 员工需求的掌握与满足
第三节 迈向有机式组织
第四节 赢得日本品质奖
第五节 领先大未来

第六章 精实:成为卓越企业
第一节 臻于卓越的BEST
第二节 更上一层楼的品质标竿
第三节 台湾飞利浦的企业公民责任
第四节 全球组织大整併

第七章 转向:确立新使命
第一节 精心极简
第二节 创新为你
第三节 台湾飞利浦的人才扩散

第八章 结语:反思组织创新五十年
第一节 台湾飞利浦的角色嬗递
第二节 品质改善与组织变革之旅
第三节 组织转型的启动与改善
第四节 双管齐下的组织转型
第五节 台湾飞利浦的经验与启示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附录一、《品管无价》(Quality is free)精华摘要
附录二、台湾飞利浦组织转型年表

 

图书序言



筑梦与圆梦


  本书的撰写,比想像的要困难多了,过程更是十分曲折,从发想到完成竟然长达二十年之久,光是书写本身就足以成为一则丰富有趣的故事来加以叙说了。台湾大学工商心理学研究团队与台湾飞利浦结缘甚早,从1985年就开始了,一直到2000年都还有合作关系。这关系是如何启动的?1998年,我在台大心理学系五十週年系庆的产学合作演讲时,是这样描写的:「十二月的校园沐浴在一片金色阳光的温暖当中,宁静、安详而恬适……两位西装笔挺的绅士(Kuilman与鲁业琦先生)神情优雅地上了心理学系北馆二楼,进入庄仲仁教授研究室。从此,揭开了台大与台湾飞利浦长期产学合作的历史序幕。」

  这一段岁月真是难得的人生际遇,为我的初始的学术生涯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在历经好几任荷兰籍总裁的领导之后,台湾飞利浦由本地出身的罗益强先生主其事,并以破坏性创新的思维方式快速翻转经营模式,而由外商海外的一个加工制造点神奇地成为世界级的研发、行销及制造中心,表现十分亮眼。我们三人团队(包括现任中山大学人资所的任金刚教授)一方面进行各种改善指标的调查分析,一方面立下宏愿,一旦机缘成熟,一定要把此一段难得的经验记录下来,作为组织与管理的经典案例。事实上,当初(1986年)由飞利浦内部顾问常昭鸣先生陪同到中坜厂区访问时,许禄宝总经理就已经期许我们要做出类似霍桑研究一般的成绩。

  所谓「德不孤,必有邻」,1997年当我由英国剑桥大学管理学院访问研究回来之后,获得《台湾产业研究》客座主编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系吴青松教授的邀约,撰写一篇有关台湾飞利浦组织发展与策略的论文。因为他打算编辑一本《外商在台湾》的专刊,探讨外资在台湾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在技术与管理上做出贡献。大概耳闻我们团队十分投入在台湾飞利浦的顾客与员工满意度的研究调查当中,对其组织成长与变革知之甚深,乃力邀我们贡献一篇论文。那时,正是台湾飞利浦如日中天的时代,不但业务蒸蒸日上,成为荷兰皇家飞利浦盾牌上那颗闪闪发亮的新星,而且带领台湾电子产业冲锋陷阵,在竞争激烈的日本市场上开疆辟土,力争上游。

  二十世纪末,正是金融海啸及企业改造当道的时期,为了成功迈向另一个千禧年,企业纷纷瘦身减肥。最着名的案例莫过于美国奇异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其变革过程相当精彩动人,力道雷霆万钧,成就非凡,企业也从此脱胎换骨,成为新世纪的领航者。一时,奇异变革之类的着作洛阳纸贵,中子弹杰克(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 Jr.)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响当当人物。许多学术与实务界人士也都对此案例赞誉有加,咸认为是二十世纪末期最伟大的组织变革,威尔许则是百年来最杰出的企业领导人。可是,杰克‧威尔许所採用的乃是震盪疗法,大刀阔斧进行裁员,大量换血。许多单位都面临兼併、整合、重组及裁撤的残酷命运,从业人员的痛苦指数骤升。因而,威尔许被勐烈批评为像一颗中子弹,只会取人性命,不伤建筑本体。虽然事后证明变革颇为成功,但我们不禁要问:变革需要如此冷酷无情吗?这种惨烈的变革方式真的适用于珍视人的价值的企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台湾,能与奇异相提并论的成功变革显然不多,但是罗益强先生带领的台湾飞利浦跃进式变革绝对是其中之一,其效果不但不遑多让,而且过程与手法更是温和柔软许多,牧羊人毕竟与投弹手差异很大。而且透过激励每个人主动管理好自己的事,来发挥止于至善的精神,更是效果卓着,也不由得想起十八世纪时,罗斯柴尔德家族创始人的睿智忠告:「要如何致富?」…「管好自己的事!」。虽然环境变化快速,新兴产业源源不绝地蹦出,但很多经营法则却是历久而弥新的。因此,趁此邀稿良机,应该把台湾飞利浦的传奇故事撰写出来,以免藏诸名山,徒留遗憾;同时,亦可振奋在地企业的志气,承先启后,开创更美好的未来。于是,乃与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林家五(现为东华大学企管系教授)一起动手,写了一篇〈台湾飞利浦的经营与组织发展:一项整合性的观点〉的论文,投稿到《台湾产业研究》。可是,却又觉得意犹未尽,一篇几十页的论文,实在难以详述故事的细节与精彩动人的情节,应该打铁趁热,扩充为书。因而,乃将章节、大纲及其要旨一一记下;并认真讨论出一页访谈表,罗列十项重要问题,打算当面请教罗益强总裁。另外,出版社也在一旁加油打气,列为最优先出版的书籍之一。因此,师生两人,摩拳擦掌,一副势在必行的样子。

  遗憾的是,这些事从未发生,好像一场春梦,了无痕迹。原来,历史进展常常在意料之外,无常总是悄悄而来,计画往往跟不上现况的变化。的确,人生既难预测,又难掌控:不但我们投稿的论文石沉大海,音讯全无,而且《台湾产业研究》的外商专刊也从未出版;我们打算写的书,虽然出版社期盼殷切,但因为访谈罗益强先生的愿望未能实现,研究、教学、课业又多,此书的撰写计画也就戛然而止,无疾而终。对于美梦未能成真,我们倒不觉得扼腕,因为事情总是像波涛一样,汹涌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条件因缘不俱足,只能徒唿负负,静待时机成熟;而且也实在没有太多余暇的时间思考如何走下一步。尤其在迈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团队获得教育部追求卓越计画的补助,所有成员都转向探讨具有本地文化特色之「华人组织行为」的议题,并成功地建构了一些「华人领导理论」之类的模型。伴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在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有利条件下,东风竟然可以西渐,家长式领导成为国际新兴的领导理论,不但影响了欧美领导研究的走向,而且在国际学术界发光发热,赢得不少掌声。我们亦乐于陶醉其中,积极发挥所谓的国际影响力。

  十分弔诡的是,当我们淡出与台湾飞利浦的合作关系之际,全球飞利浦的未来之路,似乎也正在酝酿着转变,公司的使命与愿景与过去大不相同,并逐渐从电子产业抽身,转向医疗与照护产业。于是,在全球飞利浦的版图中,台湾的身影愈来愈显得轻薄短小,其规模与影响与二十世纪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与台湾飞利浦的距离,也变得愈来愈遥远。然而,念头一起,似乎就不会消失,必须加以圆满。就在记忆变得模煳褪色之际,在2012年台湾飞利浦品质文教基金会的例会当中,由许禄宝董事长主持,讨论基金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有成员提议,也许可以将出版系列书籍列入计画,一方面为过往的台湾飞利浦的杰出表现,留下只字片语,做为历史纪录;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基金会的活动,开展更多元的经验交流。进而,强化台湾飞利浦退职同仁之大家庭「飞友会」的联系,且提携后进,并造福乡梓与贡献人类社会。因为以台湾飞利浦经验之精彩,必可提供效法典范,启迪后进,为本地当前停滞不进之经济注入一些创新性思维;同时透过对过往杰出经验之详细剖析,提供面对挑战之卓越榜样,亦可展现开创与创新之精神,造福人类。

  于是,乃翻箱倒箧,搜出以往的档案与资料重新审视一番。不看还好,一看不得了,许多过往鲜活的印象,都已经消磨殆尽,留下的记忆所剩无几,只有点点滴滴的隐晦讯息飘浮着,闪烁不定。也许年轻时不是那么困难的工作,现在已成为巨大的挑战,势必耗费一段时日,事倍而功半。千思百想,总算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寻思既然服务于学术殿堂,何妨把它视为一项研究计画来执行,并号召博、硕士班研究生一起来共襄盛举。如此一来,应可如期完成此项计画,而且亦可让年轻学子由做中学,从这个难得的案例当中,学到许多书本与文献无法学到的默会之知。何况,就像美国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的:「一位动手抓住猫尾巴,把猫拧回家的人,其所获得的教训,千百倍于旁观者。」这种直接动手的作法的确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比研读论文的正式作法更胜一筹。

  于是,乃重新拟订与扩充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与纲要。为求周延,经过多次的开会讨论,广征各方意见,终于以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大纲,总共分为七章。除了首末两章为前言与结论之外,以五章的篇幅来交代台湾飞利浦非凡的过去。接着,广泛蒐集各种文献、档案、报导及相关资料,尤其是承蒙基金会诸位成员的鼎力襄助,使得各章节的资料更为丰富周延。然后,再将资料分配给研究生阅读,定期举办研究讨论会,加以消化、吸收,再转化为文字。

  为求严谨精确,更力邀当初曾任台湾飞利浦的高阶主管来进行深度访谈—毕竟公司辉煌的历史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许多人都是开创元勋,拥有极为宝贵的一手经验。对本书的撰写,他们亦乐观其成,因此,针对访谈问题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在短暂时间内,将过往所有学习、经历及领悟倾囊相授,并重现往日经营的历史场景。尤其罗益强先生更是不改本色,总是快人快语,在访谈时就直接挑战研究生说:「为什么要参加这项研究写作计画?想知道什么?」也强调年轻人必须要有本事,要勇于向上挑战,就像一流剑客一样,专找能打败他的人来比剑,而非找两三下就可以赢的人来让自己觉得很神气:「不,要去找能打败你的,才能学得到东西嘛!」一切彷彿时空重现,勾起了我三十年前第一次与罗先生开顾问会议时的情景,有位高阶主管想请教日本顾问有关如何执行的问题,罗先生马上说:「No,这是我们自己的工作,不要推给顾问。他们是来找问题的!」经过多次深度访谈之后,再誊出文字稿,做为第一手的资料。然后,根据所有资料写出草稿,我再根据草稿加以统整、改写,并延请参与经营的主管给予评论,提供修改意见。如此来来回回、反反覆覆五、六次,再逐渐成形,并加以定稿。

  草稿的撰写,当初的分配状况是首章与末章由周婉茹(现任中原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与我负责,第二章谢佩儒,第三章白昆欣,第四章陈韦丞,第五章谢芳文,第六章简忠仁(现任元智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我非常感谢这些研究生的投入。每一章完成后(2014),再由我参考最新资料与评论意见,陆陆续续修改,就好像在修改投稿论文一般。刚开始,在修改每一章时,本来是只针对该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校准,但在总其成时,却发现有的章节重复过多,有的章节则挂一漏万,必须要加以删减、增补、区分及汇整。于是,乃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来回回循环修正,又花了不少时间。另外,也因为2003年以后,台湾飞利浦的业务已精简为本地销售,我们接触有限,蒐集的资料较少,无法理解其间的组织转型过程,并掌握所处的时空背景与脉络因素。因此,必须扩大时间视野,广泛蒐集相关文献来加以构思。这种情形当然与当初计画着重于考察台湾飞利浦的茁壮与成长有关,较聚焦于品质改善成果,而忽略了千禧年以后,荷兰皇家飞利浦的组织文化革新与企业转型策略,以及伴随而来的全球布局的大洗牌、大变革,以及破坏性创新。不同的时间视野,也的确会有不同的体会。

  因而,乃做更进一步思维与广泛阅读,并博采众议,将第六章切分为两章,前一章讨论台湾飞利浦成为卓越企业的过程,把整合后的品质改善模型列为重点,说明BEST(Business Excellence through Speed and Teamwork)与台湾飞利浦的关系,并交代荷兰飞利浦的愿景与策略走向,以及如何透过切割与出售(割售)、合併与收购(併购)来重新定位企业的经营模式,并使得台湾飞利浦逐渐缩减规模,演变为销售据点;后一章则讨论飞利浦淡出电子业后,如何蜕变成为医疗与照护产业的经过,以及对台湾飞利浦的冲击。于是,全书八章总算成形,而凸显了台湾飞利浦的跨世纪转型过程,内容包括前言(第一章)、开创(第二章)、立志(第三章)、蜕变(第四章)、飞跃(第五章)、精实(第六章)、转向(第七章),以及结论(第八章)。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诗人,与哲学家、画家、雕塑家及音乐家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是创造者。然而,在另外的意义上,则是时代的产物。即使是最出类拔萃的人,也不能逃脱此一主从关系。」作家如此,企业也是一样,她一方面可以创造未来,一方面却也需要接受时代的考验。台湾飞利浦是在全球总裁弗利茨‧飞利浦以一票对八票、独排众议到台湾设厂,经过全体外籍与本地员工的胼手胝足,上下一心,总算搭上全球电子产业高速成长的列车;再加上罗益强带领的品质改善变革,终于一飞沖天,成为世界级的电子巨擘,成效惊人。可是,在迈向全球化后,形势丕变,全球市场竞争激烈,荷兰飞利浦乃决定淡出市场成熟、生命週期短暂,以及景气循环快速的产业;又面临台湾政治凌驾经济、中国崛起,于是台湾飞利浦乃由中心成为边陲,其历史情节,戏剧张力十足。

  史丹佛大学教授O’Reilly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Tushman在《创新求胜》一书中强调:「『成功之后衰败,创新之后怠惰』的模式长存于各行各业当中……这是全球所有企业的通病。」可是,台湾飞利浦的历史故事并不全然如此:她十分成功,也十分努力,可惜因为是属于全球化企业的联属公司,而非自主的企业体,而无法彻底遂行自己的意志,也许这是跨国企业联属公司难以逃脱的宿命。然而,对母公司而言,即使成功,也得居安思危,透过主动蜕变与策略创新,促使自己进一步往前展视,以期从今日之坚强地位,迈向更美好的明日。因而,全球布局发生大改变,也是理所当然的。也许组织创新与企业转型正是世界一流企业得以基业永固的理由,百年之后仍能长青永续。对善于代工制造、命运操之在别人的经济体而言,这样的历史教训,难道不是暮鼓晨钟,足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吗?

  成功虽然不容易复制,但历史却可以提供启示,令人反省深思。所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多识前古,贻鉴将来」,从本书的案例中,应该可以获得许许多多的启发,其中荦荦大者也许是:组织需要同时兼顾演化型与革命型创新,透过持续改善累积突变之动能,由量变转为质变,以告别昨日,迎来更璀璨的明天。在此过程中,领导人极为重要:「他们所做的决定是成败的关键,高明的决定足以化解成功的魔咒,避开失败的陷阱!」未来也是由具远见的领导人所创造出来的,正如人类的历史一样:领导人指出前去之路,其余人等则跟随效行,再立下典范制度,成就百年丕基。

  「众志成城,众擎易举」,本书的完成也是如此,因为许许多多人的协助,方可竟其功,我们的团队其实只是助缘而已。要特别感谢许禄宝先生所带领的财团法人台湾飞利浦品质文教基金会成员的积极投入,尤其是安排深度面谈,广邀飞友会成员贡献意见的同仁,他们的热心参与,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宝贵文献与资料,令本书内容丰富周延不少;也要感谢欣然接受访谈的罗益强总裁、张玥总裁,以及孙纪善女士,因为他们的慨允,才有更为难得、翔实及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还有罗益强夫人刘小如女士提供的照片档,因为她,本书方能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谢宜瑾助理的不辞辛苦,认真缮打与寻找相关图片;以及旁征博引,努力缮校文稿的善心匿名人士,都是幕后功臣。除此之外,对参与台湾飞利浦经营的所有人士亦应致上最诚挚的谢意,他们是形塑过往五十年荣光的主人翁。记得台湾飞利浦赢得日本戴明奖时,许禄宝先生接受天下杂志访问,他说:「以往的成长,靠的是跟荷兰总部『徒弟跟师傅的学习』;全面品质改善活动是跟日本人学习。如今比较了解如何掌握一些方法,比较懂得怎样要求,但剩下来的问题是『能否传给下一代』。」因而,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为了见证本地的企业先驱曾经走过的半世纪荣光,也在于深切反思应该如何将知识传承给下一代,以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虽然坊间当代企业发展史的书籍所在都有,可是严谨性却相对有限,析理亦不够透彻,而无法对企业之兴衰转折的机制有所洞察,获得宝贵的教训。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稍微弥补上述缺憾,并为华人社会的企业史的书写提供一条道路。然而,更重要的是,希望所有的新的世代都能立基于前人的经验,吸收前人的智慧,开创更恢弘的新局: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让今日胜于昨日,明天犹胜于今天,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每个人都更为幸福,是所至盼!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前言:推动台湾奇蹟的另一只手
 
迈入千禧年之后,资讯科技与数位科技突飞勐进,工业4.0乃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工业4.0是指全球产业在历经蒸汽机发明、电力驱动,以及电脑崛起等三次革命之后,结合电脑、软体及网际网络,透过人工智慧所产生的创新,将改写产业未来的风貌与版图,成为人类产业历史上的第四波革命。在此浪潮之下,任何的企业都得抛开旧思维,奋力转型,以掌握未来的先机。但是,这种转型并非仅止于对生产流程、人力资源,以及组织结构的进一步简化而已,也涉及了更深层的价值观与基本预设的改变。换句话说,资讯科技(IT)的更迭只是工业4.0的要件之一,组织除了要提升资讯网络系统的效能之外,也需要认真思考未来的经营模式为何、整个产业价值链如何变化,以及企业本质如何重新定位等等的问题,以全新的角度去想像企业的使命与任务,并以全新的视野去制定策略与行动准则。
 
事实上,不管人类会面临多少波的革命,企业所处的环境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当企业面对急遽变动的经营环境与产业结构时,要想永续发展与持续生存,就得依靠组织转型(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来脱胎换骨,并採取剑及履及的预应作法,快步向前,方能掌握未来,基业长青。在面对环境变化的挑战时,究竟企业经营者是如何下定「转型决心」的?如何提出具体步骤与作法,启动革新之路?又如何排除变革抗拒,激励组织成员勇于面对变局,进一步跨越成长的鸿沟?究竟是哪些脉络因素会影响企业的策略选择与变革行动?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探讨,且需要认真以对,并进行行动研究,以提出一针见血的睿智答案,一方面带动个别企业成长,一方面亦可进而促进一国经济之发展。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