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厨师必须不断品尝、贴近大众的味蕾,才能做出大家喜欢的美味。」──吴宝春
面包是欧洲人的主食,来自台湾屏东县大武山下的朴实面包师傅吴宝春,竟打败来自欧洲各地的面包师傅。这样的实力,归功于他对美食锲而不舍的追求,对味觉细腻精心的考究,以及对食材的用心追寻。
那些从他记忆中被召唤出来、一字一句写下的味道,遍及世界各地,无论是面包、甜点还是红酒、咖啡;无论是台湾、日本还是澳洲、法国,所有他吃过的美味、味觉的悸动、美食的震撼,一点一滴形成他「品味」美食的能力,造就他无可取代、无人能及的技艺。
听吴宝春谈美食,看吴宝春写出世界各地的好味、原味、真食味,让人忍不住也想动身去追寻那无限可能的美食之旅,余韵犹存的味觉悸动!
作者简介
吴宝春
一九七○年生,十五岁开始到台北当面包学徒,二十多年来埋首在传统面包与新式面包的世界,坚持好还要更好,对美味锲而不舍,期许自己能做出幸福的味道。制作面包时极度讲究食材,时常会亲自跑到食材产地挑选、研究,感受农民们的用心,共同分享自己利用当地食材制作出来的面包,同时也因缘际会的尝遍世界各地的美食。
二○○五年,组队参加素有「面包界奥林匹克」美誉的「乐斯福面包大赛」,一路从台湾冠军征战到亚洲区冠军;二○○八年,用台南县东山乡的古法烟燻龙眼干、精心培养的老面、香醇的红酒烘焙出「酒酿桂圆」面包,获得世界盃银牌;二○一○年,「米酿荔香」面包再次以台湾在地食材荔枝干、埔里有机玫瑰等食材,打败世界各国重量级面包师傅,夺得「世界面包大师赛」冠军!不仅成功把台湾土地孕育出来的食材推向国际,也从此找到面包世界的无限可能。
目前担任台北「哈肯舖手感烘焙」技术顾问,二○一○年十一月将首度在高雄开设个人第一家店「吴宝春面包店」,继续倾注温暖细致的用心。
推荐序
宝春师傅的味觉日记.作家∕台北亚都丽致大饭店美食顾问 王宣一
成就憾动人心的味道.味人 阿仙
面包世界的艺术家.美食评论家 梁幼祥
料理人的味蕾飞行.饮食旅游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创办人 叶怡兰
第一章 酵母精灵的神奇魔法:面包.甜点
1-1日本法国长棍面包:第一次的回甘滋味
1-2法国乡村面包:完美的三重奏
1-3日本玉米面包:脆的软的都美味
1-4巴黎可颂:任何时候都对味
1-5野上师傅的潘多罗面包:入口即化的欢乐星星
1-6台中拖鞋面包:跟法国人挑衅!
1-7新潟传统面包:意想不到的新体验
1-8东京牛奶吐司:童话故事的滋味
1-9东京贝果:从配角变主角
1-10法国可丽饼:单纯的华丽
1-11台中德国布丁:不惜成本的烤布丁
1-12法国栗子蛋糕:吃不腻的惊喜
1-13巴黎荔枝马卡龙:神奇小圆饼
第二章 丰沛甘泉之饮:咖啡.茶饮.水酒
2-1台北浅焙咖啡:浅尝果茶香
2-2 台中凉拿铁:特调一杯的体贴
2-3新潟烧酌:冰镇过的美味
2-4澳洲热可可:冬日的温暖
2-5北海道牛奶:闻得到青草香
2-6 巴黎珍珠奶茶:和谐的奏鸣曲
2-7葡萄酒:跨越语言的籓篱
2-8新泻雪水:纯净的宇宙之水
第三章 绕行世界的飨宴:中西美食.异国料理
3-1日本一兰拉面:客制化的味觉之旅
3-2赞岐乌龙面:日本山中传奇
3-3日式烧肉:滋滋作响的百年心血
3-4台中杂炊与海南鸡饭:大隐隐于市的惊艳
3-5台北麻辣鸳鸯锅:百吃不腻
3-6法国生蚝:满满一口海水味
3-7日本炸河豚:危险的美味关系
3-8法国橄榄油沙丁鱼罐头:陈年的奇蹟
3-9在地臭豆腐:争议不断的人间美味
3-10屏东东港旗鱼黑轮:不变的家乡味
第四章 味觉的启蒙:儿时美味.平凡滋味
4-1 清炖猪脚:十八岁的梦想
4-2猪油拌饭、黑糖、豆花:怀念的手工味
4-3香浓酸菜鸭:过年的喜悦
4-4麻油鸡:阿母的温暖
4-5咸凤梨:人生的滋味
4-6炒蜗牛:贫穷日子里的五星级料理
4-7清炖田鸡汤:野趣十足钓田鸡
4-8泥鳅、喜饼、菜尾:分享三部曲
4-9桂园糯米糕:冬至的妈妈味
4-10红龟稞:黎明村阿母的十八般武艺
推荐序
宝春师傅的味觉日记
作家 / 台北亚都丽致大饭店美食顾问 王宣一
原本以为面包师傅吴宝春在得了大奖之后,出版的新书一定是食谱书,很意外的竟然是一本他个人的味觉生活日记。
这一篇篇拙朴的文字,记录着他多年来因为旅行或工作而遇见的面包和美食经验,甚至是童年生活里的美味,这种种味觉上的刺激与美味的邂逅,连结着他创作时的灵感和专注,启发了每一个小小的梦想和愿望。
我们吃着他做的面包,读着他的小书,味蕾和心灵不知不觉产生了小小的悸动。
推荐序
成就憾动人心的味道
味人 阿仙
说起来与一些饕客级的文人作家相比,自己并不是长在一个可以让我从小对饮食文化耳濡目染的家庭,随着成年后外食机率渐多,始识真滋味而不知不觉地步入此道。越过了一个不长不短的十年后,才算对饮馔略有领会。
宝春自幼家贫,早早便离家北上讨生活,从学徒干起一路迈向面包师父之路。相信在这个土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类似宝春这样的故事,很多师傅埋首苦干加上早年烘焙资讯交流贫乏,整个社会,包括师傅本身都只当烘焙、料理是一门「术」而非「艺」。而宝春幸运地在苦干几载后,遇到了那些带他开启味觉大门的贵人们,并积极与日本烘焙界交流、磨练手艺,才成就非凡。
味觉的开启让宝春眼界大开绝对是冠军路上的转捩点。如果师傅自己都不了解「美味」,又如何能创造出憾动人心的味道?因此一有机会遇到业界的师傅我总是乐意分享自己的食经。
宝春将他的食经公开以飨社会,正如他大方公开玫瑰荔枝面包的配方一样,我们都知道唯有良性的交流互动,才能让整个餐饮烘焙业有一股向上提昇的力量,进而培养出懂得欣赏饮食之趣的群众。本书生动地记述那些让宝春师傅感动的每个瞬间,其中不乏我时常走访的一些店家、以及以烘焙人的观点来谈举世闻名的POILANE乡村面包,是怎样的绝妙。
这虽不能说是一本美食圣经,但记录了将留名台湾餐饮史的面包大师味觉启蒙的历程,适合想了解美食而不得其门而入的大众,更适合广大的烘焙学子们阅读。同时也请别忘了实际去品尝才是真正的味之道。
推荐序
他不只是面包师傅
美食评论家 梁幼祥
个子小小、皮肤粗粗,但眼神常在有力中露着友善和谦卑,宝春十七岁前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孩子,带着五十块到台北谋生,在糕饼店做学徒时,还利用空闲去洗车,想多赚些钱,寄回老家给妈妈,身上永远只留两千元,在台北生活,这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啊!
许多得过些奖牌或媒体拱出来的师傅,一有聚会时总喜欢发表高论,有时候一些半桶水理论还真让人啼笑不得,宝春可爱的是,他总默默在一旁,你不问他,他是不吭声的。
有次在高铁,我们巧遇,我身边正好是洛杉矶有名的美食家,也是广电主持人Theresa Lin,介绍他们认识后,话夹子一开,他们整整聊到站还没停!
这是宝春的另一面!
也有一次我们在高雄餐旅学院,一块儿当评审,七、八个人闲聊中,我谈了一些中国诗词之境及文物之美的雅趣,我道:「田黄石的薄意,鸡血石的泼洒,书画的气与影……,对饮食文化都有莫大的影响….。」他睁大眼睛,即刻希望有空与我一道去博物馆、美术馆取经,我想,宝春这强烈求知的渴望,正是他金牌背后的一股动力吧!
许多艺术家的作品,是深厚的基本功及想像力造就完成的!我有篇常用的演讲稿「瞬间的艺术──谈美食」,说的,就是像宝春这样优秀师傅造就出来的作品。
在这书中Macaron那篇的一小段里,宝春说:「它就像是我的小女儿,很甜,很可爱,很幸福的滋味……」,这就是一种联想昇华的想像力,我常告诉厨师,你要成功就必须要有诸如此类的想像力。
宝春得奖的作品,也就是想像力和基本功的接合。当他的面包上市的那天,我马上掏钱请客!员工帮我排队买回来,大伙儿吃得开心极了!证明了他并非浪得虚名,他的面包,那就口后的多元「劲」与「柔」之间的交替,和龙眼干那讨厌的迷人浓郁,都可领会出这「细汉仔」作品的独特与傲人的成就!
宝春的书,有专业的解析,还有美丽词采,是这行业的非有不可,不是这行业的亦能拾趣!
推荐序
料理人的味蕾飞行
饮食旅游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创办人
叶怡兰
在阅读宝春师傅的前本传记书时,印象深刻处,除了他奋斗不懈、积极追求超越的坚强意志力与企图心外,更让我兴味盎然的还有,他的味觉甦醒与自觉过程。
从原本懵懵懂懂、只专注于技术本身的钻研,继而,因着对这世间无数美味的发现和不断体验,遂在面包制作之路上,有了截然不同的启发与视野,从此走向全新的里程。
我总认为,一个杰出的、足能创作出感动人心的料理的厨师,除了高超技巧外,最重要的,是对于美食的丰富阅历与热烈渴求之心。
唯有对美好滋味能够拥有宽广的好奇、深切的共鸣且真正欢喜徜徉陶醉其中,这热情,方能真挚贯注于他的作品里,继而唤起品尝者同样温暖、愉悦的触动。
而《吴宝春的味觉悸动》此书,则让我更加近距离看到了、甚至彷彿与他一起亲身领略了,他的这段探索之路,令人动容。
后序
体内住着老面魂
吴宝春
中国艺术家常玉曾说:「我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我的作品只是一种简单的概念。」我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爱创作的烘焙师。
有一次去故宫看干隆时代艺术展,内心相当震撼。在那个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盛世,皇帝有大把的时间和心思来搜集艺术品,工艺师们绞尽脑汁贡献出让龙心大悦的作品。他们用一辈子的心力不断的试炼、创作,经过千百次尝试才激发出光芒四射的极品,那种用生命去燃烧创作的专注是很令人感动的。如今我也是用这样的心情,把消费者当皇帝,自己是工艺师,去追求极致的美和深沉的情感。
面包的灵魂是老面。老面的世界千变万化,令人着迷,是每个师傅用心培养酵母所制作出来的宝,里头的乳酸菌让面团不但闻起来酸,吃起来也香。不同的师傅会用不同的材料培养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乳酸菌,风味完全不同,变幻莫测捉摸不定,也成了每位面包师傅独门的技艺与个性。现在外面卖的商业酵母虽然也是培养出来的,但为了要量化生产加以浓缩,因此不会有乳酸菌,纯粹只是为了让面团发酵,味道差很多,不像有乳酸菌种的老面,香气较浓,口感层次较丰富。
老面虽然有着深不可测的内涵,然而不管它多高多深多么没有尽头,即使它宽广如浩瀚宇宙,我也要深入它的灵魂。我自己养的老面有五、六种,有用葡萄干、小麦、裸麦养的菌种,还有分软的和硬的面团,同样的菌种,面粉比例不同,软硬就会有差。水份的多寡也会影响菌数,连天气的变化也会让菌数有所改变,香味也不同。发酵老面的过程中,闻香味也是判断面包是否成功的关键。记得有一次做老面做到一半还突然没有味道了,后来请教别人才知道原来温度控制错了。
不仅老面要费心餵养,一个烘焙者的喜怒哀乐还会透过手的温度与力道,被揉进面团里。因此做面包时我还会放音乐。让古典乐柔和的旋律沉静我的心灵,使我不知不觉的把温柔的音乐烘焙进面包里,我相信这样的面包一旦入口,风味绝对不差。
旅居法国的画家常玉给我的影响也很深。他笔下的荷花,枝干很细很软、栩栩如生,看似有气无力的随意却传递出坚毅。今朝有酒今朝醉、随意不羁的中国画家常玉,一生穷困潦倒,死后才获得重视。他画画不讲究画理笔法,而是随性所之、随兴所至,画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绘画对他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发洩,他的笔触虽然看似轻松,三两下的挥洒就完成了作品,却能把女子爱怨嗔痴、荷花含苞挺立的神韵,重重的勾勒出来。
这跟做面包很有相似之处。一幅荷花画,用水墨、素描、蜡笔、水彩,不同的原料,表现出来的东西就完全不同。而一个面包师傅洒出面粉的剎那,跟一个画家挥墨在纸张上的心情,其实大同小异,都是一个创作旅程的开始。
面包师傅用的力道、材料都决定了成品的味道。我记得我在做荔枝玫瑰面包时,有人叫我干脆放弃算了,因为难度高,也从来没有人用荔枝干这样做过。但我觉得荔枝是东西方人都熟悉的味道,只是西方国家是拿来制作果酱或搭配马卡龙,从来没想过用在面包上,然而我就是想去挑战这味道!这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让黑色的荔枝干取代白色的果肉,颠覆既有的印象,创作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做面包时,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配方,也会因为外形大小不同而产生迥异的风味,圆的方的三角形,纹路组织都会不同,例如四角形就会太硬,我曾经试做过方形的酒酿桂圆面包,口感就很不好。而不同比例的面粉、水以及不同的发酵时间,也会让风味差异很大。当初我在摸索荔枝玫瑰面包时,就曾经交叉组合试过好几十种不同比例的排列方式,一试再试,始终坚决不放弃,终于试出最佳的口感组合。就连整体造型也是精心设计,那三角形的美好质感正是取自于巴黎铁塔的意境表现。
我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爱创作的烘焙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