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谢忠道出版了《慢食》一书,引起各地读者广大回响。「慢食」是品尝美食的全新主张,指的是认真进食、全心全意的感受每一道料理和食材背后的故事与心血。
然而,我们全心全意吃喝进胃里的,究竟是什么,对世界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个台湾小女孩从三岁开始就在吃的健康食品,在法国被列为药品;
.薯片包装上打着大大的「橄榄油」字样,实际成分却只占了 4%;
.菠菜含丰富铁质,只是一个误植的小数点引起的世纪误会;
.滥捕海洋鱼类将导致我们 40 年后不再有鱼可吃;
.一个人类平均仅使用 20 分钟的塑胶袋,需要大自然 400 年的时间才能分解。
.白玉米、土芒果……等台湾土产都在逐渐消失,一个世代对食物的共同记忆跟着陨落。
面对这些迷思与问题,我们的态度是什么,责任在哪里?
生活里的工业产品越来越多,我们离大自然的食物链也越来越远……。
慢食之后,谢忠道这次从一个非美食的角度关注生活,思索教育,寻找属于台湾人的国际公民饮食观。
作者简介
谢忠道
台湾彰化人,命运却将他扔到远远的巴黎,让他这辈子在吃喝间白白活着。天秤座第一天出生(或处女座最后一天),自认为吃东西最随和、讲缘分,挑食但不偏食,有人认为他吃东西难搞,其实只是跟别人有点不一样罢了。
写作至今出版的东西都脱离不了吃喝玩乐:《巧克力千年传奇》、《餐桌上的最后诱惑》、《比流浪有味》、《星星的滋味:忠道的米其林笔记》、《慢食:味觉艺术的巴黎笔记》。用嘴巴吃喝,用脑袋思考,用脚旅行,用心写东西,个人部落格「忠道的巴黎小站」www.chungtao.tw 则用来打发时间和卖弄自我。
作者序 为地球养生
第一章 食物还是垃圾?
1不喝水的孩子
2健康食品儿童
3阅读食品
4垃圾和食物
5换个方式吃盐
6健康好吃还是不生病
7健康的营养观念
第二章 好好吃,救地球!
1花钱买垃圾:包装迷思
2一口吃掉未来
3一次还是永远
4少一点肉
5越来越少的生活哲学
6被丢弃的四分之一
7这个数字越小,对地球越好
8公民责任
9百姓、人民与公民
10道德与妖魔
第三章 慢食之后……
1消失的土产
2给孩子「吃」的教育
3吃猪肉,没看过猪走路
4谁的绍兴,谁的龙井
5味道的原始与文明
6管理你的胃口
7它,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好──连锁与加盟
8三十年后的饮食
9我们吃的动物吃什么?
10贫穷里的肥胖
11复古食物正流行
12厨师的心
13营养标示法──在小工坊和大工厂之间
14粮食自给
附录
1传奇仍在──再访El Bulli
2分子厨艺之争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被唤醒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并非源于恐慌,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认知:我们正在以一种不可持续的方式与食物互动。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理性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剖析了现代饮食模式对人类健康、社会结构乃至全球生态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食物与记忆”的篇章,它提醒我们,食物不仅仅是能量的来源,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当我们习惯了标准化、同质化的食物,我们也在逐渐失去与过去、与家乡、与文化的连接。这本书让我开始怀念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那些承载着童年回忆的食物。它不仅仅是对现代饮食的批判,更是对一种失落的、本真的食物文化的追寻。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那些“慢”的可能,那些可以让我与食物重新建立连接的时刻,而不仅仅是匆忙地填饱肚子。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快餐文化”的简单反思,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触动,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脉络。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视角,揭示了现代饮食习惯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身体、心理乃至整个社会肌体。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食品工业化”的论述,它如何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食物从天然的馈赠变成标准化的工业产品,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在这场盛宴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激素催肥的肉类到基因改造的作物,再到那些添加了各种不明物质的加工食品,每一次购买,每一次咀嚼,都仿佛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实验。书中的案例分析,生动而有力,让我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饮食选择,背后隐藏的巨大影响感到震惊。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这让我开始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是否正在以牺牲健康、环境和尊严为代价?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触及了食物本身,更深入到我们整个社会运行的逻辑。作者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细致,描绘了现代食品工业如何通过市场营销、价格策略和信息不对称,塑造了我们的饮食偏好,并让我们陷入一种“被喂养”的状态。我尤其对其关于“食物的公平性”的探讨印象深刻。在光鲜亮丽的超市背后,隐藏着多少被边缘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那些“廉价”的加工食品,是否正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健康和尊严为代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食物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公平、经济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书籍。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每天都在接触的食品标签,它们背后隐藏的含义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本书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开始关注食物的来源,关注生产者的处境,关注整个食物链的健康与否。
评分“慢食”这个概念,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模糊的、带点小资情调的理想生活方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慢食”拔高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挑战。作者并没有空泛地呼吁大家回归田园牧歌,而是深入剖析了“快餐文化”的根源,从经济全球化、生产效率至上,到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节奏的加速,无不与我们当下的饮食困境息息相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风土”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指一种食材的来源地,更包含了一种地方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当我们遗忘了食物的“风土”,也就遗忘了我们与土地的连接,遗忘了那些世代传承的饮食智慧。书中提出的31个省思,每一个都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食物认知的全新维度。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慢食”空间?如何才能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辨别出真正有价值的食物?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场自我教育的旅程。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但内心是抱着一种“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新鲜观点”的心态。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批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引导读者去探索和构建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饮食未来。作者在书中对“食物浪费”的讨论,让我感到触目惊心。我们常常一边抱怨食物价格上涨,一边却在不经意间制造着大量的食物垃圾。书中详细分析了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中可能产生的浪费,以及这种浪费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双重压力。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消费习惯,那些冲动购买的、最终被丢弃的食物,背后是多少农民的辛勤劳作,又是多少宝贵资源的消耗?这本书让我明白,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选择有机食品,更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食物。它呼唤的是一种“食物伦理”,一种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