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吃什么?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点火x台北地胆韩良忆煽风
欧阳应霁与六十位台北好友严选一百二十个吃喝地标,与嘴馋为食的你一同从早到晚从粗到细从轻到重从新到旧由始至终,吃出台北历史文化真材实料最最滋味!!
台北,美食之都,汇集大江南北各式美食。老饕们曾有过这么一种说法,要吃最精致美味的各地中国菜,不在中国在台北。也正因特殊的政治背景,造就台北多元性的美食文化。这次,资深老饕欧阳应霁与他的台北在地好友韩良忆,将带领着我们走遍街头巷弄,品味道地台北美味。
台北,该怎么吃呢?
从<早餐台北>的烧饼油条∕东门米粉汤∕万华周记咸粥∕大稻埕慈圣宫排骨汤到好样Brunch...欧阳彷彿汇聚了众家美食友人的功力与记忆,台北成了另一款的分类记忆:从早到晚,可以是这么一路吃下来:<早餐台北><恋恋菜巿场><不只牛肉面><馅露干坤><coffee or tea><面包新世界><甜美台北><吃出民国范儿><好呷台菜><东洋风不息><异国在地><夜巿夜宵><伴手礼><走出台北>等十四章美食乐曲。
「这碗鲁肉饭,就教人想移民台北」欧阳团队里的上海姑娘如是说。
原来,台北可以吃出天堂。
旅行,有各式动机有种种目的,各式主题各种玩法;但如何吃喝?总是避不开的课题。如果用吃喝,来理解一个城巿,那又会是何种感受?香港作者欧阳应霁,在漫画创作∕设计书写外,最为关心的其实是这么件饮食小事。
在每个城巿如何吃喝,是他在2007年出版了两本《香港味道》后最关心的问题。「夫饮食,小术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决定从他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开始,进行一个个城巿的city food guide的吃喝玩乐饮食书写。所谓:从私人味道体验出发,带领读者进入每个城巿的味道质感。
本系列名为〈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以《味道台北》为首发,预计出版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美食导览。
作者简介
欧阳应霁
一个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标签定位的创作人。时而涂鸦漫画荒谬奇情一心造反,时而登堂入室访亲会友大做文章,或者驻守厨中舞刀弄叉饮饱食醉,或者离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荡终日。
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以来,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及建筑设计潮流观察研究,并对饮食文化吃吃喝喝深入体验,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介文章,发表于中港台报章杂志。始终迷恋文字和图像,愿意在两者的微妙关系中纠缠成长,矢志做个贪心的,快活的,认真的跨媒体导游。
出版有生活写作系列《香港味道》,《半饱》,《慢慢快活》,《放义大利》,《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及《天生是饭人》(2011)。文字写作以外同时热衷漫画创作,出版有《我的天》,《爱到死》,《小明》,《三七廿一》,《我的天使》等等漫画系列及专集。
序1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
吃喝无序
吃喝其实是十分简单亦十分复杂的一回事。
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但饿了却没得吃,渴了又不想喝。
或者,饿了不知吃什么,喝了,又马上很后悔。
凡人烦人如你我,都说自己能吃,爱喝,但吃喝过后说不说得出这是什么一种味道?这就进入究竟懂不懂馋食的范畴了。
在什么都变得很专业,但大家其实又没有什么特长的今时今日,谈吃谈喝,忽然很亲切很真实,又够红火够夸张。
有天早上自然醒来,发觉不怎么累了,拍拍心口跟自己说﹣﹣竟然是十分cliche的那一句﹣﹣有些东西现在不吃,恐怕这一辈子就不会,不能,不敢再吃了。
就是从那个早上开始,我决定要吃到底,吃下地狱吃上天堂再吃回人间,我当然也知道,吃喝是十分个人的一回事,好不好吃好不好喝都很主观,而且跟当时心情、健康、体质、环境、氛围都互为拉扯,跟谁跟谁一起,同桌吃喝也各有滋味,绝对是公共空间里的私生活。
但我还是贪心,而且任性,所以准备在未来十年八载,把自己喜爱的食物,喜爱的城市,和喜爱的人一起,一一吃下去。由于爱玩,所以不厌其烦不遗余力的把这东南西北攀爬漂移的吃喝过程一一纪录下来,无保留,尽地滥情分享。吃喝是序,味道是行动,是过程。其望一番吃喝之后,能够更准更好更精的处事做人。
要说的都说不完,简单都变复杂,讲多无谓,行动最实际:起筷、动手、身心投入,更重要的是如此吃喝,从台北开始。
欧阳应霁
二零一二年七月
序2
台北地胆
台北好好吃
馋人──讲白了,就是好吃的人──常有个「毛病」:一刻萎靡不振,直嚷嚷哪都不想去,说什么也不想动,可一旦旁边有人说:「欸,带你去吃个XXX」,便剎时眼睛一亮,精神抖擞,当场又是一条好汉或巾帼英雄。
而这XXX也不见得是什么星级餐厅的松露和牛,还是某私房餐馆每天限量供应的一品佛跳墙,八成只是我们这位馋人因没尝过而十分好奇,或尝过且喜爱是以乐于再吃的东西,可能是一碗面、一盘小炒,甚至一块刚出炉的烧饼。总之,就是能满足馋人口腹之欲,并使其心灵满足的美好食物。
这样好吃的一个人,倘若踏上了旅途,那可不得了,一路上的行程恐怕都绕着吃这件事打转,其人旅行的最大乐趣,甚至是目的,往往就是吃东西。别的人我不敢讲,起码我是这样,我很怀疑欧阳应霁亦复如此。
不管在亚洲还是欧洲,我和欧阳每次见面,好像不是在吃吃喝喝,就是计画着要怎样再去吃吃喝喝,真正同一国的「酒肉朋友」。但你别小看了酒肉之交,要知道我们都是特别馋的人,生活中很多「正能量」都来自于吃,好好吃东西这件事对我们自然特别重要。
因此,我相信他同我一样,受不了和言语乏味、面目可憎的人一道吃喝,尤其痛恨与不爱吃的人同桌而坐,偶尔遇见一次就自认倒楣,以后绝不再约便是。要能像我们这样一约再约,老是一同吃吃喝喝,没完没了,老实讲,是福气。
这一回,欧阳在写过其家乡香港的味道后,立下大志,在未来十年八载要「把自己喜爱的食物,在自己喜爱的城市,一一吃下去」,还要一一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忝为欧阳的老友兼吃喝之交,我不但支持,且十分佩服。他走出香港的第一个城市,是他居住过一两年的台北,恰好是我挚爱的故乡。我虽少了他那股行遍天下、吃遍天下也写遍天下的干劲,但连当他在台北的领路人都不肯,也未免太对不起朋友,对不起世人。
于是,我怀抱着「一定要带朋友在我的家乡好好地吃吃看,让他更爱台北」的心情,随同欧阳和他的团队,走进台北不同的角落,一一探寻那些我从小吃到大的美味。我们一起去寻访的店家,有些欧阳也早已熟门熟路,有些他或曾耳闻但未尝亲临,还有些则是我这个「台北人」的「心水」小店,那些我始终钟爱的街坊食铺。多亏了欧阳和他的团队,这些如今都留下图文记录,让更多人也能尝尝台北的好味道。
不论我们去了哪里,吃了什么,我对吃东西这件事的信仰始终如一,那就是我的「偶像」美国饮食文学大家M. F. K.费雪说过一段话,且让我冒着被嫌人啰嗦的危险,再次引用:「既然我们非得吃才能活,索性吃得优雅,吃得津津有味」。馋人们,且让我们津津有味地在台北吃起来,Bon appetit!
韩良忆
二零一二年七月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夏日午后,坐在街边的小店,悠闲地看着人来人往,品尝着手中一杯沁人心脾的饮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而且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让你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会越读越投入。它没有那种教条式的分析,也没有那种刻意的炫耀,只是用最真诚的语言,分享着自己对台北味道的理解和感悟。我喜欢它对那些日常食物的描写,比如一碗热腾腾的面线,或者是一颗饱满的卤蛋,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些食物的热爱,以及他对其中蕴含的生活哲学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介绍,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传递。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味道”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味蕾的感受,更是记忆的唤醒,情感的连接,以及对生活点滴的热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台北这座城市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点,更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的生活空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味蕾的旅行,而且是那种你可以闭着眼睛跟随指引,就能抵达每一个美味角落的旅行。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那种描绘食物的笔触,不是简单堆砌形容词,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触感。我特别喜欢它对于食物背后故事的挖掘,比如某个小吃摊的传承,或是某道菜背后一个家庭的记忆。这些故事让食物不再是冰冷的食材组合,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温度。读到关于夜市的部分,简直是感同身受,那些琳琅满目的摊位,那些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那种拥挤却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作者都捕捉得恰到好处。我甚至能感受到手中那份刚出炉的炸鸡排的酥脆,以及一口咬下去,鲜嫩的鸡肉在口腔中爆开的满足感。书里也提到了很多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比如不同地区的小吃有何微妙的差异,或是如何才能吃到最地道的在地口味。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美食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台湾生活方式的观察手记,通过食物这个载体,展现了一个鲜活、生动、充满人情味的台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特别,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的美食书那样,充斥着浮夸的赞美和昂贵的食材,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人情味。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台北。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着的各种食物的香气,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感受到那份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最动人的味道,往往就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从清晨的豆浆油条,到夜晚的士林夜市,每一个场景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米其林”的星级评价,而是更关注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这些故事,或是关于传承,或是关于家庭,或是关于当地人的生活点滴,都让这本书充满了温度。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台北的美食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和人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爱。它让我觉得,原来生活可以如此有滋有味,原来平凡的日子也可以如此闪耀。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有意思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充满烟火气的封面吸引了。我一直对台湾的美食文化很感兴趣,总觉得那里不仅仅是小吃天堂,更蕴含着一种细腻而深厚的饮食哲学。这本书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这种感觉。它没有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介绍,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从早晨的一碗豆浆油条,到午间的卤肉饭,再到夜晚的士林夜市,每一个场景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煎炸香、炖煮味,甚至还能感受到那份在热闹市集里穿梭的兴奋。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非常强,比如如何区分一碗蚵仔煎的灵魂所在,或是巷口那家牛肉面店的汤头为何能让人魂牵梦绕,这些都不是简单地列出食材,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观察、体验,甚至是和当地人的互动。读着读着,我不禁开始幻想自己置身其中,一边品尝着热气腾腾的美食,一边听着周遭此起彼伏的闽南语和普通话,那种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觉得温暖而真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将寻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态度,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美食和人情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向往。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宏大的城市景观介绍,而是聚焦于最贴近人们生活、最触动人心的“味道”。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最快的方式就是从它的食物开始,而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且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生活气息,一点也不矫揉造作,仿佛是坐在你对面,用最朴实却又最动人的语言,向你讲述着关于台北的那些美食记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能够轻易地勾起你内心深处的某些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不为人知却又美味无比的小店的描写。这些地方往往才是真正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灵魂。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寻味之旅,你跟随作者的脚步,从日出到日落,品尝着最地道的早餐,体验着最市井的午餐,感受着最热闹的夜晚。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张充满烟火气的照片,定格了台北最生动、最鲜活的画面。它让我觉得,原来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