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杜志挺
生于台湾,在台湾接受教育后赴美进修,取得博士学位后返台教书五年,其后转赴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至今。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决策科学及管理经济学系教授、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文班课程主任、商学院深圳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商务硕士课程主任(香港)、亚太高阶管理硕士课程主任(台湾)、高级管理硕士课程共同主任(西安)。
推荐文一
目前大中华地区管理教育如此蓬勃,并非一朝一夕或少数人所能成就。过去数十年来无数管理教育工作者,一点一滴投入大量心血与精神,才使管理教育能有今天的气候。这些人或负笈海外,引介新知;或致力研究,促进管理思想与教材的本土化;或薪火相传,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管理学者;或创立机构,有系统地汇集各方的资源与智慧。我们在饮水思源之余,也应提醒自己:今天的努力或作为究竟有何贡献,也有后人在评断。
司徒达贤
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
推荐文二
通去五十年,大中华地区的管理教育由各自发展逐渐转为合作发展,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促成两岸三地管理教育合作的决定因素。三地的政经社会环境虽然有异,却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都发展了与其他地区管理教育的关系,这一共性加强了三地管理教育今后发展的基础。三地的管理教育各有特点,通过合作发展可获得互补的利益。本书回顾了三地管理教育的发展过程,所获得的经验对未来的发展应有裨益。知晓过去,方能看清将来。
闵建蜀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名《开创与变迁:大中华地区的管理教育》让我眼前一亮。你知道,在台湾,我们一直很关注两岸以及整个亚洲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特别是管理教育,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经济竞争力。这本书的标题,就给我一种宏大的叙事感,好像要带我穿越时空,去看看这些年“大中华地区”的管理教育究竟经历了哪些“开创”性的时刻,又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大中华地区”的,它包含了哪些区域?以及,在这个广阔的区域里,管理教育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尤其关注的是,“开创”这个词,它是不是指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出现?或者是指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引入?而“变迁”,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课程体系的更新?是教学理念的演进?还是毕业生在商业世界中的影响力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管理教育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整个“大中华地区”的管理教育发展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让我有种被拉入历史洪流的感觉。“开创与变迁”,这两个词在我脑海中回荡,让我想起我们自己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教育这一块,管理教育的兴起,可以说是伴随着整个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转型。在台湾,我们经历了从早期引进西方管理理论,到逐步本土化,再到如今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几个阶段。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把台湾的管理教育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大中华地区”的框架下去审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开创”的,它是不是指那些突破性的理论创新,还是指新的教育模式的诞生?而“变迁”,又包含了哪些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是师资队伍的成长,亦或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大中华地区”这个概念下,各个区域的管理教育之间是如何互动的,是否存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还是存在竞争和差异?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些知名大学的学科发展,或者某些跨区域的合作项目,来展现这种“开创与变迁”的具体图景。我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了解我们在管理教育的道路上,还可以往哪里走,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开创与变迁:大中华地区的管理教育”,确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虽然我身在台湾,但“大中华地区”这个概念,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充满解读空间的存在。我一直很好奇,当我们谈论“大中华地区”的管理教育时,到底是在说些什么?是我们各自独立发展,然后被放在一个笼子里比较?还是说,存在着某种深层的联系和互动?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种联系。我尤其关心的是,在“开创”这个部分,作者是如何定义和描绘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管理思想或实践的?它们是在哪些背景下产生的?又是由哪些人推动的?而在“变迁”方面,我想知道,这些“开创”后来是如何演变的,它们又对整个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名中“管理教育”这几个字,也让我很感兴趣。我希望能读到关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甚至是如何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的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整个地区管理教育发展脉络的宏观理解,并从中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台湾管理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评分拿到《开创与变迁:大中华地区的管理教育》这本书,我心里泛起一阵涟漪。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尤其“大中华地区”这几个字,总让我思考,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范畴下,我们台湾的管理教育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是如何与其他区域的管理教育产生连接,又各自有着怎样的特色?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开创”的意义,比如那些管理思想的萌芽,那些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如何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而“变迁”,又意味着什么?是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是学术研究的深入?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历史脉络和鲜活的案例,展现出这种“开创与变迁”的生动图景。我尤其想了解,在整个“大中华地区”的管理教育发展浪潮中,台湾的管理教育是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又是如何吸纳他者的精华,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些关于区域性管理教育发展趋势的洞见,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为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上好一阵子了,一直想好好写点什么,但总觉得抓不住重点,或者说,它给我的感受太丰富了,一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你知道的,我们台湾这边,对于“大中华地区”这个概念,其实是有着复杂的感情的。我们自认是中国人,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认同,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总觉得跟大陆那边有所不同。所以,当我在书名里看到“开创与变迁:大中华地区的管理教育”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奇,同时也带点审慎。好奇的是,这本书究竟是怎么看待我们台湾的管理教育的?它有没有把我们当作一个独立的、有特色的存在来讨论,还是把我们仅仅看作是“大中华”版图中的一部分,然后用一套通用的框架来套用?再者,“开创与变迁”这两个词,听起来很有力量,似乎在讲述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段历史的,其中有哪些令人振奋的“开创”,又有哪些令人唏嘘的“变迁”?尤其是对于我们台湾的管理教育而言,在整个“大中华地区”的宏观叙事中,它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引领者,还是追随者?是改革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能够让我看到那些鲜活的管理思想是如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落地生根,又如何经历了风雨洗礼,最终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我们在管理教育领域所处的独特位置,以及我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