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效应:从此不再错过眼前对的选择

盲点效应:从此不再错过眼前对的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elly Boys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决策学
  • 行为经济学
  • 认知偏差
  • 盲点效应
  • 选择
  • 思维模式
  • 自我认知
  • 影响力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有权利选择更好的人生版本!
在每个时刻感知自己更多的潜能

  如果你能看见隐藏的信念、情绪及形塑你生命的知觉泸镜,会是什么样子?对许多人而言,这是既可怕又有趣的想法。在我们的生活及关系模式中,自动运作的惯性带给我们周而复始、看似安定的生活,却无法带给我们想要的平静及快乐。为了停止这不断让我们陷入死胡同的导航模式,我们需要重新看见眼前的选择,看清自己眼前和内心的真实样貌——进而发现更大的奇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透过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新兴研究,辅以个人故事与实务练习,本书将帮助你了解我们如何产生知觉、情绪与认知盲点,如何照亮盲点暗区,以及如何善用这种崭新的体认。当我们的直觉够清晰,就能突破盲点,在做选泽时避免错误的决策及不必要的痛苦,使自己能更真实、深刻地体验每一刻!
 
  【看不见的代价最贵】
  • 注意力暂失:小心幻象在帮你的人生导航
  • 解读你的无意识故事:它们如何遮掩真相并影响你
  • 捍卫自我:揭露虚假的情感信念
  • 选择性注意力:为何你看不见球场上的大猩猩
 
  【从此不再瞎盲 x 27个关键练习】
  • 骇进你的直觉:如何提高直觉准确率
  • 破坏判断力的三大偏见以及导正方法
  • 善用危机:揭开难以捉摸的盲点
  • 心流状态:极致的身心连动体验,强化天生的感知能力
 
  【脱盲后的开阔明亮人生】
  • 摆脱不必经历的冤枉路
  • 开启亲密关系的旷野 
  • 身体感应与直觉智慧连接上线
  • 抓住身边的快乐小线索

好评推荐

  「凯莉.波伊斯为我们揭开这门强大的新科学,带领我们去探索每天所遗漏的重要事物,并告诉我们如何借由简单、实际的行为去看见眼前美好的世界。她透过轻松、友善的方式,帮助我们看见本身的盲点,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与忧虑,敞开心胸迎接深刻体验。」——瑞克.韩森(Rick Hanson)博士《纽约时报》畅销书《像佛陀一样快乐》(Buddha's Brain and Resilient)作者
 
  「《盲点效应》,新奇又富有启发性。书中探讨如何摆脱阻碍我们的惯常生活模式……我强烈推荐!」——塔拉.布莱克(Tara Brach)博士《全然接受这样的我》(Radical Acceptance)作者
 
  「我们都有盲点,本书专业地指出,正念与情商训练如何帮我们清楚看见并阻止我们在人生中创造出心理及情感磨难。从心出发,就能在俗世中获得宁静。本书带领着我们去发现内在的平静,我们的家庭与工作也将随之引发涟漪效应,进而扩散至更广大的全球社群。」——陈一鸣(Chade-Meng Tan)《纽约时报》畅销书《喜悦,从一个唿吸开始》(Joy on Demand)作者
 
  「在《盲点效应》中,作者凯莉.波伊斯巧妙揭开关于我们自己的深刻见解,并帮我们铺就一条通往正向改变的大道。」——雪伦.萨尔兹堡(Sharon Salzberg)《静心冥想的练习》(Real Happiness)作者
 
  「为了活在这个世上,我们早已习惯编撰各种故事去回应生命的无常,然而大多数人却自欺欺人地信以为真。正是这些编撰的故事创造出了盲点,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及成就自我的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也是不快乐的源头。凯莉.波伊斯帮我们去看出自己的盲点,照进我们最原初的那个真我。一旦我们如实看见,一切都会变更美好。」——詹姆斯.多堤(James R. Doty)医学博士 史丹佛大学「慈悲与利他主义研究暨教育中心」创办人兼主任《纽约时报》畅销书《你的心,是最强大的魔法》(Into the Magic Shot)作者
 
  「《盲点效应》为我们开了一扇窗,使我们了解日常假设及信念如何变质为盲点,从而更真实地看见自己、他人及周遭世界,并有了更紧密的连结。凯莉.波伊斯以温暖、亲切的笔调,提供我们关于心智如何创造盲点的最新研究及神经科学,还有容易操作的练习。」——理查.米勒(Richard Miller)医师《瑜伽休息术》(Yoga Nidra)作者
 
  「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为基础,加上直观、清晰又务实的用语,作者凯莉.波伊斯分享了她多年来身为国际正念、情智及社会智能训练师的经验。本书是自我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本自修指南,推动读者从困顿迷惑一步步走上茅塞顿开的人生旅程,迈向个人及专业的自我实现。」——理查.费尔南德兹(Richard Frenandez)博士 搜寻内在领导力研究中心(Search Inside Yourself Leadership Institute)执行长
 
  「凯莉.波伊斯融合最新的认知研究及开创性的正念练习,引导我们步上生动的探索之旅,让我们突破盲点走向真我的核心,也就是充满爱及开放性的自我意识。《盲点效应》有能量、有趣、有启发性,值得一读!」——约翰.普伦德格斯特(John J. Prendergast)博士《跟着内在指引活得更优雅》(In Touch: How to Tune in to the Inner Guidance of Your Body and Trust Yourself)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凯莉‧波伊斯 Kelly Boys

 
  正念训练师与顾问、《每月正念》(Mindfulness Monthly)主持人,透过线上训练及实务社群的推广,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毕业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拥有跨文化宗教研究学位,曾为Google工程师、监狱犯人及退役军人教授冥想与情绪智商,也曾为联合国基金会开办「和平意图」(Peace on Purpose)计画,参与训练中东地区的第一线人道主义工作者。现于伊萨兰学院(Esalen Institute)等机构教导静修课程。更多讯息详见kellyboys.org。

译者简介    

邓捷文

 
  与文为伍,以书为家,享受榨干脑汁的译想视界。现为专职译者,从事各类书籍翻译工作。赐教信箱: nekoferal.trans@gmail.com
 

 

图书目录

作者序/找出盲点,活得真实又精采
 
第1你的注意力跑哪去了
.房间里的大象
.你看见的是事实,还是意识投射?
.透过周遭细节来看见世界
.你的侦测雷达坏了吗?
.注意力训练与洞察力
◎练习:正念五唿吸法
.选择性注意力,让我们看不见球场上的大猩猩
.包容所有的体验,然后放下
 
第2成见,让你视而不见
.原始大脑总在跟我们说注意危险
.是什么让你错失看穿真相的机会?
.小心,你的直觉可能是偏见
.为什么我们喜欢编故事自欺欺人?
◎练习:检验故事的连贯性
.洞察力,照见事物的本质
.延迟发送,让大脑有时间慢慢想
.创新回应,打破你的既定模式
.松开紧握不放的想法,看见更多可能性
.进入心流状态
.鸵鸟心态带来的短暂快乐
.你的自制力可以打几分?
◎练习:帮冲动按下暂停键
.放手,让你更自由
◎练习:质疑「连贯」的故事
 
第3心流,一种极致的体验
.对未知的恐惧,绑住你前进的脚步
.不要让无意识把你耍得团团转
.偏见是魔镜,只会揣摹人心
◎练习:你身体的故事
◎练习:照亮偏见的暗区
.小心安全感可能会害了你
.心流是天性,是最自然的存在状态
.盯着墙发呆也能进入心流状态
◎练习:包容与接纳
◎练习:迎接心流
 
第4让人生拐个弯,选个你要的结局
.信念就像俄罗斯套娃,套住真实的你
.聆听自己的心声,摆脱情绪操控
.改写生命剧本,这次我说了算
.人无完人,坦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欢迎回家,一个被遗忘的日本小兵
◎练习:找出你的盲点故事
 
第5全方位观照
◎练习:接纳情绪
.认识你的情绪光谱
.面对情绪,察觉它,接受它
.释放被情绪困住的能量
◎练习:认识情绪光谱
.察觉你的情绪,让它流动起来
◎练习:善用循环的情绪
.提升心理频宽,你可以不畏不惧
 
第6蒙着眼睛射箭的丘比特
.为什么你会爱上……
.恋爱时,你的身体反应
◎练习:盲目爱情故事
◎练习:救命,我越陷越深!
.让爱更圆满,正念帮你谈恋爱
.月晕效应vs.尖角效应
.恋爱时,记得把镜头拉远一点
◎练习:同理心养成训练
◎练习:发现真相
◎练习:来自整体的爱
◎练习:同理心养成训练进阶版
 
第7善待自己,展现最好的你
.摘下面具,忘掉那个理想化的假象
◎练习:在自怜中摘下面具
.卸下防卫,让自己更宽容
◎练习:自然唤起自我怜悯
.自我怜悯是恐惧的神奇特效药
.用你的心去面对当下
◎练习:祝福我的心
.有弱点,才能让你成就自我
.用人际关系来检验自己
◎练习:盲点大揭示
 
第8别人眼中的你,听听他们怎么说
.拜託,请跟我说真话
.如何提出要求
.我知道自己的盲点了,然后呢?
.自我检视,原来我是这样子的
 
第9怎么判断你的直觉是对的?
.让直觉带上你的自我意识
.身体感应与直觉智慧连接上线
.没有理由的决策,有时更正确
.掌控一切的幻觉,是主要的盲点
.回归到你的直觉总部,重新充电
◎练习:与伙伴一起探寻直觉总部
◎练习:自己探寻直觉总部
◎练习:善用直觉的八个步骤
 
第10快乐就在你身边
◎练习:翻转不适行为的五个步骤
◎练习:看见真正自己的三个步骤
 
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

找出盲点,活得真实又精采

安.拉莫特(Anne Lamott)

 
  我是为了做自己而来,但比我所期望的花了更久的时间……

  从我还是少女时,就想到监狱工作。我不是在治疗精神病患(我的薪水没那么高),而是对我来说,那些像家人的普通重刑犯,就是你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的那种家人。你会发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从未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假如他们能够尝到个中滋味,你便能看见改变与一个崭新人生的可能性。
 
  我有几年曾在圣昆丁州立监狱(San Quentin State Prison)开办一週一次的冥想课程,当时我最喜欢的,就是狱友跟我像家人一样的关系。每当我在狱中从正在加州艳阳下慢跑或蜷伏在水泥地上的狱友身旁走过时,还是会提高警觉,但我并不害怕去那里。那是因为我一直是暴力的承受方,亲身体验过暴力的规模与样貌,但同时我也知道,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着某种型态的暴力,差别只在于是否付诸行动。我很清楚我可以武装自己,又能展现怜悯及同情心。在这些犯人中,有些是被仇很及愤怒沖昏头的倒楣鬼,有些则是被专为服侍权贵又带有种族分裂的刑罚制度所害。
 
  我所接触的,大都是有假释可能的无期徒刑犯人,他们多数是因为盲目行事所造成的致命后果而入狱。跟我聊过的大多数犯人表示,让他们锒铛入狱的行为都只发生在短短几秒内,几乎没时间思考。我询问他们的刑期,发现这一群人加起来长达好几百年。至于犯案的时间有多长呢?全部加起来不过几分钟。
 
  我总是有办法找到盲点,我们自己看不见,却会影响我们所遇过的所有人。这些驱动着我们的暗区,可能用各种方式体现出来。我渴望去发掘、探索我自己及其他人的盲点,因为我一直都很好奇,我们怎么会看不见在他人眼中显而易见(有时又令人痛苦)的东西呢。
 
  我将盲点定义为「无意识的冲动」,由情绪及信念所驱动,会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一种惯性模式。比如说,有个犯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自我伤害的行为会让他不断进出监狱,并且总是怪罪其他人;还有个危险份子,话总是说得太多太快,让每个遇见他的人都在想:「哇……这个老兄到底想证明什么,他什么时候才要安静下来?」
 
  我将盲点定义为「无意识的冲动」,由情绪及信念所驱动,会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一种惯性模式。
 
  盲点难以捉摸,因为我们看不见,它们的本质就是隐藏。盲点可能使我们感到沮丧或受人曲解,在无意识间疏远我们所爱的人,或是无法认清自我的价值与能力。盲点会点燃家人之间的战火、离间感情,也会在家庭或职场中造成隔阂,它们还会迫使我们置身于违背意愿的处境。我们可能以为它们只会对生活带来微不足道或可忽略不计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会日积月累,使我们距离快乐、活力及有创造力的人生越来越远。
 
  盲点不是我们已经知道并正在努力改进的缺失,例如要对孩子更有耐心,或是出席社交场合时要更有自信等等。盲点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深柢固的信念与伴随而来的情绪,会驱使我们表现出自己看不见的行为模式,从而让我们忽略眼前显而易见的事物。有谁不曾在遭受挫败后,或是对某个人的行为感到震惊,然后扪心自问:「我怎么没想到会这样?」
 
  盲点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一团糟,然而,只要我们能坦然去检视,它们也会显示出重要的讯息。找出盲点可以改变人生,即便我们所发现的真相令人尴尬或感到羞耻,尤其是跟信赖的友人一起,或是在学习与成长的安全环境下找出盲点时更是如此。找出盲点有点像是在寻宝,但不是猎巫。不要把找盲点看成是在羞辱自己,而是要带着好奇及情感去接近目标,如此一来,就可发现某些极其珍贵的真相。
 
  我会写这本书,正是因为我自己的盲点所带来的启发。过去二十年来,我持续在研究人类的处境,虽然比不上科学家的精确。我不只在监狱中教授冥想与情商课程,也在其他地方开课,包括退役军人医院、Google园区、美国政府部门以及中东地区的冲突前线。我开始发现不管是监狱、硅谷企业或难民营,围墙内的人们一样热情、一样脆弱,一样期盼着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一样渴望受到家人与社群的爱护与接纳,一样想要与全世界分享自己的天赋。他们都想获得成功,即使这意味着为了不受到攻击、责怪或批判,他们必须孤注一掷地去描绘或捍卫错误的自我形象,也在所不惜。
 
  好好想想,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心理学家理查.米勒(Richard Miller)是整合康复协会(Integrative Restoration Institute)创办人,他曾告诉我:「过去三十年来,每个来到诊间的人都会问我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殊途同归的一句话都是:『我还好吗?你可以告诉我,我没事吗?』」所有人都一样,我们的天性就是寻求被接纳及被爱。我们要求这个世界去反映我们自身的价值,以便逃避眼前的事实:我们的各种不自在,从不配、丢脸、怀疑、脆弱,到我们不愿去爱自己及接受自己的种种理由。
 
  我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些古怪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求。这些策略本身并没有问题,但相关行为却可能是出自于盲点,并使我们习以为常。对他人而言,这些盲点显而易见,但我们自己却未能察觉,以至于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无法找到目标,最后只能抱憾以终。没有人能倖免。

  那么,我是怎样发现自己的盲点的?在一次心理治疗中,我人在时髦的旧金山教会区,跟一个名叫保罗的心理治疗师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我盯着摆放在窗台的五辆古董玩具消防车,膝盖上平放着一杯水。我当时丢了工作,又刚结束一段感情,虽然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转,但朋友建议我,心理治疗应该对我有些帮助……或许吧。
 
  保罗听我把人生长话短说,包括简单带过我在俄亥俄州的童年、在十八岁结婚又在二十一岁离婚,再草草聊完我在德国、日本、加拿大与英国度过的二十一年,最后谈到我在加州索萨利托(Sausalito)的咖啡厅里,以为自己是去喝咖啡的,结果却被炒了鱿鱼。听我说完后,保罗透过龟壳状的眼镜仔细看着我说:「妳想找出自己的盲点吗?还是妳打算重蹈覆辙?」
砰!

  就是这个问题改变了我的一切。我打从心底发出声音,伴随着惶恐与不受压抑的笑声回答:「想,当然想!」此刻,我已经准备好聆听治疗师的答案了。
 
  当你长期穷于应付人生中各种随机出现的困难或可怕的事件后,你对于爱检讨受害者的人自然会发展出一套「听你在鬼扯」的感应器。但这次不一样,这是个坦率又真诚的问题,完全指出我是透过何种模式在参与自己的人生。我卸下防备,准备好学习新事物,准备好成长。虽然真相或许会让我很痛苦,但我相信照亮自己的盲点一定能带来好处与成果。
 
  在此之前,我一直都以随缘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遭遇──坏事会发生、好事也会发生,全都是命中注定。我从来没有如此刻意、迫切且全面地思考过自己那些潜藏的特质。我在情绪上下了许多工夫,例如解放自我设限的信念,以及透过正念冥想去懂得疼惜自己及信任自己,但这些还是无法彰显保罗所提出的见解,也就是我的盲点一直都在驱动着我的行为。他帮我指出了一点:我所错失的,正是我无法察觉的。这些盲点我完全视而不见,但才刚认识我的人却能一眼就看出来。这个事实让我整个人清醒了过来。所以,我错失了什么,我对什么视而不见?
 
  在保罗温和的刺激下,我发现自己最大的盲点,竟然跟我接纳其他人的盲点有关。我一直在「保护」生命中重要的人,让他们不会受到自身无意识行为的影响——直到我再也无法忍受,并将他们的盲点说漏嘴为止。麻烦便是由此而来,每当我出乎意料地将事实脱口而出,下场都不太好。事实上,这也是我落得在索萨利托咖啡厅被开除的原因,但自己却浑然未察。
 
  我知道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不是还有很多人也时常莫名其妙地受苦吗?哪些行为模式(特别是我们无法察觉的)会阻碍我们明智地做决定呢?为什么即便会伤害自己与身边的人,我们仍然拚了老命想要捍卫自己的想法、自我形象与意见?这样的行为模式牵涉到哪些风险?

  事实证明风险无处不在。求生存是生物本能,身为人类的我们已经培养出一种信念,认为自己的生存取决于那个自以为站在世界中心的「我」。为了维护自我意识、获得我们想要的爱并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我们构思出各种狡诈的方法来确保自我形象的完整,且禁得起打击。这么做并没有错也理所当然,只除了一种情形:当我们捍卫的是想法而不是真相时,就不是如此了。更有趣的是,我们耗尽一生所发展出来的信念,往往使得我们看不出这一点,同时也看不见这些信念。假如我们的目标是被接纳与被爱,还想要过得富足,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那么,假如找出自己的盲点,可以彻底改变我们在生活上、工作上及感知上的现实呢?你是否曾经因为错视(optical illusion),对于大脑为了合理化眼睛看到的画面所做的错误引导而感到惊讶或害怕?例如,一个白色的方格放在棋盘背景的特定位置,让你觉得它看起来是灰色的;或是在一张把楔形与角度经过巧妙安排后的图片中,让你看见其实不存在的三角形。错视已经证明,根据记忆、视觉生物学以及大脑对于连贯性的要求,而自动填补我们所看见的内容有多么简单,这也显示出我们多么容易受到心智所蒙骗。相对来说,我们感知世界时很少出错,因此发现自己被愚弄时会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相信自己的感官是精准的,一旦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就会觉得震惊。发掘盲点也是如此,而且还有可能出现足以改变整个人生的洞见。
 
  我稍后会在书中提到另一种视觉现象,称为「注意力暂失」(attentional blink),指的是眼睛暂时性地看不见视线范围内的某个物体。我们的无意识过程不仅让我们看见不存在的东西(例如错视),还会让我们漏看确实存在的东西!我不是说我们应该要做到一览无遗,真是如此,那就是噩梦一场了;但你不会纳闷吗?对于无意识的信念与驱动性的情绪,甚至是视觉上的漏失,这所有看不见的东西中,我们要怎么知道哪些东西值得我们看见,或甚至该不该被看见?有没有可能我们所错失的东西一旦被看见后,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洞察力,还能以崭新的视野来看待自己与全世界?
 
  注意力或许是我们最珍贵的人类资源,也是我们的内在与周遭世界所竞相获取的目标:想想有多少钱花在行销与广告上,只为了获得并维持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越是接受过度刺激,注意力就会变得越片段、不完整。放任注意力朝着四面八方前进,却哪里也到不了,最后使我们错失了最重要的东西,有时就连近在眼前也看不见。如果我们能正视眼前与内在的更多风景,是否能对我们现今超过负荷的感官有所帮助?我的理论是,假如我们能在正确时间照亮正确的事物,就可以减少内在的杂讯与刺激,并帮助我们驾驭生命。一旦我们看见原本错失的人生要事,或是不再看见不存在的假象,便能重新获得为了维持现状所推翻的那些力量、真相及真实性。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能顺应生命的自然潮流,而不是加以抗拒,也不再处处受到阻挠。
 
  不管是为了「寻找自我」或「充分享受人生」,当我们踏上个人发展的道路时,往往像是滚轮上的仓鼠一路往前。这种方式可能有用,但可能会过度着眼于无法达到的理想化境界,而错过了旅途上的每一步与每个当下。重点来了:找出盲点不是作为个人发展的项目,而是一种对话与过程,能够带给我们重要的觉察,去理解生活中的混乱也可以是美好的,不再一心惦念理想化的状态。正是如此美妙的混乱,成就了我们的幸福。

  本书旨在帮助你不再错失眼前的事物、找出你的盲点,并且为你的人生释放出能量。除此之外,我也希望透过本书,能够照亮我们与他人的共通点。因为知道自己可能犯错,而更容易理解他人犯错的可能性。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敞开心胸去接纳我们内心的脆弱与在意,可以减轻疏离感并疗癒内在与外在的矛盾,拉近我们与最爱的距离。
 
  这个世界需要我们跨出下一步,以不同的方法解决老问题。我认为我们所能採取的最好方式,就是看穿阻止我们更接近自己与他人的那些障碍,并在多元化的社群中同心协力,改正我们以往的做法,不再让偏见、直觉反应与错觉的防御机制分化我们。每个人都有盲点,你所认识的人也一样,所以大家一起克服盲点吧!

图书试读

房间里的大象

我们都很熟悉「房间里的大象」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房间里,所有人却看不见。这种集体视而不见的现象,通常是因为谈论这个东西会牵涉到文化或社会禁忌,于是大家选择沉默或否认。情形就像你搭地铁时,有个怒气沖沖的醉汉踉跄地走进车厢,大家都会假装没看见一样。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房间里的这头大象就是大象,不是别的,只是被假装看不见而已,因为我们知道只要一谈起牠,就会面对某些挑战。既然我们还没有准备好面对挑战,最轻松的做法就是将大象留在「假想的阴影」中,有时候,这也是最聪明的反应。
 
然而,你是否曾经停下来思考,你回避的可能是只属于你自己的大象?也许房间所有人都清楚看见了你的盲点,只有你看不见?你的反应可能是对自己说:「我从来没这样想过!如果其他人都能清楚看见我看不见的东西,那也太可怕了吧!」或是你可能会想:「我哪有什么盲点,但我确定很多人都有盲点!」无论是哪种反应,本书都是为你而写。
 
发现盲点,意味着我们原本完全(或几乎)看不见、不知情或未曾经历过的体验,会像一头巨大、笨重(有时候)、优雅(有时候)的大象一样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正是我们寻求心理治疗师、读书自救、参与领袖课程或要求好友对我们直言不讳的原因,好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眼前那头庞大、吵闹、拥有一对大耳朵,但我们却不知为何一直看不见的哺乳动物身上。
 
有趣的是,我们看见的不一定是一头完整的大象,也许牠还是朦朦胧珑的,只给我们一个模煳不清的身影。我们可能要花点时间,才能完整看见并了解盲点所占据的空间,以及它们带来的影响。但我们的盲点,在他人眼中看来,可能会非常抢眼!这就是差异所在:我们的盲点对于我们所爱的人、朋友或同事而言,或许清晰如白昼,但我们却需要花些时间才能完全明白它们的存在,看出它们的规模与后果,还有它们如何影响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所建立的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盲点效应”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好像隐藏着什么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认知陷阱。我平时就挺喜欢研究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总觉得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帮助我做出更好的决策。特别是“从此不再错过眼前对的选择”这句副标题,简直是在向我招手,谁不想拥有这种“火眼金睛”的能力呢?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那些让我们原地踏步、反复犯错的思维惯性,或许是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常常被忽略的细节。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阐述“盲点”,是通过案例分析,还是科学实验的研究成果?是会讲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情景,还是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我希望它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毕竟,知识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应用上。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学会如何识别并规避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盲点”,从而做出更明智、更符合我长期利益的选择,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我反复阅读的宝藏。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读完这本书后,自己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发生改变,是工作上的项目选择,还是人际关系的互动,亦或是生活中的一些小决定,都会因此而不同。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决策过程的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盲点效应:从此不再错过眼前对的选择》时,立刻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我一直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总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眼前却视而不见,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盲点”。这本书恰好点出了这一点,让我觉得它可能触及到了我一直以来隐隐察觉但又难以名状的困惑。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盲点效应”的,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是那些我们因为固有的观念、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或者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盲点”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判断,甚至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事后看来十分愚蠢的决定。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指导我们如何去发现和克服这些盲点,从而做出更理性、更有效的选择。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训练自己的“识别力”,让我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关键信息,从而抓住那些“眼前对的选择”,那将是对我非常有价值的投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盲点效应:从此不再错过眼前对的选择》给我一种既专业又实用的感觉。我一直相信,很多时候我们错失良机,并不是因为机会本身不合适,而是我们没有能力去识别,或者说,我们被自己的认知局限了。这个“盲点效应”听起来就很贴切,似乎能解释很多我曾经经历过的“事后诸葛亮”的时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盲点效应”产生的根源,是来自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还是社会环境的塑造?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还是我们自身的情绪干扰?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盲点”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甚至误导我们走向错误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学会如何主动去“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如何去挑战自己的固有观念,从而做出更全面、更明智的选择。如果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能够拥有“火眼金睛”般的能力,不再轻易错过那些摆在眼前的绝佳机会,那我一定会把这本书奉为圭臬。

评分

我一看到《盲点效应:从此不再错过眼前对的选择》这个书名,就觉得它很有“抓手”。我平时就喜欢琢磨人的思维方式,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犯错,并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看不清一些东西,或者说,我们被自己的认知局限住了。这个“盲点效应”听起来就像是给我们大脑设置了一个“看不见”的区域,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个区域给照亮。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解析这个效应?会涉及到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还是社会学?是会列举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还是会分析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可视化”的解释,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盲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我们决策的影响有多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打破盲点”的方法,让我能够学会主动去审视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那些隐藏的偏见和假设,从而做出更客观、更理性的选择。如果这本书能真的帮我建立起一套“反盲点”的思维体系,那它对我来说价值就太大了。

评分

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的名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盲点效应”,听起来就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却又不为人知的心理现象。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帮助人们提升自我认知、优化决策的书籍很感兴趣,而这本书的副标题——“从此不再错过眼前对的选择”——更是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谁不想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更少后悔的决定呢?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释这个“盲点效应”是如何形成的?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习得?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是让我们在职业发展上停滞不前,还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误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或者是一些经过验证的案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而且,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技巧和策略。毕竟,了解理论很重要,但能够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能够比以前更清晰地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更优的选择,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我推荐给所有人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