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台北

味道台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北吃什么?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点火x台北地胆韩良忆煽风

  欧阳应霁与六十位台北好友严选一百二十个吃喝地标,与嘴馋为食的你一同从早到晚从粗到细从轻到重从新到旧由始至终,吃出台北历史文化真材实料最最滋味!!

  台北,美食之都,汇集大江南北各式美食。老饕们曾有过这么一种说法,要吃最精致美味的各地中国菜,不在中国在台北。也正因特殊的政治背景,造就台北多元性的美食文化。这次,资深老饕欧阳应霁与他的台北在地好友韩良忆,将带领着我们走遍街头巷弄,品味道地台北美味。

  台北,该怎么吃呢?

  从<早餐台北>的烧饼油条∕东门米粉汤∕万华周记咸粥∕大稻埕慈圣宫排骨汤到好样Brunch...欧阳彷彿汇聚了众家美食友人的功力与记忆,台北成了另一款的分类记忆:从早到晚,可以是这么一路吃下来:<早餐台北><恋恋菜巿场><不只牛肉面><馅露干坤><coffee or tea><面包新世界><甜美台北><吃出民国范儿><好呷台菜><东洋风不息><异国在地><夜巿夜宵><伴手礼><走出台北>等十四章美食乐曲。

  「这碗鲁肉饭,就教人想移民台北」欧阳团队里的上海姑娘如是说。

  原来,台北可以吃出天堂。

  旅行,有各式动机有种种目的,各式主题各种玩法;但如何吃喝?总是避不开的课题。如果用吃喝,来理解一个城巿,那又会是何种感受?香港作者欧阳应霁,在漫画创作∕设计书写外,最为关心的其实是这么件饮食小事。

  在每个城巿如何吃喝,是他在2007年出版了两本《香港味道》后最关心的问题。「夫饮食,小术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决定从他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开始,进行一个个城巿的city food guide的吃喝玩乐饮食书写。所谓:从私人味道体验出发,带领读者进入每个城巿的味道质感。

  本系列名为〈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以《味道台北》为首发,预计出版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美食导览。

作者简介

欧阳应霁

  一个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标签定位的创作人。时而涂鸦漫画荒谬奇情一心造反,时而登堂入室访亲会友大做文章,或者驻守厨中舞刀弄叉饮饱食醉,或者离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荡终日。

  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以来,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及建筑设计潮流观察研究,并对饮食文化吃吃喝喝深入体验,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介文章,发表于中港台报章杂志。始终迷恋文字和图像,愿意在两者的微妙关系中纠缠成长,矢志做个贪心的,快活的,认真的跨媒体导游。

  出版有生活写作系列《香港味道》,《半饱》,《慢慢快活》,《放义大利》,《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及《天生是饭人》(2011)。文字写作以外同时热衷漫画创作,出版有《我的天》,《爱到死》,《小明》,《三七廿一》,《我的天使》等等漫画系列及专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篇章
序一 吃喝无序 欧阳应霁
序二 台北好好吃 韩良忆
第一章 跟着味觉走 东西南北四天三夜路线图
第二章 台北吃不完
2-1 早餐台北
2-2 恋恋菜市场
2-3 不只牛肉面
2-4 馅露干坤
2-5 你的咖啡我的茶
2-6 面包新世界
2-7 甜美台北
2-8 吃出民国范
2-9 好呷台菜
2-10 东洋风不息
2-11 异国在地
2-12 夜市夜宵
2-13 伴手有礼
2-14 出走台北
附录 住宿
后记

图书序言

序1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

  吃喝无序   

  吃喝其实是十分简单亦十分复杂的一回事。
  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但饿了却没得吃,渴了又不想喝。
  或者,饿了不知吃什么,喝了,又马上很后悔。

  凡人烦人如你我,都说自己能吃,爱喝,但吃喝过后说不说得出这是什么一种味道?这就进入究竟懂不懂馋食的范畴了。

  在什么都变得很专业,但大家其实又没有什么特长的今时今日,谈吃谈喝,忽然很亲切很真实,又够红火够夸张。

  有天早上自然醒来,发觉不怎么累了,拍拍心口跟自己说﹣﹣竟然是十分cliche的那一句﹣﹣有些东西现在不吃,恐怕这一辈子就不会,不能,不敢再吃了。

  就是从那个早上开始,我决定要吃到底,吃下地狱吃上天堂再吃回人间,我当然也知道,吃喝是十分个人的一回事,好不好吃好不好喝都很主观,而且跟当时心情、健康、体质、环境、氛围都互为拉扯,跟谁跟谁一起,同桌吃喝也各有滋味,绝对是公共空间里的私生活。

  但我还是贪心,而且任性,所以准备在未来十年八载,把自己喜爱的食物,喜爱的城市,和喜爱的人一起,一一吃下去。由于爱玩,所以不厌其烦不遗余力的把这东南西北攀爬漂移的吃喝过程一一纪录下来,无保留,尽地滥情分享。吃喝是序,味道是行动,是过程。其望一番吃喝之后,能够更准更好更精的处事做人。

  要说的都说不完,简单都变复杂,讲多无谓,行动最实际:起筷、动手、身心投入,更重要的是如此吃喝,从台北开始。

欧阳应霁
二零一二年七月

序2

台北地胆

  台北好好吃  

  馋人──讲白了,就是好吃的人──常有个「毛病」:一刻萎靡不振,直嚷嚷哪都不想去,说什么也不想动,可一旦旁边有人说:「欸,带你去吃个XXX」,便剎时眼睛一亮,精神抖擞,当场又是一条好汉或巾帼英雄。

  而这XXX也不见得是什么星级餐厅的松露和牛,还是某私房餐馆每天限量供应的一品佛跳墙,八成只是我们这位馋人因没尝过而十分好奇,或尝过且喜爱是以乐于再吃的东西,可能是一碗面、一盘小炒,甚至一块刚出炉的烧饼。总之,就是能满足馋人口腹之欲,并使其心灵满足的美好食物。

  这样好吃的一个人,倘若踏上了旅途,那可不得了,一路上的行程恐怕都绕着吃这件事打转,其人旅行的最大乐趣,甚至是目的,往往就是吃东西。别的人我不敢讲,起码我是这样,我很怀疑欧阳应霁亦复如此。

  不管在亚洲还是欧洲,我和欧阳每次见面,好像不是在吃吃喝喝,就是计画着要怎样再去吃吃喝喝,真正同一国的「酒肉朋友」。但你别小看了酒肉之交,要知道我们都是特别馋的人,生活中很多「正能量」都来自于吃,好好吃东西这件事对我们自然特别重要。

  因此,我相信他同我一样,受不了和言语乏味、面目可憎的人一道吃喝,尤其痛恨与不爱吃的人同桌而坐,偶尔遇见一次就自认倒楣,以后绝不再约便是。要能像我们这样一约再约,老是一同吃吃喝喝,没完没了,老实讲,是福气。

  这一回,欧阳在写过其家乡香港的味道后,立下大志,在未来十年八载要「把自己喜爱的食物,在自己喜爱的城市,一一吃下去」,还要一一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忝为欧阳的老友兼吃喝之交,我不但支持,且十分佩服。他走出香港的第一个城市,是他居住过一两年的台北,恰好是我挚爱的故乡。我虽少了他那股行遍天下、吃遍天下也写遍天下的干劲,但连当他在台北的领路人都不肯,也未免太对不起朋友,对不起世人。

  于是,我怀抱着「一定要带朋友在我的家乡好好地吃吃看,让他更爱台北」的心情,随同欧阳和他的团队,走进台北不同的角落,一一探寻那些我从小吃到大的美味。我们一起去寻访的店家,有些欧阳也早已熟门熟路,有些他或曾耳闻但未尝亲临,还有些则是我这个「台北人」的「心水」小店,那些我始终钟爱的街坊食铺。多亏了欧阳和他的团队,这些如今都留下图文记录,让更多人也能尝尝台北的好味道。

  不论我们去了哪里,吃了什么,我对吃东西这件事的信仰始终如一,那就是我的「偶像」美国饮食文学大家M. F. K.费雪说过一段话,且让我冒着被嫌人啰嗦的危险,再次引用:「既然我们非得吃才能活,索性吃得优雅,吃得津津有味」。馋人们,且让我们津津有味地在台北吃起来,Bon appetit!

韩良忆
二零一二年七月

图书试读

第二章之八 吃出民国范

说实话,很害怕怀旧,很不爽餐厅店家滥用怀旧菜这种包装和促销的手段方法。世界在变,从食材到烹调手艺到菜系都是活的,味觉是个人的,味道是集体的,无论是在进步或者倒退,都是在动的。所以要真正「复活」过去某某年代某某人某个菜,根本不可能也没必要。即使真的有人把当年装箱入罐冰封雪藏的食材出土解冻拿来作菜,那叫「死菜」。

但有一样真正可以传承并弘扬的叫「精神」:几百几千年前的做人处事生活方式态度,认识自己和思考世界的原则方法,是会以文字、器物以至环境气场等等形式又实际又微妙的流传后世,作为某种催化剂,激活今人的思维和动作。我们回头探看撮取以作参考的,该是这种精神。

说到民国范,这个近年在中国内地十分流行的一个话题,其实就是一种在自觉精神贫乏、传统断裂、价值观扭曲的当下情状中,对上世纪民国初年社会上尽领风骚的一群先生女士的做人处事入世出世言行举止方式态度的好奇关注,希望借取过来一点精神增加一点能量,打破当今困境闷局。

我等为食家伙,在深信 you are what you eat 的大前题下,最八卦的是当年诸位吃喝的是什么?而人在台北,在这好些当年跟随国国民政府来台,从军政至公教机关的伙食团及饭堂改制成民营后开设的餐厅中,又或者在将帅的家厨本人和后人进入社会经营的餐饮老字号里,的确还能吃出那种依然固守未经断层的民国味道。民国味道,即使在始创的当年,也是一种革命的,勇敢鲁莽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味道,吃得大家元气淋漓,痛快自由。从国民政府抵台,一直进展演化到今日,这种既重视各方各省地缘传统又适时融汇突破创新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态度和原则。而这实在好滋味的背后,是重情守信,有节、有礼。我在台北众多食肆中与店家以及服务员接触来往,都被他们的热情诚恳、专注、淡定、开心自信而深深感动。有范,这就是民国范。

陆光小馆
A 松山区市民大道四段 103 号 T 02-8771-8855 H 1130-1400 / 1730-2100


眷村菜是什么菜?
带我来陆光吃饭的豆导钮承泽一脸通红的 (骑车日晒加上开始喝啤酒), 笑着在这鼎沸人声中扯开嗓门说:就是大江南北的家常菜。

1945年二战之后,民国政府从日本台湾总督府收回台湾管辖权,已经开始有中国大陆各省居民与官兵陆续 来台。1949年,国民国军失利于国共内战,超过一百五十万全国各省的军民和政府人员被迫转往台湾定居。 面对人口激增必须解决的居住问题,政府以军种、职业性把渡台的陆海空三军宪兵与其他种类官兵及眷属(严格定义中不包括公务人员、教师和警察)群聚于改建自日治时期遗留的老区住宅或特别拨地于军营附近兴建的房舍,此为眷村的开始。

眷村居民来自大江南北,眷村生活文化从一开始就强调多元和共融。在军饷低微,生活空间封闭狭小,公共设施缺乏,整体建设落后的当年,眷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子女教育和医疗等都得由政府作部份补贴。虽然如此,眷村居民之间高涨的爱国意识,同舟共济的心态,令眷村生活有了一种互爱互助的感情连结。
反映在日常饮食生活中,各省各族各家各户的饭菜口味都在飘香,特别是节庆期间,大伙一起面、包饺子、 包粽子、做年糕,然后分食共享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也是我身边有眷村生活经验,有一点年纪的老朋友,至今还津津乐道念念不忘的。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眷村陆续拆除改建,眷村的实际生活经验中止,种种人情细节末入回忆角落。但好几代眷村人对眷村的情感却有增无减,除了反映在文学、影视和舞台剧的创作发表中,眷村菜作为一种重现味觉经验的保存延续,也变得煞有介事起来。

眷村作为一个主题,眷村餐厅的名字也以眷村本来名字如「陆光」「二空」 为名,也有就直唿「村子口」的。外墙一律漆成蓝绿色,走进去就像当年眷村会堂和家居的佈置,正中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墙上白地蓝字写着当年的口号标语,墙柜架上挂放着国民政府各级将帅以及当年明星歌星的照片月历、堆叠起大同电视、卡式收音录音机,空气中回盪的从严正国歌到励志军歌到流行经典,连在柜台切卤味厨房里掌杓的大哥也穿着军服汗衫,吃到的从刀功娴熟的入味卤味、各式凉菜、红烧狮子头、炒饼、炒双腊,再来一盘饺子⋯⋯对我这个没有眷村生活经验的家伙来说,更是一个时空穿越,趣味十足的全经验。

酒酣耳热,我们一桌倒没有借此太刻意的细数各位过往在眷村的生活细微,也不必矫情地搬出「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两句老话。 其实单单瞄一下身边店内满满食客的轻松自在,开怀吃喝,就是「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最好明证。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