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文史考:始皇功過論辯×史書海洋紀事×漢代絲路貿易,史家淺論秦漢帝國的政經文化與地域關係 (電子書)

秦漢文史考:始皇功過論辯×史書海洋紀事×漢代絲路貿易,史家淺論秦漢帝國的政經文化與地域關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今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始皇帝
  • 汉代史
  • 丝绸之路
  •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地域关系
  • 史学研究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所謂「天下」、「海內」,帝王對疆域和海洋的意識何時產生?
張騫通西域耗時十數年,「鑿空」意義媲美發現美洲新大陸?
《史記》乃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下人物的傳神之處為何?

史記書寫×海洋紀實×墓葬考證×絲路視野
以考古文物和史書佐證,再現秦帝國與漢文化的整體風貌!

▎秦火不再,燃煙卻燎燒千百年
說到秦始皇,最具爭議也最為人所知的事蹟就是「焚書坑儒」,
在統一各國後的幾年,秦始皇為了達到政治思想與文化統一的目的,
下令「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也就是對於國家「無用」之書,
除了具實用性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得以保留下來之外,
其餘包括六國史書以及《詩》、《書》等儒家典籍無一倖免,
此舉導致許多先秦文獻遭到破壞、亡佚,是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浩劫,
自古以來對焚書一舉的議論貶多過於褒,認為其破壞文化根基,
然而有學者指出秦文化因重視實用性,許多技術層面的知識得以流傳,
民間也未必能完全將書籍盡數燒毀,仍有少數諸子思想留存。
秦火究竟對學術文化破壞到何種程度,也未有定論,仍待後人考察。

▎星辰崇拜,吉凶占卜與精神思想
天文星象對人文的交互關係遠在先秦時期就深深影響人們的思想,
對「星」的崇拜明顯影響著當時人們的社會理念與生活,
因此考察上古信仰體系對民間迷信的歷史源流大有助益。
秦漢社會所通行用以趨吉避凶的占星用書《日書》中,
就有可以根據星相判斷行為宜忌的內容和警示文字,
古人認為有的星象預示出疾疫、戰爭、政治變亂等內容,
對星辰有擬人稱呼也是在「敬天」的理念中發展而來,
包括「織女星」、「造父天星」,以及後世的「太白金星」等,
都能體現星辰崇拜的意識對民俗社會與思想產生的廣泛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以秦漢時期的人物為主軸,論「英雄」之於時代的文化意義,在歷史興衰、朝代起落之時,以英雄人物之「氣運」對人、生命、思想、文化、時代精神有深刻的洞見,並以史家見解來展現秦漢時代的精神特色,包括焚書坑儒的正反論辯、《史記》對於成王敗寇的細微書寫、漢代富強繁榮的文化成就、絲路貿易與地域文化的關係等等。

汉唐盛世:文明交融与制度革新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两个最为辉煌的时代——汉代与唐代,深入剖析了这两个帝国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思想以及对外关系等多个维度上所展现的深刻变革与持续影响。本书旨在通过详实的史料梳理与严谨的学术分析,勾勒出汉唐盛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地位,并探讨其对后世中华文明格局的奠定作用。 第一部分:汉帝国的制度遗产与地域开拓 第一章:西汉的权力结构与官僚体系重塑 本章追溯了汉代初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演变。重点考察了“推恩令”的实施及其对地方分权势力的制约效果,并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逐渐渗透并最终确立其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过程。详细梳理了三公九卿制向内朝制度过渡的复杂性,以及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与弊端。研究关注了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特别是郡国并行制向郡县制彻底过渡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为理解帝国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与欧亚大陆的连接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丝绸之路贸易记录,着重探讨了西汉“凿空”行动背后的战略考量与外交实践。详细考察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选择、沿途所见风土人情以及他对中原王朝边疆政策的影响。分析了军事防御体系(如长城防御带的维护与屯田制度的推行)在保障商路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深入探讨了早期丝绸之路对中原物产结构(如冶铁技术、丝织品)和异域文化(如佛教、西域音乐舞蹈)的早期输入与相互影响,展现了汉代在构建早期全球化网络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章:东汉的士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的挑战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阶层的兴起对中央集权的稳定性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章重点分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生态,以及“党锢之祸”对儒学精英阶层的影响。在边疆治理方面,本书细致梳理了对匈奴、乌桓等游牧民族的羁縻政策,探讨了对西域都护府职能的变化,并着重分析了光武中兴后中央政府在维护帝国疆域完整性方面所采取的复杂策略。 第二部分:唐帝国的文化融合与开放格局 第四章:隋唐大一统的制度创新与继承 唐代并非是简单的汉代制度的重复,而是在吸收了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关键性革新。本章集中探讨了三省六部制的最终定型及其对决策效率和权力制衡的优化作用。详尽分析了科举制度的成熟及其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文化的重塑的深远意义。同时,研究了唐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帝国开支,并论述了这些制度在盛唐时期所面临的内在压力与最终的瓦解过程。 第五章:盛唐气象:多元文化与宗教的交汇 本书将唐代视为中华文明史上最开放的时期之一。通过对长安城国际化都市面貌的描摹,展现了外来文化(如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特别关注了佛教在唐代的发展高峰,分析了玄奘西行对佛学理论体系的贡献,以及禅宗兴起对士大夫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考察了唐代文学艺术(诗歌、书法、绘画)如何吸收异域元素,展现出兼容并蓄的宏大气质。 第六章:唐代疆域的经营与天下体系的构建 唐帝国在领土辽阔性上远超前代,本章探讨了唐朝对河北、河西走廊以及安西都护府的有效控制机制。重点分析了“羁縻府州”制度的运作原理,即通过册封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以实现间接统治的模式,并评估了这一制度在稳定边疆方面的成效与局限。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藩镇的控制力下降,本书也对此阶段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及其对中央权威的侵蚀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为理解唐末藩镇割据的根源提供了制度史的解释。 第三部分:汉唐文明的连续性与差异性比较 第七章:政治伦理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本章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比较。分析了西汉“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的僵化倾向与唐代儒学(结合了道家和佛学的思辨色彩)的活力。比较了汉代强调的“孝”道伦理与唐代更侧重开放性的“士人精神”。通过对两代赋税制度和土地所有权变迁的考察,揭示了帝国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是如何从早期的自耕农为主转向中后期的租佃制为主的结构性变化。 第八章:交通、信息与帝国治理的效率 本书探讨了汉唐在维持庞大帝国运行中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交通网络。对比了汉代以驰道、驿站为主的交通体系与唐代在漕运、陆路驿传方面的改进。考察了官方文书的传递速度、信息的反馈机制如何影响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认识到信息流通效率是决定帝国盛衰的关键变量之一,无论是汉初的郡县制推行,还是唐代的边疆军情部署,都离不开高效的通讯保障。 结论:汉唐遗产对后世中国的塑造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汉唐两个帝国为后世中华帝国留下的不可磨灭的遗产:从中央集权的基本框架,到文化上对于“大一统”理念的坚持,再到对外关系的开放姿态。汉唐不仅定义了“中国”这一政治实体在历史上的典范,也为其后近两千年的王朝循环设定了制度与文化的基准线。本书主张,理解汉唐的制度张力、文化包容性与地域整合,是理解中华文明核心特质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王子今,歷史學者、教授。曾任多所大學的歷史學院教授與研究所指導教授,專攻秦漢史,著有《秦漢交通史稿》、《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國盜墓史》、《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秦漢稱謂研究》、《秦漢交通考古》、《秦始皇直道考察與研究》等學術專著。

图书目录

引言

秦史考察的意義
秦文化的實用風格
秦「力士」與秦文化的「尚力」傾向
秦始皇「天下一統」的歷史新識
秦「抑商」辨疑:從商君時代到始皇帝時代
再議「焚坑」
里耶發現:秦史認識的新視窗
遷陵「郵人」的歷史足音
秦始皇帝的海洋意識
秦漢宮苑的「海池」
《史記》的海洋視角
英雄歌哭:太史公筆下劉項的心思和表情
《漢書》的海洋紀事
漢代的「海人」
漢武帝與漢武帝時代
漢武帝的人才意識與人才政策
北邊「群鶴」與泰畤「光景」:漢武帝後元元年故事
長安:西漢經學的「天府」
東方朔言「海上」、「仙人」
張騫「鑿空」事業
合浦的海氣珠光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史家的「童心」:《史記》閱讀體驗
「好會」:《史記》記述的和平外交
司馬遷的行旅
楚風與海氣:漢史考察視野中的楚文化
海昏侯墓發掘的意義
絲綢貿易史視角的漢匈關係考察
戰國秦漢政論的「美善」
稱謂研究與秦漢社會文化的新認知
秦漢時期的生態環境
秦漢史研究理論認知散談
說唐詩「蘇武」詠唱
呂思勉和呂著《秦漢史》
星崇拜與「救星」意識的發生
魯迅讀漢畫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2515
  • EISBN:978626357297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引言

  《晉書》卷八四〈劉牢之傳〉記載,桓玄派遣何穆說劉牢之,有一段論功臣命運的名言,其中說到「亂世英雄」:「自古亂世君臣相信者有燕昭樂毅、玄德孔明,然皆勳業未卒而二主早世,設使功成事遂,未保二臣之禍也。鄙語有之:『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殫,獵犬烹。』故文種誅於句踐,韓白戮於秦漢。彼皆英雄霸王之主,猶不敢信其功臣,況凶愚凡庸之流乎。自開闢以來,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以見容於暗世者而誰?至如管仲相齊,雍齒侯漢,則往往有之,況君見與無射鉤屢逼之仇邪。今君戰敗則傾宗,戰勝亦覆族,欲以安歸乎?孰若翻然改圖,保其富貴,則身與金石等固,名與天壤無窮,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惟君圖之。」

  發表這篇論說的人,當然是從傳統史觀出發,首先以軍事政治業績論「英雄」,而我們知道,創造歷史的「英雄」事業,本來自有普通百姓如農人、兵士、商賈,甚至婦女、兒童們的貢獻在內。何穆所謂「亂世君臣」,從「燕昭樂毅」到「玄德孔明」,前者處於秦人奠基帝業的時代,後者處於漢末王朝衰微的時代。可以說,他總結的「英雄霸王」時代的歷史體會,是關心秦漢史的朋友們所熟悉的。

  秦漢是中國古史的英雄時代。自秦始皇實現統一至曹丕代漢,這四百四十一年的歷史階段成就了政治建設、經濟開發與文化繁榮。這一時期的思想家、發明家、雋才學者、逸人高士、農夫工匠、僮僕販客,以及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均各有貢獻。可以說全社會共同創造了輝煌的秦漢文化。他們推進歷史進步之事業,成功的基礎在於富有英雄主義特色的時代精神。實際上,戰國時期秦崛起與擴張的歷程中,已經表現出在秦漢時期得以發揚光大的進取精神、務實態度和開放胸懷。

  本書集合了作者有關秦漢文化風格的若干文章,從不同角度試圖說明這個英雄時代的精神風貌。起初以《秦漢英雄器宇運》為題,是借用與秦漢前後相距不遠的史家對秦漢人物的評價。《三國志》卷五三〈吳書.薛瑩傳〉:「(薛瑩)著書八篇,明曰《新議》。」裴松之注引王隱《晉書》:「(薛)瑩子兼,字令長,清素有器宇,資望故如上國,不似吳人。」「器宇」言度量、胸懷、儀表、氣概。《晉書》讚美人物,有「器宇宏曠」(《晉書》卷三五〈裴憲傳〉),「器宇高雅」(《晉書》卷三七〈宗室傳.任城景王陵傳附弟斌傳〉),「器宇弘劭」(《晉書》卷八五〈魏詠之傳〉),「神明器宇」(《晉書》卷一一六〈姚襄載記〉)等說法。後來人們慣用的「器宇軒昂」,最早見於《三國演義》第四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是用來形容漢末英雄人物諸葛亮的:「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遊說。」「器宇」也寫作「氣宇」。後來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氣宇調暢」(〔南朝梁〕陶弘景〈尋山志〉)、「氣宇清明」(〔宋〕儲泳《祛疑說.邪正》)、「氣宇清深」(〔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包佶》)等。唐人呂岩《七言》詩之十四有「虎將龍軍氣宇雄」句。所謂「氣宇雄」,正與本書初擬題名「英雄器宇」意思相近。

  後來再三思索,覺得「器宇」或「氣宇」作為對「秦漢英雄」基本正面的判斷,仍未能全面涵蓋討論主題的內容。要全面考察和說明「秦漢英雄」的得失、成敗、盛衰、興起與凋落、得意與困頓、光榮與詬辱,想到了可能較為適宜的「氣運」一語。《六韜.盈虛》:「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關於「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注:「指氣運言。」(清《平津館叢書》本)《潛夫論.德化》關於「人君之治」的討論,也說「氣運感動,亦誠大矣」。「氣運」似乎又超越人為所能的神祕力量,影響著社會歷史進程。《藝文類聚》卷二八引曹植〈節遊賦〉:「感氣運之和潤,樂時澤之有成。」此「氣運」則展現自然偉力,似乎又有天地規律的意義。治道與「氣運」相關,生命亦與「氣運」相關。「英雄」事業之「盈」、「虛」,有時也以「氣運」解說。元人邵亨貞〈悼趙士弘先生宋宗室良字行〉詩:「英雄隨氣運,浩蕩濟艱危。」(《蛾術詩選》卷二〈五言長律〉,《四部叢刊》三編景明本)清人羅天尺〈洛陽〉詩:「園囿盛衰關氣運,圖畫零落嘆英雄。」(《癭暈山房詩刪》卷八〈七律〉,清乾隆二十五年刻三十一年羅天俊增修本)張塤〈秋試〉詩:「文章關氣運,科目重英雄。」(《竹葉庵文集》卷八〈鳳皇池上集四〉,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吳錫麒《韓蘄王將臺三首》其二:「盜賊有時關氣運,英雄無策救危亡。」(《有正味齋集》詩集卷二〈嚴江集〉,清嘉慶十三年刻《有正味齋全集》增修本)感嘆歷史世事,都言「英雄氣運」、「氣運英雄」,對秦漢史考察均有啟示。於是這本小書最終取「英雄」、「氣運」語,以此為命題。

  歷代文獻多見史論家讚譽戰國、秦、漢「英雄」時代的文例。如:

  迄乎周秦,兵革迭興,英雄互起。(〔唐〕謝偃〈雜文九.玉諜真記〉,《文苑英華》卷三五九)

  漢興,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寬仁之厚,總攬英雄,以誅秦、項。(《漢書》卷二三〈刑法志〉)

  漢高祖起於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下,用六國之資,無唐虞之禪,豈徒賴良平之奇謀,盡英雄之智力而已乎,亦由項氏為驅人也。(《晉書》卷四八〈段灼傳〉)

  高祖入關,既因秦制,世宗挺英雄之略,總文景之資……。(《晉書》卷二五〈輿服志〉)

  漢武英雄思拓邊,昆明習戰遺風傳。(〔宋〕王十朋〈觀習水勝〉,《梅溪先生後集》卷三)

  漢武帝英雄蓋世。(〔明〕李樂《見聞雜記》卷五之三十八)

  光武以仁厚之德,濟英雄之志。(〔元〕胡一桂《雙湖先生文集》卷八〈東漢紀.光武〉)

  沖、質不永,桓、靈墜敗,英雄雲布,豪傑蓋世,家挾殊議,人懷異計。故從橫者欻披其胸,狙詐者暫吐其舌也。(《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

  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

  董卓作逆,英雄並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三國志》卷一四〈魏書.劉放傳〉)

  董卓煽禍,英雄群起而攻之。(〔元〕胡一桂《雙湖先生文集》卷八〈三國.漢昭烈〉)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願治,文武並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

  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

  ……其惟玄德、孔明,可謂英雄耳。(〔宋〕胡寅《致堂讀史管見》卷五)

  信古之英雄,惟諸葛孔明為不可及矣。(〔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卷九七〈論八首.爾朱榮〉)

  蜀漢人材,孔明而下,定推趙雲。孔明以聖賢而英雄,子龍以英雄而聖賢也。(〔清〕鄭光祖《一斑錄》雜述八〈陳壽三國志〉)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傳〉)

  回顧古代「英雄」史觀,應當注意到「英雄」之高大身形的背後,與光輝對應,往往有陰暗的影子。觀察對於秦漢史影響深刻的人物,如商鞅、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應當注意到他們在當時推進歷史的另一面,也為後世若干嚴重的政治罪惡提供了先期條件。

  當然,以上這些有關「英雄」的歷史感慨,依然多是從戰爭史和行政史視角讚嘆當時「事態百變,人才輩出」。而歷史之豐富多彩,往往也表現於作為政治家、軍事家之「英雄互起」、「英雄並起」、「英雄群起」時段之間的「承平時代」,文化之進步,亦多實現於並非「兵革迭興」的「安逸寧靜之境」。

  回顧秦漢時期的歷史,是可以看到這個情形的。

  本書選取作者近年關於秦漢史的研究,以隨筆、短論,及並非十分專深的論文形式發表的若干成果,從英雄主義、進取精神、開放胸懷等方面,介紹秦漢時期民族精神具有歷史積極意義的時代特色。希望透過通俗解讀歷史學知識的方式,與讀者一起深化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認識、理解和說明,以利於繼承其中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生活的內容。成敗得失,不敢妄做樂觀預想,願意虛心接受讀者的評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名简直就像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仅仅是看到“秦漢文史考”这几个字,我就忍不住想象起那段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作者显然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能够将秦朝的奠基之功与汉朝的辉煌盛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对比,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学术任务。我个人对这种宏观视角的历史梳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如果书中能深入探讨秦朝统一后,其政治制度如何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那种制度层面的承继与变革,往往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走向的关键。期待作者能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比如从更微观的社会结构层面,去审视帝国的运行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的层面,那样会更具层次感和说服力。

评分

光是看到“始皇功過論辯”这一部分,我就知道这本书绝不会是一味歌颂或批判的单向叙事。秦始皇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功业之巨大与暴政之残酷,常常让人难以一概而论。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内在矛盾的,是采用哪种史学流派的理论框架来进行辩析?是侧重于历史的必然性,还是更强调个体选择的影响?一个优秀的论辩,应该是能够尊重史料本身呈现出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扣上“暴君”或“千古一帝”的标签。如果书中能细致地分析长城修建、度量衡统一等具体措施背后的历史动因与现实效果,那将是对历史思考深度的一次极佳的拓展。

评分

最后,“史家淺論秦漢帝國的政經文化與地域關係”总结了全书的范畴,显示出作者企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模型。政、经、文、地,四者相互交织,构成了帝国的骨架与血肉。特别是“地域关系”的探讨,在以往的许多通史叙述中,往往容易被忽略。我非常关注作者如何阐述秦汉帝国对广袤疆域的整合与治理模式,例如,如何处理关中核心区与边陲郡县在行政、赋税和军事上的差异化管理。这种对空间政治学的关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帝国何以能维持长久的统治,其背后的权力网络是如何编织与运作的,这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疆域治理理念的源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

评分

“漢代絲路貿易”的提及,立刻将视角从内陆的帝国治理转向了外部世界的互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流的起点。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从哪些独特的角度来切入这个宏大的主题?是侧重于商品的流通路线与经济影响,还是更关注文化、宗教乃至技术在沿线区域的传播与融合?如果能结合近些年考古发现的新成果,对丝路贸易的规模、参与主体以及其对汉朝边疆政策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那无疑会大大提升此书的当代价值。一个成功的论述,应当能展现出贸易活动如何反作用于汉朝的政治和文化结构。

评分

“史書海洋紀事”这个名字非常具有画面感,暗示着作者在浩瀚的史料中进行了细致的打捞与整理。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对基础史料的精纯解读是不可或缺的。我猜想,这部分内容或许会聚焦于对《史记》、《汉书》等核心文献的文本细读,亦或是对一些出土简牍、碑刻等非主流史料的重新诠释。这种对“信史”的求索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魅力。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对史料的交叉印证和批判性吸收,构建起自己对秦汉历史事件的独特叙事链条,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已有的结论。这种扎实的文献功底,是区分一般历史普及读物和专业学术著作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