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始迄自晚清的古籍,如《礼记》、《齐民要术》、《随园食单》等,精选记叙当时的菜式及其烹饪法的一百多则食谱。
作者简介
吴瑞卿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先后主修历史及中国文学,曾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担任学生辅导与通识教育工作。一九八八年移居美国后从事翻译及广告创作,为美国国务院约聘翻译员,因工作关系,得以游走中美两国不同领域,并以学者、作家及美食家多重身分,于各大报刊撰文。着有【长城短语】、【但愿人长久】、【没有天使的天使岛】、【此心安处是吾家】、【食乐有文化】及【美国文化游观】等。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菜谱,更是一种对传统的致敬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喜欢它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温情,仿佛作者是一位慈祥的长辈,在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用双手做出有温度的食物。我在书中读到了很多关于食材背后故事的描述,比如某些野菜的生长习性,或者某些香料在古代的药用价值,这些都让我在烹饪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食物的尊重。我曾尝试过书中一道叫做“糟卤鸡”的菜,以前总觉得糟卤的味道很重,但这本书里介绍的古法,巧妙地平衡了糟卤的醇厚和鸡肉的鲜美,做出来的味道非常惊艳,回味无穷。
评分《古法食谱》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食谱,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吃”的生活哲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味,并不在于食材有多么昂贵,也不在于烹饪技巧有多么复杂,而在于用心去做,在于对食材的尊重,在于对传统的传承。我被书中那些朴实却充满智慧的烹饪方法深深吸引,比如关于如何利用发酵来提升食材风味,以及如何用最简单的调味料做出层次丰富的口感。我尝试做了书中介绍的“清蒸鲈鱼”,摒弃了所有花哨的装饰,仅仅用了葱姜和一点点高度白酒,却蒸出了鱼肉最原始的鲜甜,那种鲜味,是市面上很多餐厅都难以企复的。
评分这本《古法食谱》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带着一种复古的质感,仿佛能闻到油纸包着的手写菜谱的味道。我一直对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味道特别感兴趣,总觉得古法的东西,不只是食材和烹饪方式的叠加,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和情感的沉淀。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够寻找到那些失传的、或是被遗忘的家常菜。我喜欢它在介绍每一道菜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食材和步骤,而是会穿插一些关于这道菜的由来、在古代的社会背景下的意义,甚至是一些与这道菜相关的生活小故事。比如,有一道“煨三鲜”,书中细致地描述了古代文人在寒冬时节,围炉而坐,品尝这道菜时的雅趣,那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让我心生向往。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古法食谱》这个名字有些犹豫,总觉得古法的东西会过于繁琐,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在保留古法精髓的同时,又加入了一些现代人可以理解和操作的小窍门。比如,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炖煮的菜肴,它会给出更经济的替代方案,或者一些可以节省时间的预处理方法。而且,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清晰,图片的质量也很高,每一步都配有详细的图解,就算是烹饪新手也能轻松上手。我特别欣赏它对于一些传统调味料的介绍,比如关于几种不同风味的酱油,以及它们在不同菜肴中的作用,这让我对调味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以为“古法”只是一个噱头,直到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菜肴。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御膳房秘籍,而是更多地聚焦于那些寻常百姓家也能做得出的、却又带着独特风味的菜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食材选择的讲解,它会强调当季、本地的食材,并教我们如何辨别新鲜度,如何利用食材本身的特性来提味,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味精和鸡精。我试着做了几道,比如“梅菜扣肉”,传统的做法总觉得油腻,但这本书里介绍的古法,竟然让我做出了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口感,连我平时不太吃猪肉的家人都赞不绝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