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孤寂的旅程 当出版社打电话给我,要我为《跟记忆拔河:走过阿滋海默症迷宫的孤寂之旅》这本书写序时,我第一个反应是阿滋海默氏症患者怎么可能写一本书?而且还能出版?当译稿送来时,由于好奇心驱使,我先睹为快,马上即被译者流畅的文笔以及作者令人心酸的历程带入书中描绘的境界,短短的时间便阅读完毕。因为过几天要到美国西雅图开神经学年会,所以便把英文原书带着在飞机上阅读,不由得不佩服译者对原着之忠实及译笔之优美。
《跟记忆拔河:走过阿滋海默症迷宫的孤寂之旅》的作者麦高文女士是个很不寻常的例子,她的发病年龄轻,只有四十五岁,而且一开始即对自己的病情做详细纪录。本书最大的重点不在于追踪及探讨其病情,而是让大家进入阿滋海默氏症患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恐慌、焦虑、无力感及挫折感,让大家知道他们是多么需要家人、亲友,甚至陌生人的关爱及帮忙。
阿滋海默氏症是造成失智症(即痴呆症)的主要疾病,约占所有失智症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其他造成失智症的疾病有血管性失智症(又称多发性脑梗塞失智症)、硬脑膜下腔出血、良性肿瘤、甲状腺功能过底及压郁症(假性痴呆)等等,所以当医生诊断为失智症后,常需对患者做各种检查,如测试甲状腺功能、做脑部电脑断层或磁振造影等,以便找出是何种疾病造成失智症。
阿滋海默氏症是大脑神经细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病人大脑萎缩,大脑皮质出现许多老年类淀粉斑,而且神经细胞内出现许多神经纤维丛。阿滋海默氏症的确定诊断要靠死后大脑解剖所呈现的病理变化判定,在生前并没有一个特殊的检验可以侦测出来。脑部电脑断层及磁振造影检查的目的不在于诊断此病,而在于排除其他可能造成失智症的疾病,如中风或脑瘤等。即使单光子放射电脑断层显示脑部顶叶的血流减少,也只是在此种疾病中较为常见,并不能做为诊断的依据。
诊断标准
诊断阿滋海默氏症靠的是临床判断,这不仅要排除其他可能造成失智症的疾病,还必须有严谨的诊断标准。目前最常用的临床诊断标准是美国精神科学会拟定的DSM-III-R,以及美国神经疾病中心和阿滋海默氏症协会(NINCDS-ADRDA)制定的标准。
即使有如此严谨的诊断标准,美国各大医院在阿滋海默氏症患者死后、大脑解剖证实为此病者也不过是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此外,阿滋海默氏症也可能与血管性失智症同时发生,诊断就更复杂了。
阿滋海默氏症患者大脑功能的退化是缓慢、渐进的。最初的症状可能不太明显,病情逐渐加重后,家属或朋友才会发现。几乎每位失智症患者的家属都可以回想起,他们第一次注意到患者有病或有点问题的事件,因而促使他们带患者来看病。此种例子不胜枚举,想起来都令人心痛、心酸。像麦高文女士第一次警觉到自己有问题,是突然丧失了方向,迷了路。其实如果仔细回想记忆力或其他大脑功能减退的情形,往往已经有一、两年。阿滋海默氏症患者由诊断到死亡约五到十年,死因主要是因病情导致的意外灾害或併发症,如肺炎、尿道感染等。
阿滋海默氏症患者在病情严重时不但无法照顾自己,可能连自己的亲人也不认识。早期症状较轻微时,患者会自觉记忆力减退,思考判断能力不若以前快速、精确,处理较复杂的事务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这对一位事业有成、已有社会地位,或已当祖父母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与挫折感,常使患者变得退缩 、内向,甚至抑郁。这时就需要家人以极大的耐心及爱心支持了。每次我看到孝顺的子女或恩爱的配偶陪着患者看病时,总觉得患者虽然不幸,还是很有福气,不若麦高文女士独自一人三番两次地在医院里迷了路。
早期的阿滋海默氏症常常不易诊断,且要与焦虑症或抑郁症所引起的自觉记忆力减退、「良性的忘记」,以及「因年老而引起的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做鑑别诊断。有些老人家甚至因重听而导致反应迟钝,也被误以为是失智症呢!这时除了做详细的心理评估外,就只有靠时间来观察了。轻度阿滋海默氏症患者的记忆力随着时间会愈来愈退步,且会伴随着其他智能的减退。这也是为什么NINCDS-ADRDA的诊断标准中,规定记忆力减退的情形需至少连续一年以上,就是为了尽量降低误诊的可能性。
阿滋海默氏症的治疗可分为几方面:(一)症状疗法:以药物治疗病患的焦躁不安、失眠或行为异常等。(二)家属谘询:让家属了解病程,避免病患之意外及感染。(三)增强智力:很可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以治癒阿滋海默氏症的良药,大部分的药物只是对患者的行为或情绪有短暂的改善而已。但是有关这方面的药物研究及发展日新月异,一直都有新药在做临床试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在一九九三年通过一项新药Tacrine,对轻至中度病患的智力有所改善。然而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服用此药会引起肝功能异常,所以必须在医师的指示下服用。最近台湾也在筹画引进此药,以治疗阿滋海默氏症患者。
危险因子
阿滋海默氏症的病因仍是团谜,但是不少研究已经找出与此病相关的危险因子。目前公认的危险因子有四种:(一)年龄:罹患阿滋海默氏症的机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西方国家六十五岁以上人口的得病率为百分之五到十,八十岁以上则高达百分之二十五。台湾各家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六十五岁以上人口的盛行率约为百分之二到七左右。(二)家族史︰约百分之五到十的阿滋海默氏症患者有家族史,为自体显性遗传。另外,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罹患此症,则其得病的机会为一般人的三到五倍。(三)唐氏症候群。(四)血脂蛋白APOE4基因。
此外,还有许多目前仍有争议的危险因子,包括铝、抽菸、低教育、头部外伤、低甲状腺,及高龄生育的母亲及父亲等。低教育与失智症的关系是个比较特别的发现,不少国外的研究及我们针对台湾、金门的失智症流行病学的调查均显示:受教育者罹患阿滋海默氏症的机率远比未受教育者低。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并不清楚,但也有可能是受教育者从小大脑就一直在使用运转,所以不易退化;甚至有退化时,也因为小时候以脑力「储存」,而禁得起大量的「提领」,使得症状较轻微或较慢发生。因此,多用脑筋、训练脑力恐怕是目前阿滋海默氏症危险因子中,唯一可以凭借个人力量而预防的了。
台湾已经进人高龄社会,阿滋海默氏症的患者将愈来愈多,不仅患者本身身心受苦家属受折磨,而且诊断及治疗费用庞大,影响社会经济成本。近年来,台湾各大医院有不少医生们致力于研究失智症,尤其是阿滋海默氏症,然而大都仅止于临床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在追求致病原因及其机转的基础医学研究上,仍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基础医学研究之所以无法拓展,与难以取得阿滋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脑有关,因为几乎所有的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均需大脑组识;而中国人受限于传统观念,极少数人愿意接受死后解剖。阿滋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脑不仅有助于致病机转的研究,并且可以确定诊断,做为医生临床判断是否正确的参考,尤其对于临床药物试验的评估更是重要。最近几年由于媒体积极鼓吹,器官捐赠的观念渐植人心,已经有上万人填了器官捐赠卡;然而,同样是做好事,贡献自己的遗体做死后解剖医学研究的观念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倡,实在令人遗憾。
(前台北荣民总医院一般神经内科科主任 刘秀枝)
自序 最初知道自己罹患了阿滋海默氏症的时候,我把自己锁在黑暗的房里,不接电话,也不应门铃。尽管这几年来,我一直想知道自己的健康出了什么毛病,但是真的面临这个残酷的事实,却又手足无措。
我知道自己有病,但是一直以为至少是一种「还有药救」的疾病;然而阿滋海默氏症却无药可救,至少医学界目前还视之为「绝症」。
这本书正是我跟阿滋海默氏症奋战的实录,没有斐然的文釆,但是平实地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希望对其他跟我一样迷惑的病友及其家人有所帮助。我们原本是一个平凡的美国家庭,家里可能碰到的问题,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直到有一天,我们面临了这种令人困惑、忧虑、心碎的难题;在没有规则可循的情况下,我们只有盲目地摸索,有时候会犯错,但是有时候也让我们误打误撞地蒙对了。无论对错,我们都忠实地记录在这本书中。
我希望以这本书,慰借所有阿滋海默氏症的病患及其家属,并且要告诉他们,生命本身就有不可抹减的尊严;阿滋海默氏症病患要的不多,只不过是可以依靠的扶持、一颗关怀的心以及能够替他们思考的心灵——其实也就是护持着他们,走过这一段迷宫般的岁月,而不会迷失在曲折回旋的迷宫里。
这些想法都要剑及履及地记录下来,否则明天可能就再也无迹可循,就像我门前在午夜盛开的茉莉一样,昙花一现。
黛安娜.佛莱儿.麦高文
前言 阿滋海默氏症(俗称老人痴呆症),现今已是众所周知的一种老年疾病,也有很多书籍探讨这种病症带来的影响和冲击,然而这些多半是从家属或专业医护人员的立场出发;尽管他们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但毕竟不是病人自己的心声。
《跟记忆拔河:走过阿滋海默症迷宫的孤寂之旅》是第一本由病人的观点来描述阿滋海默氏症的书籍,同时也是第一本以早发性老人痴呆症为主题的书籍,在这本书中记载了黛安娜•佛莱儿•麦高文女士跟病魔奋斗的心路历程。麦高文女士才四十来岁,却罹患了早发性老人痴呆症,逐渐感到自己熟悉的世界一点一滴地崩溃,但是她透过笔锋,带领我们进人老人痴呆症病患的心灵世界,从最初看似无害的意识混乱,一直到最后完全没有行动能力,病入膏肓的阶段。
麦高文女士的经验告诉我们,罹患老人痴呆症并不等于被宣判死刑,因为病人在诊断出罹患这种疾病之后,通常还有好几年存活率,而且病情恶化的速度因人而异,多半是渐进而迟缓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阿滋海默氏症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一段高原期,也就是病人丧失意识的速度会趋缓,而且病情稳定。麦高文女士处在这种高原期已经有两年了,未来几年也可望维持稳定的现状。
黛安娜的故事绝对不是自怜自艾的呓语,而是让所有老人痴呆症的病患看到一线希望,因为他们也可以像黛安娜一样,勇敢地站起来跟疾病抗衡,甚至从病魔的手中夺回自己的生命。黛安娜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罹患了老人痴呆症,还是可以享受人生,跟家人、朋友同欢,重拾生活中的乐趣。同时她也告诉所有照顾老人痴呆症病患的看护,要在病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不吝借地给予病人最需要的爱、理解和支持。
《跟记忆拔河:走过阿滋海默症迷宫的孤寂之旅》是关于阿滋海默氏症的文献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补充了过去文献的不足。
文学硕士 卡麦尔。薛尔登(Carmel Sheri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