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伊莎朵拉.鄧肯自傳:在臺上半裸身軀,翩若驚鴻,她是眾人的維納斯,一生只為愛和自由 (電子書)

我的生活,伊莎朵拉.鄧肯自傳:在臺上半裸身軀,翩若驚鴻,她是眾人的維納斯,一生只為愛和自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
图书标签:
  • 伊莎朵拉·鄧肯
  • 自傳
  • 舞蹈
  • 藝術
  • 傳記
  • 女性主義
  • 自由
  • 20世紀
  • 美國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舞蹈是一種偉大的原始藝術,
是一種能喚醒其他藝術的藝術。」

★☆「現代舞之母」伊莎貝拉.鄧肯親述傳記☆★

「這是紅色,我也是紅色的,這是生命與活力的顏色。」
波士頓的舞臺上,我裸露著胸部,奮力揮舞手中的紅色圍巾。

從小即展現舞蹈天賦,年僅6歲就開班授課,
芭蕾舞卻只學了三天便放棄——太制式僵化了!
「老師要我用腳尖站在地上,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因為這樣美』,我說這樣既難看又彆扭。就這樣,上了三節課之後,我就離開了,而且再也沒回去。他竟然將這種做作而又陳腐的體操動作稱為舞蹈,這只會干擾我對舞蹈的理想……」

除了追尋舞蹈上的自由,鄧肯也十分關注社會議題,
12歲時立志反對婚姻對女性的束縛,爭取未婚生育的權利;
並在誕下女兒的過程中,憤然抨擊現代醫學對女性的漠視。
「有種觀點認為,女人必須承受這種可怕的折磨的。這實在是一種空前絕後的野蠻行為的表現。這種觀點必須得到糾正,必須予以制止。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無痛分娩早就應該實現了,但卻始終無法做到,這真是一種罪過,就像醫生做手術時不用麻醉藥一樣,絕對是不可原諒的!……如果不能設法讓婦女們完全擺脫這種毫無意義的痛苦,那麼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去奢談什麼『婦女運動』或『普選權運動』了。」

前後幾段轟轟烈烈的感情,鄧肯孕育了一雙子女,
豈料一場車禍溺水意外,奪走了愛子愛女的性命,
鄧肯傷心欲絕,精神狀況每況愈下,終日產生幻覺。
恍恍惚惚間,她遇見了一個來自義大利的雕塑家,
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竟開口向對方索求一個孩子……

痛失至親的鄧肯,她的雙腳還能再次舞動嗎?
又為何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為〈國際歌〉編舞?
身處反共情緒高漲的美國,這位叛逆的藝術家該如何立足?

※     ※     ※

【國外媒體一致好評】

是我讀過的最為生動的一部自傳。
——美國《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

面對是非曲直如此開誠布公、坦誠直率的陳述,而這些陳述就出自如此智慧、才華橫溢、特立獨行、各種傳聞不斷的傑出女性的自傳中。
——美國《時代雜誌》(Time)

引人入勝到令人感動的閱讀體驗。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伊莎朵拉.鄧肯就像是出現在20世紀的酒神,令人難忘。
——《Vogue》雜誌

當伊莎朵拉跳舞的時候,人們的思想會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些古老的世紀:回到世界的初始,那時偉大的靈魂可以在優美的身體中找到自由的表述;動作的韻律和聲音的韻律相得益彰,女人手臂所做的手勢是玫瑰花瓣的綻放,她的腳踩在土地上就像一片葉子落地那麼輕;所有對宗教、愛情、愛國、獻身等的激情或熱忱都由西塔琴、豎琴、鈴鼓表達出來了;男男女女都在他們家門口或神祗面前充滿宗教狂喜地起舞,或者由於內心迸發出生命的歡樂而在林間和在海邊翩然起舞。那一定是在傾瀉人類靈魂中所有強烈的、巨大的、美好的衝動,這衝動從靈魂傾瀉到身體,它和宇宙的韻律完美地配合在一起。
——《紐約太陽報》(The Sun)

這是一部催人奮進的傳記,它讓你張開雙臂、睜大眼睛打開看世界的門和窗。
——蘿拉.雅各斯(Laura Jacobs),《倫敦書評》雜誌(London Review of Books)

這部自傳是20世紀記錄藝術領域內反傳統主義和激進主義的最佳文獻。
——美國《柯克斯書評》雜誌(Kirkus Reviews)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鄧肯還不知道如何系統、條理地闡述她的藝術。她的種種藝術想法大都是脫口而出,是她在日常生活中的奇思妙想。
——俄羅斯著名表演和戲劇藝術理論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

如果我生就是一個舞者,如果我總是騰起雙腳躍入黃綠色的狂喜,如果這是我的開始和終結,那麼一切的沉重都將變得輕盈,每一個身體都是一個舞者,每一個靈魂都是一隻小鳥:這就是我的開始和終結。
——德國哲學家尼采(Nietzsche)

不知道這些部長們在伊莎朵拉的舞蹈裡能夠找到什麼有害的東西?在我看來,她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正在跳著舞穿過一個沐浴著晨曦的花園,想要去採摘自己想像中的那朵美麗的花兒。
——美國總統狄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看到她以後,使我想起惠特曼的偉大聲音,我從她的舞姿中發現了深奧的哲理。看她跳舞時,使我興奮的不僅是她的表現之美,還有她對於將來的人們所給予的純粹美的人生意義。
——美國畫家、教育家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

伊莎朵拉是舞蹈界的酒神、真正的革命者。她蔑視一切傳統……貫穿其整個藝術之路多為孤獨和無助,但她依然無比堅定地一往無前。
——美國舞蹈家、編舞家阿格尼絲.德.米勒(Agnes de Mille)

生命豐滿的傑作。
——澳洲作曲家帕西.葛人傑(Percy Grainger)

這本書坦率得令人發窘,生動地讓我們感到一個亮麗生命的耀現。
——中國作家林語堂

[本書特色]
本書為現代舞之母伊莎貝拉.鄧肯親筆傳記。出生不久父親即破產,跟著母親四處打零工;早早發現自己的舞蹈天賦,卻又不屑於機械化的舞蹈學習;主張舞蹈不該受到人為的桎梏,而應以崇尚自然韻律為依歸,深刻影響了後世舞壇以及其他領域的名家。第一人稱的筆法令讀者更加貼近鄧肯的內心世界,一窺知名藝術家的真實想法。

《光影交织的时代:二十世纪初的艺术与社会变迁》 内容概要: 本书以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为主要舞台,深入剖析了社会、政治、文化和艺术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体的生命历程,而是通过对宏观环境、思潮涌动以及集体创作现象的细致描摹,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活力与剧变的时代面貌。全书结构严谨,分为“理性与失序的边缘”、“现代性的精神突围”、“都市化进程中的个体探寻”和“艺术领域的革命与融合”四大篇章,力图为读者构建一幅多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第一篇:理性与失序的边缘——战前欧洲的暗流涌动 本篇着重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乃至一战爆发前夕,欧洲社会结构中潜藏的危机与不确定性。我们探讨了俾斯麦体系瓦解后,各列强间错综复杂的联盟关系如何一步步将大陆推向冲突的深渊。重点分析了奥匈帝国、沙皇俄国等旧式帝国的内部民族矛盾与社会阶层固化,以及这些矛盾如何被工业化和新的政治思潮(如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激进化)所放大。 社会层面,重点考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底层工人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如何催生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与工会力量的崛起。我们引入了大量社会学家的观察资料,描绘了城市贫民窟的生存状态,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上流社会精致但日渐空虚的娱乐生活。在科学领域,本篇介绍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对传统物理学世界观的颠覆,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人类自我认知体系的冲击,这些科学与哲学的突破,共同预示着一个旧秩序即将崩溃的时代。 第二篇:现代性的精神突围——文化思想的激进转向 二十世纪初是思想界的一场大地震。本篇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拒绝继承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陈旧遗产,转而寻求一种更贴近现代工业、更具内在真实性的表达方式。 哲学思潮的更新: 我们详细梳理了尼采“上帝已死”的宣告如何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埋下伏笔。同时,探讨了实用主义在英美世界的发展,它代表了一种更注重行动和结果的务实态度,与欧洲大陆的深沉思辨形成了有趣的回应。 文学的“内在转向”: 探讨了意识流写作技巧的成熟。这不是对外部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是对人类内心复杂、碎片化、非线性思维过程的捕捉。我们分析了多位作家的作品如何通过内部独白、多重视角,解构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试图揭示人类经验的“本质”。 政治理念的实验: 重点分析了十月革命对全球意识形态格局的影响,以及各国知识分子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各种设想与辩论,这些辩论深刻地影响了后续几十年的政治走向。 第三篇:都市化进程中的个体探寻——城市空间的重塑 工业革命的加速催生了空前的城市化浪潮。本篇将焦点从宏大叙事转向具体的城市空间,探讨了现代都市如何塑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新的城市景观: 详细描述了摩天大楼的崛起、地铁系统的铺设以及电气化带来的24小时不夜城现象。这种高密度、高速度的生活节奏,对个体的感官和心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众文化的萌芽: 分析了电影(默片时代)、爵士乐、以及新兴的报纸杂志如何成为连接不同社会阶层的媒介。城市成为消费主义的试验田,人们开始在物质和娱乐中寻求慰藉与身份认同。我们审视了此时期社会对“新女性”角色的定义与挣扎,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将城市的喧嚣、疏离感和新的自由融入创作。 空间与身体的政治: 考察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如包豪斯学派,他们试图用简洁、功能至上的设计来“净化”和“理性化”生活空间,这本身也是对过去繁复装饰的反叛。 第四篇:艺术领域的革命与融合——现代艺术的群星闪耀 本篇是全书的艺术核心,集中探讨了视觉艺术、音乐和戏剧在同一时期内爆发出的巨大创造力,以及它们相互借鉴、彼此冲突的面貌。 视觉艺术的解构: 详细分析了立体主义如何彻底打破传统焦点透视,将观察对象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多角度的重组;野兽派色彩的解放;以及抽象表现主义先驱者们如何探索纯粹的形式与情感语言,脱离具象世界的束缚。我们探讨了艺术赞助人阶层对这些激进变革的态度,以及博物馆和沙龙体系如何应对这些“离经叛道”的作品。 音乐的革新: 重点分析了瓦格纳主义的衰落与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诞生。十二音阶代表了对传统调性规则的彻底反叛,寻求一种数学化的、全新的音乐逻辑。同时,也探讨了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如何从民间音乐和原始节奏中汲取灵感,注入现代性的张力。 戏剧与舞台的实验: 考察了舞台设计从写实主义向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转变。导演们开始运用灯光、布景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内心冲突而非仅仅复述故事。舞台不再是现实的镜子,而成为了心理空间的投射地。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终总结道,二十世纪初的艺术与社会变革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理性至上主义在达到顶峰后,因内部结构性矛盾而产生的必然“反弹”与“重组”。这是一个充满张力与创新的时代,所有的边界——物理的、艺术的、道德的——都被激烈地测试、拓宽,并最终被新的秩序所取代。读者将从中看到,现代世界是如何在痛苦的断裂中诞生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 1878-1927),美國舞蹈家,現代舞的創始人,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家。主張舞蹈應建立在自然的節奏和動作上,以本能的舞蹈節奏為出發點去詮釋音樂,對當時許多藝術領域產生影響,並在歐洲各地創辦了舞蹈學校,致力於培養年輕的自由技巧舞蹈演員。

一生蔑視各種傳統的道德和「風化」,認為藝術的使命在於表現人類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鄧肯早期的舞蹈大多表現生之歡樂,抒情題材的作品較多。1913年以後她的創作轉向悲壯的、英雄的題材,包括〈馬賽曲〉、《斯拉夫進行曲》、〈國際歌〉、《第六號交響曲》等。

著作有本自傳和《論舞蹈藝術》(The art of the dance)傳世。

譯者簡介
劉一凝,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伊莎朵拉·鄧肯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806131
  • EISBN:978957680628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前言(節錄)

  坦白來說,當別人一開始建議我寫這本書時,我還有些忐忑不安,這倒不是因為我的生活經歷不像小說那樣豐富有趣,或者不像電影那樣精彩刺激,也不是因為我擔心這本書寫成以後無法成為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傳記,我擔心的只是如何把它寫出來——對我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為了一個簡單的舞蹈動作,我經常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去研究和探索。我也很了解寫作這門藝術,我知道,想要寫出一句既簡單又精彩的話,同樣也需要我花費多年的心血。我始終有這樣一種看法:有些人可以不遠萬里到赤道地區降獅伏虎,做出一番轟轟烈烈、驚世駭俗的事業,但如果讓他把自己的事蹟形諸筆墨,他可能也會變得左支右絀;而有些人雖然足不出戶,卻可以把在叢林中降獅伏虎的經過描繪得活靈活現,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甚至能夠感覺到作者的劇痛與驚恐,能夠嗅到獅子的氣味,能夠聽到響尾蛇所發出的可怕的啪啪聲。想像力是最為重要的。我沒有塞凡提斯的生花妙筆,甚至比不上卡薩諾瓦,我那曲折豐富的生活經歷恐怕會在我的筆下失去其應有的韻味。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用文字來再現真實的自我呢?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朋友們對我們有一種看法,我們自己對自己也有一種看法;愛我們的人對我們有一種看法,仇恨我們的人對我們也有一種看法,所有這些看法都是不一樣的。這些話並非無稽之談。就在今天早上喝咖啡時,我看到了一份報紙上的評論,作者說我是美麗絕倫的天才;就在我臉上的笑容還未褪去時,我又隨手拿起了另外一份報紙,上面的文字居然把我說成了一個醜陋不堪的庸才。我決定以後再也不看關於我的評論文章了,我不能阻止別人去評論我,讚美的話固然會讓我心情愉快,但批評指責的話也著實讓我心灰意冷,而且這些話往往還帶著惡意的人身攻擊。柏林有一位批評家對我總是挑三揀四,甚至說我根本就不懂音樂。為了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有一天我寫信邀請他當面談談。他來了以後,我們相對而坐,我努力地向他講述我根據音樂創造舞蹈動作的理論,足足講了一個半小時,可是我卻發現他遲鈍、愚蠢至極。最令我啼笑皆非的是,他從口袋裡掏出了一副助聽器,告訴我他耳朵很背,即使戴上助聽器、坐在第一排,也很難聽清楚樂隊的演奏。讓我夜不能寐的評論,竟然就出自這樣一個人之手!

  既然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是如此的千差萬別,我們又如何能在本書中寫出更新的人物形象呢?是該寫成是聖母瑪利亞,還是淫蕩的麥瑟琳娜?是從良的妓女抹大拉的馬利亞,還是才華橫溢的女人呢?在她們的經歷中,我如何能夠找到女性的形象?當然,真實的女性形象也許不止一個,而是成千上萬,但是我的靈魂超乎尋常,從來不受她們之中任何一個人的影響。

  有人說得好,搞好寫作的基本前提就是作者對自己所寫的內容從來都沒有經歷過。當你想將自己的親身經歷用語言表達出來時,你就會感覺到這些語言是有多麼的難以捉摸!對往昔的記憶並不像夢境那樣生動有趣。我做過的很多夢都要比真實經歷的回憶要生動有趣得多。幸好,人生如夢,要不然又有誰能夠承受得了一生中如此之多的經歷呢?比如那些經歷過「盧西塔尼亞號」豪華輪沉沒事件的倖存者們,也許人們會覺得他們臉上會銘刻著永恆的驚恐,但事實並非如此,不論在哪遇到他們,我都能從他們臉上發現幸福快樂的笑容。只有在浪漫的故事裡,才會發生身心突變的事情。而在現實生活中,即便歷經大喜大悲、大驚大恐,人們仍會依然故我。你看那些俄羅斯的逃亡貴族,他們在失去了曾經占有的一切之後,現在還不是像戰前一樣,夜夜在蒙馬特大街上與歌女們醉生夢死嗎?

  不管什麼人,只要能夠如實地寫下自己的生活經歷,都能使之成為一部傑作。但是沒有幾個人勇於寫出自己生活的本來面目。尚–雅克.盧梭為人類做出了最大的犧牲,他如實地袒露了自己的靈魂、最隱祕的行為和內心深處的思想,因此他寫出了一部不朽之作。華特.惠特曼向美國人民展現出了最真實的自我,他的作品曾一度以「不道德的書」的名義被查禁。現在看來,這項罪名真是太荒唐了。不過直到今天,還沒有哪一位女性能夠如實地講述自己生活的全部。許多著名女士的自傳,講的只是自己生活的表象,以及各種瑣事和趣聞,全都沒有觸及到自己真實的情感和生活。每當行文到歡樂或痛苦的關鍵時刻,她們便都奇怪地顧左右而言他了。

  我的藝術就是透過舞蹈的動作和節奏來努力地向世人展現真實的自我。因此,為了發現—個絕對真實的動作,我往往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這與用文字來表達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在蜂擁而至的觀眾面前,我可以隨心所欲地用舞蹈藝術來展示我心靈深處最隱祕的衝動。從一開始,我的舞蹈就是用來展現自我的。在童年時代,我用跳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萬物生長所感到的那種難以抑制的歡樂。少年時期,當我初次意識到生活中存在悲劇的一面時,我的舞蹈便開始由歡樂轉向憂鬱,我為生活的殘酷和時間的流逝感到憂鬱。

  十六歲那年,有一次我在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下表演舞蹈。舞蹈結束時,有一位觀眾突然喊道:「這是死神與少女!」於是這段舞蹈就取名為《死神與少女》。這不是我的本意,我最初只是想表達自己對一切歡樂表象下隱含的悲劇的認知,因此,按照我的本意,那段舞蹈應該叫《生命與少女》的。

  後來,我便用舞蹈來表現自己對於生活的抗爭,表現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瞬間歡樂。

  沒有什麼人能夠比電影或小說中的主角更為脫離現實的了。這些人往往具有出眾的美貌和高尚的品德,絕對不會犯什麼錯誤。男主角一定是高貴、勇敢,女主角肯定是純潔、溫柔。所有的卑鄙和罪惡都出現在「壞男人」和「壞女人」的身上。其實,我們知道,生活中的人是不能簡單地按照好、壞的標準來劃分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觸犯「十戒」,但他們肯定都有觸犯的能力。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隱藏著另一個不守清規戒律的自我,一有機會,「他」就會跳出來。一個人之所以品德高尚,是因為他還沒有受到足夠的誘惑,或者是他的生活較為單調平靜,或者是他專心致志於某事而無暇他顧。我曾經看過一部叫《鐵路》的電影,大概內容是說人的一生就像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火車一樣,一旦火車脫軌或遇上難以逾越的障礙,災難就會降臨。幸運的是,當司機看到陡峭的下坡時沒有產生惡魔般的衝動,要不然,他就會關閉所有的制動裝置而使火車衝向無底的深淵了。

  曾經有人問我愛情是否高於藝術,我說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因為藝術家都是真正的性情中人,他們對美有著一種至純至真的理解。當他滿懷愛心去對待永恆的藝術之美時,藝術就成了對心靈的闡釋。

  在我們這個時代,最了不起的名人也許應該算是加布里埃爾.鄧南遮了。儘管他的身型不高,而且只有在笑起來時才算好看,但是當他與他所愛之人交談時,卻能變得像阿波羅一樣富有魅力。加布里埃爾.鄧南遮贏得了當今世上最著名、最美的幾位女人的愛。當鄧南遮愛一個女人時,他能夠讓她情緒高漲,使她覺得自己彷彿一下子從肉體凡胎變成了仙界的貝緹麗彩。但丁也曾經為貝緹麗彩寫下許多不朽的讚歌。有一個時期,巴黎曾一度對鄧南遮崇拜成風,幾乎所有的美女都愛上了他。受到他寵愛的女人彷彿都蒙上了一層閃閃發光的面紗,在言談舉止間,她們的臉上都洋溢著不同凡響的神采。但是當詩人的熱情褪去之後,面紗也隨之消失,這些女人神采不再,便又恢復到了肉體凡胎的樣子。她自己也許還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但卻能感受到這種從神仙到凡人的突變。回顧以往受鄧南遮寵愛的日子,她會覺得鄧南遮是這個世上可遇不可求的情人,於是也會更加哀嘆自己的命運,心情會變得更加悲涼,也許有一天人們遇到她時會不解地說:「哎呀,鄧南遮怎麼可能喜歡這個姿色平平的紅眼睛女人呢?」鄧南遮的愛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偉大,它可以讓最平淡無奇的女人擁有天仙般的容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但正是这种“不修边幅”恰恰捕捉到了生命本来的面貌——充满了意外的插曲和突然转向的高潮。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某些场景的画面感过于强烈,需要时间去消化。特别是关于她早期对舞蹈哲学的构建那部分,描述得如同哲学论文一般严谨,充满了对身体与精神统一性的深刻洞察。接着,笔锋一转,又迅速跌入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情感漩涡,这种在极端理性与极致感性之间的快速切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试图用文字重建她那短暂而绚烂的舞台人生,以及那些塑造了她人格的重大抉择。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觉得“学到了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觉“体验了什么”的书,那种饱满的情感体验是任何提炼总结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陈旧的、却又异常清晰的质感,仿佛是从泛黄的信件中复刻出来的真迹。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它们并非仅仅是背景板,而是直接参与到主角命运的推动中。她对特定地点的光影、气味、乃至周围人的眼神所捕捉到的细微变化,都显示出她极高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既是她艺术天赋的源泉,也是她生活多舛的根由。书中关于她如何看待金钱、名望与艺术纯洁性之间的博弈,展现了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她似乎早就预知了结局的悲剧性,却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那条最艰难的路。这种预知感贯穿始终,让整本书蒙上了一层宿命般的色彩,读罢,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是一种对生命中所有壮美与残缺的复杂体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女性艺术家”的刻板印象。作者的表达方式极其具有攻击性,她毫不客气地要求世界去适应她的存在和她的艺术,而不是反过来。她的“自由”观,不是享乐主义的放纵,而是一种建立在自我严格约束和对美学有着不可动摇的忠诚之上的哲学体系。书中对她如何将生命中的每一次心碎、每一次政治立场、每一次异国风情,都迅速地内化并转化为舞台上的全新语汇的描述,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创作炼金术”指南。我从中读出了一种毫不妥协的生命力,她仿佛在用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去书写和证明,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独立个体能够达到的精神高度。这是一本挑战读者舒适区的作品,它要求你不仅要阅读文字,更要直面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界限”和“责任”的真实看法。

评分

这部作品的名字和封面的直观冲击力,让我带着一种既好奇又有些许不安的心情翻开了它。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充满陈词滥调的成功学或励志宣言,毕竟“维纳斯”、“自由”这样的词汇常常被过度消费。然而,随着文字的铺陈,我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个极其私密且炽热的内心世界。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她舞蹈时的步伐一样,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顿挫与激情。她毫不避讳地剖析了自己作为女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自我实现和情感自由的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坦诚带来的震撼,远超任何华丽的辞藻堆砌。我尤其欣赏她对传统束缚的解构过程,那不是简单的反抗,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最纯粹的探寻。书中对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模糊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让人不禁思考,我们所遵循的那些无形的规范,究竟是保护伞,还是桎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陪同主人公进行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探索灵魂疆域的旅行。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了线性叙事和清晰逻辑的读者来说,初读此书会有些许挑战。它的时间线是跳跃的,情感的逻辑往往压倒了事件的逻辑。但深入其中后,你会意识到,这正是作者叙述的精妙之处。她笔下的“生活”并非按部就班的流水账,而是由一个个决定性的瞬间串联起来的意识流。那些关于童年贫困、对美学异化的抵抗、以及与那些形形色色的灵魂伴侣之间的精神交锋,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最打动我的是她对“孤独”的描述,那种被时代误解、被世俗排斥的深沉的、与生俱来的疏离感。她将这种孤独转化为燃料,驱动着她去创造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视角,去观察一个非凡的个体是如何在重重压力下,坚守住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真实”的信仰,即便这份真实充满了痛苦和争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