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好味道:传统节庆食谱

全年好味道:传统节庆食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谱
  • 传统美食
  • 节庆美食
  • 家常菜
  • 中华美食
  • 烹饪
  • 节日食谱
  • 饮食文化
  • 美食
  • 全年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节日与庆典,都带着丰富的相关习俗。在过去,这些习俗相当于人们的行事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大家都依此敬天祭祖、休闲游乐。农业社会的人们还订了一套二十四节气的工作守则,整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靠它来进行。而在科技进步的现代,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月亮上没有伐桂的吴刚、也没有可爱的玉兔和嫦娥,但我们仍然会在清明扫墓祭祖、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除夕也和过去千百年一样,是家人团圆的大日子。这些记忆也许会淡化,却始终不曾磨灭。

  本书由传统文化出发,介绍一整年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等重要节日,除了解说节日的由来与习俗,也介绍这天的拜拜方式。许多节庆都有应节食物,从年菜、元宵、润饼、草仔粿、粽子和月饼等等,在此附上详尽的食谱,让巧手的您可以亲自制作。何妨在下个节日来临时,顺着习俗过上一次呢!您将会感受到四时变化的丰富,也让您的生活增添情趣,让过节更有涵义。

本书特色

  第一本将节庆与食谱结合的饮食专书,除了文化传承也有实务教作,让知识与技巧并重。

  收录十六个节庆、六十道应节食谱,附有制作步骤图与小叮咛,让料理者都能轻松上手。

  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与习俗,并附上详细的拜拜方式,包括祭拜的对象、时间、地点、供品内容、步骤,让有祭祀需求的人从此拜拜免烦恼。

  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与相关活动、以及节庆中的传说与禁忌。

《寰宇风味漫游:从北欧峡湾到热带岛屿的味觉探索》 这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全球的烹饪探险之旅,它聚焦于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非传统节庆与日常饮食文化,挖掘隐藏在当地人餐桌背后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故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我们熟悉的传统年节或季节性仪式,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段因历史演变、气候变迁或独特社会事件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风味时刻”。我们探寻的,是那些不被主流节庆食谱所收录,却维系着地方社群认同感的核心美味。 --- 第一章:冰雪边缘的温暖:斯堪的纳维亚的“深冬饥饿”与日常珍馐 在常年白昼短暂的北欧,季节的更迭对食物的依赖性极强。本章不谈圣诞节的火腿,而是深入探究北欧诸国如何应对漫长冬季的日常储备与“非仪式性”的聚会。 1.1 挪威海峡的“鱼干哲学”:从萨米人的狩猎记录看全年蛋白质摄取 我们将剖析挪威北部,尤其是在洛弗滕群岛,当地人如何将鳕鱼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和风干,制成Tørrfisk(干鳕鱼)。这并非节庆食品,而是贯穿全年,支撑他们度过极端气候的生命线。书中详尽记录了不同风干等级的口感差异,以及如何将这种近乎“原始”的食材,融入现代家庭的日常炖菜与汤品之中,例如,探讨了传统“鱼头汤”(Fiskesuppe)与干鳕鱼的复水再造技术。 1.2 瑞典的“Fika”变奏曲:工作日午后的秘密仪式 Fika(咖啡与糕点时间)在瑞典文化中举足轻重,但本书关注的并非周末或节日的隆重版Fika,而是工作日午后两点,企业、工作室乃至工厂车间里,不同工种之间分享的“微小犒赏”。我们收录了由不同地区面包店为特定行业(如矿工、伐木工人)定制的、高能量且易于携带的“工作日甜点”,如燕麦基底的“Energibars”和低糖的黑麦脆饼。 1.3 丹麦“Smørrebrød”的精微构建:非正式午餐的建筑学 丹麦开放式三明治(Smørrebrød)常被视为正餐或宴会的一部分。然而,本章重点揭示了家庭中,午间招待不期而至访客时,如何快速而精妙地组合Smørrebrød。这涉及到对不同面包(黑麦、酸面包)发酵程度的掌握,以及对腌制鲱鱼(Sild)在不同醋酸比例下的风味平衡研究。 --- 第二章:地中海的“非假日”馈赠:橄榄树下的生活节奏 地中海沿岸,食物是生活的脉搏,而非仅仅是庆典的装饰。本章将目光从盛大的节日转向了日常的收获、过渡性的季节转换,以及邻里间的互助饮食。 2.1 希腊“Kleftiko”的民间版:如何用简单工具烤制羊肉 Kleftiko(传统慢烤羊肉)在传统上与复活节相关,但本书挖掘了偏远岛屿和山区居民在日常牧羊或农忙间隙,如何使用简易的土坑或石堆,用最少的香料(通常只有盐、柠檬皮和野生牛至)长时间烘烤当日宰杀的羔羊。重点在于模拟这种“生存式烹饪”对肉质风味的最大化提取。 2.2 意大利西西里的“夏末遗忘菜”:利用最后丰收的蔬果 当盛夏的番茄和茄子接近尾声,如何利用剩余的食材制作出能“封存”夏日风味的食物?本章详细记录了西西里岛一些家庭代代相传的,用未完全成熟的青番茄制作的甜味酱汁,以及将大量罗勒叶浸泡在橄榄油中,用于全年供应的“绿色黄金”。这些都不是特定的丰收节食物,而是对季节流逝的安静回应。 2.3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Tapas文化”深层逻辑:非正式社交的食物代码 Tapas早已走出西班牙,但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安达卢西亚小镇上,不同酒吧根据每日进货情况,临时决定的“当日免费小吃”(Invita)。这套“即兴菜单”反映了当日的渔获或农产品价格,是了解当地经济脉动的最佳窗口。我们提供了几种最常见的、用豆类和廉价鱼类制作的、低成本却高风味的“临时Tapas”。 --- 第三章:亚洲的隐秘风味:地域性“生计之食” 亚洲幅员辽阔,本书将视角从广为人知的春节、中秋转向了特定地区为应对环境或生计挑战而发展出的独特饮食。 3.1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蕨类与苔藓的智慧”:雨季的觅食学 在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雨季来临,传统农作物收成受限。本章聚焦于当地人如何识别、处理并烹饪山间特有的食用蕨类植物(如蕨根粉的制作过程)和苔藓。这些食物在特定季节取代了主食,形成了独特的“雨季菜单”。书中详细描述了去除蕨类植物毒性的传统水煮与浸泡工艺。 3.2 日本“山里料理”的“不浪费”精神:从寺庙到山小屋的“普寂”之味 跳脱出精致的怀石料理,本章深入日本山区,探讨“精进料理”中那些被日常化的、高度节俭的烹饪方式。例如,如何将豆腐制作过程中的“豆渣”(おから)进行二次、三次乃至四次的转化,变成不同的配菜。这不是宗教仪式,而是山地资源稀缺下的生活哲学。 3.3 东南亚沿海的“涨退潮餐桌”:印尼小岛的即时海鲜处理 在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小型岛屿,食物的获取与潮汐息息相关。本章记录了渔民归航后,家庭成员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利用海滩上的自然资源(如椰壳、海草)来即时烹饪当天捕获的、小型或不易保存的鱼类。食谱强调速度与鲜度,避免了长期储存的复杂技术。 --- 第四章:美洲大陆的“过时”与“创新”:移民熔炉的日常调味 美洲大陆的饮食文化充满流动性与融合性。本书关注那些在移民浪潮中被保留下来,但并未成为主流节庆象征的“日常味道”。 4.1 美国“劳动节”后的“烟熏残骸”再利用:南部烧烤的第二人生 美国的烧烤文化(BBQ)盛大而隆重,但本章关注的是烧烤活动结束后,如何利用剩下的烟熏木屑、余温和少量残肉,制作出下一日的工作午餐。这包括用烟熏肉渣制作的高汤基底,以及如何将“烟熏肋骨末端”与豆类混合慢炖,以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4.2 墨西哥瓦哈卡州的“玉米饼的余温”:从主食到零食的转变 玉米饼(Tortilla)是墨西哥的主食,但本书探讨的是制作完大型餐会后,剩余的玉米面团如何被快速处理成家庭享用的零食。例如,用剩余面团压制成薄片后,简单烘烤并撒上盐和辣椒粉,形成一种快速的、脆口的“日常零嘴”。 4.3 加勒比海的“雨季面包”:应对湿度的烘焙挑战 在加勒比海多雨的季节,传统酵母面包的制作面临挑战。本章介绍了当地人如何利用发酵速度更快的根茎类作物(如木薯粉、芋头)代替部分小麦粉,制作出结构更紧密、不易受潮的“雨季面包”,这是一种单纯基于实用性的烘焙调整,而非节庆需求。 --- 结语:风味的永恒流动 《寰宇风味漫游》旨在揭示,真正的饮食文化深度,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镜头捕捉的、支撑日常生存与社区联结的“非节庆时刻”之中。这些食谱是历史、地理和生计的直接产物,是全球餐桌上最真实、最生动的篇章。通过对这些独特风味的探索,读者将获得一种超越“节日盛宴”的、更具温度和深度的全球烹饪视野。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台湾的岁时节俗:认识传统节日&廿四节气………04
拜拜如何拜:拜拜的基本知识………09

【除夕】(农历12.30)
16◎习俗&拜拜方式
19[食谱]发糕
20[食谱]红豆年糕
22[食谱]台式萝卜糕
24[食谱]团圆大拼盘
25[食谱]烘乌鱼子
26[食谱]燻鱼
27[食谱]腊味豆腐煲
28[食谱]笋干蹄膀
29[食谱]梅干扣肉
30[食谱]闽笋烧肉
31[食谱]啤酒鸭
32[食谱]文昌鸡
33[食谱]栗子烧鸡
34[食谱]糖醋松鼠鱼
35[食谱]清蒸全鱼
36[食谱]炸花枝丸
37[食谱]XO酱焖冬笋
38[食谱]刈菜鸡
39[食谱]丸子蔬菜锅
40[食谱]砂锅鱼头
41[附录]有趣的过年禁忌

【春节】(农历1.1)
42习俗&拜拜方式
45[食谱]素烧鸭
46[食谱]十香菜
47[食谱]桂竹梅香
48[食谱]什锦素菜煲
49[食谱]罗汉斋
50[食谱]素面筋塞肉
51[食谱]上素福袋
52[食谱]酸辣发菜羹

【接神】(农历1.4)
53习俗&拜拜方式

【开市】农历1.5
54习俗&拜拜方式

【天公生】(农历1.9)
55习俗&拜拜方式
56[食谱]红圆
58[食谱]寿桃

【元宵】(农历1.15)
59习俗&拜拜方式
61[食谱]客家新丁粄
62[食谱]素咸汤圆
64[食谱]桂花元宵

【头牙】(农历2.2)
66习俗&拜拜方式
67[食谱]烧肉春卷

【清明】(国历4.4或4.5)
68习俗&拜拜方式
70[食谱]红龟粿
72[食谱]艾草粿

【端午】(农历5.5)
73习俗&拜拜方式
75[食谱]北部粽
76[食谱]南部粽
78[食谱]客家粄粽
79[食谱]硷粽

【七夕】(农历7.7)
80习俗&拜拜方式
82[食谱]油饭
83[食谱]麻油鸡
84[食谱]七娘妈圆仔

【中元】(农历7.15)
85习俗&拜拜方式
87[食谱]腐皮鱼卷
88[食谱]鲜菇海鱼羹
89[食谱]酸辣鸡丝
90[食谱]脆皮鸡腿
91[食谱]蒜泥白肉
92[食谱]客家小炒
93[附录]鬼月保平安禁忌

【中秋】(农历8.15)
94习俗&拜拜方式
96[食谱]绿豆椪
98[食谱]蛋黄酥
99[食谱]广式月饼
100[食谱]凤梨酥

【重阳节】(农历9.9)
101习俗&拜拜方式
102[食谱]红豆松糕

【冬至】(国历12.21或12.22或12.23)
104习俗&拜拜方式
106[食谱]红白小汤圆
107[食谱]客家咸粄圆
108[食谱]姜母鸭
109[食谱]羊肉炉

【尾牙】(农历12.16)
110习俗&拜拜方式
112[食谱]刈包

【送神】(农历12.24)
113习俗&拜拜方式
115[食谱]桂花松子软饴
116[食谱]花生软糖

图书序言

编辑部的话

  每到过年时,常常听到长辈们这样感慨:「真是一年比一年没有年味了!」这本《全年好味道》的出版原因,正是有感于此。编辑小时候每年都很期待过年的来临,不仅有红包可拿、有比平常更多的零食可吃、还可以去外婆家拜年,让表哥带我们放烟火玩。总之过年就是多了很多平时没有的玩意儿,连大人也都沉浸在过年的欢喜气氛中。虽然冬季的天空灰白而黯淡,但由于过年期间都不时有人放鞭炮庆祝,鞭炮燃放后残余的火药味与碎裂四散的红纸,正好为冰冷的空气妆点了喜气洋洋的色彩。

  春节过了就是元宵,记得以前老师总喜欢出一个作业,就是自己做灯笼。市面上有卖一种塑胶制的半透明灯笼,通常是依每年的生肖或卡通造型制作,自己做虽然麻烦了些,却也非常有趣。每个小朋友做灯笼的材料都不一样,有用细竹条或铁丝做出骨架、再贴上彩色的玻璃纸(玻璃纸还常常没办法黏牢)、也有用宝特瓶和奶粉罐加工的,最后在里面装上小小的灯泡或蜡烛、再用铁丝或棉线固定把手,自制的灯笼就完成了。在元宵当天,除了吃汤圆、晚上则提着灯笼到附近的运动场散步,顺便把过年没放完的烟火全部用掉。大人小孩都开心,但也带着一点淡淡的不舍,因为过年到此就全部结束了。

  随着年龄增长,现在自己也觉得过年过节不再那么有趣了,即使到了节日当天,街上也没有过节的气氛,而拜拜、吃特定食物之类的传统习俗,也早已被简化甚至忽略,以后可能都想不起来到底有哪些应景的事要做了。维持过节的传统习俗,不仅是保存文化的重要动机,也可让忙碌的生活增添情趣;为了让年节过得更有意思,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传统的习俗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收到这本《四季食味:经典时令佳肴》,迫不及待翻开,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食物与情感连接”的散文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儿时记忆里厨房的烟火气,那些随着季节更迭而变化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承载着家人团聚、时光流转的温馨印记。她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食谱,而是通过讲述关于节日的传说、家庭的传统以及与食物相关的动人故事,来引发读者对“吃”这件事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书中关于春节的篇章,没有教你如何包饺子、做年糕,而是娓娓道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形状各异的饺子,一边聊着一年的收获与期盼的场景。那些饺子里的硬币、糖果,象征着好运与甜蜜,而一家人边包边聊天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温情。作者还分享了外婆在除夕夜,悄悄在厨房里忙碌,准备一桌年夜饭的细节,从蒸鱼到红烧肉,每一个菜肴背后都藏着对家人的爱意和祝福。读到这里,我仿佛也能闻到饭菜的香气,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年味。

评分

手捧这本《岁时佳肴:传统节庆的味蕾记忆》,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浓浓的怀旧情怀。作者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向你诉说着那些被时光磨砺得愈发珍贵的节日美食记忆。她没有罗列菜谱,而是通过描绘节庆时家家户户的厨房景象,以及人们围坐一桌共享美食的画面,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节日画卷。 例如,书中关于中秋节的描写,没有教你如何制作月饼,而是聚焦于月光下,一家人分享着月饼,聊着关于月亮的传说,感受着团圆和思念的温馨场面。作者还回忆起小时候,外婆总是会在中秋节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各种点心,那些点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外婆满满的爱意。她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这些回忆串联起来,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评分

这本《时令餐桌:家常节庆之味》的书,与其说是一本食谱,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指南。作者巧妙地将节庆活动与日常饮食巧妙融合,提出了一种“慢生活”的烹饪理念。她鼓励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食材本身的美好,去体会制作食物过程中的乐趣。书中没有复杂的食材,也没有高难度的技巧,而是聚焦于那些最朴实、最能代表家常味道的菜肴。 书中关于端午节的章节,没有直接给出粽子的各种馅料搭配,而是着重强调了包粽子的仪式感。从浸泡糯米、准备粽叶,到亲手将馅料包裹其中,再到最后煮熟粽子的过程,作者都用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来描绘。她认为,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与传统文化连接的重要方式。她还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去河边包粽子、吃粽子的经历,那种在大自然中享受美食的快乐,让人心生向往。

评分

拿到《节气食谱:古韵今风的味觉之旅》,我首先被它充满诗意的语言所吸引。作者没有直接展示菜谱,而是通过描绘四季更迭中的自然景致,以及与之相伴的传统节庆活动,来引导读者去感受食物的魅力。她将食物与自然、与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阅读的过程也变成了一次心灵的旅行。 比如,书中关于清明节的描述,没有教你如何制作艾草青团,而是将读者带到了春意盎然的郊外,讲述了人们在扫墓祭祖之余,顺便采摘野菜、品尝时令鲜味的情景。作者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在田埂上野餐的画面,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野菜,以及妈妈亲手做的香喷喷的米饭,都成为了她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她通过这些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品味生活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光阴的滋味:节庆饮食的传承》充满了作者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她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烹饪步骤,而是通过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来传递一种“有温度的烹饪”理念。她相信,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一份情感,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书中关于元宵节的部分,没有介绍汤圆的各种口味,而是侧重于描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的场景。作者回忆起小时候,爸爸妈妈总会亲手为她煮汤圆,那种简单的幸福感,至今仍然让她难以忘怀。她还分享了关于元宵节一些有趣的民间习俗,让读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