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椒:探索花椒与川味的奥秘

四川花椒:探索花椒与川味的奥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人,耗时五年,
  超过二万四千公里的旅程!
  花椒独特的香、麻,让川菜拥有独一无二的麻辣风味。
  也让 他 坚持实地「踩」访巴蜀四川,超过50个花椒产地,
  用全身感官品尝、体验每个青、红花椒的产地风情与风味。
  他,只为解开川菜麻味与奇香的源头--花椒的秘密!

  万般香辛料,唯花椒独麻
  花椒知识与烹调的第一本书!
  从入门到专业人士
  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运用花椒让菜品美味的秘诀。

  四川、重庆一直是优质的花椒产区,因此花椒自古以来又称「蜀椒」,加上「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让川菜的独特风味时常体现在花椒的独特香麻风味上,却从未有人从使用者的角度,好好介绍「花椒」这样辅料。

  本书经过作者亲自走访超过50个产地,仔细确认各产地花椒风味后,以使用者的角度介绍花椒品种、风味特色、产地风情及可以简单运用的花椒鑑别方式、烹调方法,还有各花椒产地的风情,让大众能轻松的分辨花椒好坏与享用花椒的香、麻。

  更进一步将各种最新的的花椒知识结合工艺,应用到目前已知的菜品与日常烹调中,透过亲身体验,提供专业人士与一般大众都能理解、吸收与灵活运用的的方法与知识。

作者简介

蔡名雄

  (台湾.新竹)

  ◎专精四川饮食与文化。
  ◎出版人,专业美食摄影师。

  ◎策划、摄影、制作《就爱川味儿》、《成都火爆餐馆》、《食悟:千滋百味话川菜》、《食悟:万般风情在巴蜀小吃》、《川味河鲜料理事典》、《郭主义招牌川菜》、《中华料理时尚派对》、《欣叶心.台菜情》、《台湾大厨—郑衍基》…等数十本烹饪、文化相关出版品。

  ◎从大陆引进台湾出版、发行《川菜烹饪事典 上、下》、《说食-关于中华美食的十面解读》、《论食-关于中华烹饪的十面论述》、《当筷子遇上刀叉》、《川菜味型烹调指南》、《舌尖上的缠绵》等多本餐饮专业与川菜烹饪、文化图书。

  ◎创立之赛尚图文事业有限公司于2012年获选为「国家图书馆」之「优良送存单位」。

  企划出版品获奖记录
  2010《川味河鲜料理事典》获得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之台湾区「最佳鱼料理食谱书」、「最佳中华料理食谱书」双项大奖。

  2009《欣叶心.台菜情》荣获「台湾第三届金印奖」佳作。

  2008《台湾大厨—郑衍基》获得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之台湾区「最佳大厨食谱书」大奖。《欣叶心.台菜情》获得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之台湾区「最佳地方菜食谱书」、「最佳美食摄影食谱书」双项大奖。《中华料理时尚派对》获得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之台湾区「最佳休闲食谱书」大奖。《吃五色好气色》获得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之台湾区「最佳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奖。《简单料理健康素》获得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之台湾区「最佳蔬食食谱书」大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推荐序
推荐序走入川菜核心杜莉
作者序我们需要「烹饪基础科学」研究(代序)
花椒产地索引目录
花椒食谱索引目录

小小ㄧ粒,香麻二千年
花椒龙门阵
开始烹香调麻
品花椒,巴蜀第一
川菜,集中华烹饪之大成
花椒处处有,头香属四川

认识花椒的奇香妙味
揭开花椒香麻的神秘面纱
发现花椒本味与滋味类比

好花椒的五种风味
与时间赛跑的花椒风味
风味类型——花椒分类新法
开始体验花椒的奇香妙麻
柚子味花椒
柑橘味红花椒
柳橙味红花椒
莱姆味青花椒
柠檬味青花椒
花椒保存秘诀
花椒储存测试
发现花椒储存秘诀

巴蜀花椒知多少
四川、重庆地区的花椒品种?
图说四川、重庆花椒品种
汉源椒
南路椒
西路椒
小红袍花椒
金阳青花椒
九叶青花椒
藤椒
雷波青花椒
浏览花椒产地
地理气候复杂,花椒品种多样
四川、重庆花椒分佈示意图
特色花椒集市风情

花椒,川菜之妙
简单烹调,吃香香
花椒简单用
少少花椒,就很美味

选对花椒,色香味更完美
好花椒的选购技巧
极品花椒何处寻?
揭密花椒滋味,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深入而后浅出
台湾美食展筹备委员会执行长 蔡金川

  花椒,是川菜的特色香辛料。在台湾,说起花椒大家都知道,却是十分陌生的香辛料,除了川菜餐厅外,其他类型的餐厅及一般大众使用花椒可以说少之又少,因此真正熟悉其芳香味或懂得其运用方式的人就更少了,加上花椒的特殊「麻感」更是让人感到奇异且摸不着头绪,说起对花椒陌生的主因,不熟悉花椒应该是关键,而想认识却发现找不到太多实用的知识。

  今天,很高兴的是在多种香辛料专书中终于有一本介绍花椒的专书《四川花椒——探索花椒与川味的奥秘》出版,为大家揭开花椒的神秘面纱,让你我对花椒的应用不再需要感到陌生与害怕。本书作者本身是台湾美食圈知名的美食摄影师,因为对美食的喜爱与热情而投入出版业,更在热情的驱使下成为一个川菜饮食文化的研究者,在走遍成都、深入四川各地,体验四川文化、口尝川菜美食多年后发现「花椒」是人们认识川菜的一大障碍,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因为认识花椒而更懂得品味川菜之美,作者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花椒采风研究之路。

  作者在书中介绍到花椒因为生长环境特殊,常见的红花椒是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而新兴的青花椒虽然种植在高度较低的丘陵地为主,但多数都是偏远或交通不便的地方,想一睹本尊十分困难。就因花椒种植区域的特殊性,让擅用花椒的四川人及川菜厨师,在产地、品种的差异性上也是一知半解。这也是为何作者需要花五年的时间,旅行超过二万四千公里,实地「踩」访约50个产地,加上数百次的直接嚼食尝试后才完成此书。

  其次是四川、重庆地区的花椒使用历史有二千多年,却一直没有风味体系的建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花相当多的精神总结採访经验,以建立一套可以让一般大众也能轻松理解花椒风味的特色与好坏,作者虽然不是食材调味方面的专家,但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累积与勤奋收集、整理资料、做钻研后所建立的风味辨识体系不论是对专业者还是一般大众都十分容易理解与应用。

  提到应用,作者在书中也将花椒的各种形式的风味、调理技巧、保存方式都以条理分明、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可以说是现今运用花椒最佳参的考图书,也可能是目前唯一的花椒使用指南,十分推荐给专业人士与美食爱好者。当然图文并茂的数十个花椒产地风情与少数民族风情介绍更是不能错过,让你以全新的角度认识四川、重庆。

2013/03/12

推荐序

用镜头揭开花椒的神秘面纱 
原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大师 史正良

  我与来自台湾的蔡名雄先生相识,是在他去年11月为考察体验羌族美食而来到我们北川县九皇山景区那一次。没过多久,一篇图文并茂的报导就发表在了《四川烹饪》杂志上。细看图片,美!品读文章,妙!此文从羌家菜、民族情的角度向外界推介了九皇山景区,对北川县「512」灾后重建、走向辉煌起到了较大的助推和促进作业。也由此,我对这位台湾美食影像创作家,多次集册出书推广川菜的美食出版构想家、发行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近日,《四川烹饪》杂志总编王旭东推荐蔡名雄先生即将出版的《四川花椒》一书,并嘱託我为此书作序,我可以说是欣然应允。

  《四川花椒》的部分书稿和图片,在细读品味后,感觉对我这个从厨一生的人不仅有启示,而且受教育。其一,此书从花椒的历史说到了川菜的当下,尽细尽详;其二,从花椒的产地阐述到花椒使用的剖析,妙不可言;其三,此书从花椒的特色论证了花椒与川菜的关系,相辅相成。一个台湾人,踏遍了巴山蜀水,历经了千辛万苦,查阅了浩瀚的资料,如此有图有文、有根有据地细说四川花椒,不仅不容易,而且还很不简单,可以说他就是当今川渝两地全面详细介绍四川花椒成书出版的第一人。用崭新视角,以现代理念写就的《四川花椒》,对于广大厨师学习、了解、掌握、运用不同花椒种类、香型的继承创新,对于宏扬川菜文化,对于挖掘中华美食源泉,定能起到重要的指导、帮助、启迪作用。

  多少年来,亲民、实惠、可口的川菜红遍天下,根本原因还是八个字:「味多擅变,麻辣当头。」「麻辣鲜香」是川菜的风味,「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是川菜的特色。「舌尖上的中国」,川菜站立潮头,「舌尖上的节俭」,川菜勇领风骚。

  但川菜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好,记得早年在美国表演川菜厨艺时,我做的一份「麻婆豆腐」,让一位美籍女士食后麻得闭不上嘴,被误以为是食物中毒而满堂惊恐。后来,我劝其喝下半杯冰水才缓解。事后,我改卤水豆腐为石膏豆腐,改海椒末为蕃茄酱,改花椒粉为少许花椒油重新烧制一份。客人们吃得有滋有味,连声赞叹。此事说明,花椒包括海椒的妙用,在于五味调和百味生香,多了伤,少了香,一定要依人、依地、依时而变。1990年代中期,我首次在青岛表演创新川菜「烧汁迷你肉」。大家品尝后给出评语:「微麻香辣,咸甜爽口,中外皆宜」。此菜成功流行,也是花椒、海椒巧立头功。我认为,不管是麻婆系列、水煮系列、还是椒香系列、火锅系列,都是以五味求平衡,麻辣求柔和,现代版的川菜,正在演绎一场香飘四海的时尚花椒新风。

  「小小花椒,大大学问,花椒川菜,香麻千年」。认识花椒的奇香美味,揭开花椒的神秘面纱,领略川菜名餚之美,宏扬中华烹饪的璀灿文化。愿以此为序,推荐给读者,献与海崃两岸的美食文化大使——蔡名雄先生。

2013年春于绵阳

推荐序

走入川菜核心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四川旅游学院 教授
四川省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杜莉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作为烹饪王国,中国烹饪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味为核心,而川菜就集中地体现了这个特点。川菜味型丰富多样,清鲜与醇浓无所不包,更因其擅用麻辣而独具魅力与诱惑。麻辣、酸辣、[火胡]辣,椒麻、椒盐、椒香,在川菜27种常用味型中,涉及到麻、辣的味型占一半左右。川菜独特的麻辣风味主要源于辣椒、花椒,其中,辣椒是国内外众多菜肴都採用的辣味调料,只有花椒才唯一在川菜中作为麻味调料使用,因此花椒成为川菜的一个核心调味料。法国名厨保罗‧博库斯 (Paul Bocuse) 说:「好的农产品,好的料理。」菲利普‧茹斯 (Philippe Jousse) 说:「食材的重要性,远超过厨师——永远的大自然学徒。」优质特色食材和调味料是菜肴风味成功的一个关键和核心。川菜厨师将四川优质特产的各种红花椒、青花椒、藤椒鲜品或直接使用,或加工成干花椒、花椒粉、刀口花椒、花椒油等组合使用,调制出麻味中带有清香、干香、酥香、油香、葱香的美味佳餚。随着川菜红遍中国大江南北、香飘海外,花椒成为关注的焦点,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视角欣赏它、研究它、解读它。

  蔡名雄先生,宝岛台湾人,就是一个热爱川菜、进而走进川菜核心,深入体味、研究和解读花椒的川菜爱好者与传播者。对于川菜,他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了解,再到热爱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让川菜的独特风味时常体现在花椒特立独行的香麻风味上」,并且认为「了解、体验不同产地花椒的风味才是提升川菜,让川菜的色、香、味、形更趋完美的关键」,但却缺乏一本这样的书籍。于是,他开始了有关四川花椒的漫漫求索之旅。5年,50个花椒产地,24000公里,一本书。这是一组让人敬佩的数字,体现出《四川花椒》一书作者执着探索的精神,也使该书具有了多重特质:一是原创性。作者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走访和亲身体验,描述了四川花椒50个产地的不同民俗风情,总结、分析了不同花椒品种的风味特征及细微差异的形成原因。二是融合性。作者从多维角度出发,将关于花椒的已有科研成果与个人感受相结合,将花椒的化学成分、呈味机理与外在色形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述说了四川花椒的生产、加工、鉴别方法和在川菜中的运用。三是国际性。台湾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国际化程度较高,作者身处其中,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又能够了解异域文化的特点及国际人士需求,因此在编撰过程中採取了国际化的思维和叙述方式,将花椒的各种香麻味归纳为国内外大多数人都可以想像或找到对比的19种香味或气味,如柚子味、柑橘味、柳橙味、柠檬味等,努力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转换为「通过言传可以大致意会」,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花椒,认识川菜及其文化。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诗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川菜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我有幸成为这本书公开出版前的首批读者,在认真研读之余,真切地感受到川菜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各界人士的执着追求和推波助澜,而对于川菜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感知和传播,无论山中、山外之人,都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去认识,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3/03/12

推荐序

有花椒的地方,就有川菜江湖
——写在《四川花椒》出版发行之际
《四川烹饪》杂志社总编辑  王旭东

  我曾经听一位上了年纪的前辈说过:「川菜本身就是一个带着巴蜀文化印记的江湖。」对于这个观点,我不仅赞同,而且还认为他把「江湖」二字用在这里,会让业内业外的人都联想丰富。

  在川菜传统味型当中,用到了花椒的就有椒麻、麻辣、椒盐、[火胡]辣、怪味等好多种,而在巴蜀民间,人们哪怕是在自己家里做泡菜、做腌腊制品,也都少不了会用到它。一直以来,省外人只要一提到川菜,多半都会把它跟花椒的特殊麻香联系到一起。虽说四川人嗜食花椒,四川人做菜调味也相当地依赖花椒,但在时光已经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巴蜀地区到现在也没出现过一本全面介绍原产地花椒历史沿革,全面介绍花椒的产区分佈、品种特色,以及深层次探索花椒奇香妙麻之奥秘的专着。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好菜在民间,至味在江湖;也多次听到一句从厨师嘴里传播出来的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菜在江湖味不由己。在我看来,这些话都说得有道理,至少表明来自民间、来自江湖的饮食都能够呈现出自己的个性化特点。在我的记忆当中,大概是从1990年代末开始吧,川菜业内就有了「江湖菜」一说,不过这种相对模煳的概念,最初还只是针对当时餐饮市场上流行的官府菜、公馆菜、精品菜提出来的一种说法,而那些「江湖菜」的推崇者,也无非是把某些滥觞于民间,尤其是不起眼小饭馆里的菜品,以及某些在烹制过程中不按常规和常理出牌的手法,统统都归入「江湖」,而这里所提到的打破常规的手法,也包括厨师做菜时大量地施放花椒。

  对于花椒,我的朋友石光华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说辣椒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劲道,那么花椒所展示出来的就是一种韵味,而世界上凡是有韵味的东西,都一定会让人迷恋。」当然,四川人对于花椒的迷恋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花椒属于芸香科植物,其植株多生长在温暖湿润及土壤肥沃的地方,而世界上最好的花椒,基本上都产于川渝地区(包括与四川相邻的陕南地区)。花椒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辛香料,比起三百多年前才经南洋引入中国内地的海椒(辣椒)来,其种植和使用的历史至少是要早出一千多年。要知道,中国人的饮食在辣椒引进来之前,所有的辛香味道都是由花椒、茱萸和姜葱等原生物种去呈现,而古代的四川人,也一直是以善于培植花椒并将其运用到日常饮食生活当中而着称。对此,已经有多位学者在研究、验证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古代的蜀人,为「古川菜」味觉体系奠定基础的主要辛香料,应当是花椒而非海椒。

  前面零零碎碎地说了那么多,其实我是要为读者朋友推荐一本新书,书名就叫《四川花椒——探索花椒与川味的奥秘》。这是一本即将在台海两岸同步出版发行的新书,还未面世就已经被誉为「全世界第一本有关四川花椒的实用指南」,而该书的作者,是来自台湾的着名美食摄影师和图书出版人——蔡名雄先生。我作为蔡先生的好朋友,既见证了他为这部图书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也被他历时近五年的艰难探索经历所折服。蔡先生这些年对于四川花椒的深入研究,对于巴蜀各产区花椒品种所做的分类及其风味测试,以及怎么让花椒在「川菜江湖」中活用妙用等,都在这本书里做了系统的阐述。而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的几十道与花椒为伍的传统菜、江湖菜,以及代表性的火锅、干锅、汤锅等品种,也都有助于读者从另一个层面去感受花椒的神奇和川菜江湖的梦幻。

  为了编撰《四川花椒》一书,作者在最近五年间,先后十几次从台湾来到四川和重庆,他不仅千辛万苦地深入到各花椒产区採访搜集相关的素材和数据,而且还向当地的农户和有关部门的专家虚心讨教。我曾经大致地帮他计算过,要是把他多次「上山下乡」的旅程加起来,那么他为探索花椒而在巴山蜀水走过的路程已经超过了两万四千公里。这个数字的确是有点让人吃惊,而这当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蔡先生自己心里最清楚。

  虽说《四川花椒》一书的作者以前不是川菜领域或经济领域的专家,但他在经历了多年的探寻、体验和整理后,还是完成了这部有着「开先河」之誉的花椒专着。我认为,《四川花椒》不仅是一本「开卷受益」的好书,而且还是一本精美时尚的花椒宝典。这不只是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新颖,还因为书中同时穿插了大量精美图片与文字相配合,加之其在装帧设计方面所显现出的现代典雅风格,相信会让读者还没翻多少页就生出一种「阅读的饱感」。我估计,读者在阅读该书时,也会像我一样地期望——期望帮助自己在「知其然」后还要「知其所以然」。这里我要告诉大家,这本实用图书完全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同时我也相信,在《四川花椒》出版发行后,不仅会大受餐饮从业者的欢迎——将其视为自己工作中的又一个指南,而且还会受到国内包括文史、经济、地理、农林、调味品生产等多个领域从业者的关注。

  曾有川菜研究者感慨说:花椒滋味几人知!然而在川菜江湖这个万花筒里边,花椒又的确是众多调辅料当中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一种。虽说川菜的特点之一是麻辣鲜香,虽说花椒在实际运用中早已被分为红花椒、青花椒、藤椒(保鲜产品)、花椒粉、花椒油(包括藤椒油)等,但是在此之前,对于我们这里正在讲述的花椒龙门阵,对于花椒的分类及其风味类型,对于我们应该如何去识别、去妙用花椒,真的还缺少一些科学的认识和规范的标准。因此,在《四川花椒》一书与广大读者见面的时候,我才会写此推荐序,并且能够想像出这本书在「川菜江湖」中的价值及其「地位」。

前言

  四川一直是优质的花椒产区,也让花椒自古以来又被称之为「蜀椒」,加上「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让川菜的独特风味时常体现在花椒特立独行的香麻风味上。然而二千多年的使用史中却从未有人从使用者的角度,好好介绍「花椒」这样辅料,特别是现今川菜风行全球,花椒的运用却受限于人的经验,欠缺有系统的应用指导与花椒知识,就更觉得应该有一本书来完整介绍花椒的品种、产地和使用。但因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本书介绍的品种与产地先着重于川菜源头的四川、重庆地区,并以花椒产地与广泛性使用原则的介绍为主,专而深的部分则期待借由拙作的抛砖引玉,愿更多产、官、学、业界的通达人才同为饮食文化效力,为世人展现川菜千滋百媚底下的灵魂与精髓。

  本书的源头,其实启萌的早,当我2006年第一次踏上成都时,使我挖掘川菜深处的种子就已种下,加上接触美食餐饮近二十年的经验与直觉也告诉我,了解、体验不同产地花椒的风味才是提升川菜,让川菜的色、香、味、形更趋完美的关键。

  但就在跨入花椒世界、钻研之后发现多数当代研究或介绍都是以文化梳理、花椒种植、花椒林业经济、植物分类学或单纯花椒成分分析的角度在介绍,未有如何使用、分辨的相关知识。加上花椒风味的独特性与产地多在偏远地区或高山,让多数人因为不曾到产地源头了解花椒,形成不敢深入介绍花椒的现象,这现象也出现在川菜典籍或在大中华的烹调典籍中,对花椒的特点与使用的介绍都是点到为止,我对花椒的好奇心在苦无资料查究这个方便门,只好自己「下海」上山到产地,亲手揭去花椒面纱就近瞧瞧。

  回到成菜中花椒滋味的角度,花椒风味可以去腥除异的效果具有普遍性的认识与接受度,但她那「麻」的接受度就相当不具普遍性,因此不只历史文献的记载相当少,现今的实用资料同样少得可怜,有也多是三言两语带过。

  实地走访产地,除了生长环境多是偏远地区或高山,更发现花椒树因为全株有硬刺,以及要在烈日下採收、晒制等必须条件,让花椒产业成为一个相对艰苦的工作,也让产花椒的地方多和交通与生活条件都差的地区画上等号。

  因此除了透过本书介绍风味特殊、美妙的花椒与产地风情,也多了一个自我期许,就是希望透过花椒知识的普及,可以为花椒开拓新市场,间接改善椒农生活。于是,近五年的时间,旅行超过二万四千公里,坚定的实地走访全川及重庆市近50个主要的花椒产地,以味蕾与心体验不同产地的风情与花椒风味,了解不同产地种植的风味差异性与相关的风土。旅程中也持续的思考如何帮川菜的未来梳理出一些新的可能性,并期待产生多种正面的影响,如下:

  一、对厨师而言,能更准确的应用不同产地、不同风味的花椒,让川菜风味更具特色且完善。

  二、对一般大众而言,特别是四川、重庆地区以外的大众,可以进一步认识、了解与运用花椒的美妙风味。也能因为了解花椒知识,减少被忽悠、欺骗或买到产地不明、质价不对称的花椒。

  三、对椒农与产地而言,让一些没有名气但质量相对好的花椒产区,可以不再替知名产地作嫁,获得应有的收益。就如许多正路花椒来自不知名的产区,常在市场上被当作名气响亮且价高的汉源贡椒卖,但产地收购价却是相对便宜。

  四、以使用者的角度,介绍可以简单运用花椒的烹调方式,让一般大众能轻松、简易地享受花椒的奇香妙味。特别是四川、重庆地区以外的美食爱好者,更懂得如何简单而适当的使用花椒烹煮佳餚。购买、使用的意愿提高,就能间接扩大花椒市场,将有利于最前端的椒农生产者。

  除了走访、发掘,也从使用者角度,利用简单的烹调与保存试验所获得的结果,与专业厨师传承下来的花椒运用经验及工艺相结合后,对目前已知的菜品与日常烹调,尝试性的提出更多的应用或烹调的可能性。

  这是一本从面的角度介绍花椒知识与应用,以认识花椒香气、滋味与产地为重点,我并非真正的专家,但相信透过亲身体验所得来的知识与方法,期待能为专业人士与一般大众所理解、接受与灵活运用的。

  当然,只透过实践与单纯的热情并不足以做到完美,加上一个人能力有限,未能面面俱到之处尚请见谅,也恳请各界先进不吝回馈与指教。期待在未来可以继续为读者提供更多、更深入的花椒知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